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優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5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生這樣教。會存在那些不足,那樣教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讀後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大師給我指引教學方向心中激動萬分。

第一個感受:愛學生

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為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帶着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為她修理好電視機後,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藴藏着天才呢……

第三點:多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把這本書做為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閲讀,通過閲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書中共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老師來説,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為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假期裏,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在閲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裏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一、通過讀書感到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通過讀書,我深刻體會到,為人師者,就要處處為人師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學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帶動學生。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和一句話,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學會關注每一個活生的心靈,用“真愛”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推掉壓在無形生命自卑的巨石,發揮每個孩子的潛能,讓每個孩子的心裏都灑滿陽光,特別是殘疾孩子。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他們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範性,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尤其是班主任,老師的品德、行為,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着學生。學生是極具模仿力的一個羣體,他們時時刻刻觀察着老師的一舉一動。如:在衞生大掃除中,為了使每位同學都能認真、負責地完成任務,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掃帚帶頭把衞生區打掃的乾乾淨淨,到教室裏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學生一塊打掃教室的衞生。雖然他們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師在幹,也主動的幹起來。我班學生王榮濤是個通校生,有時候來到看到老師在打掃衞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説:“老師我來完了,沒有打掃衞生,真對不起,明天我一定早來。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園的時候,已經看到這個同學在草地上揀樹葉了。行動是無聲的.語言,這樣,我不需要過多的鼓動性的語言,就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他們都自覺地按照老師的分工,熱火朝天地幹起來,並且在質量要求上還與老師比一比,看誰幹的又快又好。事實證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時時事事做學生的表率。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教師就不能有違法亂紀行為;教育學生不怕髒、不怕累,教師就必須做到親自動手,吃苦在前,做好學生的帶頭人,否則,即使你説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養,也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二、通過讀書讓自己對工作產生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了教師的光輝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過學習閲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我有着很深的感觸,發覺與這些優秀班主任比起來,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有時覺得做班主任工作壓力很大很累,現在卻體會到,我們的工作是充實的,意義是深遠的,職業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須做到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殘疾學生是我們的責任,教育這些智障孩子是我們的神聖事業。用愛心去感化、去關心、去教育,讓他們感覺到在學校裏比在家裏的還要幸福的多,對我們這些學生既要愛又要嚴。既要學知識又要學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關心學生的進步,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三、通過讀書體會到教師必須做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

通過閲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這本書,我更進一步認識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們的一種正常需要。對於我們這些智障學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勵。作為班主任,對於這些特殊學生,首先是親近他們,尊重他們,在學習上耐心引導,生活中熱心關懷,經常同他們交談,瞭解思想狀況,抓住時機,儘量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多給他們改錯的機會,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感受到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對每一位學生做到公平、公正,對一類學生嚴格要求,對班二類學生不歧視,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導。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

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説,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説,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現代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一個新走入職場的人和身在職場的“老”人都經常感到或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害怕新手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社會上的各種培訓機構培訓項目層出不窮,教師也不能脱離其外。

主觀因素:教師這份職業需要更多更新鮮的知識,需要更高的才幹,教師工作由於它的比較穩定性,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親睞,教師工作越來越搶手。現在人才市場上高學歷人才、優秀人才要做教師的不少,非師範類的大學畢業生又爭着要做教師,教師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搶手。所以老師更要多學習。

客觀因素:教師所面向的學生,見識比我們當學生時的多,觀念比我們超前,視野也遠比我們開闊,而且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們敏鋭。更需要我們這些當教師的隨時隨地自覺主動地接受新鮮事物,去粗存精,不斷的加深自身功底。

看電視時、看報紙時、看書時、網上瀏覽時,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學生的教學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們都要像海綿一樣不停的吸水,汲取對自己當前或將來有用的知識。

均衡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育專家常説:教師的教法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風格,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適合學生的教法。均衡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適應孩子們不同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千差萬別--有些人是視覺型學習者,有些人是聽覺型,還有些人是體驗型。有些孩子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有些人則喜歡邊聽音樂邊學習。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們傳遞信息,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我所教的科學學科,在每個班級中,使用的方法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對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與他們交流的方法也是需要因人而異。至今我仍記得:有一位六年級的學生,班主任和數學老師提到他總是搖頭又歎氣,她們對他很好,可他就是不肯寫作業,就連考試也是懶懶散散,在試卷上能少寫就少寫,數學題不想做就懶得去想。每次我到六年級辦公室,總能看到他又被語數外老師請來寫作業。就是這樣的一個被貼上“懶”標籤的學生,我對他卻沒有這些成見,總把他當作普普通通的學生一樣看待,而他慢慢地對科學課表現出不一般的興趣,他每次刨根問底的問我自然常識的問題,我總是有一説一,有時自己不清楚的不確切的`,就跟他一起找資料一定幫他弄懂,每次科學考試,班上考高分的肯定有他一個。看着他在科學試卷上滿滿的字跡,真很難相信他會是其他老師眼中的“不爭氣”的學生。

靜心靜氣教書育人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教師需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教師自己。

教育從來不是一時一刻立見成效的簡單勞動,雖然我們可能根本看不到現在的不放棄對孩子們的未來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我們不必悲哀和氣餒,我們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愛的事情,而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希望,他們或許很有希望。

我們提倡校園成為書香校園,不僅僅是創建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養成孩子們的靜下心來讀書的習慣,更是讓教師們也能靜下心來讀書,讀好教育理論書,讀懂每一位孩子的心,進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靜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最近苦悶於班級幾個後進生的學習。每次考試,都因為最後三名學生的成績差,導致班級整體平均分被拉下。我就翻看《給教師的建議》向蘇霍姆林斯基求教。目錄中“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這幾個字吸引了我。打開書,認真讀下去,期待能得到導師的指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課堂生上針對落後兒童的腦力勞動開展研究。他發現能力的差的學生並不單純就是記憶力降低的兒童。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僵化。為了改變這類兒童的思維,他採用強迫兒童背誦的方法,結果失敗了。他又採用藥理學的方法,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也失敗了。最後他發現,人的思維收到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和諧影響。因為就是説,落後兒童並不是單純因為我們平常所説的腦子笨造成的,而是因為他的心理造成的。比如對老師的喜好,對班級環境的'感受,家長對上學的態度等。這和“親其師信其道”道理是一樣的。

蘇霍姆林斯基接着研究了他教育過的107個落後的學生。他發現他們的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好像是多種因素疊加起來導致的。多數時候是因為兒童在嬰幼兒時期生過病:風濕病、軟骨病、腦膜炎等。但是,如果沒有第二種原因——兒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確的教育,那麼還不至於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一般是兒童早期不正確的教育加重了他們在發展方面的落後。

兒童早期不正確的教育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不健康的,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關係,特別是家長的酒精中毒症。在這種家庭裏,兒童智力早期落後的徵兆並不明顯,但是很快就會變得十分突出了。

我們都知道良好和諧的家庭關係影響着孩子的性格,卻不瞭解他們還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思維和智力發發展!細細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身邊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例子。我們也經常在辦公室裏聽到有同事擔憂地説班級某同學家長鬧矛盾打架慪氣,鬧離婚搶孩子的教育撫養權或者嫌棄孩子是拖油瓶沒人管孩子。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會迅速滑坡。

二、家庭智力生活的侷限性和驚人的貧乏性,是兒童智力落後的原因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調查過幾個不幸的兒童,他們的母親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語言裏總過不超過20xx-300個詞彙。所以這些兒童對於人們平常從童虎、民歌裏引用的那些詞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無知。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語文課堂。有的學生對語言反應非常遲鈍,他們讀完一段話,沒有感受,寫不出批註。即使聽了別人談論的讀書感受,也迷茫麻木。就拿今天講的《窮人》這一課來説吧。當我們講到桑娜一家的貧窮是,多數同學都能從文章的環境、對話等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了這一家的窮苦。起立發言的同學有的熱烈盈眶。但是有兩個同學聽了之後毫無反應。他們的課本批註也沒有含金量高的內容。而有的學生家長的文化素養比較高,家長的語言表達對孩子來説就是很好的示範作用。所以,他們説話來也很有條理,關聯詞用得也非常得當。有的家長文化程度低,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太強,但是他們給孩子選擇了各種有價值的書籍。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的語言。所以,高素質的家長和有營養的書籍都有助於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於學習的父母或生書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三、落後的兒童多數是因為在出生後最初的2-3沒有接受完整的母親教育。

作者研究了幾千個家庭中兒童的智力對於母親的依賴性。他發現如果孩子在2-3歲的時候沒有接受母親的愛撫的、慈祥的、憂慮的目光,沒有聽到過本族語言的細膩而充滿感情的音調,那麼這個兒童的智力生活就會跟正確的母親教育的兒童走向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發現,這是一般教育學裏未曾開墾的處女地,這是個全新的領域——母親教育學。

讀到這裏我非常驚訝!原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幼年時期的母親教育有這麼重要的關係!這個觀點應該讓我身邊的媽媽們和即將做媽媽的朋友們好好看一看,讀一讀。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做個負責任的媽媽很重要!做個好媽媽,從陪伴孩子開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頗深,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充分利用這100條建議,來細緻深化自己的工作。教育工作是培養人的,而人羣又是複雜多樣的,每一個個體都絕對是唯一的,而教師的工作就是把這些複雜多樣的唯一個體培養成為有益於社會發展的真正的人,並要求在教育過程中不泯滅其獨特的個性,以保證社會的複雜性,從而是整個社會趨向良性發展。因此,現代教師必須具有獨特的個性,從而對學生的個性,加以影響和塑造。如許多的鮮明個性的教師常常受到學生的喜愛和尊敬,並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認為,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就應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出發,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抓住學生的`認識與所要學習的內容之間的結合點,引發學生的共鳴,讓他們有的想、有的説。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充分的備好課,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深入挖掘教材與學生認識之間的結合點,以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作者強調,要訓練學生的思維,就應該把他們帶到思維的源泉那裏去,那裏會展現出現象的鏈條,應該讓學生努力把握住這根鏈條,在記憶中保持住幾樣事實、事物的關係,這時候他們就是在受着無可替代的思維訓練。當然在各種現象的鏈條中,要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發現,這樣才會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

另一個感受也是很多教師頭疼的問題是:“後進生”的問題。

“後進生”,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相對於一般的學生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不久而且不牢固的學生。

當我們對“後進生”,埋怨、斥責和煩惱的時候,不知我們教師有沒深入的思考過究

誰,製造了這些“後進生”?答案可能是我們大多數教師不願接受的,但這是個鐵的事實:如此令人煩惱,令人頭痛的“後進生”,他們的製造者可能恰恰正是我們教師!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由於上述的原因,大多仍然也只能沿用的是前人的老的教學思路和舊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對待教育的一些新問題,尤其是“後進生”問題,缺乏教育的技術與藝術的解決,仍然是“打、罵、罰”。在此過程中,鮮活的孩子們,在我們這些教師所謂“很負責任”的教育中,“自尊感”、“進去心”、對“學習的愛”已經漸漸消逝,他們對待學習越來越麻木。其結果就是後進的越來越後進,教師也越來越煩惱。在這惡性循環下,美妙的教育過程對於這些“後進生”和“後進生”的老師來説,都成了一種痛苦的折磨……

於是,便發生了在那個美麗的午後,辦公室裏的怨天怨地,教室裏的痛苦折磨。我相信,這樣的故事,並不只在我們學校演繹,它同樣演繹在存在教育,存在學校的每個地方。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教師應該不斷的學習。一是讀書,讀教育的經典著作,最新的關於教育理念的雜誌、報刊,從中吸取精華,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二是積極向優秀的同行學習,學習他們新穎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好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解決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技術和能力。在對“後進生”問題的解決中,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以蘇州大學心理學博士説過的一句話“不是不可能,只是暫時還沒有找到方法”為座右銘。在對“後進生”充滿愛心、耐心的同時,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論中學習,在實踐中反思,不斷的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輕言放棄。

當我們做到這些後,我相信,在每一位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的心田上,都將會盛開教育那歡快、燦爛的花朵,同時我們每個教師、每個學生也將會再次在心頭一同共享那份教育的温暖!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暑假期間,我再次閲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首先要心存博愛,永不言棄其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對我幫助很大。對於後進生,我過去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還有就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是先天因素,要改變現狀很難。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開始動搖了,我開始相信“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費加”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和我班上的學困生非常相似,對這樣的學生,我往往採取補課的方式,用帶有強迫性的手段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對她的教育,為她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對於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其次,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説實話,我本以為《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教育理論書籍,而且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寒假裏,為了陪孩子養成讀書習慣,我隨手拿起老公從學校借來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可當我翻開書籍,仔細品味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應付上級領導的突擊檢查……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盪滌人的靈魂。管桂梅名師工作室四月份推薦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身為一名國小教師的我,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於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給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轉化後進生,如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如何讓自己的這份事業有所發展等,從中我受益良多,今後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讀書人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閲讀對我們教師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許多條件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當要不斷培養自己的閲讀興趣,要博覽羣書,要能在書的面前靜下心來,要善於對書本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座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面對今年暑期即將迎來的部編版國小語文教科書,從現在起我要做一個持之以恆的讀書人,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涵養變得越來越廣闊,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書中提到了一個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學生呢?”當我讀到這裏時想到的首先是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或許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書中的蘇霍姆林斯基曾則提到,對於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拿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讓他光聽別人的學生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讀到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時能公平對待。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撒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後進生。

點燃興趣

在從教的6年裏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學生都喜歡自己所教的這門學科?沒想到書中竟給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精心備課,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才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還要注意精心地設計課堂語言,如果你的語言素養很好,那麼你的課堂可能會非常的輕鬆,學生聽得也會非常的.明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效率。最後還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要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要真正的關愛學生,真誠平等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從而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尤其對那些成績落後的差生,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只有這樣,那些所謂的差生才會與你更加親近,才會慢慢的愛上學習。相信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撒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話題,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過閲讀這本書,我更能深刻地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也將會把自己得到了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得以有效的提升,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我閲讀了蘇聯聞名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

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佈滿信心……

書中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重,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尤其要經常刷新賞識教育尤其要經常刷新賞識所告誡教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重,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與愉快回歸課堂,迴歸孩子的一日生活,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與成功,帶給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完整的自我

我感覺我們在教學上還做的遠遠不夠,作位教師一定把愛心放在第一,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後,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佈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假如教師發自內心地向學生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語言去打動他們、感化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熟悉到問題的根源,奮起直追,最終他們也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另外我們要關愛每一位孩子非凡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對孩子傾注全部熱情,和孩子平等相處,給他們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愛孩子,就必須善於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幼兒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心靈感受心靈,育感情贏得感情。

對國小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者,非凡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進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細細想想,其實孩子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師的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孩子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其實孩子們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假如我們討厭孩子,那麼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重,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暑假又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正如林海音所説的一樣,好書不厭百回讀,每次閲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發,新的收穫。

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覺得這一次讀後,對自己的印象最深或者説在今後的教學中啟示最大的是:在講課的過程中“佔據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的思維情況的關心。這是每一個教師教育技巧的高峯,你應當努力向它攀登。”

蘇老的話,給我的啟示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學,難道不是停留於注意教材的內容嗎?上課的時候,總是想着,這節課我將向兒童教一些什麼內容,學生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我將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教會兒童。力求把自己想要講的東西變得明白易懂,或者為學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學生能夠順利學習。就這幾各方面,進行苦思冥想,然後藉助於一定的手段來完成,這就是我的備課吧。而這種備課在蘇老看來是極其失敗的,最致命的一點就是這種課學生往往不需要進行思考,只是停留於對知識的掌握。

然而,蘇老卻建議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要特別關注的不是這個,而是對學生思維的`敏鋭的洞察,要充分地認識到你的面前是幾十個活鬆鬆的人,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表情、動作、語言,從而瞭解他是不是在學,是不是樂意學,是不是在學的過程中思維參與到了其中。透過建議,不難看出,蘇老對我老師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個自己所任教學科專業的專家。其實建議中很明瞭的告訴我們,你不要將注意停留於教材的內容上,但是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連教材的內容都沒有透徹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麼你能夠撇開內容去注意學生的思維嗎?因此這注意學生思維的前提,是教師對所教學的內容已經胸有成竹,並且能夠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乃至與內容相關聯的內容、內容的變式也瞭然於胸了,可以説對教材的內容的表述已經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只有這樣,你才可以在上課的時候,觀察學生的反應,注意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為。

其次,要千方百計關注學生的思維。學生進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學生是不是會思考,對思考有興趣。單就內容來説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説,掌握它並不難,難的是學生是怎樣掌握的,蘇老一再強調不能用老師儲存的知識傾倒給學生,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致最終喪失學習願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於在教材內容本身裏去尋找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點”,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通過思考獲得收穫,從而激勵學生的再思考,這也更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種學習的過程看起老要比灌輸慢得多,效率低得多,但是從長久的眼光來看,學生所獲得的卻要多得多,因為學習成了他自己的一種磨練心智的過程,他們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中獲得的提高,不單是掌握知識的增加,而是學習動力的加強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中是怎麼學的,在學的過程中有哪些表現,通過這些表現,教師能從學生的眼神中發現他們的思維是否參與活動,他們的興趣是否持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結果之後,我們要善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並且把他引領到一個新的勝利的高度。當我們發現學生學得勉強,思維停滯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想到隱藏我們的教學目標,曲徑通幽,蹲下來以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採取不經意的方法讓學生去發現真理,直到他的思維豁然開朗。所以這種情感不單是一種熱熱鬧鬧的學生亢奮的場面,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生思維拔節的“靜思默想”。

這本書雖然幾十年前就問世了,但今天讀來,在課堂教學中的如此觀點,卻還是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學校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素養,特意組建了讀書社團,每週雷打不動的一小時共同時間,雖然才開始兩週,但是和小夥伴每次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覺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豁然開朗感覺,真所謂經典的書籍越讀越美,讓我更深刻的認識了教育教學這個工作,也為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了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讀過後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和小夥伴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準了目標。從這兩次讀書中談談自己的想法:

書中第一條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關於這點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讓所有剛入學的七歲國小生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如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我們強迫其中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在醫院裏。同樣,有的學生對教材感知、記憶、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而有的學生對於腦力勞動感知得慢,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對於有的學生來説“五分”就是成功的標誌,可是對於另外一些學生來説“三分”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諷刺學生,積極鼓勵表揚他們,完善教育教學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學生的長處和潛能。

本書第六條感悟較深,是《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閲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着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我在教學中就遇到有的學生一個知識點單獨給他講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教師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説,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所以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不能諷刺任何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要格外的關心他們的成長,多花時間和他們相處,幫助他們輔導功課,學會換位思考。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總會覺得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之人,其著作也總讓人有一種高山仰止、如沐春風的感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實的教育專著,實際上細細讀來,其文的每一條建議之間都有着思維上的連續性,讓你在讀完一條建議後引起內心和情感上的共鳴,給我們很多的啟發乃至教誨。

這些只是我閲讀《給教師的建議》後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