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報任安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2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報任安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報任安書讀後感

報任安書讀後感1

《報任安書》是我們高中教材裏的一篇課文,當時讀到的時候,我就存了疑惑。司馬遷 因李凌事下獄並受宮刑,但他忍辱苟活,立志著書,此舉一向為人稱頌。他在書信中向友人吐槽,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司馬遷書信中態度,在我讀來,近乎卑微。此人是求他“推賢進士”,舉薦自己,若是你不想幫忙或者幫不了忙,大可以略陳理由,推拒就是,為何要這麼長篇大論,這麼低聲下氣,是古人禮節、習慣使然,還是另有緣故?

看了本文的創作背景,我才稍稍解惑。司馬遷三十八歲繼父職為太史令。四十七歲時以李陵事下獄,受宮刑。出獄後,為中書謁者令。這一官職掌領導尚書出入奏事,是宮廷中機要職務。然,身受宮刑的他,出獄後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居要職,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少卿,名安,滎陽人。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他是司馬遷的朋友,此時寫信給司馬遷,就是希望司馬遷能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之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這封回信。關於仁安的獲罪,這裏有兩種説法,一是,在任安為北軍使者護軍的時候,因他在太子劉據“造反”時採取了袖手旁觀的做法,其實太子並非真反只是因“巫蠱事件”被冤枉沒辦法了,想殺江充以自保。另一種説法是,任安為北軍使者護軍時,因其在太子劉據造反時採取了“持兩端”做法,而為漢武帝處死。總之,現在的情況是,仁安就要死了。

司馬遷選擇在這時給仁安寫信,其思慮是值得考究的。我也稍稍理解了他的“卑微”的語氣。好友即將赴刑場,這位好友曾經求自己幫助他,自己卻無能為力。司馬遷此時的心況可見一斑。此信既是為了向他解釋自己的苦衷,求得諒解,更是表明自己的心酸苦楚與隱忍負重,更甚就是與好友的訣別書。在此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説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內心鬱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大膽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滿。信中還委婉述説了他受刑後“隱忍苟活”的一片苦衷。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司馬遷所忍受的屈辱和恥笑,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於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於實現了他的夙願,完成了他的大業。

我不知道之前仁安是否怨過司馬遷沒能理會自己的請求,也不清楚當臨死的仁安收到司馬遷的這封書信時的心情。但是司馬遷的這種做法,我是欣賞的。他沒有忘記這個朋友曾經求助於他,他沒有因為他即將赴死而避諱他,他沒有棄他於獄中,獨自品嚐瀕死的無望與恐懼,而是通過書信,以一種相對低下的、帶着安慰性的語調,向友人陳述自己的無奈,與他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我看了很多人寫的《報任安書》的讀後感,他們基本都在稱揚司馬遷的忍辱負重,他對生死的抉擇,我卻要頌揚他與仁安之間的生死不忘的友情

報任安書讀後感2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説的可就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都説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説的不就是司馬遷遭李陵之禍事,遭受煉獄後書寫《史記》。這不就被我們記住了嗎!我想,我們只知道《史記》書成後的輝煌成就,卻不知司馬遷背後的辛酸苦楚以及他所遭受的譏諷,還有什麼是司馬遷沒受過的罪?

話説這古人也真真是憋屈。你説你被上頭的處罰了吧,還得謝恩,謝皇上不殺之恩。最是無情帝王家也不知是誰説的,説的可真精準。哪一個皇室之人不薄情。像司馬遷的父親,他們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之時便功名顯揚,掌管天文之事。而大漢天子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時,本應由太史官親身參與並記錄下這一輝煌的時刻,這是太史的責任,同樣也是榮光,蠍子尾巴獨一份的恩寵。可司馬談硬是被留在周南,後來司馬談憤懣而死,想來是因為看着祖業的衰弱而焦急,還有就是日常的被嘲諷、白眼。

而司馬遷本人,你説你就一小小太史,也就寫寫文字、記錄記錄皇帝的豐功偉績,有必要為了和你不曾銜杯酒的李陵打抱不平嗎?再想想呵,有哪一任皇帝是真傻的,箇中冤情豈會不知,最是無情帝王家,只是不想真弄清楚罷了!李陵一家祖孫三代素來忠心耿耿,真要不忠於大漢,又怎會領兵深入匈奴腹地作戰?

由李陵的《答蘇武書》可知,在匈奴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而我方僅僅五千人馬敵我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李陵仍振臂高呼、奮力殺敵,士兵們即使受了傷,矢盡援絕,也要爭着衝到前面去殺敵。反觀漢皇,一聽説李陵降敵,在還沒弄清內情的情況下,直接對李陵的全家骨肉實施了嚴懲,這才是真正地將李陵推向敵方啊!

這樁樁件件,寒了多少臣子的心。

司馬遷何嘗不委屈,那又能如何?喊冤,不是變着法子説皇上不英明;抵抗,不是變相的説明自己不順從聖上。故此,只能跪地叩謝不殺之恩。從牢獄中出來,受了腐刑。從‘最下腐刑,極矣!’可見他的心在淌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腐刑既是對他的身心的摧殘,也是對祖先的辱沒,是對父母的不孝。司馬遷肉體上遭到的折磨以及平日裏受到的嘲諷、恥笑、白眼等肉體精神雙重摺磨下,仍能夠不斷調節自己,用李斯,相也,具於五刑;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來自我安慰,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來自我勉勵。最終完成了《史記》這一經典,可見司馬遷內心的堅韌及不屈。

司馬遷遭受腐刑,李陵忠勇深入敵後,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卻被誅滅。而在現實中,又有何處不苟且?

南非總統曼德拉在就職典禮上,邀請了曾經關押他20xx年甚至虐待他的三個獄警,並向他們致敬。

孟晚舟被加拿大政府拘押一週年之際,寫信感謝所有關心華為的人,甚至還感謝法庭的工作人員。

由此觀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難免會有腌臢之事。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磨難。

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有一顆堅韌的心以及一縷不屈不撓的靈魂。

報任安書讀後感3

剛閲讀完《報任安書》時,我的腦子裏只有“直男”二字,好像看到除去《詢問司馬遷》中“始終追求善良和正義的心靈,心靈總是在劇烈而又嚴肅的跳蕩着”的他,堅忍不屈着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他偉大形象之外的樣子。不為別的,只為司馬先生那一句“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也許你要説,現在的人重事業輕家庭都不足為奇,更何況遠在兩千年以前的司馬遷呢?可就如現在也存在眾多熱愛家庭的好丈夫一樣,古時候也存在着書寫《浮生六記》、帶着妻子暢遊天地的沈復,與李清照相濡以沫的趙明誠,那麼以此類推,相信在民間這樣的例子也不算少了。而相比之下,單從司馬遷這一句話看來,我真是為他的妻兒寒心啊。就算是為了表現自己真真是“獨身一人,孤立於世”,就算這根本不是這篇文章、乃至這一段的重點,他能將這句話寫下來,我想他也算真正配得上“直男”的稱號了。

想到這,我真是為司馬遷的妻兒打抱不平,然而當我正要跟小夥伴們“舉報”司馬先生的“直男”事蹟時,他那剛正不阿的樣子又在我的腦海裏閃現,再次閲讀幾遍《報任安書》後,我真正被這位“鋼鐵直男”打動了。他是有理想的,為了那個也許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理想,哪怕遭受冷豔嘲笑,哪怕揹負屈辱的宦官之名,他“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都只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我想這也就是《詢問司馬遷》中“在受盡專制君王肆意蹂躪與懲罰的淫威底下,依舊保持着這種秉筆直書的品格和勇氣”的司馬先生吧,引得班固也衷心讚頌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他在《報任安書》的開頭就解釋,自己沒有“不相師”、沒有“用流俗人之言”,他被誤解了多久,被那一雙雙猙獰的眼睛盯了多久,都沒有什麼話能拿來宣告天下“我是清白的”,在給友人的信中,習慣了被誤解的他也只能説“僕非敢如此也”。他原本是一個多麼剛強正直的人,卻也未能在笑裏藏刀的勢力場中保全自己,最後只能在恐懼中謹言慎行。可在千瘡百孔地走出勢利場的那一刻,留下的,仍是那個不過想“成一家之言”的他。

寫到這裏,我不禁要説,先前那個質疑司馬先生的自己真是幼稚,怎麼就不想想那個遭受了殘酷宮刑的他有何面目回家,面對妻兒,面對那個曾是、卻早已不屬於自己的家。也許魯迅先生口中的那個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先生也曾躲在屋後,用自己最後的温柔,偷偷地看看妻兒,回憶起以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不禁想伸出手去抱抱那滿地亂跑的孩子,摟摟那窗邊日夜等他歸來的妻子,但他什麼都不能做,他只能悄悄地看着、念着、愛着,畢竟連自己都快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又哪來的勇氣去給妻兒承諾以往的生活?

或許司馬先生真的就是一位毋庸置疑的直男,但,鋼鐵直男也有一顆熱騰騰的心啊!

報任安書讀後感4

人們提起司馬遷往往以羨慕及崇拜的眼光來看他!他的史筆讓古人在紙上永遠活了起來,他替古人訴説着他們的榮耀與心酸的人生歷程;但他寫給任安的信卻讓我們走進了他那看似無比堅強的心,細讀《報任安書》就彷彿可以看見他的淚水一滴滴的落下……

在成就上:司馬遷有與日月爭輝的成就,但他的成就卻也掩飾不了他的不幸。其實,他只是極端政治造就的一個苦命人,一個在洪流面前拼命掙扎卻又無能為力的可憐人……

在不幸的方面,人們喜歡將司馬遷與屈原對比。司馬遷誠然有着屈原一樣的自傲,但是他所受的.委屈絕對是比屈原還要大得多的。我們看屈原“為楚懷王左徒”,這也讓他一直引以為傲,他是“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所面對的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是國破的無能為力,是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而同樣自傲司馬遷雖“負不羈之才”,但他不過是被漢武帝視為“近乎巫祝之間”的史官,更不要説有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優待了!他自己也只是被君主當成最不起眼的“倡優”,所面對的是“詬莫大於”的宮刑,是那種生理和心理不斷重複的打擊!是世人的恥笑!是“下流多謗議”!但是——他又不能像屈原那樣痛痛快快的去死!他不能像屈原那樣的去解脱——他揹負有使命,他的肩上揹負着父親和他未完成的心血……古人説:“哀莫大於心死”,司馬遷何嘗不是那樣的人?

當然,或許正如司馬遷自己對任安説的那樣:“大抵賢聖”都是在不幸面強大起來的。

一個人有了極大的不幸後,那麼他可能只有用他的生命來為自己的不幸作註解,司馬遷大概就是用他的《史記》來為自己的不幸做出他自己註釋。

在成就上,人們喜歡將他和西方的修昔底德做比較,畢竟他們都是“歷史之父”!

然而,我更喜歡將司馬遷和普魯塔克聯繫在一起。司馬遷有《史記》,普魯塔克有《比較列傳》,他們都是通過人物傳記來寫歷史(雖然普魯塔克説他寫的是傳記而不是歷史)……雖然他們在成就上有那麼多的共鳴之處,但是,普魯塔克的命運比司馬遷好得太多了,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據説普魯塔克曾經為羅馬帝國的2個皇帝——圖拉真和哈德良講過課,並博得了他們的賞識,而且圖拉真皇帝曾授予普魯塔克執政官的高位。後來哈德良皇帝又提拔他擔任過希臘財政督察,晚年他又出任希臘聖地————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終身祭司。可是,司馬遷卻當了“刑餘之人”,面對的是被“主上所戲弄”,所受的是“流俗之所輕”,在別人眼裏他“與螻蟻何異”……

記得尼采説過“凡一切已經寫下的,我只愛其人用血寫下的書,用血寫書,你將會體會到:血便是精義”。我想,《史記》或許就是用太史公的血肉寫的吧!

如果讓讀哭《離騷》的賈誼去看司馬遷給任安的信,他大概也會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吧!

報任安書讀後感5

“士可殺不可辱!”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難道司馬遷不懂嗎?不!他當然知道,處於那種境地,那是非死不足以洗淨恥辱的,非死不能回報列祖列宗的。終於,他説了一句話:“所以隱忍苟活,幽於憤者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於是乎,司馬遷説出了一段震撼千古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理想的頂峯人人有,並非人人都能攀,只有在崎嶇的道路上不畏勞苦,勇於戰勝重重困難的人,才能到達。

這就是司馬遷的感慨,這就是司馬遷的悲憤,這就是司馬遷的希望。

他要完成一番事業,為實現一個理想活下去。他不能像螻蟻般輕生,他要死得重於泰山。司馬遷經歷了莫大的苦痛和心靈的拷問,最終超越了自己,實現了終極意義上的昇華,《史記》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更恢宏、更深沉、更澄澈、更莊嚴的層次與境界,它己成為人的歷史、事的歷史、心的歷史的複合體,有人説《史記》吳司馬遷的哭泣,毫不過分。這正好應證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幾句話: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毅力,是奔向理想的戰馬,通向勝利的階梯,它通過蝸牛留在峭壁頂上的足跡,大聲的告訴着人們的成功的祕訣。

眼前,似乎出現了一位衣衫襤褸、手執筆鋒用心著書的人,他就是我眼中的司馬遷,他將一個“辱” 字都不放在眼裏,而是將自己未盡的事業超越了生死之外,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我又何苦為區區考試分數哀傷悲憤呢?我彷彿看見了一個影子,那是司馬遷,那又像是我,其實我就是司馬遷,司馬遷就是我,我們同樣身處逆境,我們又同樣忍辱負重,只是司馬遷比我更堅強。

逆境是痛苦的,有時會令人難以忍受。而逆境卻又是最好合老師,它可以使你認識順利環境中無法認識的事情。對於人生、對於事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在逆境中,希望可以燃燒,甚至到了“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境地,希望仍然可以鼓舞人前進,造就一個人;希望也可以熄滅,那太容易了,只要聽憑命運擺佈,任其漂盪,希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破滅了。但生活、事業是美好的。當一個人追求美好的目標時,心靈之火,就可以繼續燃燒,就可以成就“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的事業。到那時,我們會為失去了美好的東西而抱恨,但我們也會為得到了更美好的東西而欣慰。

兩千多年來,司馬遷以其頑強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傑出的才華、堅韌的毅力、輝煌的成就,沾溉着後人,更為重要的是,司馬遷不但為我們留下一份傳世不朽的文化遺產,而且為後人樹立了一個百折不撓,忠於自己事業、理想的榜樣。我們今天讀《報任安書》,就是要學習他如何做人,如何不停頓地追求的精神。這一點,確實有“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理想並不像詩人想象的那樣浪漫。實踐理想的路,也不像長安街那樣平坦筆直。它有羊腸小道,需要迂迴前進;它有長江大河,需要架橋而達;它有魍魎攔路,需要一個個剷除。

理想,要靠自己來實現,而實現它,就須有堅韌不撥的毅力。

Tags:讀後感 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