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5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通用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最初接觸到《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朦朦朧朧地記得書講述的是一位執拗的流浪畫家的故事。也是我翻閲地最多的一本書,作者通過文字所傳遞的精神世界,讓我無比感動又無比憧憬,隨着年齡的增長,每一次閲讀都令我有了些新的感悟,發現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用狂熱理想去對抗世俗現實的故事。

書籍的簡介《月亮與六便士》成書於1919年,出自英國小説作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之手。該小説以“我”作為第一視角,或是與書本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直接交談,或是聽天涯四方的人講述他的故事,最終將這位流浪、冷酷、堅強,偉大的畫家一生傳奇之旅娓娓道來。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是英國倫敦的一位證券經紀人。他放棄了舒適安逸的生活,拋妻棄子,四處流浪,不斷作畫,罔顧世俗道德的批判與指責,被靈魂深處本能的、神祕的原始力量所裹挾,最終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荒島找到了靈魂的棲息之地,終成大師。

關於作者筆下思特里克蘭德的決絕,他身邊的人都覺得出乎意料又無法理解。因為在世俗的眼光裏,思特里克蘭德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和美滿的家庭,理應過得很幸福,可許多人都是在這長年累月看似幸福的生活裏漸漸厭倦和迷失了自己。因為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枯燥輪迴的生活裏,他們找不到能讓自己再滿腔熱血興致高昂的動力與慾望,他們想要的壓根就不是金錢和名利。

作者筆下這種安穩的生活在他們眼中是一個泥潭,會越陷越深,終究掙脱不出,而心中的不安分,一直在他們心中萌動,最終會佔據他們的全部身心,不顧一切的追求心中所想,除了那個熾烈的追求,其他都變得微不足道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和毅力去追求內心深處散發着讓人靈魂出竅光潔的月亮,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為六便士奔波跋涉。冷酷而蒼白的現實,終是現實對於理想最牢固的枷鎖。也許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太老了,或者有太多世俗的東西牽絆着他們,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責任紛紛都成為壓死他們想要脱離這潭死水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不一樣,他無懼眾人的譴責與謾罵,甚至無視道德的束縛。他説:“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有錯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如梵高所説,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我曾讀到過一篇書評,上面説:“思特里克蘭德為了遵循自己的內心,寧願付出財富親情,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這種選擇,”與其説是主動的選擇,倒不如説是一種無奈的接受,接受我們內心的渴望在召喚。畢竟這種渴望,即便我們能夠逃避一時,也逃不了一輩子。就像人老了一樣,總想着落葉歸根。而“責任”這兩個字眼,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虛偽。大多數的人一生都被責任束縛着雙腳,與理想背離,越走越遠。倘若我們無視內心對自由與理想的渴求,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相信我們也沒辦法對自己妥協。

從某些角度來講,毛姆又是極其幸運的。他找到了此生摯愛的東西,不過代價確顯得沉重了些,可至少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豐滿的。也許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歡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討厭其對人情與人性的摒棄和過分自私的性格。但是又對其苦行僧式的對於藝術和美的執著追求深感敬佩。為了心中的月亮,放下腳下的六便士,終日在別人不解、厭惡鄙棄的生活中完成對生命意義最崇高的創舉。總是想起裏面的一句話“只有詩人同聖徒才能堅信,在瀝青路面上辛勤澆水會培植出百合花來。

月亮高高在上,他象徵着靈魂和理想。而六便士隨處可見,他象徵着物慾和現實。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就是人生最大的衝突,那人的一生是應該高高抬起頭仰望空中的明月,還是應該默默俯身去撿拾地上的硬幣呢?

每次看着本書的時候,都想用文字的方式分享給大家,公眾號取名也跟這本書息息相關,其中幾段個人比較喜愛的文摘分享給大家。

(一)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確看到了月光。

(二)有人説災難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貴,這句話並不對;叫人做出高尚行動的有時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災難不幸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小、報復心更強。

(三)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終於有時間讀完《月亮與六便士》了,滿地都是六便士,可他抬頭卻看見了月亮。想想都激動,這是一篇夢想和現實糾纏然後夢想戰勝現實的有現實原型的故事,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藏着夢想,太需要這樣的一本書跳出平淡的生活做做夢了。

然而,讀完後怎麼感覺和想象的不一樣?納尼,怎麼覺得這是一個以藝術為名的渣男之成功代表,起到非常惡劣的示範作用。尤其對於單純的單身的女孩子,如果遇到這種渣男,還手之力都沒有呢,文中布蘭琪.史特洛夫最後為他自殺,他沒有一點點兒愧疚和自責,覺得一切都是她自找的,這個可惡的男人,也包括可憐的女人。

而且,文章給了很多看不到月亮,也賺不到六便士的人躲避現實的理由,這些人即不安於現狀,又借實現夢想之名不盡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卻非常心安理得、堂而皇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聽起來多美好啊。人類100多年才出現一個高更,文中的原型,最後他在貧窮和疾病中悲痛、孤獨的死去。可是如果,如果在把現實過得還不錯的情況下,再實現夢想不是很好嗎?大多數人會平凡的度過一生,心懷夢想,努力實現,過好當下,盡到責任,感受幸福,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也許我的觀點太大眾化了,可是這就是我真實的第一感受呢!

通過這本書,我總結出查爾斯3宗罪和3大特點,請各位看一下,再去拜讀這本書,也許會更真實,我看過很多評論都是沒有批評的.,這不正常啊,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書中主人公的很多行為確實有悖天理,我是必須要説一説的。

他的罪過之一:不告訴妻女就離家出走是極其不負責的渣男行為,而且在他離家出走之前已經在謀劃,但是卻不露聲色,天哪,如果現實中有這樣一位老公,生了一對兒女,生活了十幾年,有一天他突然不見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信息和錢財,讓妻兒如何承受,一個不靠譜的老公,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這不是渣男是啥啊!

他的罪過之二:和對他非常好的朋友的老婆搞到一起,最後導致那位女子自殺,而且查爾斯無動於衷,他冠冕堂皇的説:“我不想要愛情。我沒那個時間。那是種脆弱。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會想要女人。滿足了激情後,我就準備着手其它事情了。我無法克服慾望,但我恨透自己這樣子;它囚禁了我的心靈,我引頸期盼有一天可以不受任何慾望主宰,了無掛礙地投入我的作品。”説實話,看到這段話,其實我覺得是有點道理的,因為愛情確實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能有一件事讓你投入,忘卻其它的一切是非常了不起的行為,很多有成就的人們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在查爾斯的眼裏,女人就是他泄慾的工具,這一點兒太令人憤怒了,渣男行徑,需要的時候就要你,不需要的時候離我遠點,把女人工具化,這真的忍不了!

他的罪過之三:借錢不還,沒有錢的時候就向朋友借錢,關鍵就沒想過還錢,滿不在乎的樣子,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一位朋友,你會覺得很爽嗎?

好了,看到上面那些罪過,你會不喜歡這個人嗎?如果你都不想看了,那你也過早的下了結論,他的厲害之處就是像文中主人公自己説的:你永遠沒辦法真的討厭我,只要我能不時給你説説笑話。他自私,從不在乎別人的想法,他不尊重女人,他的人生在做減法,可是,他就是那麼吸引人,比如:

1、他活的通透,他不在乎任何人的想法,他想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他敢放下現實的所有一切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對藝術的熱愛超過自己的生命,既然生命都沒有那麼重要了,你就能理解他如何對待他身邊的人,他不在乎任何形式的東西,他不在乎吃什麼,住在哪裏,穿什麼,他過得比任何藝匠都還有貧窮,也比他們都來得努力。他完全不在乎我們大多數人藉以使生活變得優雅美好的事物。他對金錢無動於衷,他對名聲視若無睹。

2、他對人性的理解深刻至極,當別人質疑他為什麼拋棄妻兒的時候,他説,他已經養了他們十七年,他們可以試着養活自己。就如他所料,他的離開沒有讓他的妻子孩子流露街頭,反而激發了妻子的經商能力,最後兩個孩子都健康的長大。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啊。他和朋友的老婆在一起了,別人質疑他破壞別人的幸福,他反問:你怎麼知道他們是幸福的呢?的確,他的朋友和妻子有着不為人知的祕密。

3、他對女性的不尊重令人憎恨,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認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不值得尊重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或者説示愛情為人生的全部的女人是大多數的,説白了這也是沒活明白的表現,那麼就很有可能作為男人的犧牲品了。

他那麼那麼多毛病,可是他雖然可憎,但我仍然覺得他是個偉大的人,因為就如文中所説:

而攫住思特里克蘭德的狂熱,是一種創造美的熱情,它讓他不得安寧,一直驅策着他四處奔波。他是永遠的朝聖者,被神聖的鄉愁所纏身,他體內的惡魔毫不留情。有些人追求真理的慾望無比強烈,為了達到目標不惜粉碎自己世界的根基。思特里克蘭德就是這樣的人,只是對他而言,美取代了真理。

這就是對這本世界名著的感悟,你是否想看一下呢。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看到了月亮。

凡是談到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基本都會首先引用這段話。六便士指的是現實世俗生活。月亮,則代表着夢想。

小説以後印象派的高更大師為原型,描述了一個名叫思特里克蘭德的證券公司經理人。在中年擁有了不錯的事業、優渥的生活、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後,他被理想或者説命運的閃電打中,拋家棄子,在巴黎一邊過着流浪的生活一邊繪畫。他看不起當時的藝術家,沒有老師,全靠自己摸索。理所當然的,畫作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甚至他自己也不認可自己的作品,他總是不停地畫畫,卻又在畫完作品後毫不在意地把作品丟棄。“我必須畫畫,就像人活着必須要呼吸一樣。”

這個落魄三流畫家的生活基本是食不果腹,全靠幾位資助人朋友過活,但他毫不在意生活物資的匱乏。這傢伙是個忘恩負義的流氓。一個對他最不計回報、最慷慨大方的朋友被他弄得家庭破碎。朋友之妻愛上了他,朋友出於善良還把自己的財產和家讓給了他們。可像他這樣的傢伙是不需要愛情的,他熱愛的只有畫布和顏料。面對得不到回報的愛,女人最後選擇了自殺,朋友則是備受摧殘最終遠走。這個傢伙面對這些絲毫沒有內疚,他不在意犧牲自己,更不在意犧牲別人,是個對待人情世故全然不在意的人,一個人類社會的異端。

所以最後他不得不離開文明社會,逃到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在土人的原始社會中生存。即使這樣他也不能適應,只能住在島嶼的偏僻角落,依靠種地和採摘椰子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這個男人最終死於麻風病,在文化符號中,這是上帝用來懲罰惡魔的。病逝前,他用畫筆在木屋裏畫出了生平最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畫作,然後他燒掉了木屋。因為沒有錢去買畫布,這個男人最後的作品畫在了木屋牆壁上。

以上就是整個故事。

如果你看這本書的緣由是和我最七年級樣,想通過本書認識高更大師的話,那你肯定要失望了。毛姆在這個故事裏,僅是借鑑了高更從事藝術生涯的動機,虛構了一個叫思特里克蘭德(這個名字巨難記)的人類社會妖怪。他的人生經歷倒是大致和高更相似,但個人情感性格方面完全不同。本書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主義的擬人化。

理想主義、繪畫、藝術家,這些都是些很浪漫的字眼。初看上去,這樣的人應該在生活中充滿詩意,擅長在生活中發現美好。毛姆卻在本書中近乎冷酷地戳破了幻想。月亮的確很美。但美,從來都不是沒有代價的。

我特別喜歡毛姆在這本書中對什麼是美的評述。美是藝術家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混沌中創造出來的美。而每一個想要認識美的人,也必須經歷同樣的靈魂煎熬才能認出什麼是美。憑什麼美這種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會像沙灘上的貝殼一樣,被隨便哪個路過的張三李四都能輕易發現,然後放進口袋帶回家中呢?

高更的美來自他的生活。他在南美度過的童年,在歐洲向印象派大哥畢沙羅的學習,在妻子孃家遭受過的白眼,面對付不出兒子學費時的精神崩潰,布列塔尼時的悠然生活,在阿旺橋帶領年輕畫家自成一派,與塞尚梵高等人從惺惺相惜到徹底對抗,以及最終在塔希提直面內心,這些塑造了這個創造美的男人。

但是這樣的美很殘酷,充滿了犧牲。

高更自己從一個衣食無憂的證券經理人,最終成為了一個梅毒,不得不在荒島上孤獨等死的可憐蟲。他的妻子度過了獨自撫養孩子的後半生,孩子則飽嘗苦澀的童年。他是不值得社會同情的。他是自我選擇走上了這樣的道路,即使他的老師畢沙羅明確告訴他這是怎樣的一條苦路。這個男人點燃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只為創造出社會理解不了的美。對於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而言,他的藝術,叫做“小孩似的亂塗亂畫”。

我想毛姆要是遇到高更肯定成不了朋友,人不都是最討厭那些和自己一樣的人了嗎。這位英國紳士從來沒放棄過優裕的生活,他總是衣着得體,透着蕭伯納、王爾德似的英國式辛辣。他講故事的手法有種站在第三人稱視角上透視的冷冽感。開頭部分,大量穿插印象派及巴比鬆畫派的繪畫及畫師,有的是各種含義,對藝術瞭解的讀者讀到時難免會心一笑。書中人物很難讓人愛的.起來(或者説恨得要命,反正這是一回事),雖然他們在理念上都臉譜化的純粹,但是行動上卻有充滿生活的矛盾性。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物就和他名字一樣怪的要死,臉譜化的要命,但他就是那麼有吸引力。就故事的敍述而言,也該給毛姆個大英爵士。

本書是難得寫出理想主義殘酷性的作品。我看的版本後面寫着,“我是為了不愧自己而不顧一切,就讓那熱情與夢想的熊熊烈火,燒掉所有道德與社會的原則羈絆,燒亮我窮盡一生的追尋!”話説的很漂亮,故事很苦澀。毛姆即使到書的最後,也沒給思特里克蘭德留下什麼愉快的經歷。甚至他窮盡燃燒一切所獲得作品,只能被島上的土人妻子,和一個難稱懂得繪畫的醫生看到。他的作品震撼了醫生,醫生自稱從未看到過如此表現力的繪畫。然後毛姆安排讓土人妻子執行畫家的遺囑,燒掉了滿屋的壁畫。這個永恆的悲劇性結尾很有希臘式的風格,很貼合思特里克蘭德,或者説高更,或者説人類的命運。我很喜歡。

在星像學中,月亮代表的含義,是靈魂。願你在六便士的生活中,能常常抬頭看看月亮。願你在凝望月亮的時候,能永遠記得迴歸六便士的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經典之作,書名取自毛姆另一部作品《人性的枷鎖》的一篇評論,評論寫道“主人公菲利普像所有年輕人一樣,終日仰望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毛姆覺得這個説法挺有意思,就用作了本書書名。

本書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位證券經紀人,擁有温柔的妻子、乖巧的兒女和成功的事業。但是人到中年之後,內心中對曾經的繪畫夢想的追求越發強烈。他極度渴望成為一個畫家,就像被魔鬼附身一般。於是他決然地放棄已經擁有的平淡幸福的生活,拋妻棄子去巴黎追求繪畫的理想。在異國他鄉,他不僅肉體上承受着貧窮和飢寒,而且為了尋找不同尋常的繪畫手法,在精神上亦承受着痛苦折磨。在生活中他性格冷漠、偏執自私,然而在藝術的道路上他擁有極大的熱情,完全追尋自我,堅持自己獨特的作畫風格。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離開了文明的世界,來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在這個寧靜又質樸的小島上他和當地的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震驚後世的不朽之作。

讀完這本書後,我對書中幾個人物的故事印象深刻。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作者的筆下鮮活而脆弱。

一、施特略夫——尊嚴和愛情的較量。

施特略夫是書中一個令人唏噓的人物。他説過:“我愛她遠遠超過愛我自己,我覺得,在愛情的事情上如果考慮起自尊心來,那隻能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施特略夫是一個人人都期待擁有的好朋友、熱心腸的大好人。但是對待妻子這樣一個他意外得到的美麗尤物,他卻卑微到塵埃。他對於妻子過分地討好,甚至使他散發出低賤的氣質。然而他的妻子最終還是背叛了他,在施特略夫的懦弱性格的對照下,斯特里克蘭德的霸道和原始的雄性氣質的呈現,征服了這個外表文明,內心原始的女人。

施特略夫無疑是善良的,但是他不明白的是,並不是一味的寬容和放下尊嚴就是愛。尊嚴在這裏並不能和愛情成反比,不是低到塵埃裏面愛情就能開出花朵,在尋找愛情的道路上,我們應當瞭解自己,保持尊嚴。

二、斯特里克蘭德太太——愛情和理想的較量。

“如果他為了另一個女人離開你,你是可以寬恕他的,但是如果他是為了理想離開你,你就不能了對不對?因為你認為前者是對手,可是和後者較量起來就無能為力了”。這是文中的“我”對斯特里克蘭德太太解析其丈夫離家出走的原因,一針見血、絲毫不給對方留情面,這甚至是對愛情的一種赤裸的羞辱——是的我愛你,但是我更愛我自己。

通常人們討論的都是愛情和麪包的較量,一面是心靈所向,另一面又是生存必須。但是或許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二者之外還有更加強大、不能令人拒絕的選擇,那就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是一種更加抽象、存在更多不確定性的東西,它讓人充滿好奇,想要去征服。在這些人看來,錢沒有了還可以再賺,愛情沒有了還可以再追求,但是如果失去了追尋內心那份執着的勇氣,將永遠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而成了“不得不”成為的'人。

三、斯特里克蘭德——理想和現實的較量。

斯特里克蘭德先生尋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找到了那個擁有茂密的植物,永遠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和簡樸的生活的小島。與我國詩人陶淵明類似,他們的志向都是隱居山林,寄情山水。陶公不喜現實渾濁之風,於是歸田園居;斯特里克蘭德不願受生活的束縛,只想用畫筆表達自己。但是陶公並沒有將與山水為伴的生活堅持一生,當朝廷再次向他遞出請帖,他放棄了自在隨性的生活,而投入紛擾繁瑣的現實之中,那是因為在陶公心中心繫天下的想法從來沒有消失過。而斯特里克蘭德最終在這個美麗迷人的小島上,用一場平庸而又窘迫的死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現實給斯特里克蘭德最後的無情抽打。

其實不論是小説還是生活,理想和現實從來都不能割裂。理想昇華於現實,然而又必須歸於現實。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如果是平淡舒適的生活,這本身不值得羞愧。因為可恥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你做了違心的選擇還心虛地為自己辯護。如果不願放棄心中的不甘,不願折服於這枯燥乏味的生活,那麼引用書中的一句話“滿地的六便士,只有他抬起頭才看得見月亮”,用高曉鬆的歌詞來説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小説主人公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毛姆用這位畫家的生平輪廓(即由一個證券經紀人轉行為畫家,最後長眠於塔希提島),創造出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讓世人在現實常理中無法理解、厭惡鄙夷,卻又在藝術精神世界裏敬畏敬佩的,斯特里克蘭德。

原本有着幸福生活的斯特里克蘭德,放棄自己在倫敦的證券經紀人工作、拋棄與之相伴了17年的妻子、拋下一對可愛的兒女,像是受了神的旨意一般,毅然決然地隻身去了巴黎,只為畫畫。在巴黎流浪期間,他桀驁不馴,為人刻薄,毀了救他性命、視他為天才的斯特羅伊夫的家庭,卻毫無愧疚之心,而斯特羅伊夫,面對時常侮辱他的畫作,搶走他的妻子布蘭奇並導致她最後自殺而亡的斯特里克蘭德,仍舊選擇原諒,仍想着保護這個他心目中的天才。斯特里克蘭德自始至終的冷漠和冷血,讓常人簡直無法理解,並且抑制不住地厭惡,可他毫不在乎,不在乎任何的謾罵和指責,不在乎窮困潦倒,不在乎別人對他畫作的嘲笑,一心只為着畫畫,並最終找到了適合他包容他的地方——塔希提島.....

如果不讀前言直接從正文讀起的話,很多情節反轉得出人意料,好奇心讓你不得不讀下去。其中的很多言辭也讓人耳目一新,筆者斗膽摘取其中幾段,略微發表一些拙見。

“也許只是我本質裏的一種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裏也十分強烈,我感覺這樣生活着,做大多數人中一分子,一些東西卻失去了。我認清了它的社會價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裏有一種狂躁,要求一條更寬闊的通衢。我似乎覺得這樣安逸的快樂中有某種警告的東西。我的心靈渴望過更加危險的生活。我已經有所準備,迎着崎嶇的巖石,迎着暗礁的海灘,如果我的生活有預料不到的變化的話——無法預見的生活的變化和騷動。”安逸還是挑戰,這常讓我們難以抉擇,有些人選擇前者,有些人選擇後者,還有人在兩者之間徘徊不定,惴惴不安,我們無法評價究竟哪種更能讓我們感到幸福或是更有價值,因為萬事萬物均有意料之外的時刻。也許唯有那條讓自己內心充實且堅定的路,才是於自己而言正確的路,它無關安逸或是挑戰。

“愛情是一種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愛情有一種軟弱的專義,有一種保護的願望,熱衷於做善事,給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無私,那麼無論如何也是一種千方百計掩藏起來的自私。愛情有一種羞怯......愛情是引人入勝的;愛情要把施愛的.人從自身剝離出來;最聰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實踐中認識到愛情會停止;愛情很清楚自身是虛幻的,卻賦予具象,而且,又很清楚自身什麼東西都不是,卻愛它勝過愛真實。愛情讓一個人膨脹了很多,同時又讓人縮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個體的人,而是一種東西,一種工具,去追求某種與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愛情從來避免不了感情用事......”愛讓人慈悲,讓人柔軟,它既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錯覺,又給人一種卑微如塵的幻境,它用自己虛無縹緲的影子,吸引無數世人遁入其中,或給予或索取,試圖尋求一種專屬於自己的具象,卻又時刻被人性與世俗的枷鎖束縛着,難得其真諦。也是因此,那些能真正駕馭愛的人,才是懂愛的人,才是極富有智慧,極其通透的人。

“緊緊抓住斯特里克蘭德的那種激情,是可以創造美的激情。那種激情不會讓他平靜。它催促他,逼迫他,讓他滿世界亂走。他這一輩子就是一個上路的香客,附在他身上的那個魔鬼是鐵石心腸。有些人渴望真理的勁頭太大,他們為了求得真理,最後反會把他們世界的根基動搖了。斯特里克蘭德就是這種情況,只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只會對他懷有深深的同情。”主人公被繪畫的激情支配着,從第一次出走開始,就再也沒有停止過顛沛流離,世俗的眼光敲打他,人性的原罪折磨他,生活的苦難侵蝕他,他卻從未停止,也從不在乎,卻也因而更讓人同情和敬佩。也許最後在塔希提的那幾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他終於被接納被包容,終於可以毫無顧慮地創作。他一直仰望着懸在頭頂的月亮,可現實生活中這樣極端地追求真理與美,擁有些許幸運的能有幾人呢?

作者給本書取名《月亮與六便士》,更多的説法是”六便士“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着崇高,兩者都是圓形的,都閃閃發光,本質卻完全不同。但還有一種説法是,作者取這個書名帶有開玩笑的意味,有一個評論家曾説,《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望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説法,就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書名。

其實無論是哪種説法,在現實世界裏,終日仰望月亮嚮往崇高的人,和終日低頭屈服於“六便士”的人只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邊仰望崇高的理想,一邊拘泥於現實中的“六便士”,努力將兩者平衡,讓自己不過於失望和卑微。既然如此,那如果能將這“六便士”積澱成通往崇高理想的階石,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你不是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而是成為你不得不成為的人”—毛姆

初看書名,不太理解這兩者之間有何牽連。説是理想與現實,可月亮雖是手不可摘卻是自然存在,金錢看似隨手可得大多又都遙遠。到底誰是理想,誰是現實,本是有些模糊的。難道低頭撿了六便士就不能再抬頭看月亮麼?理性人做久了就是有這種糾結,對虛幻的文學之美少了些許感受力。原來講的是人到中年是否該繼續懷揣夢想並孤注一擲的事兒。

我想説的是關於自我與自我之外,關於夢想和現實之間的故事。

一個42歲的男人,拋家棄子,出走流浪,他該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拋棄所有?可是那一切他真的擁有麼?一個妻子,混跡於作家圈的中上層社會,攀附着形形色色的表達者,尷尬又小心地提起丈夫,內心並不以一個能給她帶來優越生活的男人為驕傲和感恩。作為她的丈夫,不過是她擁有完整的平凡生活的工具和掩飾,是她作為妻子和母親角色的必然出演。她的丈夫真的擁有她麼?孩子自不必説,為了離開而接近的現實存在,不管當初因何帶到了世上,他説的沒錯,養了那麼多年,他的責任已盡。那麼他自己呢?像大多數人一樣,前面四十年過着該做的人生,一份體面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為養家餬口而奔波。當他數十年如一日回到家面對生活的瑣碎,心中是否有那麼許多時刻想要逃離?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哪些點滴是真正屬於自己?到底他在做的是那個想要的'自我,還是別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成該活成的樣子,還是他自己認為的樣子?所謂自我,一方面是一種客觀存在,能夠區分的該是不同於他人的特徵,可大多數都是一個個符號的標註,並不覺得abc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他人都沒興趣分別;一方面是一種主觀定義,本心能夠感受和認可的部分。而這方面,大多在現實的蠅營狗苟中模糊了。我是誰?我在哪?我們經常會有這種疑問。當物質越來越多的滿足了本身並不需要的虛榮後,內心日益空虛,到底該用什麼填滿?於是他走了,也許他並不是真的想畫畫,只是一定要有一個理由支撐他離開,決絕地離開。他選擇了畫畫。他內心有太多迸發的激情需要表達,他找不到出口,他覺得也許畫筆可以。正如他身邊朋友建議的,也許他應該嘗試其他方式。因為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並非所有人都有這種被現實所扭曲的內心和壓抑的病態,大概金融業就是有這種特徵,集中放大了形色各異的人性,使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裏理解、厭倦並逃離。如果你追尋的是自我,説到底,關他人什麼事呢?書中多次提到,他如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舒適。我想他是在乎夠了,經紀人是一個高壓的職業,現實和虛擬的世界中充滿了人性的貪婪和恐懼,讓人看到所有的不堪和邊界的突破,沒有底線,而他自己就是底線。他還有什麼需要在乎呢?而自我的舒適該是由於長久的麻木吧,習慣了不享受乃至不感受,正急需一些不適感甚至強烈的刺激才能激發出早已麻痺的感官神經,才能引導體內和心中的種種激情。可見長久的渾渾噩噩後再次找尋自我需要透過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甚至於到死才能真正釋放。我能理解作者寫他在完成最終的作品後選擇銷燬的意圖,那樣才符合真正自我的態度。但其實,他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理解或認同,甚至不在意他人是否得見。對於他而言,創作結束即為圓滿。

説説夢想與現實吧。很多人會把內心向往卻無法實現的叫做夢想,其實我是不太認同的。既然嚮往為什麼不能把它變成現實?我們是多麼輕易地給自己找到各種藉口,時間、自由、甚至現實都能成為之一。我們很多時候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對於他人是多麼地不可或缺,更多的只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吧。當他離開之後,他的妻子經歷了短暫的痛苦,確認他不會再回來時,便理所當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責任,按部就班地生活開了,似乎他從未在過。最初的感覺沒有錯,她只是需要一個角色,而至於他是誰並不重要,只要能滿足她的一切虛榮心即可,甚至即便沒有也不要緊,她還能收穫同情,生活安然無恙。到底是我們覺得自己重要還是缺乏追尋的勇氣?如果你知道自己要的並去追尋它,你就會得到。現實是什麼呢?我們用盡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認清了生活還能熱愛的英雄主義算不算平凡?放棄一切選擇了浪漫主義的方式卻終無所獲算不算平凡?像高更一樣致死尋找自我而終被世人所理解算不算平凡。他的荒唐行徑以他死後畫作受追捧而得以有了更偉大意義的初衷,那些曾經被嘲笑的粗鄙行為似乎也因此成為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缺陷,他的夢想真的不依賴於現實麼?如若千百年後都沒有人能接受他的作品,那他的一生不就只是他的一生了,連附加的意義都沒有。也許更重要的是把夢想變成現實的過程,或者為人所認同的結果。可是在他死後這種世俗意義的現實對他有何助益呢?而他的夢想,與其説是畫畫,不如説表達,或者內心真實情感的釋放。他創作的過程一度受阻,需要藉助於最原始的性愛才能激發,而當他發現自己仍囿於身體的慾望時,他害怕了,彷彿又走進了曾經的桎梏和枷鎖。最後他在一片現實的伊甸園裏,與一個對他無所求的女人結婚生子,並且生活下去,在生病的過程中完成了最終的釋放與表達。原來他想逃離的並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邊人企圖的控制、擺佈和要求,以及世俗的標準和界限。他需要一個家庭,一個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須首先是他自己。

我們很多時候成為了不得不成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後,如果還有某個時刻你也在思考自我,追尋自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向想要成為的人的路上前行,就那麼一步步地走過去呢?當你彎腰撿起六便士的時候,也順便抬起頭看看月亮吧。也許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裏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1919年,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長篇小説《月亮與六便士》成書。其實我糾結了很久要選擇哪本書來讀,想過很多書,這本是我無意中看到的,大概用了一週多的時間確定了這本書,糾結的原因主要是外國作品由於翻譯的問題,語句跟語境有點怪,讓我有點望而卻步,再者,作品中的人名太長了,很難代入情節中。

有傳言説,毛姆的朋友曾跟他開玩笑説:“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由於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用開玩笑的語氣解讀,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現實的代表。

《月亮與六便士》以法國作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棄妻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注入絢爛畫布的故事。他的身體裏含着原始的野性。

有人説其實這本書醜化了高更的角色,更多的人意識到,作者對高更的褒獎以及羨慕嫉妒,可以為自己的夢想放棄那麼多東西。社會會因為一場又一場流血的革命讓人彷徨、欣喜,同時也交織着痛苦和無奈。我們在很多場變革過去後,看到了一個可愛可親的社會。社會上陽光普照,人們覺得自己的夢想握在了自己手裏,只要自己去努力,它就會有實現的一天。所以,大家鼓吹追逐夢想。夢想一次變得無比高大,一時間夢想被膨脹,被尊崇。書中的主人公同樣也在追逐夢想。

理想是雲開的花,在高高的天上,閒暇的時候看一眼,心中盛滿了美麗和甜蜜;生活是腳踩的地,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前進中心安神定,慰心慰己。

多少人的夢想,在歲月和現實中夭折。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如是説。

世界上的多數人最終都過着被生活所選擇的日子。始終沒有勇氣去主動的選擇生活,你是,他是,我們都是。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斯特里克蘭德在他40歲那一年,不顧一切去追尋夢想。而他的“不顧一切”是真正意義上的不顧一切,包括生命。在證券交易所供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可觀的收入,妻子優雅且具有魅力,喜歡打理家務,照顧孩子。普通人奮力追求的中年幸福生活場景,該有的他都有。突然有一天,他被一種叫做“夢想”的力量牽引,斯特里克蘭德的偉大,正因為擺脱了世俗。

他把“夢想”和“成功”“成名”分割,他的成功不需要任何人去定義,它的評委只有自己。很少人能這麼做,所以,我們需要別人認可我們的做法,需要評委的絕對認可。而這一切斯特里克蘭德視如糞土,他的生命中從此就只有一件事,就是畫畫。但是人們理解不了這樣一個被“夢想”的惡魔扼在手裏的人,他瘋了。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念不過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有錢有勢的話更好。安逸的生活才是大家的夢想,錢和勢也是大家的夢想。任何威脅其中一樣的行為都是可笑的,即便存在威脅,那就是風險投資,為了追求更高的名和利,成為一個擁有大房子,娶了美麗妻子的爵士,膚淺如思特里蘭德的第一任妻子。他看透了她膚淺虛榮的妻子,與其忍受那些可笑的目光,不如早早離開更自由一些。

所以他的放棄足以讓我們吃驚,遺憾或者幸運的説,世界上的大多數東西是我們並沒有堅持要追求的東西。我們如今所追求的,可能30%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餘的70%來自於傳統、媒體、環境以及周圍人羨慕自己或自己羨慕別人而生髮出來所謂的成就感。甚至在現代藝術家的羣體裏,“斯特里克蘭德”也只是極少數的存在,我們被這個所謂的“文明”的世界照顧的很好,離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蝴蝶效應”它影響很多人。其中塔希提島作為斯特里克蘭德最終選擇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它遠離世俗,在文明之外仍有一個緯度,在那裏生活的.人們幸福也好,痛苦也罷。他們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規則,只需遵從自己的內心。

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敢於與命運抗衡,也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並且一生都在追求它眼中的“月亮”,他的價值觀不受社會影響,他只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他不給別人看他的畫,沒有人看過他作畫的過程,他不在乎那些偶爾有機會看到他畫後做出的任何評價。他已不是世俗之人。

最令人驚駭的是他將死之前,在牆壁上完成的一副曠世之作,卻吩咐他的妻子在他死後一把火燒掉,務必燒成灰。

一個人追夢的一生,那些令人憐憫的過程,用生命換取夢想的旅程,就這樣如曇花一現。從此這個夢想永久消失。

值得欣慰的僅僅是那些零散的畫作,讓得到它的人們為之振奮和喜悦。

而這個世界終究是俗人的。

有時候人們把面具佩戴的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在佩戴面具的過程中,他們實際上就成了和麪具一樣的人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幾天了,當時很想寫點什麼,但又總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過去學生的電話,言談中對即將開始的工作充滿了期待。於是我有了寫的衝動。記得看完時已經好晚了,老公問:“這麼好看嗎?”“嗯。可以吧。”“講什麼的?”“以高更的生平為模板,寫了一個有天賦的畫家的故事。聽從內心的召喚,尋找精神的家園。”內心的召喚,這是我看完書之後強烈的印象。

畫家心中有一團熊熊烈火在燃燒,他被炙烤,受煎熬,只為找到準確表達的方式,找到讓他內心平靜的地方。所幸,最後他找到了,臨終前,他的心平靜了,他在他嚮往的地方畫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靜、滿足地離開了人世,帶着對世人的不屑。畫家深知自己畫作的價值,但他從不售賣,也不讓人看,因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報答某人時才把自己的一幅畫送給他,在對方推辭不受時説:“你還是拿着吧,幾十年後它會有點用的。”呵呵,多麼自傲!後來在豆瓣上看別人的評論,點擊率最高的的一個小女人寫的感悟:“親愛的,我是鯨魚,可是你只能給我一台飲水機”,是看了毛姆關於男女區別的評論之後的頓悟,意思是女人對於愛情的渴求就像鯨魚對於大海,可是男人卻只能提供一台飲水機那麼多的水。因為毛爺爺説,“女人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還想説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最遙遠的地方遨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裏。”於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學習生活都是在愛情的幻影中,不關心時事,不知道科學,書裏書外只有愛情和娛樂八卦。

書評引來回帖無數,雖然很多人對於她關於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並不是這樣視線狹窄,但是也有很多貼是深深的共鳴。我當然不是那種以愛情為唯一人,也許這和我從小的生活環境男孩多有關,也與自己的理科出身有關,毛姆關於男女區別的那兩段評論雖然在我的心裏有了那麼點漣漪,但還不至於那麼大的觸動,我最大的觸動是來自他另一段話:“‘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裏,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語音裏流露着一片熱誠,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動了。我好像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體裏面奮力掙扎,我覺得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彷彿違拗着他自己的意志,並把他緊緊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讓魔鬼附體了,我覺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東西撕得粉碎。”我震撼於畫家內心強烈的個性表達慾望以及他對自己內心渴求的響應。我很羨慕他。

他的內心是極度自由的。沒有什麼社會準則能束縛他的心靈。他對於他的工作擁有極度的熱情,對於任何物質的享受毫不在意,絲毫不認為忍飢挨餓是受苦受難,完全過着一種精神生活。還有另一段:“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説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説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台,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

説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佛教中所謂前世有點類似這樣。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價值除了毛姆準確地描寫了一個天才畫家的生命歷程,更多的還是他在記敍的過程中加的那些議論。很精準。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讀了兩遍《月亮和六便士》,對毛姆的這個並不算很長的名作所知還是甚少,姑且聊一聊自己膚淺的看法。

之所以讀毛姆的這篇名作,是因為之前不知在哪裏看到一名篇介紹,略微知道這部小説的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抱着借讀小説了解一些繪畫藝術的功利目的,開始了閲讀這部以前並不太在意的小説。通讀後,發現自己這個功利想法落空了,自己對繪畫的瞭解,並沒有增加些許。或許,這是對我如此功利的一個嘲諷。

從我所涉獵不多的文學作品來看,竊認為小説要不因為情節曲折離奇取勝,要不因其擅長刻畫人物見長,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卻如同一箇中間派,既談不上情節的跌宕起伏,刻畫人物較一些文學作品也無太多過人之處。但是,作為名篇,這部小説的獨特之處,對人性的剖析卻是其極其出彩之處。

一般的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羣居動物,對周圍人的看法極為在意,哪怕外在的事物,其實對內心並沒有最終的傷害,但是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同,人就會屈從外部的影響,最終自己都不瞭解自己,成為浮萍,隨波逐流。無論是在世俗眼光中看來,是平庸的'普通人,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概莫能外。如果硬要説有區別,無外乎浮萍大小不同而已,最終也是流向同一個方向。這點,在斯特里克蘭德太太身上表現的非常鮮明。

當得知她丈夫棄她和孩子而去追求繪畫的夢想時候,她要求作者不要告知外人她丈夫棄她而去的具體原因,對外只稱是丈夫攜情人私奔。這個原因,在外人看來很容易理解,她也能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外人知道她丈夫是為了追求繪畫夢想而拋棄她,周圍的人肯定難以理解,她肯定也會成為很多人的笑柄。

當斯特里克蘭德死後名聲顯露,她又緊緊抓住自己是名畫家遺孀的頭銜,抓住世俗的功名。如此種種,在作者看來,極為諷刺。但是,站在世俗人的角度,她的做法也格外正常。所謂求仁得仁,世俗人只要表面上的功成名就,且早已把它作為信條,深深地紮根在心底深處,絲毫不能動搖。或許,這不值得推崇,但也無不可。

《月亮和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蘭德的話,説了很多在現代社會看來對女性不敬的話,對女性做了很多在現在看來有失公允的判斷,女性在看書過程中,心裏難免有些膈應。但是,撇開本書成書的歷史背景,某些説法,在現在看來,仍有普世意義。

女性,深窺其內心,真的感性多過於理性,對待愛情,較男人認真的多,也偏執的多。施略特夫太太對待斯特里克蘭德的感情,就很好的體現了這點。

當施略特夫請求她照顧斯特里克蘭德的時候,她極力反對,就是她女性的潛意識已經意識到,只要她與斯特里克蘭德朝夕相處後,肯定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她的貞潔和良心要求她對得起施略特夫。當施略特夫把斯特里克蘭德接回後,她所擔心的終於成為了事實。她對施略特夫的感情,原本就是建立在很不牢固的基礎上,斯特里克蘭德這個外力一介入,很快就沖毀了這個籬笆扎的並不深的感情小屋。

遺憾的是,斯特里克蘭德本身都掌控不了的極端人性摧毀了她,女性對感情的偏執也摧毀了她,讓她走上了不歸路。其實細究起來,施略特夫太太對斯特里克蘭德的感情,可能也不算愛情。然而,這肯定不是作者在本書中着重強調的,我也不敢囉嗦太多。

即便施略特夫太太的結尾讓人傷感,仍需説明女性是這個世界上最堅韌的動物,或許只有斯特里克蘭德這樣被心中慾望牢牢掌控已忘卻人情倫理的男人才能與之匹敵。當斯特里克蘭德拋妻棄子後,斯特里克蘭德太太馬上自謀生計。斯特里克蘭德太太或許虛榮,或許有點市儈,但女性的堅韌卻從未拋棄她。同樣,施略特夫太太走上不歸路是個悲劇,卻也可以看作女性堅韌的表現,幻想破滅了,她可以付出生命,這份決絕,這份悲壯,不也是女性堅韌的一種表現嗎?愛塔不也是如此嗎,即便斯特里克蘭德深染重疾,她不離不棄,堅決執行斯特里克蘭德的遺願,其忠貞也着實讓人動容。

通篇看來,作者探究最多的還是藝術家的人性。斯特里克蘭德在拋妻棄子之前,對人際交往雖然不是很擅長,但是至少場面上稍微應付得過去。但是當他棄家出走後,他彷彿成為了一個天外來客,人情倫理對他不起一絲作用。他可以捨棄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拋妻棄子。他在得到施略特夫的幫助後,接受了施略特夫太太的棄夫跟隨,完全就是忘恩負義的行為。他的身上有太多矛盾,或許正如書中其他人所言,作為一個天才,他也揹負了太多負擔。

他的慾望控制了他,讓他離經叛道,做出了很多在世俗看來絕不能接受的舉動。他控制不了自己,他也在苦苦掙扎,細思之後,這也成為作者同情他的理由。但或許就是這諸多矛盾,是一個天才所必須揹負的,上天在給予他一個東西的時候,必然要拿走另外一個東西。

其實上天是公平的,對待天才如此,對待我們平凡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如此,天才雖然有不少為世人所不容,但世人應該寬宥他們,正因為他們的揹負,才留給我們非常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東西,突破了我們普通人的天花板,某些方面,讓我們的文明前進了一大步。所以,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感謝天才的揹負和付出。

除了以上人性的剖析,對女性的解讀,此書最着重的應該就是人應該怎樣度過這一生的靈魂拷問了。為了追求繪畫的夢想,斯特里克蘭德會在不惑之年,不顧世俗眼光,拋妻棄子,從頭開始。亞伯拉罕放棄唾手可得的光明前程,成為一個檢疫師,如此等等,無不體現了作者對人應該如何度過一生的詰問。或許借用《明朝的那些事兒》中的一句話可以説明這一問題,“以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佔據各種推薦書單的榜首。每每被推薦都説是人生必讀的經典。對於這樣的經典書,自然是要拿來品讀一番。看似小小的一本,卻很是耐人品味。

單純看名字《月亮與六便士》,我本以為這是類似於《小王子》之類的童話,然而,從開始讀她的第一章,就明白為什麼它,能夠佔據各大推薦書榜的榜首了。

區別於以往小説的人物敍述和塑造,作者在書中構建了另外一個作者。從他的角度,跟我們講述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傳奇的一生。

斯特里克蘭德,一個證券經紀人,與人合作,開創辦自己的經紀公司。又擁有一位善於交際、温柔惠美的妻子操持家務,幫着他養育着兩個懂事可愛的孩子。這樣的場景,讓每一個人都會覺得,每天活在蜜罐裏,周身洋溢着幸福感。其實,放在現如今的社會裏,也會讓人羨慕不已。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讓人羨慕的家庭,男主斯特里克蘭德卻毫無徵兆的一封信,毅然放棄了妻子,孩子,家庭,事業。

平日裏懂事的妻子,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一時間難以接受。卻瞞着孩子們找到了“作者”,希望能夠幫她找回她曾經的那位丈夫,重新給孩子買一個美滿的家庭。她不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裏,她以為丈夫可能是愛上了別的女人,她選擇原諒他,渴望男主能看在孩子的面子上迴歸到家庭中來。

讀到這裏,你會看到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放棄自己美滿的家庭所帶來的傷害。作者在書中,對於斯特里克蘭德太太情感描述,至深動情,讓你可憐一個女人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之後的悲慟和無助。也氣憤男主,如何親手斷送了一個美好的家庭。

隨着“作者”的一步步探究,發現了男主斯特里克蘭德並不是因為愛上了其他女人而放棄了賢惠的妻子,而是選擇了一項他從未有從事,卻堅稱自己熱愛的繪畫事業。僅僅是去夜校上,過幾節繪畫基礎的課程,便聲稱自己愛上了繪畫,並出走巴黎,説只有在那裏他才可以進行自己的繪畫,併成為一個畫家。

“作者”將自己探究的始末,告訴了斯特里克蘭德太太,她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如果他愛上了別的女人,我覺得我還有挽回的餘地。但是如果他是説。他是為了繪畫事業而放棄了這個家庭。我覺得我也可以放棄他了。”一個美滿家庭,到此就徹底的分崩離析了。

讀到這裏,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描述家庭倫理的小説。那你就錯了,這只是這部小説的一個前提鋪墊而已。

“作者”懷着可以説是厭惡的心情在巴黎偶遇男主,也讓他開始慢慢了解了男主,一個不善言辭卻又在靈魂深處激情澎湃的追尋自己熱愛的事業。他放棄家庭,不是因為他不想承擔這份責任。而是他覺得,相比較於他所熱愛的事業,他追尋的.,女人,只是他泄慾的工具而已,他根本不會在意。那雖然過着貧窮的生活,靠打散工或者朋友的救濟,勉強維持自己的日子,這些他都不以為然。

直到,幾經輾轉,他來到了塔希提島,一個隔絕社會的海上小島,他覺得找到了自己生來就屬於的地方。人就是這樣,你生在一個地方。就覺得自己屬於另外一個地方。一生都在苦苦追尋着。忽然某一天你來到了一個地方,你莫名的倍感親切,覺得這裏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地方。

這座小島,沒有城市的繁華,沒有富裕的事物,沒有舒適的牀,但是男主卻恬然自適,每晚聽着海水拍打河岸,感受海風拂面,放空自己,將靈魂放浪於浩瀚星空。然後,將他看透的人世間的醜惡和慾望,全部投影到他的畫布上。創造出一幅幅,讓後人驚歎的畫作。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身患重病,最後更是失去了畫家的眼睛。他都並不在意,因為他覺得相比與他所要追尋的,身體上的疼痛並不算什麼。沒有畫布,他在自家的牆上畫,看不見了,他就在心裏畫,因為在他心裏,他已找到自己想追尋的那個月亮。

合上書,開始慢慢理解《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名字,我們現如今的很多人,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學生夢想成為學霸考上理想大學,商人夢想自己可以一夜暴富,畫着夢想自己成為畫家功成名就。

人之常情,功利的世界,誰不想着自己能有一天名利雙收,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是為了我們的那幾“便士”,去努力去奮鬥。又有幾個人,為了真諦,為了藝術,真真正正的追尋過一次,一天,一年,乃至一生。

通讀本書,剛開始你可能還男主的荒誕無稽的行為不理解,你義憤填膺,更想去指責他的不對,但,隨着“作者”的一次次探尋,慢慢的你開始理解一個一心追尋心中“月亮”的男人,一個想看透世間善惡美醜的靈魂,他根本沒有時間去理會,更不會在意些什麼。

最後,斯特里克蘭德病死在他的“故鄉”,塔希提島,一個讓他留戀不捨的地方,一個讓他靈魂的得到釋放的淨土,留下的每一幅畫作,給予世人的都是驚歎的美!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毛姆在中國的讀者心目中有着比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為他是為數不多的來過中國的歐美作家,1909年到1910年期間,毛姆沿着長江流域一路旅行,寫下游記若干,並以中國為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説《面紗》;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嚴格來説這並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説,但是因為作品本身帶有的屬性,展現了藝術攫人的力量,在文藝青年中口口相傳。

簡單來説,如果你要走上文藝之路,請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書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藝術的表達已經被反覆談論了很多次,這一次,我們來談談有趣,八卦一下這本書相關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沒有交情?

雖然毛姆從來沒有承認過,但是評論界一直公認《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為原型進行的創作。書中毛姆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講述了他和這名天才畫家的故事,雖然毛姆在多本小説中應用了這一手法,但結合到原型這一説法,我們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沒有可能是認識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1874年出生,1965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跡也遍佈全世界,也曾經長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高更出生於1848年,去世於1903年,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19世紀70-90年代。毛姆寫出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是在1897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國一家醫院的學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藝圈聲名鵲起是在1907年的幾部戲劇;而1897年高更已經進入人生中的最後幾年,在馬克薩斯羣島上孤獨地生活並於1903年去世。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兩個人是沒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沒有聽説過這個人的名字。

據説毛姆在周遊南海羣島的時候,在塔希提島上發現了高更畫的窗板,從而產生了靈感,從而才創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這是一本小説,而不是傳記,而且毛姆也從來沒有公開説過原型是高更,因此這件事情其實是要打個問號的。

思特里克蘭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開高更的生平,對比《月亮和六便士》,會發現思特里克蘭德和高更最大的幾個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曾經做過股票經紀人,他們都在中年時辭去工作並與家庭決裂然後從事繪畫,他們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都是生前窮困潦倒而在死後成為了偉大的畫家。

但是兩個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國籍就不一樣,思特里克蘭德是英國人,辭職後才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思特里克蘭德後來去了塔希提並且在那裏重新結婚生子畫畫,到死也沒有離開過,也沒有再與外界聯繫,並從始至終保持着昂揚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高更雖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他曾經帶着在塔希提創作的畫作回到巴黎辦展,失敗後重回塔希提,窮困潦倒下一度自殺,後來又去往馬克薩斯羣島,並在那裏去世。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在拋家棄子要去搞創作之前,似乎與文藝圈沒有任何交集,也不熱愛她妻子的那些文藝圈聚會,離家出走開始畫畫好像是突然間靈光一閃的樣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懷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連毛姆也沒有清楚地解釋他這樣做的動機,似乎僅僅是憑着藝術對於他靈魂深處的那種感召而依然走上這條道路。高更雖然做了類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許多,高更一開始就在做買畫投資的交易,也是一名業餘畫家,混跡於印象派畫家圈子,和畢沙羅的交情還不淺。在1883年辭職成為一名職業畫家之前,高更其實就已經小有名氣,1876年他的一副作品還入選了巴黎沙龍,這可是相當高的認可了,所以高更最終決定辭職開始追求藝術,其實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邏輯。只不過印象派當時還沒有這麼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畫家也是一抓一大把,當畫家基本就等同於生活沒保障,應該是高更家人的極力反對導致了他與家庭的決裂。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性格異常怪癖,不愛跟人打交道,甚至連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輕易給人看,更不拿出去賣,似乎創作只是為了最純粹的對藝術的終極追求;但是高更不是這樣,那個年代的畫家全都不是這樣,雖然我們聽説過很多不被當時的世人所認可的畫家,但是他們都會努力地到處去推銷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餓死,更何況他們還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會活動相當頻繁,參加了印象派的幾次畫展,還辦過個人畫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堅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對象,只不過後來他的個人風格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印象派正式決裂之後,他才陷入了作品無人問津的境地,孤獨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説高更的藝術人生有大氣有大落,而思特里克蘭德的藝術人生從來就沒有起過。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10:32中秋三天的假期的後兩天,看完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首先説明這書壓根和月亮或者便士就沒有任何關係,就如我讀書的夜裏,雖應是月圓人圓的時節,天上和四周卻空空蕩蕩一樣。

故事的情節不算多複雜,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可謂中產有餘了,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個故事的精彩程度遠遠沒有作者講故事本身精彩。一個追求夢想的人,拋棄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夢想。這樣的人,特別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負責任、逃避現實不敢面對、甚至有些冷血的與世俗價值觀絕對違背的社會異類,他妄圖擺脱社會給他的一切枷鎖,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飢寒交迫和種種折磨苦難,都無怨無悔。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可恨,因為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樣,這個社會要麼徹底亂套,要麼就是實現了共產主義。但這樣的人又讓人佩服,甚至羨慕,他無疑是強大的,有勇氣與毅力。無論最終的結果是什麼,他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或者過上夢裏的世界,他都已經成功了。做自己的夢,讓別人説去吧!毛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從各種人的角度出發,間或夾雜些自己的評論,將主人公刻畫的淋漓盡致。他的筆就如刀,雕刻出的現象豐滿生動。

這個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來卻很有童話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説,卻只能侷限於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裏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説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裏'這類話。"他的這種孤獨很有幻覺的成分,虛幻不可觸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無法想象一個在現實社會生活了四十多年,過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夠一夜之間就放棄一切。他對愛情的評價體現了他的價值觀:"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慾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慾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為女人除了談情説愛不會幹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還想説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這些話離經叛道,這樣的人被作為異端。"性的'飢渴在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佔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寧説,叫他感到嫌惡。他的靈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有時慾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縱情狂歡一陣,但對這種剝奪了他寧靜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厭惡的,他甚至厭惡他在淫逸放縱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侶,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後,看到那個他發泄情慾的女人,他甚至會不寒而慄。他的思想這時會平靜地飄浮在九天之上,對那個女人感到又嫌惡又可怕,也許那感覺就像一隻翩翩飛舞於花叢中的蝴蝶,見到它勝利地蜕身出來的骯髒蛹殼一樣。"所以他可以拋妻子,待他遇到第二個女人的時候有棄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尋找夢幻島,"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説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説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台,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説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

這部小説,對於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無勇力去實踐的人,或安慰或被擊中,總之能收穫些什麼。

最後説説書名的由來。按照譯者的解釋,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貨幣單位,就如現實。現實和理想的衝突,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是作者坐在你旁邊和你講他聽説的,他接觸的,他研究的一個“異類”的畫家的故事。説他另類,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年過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突然放棄作為證券經紀人的成功事業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賢惠的妻子,一雙可愛乖巧的兒女,離開自己的家鄉孤身一人去往法國巴黎,住在骯髒的旅館過着潦倒的生活,只為學習繪畫。倘若,思特里克蘭學習繪畫是為了完成自己一個年輕時候的願望,開始決定專注自己的興趣,這倒也為世人理解,畢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業略有所成,衣食無憂,解甲歸田享受單純器物之樂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思特里克蘭在巴黎不名一文,經常一天只吃一頓,有時候甚至一頓也沒有。或者,我們把他這種做法理解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繪畫技藝,希望有一天能夠一舉成名,一幅畫便能夠賣幾百萬。這也能夠為少數翹楚理解,畢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沒有的勇氣和魄力。但思特里克蘭不給任何人看他的畫,也不賣畫。甚至在一個唯一特別欣賞他的人為他的`推銷,他也惡言相對。最為極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彌留之際,讓他的妻子答應在他死後將用帶病之軀花費幾個月完成的及其壯麗詭譎的壁畫付之一炬。

“異類”的還有他的殘酷,自私和毛姆不厭其煩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慾望的面容。

這樣的“異類”當然為文明社會不容。毛姆並沒有特別列舉任何思特里克蘭受到的排擠和厭棄。相反毛姆告訴我們他受到了一個並不高明但鑑賞能力極高的畫家的認可。戴爾克·施特略夫接濟他,為他推銷畫,在他因病垂危時候將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護,最後甚至賠上了自己摯愛的妻子。對於這些思特里克蘭非但沒有感激,反倒是認為戴爾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讀者在這樣敍述中,對思特里克蘭的厭惡一點一點地加深。

寫到這裏,才發覺了毛姆的高明之處,他將思特里克蘭設計成一個表達能力很差,話語極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寫極其惡毒的話語,而且整部小説很少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正面描寫。即便是思特里克蘭稍顯正常的表達,毛姆也特意強調那是自己根據思特里克蘭的手勢,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詞語中揣測出來的。

講述並不是一氣呵成,倒像是兩個朋友偶爾見面,幾個月或者幾年,見面的時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過某個人,於是繼續補充故事的進展。所有其他的人講述的思特里克蘭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訴別人“我也只是聽説”那樣告訴我們,他也只是聽説,而且那個説的人也很靠譜。我彷彿看着他説完之後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憶思特里克蘭的其他事情。

結果,雖然小説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蘭的片段,關於所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內心思想全靠讀者自己揣測。

厭惡加深,但小説並不是以厭惡為終結。不然,這樣的情感訴求也不會成就《月亮和六便士》這本經典。只是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對思特里克蘭產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蘭的畫裏感受他內心的掙扎。儘管作者嘗試道出那種不明晰的感受,這種感受無論如何也無法傳到到我的內心。我想是因為缺乏繪畫的藝術修養吧,沒有經歷過看一幅畫時,內心產生激盪的情緒,於是無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許始於作者提及他給戴爾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繪畫。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蘭在一起之後,在自己畫室看到思特里克蘭給妻子畫的裸體畫時頓時羞惱萬分,正欲舉手撕破之際,他還是被這幅畫給震懾到了。按作者的説法,這是一幅透露着美與慾望畫。也許,思特里克蘭內心便是一直被這兩種東西糾纏着,讓他就像被“魔鬼給纏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來自於思特里克蘭譭棄了忍着病痛創作的巨幅壁畫。思特里克蘭捨棄文明生活,來到了南太平洋羣島的塔希提島。在這裏,他沒有被當做“異類”,只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而已,就想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別一樣。他甚至在這裏找到了個“不打擾”他的妻子愛塔,過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靜謐幽深的叢林給了內心的平靜。

小説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敍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見過的同樣被他人看做異類的人,還有一段論述家鄉——出生地和另外一個家鄉與異類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説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説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台,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説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

直到整篇小説讀完,我也還不明白,為什麼小説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詞條的解釋是月亮和六便士對應的是理想和現實,這樣的解釋並不讓我滿意。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愛情這個東西,我覺得複雜而又簡單。

所有的愛情都是因為開心而在一起,又是因為不開心而分開。

開心與否決定了兩人是否能在一起,是短暫的開心還是能維持一生的開心決定了一輩子的幸福於不幸福。離婚或者一直在一起。

每一段分手,我們總能從別人的身上挑出萬處問題並且加以討伐。但是很少能看見自己的不足和問題的。就算看見了也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淡淡略過。以前看別人分手,聽他們訴説,我可同情朋友了,但是現在我一點都不同情,所有的一切不都是自己的選擇麼。

這本書裏面又好多段愛情。

1.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還是證券經紀人的時候的陪伴的人是斯特里克蘭德太太。太太是一個純粹愛看書的人,並且以結交各類藝術家而自豪而有面子。在她的'心中斯特里克蘭德就是個呆子沒有一點藝術細胞。所以她儘量不安排斯特里克蘭德同他那些高貴的朋友見面,偶爾的見面她又總把思特里克蘭德放在很蠢的位置上,覺得斯特里克蘭德給她丟盡了臉面。斯特里克蘭德規律性的出去學畫不在家騙他説去玩牌,她也一點不在乎,那麼長時間一點不好奇丈夫的工作之外的生活。思特里克蘭德太太打心眼裏瞧不起思特里克蘭德,但是因為錢而又不得不和他在一起。而斯特里克蘭德早已看透俗氣的妻子,只等在合適的時機離開他。

2.麥克安德魯上校和妻子麥克安德魯夫人的愛情。這種愛情怎麼説。現實中也知道好多這樣的夫妻,丈夫對妻子極度寵愛,寵的賽閨女。但是對女性掌控和依賴的也特別厲害,有些小女生應該是很喜歡這種婚姻的,因為一直被保護,我個人來説不希望我將來嫁得人是這樣的,因為會影響我人生的成長,會失去許多生命拼搏的力量和成就感。不過也是我比較讚賞的一種婚姻,男孩子強大本來就該保護和容忍撒嬌的女孩子,同理這樣的女孩子是比較温柔的(●''●)。

3.戴爾克.施特略夫和施特略夫夫人的愛情。怎麼説,我超級心疼像施特略夫這樣的大好人。總想保護類似這種性格的人,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大好人。我經常幫他卷那些欺負她的親人,把她累死,而她又沒有力氣拒絕的。如果我認識施特略夫我就把他僱來給我工作,絕對是我的得力助手,利用他的鑑賞力。施特略夫夫人這種小比奇,看到她死我覺得好痛快。雖然現實中也有很多女的這種手段往上爬,爬倒沒事,但是欺負大好人就是你的不對了。先當家庭教師去勾引貴族,以為懷孕了就可以一步登天了,沒想到被掃地出門了。在施特略夫的幫助下不知道知恩圖報,還恩將仇報。去和畫家一腿,而且畫家告訴你他不要你你就得離開,怎麼説,沒有愛畫家那種人的勇氣你還敢去碰,以為畫家和施特略一樣可以聽你的話麼,要記得畫家拋棄的可是有兒有女的所謂的幸福的家庭,怎麼會受你掌控,愛上那種人你想到掌控你就太高看你自己了。施特略夫夫人的死只是死在對自己的高看。朋友看這本書都很心態勃朗什,或許因為死了吧,同情一切弱者,而我覺得她死的好爽,不然還要欺負可憐的施特略夫。雖然不知道施特略夫後面會怎樣,但是他那麼善良和愛幫助人肯定不會得抑鬱症,勃朗什死了就好了。

4.一個漂亮女人,金黃月亮照耀下得那不勒斯海灣,這畫面想想都覺得好迷人。我得下段感情開始在這樣得環境下就好了。那麼我得做多優秀才能算的上一個漂亮女人呢,這個是個嚴重得問題,嘻嘻(●''●)。

5.尼柯爾斯船長和他太太,寥寥幾筆,勾畫了一個瘦小而潑婦得女人形象,昂,現在社會依然有這樣得女人。人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和這樣得女人共度一生,或許真的是上輩子欠錢吧。

6.鮮花旅館得蒂阿瑞.喜歡笑話,酒和漂亮男人。哎呀媽呀,我不喜歡酒,但是我也喜歡笑話和漂亮男人。O(∩_∩)O,蒂阿瑞很善良。也有自己得店鋪,所以她可以想喜歡什麼就喜歡什麼。蒂阿瑞是一種芳香潔白得花,我也喜歡潔白得花,我喜歡梔子花,啦啦啦。

7.天才醫生阿伯拉罕和他圓滾滾得希臘妻子在一起生了一打不完美得孩子。如果希臘妻子每天做好吃得,回家孩子繞膝多麼美妙。

8.千年老二卡來克.卡爾米凱醫生和漂亮媳婦。如果漂亮媳婦天天要名牌要參加高端宴會,那點點工資恐怕是不夠用吧。還活的老心酸了。

9.愛塔和畫家。愛塔應該是被畫家得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且敢愛,家裏有房有椰子樹。在她得照顧下,畫家才得以發展自己得才華吧。而他又特別欣賞畫這樣得人,甘願為畫家做一切。畫家嘴上説着打她不愛他,但是畫裏全是愛塔。雖然他兩最少沒有那些客套,説起來貌似還有點殘忍。但是我覺得畫家最愛得是她。而愛塔也極為愛他。無論容貌膚色如何,認定了,就一直在一起相互扶持,不管世界和人生有多難,兩人相互扶,什麼事情都會一起邁過。一起吃苦,一起享受雙手創造得繁華,因為愛情得到得孩子也異常得善良勇敢在海上當了一個水手。

愛情這種東西就該兩人相互瞭解,相互吸引,一方支持和陪伴着另外一方。而不是兩人天天在一起又打又鬧。那不是愛情。好羨慕愛塔和畫家得愛情,人生得一愛塔得天下。誰是誰得愛塔,誰又是誰得畫家。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不間斷的讀完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猶未盡。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生活殷實,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愛好文學與藝術,是個女文青,她喜歡與體面的人物交際,所以家中經常高朋滿座,熙熙攘攘。在妻子親友圈中,斯特里克蘭德並不出眾,作為證券經紀人,雖然他掙錢養家,但因為缺乏藝術感顯得平淡無奇。不料,就是這樣一個平淡正常的人,卻在中年後迷戀上繪畫,並且“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個破舊旅館,後來乾脆到了南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後半生病魔纏身,窮困至極,死後名聲大噪。

斯特里克蘭德是被魔鬼付了體的,所以他的所作所為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裏沒有我們熟知的愛恨、責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災難,所以他輕巧的離開了沒有收入來源的妻子、孩子,沒有一絲愧疚。更讓人不解的是,在他貧病交加快死的時候,荷蘭畫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裏悉心照顧,不僅挽救了他的性命,還騰出自己的畫室給他作畫。斯特里克蘭德竟然和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並導致荷蘭畫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惡果,他本人也沒產生愧疚之意,表現的極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窮困,餓的吃了這頓沒下頓時,他也沒有後悔當初離開舒適的家,從來沒有想回到過去,他沒有肉體上的痛苦感,反而願意在與世隔絕的小島到生命的`終結,在最後慘淡而終的時候仍然很平和。

因為他不合世俗邏輯,所以即便做了看來極度自私的事,我們仍然無法對他痛恨。他就是個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來就是通過他的手畫出不一樣的作品,為神靈發聲。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腦子裏裝置了對繪畫的痴迷和獨到見解,至於人類社會的公序良俗在他離家出走時就一鍵刪除了。

所以對這樣一個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許這正是大師的境界。

但是,這本書讓我更動容的是裏面的各個配角。

首先是荷蘭畫家施特略夫,他那麼善良,願意毫不保留的幫助別人,儘管畫技不高,長得肥肥圓圓一點也不帥,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個貴族的家庭教師,與貴族家的少爺有染,在臨產之時被這家人一腳踢出門。在落難之時,施特略夫發現了她,並同她結婚。婚後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厭。然而,他的妻子卻出軌斯特里克蘭德!荷蘭畫家和妻子的愛情可能只是他一廂情願的,妻子對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沒有工作,無法謀生的年代,找到一個能提供穩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難得,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愛她,對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過妻子最不堪的一面,兩個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會愛上一無所有脾氣差的斯特里克蘭德,並最終飲鴆止渴。

還有一個猶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這個人是為了表達某種價值觀。這個猶太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年紀輕輕被選進醫院的領導機構,前程似錦。然而,在一次度假時,猶太人遞交了辭呈,帶着行李去了亞歷山大港。他形容當時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無限自由”。儘管之後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聯想起來最近一期的《奇葩説》,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青山,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動物保護區工作,薪水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他説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裏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這種人在自己的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中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的陌生感逼迫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潛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偏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覺得這是他們精神上的家園。

由於阿伯拉罕的辭職,之後接替他工作的幸運兒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頗豐,加官封爵,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但是,究竟誰是成功者,也許難以下結論。叩問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隨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吧。

最後,説一下這個書名,儘管在序言中,譯者也解釋了這個書名。但是我願意相信,月亮代表夢想,六便士代表現實的説法。我們有太多牽掛與束縛,做不到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灑脱與決絕,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夢想,在關心蔬菜與水果的時候,不忘暢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