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代教育學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71W

《教育心理學》,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烏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對象》,總結了當時的心理學發展成果,他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本文是本站小編精心編輯的當代教育學的讀書筆記,希望能幫助到你!

當代教育學讀書筆記

當代教育學讀書筆記 

第1節教育的發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是人類特有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在有較完善的文字形態時,就出現了學校。教育為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提供保證,同時,社會和人的發展又不斷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廣義上説,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學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與生活過程、生產過程渾然一體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沒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對穩定,有穩定的教育場所和設施,教育內容相對規範。

制度化教育:指在時間、內容、方式等方面均有嚴密的制度嚴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學制受到1)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2)科學技術發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4)人口發展狀況5)青少年心理特徵等的制約。

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中最重要的特徵: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

等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徵;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學科教育內容,以及擴大受教育的範圍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19世紀以後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教育國家化、初等教育義務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戰後的教育發展趨勢: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國小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着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於國際交流。

這些變化既是生產力發展、政治力量變化、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人類的社會理想、人生態度更新的結果。

義務教育:指國家用法律的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確定年限的學校教育。義務教育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標誌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主要目標,以從事現代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二戰後,出現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知識傳授(教學)、知識創新(科研)、知識轉化(社會服務)

知識經濟: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以信息化、網絡化、創新為主要特徵。

當代教育學讀書筆記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思想特點:

(1)主張兒童個性的自由發展。反對封建教會的壓迫和統治,張揚個性

(2)強調滿足兒童的性情和愛好。

誇美紐思的教育思想:

(1)強調要遵循自然,所以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2)他用自然法則來解釋教育法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

(3)教育對每個人來講,都是重要的發展途徑。

英國教育家洛克: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説”。

(2)提出了著名的紳士教育思想。

法國教育家盧梭:

倡導自然教育,讓兒童任其天性,自由的發展。盧梭的教育思想影響了德國的教育家康德,都非常重視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

(1)主張教育要和諧地發展兒童的一切天賦。

(2)教育的過程、方法要遵循自然。

《論語》孔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認為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故重視後天的教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

(2)以“仁”為核心的和最高道理標準,並把仁的思想歸納到服從周禮上,強調忠孝和仁愛

(3)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上承認人的先天個性差異,但更強調重視因材施教,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以致用。

《墨子》:墨家代表墨翟的著作,以“兼愛”、“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應用技術的傳習;認為獲得知識有三種途徑:“親知”、“聞知”、“説知”。

當代教育學讀書筆記 

一、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主張通過強化或模仿來形成與改變行為。

1、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説:狗條件反射實驗。學習是通過條件反射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繫。習得律、實驗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級條件作用律。

2、桑代克(美)的嘗試錯誤學説:貓迷籠實驗。學習是多次嘗試與錯誤的過程。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3、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學説:斯金納箱白鼠操作條件反射實驗。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強化就會讓行為發生變化。

二、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的過程,重視整體性與發現式的學習

1、苛勒的格式塔完形學説:黑猩猩接杆實驗與疊箱實驗。在目的受阻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時,不一定經過試誤,而是洞察問題的整個情境,發現情境中各種條件之間的關係,最後才採取行動。即學習是頓悟或完形的作用。

2、托兒曼(美)的認知目的學説:老鼠走迷宮實驗。學習的結果不是S與R的直接聯結,中間有一個變量O,即有機體的內部變化,其中機體的目的、需求、動機、內驅力等有着重要意義。潛伏學習實驗,證明動物在未獲得強化前學習已出現。

3、布魯納(美)的發現學習説: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是將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教材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新舊知識交互作用、使新材料在學習者腦中獲得意義的過程。提出了學習的同化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並積極倡導發現學習,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獲得智慧。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的過程。

羅傑斯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説。主張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潛在能力,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1)意義或經驗的學習是重要的學習,即讓學生學習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有好處的材料;(2)學習是愉快的事,即不應有過重的學習負擔,不能手威脅、蔑視、諷刺等手段強制學生學習;(3)學生必須懂得怎樣學習,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發現、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4)學生自我評價,即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水平,而不是和別人比較:(5)學生自己引導,即學生自己決定學什麼並自己發動學習活動;(6)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即要發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

四、社會學習理論

班圖拉的兒童觀察攻擊性行為實驗。人類的多數行為是通過榜樣作用而習得的,個體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會形成怎樣從事某些新行為的觀念,並在以後用這種編碼信息指導行動。觀察者獲得的實質上是榜樣活動的符號表徵,並以此作為以後適當行為表現的指南。

五、學習理論的最新進展

1、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的性質:每種智力都有多種表現方式。

智力的結構: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多元智力理論的教育內涵:教學觀(針對不同的學生“對症下藥”)、學生觀(每個人都的優勢智能,學生的問題不是聰明與否的問題,而是在哪些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應賞識每個學生)、評價觀(採取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

2、腦科學發展

(1)大腦具有終身可塑性,學習可以改變大腦的物質結構與功能。

(2)大腦的左右半球既分工又協調,全面開發大腦的'潛能,促進大腦的整合式發展。

(3)大腦的發展潛能是有限的,“人類僅僅利用了10%左右的大潛能”是誤讀。

(4)認知與情緒是相互促進的。

當代教育學讀書筆記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應用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的模式(P4)

2、學習與教學因素

教學五要素:* 學生—學習的主體因素(其羣體差異、個體差異影響學與教過程)

* 教師—教學中起關鍵作用(教學過程的主導)

* 教學內容—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課程

* 教學媒體—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影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影響教學組織形式及學生的學習方法)

* 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及空間佈置)社會環境(課堂紀律、同學關係、校風、社會文化)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認知發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

3、學習與教學過程

三過程:* 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 教學過程—教師組織教學

* 評價/反思過程—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判;教學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教學後的檢測、反思、學習、教學、評價/反思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學習過程受教學過程影響;教學過程要圍繞學習過程進行,並通過學習過程起作用;評價/反思過程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而變化,反過來又促進學習和教學過程。同時,這三種過程都受學習和教學因素的共同影響。(P5)

二、教育心理學的應用

(一)教學:科學,還是藝術

教師必須既能運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環境下進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1、理論意義

a. 為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研究和發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b. 對人類學習過程的瞭解還將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指導。

2、教育實踐意義

a. 提供學與教系統的理論知識和科學研究成果,幫助教師指導和評價自己的教學。

b. 提供各種研究方法和角度,幫助教師解決實際的課堂問題。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

遵循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依附於普通心理學/融合於發展心理學→一門獨立學科,形成完整體系。

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1、初創時期——多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解決實際教育問題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學》,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烏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對象》,總結了當時的心理學發展成果,他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卡普傑列夫 俄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但未自成體系

2、發展時期——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領域的研究成果

行為主義 強調客觀性,重視實驗研究

實用主義 杜威 “從做中學”

維果茨基 主張把教育心理學作為獨立的分支學科來研究,“文化發展論”“內化説”

3、成熟時期——正在形成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4、深化拓展時期——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布魯納1994年總結十幾年來的成果:

a. 主動性,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學與教過程,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

b. 反思性,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對於元認知和自我調控的學習,過去講學習是通過知識的傳遞,而現在是講對知識的主動理解、建構和獲得。

c. 合作,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重視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交互式學習等,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

d. 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任何學習的發生都不是在白板上進行,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構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