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資本論讀後感800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2K

卡爾馬克思編著的《資本論》是唯一一本徹底改變了20世紀人類命運的書;也是唯一一本全球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資本家和勞動大眾都需要閲讀的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用心蒐集整理的資本論讀後感800,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資本論讀後感800

篇一:

《資本論》的第一次閲讀完成於大約07年6月,“現代經濟學”素養的缺乏,並不妨礙理解這樣的文本。但是哲學素養的缺乏顯然成為極大的阻礙,文本談論了太多抽象的“形態”、“形式”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當時的主要收穫可以概括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曾迫使我不得不轉而開始閲讀一些辯證法方面的材料。時隔4個月,在依然缺乏自信的情況下,我想稍微檢驗我在此前在兩個方面的閲讀。部分地,也可以作為年終時重讀《資本論》的一個提前的準備。

作者寫道:“除了價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説這本書難懂。”又寫道:“以貨幣形式為其完成形態的價值形式,是極無內容和極其簡單的。”

此前我的理解卻是:從商品、貨幣到資本化的商品和貨幣、虛擬資本,所有這些屬於價值形式的範疇。柄谷行人在《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講理解“價值形態論”是理解《資本論》的關鍵。我的第一次閲讀沒有給“價值形式”以足夠的重視,更未發現什麼“價值形態論”。這將是我的第二次閲讀需要弄清楚的問題。

作者寫道:“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象是近於一些瑣事。”指的是“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這樣的“經濟的細胞形式”。柄谷行人在他的書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表面的同一性和本質的差異性同在,後者是關鍵的。瑣事並非瑣事。

作者寫德國“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這並不是作者要求資本主義生產進一步發展,作者寫《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是刻畫事實,而不是表達對資本主義的喜愛或者憎惡。作者説:“除了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着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是對苦於發展和不發展的解釋。

作者接下來寫道殘酷的剝削是普遍存在的,不僅僅在有着統計數字的英國,也在於德國和西歐大陸其他國家。“決不要在這上面欺騙自己”。緊接着寫道“正象十八世紀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中產階級敲起了警鐘一樣,十九世紀美國南北戰爭又給歐洲工人階級敲起了警鐘。”由於歐洲工人受到激勵從而起來抗爭,首先是英國發生明顯的變革,這“已經十分明顯”,作者認為將“一定會波及大陸”。“在那裏,它將採取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而定。”資本家是逐利的,“所以,現在的統治階級,不管有沒有較高尚的動機,也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除去。”

並非統治階級由於某些思想家的啟發而領悟到了更為人道的形式,統治階級隨時都可能領悟,時機取決於“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因此”,作者緊接着寫道,“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敍述英國工廠法的歷史、內容和結果。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無疑,這裏是説希望藉助於敍述(使得統治階級採取較人道的剝削形式的)英國工廠法的之所以發生,來啟發其他國家的工人去採取相似的鬥爭。“一個國家”、“其他國家”這裏指的當然都不是籠統的整體,不是統治階級,而是指工人階級。我認為,作者本可以明説,但是他莫不是沒有擺脱泛靈論的影響?一個“國家”怎麼能是進行“學習”的主體的呢!

“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這裏的敍述上繼續着文學式的、泛靈論的缺憾,一個“社會”怎麼能是進行“探索”的主體呢,作者無疑是應該説工人階級(或其思想家)探索到了社會運動的規律!認識到了規律無法但是無法改變它,卻可以“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分娩指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給工人階級帶來的痛苦。

“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誤解,要説明一下。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過這裏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脱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係負責的。”

作者顯示出一種超然的態度。固然在感情上,革命者馬克思憎惡剝削者,但是具體的剝削者個人,在他看來卻僅僅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這種認識造成一個豁達的人道主義的精神,但是也導致一種邏輯上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唯有消滅“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才能消滅剝削者;只消滅生產關係,而不消滅肉體。

所以,工人階級的革命是暴力,但絕不能同於血腥的屠殺。工人階級的`革命者既憎恨敵人,卻可以毫不矛盾地愛着敵人。

“……英國女王駐外使節在那裏坦率地説,在德國,在法國,一句話,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文明國家,現有的勞資關係的變革同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副總統威德先生也在公眾集會上説:在奴隸制廢除後,資本關係和土地所有權關係的變革會提到日程上來!這是時代的標誌,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這並不是説明天就會出現奇蹟。但這表明,甚至在統治階級中間也已經透露出一種模糊的感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機體。”

奴隸制得以廢除以及資產者為什麼廢除奴隸制,其緣由在於他們主張一種於資本主義有利的變革。其次,儘管統治者(以及他們的辯護者黑格爾)慣常於反對變革(主張穩定),但統治者的反對變革也無非也是出於利益的考量,而不因為任何抽象於利益之外的理念本身的正確。

篇二:

全球性經濟危機,西方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破產,經濟危機再一次把人們的目光拉到了百多年前馬克思的《資本論》面前。

馬克思在1867年寫的資本主義分析鉅著《資本論》,成為今年德國一家出版社的暢銷書。除了學者、專家之外,銀行家和經理都開始讀《資本論》。據説,法國總統薩科齊也在讀這本書。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們,面對着百年一遇的資本主義危機,硬着頭皮去向社會主義的老祖宗馬克思求教,希望從《資本論》中找到一些答案。人們在重新審視它,因為他們發現:現在發生的,正是百多年前這位偉人所預言的。 ,這些消息讓我不能把重新閲讀資本論。馬克思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機的?

拋開傳統意義的剩餘價值理論來看《資本論》,我們知道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論》的核心所在,但是這次金融危機與實體經濟關係不大,主要在衍生品市場,國內的學者還在繼續強調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關係,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次風波是金融危機,不是經濟危機,那麼我們就要重新了看《資本論》中的內容了,以便於對症下藥,看看這次金融風暴在《資本論》裏面有什麼論述,還有馬克思那個年代,是如何考慮金融問題的。

我仔細閲讀了《資本論》,發現馬克思也非常準確地提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金融危機是不是經濟危機?在馬克思看來金融危機不是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不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必要條件。

我們都知道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那麼金融危機到底與經濟危機有什麼區別?

馬克思説:“獨立的金融危機是不以經濟危機爆發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説,它是當社會的再生產過程到達極致、全面的生產過剩尚未發展到臨界程度時所產生的金融危機。”

所以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不同,那麼我要繼續研讀下去,看但獨立的金融危機產生的機理和現實條件是什麼呢?尤其是這次金融危機,馬克思是如何看的?

馬克思説:“獨立的金融危機來自金融系統內部的紊亂。其分析表明,在資本主義全球擴展中,各國金融、貿易和生產相關聯.世界金融系統本質脆弱.一方面是生產特別容易發生相對過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別容易膨脹,而資本運動又極其敏感,金融危機容易產生、發生了就是國際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所以結合馬克思的觀點,本人認為美國次貸危機是金融系統內部控制出現了問題,把錢貸給了不該被貸的楊白勞,本來美國的金融體系一直一穩健著稱,可是由於金融創新,導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級債就是被包裝的金融衍生品。

事實上,中國內地 資本市場發展史上並非從未出現過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個世紀90年代,匯率期貨、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曾分別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場”。然而,由於現貨市場不成熟,監管主體不明確,交易所之間惡性競爭,公司內控機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這些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看看07年的金融火爆,人們都沉醉於投機之中,人們完全成了一個投機者,企圖通過投機使自己在短時期內暴富。而社會一旦進入這種狀態,一切就變得不確定了。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社會也就是一個投機的社會。在金融狂的影響下,工業也不得不過分地集中於短期收益上,正是這種謀取短期效益的理念,又構成了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其二是“借”。人們為了讓自己在今天盡情地消費,就想方設法用明天的錢,“寅吃卯糧”,也就是説向他人、特別是向銀行借錢。“明天的錢”就是還沒有掙到手的錢,而其中大多實際是“根本不可能掙到手的明天的錢”。

紐約市議會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紐約20%的人根本沒有任何積蓄,45%的紐約人雖有積蓄,但只夠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銷。當今在美國,不僅是個人靠借貸來超前消費,而且整個國家也是靠舉債過日子。美國的發展是建立在靠借別人的錢的基礎之上,美國是世界上空前的債務國家,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