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集錦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集錦14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

讀書的緣由:20xx年7月18日院辦黨支部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國地質科學院委員會關於深化學習型機關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舉辦了一次學習郊遊活動。支部為每位同志發放了用支部活動經費購買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活動當天,支部書記介紹了本書的主要內容,朗讀了書中的幾個段落,同志們聽後就有關內容談了感想,同時發起閲讀《不抱怨的世界》和佩戴紫手環的活動,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以此為契機倡導建設“不抱怨”的和諧機關。

書籍和作者簡介:《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心靈勵志書,它用一隻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據不完全統計,該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就有600萬人參與了“不抱怨”活動,並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個國家。在美國《時代週刊》與《紐約時報》聯合美國NBC電視台發起的“影響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投票中,它僅次於《聖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推薦這本書時説: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本書,除非你拒絕所有的書。本書作者威爾。鮑温(Will Bowen),美國最偉大、受尊崇的心靈導師之一。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的主任牧師,在牧會之前,有多年從事廣播和行銷等工作的經驗。他熱愛運動、聖經史、騎馬、旅遊、閲讀,發起的“不抱怨”運動,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讀書感悟:我本來就是一個樂觀的人,帶着感恩的心生活,雖然不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公,但是對於我來説抱怨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適度抱怨一聲只是表達心中的不滿,是釋放心裏壓力的一種方法,我會想辦法從不滿中走出來,或者會給帶給我不快的人説明白,這樣我的心就解放了。當我讀完這本書,我非常贊同書中的很多觀點和方法,讓我同樣受益匪淺:

感悟一:從小事做起,只要堅持你就能改變你自己。誠如書中説的,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停止抱怨,在好事發生時表達感激,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也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按照書中説的佩戴紫手環,每當你想抱怨的時候,你就想一下值得抱怨嗎?如果你抱怨了就換一下手環,如果你沒有説出來,只是在心裏抱怨了一下,你就不用換手環。經過二十一天,如果你沒有換下手環,你就是優勝者,基本養成了不抱怨的習慣。從小事做起,從改變你的語言做起,不要説刺激別人的惡毒的抱怨的話,如果你生氣了,那就把事情説出來,是想澄清事實,而不是使事情惡化,這樣,大家可以互相理解,化解矛。也可以慢慢培養自己的好脾氣,從而不讓自己的情緒毀了人際關係、毀了工作,不抱怨,或保持沉默,將抱怨冷處理一下。這本書也教會了人們怎樣對待生活和身邊的人。

感悟二:以感恩的心來生活,生活將充滿陽光。生活中充滿了可抱怨的事,生病、貧窮、爭吵、災難、不公等等,如果你整天抱怨,而沒有改變事情的'勇氣和準備,那麼對事情本身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的,而且像作者説的那樣有損健康。書中説“不抱怨的磁場,將引來更多平安喜樂”;“認真看待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並且時時感恩。如果有人為你扶住門、或好心幫你提東西,都要當成是這個宇宙豐盛的祝福,如此一來,你也會引來更多祝福。”試想,如果你整天抱怨你的妻子或丈夫對你不好,那他(她)會什麼心情?難道他(她)沒有對你好過嗎?這樣只會傷害了對方,使雙方關係更加緊張,以至於發展到其實你並不想看到的結果。反之,書中序言的作者的太太面對車禍的重創,不但不抱怨,反而將所有精力拿來感謝為她搶救、醫療、祈禱的天使們,感謝上天讓她可以浴火重生,她也因此變得更加堅強樂觀,讓我們看到“不抱怨”的正面影響力與神奇力量。這也可以從生活中很多身殘志不殘的人身上感悟到,他們的精神也同樣激勵着很多命運多劫難的人們。以感恩的心來生活,生活中將充滿陽關,因為每一個給予你點滴幫助的人都會帶給你快樂,你會覺得自己很幸運或幸福,你也更願意幫助別人,帶給別人快樂,這樣你自己也快樂。在你變得善良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會美好起來。我的生活中不缺乏讓我感恩的事情,也許正因為我樂觀而善良吧,我曾經工作的單位有人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為我説話為我多長了半級工資,我至今都不知道是誰,不過沒有關係,我對每個人都挺友善的,我堅持每年給他們寄明信片表達我的祝福。我上研究生時的馮書記在我不知道的情況下為我工作的事情抄心,促成了我來到中國地質科學院,我一直記得他的好,深深感謝他的幫助。

感悟三:一個團隊的人學會不抱怨,團隊的戰鬥力將提升。書中提到,抱怨與團隊:不抱怨=改善自我和提振團隊!任何人和團隊要想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作,因為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一個團隊需要分工協作,如果你不服從領隊,不能夠為團隊的利益多做點事,處處斤斤計較,抱怨團隊裏沒有你的位子,那麼你對整個團隊來説就像是泄氣用的針。相反你不管在團隊中做什麼,你都積極認真,願意承擔,看到不滿意的或有問題的時候,不是抱怨而是多提建設性意見,那麼這個團隊將因你充滿進取的力量,提升團隊的戰鬥力。

總之面對現代社會紛繁的人際和複雜的社會風氣,生活中充斥了不公和不正,讓人的壓力越來越大,神經越來越緊張,生活中的不滿也成為一種習慣。對現代人來説,本書提倡的“不抱怨”運動將是那些喜歡抱怨、精神焦慮者們應該看得書,也是每一個想要快樂健康生活的人需要讀一讀的書。讓抱怨自己的人,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讓我們共同營造《不抱怨的世界》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2

曾經年少的我們總認為人生是無憂無慮、多姿多彩,總覺得這麼一副純白的畫卷可以由我們任意揮灑。漸漸地,我們長大了,卻不知曾經美好幻想已漸離漸遠,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不如意、各種抱怨、各種悲天憫人的歎息!那麼,你願意被這樣的生活所奴役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每個人都想做生活的主人,可是各種無謂的抱怨充斥着你的生活,讓你的生活七零八落,又怎能不被奴役?或許,我們可以試一試換一種人生的活法!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時的我們肆意享受生活之樂。而今卻識盡愁滋味,也正如此,我們總會抱怨各種不公:“為什麼我的生活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就不能成為工作上的佼佼者,為什麼我總是沒有機會”?殊不知,此時的你已被抱怨吞噬了你的頭腦。曾幾何時,我也如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有時也會抱怨為什麼他們班的優生可以這麼多,為什麼我的工作環境會如此艱苦,為什麼偏遠鄉村的孩子家長會那麼不理解老師?我的“詩和遠方”又在哪裏?前路漫漫,卻不知方向在何方。而就在此時,我遇到了它——《不抱怨的世界》,一切就都變了!

我一直都未曾想過這麼一本外籍作家的書可以給我帶來如此脱胎換骨的變化。美國作家威爾。鮑威的《不抱怨的世界》是與我心靈思想上的撞擊,可謂是“行星撞地球”,把我的負面情緒和思想撞擊的四分五裂!人的頭腦就像是一個花園,你可以仔細呵護培育它,也可以任它自生自滅。不管你對它是細心呵護還是放任自流,花園裏都一定會長點什麼東西。如果不播下有益的種子,那麼那些沒用的種子就會在花園裏生根發芽,並且生長出更多沒用的東西!所以,我們要保護、守衞自己的思想!我們要做命運的主人、靈魂的統帥!因為我們有控制自己思想的力量!

這本書裏,有一個環節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把書所配備的紫色的橡膠手環戴在手上,抱怨的時候就把手環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他們能夠做到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如此一來,他們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習慣!他們逐漸注意自己的言語,並且有意識地改變它們,進而改變了自己的思想,並打造出嶄新的人生。剛開始,我對此半信半疑,但好奇心驅使我進行了下去。第一天的時候,每當我抱怨時,我就會馬上注意到自己手上手環,並且按要求換到另外一隻手上,反反覆覆,換了二十幾次。緊接着第二天,我開始有意識地控制一下自己的言行,因為自己不想頻繁地換手,結果第二天的次數明顯降低。後面的幾天,我對自己控制言行的意識越來越強,一直會給自己不要抱怨的心理暗示。比如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按照以前我肯定會大發雷霆,責怪他們不認真學習,但當我一萌發這個想法時,我一看到手環,我就會控制自己並注意言行,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我把怒氣消了下去!當我堅持到21天時,我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會第一時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找其他問題進行抱怨!

高貴並不在於比其他人優越多少,真正的高貴在於比從前的自己優秀。牢騷和抱怨是沒有靈魂、才智低下者的最明確的症狀。通讀此書,我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前的我遇到困難挫折第一時間是尋求抱怨,總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好,找不出責怪自己的理由,只知一味地抱怨,可是這樣卻沒有任何效果!抱怨的我只會越來越沒有激情,工作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差!比如當孩子們犯了錯誤時,我先想到的是把他們責罵一通,抱怨他們不夠懂事;當教學任務完成的'不夠出色的時候,我也是抱怨孩子們學習的不夠認真;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我總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倒黴,命運會如此不公!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我遇到問題時,我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思考這件事是不是沒做好,是哪裏出問題了?我會鼓勵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再也沒有了之前的怨氣,我是開心的、快樂的,孩子們也是開心、快樂的。這是多麼令人享受的過程。

我們往往是生活在枷鎖之下,卻從不知道鑰匙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拿起鑰匙,打開抱怨的枷鎖,讓我們靜靜地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遇到困難時,拿起我們的勇氣和毅力,與之搏鬥。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蝸牛也能爬上諾亞方舟。生活從不缺乏美麗與精彩,重要的你是否有一顆不抱怨的心。來吧,讓抱怨從我們的腦海中灰飛煙滅,我們要做生活的主人,我們要用自己心中的畫筆給自己的人生描繪出最美的旅途!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3

最近市場上暢銷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該書的作者威爾·鮑温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的“不抱怨”運動,就是想最終實現人們“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的生根。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有人抱怨,不是抱怨職位、待遇、工作的環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老闆過分注重“關係網”,抱怨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始終,就像纖維在繩子中無處不在。生活在這種抱怨文化中,我們的想法、感覺、做法常常會因為抱怨、爭吵、吹毛求疵、批評而受到影響。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存在於自己身上。出現差錯時,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該抱怨誰呢?”我們真的面對了這麼多不公嗎?抱怨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嗎?大多數人都會堅定地回答:沒有。太多的抱怨只是增添了我們無盡的憂愁,只是讓我們更加悲觀地去面對生活。然而,為什麼人們總要抱怨?原因也許是:人們只看到了生命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俗話説的好: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不要抱怨,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正是因為有這些波波折折,才練就出異彩紛呈的人生。生活本來就不是事事如意,生活本來就不會十全十美,相反,起起落落,悲歡離合才是家常便飯。如果能常換個角度來看問題,你可能會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人生照樣很精彩。你不能改變容顏,你何不想一想放縱笑容;你不能改變天氣,你何不改變心情。俗話説:風雨之後才見彩虹。人生也是如此,歷經磨練往往能造就精彩的人生。

發明家愛迪生為了尋找做燈絲的最好材料曾做了1000多次實驗,並且都失敗了。有一鄰居嘲笑他:“你怎麼做1000多次實驗都失敗了?”愛迪生説:“我不是發現了1000多種不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了嗎?”愛迪生能換個角度看待失敗,深信一定能獲得最合適的材料,正因為有這自信,所以能不懈努力,最後終於獲得成功。小時候兄弟姐妹中就屬我的成績最差,哥哥姐姐們都順利地考上了中專走上工作崗位,而我兩次都沒有考上中專,並在第一年的大學聯考中落榜,鄰居們經常會拿我和哥哥姐姐們比較。我也曾心灰意冷、抱怨老天爺為什麼不給我一個聰明的頭腦?在父母的開導下,我重新回到校園,我從自身找原因,改變學習狀態和方法,一步一步從抱怨到少抱怨到不抱怨,通過一年的刻苦學習,1996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我沒有因有了穩定的工作而鬆懈,我先後通過了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試,並在20xx年進入渝水區檢察院工作,我一邊工作邊學習,攻讀了在職法律碩士、通過了司法考試、學習駕駛技術,參加各項文體活動,同事們都誇我腦子聰明,學東西快。在單位我是一名進取心強、紮實肯幹的人,在家庭我有一個支持我工作且很有責任感的丈夫,還有一個懂事乖巧的女兒,父母也都還健在,我覺得自己挺幸福美滿的。這樣的現狀告訴我,是因為我遵循了書中的.許多觀點和理念“遇到挫折要從容面對,不抱怨、不放棄。只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回頭看看,其實關鍵不在於命運是否給予我一個聰明的頭腦,而是在於自己是否努力過。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即“無論何事,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通過這些,我感悟到:抱怨不如改變。要做到不抱怨,我們首先應該改變我們的心智,我們應該接受現狀,但是不應該安於現狀,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必須認定我們會發展得更好,會有更美好的明天。然後,我們就要行動。光想是不能實現“改變”更不能實現“變好”。雖然領導的想法很難猜,但是他們都喜歡忠誠、積極、有才的下屬。我們何不忠誠一點,熱愛我們的工作一點,更多地從集體利益出發,為單位發展出謀獻策;我們何不勤奮一點,積極一點,有效利用和執行各項任務,做好本職崗位的事,力爭上游,進之以猛、持之以恆;我們何不讓我們變得有才,我們需要學習,學習各種理論,學習前人的經驗,學習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升值辦法,它能給我們積蓄的資本和能量,等着我們去利用和爆發。

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要有自信,要朝着既定目標不懈努力,要像大詩人艾青所説的那樣,“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幹;即使我們是一根火柴,也應該在關鍵時刻有一絲光亮”。每個人都擁有無盡的潛能,不抱怨才能迎來成功!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4

當你早晨醒來尚不及享受清晨一縷陽光的時候,卻已經發現自己因為昨晚觀看一場酣暢淋漓的球賽而睡過了頭,急急忙忙的整理行裝攔上一輛出租車,此刻身在車廂內的你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是埋怨自己昨晚不該熬夜,還是催促司機加快車速?事實上,此刻的你大可不必抱怨自己,因為事實已經不可改變,即使你再有多少抱怨,多少懊悔,都不可改變上班遲到的事實,那麼何不把一切交給司機。而你,只需要一顆平和、感恩的心去享受此刻的美好時光。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最初描述了一個“紫手環”的遊戲。這是由美國著名的心靈導師威爾·鮑温發起的一場“不抱怨”運動,每一位參加運動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夠持續地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

喜歡抱怨,是因為我們覺得當前發生的事件剝奪了我們的幸福感。從簡單的抱怨天氣,抱怨堵車,抱怨身邊的同事、朋友未能按照我們預期的想法做事,然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們的抱怨不可能給事情帶來轉機,反而卻把不如意的事實放大了,進而來懲罰自己。

抱怨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實質是我們缺少幸福感的表現。當遇到有抱怨的時候,如果我們換一種心態,換一種思維方式,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去解決問題的根源,嘗試着增強自己的幸福感,那些抱怨還會隨之而來麼?也許有些人覺得幸福就是在一個冬天的午後,坐在搖椅上,懶洋洋的享受陽光;而另一類人的幸福卻是在買了房子,有了車子,娶了妻子,生了孩子,然後在一個冬天的午後曬太陽。然而我們都很清楚,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所以幸福感不是外界的物質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你自己,做一個不抱怨的人首先就是要學會如何讓自己幸福。

自古以來,我們的先輩們在他們的著作中無不流露出要積極生活的觀念,比如蘇東坡在他的千古名作《赤壁賦》中記錄了一段蘇子與客的經典對話:客曰:“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客人的言語中流露出來的是對自己在天地之間只是一個渺小的角色的抱怨,表達了人生苦短的感慨。而蘇子卻是這樣回答客人的:“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意思是天地間那一些看似永恆的事物,如果用變化的眼光去看他們,那麼他們其實不能存在一瞬間,而用不變的眼光去看他們,其實他們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天地萬物都有他們自己最後的`歸屬,不是我們該擁有的,就是隻有一點點,我們也不能去佔有,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這些美麗的山山水水,其實都是造物者賜予我們的禮物啊。同樣面對江水與明月不同的兩個人卻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一個鮮明的對比,反映出的正是我們面對生活的時候該有怎麼樣的一個心態。

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行為準則中有一個詞,叫“大氣”。大氣是一種生活態度,使我們面對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所該抱有的一種心態。有時候在工作過程中,領導在給下屬分配任務的時候,往往已經重複了兩遍,卻還是不能讓下屬明白自己表達的意思,而此刻,領導又經常會去埋怨下屬沒有去聆聽自己的講話,反之下屬也會去抱怨自己的領導不夠稱職。倘若自己能靜下心來耐心的去講解第三遍,第四遍,那麼下屬也許就會明白了,這時候該檢討的不僅是下屬,包括身為領導者也應該以身做責。大氣就是在出狀況的時候,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道格拉斯·勒爾頓在書中提到,當你在抱怨他人的時候,其實在潛意識裏隱含這樣的一層意思:我沒有責任,我是正確的。強調自身的正確,為自己免責的成員在團隊中一樣是不受歡迎的,所以不管是領導者或者是團隊的普通成員,都不該抱怨,應檢討自己是否扮演好了在團隊中的角色。

對於置業顧問這個角色來講,每天每時都會碰到不同的客户類型及不同的事情發生,也許我們在接待的過程中會發現這個客户會不停的對產品吹毛求疵,甚至在來來回回踏看工地及樣板房後更多的抱怨我們的不足,甚者有些客户在簽約的時候對於有些合同的法律條款表現出非常大的爭議,用極其惡略的態度及語言謾罵,諸如此類的客户我們接待過很多。即做為銷售人員又是服務人員,我們所展現給客户的永遠是積極自信的一面,這不僅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是企業文化及公司形象的標杆。而面對客户的抱怨,我們更多的是傾聽、引導他們並且耐心的解釋,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每位客户,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

然而不抱怨也並不是説一味的的去縱容的發展,這樣就會形成另外一種消極的心態,世界上的事有三種: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上帝的事。我們的煩惱來源於,忘了自己的事,管別人的事,擔心上帝管不了事。所以上文中所闡述的是對別人的事和上帝的事不抱怨,而自己的事,應該竭盡自己的所能去改變,這也就是所謂的“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吧!

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處事態度,抱着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的樂觀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煩惱,相信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的。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5

《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勵志書。不過與那些試圖整體重構讀者脾性的同行不同,本書只是希望讓讀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爾·鮑温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按照書中描述,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8個月。順利實現21天“不抱怨”的讀者,基本也就實現了“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的生根。

這是一幅美好的“圖景”吧。儘管作者興致高昂的表示已有600萬人參與了這項活動,我卻更相信“免費郵寄紫手環”是導致參與人數如此眾多的原因。這是有現實依據的,比如北京清晨免費派送大白菜(限一人一棵)的活動總能吸引上千老年人踴躍排隊。所以,假如這紫手環在工藝裝飾上更為考究的話,吸引6億人填寫申請單也不是難事。

但對於“不抱怨”本身,是有話可講的。人因其出身、財富、機遇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後天差異,要想讓自己在明明查看到此種差異的前提下又保持“不抱怨”是很難的。本書為倡導此種理念,開出了一些“誘惑”讀者選擇“不抱怨”的藥方。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麼嚴重嗎”一節的要義是“抱怨會讓你失去更多。”這是通過一個男子在試圖追捕肇事逃逸人員過程中的省悟展開的。肇事者撞到了男子的獵狗,男子開車緊追,路上突然想到如果在這樣的飆車過程中受傷甚至不治,給家人帶來的傷害遠勝於狗的死亡。由此“那一刻,我稍微平靜了下來,想起我如果在開車時喪命,對桂兒和莉亞而言,就要比金吉爾受傷更難以平撫了。在我和那個駕駛人的距離慢慢拉近時,我也把車速降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

“抱怨疾病,是在消滅健康的'能量”一節則以“樂觀意念能挽回健康”遊説讀者。雖然當今的科學研究還很難證實這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如下一點應該是對的:即便意念一點也不能挽回健康,但它可以使比如絕症患者更為快樂的走完餘生(我們假定積極或消沉狀態下餘生一樣長)。

純粹的“利誘”未必能讓普通人保持恆心,這正是威爾·鮑温引入“紫手環”的原因。“紫手環”並不因為它的“紫色”或“是手環”而具備任何特殊因素,它只是魚線上的遊標而已,起一個提示作用——“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你完全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只要它夠醒目且便於脱卸即可。

我並不認為順着聽聞的熱潮而加入“紫手環”活動就能把人帶入“不抱怨”的境界,這正如讓白領學幾天乞丐不會自動養成樸素那樣。“不抱怨”是個人充分內省後達到的心靈狀態,它首先要求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比如上面談及的駕車男子就是例證。

在此之上,它又要求一種繼發的執行能力,否則“不抱怨”的理性光芒馬上會被“忍無可忍”等熱血豪邁給壓下去。不妨從另一角度舉例,很多人在公車上有過讓座的慾望,但最後沒能站起來,因為一種“此舉不合羣”的心理暗示阻礙了讓座行為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不肯主動舉手也是一樣的原因。克服這種心理恰恰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特立獨行膽識,而這與上述隨大流申領“紫手環”或集體裝乞丐活動完全是南轅北轍。

人為什麼會抱怨,歸根到底是現實與慾望之間存在差距,因此更高層次的“不抱怨”往往都從淡化慾望着手。比如佛説“寂滅”,道家倡導“無為”就是這樣的意思。當人充分肯定現實,不存在強烈慾望時,抱怨又從何談起呢?是故《莊子》説“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意思是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的慾望去掉了,就不會在乎別人怎麼説自己。而到了這種境界,也就不會簡單把“唾面自乾”當成懦夫行為了。

本書其實也看到了“紫手環”的單薄,為此向讀者推薦了一組修習“不抱怨”的心靈階梯:1、無意識的無能;2、有意識的無能;3、有意識的有能;4。無意識的有能。結合上面的例子,想讓座而不敢為即處於第二境界。以紫手環或“利誘”導致的“不抱怨”屬於第三境界。而最終的目標肯定是將“不抱怨”內化為一種無意識,或説下意識。要達成這樣的境界,必須從瞭解、剋制、淡化自己的慾望入手——這是很難的,當然我猜如威爾·鮑温先生,一定早能做到對“600萬”信徒的真實進展“不抱怨”了。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6

《不抱怨的世界》,剛看第一遍覺得很平平。可在細讀了以後,才真正理會了其中的道理。也許有人會説,不抱怨如何讓人發泄,長期不抱怨會不會得病。其實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真正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發奮和拼搏,你的事業會更加成功,你的人生會更加完美。

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渴望尋找人生幸福和快樂之時,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抱怨雖然沒有明顯的惡果,但一種心懷感恩、寬容大度的態度卻給我們帶來另外一種人生,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快樂。不抱怨需要一個過程,加入“不抱怨”活動,戴上紫手環,讓快樂代替抱怨,關掉那扇抱怨之門。

細細想想,人生真正值得抱怨的理由真的很少,但人都不想抱怨,可都禁不住的報怨。也許經過了眾多挫折和困苦之後,人們需要更多的抱怨,但是抱怨又有什麼用處,又能解決什麼問題?長期抱怨之後,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真正成為現代的“祥林嫂”。我們要學會更多的放下,放下過去的挫折帶給我們的傷害和痛楚,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前進的藉口。

在工作中,我們更就應放下抱怨。我們常常會抱怨工作環境不好,同事之間不夠和諧,工資不高等等,但當我們放下抱怨,心懷感恩,用一顆寬容的心投入工作時,你會發現你所期盼的一切又已“水到渠成”。過多的抱怨不僅僅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讓你的情緒更加不好。學會不抱怨之後,情緒會比較開朗,也會有能量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書中不乏至理名言,但我卻深深的記住了一句話:任何人和團隊要成功,就永遠不好抱怨,正因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朋友,試着加入“不抱怨”活動吧!不好匆匆經歷這個過程,這不是賽跑,而是一種過程。從帶着紫手環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變,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種挑戰,為自己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的挑戰。放下抱怨,堅信自己!

改變抱怨行為的整個流程能夠是這個樣貌的:最初,你是一個慣於抱怨的人,每一天喋喋不休地抱怨並且自己毫無察覺;最後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樣愛抱怨的'人;你發現抱怨不僅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變,因此,你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抱怨,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便於説出有能量的話而非無好處的抱怨;經過一段時刻,你抱怨減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為用心了,你得到很多來自於環境的正向反饋(表揚、成功等),這些鼓勵、強化你不斷地選取不抱怨。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順心已經習慣於不抱怨,正如人們走路不由自主地邁出步子一樣,完全不需要意識控制,如此你整個思維模式已經被重新塑造。

總的來説,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尤其是在情緒控制和心態調整方面。但也有不認同之處,如“不抱怨就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不抱怨就能夠讓自己的事業出現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難道我只要改變愛抱怨的行為,就能改變困境、擁有光明未來嗎?這未免把世界和人生過於簡單化了。不可否認,改變心態後我們的確能夠感受到很多正面的東西,比如“眼前的境況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其實還有很多機會能夠成功的”,“其實我已經得到很多了”,等等。這種改變僅僅是改變自己來順應困窘的環境,心裏舒暢了環境卻一點沒變化,成功怎樣可能來?因此,在擁有良好心態的基礎上我們也發奮去改變環境、去嘗試各種發奮,這樣成功才會不期而至。還有就是作者在書中強調説優秀的人都不抱怨,我覺得有點言過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説,抱怨對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好處的,正因它是人們宣泄情緒、宣泄壓力的良好途徑。因此,抱怨並不可怕,我們能夠偶爾抱怨只是不能慣於抱怨,更加不能將抱怨看成問題的答案。因此,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務必擁有良好的心態之外,還需要很多因素,比如個人的發奮、人際關聯等等。我就應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發奮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發奮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

何時刻都要發奮持續用心良好的心態。“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發奮和艱辛,但是既然做了選取就就應用心地走下去,勇敢地應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堅信生活會更完美。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7

近來,我們單位領導給我們推薦了美國心靈導師威爾鮑温的這本《不抱怨的世界》,讀該書後,讓我對抱怨有了嶄新的認識,讓我感到受益匪淺,對我的工作和人生規劃等方面有了極大地指導和幫助意義。下面我就用一直支持着自己走下去的一些話説説吧。

‘認清自己的卑微是你奮進的力量’。不要抱怨別人會在你的背後説閒話。反而要感謝那些説你閒話或絆你腳的人。因為你還不夠優秀。感謝她們提前告訴了你讓你早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加強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這裏我也提醒那些老是在別人背後説閒話的人:‘要想絆倒別人,首先你自己得足夠優秀,否則他將抓住你的弱點,到最後絆倒的是自己’。還有要認清你們彼此間是否系在同一條繩上,否則你自己受到的傷害會更大,後悔莫及,兩敗俱傷。

‘有些東西你在別人的心目中一旦定位,那任憑你怎樣對待或者為她做多少事,她依然如此’。不要抱怨,因為你還不夠優秀。換個角度去看風景,用心去對待、去感受,或許會更加美麗,更值得珍惜。用心去做,你將會無怨無悔。

‘執著你的追求,你將獲得成功’。在這點上,我做得還好吧。在畢業後我感覺我的身體越來越差了,也許是多方面的因素吧。當然我也沒有去抱怨自己的病,只是當時下了一個決心——回家,相信有了好的身體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就這樣我在家呆了一年。當然這個決定也不是憑空敢下的,而是有備而做出的。我在之前查了大量的資料,最終綜合總結出來的`一種藥方。在那一年裏我確實出現了好些痛苦的症狀,我當時感覺我回不來了。期間我也記不清自己有過多少次清晨起來全身痠痛,邁着沉重的步伐慢慢移動着。還有可能是因為藥的副作用吧。我有一次清晨感覺頭暈直吐,讓我卧牀一整天,還是自制的豆漿吸附毒素,才好起來的。不管有多困難,有多苦,我都堅持走了下來。在家期間也發生過很多事,我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別人説什麼做什麼,永遠做自己認為對的打算’。就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我健康而且也找到了自己現階段感覺還好的工作吧。所以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也是枉然,不管你怎樣對待,它依然存在着。要積極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生活就這樣,既然活着就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永不放棄。

‘把什麼看得太重,就得在什麼地方付出代價’。抱怨就是把自己的觀點和注意力放在自己都不想要的東西上,談論負面出錯的事。其實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抱怨的潛在目的是獲取別人的關注和同情以逃避現實中不敢面對的事情。通過抱怨獲得同情和幫助得不償失,因為得到的微乎其微,失去的卻是最寶貴的信心,他人對自己的信心,自己對自己的信心。抱怨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不該放的事上説閒話。不但於事無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還會招引來更多的麻煩與不順利。如果我們集中精力於我們自己的能力能夠應對和處理的事上,不在別人的事和上帝都管不了的事上浪費時間、精力,我們的進步一定突飛猛進,我們的面貌一定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一定幸福美滿,這不就是我們想追求的嗎?

‘我們是普通的人,對於我們來説,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我們的人生由我們的想法所創造’。心想事成這句顯然不絕對,但首先要心想事才可能成卻是絕對的。你連想都不敢想、想都沒想過的事怎麼可能成就呢。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也只有付出它才會有回報’。別指望別人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來幫你,因為你們彼此誰也不是誰的誰,該自己面對的一定要勇敢面對!沒有人有義務對你好,很多關係都是相互的,只要有一方的退出,那麼這種關係也將變得不乎存在。所以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認真對待,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現實生活中,每當我們和朋友、家人聊天時,常常會説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這裏面有苦,也有樂。苦,我們希望得到對方的安慰和同情,所抱怨的事物也是我們想實現或想得到的東西。樂,我們希望對方能夠對自己的觀點給予認可,展現自己的魅力。要想改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斷抱怨,永不滿足的壞習慣,讓我們大家一起不抱怨,懷着積極的心態從容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並接受它,從今天開始…

説明一點這是幫一個朋友寫的她們單位要寫這個讀後感,我在5月3號答應的所有就幫寫咯亂寫一通呵呵

我也買下啦這本書預計7月1號到。我也希望那天到就當作是自己的禮物吧。等到我真正看過這本書後,會不會感覺自己有多幼稚多無知。當然我自己寫啦上面的一些是不是也在抱怨呢?我也不知道。也沒必要知道。哈哈,傻傻的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8

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常常存在着一定的不滿意和抱怨心理,有的人會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影響到自身的情緒和行為;有的人則深埋心底,卻也同樣為這種心理左右了自身的行為;而對於相對豁達的人來説,其實也往往存在一種潛意識的抱怨,只是,這種抱怨沒有表現出來,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左右着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美國作家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從切身的經歷出發,寫出了抱怨的普遍存在,最重要的是也讓我們明白,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我們應當想辦法克服。回想書中的情形,發現自己在有的情況下也是存在抱怨的,有時候,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滿;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還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己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生活,但是通過閲讀《不抱怨的世界》,我覺得它像一面心靈的鏡子,能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透過這面鏡子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喜悦;我們能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同時它也自我的審視中告訴我們,生活中應當停止抱怨,感恩困苦,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做一個快樂的人。

要停止抱怨,成為一個完全沒有抱怨的人很難,對生活一些不順當、煩心的瑣事發發小牢騷看似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情,也很正常。不過,我們卻忽視了"情緒傳染"的問題。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説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將負面的情緒傳遞給他人,這會激發起負面情緒接受方的情緒共鳴,最終發出負面情緒的我們也就會接收到來自其他的負面情緒,同理,相反的如果多説一些感恩、快樂的事,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所以説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先從停止抱怨開始。本書的開始,鮑温首先教給了我們如何停止抱怨,用"2天效應"的培養方法改變自己的抱怨習慣,這也是改變我們,成就無怨人生的第一步,那就是要做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際雲捲雲舒。"人生的態度應當是從容不迫,對個人榮辱和職位去留都應當視作花開花落般平常,達到一種心境平和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抱怨行為不僅不能改變實際的惡劣情況,更會增添人們的負面心理,這是一種消耗能量且完全無益的運動。正如仇恨和生氣鬱結是用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一樣,抱怨又何嘗不是在於事無益的懲罰自己。放下抱怨,平靜處理,不僅是對事態發展的最佳抉擇,也同樣是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進程。

在書中我學到的第二點,即是學會感恩,這裏的感恩指的不是對我們好的人或事物,而是感恩困難,感恩苦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於困境中的我們,或者會覺得困難的難以承受,然而跳脱出來,()以一種長遠和凌於其上的'目光來看待這一切,一切的苦難和困境未嘗不是一種好事,一種磨礪和挑戰。於困苦過後的自身提升是慢慢培養所不能達到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於順暢通達的人生,未必是一種好事。相反,困難和苦痛也未必是一種壞事,咱們中國古代歷史中也有諸多這樣的例子,凡成大事者,有大成就者,往往也伴隨着大的苦難,我們未必承受了如他們般的苦難,又有什麼理由衍生連他們都沒有的怨懟呢。不僅如此,更也應該通過這樣的方式激勵自身,感恩苦難,沒有今日的苦難磨礪,又何來將來的幸福和美。用跳脱出來的眼光觀察這一切,苦難也就不那麼難以承受了,反而是值得我們去欣然面對的。感恩困苦,這不僅是一種承受苦難、減少困境所帶來壓力的良好方式,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一種人們心境的昇華和轉變。無論是生活抑或工作中的不順,當我們不在將眼光着眼於現在所承受的一切,而是以一種長遠和自身完善的目光來看待,那麼我們就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境界,也較一般人更容易去承受苦難和理解其意義價值。

總之,通過閲讀《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我覺得收穫良多,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可以試着接納自己,接納困難;抱怨他人的人,可以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9

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前言

“老師,柴明星作業又沒做!”“老師,郭祁聲又遲到了!”“陳老師,你班的包乾區又沒掃乾淨”“陳,這幾年的職稱幾乎沒希望了”,生活,似乎就是這樣陷於周而復始的瑣碎和煩雜,直到,遇見了它——《不抱怨的世界》。

這段時間,我拜讀了著名心理學家威爾·鮑温的著作《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暢銷80個國家的勵志書籍。書中,威爾·鮑温提及了一個古今通用的重要主張:“抱怨不如改變,永遠不要抱怨。”他説:“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會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應該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美好、圓滿”。

然而,現實社會世事紛雜,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未必能保持良好的心態。於是,抱怨,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司空見慣:抱怨領導的忽視,抱怨工作的繁重,抱怨社會的不公,抱怨人情的冷漠,抱怨房價菜價漲工資沒見漲,抱怨自己沒有別人那麼幸運,抱怨學生不遵守紀律,不努力學習,等等。但我們抱怨之後往往會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得到和改變什麼,只有祥玲嫂般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

想想自己,這幾年為了職稱的事心裏很是焦躁,想着平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教學業績也有目共睹,但年近五十,高級職稱卻遙遙無期,總覺得有諸多的不公平,抱怨諸多。這樣的情緒難免會帶到生活中,工作中,令身邊的朋友、親人不快樂,特別是自己,整天悶悶不樂,怨天尤人。現在,《不抱怨的世界》告訴我,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後不僅讓別人感到難過,自己的心情也往往更糟,心頭的怨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抱怨是失敗的標籤,是愚者的陋習,抱怨等於往自己的鞋子裏倒水,只會使以後的路更難走。讀之真是令人豁然開朗!現在的自己,會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諸如職稱之類的事了,告訴自己,踏踏實實做事,相信天道酬勤!

誠如威爾·鮑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所説:“我們無法控制工作上及生活中的其他領域會發生什麼,而抱怨也無濟於事。當你愈少抱怨,就愈不會擔心。放下過度的憂慮,也讓人更能純粹地放鬆自己。”

那麼,不抱怨是不是意味着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呢?很多人抱怨“勵志”類書籍是教人放棄反抗、逆來順受,實際上,“抗爭”和“抱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滿了抱怨”和“不滿了抗爭”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大多數人花了太多時間抱怨而沒有去做一件能拯救自己的事情。比如,所有在野外迷失並最終死去的人幾乎都在犯同一個錯誤,就是花太多時間去抱怨為什麼陷入困境;而那些身陷險境而最終生還的人也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鼓勵自己繼續做下去。不抱怨,意味着要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而不抱怨之餘,更需要積極的,充滿熱情的生活的行動,那就是改變!

記得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有句話,初聞真的令人有些心驚肉跳。他説:“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隻有成功者會這樣承認。”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往往總是少數,你、我、他這些普通的“非成功人士”是否意識到自己的“不成功”其實都是自已造成的`?我們往往用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脱,政策體制、外部環境、合作伙伴都能成為我們的藉口,我們放任自己心安理得地抱怨、批評,而就是不願意、不敢承認很多事的初衷、過程,我們自己犯下了很多過錯才導致最後的不成功。這樣的抱怨聲一度從我們自己嘴裏發出,四處瀰漫。悲哀的是,我們總是置若罔聞。很多時候,撕開抱怨的面紗,其真實的面目就是為自己的不成功找藉口,推卸責任!

我們每個人想必都曾有過這些思索與迷惘,但與我們不同的是,面對人生中的種種困擾,威爾·鮑温時刻告誡着自己、也警醒着他的讀者們:“凡是你所渴望的東西,你都有資格得到,快朝夢想前進吧。不要打壓自己、替自己找藉口,或是假借批評和抱怨,將注意力轉移。你應該要接受不安感來襲,同時在這樣的時刻支持自己。”

是的,就如書中所建議的那樣,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心態看問題,不要侷限在眼前的微小得失裏。比如,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智慧;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隨着《不抱怨的世界》的出版發行,威爾·鮑温發起了一場“不抱怨”運動。這個運動是這樣展開的:他的書中附贈了一個紫手環,請每位讀者將紫手環戴在自己的一隻手腕上。當發現自己正在抱怨時,就把紫手環移戴到另一隻手腕上。如果聽到其他戴紫手環的人在抱怨,可以建議他們把紫手環移戴到另一隻手腕上。以此類推,循環往復,一直做到連續21天不抱怨,一直做到紫手環能持續在同一隻手腕上戴21天,一直做到養成不抱怨的習慣。

真的,生氣不如抱怨,抱怨不如改變。從威爾·鮑温的書中,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如果無法改變一件事,就改變自己的態度,將抱怨的包袱丟得遠遠的,你就能擁有無盡的潛能,就能逆轉困境,就能迎來生命的轉折與成功。

而我,21天戴在手腕上的紫手環,更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上!

“老師!老師……”班長姍姍又急匆匆地向我跑過來,摸摸手腕上的紫手環,微笑如漣漪般盪漾開來......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0

讀書伴我成長、學習使人進步、知識改變命運。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人類獲取文化精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是人們認識社會和改造世界必要的學習方式。大量事實證明,有計劃、有目的、堅持不懈的學習教育理論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智慧與教育水平,閲讀教育著作已經成為許多優秀教師迅速成長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這種特殊的職業就決定了教師必須把讀書作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每一位教師成為“讀書人”是一種職業召喚,一種義務,一種責任,因此營造書香校園,教師必須成為學生讀書的楷模。

我院召開了全院教師讀書動員大會,明確提出目標:創建學習型組織,營造書香校園;打造學習型教師,提升教師素質。大會由院長做了動員報告,增加了教師的讀書動力和熱情。隨後,宣傳部在全院各系部進行了精心的佈置,在教師閲覽室粘貼了“勤乃傳道之本,博乃解惑之源”的鼓勵標語。為了充實圖書館藏書,學院在書店新購買6000餘元教育名家的專著和專業書籍。這些活動,在全校師生中掀起了讀書新高潮。隨着我院宣傳部積極響應學院發起的關於“書香園。讀書勵志”活動後,我在空閒時間裏經常去書店打發時間,無意間看到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隨意翻看了幾頁,覺得還不錯就買了下來。

認認真真把這本書看完之後,感觸頗多。作者在書中詳細介紹了這個極富創意的“不抱怨”活動,也籍着許多故事與建議、提醒、循序漸進地分析、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聲音與渴望。而我也在這些故事的影響下決定參與到這個影響着全世界的運動。

我們的話表明了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靈魂的統帥,唯一能為你的幸福和人生負責的人,就是自己。

怎麼樣才能做到不抱怨呢,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呢?書上寫了有四個步驟——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簡單的理解就是;最初你是一個習慣於抱怨的人,每天喋喋不休的抱怨並且自己毫無察覺(無意識的無能)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都是和你一樣的愛抱怨的人(有意識的無能);你發現抱怨不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變,你開始有意識的控制自己不抱怨,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你的抱怨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為積極了,你得到了很多來自於環境的正面反饋,這些鼓勵使得你不斷強化的選擇不抱怨,慢慢的,形成了不抱怨的習慣,此時不需要意識的控制(無意識的有能)。

威爾·鮑温在書中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我們知道了抱怨的目的,為什麼不直接解決存在問題,以致沒什麼讓我們抱怨的,我們該怎麼去解決自己的抱怨和麪對別人向我們的抱怨呢?怎樣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更有意義呢?

以前,我總在抱怨,抱怨教師工作的艱辛,抱怨身體不適,抱怨生活的壓力等等,一切的不順心的事都會放在心上,掛在嘴邊,為了什麼,只博同情和理解?抱怨過後,發現這些不但不能改變我的處境,而且還傳染着周圍的人,也影響了別人的情緒。看了這本書後,我覺得我不應該去抱怨,而是應該去解決問題。當我開始在心裏開始關注這件事後,我開始有意識的去注意我的言語,説話前經常會考慮我是不是在抱怨,有沒有在抱怨,儘量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段時間後,發覺,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的事情想去抱怨,我慢慢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的接納自己、確定自我的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漸漸的感受到它慢慢的在改變我的生活。

我是一名教師同時又是班主任,經常與學生打交道,並有不少學生向我抱怨,對待學生的抱怨,我先去理解他,設身處地的考慮他的感受,儘自己努力給學生關愛,並在適當的時候告訴他其實抱怨只是情緒的.發泄,要重新對自己定位,儘快適應學生的角色,要有好的心態,保持樂觀的情緒對今後學習工作的重要性。並正確的引導他,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馬雲説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我要以這樣的態度去努力工作,去熱愛我的生活和關愛每個學生,因為生活是面鏡子,當你投給她燦爛的笑時,她會回你一個更燦爛的笑容。在校園大力開展讀書活動之際,當校園真正成為書香校園的時候,當我們真正意識到“為新世紀培養讀書人”這一教育的社會責任的時候,我們的學校教育面貌就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最後,希望大家做個快樂的讀書人,過好與書相伴的每一天。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1

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説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例如:當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種下了一個“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從心裏懷疑,這樣即使遇到了,也可能會錯過吧;同理,如果多説一些感恩的事,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日記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結尾的一句話: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東抱怨西,怪物價高、抱怨老闆不加薪。不過,現在有一項“不抱怨運動”正在全球八十個國家推行。很簡單,在手上戴上手環,每次抱怨或指正別人就要換手戴,得連續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

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

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何會抱怨,我們以為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為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這些問題是威爾鮑温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及他發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運動”要回答的。

按照韋氏辭典的定義,抱怨有兩重意思: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根據抱怨對象的不同,抱怨還可分成對自己的抱怨和對他人、外界的抱怨。

鮑温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説,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温現身説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

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衞、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我們其實是在拒絕、反抗我們的偉大潛能,對這種逃避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命名為“約拿情結”。抱怨是“約拿情結”的體現,它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屬於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通過抱怨,人們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

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鮑温總結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他認為要成為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卻。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

在“無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此階段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吐露時,我們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

在“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已能有所察覺。你能察覺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時討論的主題往往演變成一場抱怨比賽,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不算什麼,我告訴你。

在這個階段,徵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個也在挑戰不抱怨目標的人,彼此鼓勵,互相打氣。找一個能幫你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樣貌的人,幫助你去發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點。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為理所當然,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現的。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沉默將更經常出現。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面。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説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抱怨。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裏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地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上。如約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當前的現狀,然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着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為什麼不是那樣?”

在“無意識的有能”階段,你已經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經可以“無意識”地達到“有能”狀態。你會開始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一個在辦公室裏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成為不抱怨的人,將獲得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你將活出讓他人效仿的樣子,你將成為領袖,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漣漪,在世界上引發着迴響。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2

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在抱怨,工作太忙,任務多,壓力大,消費高,家庭壓力大,生活環境差,PM2.5,或是感冒發燒,陰天下雨,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命不好,似乎藉此發泄自己的不滿,並獲得他人的同情,抱怨不僅僅發生在某個人身上,也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人,抱怨似乎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本書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教你直面這個天天在發生的問題,讓你意識到自己原來也不知不覺地在抱怨,原來身邊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抱怨。書中推行的紫手環行動,是為了幫助你自己認識到你在不知不覺中的抱怨,抱怨的頻率,每次抱怨都把紫手環換到另外一隻手上,換的過程意識到自己是在抱怨,從而逐漸降低抱怨頻率。

要消除抱怨,首先看看什麼是抱怨?人為什麼會抱怨?

向可以幫助你改善環境的人提出意見,就不是抱怨;如果你是對着自己或其他無關之人責難或悲歎當前的狀況,那就是抱怨。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如果抱怨天氣熱,天氣會熱得讓你無法平靜下來;如果抱怨工作多,你會感覺工作永遠也做不完;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不想做的事件,如上學,上班。

書中提到“心身症”這個名詞,心身症主要是患者的心理運作過程,而非生理因素所引發。很多疾病是病人自己創造的,根據醫生估計,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為生病”造成的結果,醫生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診療這樣的病人-他們生病的原因其實都有其心理根源。報告顯示,有一半的癌症病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癌症後嚇死的。醫生如果告訴病人,有一種藥很可能治癒他們的疾病,這種藥對這些病人發揮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藥方,卻沒有收到這項訊息的病人大了許多。

抱怨有用麼?當你抱怨天氣太熱,太冷,空氣太差,天氣就會如你所願了麼?

當你抱怨健康問題時,丟出負面的説詞,讓你的身體聽見,這種負面的説詞反而會烙下印記,而你的想法也會將這股能力導入體內,引發更多的健康挑戰,所以抱怨疾病並不會縮短生病的時間,也不會降低疾病的嚴重性,反而可能是企圖用汽油來滅火。抱怨健康的人沒有變得更健康。不滿只是開端,卻不能成為結果。當你抱怨某種狀況,或許可以吸引其他人跟着你嘀咕,抱怨,卻發揮不了多少作用。

抱怨的結果是什麼?抱怨是人的惰性的反應,當一個人抱怨時也就代表他放棄主動改變現狀,放棄了在這個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社會中拼搏的信念。抱怨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將人們困於問題當中,使得他們沉浸在失意,沮喪中,無力自拔。越抱怨,越不滿,心情越差,生活質量越差。

抱怨不止發生在個體當中,抱怨還會傳染,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別人,還會影響他人的情緒。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不要剋制壓抑,不要悶在心理,只要確定你是在陳述事實,而不是讓你話隱含着“你竟敢這樣對我?”等負面意義就好。

所以當你處於集體當中的時候,首先要停止自己抱怨,其次要遠離抱怨的'人,不讓負能量附身,如果你夠mental strong,試着影響他人吧,瞭解抱怨的原因,帶他們遠離抱怨的深淵。幫助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過着不抱怨的生活,成為不抱怨的榜樣。

。在此我要分享我的親身感受①學習正確的表達抱怨;②學會表達抱怨後,再試着中斷自己的抱怨;③享受輕盈的心靈。所以紫手環其實只是一個精神力量的載體,它本身承載着控制自我情緒的魔力,從而警示帶着紫手環的人拒絕抱怨、拒絕負面情緒,其實最終是否能不抱怨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帶着紫手環,不一定就能拒絕抱怨,其實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紫手環”,只要我們願意、只要我們想不抱怨,我們才可能真正的做到不抱怨。終結抱怨、改變一生。生活中我們要感恩,我可以走路,我有可愛的家庭,有好朋友,好工作。我必須要把精力重新投注在感恩上。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發揮這種確保健康的力量。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3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會不抱怨?這分明就是對這個充滿了抱怨的世界裏最大的抱怨。

我從小就養成了抱怨的習慣。媽媽正在做飯,突然發現醬油沒有了,而我正在寫作業,媽媽突然打斷我的思路:“你去買一瓶醬油回來。”“為什麼,我爸不是正在那兒看電視。”在一旁看電視老爸:“讓你去,你就快去,別廢話。”我撅起大嘴,甩搭着胳膊,十分不情願的去了,一路上都在不停地抱怨,直到回到家裏我還在抱怨着,甚至在吃晚飯的時候我還在抱怨着,第二天跑到學校依然和同桌抱怨着,就這樣抱怨成為了我擺脱不了的習慣。説到這個例子,我想説我們抱怨的太多,是因為我們弱小,我們無能為力,我們認為這樣做不公平。媽媽正在做飯,她不可能放下鍋去買醬油,可是爸爸正在閒着,而我不敢反抗的原因是因為爸爸是大人,他的權力比我大,我除了抱怨兩句無能為力,但在當時我們並不認為抱怨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長大了以後,才發現,打醬油這樣的小事是根本不值得抱怨的。我有幾個朋友分別在不同的單位上班,其中有一位是大企業裏的人力資源管理(HR),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吃飯,他和我講了一件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事情。他們大企業的辦公室除了老總自己一個辦公室以外,其他人都是坐在一個大的辦公室裏,為了好管理,他們人力部一共有六個中層人員,他們六個人並排坐在一起,而部門的總監就坐在他們六個的前面,這樣做就是為了監督他們更好的工作,總監還有另外一個工作就是給他們六個人打分。他們的工作性質就是誰先完成了任務,誰就可以得到較高的分數。我的朋友是一個小菜鳥,他每次總是最後一個完成,所以總監就不給他很高的分數,所以到了年底,他只得到了B,在他們公司裏如果聯繫兩年評估是B就要面臨着下崗,所以他壓力很大。我們在一起吃飯他一邊吃一邊抱怨着,聽着他抱怨我沒有勸他我還時不時的添油加醋,雖然我沒見過你們總監,但是我覺得她一定是一個滿臉橫肉的老傢伙,為人尖酸刻薄,聽我這麼一説,我的那個朋友更加的無休止了,幾乎那頓飯我們沒有別的話題,都圍繞着他的總監在進行,吃完飯後回到家我媽媽問我:“你們今天吃的什麼?”我居然回答不上來。細細想來,我們從一個朋友的角度上,我們並沒有幫上他,反而是讓他更痛苦,當我們聽到他正在抱怨的時候不但沒有制止他,而是和他一起抱怨,這樣的結果就是沒有讓朋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是加劇了他對他們總監的不滿,加深了矛盾,如果真有一天他失去了工作,來找你幫忙,那時候你們在抱怨總監的刻薄是沒有用的了。

再説一件事情是我和我媽媽的事情。好多人羨慕我每天回到家裏,就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飯,這一點的確我要比你們幸福很多。但是接下來我要告訴你,我媽媽每天做飯用油不會超過20克,鹽也一樣。她用老年人的做飯養生的標準給我一個大小夥子做飯。每天飯菜清湯寡淡,無色無味。所以我幾乎每天都在飯桌上抱怨:“媽媽你今天的鹽又放少了。”“少吃鹽健康”“媽媽我是年輕人,少吃鹽我會渾身無力,不像你們中年人。”“看誰做飯好吃去認誰當媽”我媽繼續説:“你趕緊結婚,我可不伺候你了。”接下來老媽就開始無休止的抱怨,這頓飯吃下來,嘴裏沒味,心裏也沒了滋味了。抱怨有的時候會傳染,就像是在身體裏有個開關,你覺得你抱怨的是對的,可是有人比你還委屈。

其實,我們抱怨的話題無外乎就是以上幾種情況,認為不公的事情我們會抱怨,對工作的不滿我們會抱怨,對家庭的瑣事我們會抱怨,一切在沒有讀《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抱怨是無意識的,也就是我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抱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漸漸地發現自己抱怨的真多。抱怨的越多,越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我不敢説讀完這本書,我就不抱怨了,但是有幾點認識:第一,抱怨是一種徒勞。無論我們怎麼抱怨都不會改變事態的發展,該是你做的一樣都少不了,有時候抱怨還不如痛痛快快的吵一架,這樣起碼心裏的是舒服的。如果你沒有勇氣去和你的領導吵架,我建議你也不要在背後竊竊私語的抱怨,那樣是一點用都沒有的。第二,抱怨是對自己的第二次傷害。有些事情看起來很不公平,但實際上也是公平的`。因為從你的角度上看,你的天平多少會傾向於自己的一方,但實際上你看不見別人的背後有不為人知的故事在其中,就像我的那個朋友,總監為什麼會給他打很低的分,他工作很拖沓,從來都是最後完成任務,而他總想着如何能投機取巧,卻從未看到別人的努力,這就是他認為的不公平所在,最後他無休止的抱怨是對自己的第二次傷害。第三,抱怨就如同傳染病,他會在空氣中瀰漫傳播聽到的人會感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選擇紫手環,一方面是杜絕我們的抱怨,另外一方面也是讓我們在説話前要三思。我們不可能把耳朵閉上,但是我們可以把嘴閉上。即使再愚蠢的人,如果他一言不發,他也是智慧的。

《不抱怨的世界》是改變生活的開始。我們讀這本書不能抱有太功利的心去閲讀,改變自己二三十年甚至是更長時間養成的抱怨的習慣,我們要使自己沉靜下來,冷靜的想一想,我們到底在抱怨什麼,有沒有必要去抱怨,如果真的到了不抱怨不可的地步,我們可以選擇放棄。如果還有理由繼續堅持,我們就不要找藉口,最後我也想對至高在上的領導們説一句話:當我們不再抱怨不公的時候,也懇請領導們不再抱怨我們做的不好,不抱怨是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礎之上。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4

最近市場上暢銷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該書的作者威爾·鮑温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的“不抱怨”運動,就是想最終實現人們“平和心態”在自我個性中的生根。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有人抱怨,不是抱怨職位、待遇、工作的環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老闆過分注重“關係網”,抱怨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始終,就像纖維在繩子中無處不在。生活在這種抱怨文化中,我們的想法、感覺、做法常常會因為抱怨、爭吵、吹毛求疵、批評而受到影響。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存在於自我身上。出現差錯時,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該抱怨誰呢?”

我們真的應對了這麼多不公嗎?抱怨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進取的變化嗎?大多數人都會堅定地回答:沒有。太多的抱怨只是增添了我們無盡的憂愁,只是讓我們更加悲觀地去應對生活。然而,為什麼人們總要抱怨?原因也許是:人們只看到了生命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

俗話説的好: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不要抱怨,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正是因為有這些波波折折,才練就出異彩紛呈的人生。生活本來就不是事事如意,生活本來就不會十全十美,相反,起起落落,悲歡離合才是家常便飯。如果能常換個角度來看問題,你可能會很容易發現自我的人生照樣很精彩。你不能改變容顏,你何不想一想放縱笑容;你不能改變天氣,你何不改變心境。俗話説:風雨之後才見彩虹。人生也是如此,歷經磨練往往能造就精彩的人生。

發明家愛迪生為了尋找做燈絲的'最好材料曾做了1000多次實驗,並且都失敗了。有一鄰居嘲笑他:“你怎樣做1000多次實驗都失敗了?”愛迪生説:“我不是發現了1000多種不適宜做燈絲的材料了嗎?”愛迪生能換個角度看待失敗,深信必須能獲得最適宜的材料,正因為有這自信,所以能不懈努力,最終最終獲得成功。

小時候兄弟姐妹中就屬我的成績最差,哥哥姐姐們都順利地考上了中專走上工作崗位,而我兩次都沒有考上中專,並在第一年的大學聯考中落榜,鄰居們經常會拿我和哥哥姐姐們比較。我也曾心灰意冷、抱怨老天爺為什麼不給我一個聰明的頭腦?在父母的開導下,我重新回到學校,我從自身找原因,改變學習狀態和方法,一步一步從抱怨到少抱怨到不抱怨,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1996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我沒有因有了穩定的工作而鬆懈,我先後經過了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試和公務員考試,並在20xx年進入渝水區檢察院工作,我邊工作邊學習,攻讀了在職法律碩士、經過了司法考試、學習駕駛技術,參加各項文體活動,同事們都誇我腦子聰明,學東西快。

在單位我是一名進取心強、紮實肯幹的人,在家庭我有一個支持我工作且很有職責感的丈夫,還有一個懂事乖巧的女兒,父母也都還健在,我覺得自我挺幸福美滿的。這樣的現狀告訴我,是因為我遵循了書中的許多觀點和理念——“遇到挫折要從容應對,不抱怨、不放棄……只要繼續努力,就必須會成功”。

回頭看看,其實關鍵不在於命運是否給予我一個聰明的頭腦,而是在於自我是否努力過。《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即“無論何事,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

經過這些,我感悟到:抱怨不如改變。

要做到不抱怨,我們首先應當改變我們的心智,我們應當理解現狀,可是不應當安於現狀,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我們能夠改變自我。我們必須認定我們會發展得更好,會有更完美的明天。

然後,我們就要行動。光想是不能實現“改變”更不能實現“變好”。雖然領導的想法很難猜,可是他們都喜歡忠誠、進取、有才的下屬。我們何不忠誠一點,熱愛我們的工作一點,更多地從團體利益出發,為單位發展出謀獻策;我們何不勤奮一點,進取一點,有效利用和執行各項任務,做好本職崗位的事,力爭上游,進之以猛、持之以恆;我們何不讓我們變得有才,我們需要學習,學習各種理論,學習前人的經驗,學習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升值辦法,它能給我們積蓄的資本和能量,等着我們去利用和爆發。

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要有自信,要朝着既定目標不懈努力,要像大詩人艾青所説的那樣,“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也應當蠟炬成灰淚始幹;即使我們是一根火柴,也應當在關鍵時刻有一絲光亮”。

在此,以《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的觀點和理念提醒自我與大家共勉:一是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我的態度,不要抱怨;二是改變自我的言語,改變自我的思維;三是隻要成為進取改變的模樣,你就能改變世界。每個人都擁有無盡的潛能,不抱怨才能迎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