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11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選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哈姆雷特讀後感(精選8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有句話這麼説:“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日看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讀者,當然也就有話要説了。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個純真、善良而有理想的少年,他崇拜自己的父王,並且以為自己以後繼承王位也會成為丹麥又一位出色有作為的國君。同時看到自己父母恩恩愛愛,也幻想自己以後會與自己喜歡的奧菲利亞結為連理同樣如此幸福快樂。但是,世事難料,在父王死後,叔父繼位並且與母后結婚,這一系列的變化來得太快以至於使哈姆雷特開始思考身邊的一切——懷疑父親的死、看不起母親、不再相信愛情。尤其是父親的鬼魂將自己的真正死因告訴他之後,他便開始醖釀報仇雪恨,同時也開始思考人生——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是他也開始放棄自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活着只是為了替父報仇,他的情感沒了依託,開始變得瘋瘋癲癲,這也是折射了一個時代裏迷茫的一羣人。在復仇的這一個過程中,哈姆雷特傷害了許多人,或許有些是罪有應得,但有那麼一兩個卻是無辜的,例如真正瘋了並自殺身亡的奧菲利亞。

哈姆雷特自身還是存在着弱點的,但只要是人,他的性格就難免有弱點,這些都不會阻礙他成為一個英雄,雖然這是悲劇式的英雄,所以他的死未免讓人惋惜,不過這也是悲劇所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別人看”,這是魯迅先生對悲劇的定義,也正是因為毀滅所以使其變得深刻起來。不可否認的是,哈姆雷特是一個時代的英雄。

在戲劇中,我還讀到了貪婪慾望與阿諛奉承,也正是前者是許多人喪失寶貴的生命,而後者是一個人喪失本性,這些人性的弱點無論是放在哪個國家哪個年代都是存在的。所以,在《哈姆雷特》中,我們應該學習哈姆雷特的要學會去克服自己的弱點,從而變得堅定與強大,我想這才是我從中最大的收穫吧。

  哈姆雷特讀後感2

紛紜的大千世界有鮮花也有毒草,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題記

“人類是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正是哈姆雷特內心善良仁慈的一面。也許,在哈姆雷特遇見父王亡魂之前,在王后嫁給克勞蒂斯之前,他的叔父克勞蒂斯在他心目中正符合這一形象,他父母的愛情也正如他所想的那麼忠貞不渝。可是,在遇見父王亡魂之後,在王后改嫁之後,在看戲時克勞蒂斯的一系列反應印證了父王亡魂所告訴他的真相之後,在朋友背叛自己並要把自己推向死亡深淵之後,他憤怒了!他憤怒他的叔父,他的朋友甚至自己的母親過去一直帶者一個偽善的面具,而面具下的嘴臉竟是令人厭惡的醜惡。這樣的偽善,這樣的失望將王子永遠的推向仇惡的深淵。

克勞蒂斯國王對於哈姆雷特那出刻意安排的戲劇感到了極大的威脅“他的瘋狂每小時都可以危害我的安全。”國王以王子的瘋病為由宣稱送他去英國治病,那只是一個偽善的藉口。哈姆雷特並不是真正的瘋子,它只是在採取一些必要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復仇。可是,當他看到了死去的奧菲利婭,他那充滿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心又激發了那本想因她的欺騙而隱藏的愛情。他蒙受了徹徹底底的打擊,如果説瘋,或許在這時他才是真正的瘋,不僅僅是為痛失心愛的女人而失去理智,因為此時的哈姆雷特,沒有了親情和友情,愛情就這麼隨着奧利菲亞的死而失去,內心的摧殘終於使得哈姆雷特走向了毀滅的復仇,我似乎感覺到仇恨正在齧噬王子的善心,那人善已絲毫不存。

初讀此書覺得這不過是一出普通的復仇之戲罷了,可而後細細想來,那善與偽善的對抗,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正是殘酷的社會現實。而他復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死去的父親,而是為了挽救整個丹麥社會,也是他維護自己人文主義思想的行為。這給她那英雄形象增添了一道光環,使得它高貴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本質上説,哈姆雷特是善良勇敢的,克勞蒂斯是偽善的代表,雖然,哈姆雷特完成了復仇的使命,但並沒有實現改變殘酷現實的宏偉理想。儘管如此,他的英雄形象已深深留在讀者心中。

  哈姆雷特讀後感3

文藝復興後期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一方面是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則是私慾氾濫、社會混亂,人們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

莎士比亞在劇中説:“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着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裏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羣情激奮。

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比如哈姆萊特的裝瘋。該怎樣詮釋呢?我認為,他一方面是為了迷惑敵人,另一方面則可以暢所欲言,以暴露現實的黑暗,還能驚醒敵人,使其自我暴露。

再如哈姆萊特的延宕。歌德説這表現了他內心的感傷。柯勒律治説他這是思想過剩。卡爾?魏爾德認為這是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義。布拉雷德則認為這表現了他厭世的心理。瓊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把哈姆萊特的延宕歸為俄狄浦斯情節(戀母情結)。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認為這是社會惡勢力過於強大,哈姆萊特一個人難以勝任改造社會的歷史重任造成的。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究竟孰是孰非呢?還要觀眾自己去分析、評判。我個人認為,以上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其合理性,但若僅以其中一兩點來解釋顯然又是片面的。所以,正是如此豐富多樣的理由形成了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豐富多彩的性格,鮮明生動,歷經數百年仍在世界戲劇舞台上散發着灼灼的光芒。

又如哈姆萊特的憂鬱。從家庭來講,發生了意料不到的突變——父死母嫁,王位被奪。可我們的憂鬱王子又無力承擔復仇的責任,這使他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心理壓力。殘酷而又黑暗的現實使他原本信仰的人文主義理想破滅了,他發現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病態,產生了“生存還是死亡”這類對人的終極拷問。

本劇的一大亮點是對哈姆雷特內心衝突的表現。他追求理想,又失望於現實。他嚮往人性之善,又深信人性本惡。他想重整乾坤,又深感自己無能為力。他厭倦人生,又恐懼死亡。他愛戀人和母親,又恨她們脆弱。

古希臘時期的戲劇主要表現人與外部世界自然力之間的衝突,而莎士比亞則着力於表現人與人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與情感、慾望之間的衝突,是為心靈悲劇。外在衝突起因於內在精神、心理的差異,最終是為展示心靈服務的。莎士比亞在劇中對哈姆萊特心靈悲劇的成功表現,顯示了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該劇充分展示了人的內心世界、情感特徵和慾望要求,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追求人本主義、反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的文藝思潮。

哈姆萊特是什麼人?

毫無疑問,我們的主人公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王子。但他同時又是威賽克斯的化身,他是瘋子、是死神,是思想者、是實幹家,他是厭世者、是傷感派才子,是替罪羊。

  哈姆雷特讀後感4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別具一格的。我認為,我們不能靜態的去看待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雷特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為一個英勇的戰士。當然在這個淨化過程中有許多的徘徊與後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為父報仇想法,就開始為此堅定不移,進行一系列報仇行為,那麼我們這個文學上的經典形象將會大打折扣,變得與那些三流小説的人物沒有什麼區別了。他的經典就是因為他面對復仇,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個問題”,他在積極報仇過程中所表現的一些懦弱與退怯,才讓這個形象,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讀者的內心世界。並且在某些地方讓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與讀者產生共鳴。

哈姆雷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首先,在老國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他的社會地位是丹麥的王子,在物質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質生活上的擔憂;在精神方面,他就讀的是英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是人文主義等先進思想的薰陶。他對世界充滿着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愛情領域也是有着無盡的憧憬。在給哦菲利亞的信中,他説:“你可懷疑星是火,你可懷疑太陽會動,懷疑真理變成謊言,但永莫懷疑我的情。”可以説此時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為幸福而單純。社會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出現的機會。如果按照他這樣的生活軌跡,他應該可以保持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他之後的人生。

可是磨難還在等待着我們的王子。兩個月不到的時光裏,老國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繼承了王位,他的母親成了新王的妻子。這個突然來襲的噩耗,讓我們單純的王子——慌了。他覺得事情的不對勁,卻沒有勇氣去調查真相。他有着自己的反抗,卻只能是默默的。“烏雲滿面,愁眉不展”。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語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他的反抗沒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國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麥。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掙扎,卻受到外在無形的,巨大的壓力,剩下只有忍受。孩子沒有説不的權利。

當然,如果哈姆雷特就這樣的屈服了,我們的劇本也無法繼續。在這個事件中,他慢慢成長着,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會的黑暗在不斷顯現出來,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潰。但是這些還是不夠,他需要更大的動力來反抗壓在他身上的絕對權利。

  哈姆雷特讀後感5

作為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部。他可謂是將世上所有的悲慘都聚集在了這位可憐的王子身上。

父親被自己的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居然還下嫁給自己的軾父仇人,愛人發瘋後不幸死去,最後連同自己,朋友,母親都在這場悲劇中被完全吞噬了。這一連串悲劇都是源自慾望和仇恨。叔叔的貪婪慾望使他作出了違背天理倫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親侄子的無法泯滅的仇恨,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無法避免的禍根,直至最後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為父親的死而悲痛萬分,又因父親的鬼魂而萌生了復仇的念頭。於是步步謀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親報仇,卻又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斷髮生,母親、愛人、朋友、自己都一併失去了。

莎士比亞彷彿在用這樣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把鋒利無比,還塗滿了毒藥的雙刃劍。運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傷別人的同時,也難免是使自己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人類對仇恨的詛咒與排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同樣也向人們闡述仇恨比罪惡本身更罪惡。無論是怎樣的理由,舉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惡與不幸的開端。雖然了結這個道理,人類卻又不曾擺脱這個幽靈,不斷有人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無盡的鮮血也沒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雷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衞自己明智得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6

戲劇中出現的戲中戲的環節,讓人印象深刻。通過再現老王被殺的情景,不僅試探出叔叔的內心,也表現了哈姆雷特的憤怒,將矛盾推向更尖鋭的地步,進而推動情節和故事的高潮。

與此同時,莎士比亞也巧妙性的將自己的戲劇觀點,通過哈姆雷特之口,在指導伶人表演之時呼出,“你應該接受你自己的常識的指導,把動作和言語相互配合起來;特別要注意到這一點,你不能越過自然的常道;因為任何過分的表現都是和演劇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土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讓人難以忘懷,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對人性本身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犧牲也是他個人發展的最終結局。悲劇不幸,卻演繹了不一樣的美。哈姆雷特值得久讀深思。

  哈姆雷特讀後感7

間的洪流衝散我們的記憶,經典的不朽被人淡忘。--題記

他的存在是一個謎,眾説紛紜,他的作品是……我一生的經典。

在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裏,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關乎命運與性格的悲劇,一首人性的凱歌。它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會末期的罪惡與本質,同時,我們頻繁的看到了一個詞--命運。它像影子一樣和我們不離不棄,又似陽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讓人變得幸福卻也傷痕累累,但更多時候,命運像夢魘一樣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戲劇的第一幕、第五場的露台的一部分有這樣一句話“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註定是一個無解的棋局。

戲劇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場戲。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段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

因為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選擇的人生之路--面對正義、愛情、責任,一顆矛盾而又決絕的心,在那樣一個混沌的世界裏毅然背叛了命運,堅守住了他的正義。在某種意義上來説,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熱血中正義的沸騰讓他失去理智,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從心底裏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重視感情的,一個憂鬱多情的王子。當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利亞的思念,不忍心讓她因為自己裝瘋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國王懷疑的風險給她寫了一首小詩;當他傾聽了父王鬼魂的訴説,一顆心困擾在親情與正義之間,憂鬱不已。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本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性格不允許他帶着疑問庸庸碌碌地生活,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所有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經驗驅使他一次又一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然而,他並沒有為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為他“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在特定情況下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不會指責他的愚蠢、不值得與對正義的狂熱,他是黑暗中的英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我們的成長,不知不覺中做出了很多的抉擇。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命運,我們的未來。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就像哈姆雷特所説的“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永遠蒙着怎樣的損傷!”

也許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像"to be or not to be"這麼嚴重,然而,要想在這個充滿風險的成人化的世界裏做好而又做對,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命運不是能掌控的,卻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努力,我們的虔誠,有人可以看見。每一天的陽光都在改變,每一天的我們都在成長!

哈姆雷特是我心中最原始的存在,他的悲劇使人性的光輝燦爛耀眼,他的悲劇是人生成功的開始,那是一座價值與精神的大廈,一座正義的豐碑。

在那樣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有人説,他是一位孤軍奮鬥,憂鬱跌宕,最後征服一切困難,具有萌芽和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説,他是一個代表先進人們為了把人類從壓迫中解放出來,熱烈的尋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鎖解脱方式,成為解放人類的光榮戰鬥中的一員傑出戰士。

有人説,他還是為了人類美好的理想,反抗社會罪惡的一個人文主義思想家。

也有人説,他更是處於精神危機中的理想與現實衝突中的人,甚至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和封建意識。

…………

他是誰?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讀後感8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裏,又活在生活裏,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徵,是一個經歷痛苦後憂鬱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着自我,演繹着這個王子的悲劇。

對於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無論是關於生死意義的探尋,還是自我追求的抉擇,哈姆雷特都獨到的展現了人的發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設計就是這麼神奇,一千個不同的讀者眼裏,便有着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體悟。

他是丹麥的王子,所以他肩負着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義務;他是慈祥的父親的兒子,所以他必須肩負為父報仇的責任。壓抑使他躑躅、猶豫、不斷地深思、不斷地自言,他總是一個人,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失去,母親的改嫁,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他孤獨的行走在一條復仇之路上。這樣,他也只能更加抑鬱,更加癲狂。原本的只是為了欺瞞叔叔而裝瘋,卻早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經那個感歎世界是“負載萬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蓋眾生的蒼穹,是一頂壯麗的帳篷,是金黃色的火球點綴着的莊嚴的屋宇”,感歎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漸漸的在現實的改變中改變了。他對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裏的世界,“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

人類不能使他發生興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後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難以擺脱的痛苦,亦有人看到過於猶豫而使行動遲緩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複雜,演繹的人最本真的情緒。莎士比亞用他最擅長的情感的描繪和心理的刻畫來展現哈姆雷特,造就了這個世界著名的悲劇之作。

人文主義是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極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慮的背後,流露着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渴望。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豐富多彩的語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於莎士比亞悲劇的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