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06K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威廉莎士比亞著名戲劇作品之一,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戲劇講述了兩位青年男女相戀,卻因家族仇恨而遭不幸,最後導致兩家和好的故事。戲劇在莎士比亞年代頗為流行,並與《哈姆雷特》一道成為最常上演的戲劇。今天,戲劇主角被認為是青年戀人的典型。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章吧。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莎翁的劇作總是對人有着深刻的其實,每一部都堪稱經典,我們往往從中得到啟發,感受到人性的美。在這些偉大的作品中,涉及的愛情主題數之不盡,而其中最為悽美、影響最大的當屬《羅密歐與朱麗葉》無疑。

分屬維羅納的蒙太古與凱普萊特這互相敵視兩大家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因此而歷盡艱辛。他們一位是家中的少爺,另一位是深閨的小姐,這個設定與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類的小説十分相似。而和中國傳統的含蓄不一樣,西方對愛情的表達相對直接,他們互相愛慕,傾訴衷腸,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窗台前相遇一幕早已成為不朽的經典。而像中國的四大古典名劇中也有類似的情節,但更為悽美(如遊園驚夢)。而通常這種才子佳人類的情節大多以悲劇告終,或是勞燕分飛,或是雙雙殉情因為要是完美結束的話,劇情就會流於俗套但總以悲劇告終,是否也是一個俗套呢?顯然我們不能這樣把它們簡單分類,因為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決定其是否偉大必須看作者能否對人性有着很好的把握上當然,莎翁是這方面的高手,因而他的劇作總是開創經典,而不是流於俗套。

全劇有幾個閃光點,或者説是主要的矛盾衝突,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第一次見面,互訴衷腸;提伯爾特與邁丘西奧決鬥,提伯爾特暗算邁丘西奧將其殺死,而羅密歐受復仇女神的驅使再也顧不上親緣關係,在決鬥中將提伯爾特殺死,並遭流放;羅密歐得知朱麗葉的死訊,從曼多亞回到維羅納,在進入朱麗葉的墓室前與巴里斯決鬥並將其殺死,後來看見假死的朱麗葉,傷心過度,服毒自盡,而甦醒的朱麗葉看見羅密歐的屍體後拔出他的匕首自殺,共赴黃泉(或者是到地獄的第二環?)。而在劇終的時候,互相仇視的兩家人終於和好,頗有中國傳説《孔雀東南飛》的意味,或者是西方的人文關懷。建國後的唯意識形態論往往把一部作品簡單地按XX主義或是XX制度劃分,把過多的政治因素帶入了文學的領域,這種傾向在文學批評中出現得更為頻繁,甚至給《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扣上了反封建家長制度的帽子。如今看來,實為可笑。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死,並不是對封建家長制度提出“強烈的控訴”,而僅僅是為了最純粹的愛情。愛,不能在生前得到,就在另一個世界重逢吧!

劇中有一個關鍵人物的設置讓人覺得比較有意思,他就是勞倫斯神父,他是全劇發展的牽線人。作為羅密歐的好友,他從一開始就得知羅密歐深愛着朱麗葉。後來在二人的要求下,他為兩位有情人主持了宗教婚禮。在羅密歐因為殺了提伯爾特而耿耿於懷時,他安慰了羅,並讓他出逃至曼多亞。他讓朱麗葉假死來逃過與巴里斯的婚禮,但到最後棋差一着,兩人還是殉情而死。從劇中看來,勞倫斯神父幾乎是一個全能的角色,他幾乎解決了一切的困難這個人物的設定讓我想到了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學的深遠影響。傳説有位歌手叫俄耳普斯,他的歌聲感動天地。為了救活他新婚死去的妻子,他不惜闖入冥王哈迪斯的地獄,用歌聲征服了地獄三頭犬,後來還感動了哈迪斯,使哈迪斯答應其偕同妻子離去,但在回到人間之前不可回頭看一眼,否則他的妻子就將永墮地獄。俄耳普斯遵照了這一指示,一直到出口前都沒有回頭看一眼。而就在準備回到人間的一剎那,他忍不住內心的好奇,回頭看了一眼,而他的妻子則從他的手邊重墜地獄。

俄耳普斯的歌聲縱然能夠感動天地,卻無法跨越生死;勞倫斯神父的全能也不能跨越生死,這是我從中看到的相似點。而唯一跨越了生死的,似乎便是愛情了。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知道莎士比亞是一個很有名的作家,在文學界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可是讀他的作品卻很少,也許是對他的盛名有點望而卻步了吧。不過近期讀了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感慨還是頗深的。

以前也有接觸過這部作品,看書看電影,可是那時候由於沒有留心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觸動。這一次感覺倒是頗深,也許是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更深刻一些了吧。

《羅密歐與朱麗葉》所構造的愛情可謂是風馳電掣、暴風驟雨般的愛情,讓我不得不佩服莎士比亞的想象力。

在中國的傳統印象裏,如此霹靂的愛情是不可能的,他們講究的是一種“小橋流水”式的愛情,是一種含蓄委婉的愛情,也許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差異吧。所以,由於這樣的文化差異,儘管我處於現代文明的開放之中,還是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存在着距離上的陌生感。基於我受中國文化薰陶與洗禮的深刻,我姑且以一個東方人的視角來談談這段千古絕戀吧。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讓我想起了《孔雀東南飛》裏的劉蘭芝與焦仲卿,整個愛情故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可見東西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切合之處,讓人在欣賞之餘不禁感歎。

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是典型的中國式的,他們在深愛的過程中揹負着兩個封建家庭的監視,揹負着一個社會墨守成規的倫理道德,在重重重壓之下卑微地愛着,最終不堪重負,以一段讓人唏噓不已的悲劇命運告終。他們的愛讓我想到了痛徹心扉,讓我明白了纏綿悱惻。那一句“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告白是她對愛情至死不渝的哭訴,是她對愛情堅決捍衞的遺言。可是,以這樣一種生命終結的方式又能改變什麼?是對方的殉情,是兩家的恍然大悟,還是兩棵樹的連理?

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則是明顯的西方式的,他們一見鍾情,他們大膽而直白,他們強烈而火爆。他們赤裸裸地表達愛慕之情,他們風馳電掣地私定終身,他們不置可否地堅貞不渝。很欣賞這樣的愛情,但是卻不敢輕易地嘗試,也許是缺乏勇氣,也許是骨子裏的排斥性。他們也太有勇氣了,有一種讓我詫然的感覺。他們是天生的仇敵,卻不顧一切地相愛,當改變不了現狀時竟然毫不畏懼地走向死亡,有一種大義凜然的況味。可是轉念一想,又覺得他們畢竟還是幸福的。沒有揹負太多的思想包袱,以自己篤定的方式敢愛敢恨,儘管兩大家族有着不可調和的宿仇。況且,還有一位慈悲的神父在為他們的愛情掃除障礙,這一點是劉蘭芝與焦仲卿望塵莫及的。雖然結局逃脱不了悲慘,可是畢竟轟轟烈烈地愛了一回,也解除了兩大家族的宿仇,這也算是一個好的收場了吧。

雖然都是以悲劇命運結局,可是都好好愛了一回,也算是生命的最後輝煌吧。

這是《羅密歐與朱麗葉》與《孔雀東南飛》的比較,現在,我來談談對故事裏某個主角的愛憎。

羅密歐至始至終都是該戲劇的主角,可是我對他的主觀印象還是頗覆雜的,感覺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人。

在朱麗葉之前,羅密歐愛上了一個女孩,我不知道深刻與否,但是感覺一段感情也不是這麼無根無據的。雖然戲劇裏沒有過多地刻畫那個女孩,可是在常人的眼裏,那個女孩一定也天生麗質吧。不知道那個女孩對羅密歐是什麼態度,不過羅密歐的痴迷倒真的有一點讓我不可思議。這正如勞倫斯神父所説的“難道你所深愛的羅瑟琳,就這樣一下子被你拋棄了嗎?這樣看來,年輕人的愛情都是見異思遷,不是發於真心的。……,難道你現在已經變心了嗎?男人既然這樣沒有恆心,那就莫怪女人家水性楊花了。”可見,勞倫斯神父確實一語中的了羅密歐的某個情感缺陷。其實我很同意勞倫斯神父的這番話,就這一點讓我對羅密歐的愛產生了質疑。在遇見朱麗葉之前,他不是痴迷地羅瑟琳有點精神恍惚了嗎?他不是信誓旦旦地説很愛羅瑟琳嗎?當別人都以為他深陷在羅瑟琳的愛裏而不能自拔的時候,怎麼能一遇見朱麗葉就完全把羅瑟琳拋諸腦後了呢?如此暴風驟雨的速度怎麼能不讓人懷疑他對朱麗葉的愛呢?或者,他遇見另一個更讓他心動的女孩就把朱麗葉拋棄?

我不確定朱麗葉在他的生命裏充當的是什麼角色,或許由於一時的狂熱而瘋狂追求,或許那之前的並不是愛情而是一次心的萌動。可是誰又能保證這一回是發乎情的真正愛情?我不知道莎士比亞這樣構造情節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只是這其中留下太多讓人揣度讓人想象的地方,或許這就是戲劇藝術的本真魅力吧。

姑且不懷疑羅密歐的真誠,如果他真的視朱麗葉高於一切,那還真是朱麗葉的幸福了。有一個如此浪漫熱情大膽真誠的丈夫,我想這也是每個女孩夢想中的美好吧。如果把羅密歐與朱麗葉放置於中國的婚姻觀裏,他們的結合是再合適不過得男才女貌、天生一對了。或許還會豔羨了不少有情有義的男孩女孩呢。

不過還是很欣賞羅密歐的,他敢愛敢恨,認定了的目標就毫不遲疑地追逐,沒有絲毫的躡手躡腳,帶着他特有的狂熱與個性,並懂得利用有利的幫助。如果照這種趨勢發展,在當代社會,他會是一個很優秀的領袖人物。

一見鍾情式的愛情,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劇作裏表現地淋漓盡致,只可惜,這一曲愛情悲歌悲痛地近乎讓人惋惜。

暴風驟雨裏的愛情絕唱,綿延了許多個世紀,而如今依舊在人們的懷念裏不斷重温,可見其永恆的經典魅力。

如果愛,雖然不“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也得刻骨銘心地深愛一回,以祭奠一顆苦苦尋覓的心……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何為人性,其實我也不是瞭解的十分透徹。但如果用東西方之間的愛情故事來展現的話。那麼西方的愛情故事顯然會比較人性一點。

沒有看《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前,我以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非常純潔的,沒有任何人介入的,這點我錯了。我又以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見鍾情,然後墮入愛河,但由於各種原因的阻礙不能在一起,最後兩人雙雙為愛而殉情。這點也許我對了。

其實,羅密歐在遇到朱麗葉之前,已經是有喜歡的人了,並且因為她的拒絕而多愁善感、鬱鬱寡歡。不過,從結局看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仍是悽美的愛情,但其開始卻打破了我曾經對這兩人的愛情的美好向往,其內容並沒有令我失望。

羅密歐確實是對朱麗葉一見鍾情。但在見到朱麗葉的前一刻,羅密歐的心裏是有一個女孩兒的。他為那女孩兒羅瑟琳傷神,為她失魂落魄,為她茶飯不思。羅密歐對那女孩的熱愛,不論是從他口中説出的感受,還是別人口中描述的他的神情,無一不讓我認為他非常愛她,而且短時期內不會對其他女孩產生愛慕之心。我想這也許這就是人性,我們會因為美的事物而產生愛慕之心。羅密歐在沒有遇到朱麗葉之前,他總在讚歎那個女孩的.美麗,並且無人能及。

可是,人性這東西無法讓人一眼就看明白。我想不僅侷限於他人,有時你可能不能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所以人性驅使羅密歐發生了以下事情,上一秒還在為那個發誓終生不嫁的女孩念念不忘。下一秒就愛上了美麗大方的朱麗葉。到底是因為朱麗葉的十足魅力,還是因為羅密歐這個視覺動物的正常反應。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這也足以説明人性,我們會因為更美的事物而見異思遷、喜新厭舊。

不管怎樣,從這一點看來就顛覆了我對這份愛情忠貞不渝的認知。但是又不可否認,他倆的愛情確實是忠貞不渝。羅密歐是見異思遷的,在仍然心繫他人的情況下瞬間愛上朱麗葉。可是他又是忠貞不渝的,他對朱麗葉的愛在結局中完全體現。所以這足以説明人性的複雜,羅密歐會在不同時期不同對象展露出不同的性格特點。

説實話,我沒有看到羅密歐與朱麗葉有太多的互動,不過甜言蜜語一大堆,畢竟這是話劇。他們倆似乎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一樣,説出來的話膩死人不償命。而他們的感情也是發展得非常快的。我才看到他們相識,轉眼間就開始描述他們在牧師的見證下成為夫妻了。並不是説這樣不對,只是有點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快地發展。也許是人性,愛就愛了,不多猶疑。

我相信羅密歐是十分愛朱麗葉的。否則不會在朱麗葉死的時候,喝下毒藥,抱着她一起死去。可是事實上朱麗葉並沒有死去,而羅密歐卻因她的“死”而死去。“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羅密歐沒有收到那封信,沒有得知那個事實,只能遺憾地死去。這樣的結局是意料之外,亦是意料之中。有的人愛一個就是會願意為他去死,而有的人就是願意和她一起與世長眠。

除此之外,羅密歐有一點暴虐,對於將他朋友殺害的人,他會毫不猶豫毫不手軟地親手解決他,即使那個人是他深愛之人的表哥。在朱麗葉假死的時候,當得知帕里斯會是朱麗葉未來的丈夫,其中出現一些摩擦,於是帕里斯在説完“我死了”以後就死了。我覺得這是對天性解放的具體表現,能用武力解決的事情絕不手軟。

我認為在所有的人物中,羅密歐是塑造得比較形象的。請容許我這麼説,他像一個人,一個現實生活中也許會存在的一種人。因為我所以為的人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裏面所理解的人,有他的七情六慾,不論好壞都展現在世人的面前。而羅密歐正是這樣的人,我們也會是這種介於完美與不完美之間的矛盾體。

很多人把《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山伯與祝英台》放到了一起,我覺得似乎二者是有區別的,儘管它們同樣是悽美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裏面的人物性格是單一的,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神化了的人物只會令人嚮往,故事結構過於美好只會令人歎息,這不是現實,而我們卻活在現實中。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話,則可以在人物形象中挑刺,不盡完美。這就是人性的解放,如果把人性裝進條條框框中,硬是用道德來束縛的話,人會活得很累,時間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當然東西方文化也代表不同的價值觀的立場,就如同斷臂維納斯的美在不同價值觀的人的眼裏會有不同的看法一樣,不過是時代背景不同而產生的。

戲劇注重得更多的會是對話,對於人物之間的動作似乎被忽略得稍有點徹底。當帕里斯説完:“啊,我死了。”於是就死了,如此的簡單明瞭,不拖沓,讓人一看就懂。

不同時代下所產生的不同的心理變化,有的人接受,有的人則不能。站在我的立場,我們中國人比較含蓄,不如西方人來得熱情大方,作品中的所有人吐出來的那些字詞都披上了華麗的外衣,尤其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我無法想象這些美麗豐富的詞藻組合在一起再由人的口中所講出來,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景,也許我會感動得一塌糊塗,也許我會雞皮疙瘩掉一地。

可是,沒聽過,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