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邊城讀後感 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讀後感 15篇

邊城讀後感 1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裏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着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説的“象牙塔”裏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麼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穫,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後細細地想,想着想着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於我來説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裏更多的是被那裏美好的人性佔據着,多麼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朴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麼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於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鬥爭,揭示着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户/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麼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麼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裏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並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邊城讀後感 2

我對課外書向來是敬而遠之的,所以,並不曾體會給課外書的美妙趣味。因此,我不曾瞭解過《邊城》這本書,也不知道沈從文是何許人也。但是,也許,是因為同學的推薦下,也許,是因為老師的建議,又也許,是冥冥之中的不可抗力,我閲讀了《邊城》這本小説。初讀時,只覺得平淡無奇,並沒有吸引眼球的情節,不過,我很快就被湘西人的樸實,茶峒的美景給迷醉了。

女主角翠翠,是一個無爹無娘無祖母的三無孤兒,唯獨有一個撐渡船的祖父相依為命。天真、善良、勤勞,對美好回憶充滿嚮往,是翠翠的所有代名詞。在一席水中,在羣山環繞間。她撐着渡船,唱着小曲,時而還有幾聲大黃犬的輕吠,有雀翎婉轉的吟唱,儺送在月下“走馬路”、“唱情歌”,只為博翠翠一笑。沉思靜想,只覺得恬靜、美好,書中有置身於世外的桃花源,便有了遠離紛爭的.無憂無慮。

不僅如此,在我看來,這部小説最大的亮點,就是清淡、平凡。翠翠的故事,沒有像現在電視劇一樣的狗血劇情,動不動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動不動就生死大劫或秀恩愛,也沒有所謂的三角戀四角戀,更沒有我要拯救世界的偉大英雄形象。《邊城》寫的是一種真實,更貼近了我們的生活,它讓我們覺得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周圍。也許,翠翠的故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然而,它展現給我們的是,對愛情的追求,對親情的執着,對生活的樂觀,《邊城》值得忙忙碌碌的我們去深思。

小説的結局,不是情人相擁而泣,從此幸福在一起的結局,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儺送是否會回來,又是否會娶翠翠,選擇渡船還是價值不菲的磨坊,值得讀者回味。於是,在這種猜測結局的伴隨中,無疑又增加了《邊城》的價值。

所以,如果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過於浮誇的話,那麼《邊城》就是能讓人解放的一劑良藥。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那樣平凡,是真實的,是客觀的。對我們而言,只有在平凡中活得快樂,活得精彩,才能擁有人生的價值。

邊城讀後感 3

湘西,那個有着星光般燦爛眸子的姑娘,因《邊城》使眾人為之傾倒。待到今日,乘上汽車,踩足油門,進了湘西。眼簾之下,唯剩一片城市的倒影。恰似童年的那首《拔蘿蔔》,蘿蔔猶在,“拔不出的蘿蔔”已逝。

拔不出的蘿蔔,透着鄉土氣澤。《邊城》裏的那個小鎮,名叫茶峒。是座擁在山水懷抱中的小山城。明亮的白塔,如同點綴在小鎮俏顏上的一顆美人痣,寧靜且妖嬈。溪水涓涓地流淌,依在小木屋旁,數爺爺輕聲吐出的煙圈,聽翠翠無意唱出的山歌,附了音符,日夜摩搓着渡船。較之霓虹燈下喧鬧的夜市,那時的湘西泛着質樸的土氣,而正是這份土氣,使其在花底的布格子裙下,依舊散發出不遜於洛神的氣質。

拔不出的蘿蔔,浸着山寨濃情。爺爺渡船從不收贈物,即使被人硬塞入懷中,也踏至岸邊退回端午節喝酒,貪了杯,酒家扣下他的酒葫蘆,佯裝抵了酒錢,事後又託人送回。翠翠受順順船家邀請,到鎮上看賽龍舟。爺爺醉灑而歸問“翠翠生氣了?”翠翠只嬌嗔道“翠翠早被湖裏的大魚給吃了!”如此種種,山寨中孕育的情,攜了物作枝,開成山上最美的茶花。爺爺的善心,順順的熱心,酒家的好心,翠翠帶着責備的關心,心與心的串連,非是這番山水哺養不可。不比現在,水泥壓了沃土,只留下汽車的狂吠。人與人之間築起的心牆,泛着一股子銅臭味。孰不知山谷之中,夜半之時,響起的.一陣陣來自數年之前的沉歎。

拔不出的蘿蔔,溶着初始奇緣。最純粹的愛情不是唱K時的Rab,不是談生意時的協議,更不是隨意變更的遊戲。真的只存在於《邊城》,緣份,愛情,最初始的模樣,露着嬰兒般純真的笑靨。大佬、二佬同時喜歡翠翠,獲悉翠翠心儀弟弟後,大佬甘願退出卻在出海時不幸身亡。二佬心存愧疚,也離鎮出海。翠翠失去了爺爺,則接手渡口。年年歲歲等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心上人。戀人們總希望“人生若只如初是”保持初識的美好。可哪裏懂得,消磨最初印象的不是時間,是他們白己日益變質的情。

人們對湘西的悔意,只等踏着水泥路,站在突兀的山頂,墜幾滴略表悲憫的淚水。哪看得車水馬龍藏着陰笑,高樓大廈翻着白眼,擎天煙囱喘着粗氣。難道非要等到白塔轟然倒塌,才知暴雨已下,“拔不出的蘿蔔”成空嗎?

邊城讀後感 4

《邊城》這本書,以前我並未看過;沈從文這個名字,我也不曾聽過。只是在暑假裏,才結識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書城買書,看到了一本比較薄的,而又是中學生必讀的叢書,所以就買了。讀吧,幾天就讀完了,便可以寫讀後感了。

那是在魯迅的時代,沈從文也同魯迅一樣寫起了短篇小説,只不過要比魯迅的長點。我們知道,中國現代普通話剛開始是根據北京方言和魯迅等人的文學作品修訂的',後來又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步改進。沈從文的名氣當然要比魯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説,卻覺得那是更標準的普通話。也許,使他歪打正着,恰巧對上了今天的語言吧。可是,那很明顯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説,改革開放後,普通話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吧。

小説內容我就不細講了,因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費時間。對於看過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講了。讀後感唯一有價值的,就是賞析、評論、感想。那事離現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時的許多社會狀態,現在都已不復存在。但那簡潔、樸素的文筆,卻可以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小鎮。一個老船伕和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孫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筆寫景,沈從文卻可以記事。平淡清秀的文風從頭至尾,不浮不躁,以至於文中沒有一處難懂的地方,小説決不顯得做作。這樣的寫法,的確不會 讓你心潮澎湃,因為平淡,你不能與書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會如同暢飲着甘泉一樣,你會如同沐浴着涼風一樣,四周都充滿了詩意,閲讀便成為欣賞。小説中心我還不太清楚,説是反對包辦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麼不好意思,錯過了大好時機;説是為窮人伸冤吧,可那老頭子自己放棄發財的機會。也許,小説也並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説了,只是把這麼一些故事,講給我們聽,喜歡聽的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他並不強求,也不圖銷量。

於是,我也和沈從文一樣,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朧不知合物的東西。

邊城讀後感 5

忙碌的擁擠的北京,又回來了,我也回來了。上班第二天,地鐵裏的人也開始多起來了。

今天我試着寫一下襬渡的老人,從溪水的這邊渡到溪水的那邊,來來回回,堅守職責五十年,我知道他這一生也不孤單,有兩岸的小山陪着他,有茅屋後面的白塔陪着他,還有那條船陪着他。

這樣一份職責,收入僅夠温飽,一年買上幾次燒酒喝。但是,老人活的硬氣,過路人給他錢,他不要,有時不得以才手下一個銅板,還要送出去很多煙草。

到城裏逛逛,買了燒酒,還會請不相識的路人來喝,他沒多少錢,但是懂得分享,不被貧窮困擾。在老人的價值觀裏,他活的乾乾淨淨。

回到現實中反觀我自己,雖然我也一直嚮往着那青山綠水下,簡單而寧靜的生活,但是現實是,我還沒有哪份工作乾的超過三年,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讓我改變,或是因為家庭,或是因為異想天開的被誘惑着改行去做其它事情了。我知道這樣不好,最好的辦法是能靜下心來,只做一件事,這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不過我不可能去做擺渡人,工作簡單重複,所過的.節就是端午節和春節,所認識的人就是那些迎來送往的過路人,所交的朋友,也只有楊馬兵那樣的,聊聊,附近城鄉里的實事。

最不可能的是,把別人強送到手裏的錢再送出去,或是隻留一枚銅錢。

如果萬不得以去擺渡了,可能會把這些錢攢着,過幾年,再買上一艘二手的船嗎,如果可以的話,再過幾年也像船用那樣討一個有家底的女人做老婆。

然後再攢買上幾艘船,慢慢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也成了這河裏的能名人了。

遇到落難的人,我不吝惜錢財,遇到惡人,我也霍的一下,跳到一旁,拔出刀來。

可是一個擺渡人,哪可能見過什麼世面,見過世面的人又怎麼容易安下心來做一個擺渡人。

於是,這裏面似乎就有了難以解開的矛盾了。

也許,做擺渡人或是做船總,早就是上天註定安排好的。

簡單的活着,也能活成畫裏面的風景;風風火火的活成一個名人,也有讓人憐惜的一面。

比如,翻了船,再比如,不被所愛的姑娘愛。

誰又能説,像擺渡人那樣,平淡的過一生,然後又安靜的離開,不是最好的安排呢。

邊城讀後感 6

今晚的夜,不知是為何,顯得如此寂寞、空虛,眼前的星,也不如眼中以往的星那般璀璨,變得黯淡了許多……

耳邊時不時的又傳來了那些惹人厭煩的話,“你説説,每天晚上那麼晚還要出去,你不累呀!”媽媽又對老爸發起牢sao,“那我為什麼就不能去呢?就玩一會兒而已,又沒有別的事,沒有必要發這麼大的火!”老爸依然像往常一樣,滿臉堆笑的回着我媽……

完成作業的我,實實在在聽不下老爸老媽的爭執,隨手捧起快要讀完的《邊城》,現在看到的和以前的聯想起來,這時候的'我才明白了不少:故事中的主人公翠翠,因為一次的偶遇,便會儺送相識了,從此翠翠的心裏也只有儺送,怎麼一個人了。

可誰知另一個人也喜歡翠翠。於是他們想通過歌聲來打動翠翠。但不久,大佬的死,老船伕的死,都讓這一個美好的愛情戛然而止。

可由於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大佬溺水而死,這種羞澀同時也送走儺送,儘管他們也曾經吵過架,但是,那都是因為愛呀!如今,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思戀着,思戀着她心中的唯一——儺送,思戀着為她的終身大事而操碎心的爺爺。或許,人即使走遠了,那顆深愛着對方的真心是亙古不變的。

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老媽每一次都會説老爸這不好、那不好,其實是希望他能夠做得更好,而老爸呢知道媽媽並不是真正的罵他,因此才每一次都笑嘻嘻的迴應我媽。

媽媽的心中其實一直裝着爸爸,她只是不希望爸爸太累了而已,所以才用這種方法來“教育教育”我爸。想想他們兩個人也真是“夠”了。

我真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不然,我真的會一直這麼厭煩下去。我現在發現,那種愛不是口頭表達的愛,那是一種永存心底的愛!真希望他們倆個就一直這麼的吵下去。

耳邊又是一陣吵鬧聲,可現在不再那麼刺耳了。

抬頭望望那片天,星星似乎璀璨了許多,天空也不再孤寂,因為有了月亮的陪伴……

邊城讀後感 7

一條溪,一座城,一户人家,一個人。她是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待者。

這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花自開來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節循環不息。它是美的集合,也是孤獨的離散。因為孤獨,所以等待。

翠翠自小父母離散,只有爺爺相伴隨,同時陪伴她的還有那隻狗兒和那條不可分離的小渡船。翠翠自幼與擺渡不分離,便也與孤獨結了緣。可翠翠卻還是那麼快樂、天真、善良,在翠翠平凡快樂的日子裏卻只為端午節的一次相遇,她沉默了整整一晚,之後心便離開了渡口,去了更遠的一個港灣,那也許是充滿愛和美的天堂。可最後,翠翠的相思卻化成了輕煙般的等待。這等待是漫長的,起初它就像含羞嬌嫩的萌芽,不知成長的方向。後來在儺送的默默呵護下,這顆萌芽開始迸發活力,不曾想,又遇險灘阻隔,讓其無法成熟而最終衰敗。無奈,曲終人散。在爺爺死後,孤苦的翠翠,在大雪紛飛的渡船上,守待江邊,遙望重山,念着儺送的歸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就在明天”。

身為擺渡者,她的職責本應該就是守候吧。在木屋裏休憩,在山坡上耕種,只聽有人一喊“過渡嘍”,她便匆匆卻自然地上了船,盡力卻不吃力地盡着職責,不收錢,不討好,這些尋常小事,卻成了她一輩子的事。

天保與儺送的愛意,為翠翠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些許甜蜜,這樣一來,擺渡者翠翠無論選擇哪一個,她的這條渡船都可渡來一次美如茶峒山水的愛旅。天保的死讓這一兩難的選擇看似簡單了許多,卻又讓翠翠與儺送更加無可奈何。儺送只有逃離茶峒,選擇孤獨遠行。

邊城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如山中疏竹,從生長到乾枯,全都在孤獨地演奏着註定的生命樂曲。這裏的灘溪水也像個擺渡者,看着渡者的變化,看着無盡的輪迴,重演着人生的一場場悲喜劇。

這座湘西小城,花自開來水自流,生生不息地孕育着一代代湘西兒女,但它卻是那樣朦朧無常,或許我們就是那條溪水中的擺渡者或渡者,等待着那一條溪水、一座山城、一户人家,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孩……

願渡者可渡,待者不待,細水長流。

邊城讀後感 8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 9

翻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紙書頁間,我的心情就此沉靜下來,如淡泊的湖水,倒映着蒼穹的顏色。一位青衣長衫的老者乘舟而行,喑啞低沉的嗓音宛若訴説着歲月的光景。

忠實善良的'老船伕,從時光深處穿行而來,帶我走進那不曾經歷的動盪年代,探尋我未曾親眼目睹的曾經。一輩子居身渡口,與之相伴的只有孫女翠翠和那敦厚忠誠的黃狗。雖然生活困苦,日子倒也安然。怎奈命運從不心慈手軟,平淡的表面下也藏着生活難以言語的苦難,女兒女婿的悲慘離世本已經讓老船伕感到悲傷,到後來連一手養大的外孫女都要重蹈母親的覆轍,這令老船伕彷徨又無助。可是萬語千言終究化成一句安慰,“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片土地上。”一句誠摯話語,帶着源源不斷的力量,如涓涓細流,灌入我的心脈,令我淚眼潸然,也令我心潮澎湃。

無論是在那臨水而居的湘西吊腳樓裏,還是在如今的鋼筋混泥土的森林裏,平平淡淡的生活從來都是大人們的心之所向,縱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仍然應該放平心態。徜徉在歲月中,體會那藏在罅隙中的安然與恬靜。無論是書中人的剛毅不屈,還是那時正在與災情作戰的河南人民,他們都表現出了血脈中流淌的堅強與剛毅,即使面對諸多苦難,命途多舛,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之心,與命運抗衡。他們以清瘦身軀,巋然不動地立於足下的這片土地上,站成巨人之姿。

艱難困苦從不曾寬恕任何人,但他們總會向堅強的人俯首稱臣,只要我們堅強的站在這片土地上,所有風雨必將繞路而行,沒能戰勝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愈加強硬。

我們要直面突如其來的變數,也要有守住平淡生活的堅持,如那老船伕兢兢業業的堅守,縱然河水奔流,但那份初心不改,他始終保持自我,硬挺依舊,質樸依舊,剛強依舊……

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向他看齊,在學習上,生活中也帶上那股韌性與拼勁,去抵擋生命中的不美好,實現一個又一個奇蹟,開闢一個又一個傳奇。留下恢弘詩篇,供歲月傳唱不朽。

邊城讀後感 10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殊嚮往田園牧歌般的城市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留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終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説的全體。大師用他油膩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着土偶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苦的。大師卻讓我清楚,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酷愛,是理解它的殘暴當前去疼愛那背地醉人的景色。讀完整文,我就開端憧憬那個遠在湘西邊疆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濕潤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落上的青炊煙,這所有,形成一幅年代長遠的畫,在我的設想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好像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温婉明澈,歌聲婉轉清澈,老爺爺慈愛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放,就連生涯的無奈,在這個處所,都帶着詩意的顏色,美妙地令人不忍褻瀆。巨匠用他的故事讓咱們看到湘西人在運氣眼前的無助跟哀傷,卻也讓我們發生對性命的悲憫,對美好人道的信奉

我最神往《邊城》裏那些渾厚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競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良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逝世,四周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固然生活很清苦,卻可能相互輔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比擬之下,我們天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有時候,甚至街坊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盼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暖和協調,每一個人都有安靜的幻想,人與人之間不私心,愛惜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獨特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須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 11

在學本文前,曾獨自一人捧着沈從文的《邊城》靜讀。雖然從中並未悟出些許大道理。但字裏行間帶給我的點點純真,滴滴淳樸,卻讓我記憶猶新。如今再次讀起節選部分來,除了有種和老朋友闊別重逢的感覺外,更讓我有了一份更深的體會———發覺一切美的東西。

《邊城》雖然有着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悽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託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於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了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了平靜內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於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多麼高深的人生境界?多麼純淨的塵世淨土?

聯繫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慾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着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鬥角,他們心中沒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着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於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邊城讀後感 12

習慣了城市的喧囂,習慣了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容,也並無什麼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於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對農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與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着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有着近似的景,至於情,是在認識了這座小村莊後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並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脱,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乾魚,睡艙板;人們的皮膚被陽光染上了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盪着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着。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了這裏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與不受任何雜質玷污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着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人歎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與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了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温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了更深的思考與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了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與船伕,這個麼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着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了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

邊城讀後感 13

白塔之下,渡船焉在

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孫女,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很多人會把這座僻遠的山城看作那遙遠的桃源鄉。邊城的山是青墨色的,邊城的水是秀麗的,邊城的人善良,純樸。

那白塔屬於邊城,那老人和孫女也屬於邊城。合上扉頁,親身感受,我仍然會想起那位撐渡人,那個執拗而幽默的'老頭兒,那位慈愛而善良的祖父。

他愛孫女翠翠,寵她愛他,想一輩子守護她。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爺孫兩相依為命已經十多年了。他帶翠翠去看端午賽龍舟,為翠翠吹起悠長的嗩吶,瞭解翠翠細看新嫁娘的心思。他是位好祖父。

他一輩子都在撐渡,已經幹了50年了。儘管他也不知道自己雖然渡人但是否能渡己。每天無論風吹雨打他都守在崗位上,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他也知道,渡河人的焦慮和無奈。已經70多歲了。老船伕似乎還保留小孩兒的心性。在堅定拒絕了商人的錢後,又玩笑似的留下一枚錢幣給翠翠,為了向翠翠呈現自己還不老,他故意緊握拳頭,儘量讓那隻蒼老的手看起來更年輕。他是位好撐渡人,一位有趣的撐渡人。

撐了一輩子的船,在他心裏,船就是他,他就是船。

明媚的陽光下,老船伕的笑臉像一朵歷經滄桑但依然燦爛的菊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笑臉下的悲傷?

翠翠的母親,也就是老船伕的女兒。愛上了一位軍人,最後為情而死。留下年幼的翠翠。翠翠漸漸長大了,但他額。其實他很清楚,自己已經沒辦法再守護翠翠。他也擔心,翠翠母女倆會擁有相同的命運。這一切,孫女士不知道的。就像是那天晚上在渡船裏誰也不知道另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

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天寶死了。儺送走了。順順不接受翠翠成為他的兒媳。老船伕操了一輩子的心,但現在,心累了,心碎了。

在那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船飄走了,老船伕死了。我想他一定還有太多的不甘,太多的牽掛無處申訴。然而,他還是走了。

因為《邊城》畢竟不是一篇童話。它是一部小説,一部真實的小説。因為真實,所以悲哀。

邊城讀後感 14

翠翠是自然天光下長大的小姑娘,渡船人的外孫女,當年母親隨父親殉情而死,爺爺一人把她帶大。長到13,4歲遇到了二老儺送,青春期懵懂的感情自然萌發。同時大佬也見過翠翠了,喜歡上了翠翠。大佬託人向老人提親,老人沒有同意,提出了車路馬路一説。也就是讓大佬按照當地風俗到對岸的山上唱對歌,或者由父母提親。同時兄弟二人互知心意,大佬自知沒有二老的好歌聲,自己隨船下水,在一個灘頭出事死去了。二老和他的父親順順自然有些埋怨渡船人,二老也在這時候隨船押運去了。一個暴風雨的夜裏,白塔倒了,爺爺死了。翠翠掛念的人不知明天回來,還是永遠不回來了。

一,作者介紹,

沈從文百度百科上介紹的比這裏多多了,志於學習的人早就有了解了。這裏説下沈從文確實是最早有人提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同時説下當時也有人提名魯迅,被魯迅拒絕了。

二,讀後感

小説有節選到高中課本,節選的`內容是前面部分,美好的部分。寫的是翠翠和二老儺送第一次見面的場景,是十分美好的。可是看完整本書,實際並不是這樣的。

高中時讀到這篇時就想着將來以後一定要讀到整本小説,後來一放再放,直到現在才真的讀完,真是立下的雄心和腳下的實踐,相隔千萬裏遠啊。

故事發生在湖南西邊,也就叫湘西的地方,和別的地方叫做魯南,皖北,豫西等等地方稱謂一樣。是一個三省交界的地方,重慶,貴州和湖南。是湖南進入重慶然後進入四川一條通道,邊城邊城嘛,自然是到了邊的城,最後的城。

當地的風土通過小説可以瞭解,都是透着一種倔強,一種講真理,或者説一種擰。或者自尊與倔強。可是自尊的內面是自卑啊,得知船總順順要接受磨坊而不是渡船時,爺爺內心是備受打擊的。過於自尊也就過於脆弱,剛強易折,柔和長存。爺爺是這個樣子,大佬是這個樣子,二老也是這個樣子,船總順順年輕時想必也是這個樣子。從翠翠母親父親殉情這件事就註定了這方水土的人這個樣子,白塔倒了也是這件事的象徵。現在的人似乎有些失去了這種精神。我們現在習慣於為了生活為了理想,放棄了愛情放棄了什麼。大話西遊就是這樣。

以後有機會要到邊城這個地方去看看。

三,下一本預告,浮生六記,作者沈復,有節選到國中課本。

邊城讀後感 15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説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一大步,理解他心中的“愛”,領悟他筆下的《美》。小説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我。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為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對那個人的痴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Tags:讀後感 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