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論語讀書筆記3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5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筆記3篇

論語讀書筆記1

暑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閲讀了《論語》,它像一個無聲的智者,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深受啟發。它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儒家風範,還知道了做人要守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於向別人學習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知之為知之》,它是這麼説的: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識是:孔子説:“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一種實事求是對待問題的科學態度。敢於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説“不知道”,不僅僅是一種氣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説過:“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謙遜的,這也正是他們偉大的地方。

在《論語》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過則勿憚改》,裏面是這麼説的: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我理解為:孔子説:“君子如果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和威望,而且學問也不會牢固。行事當以忠厚誠信為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錯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個人要交朋友,那麼他一定會交一個比他好的朋友,但優秀的人就會因為他不夠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來想去我得出一個結論:這麼做會導致人們不再有朋友!這麼大的發現,怎麼能不告知媽媽呢?二話不説,我立即飛奔到媽媽面前,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她。聽我説完我的發現後,媽媽笑着告訴我:“傻兒子,孔子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這才恍然大悟。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讓我受益匪淺,它讓中華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滲入我的血脈,伴隨我茁壯成長。

論語讀書筆記2

我喜愛看書,是班裏有名的“小書蟲”。什麼《百萬英鎊》、《童年》、《城南舊事》都是我的最愛,可讓我最喜愛的一本書,還得數《論語》,因為它藴含中華千年的智慧,讓我受益無窮,從中我讀懂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和處事方法。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生活上不也是這樣的嗎?在學校,老師經常教導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問出來,不懂裝懂,這樣反而會害了自己。一次,老師在講大課堂作業本中的星號題,我不懂裝懂,向別人借來大課堂作業本抄,結果考試時,題型根本沒變,知識換了一下數字,我就不會了,我真後悔啊!這件事不是正好説明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從此,我再也不敢自己欺騙自己了,學習也變得越來越愉快,也就“是知也”了。

在論語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多。”意思是:子路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説:“自己要率先去做,讓別人和自己一起做”。我以前當代理組長時,這句話幫了我大忙呢!記得有一次,在中午掃地的時候,一開始我吊兒郎當的,別的值日生也都學着我,隨隨便便,搞得地面越來越髒,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忽然想到了……感覺羞愧不已。於是,我立馬一本正經地掃起了地。其它值日生有我為他們做榜樣,也一個個認真了起來。5分鐘過去了,地面被打掃得乾乾淨淨,不塵不染,猶如一面鏡子,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要經常讀《論語》,我能從中知道更多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懂道理、知識淵博、聰慧的孩子。

論語讀書筆記3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此刻有一些人辦事,無論事大事小,總是要把前因後果,種種可能都思考清楚。反反覆覆,舉棋不定。用當今主流的眼光看來,這種人都是能夠統領大事的,因為他們是那麼的謹慎,精打細算。由此看來,“三思而後行”是誇讚人謹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這段話裏,卻並不贊成以季文子為例的“三思而後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虛詞,當“多次”講。季文子是魯國大夫,十分計較個人得失。這人思考事情反覆不定,辦事過於謹慎。孔子説:“思考兩次就能夠了。”為什麼是兩次而不是多次思考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於事而訥於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謂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軀,但是辦事講究迅速敏捷,説話謹小慎微。這就是季文子的謹慎之所以不為孔子所稱讚的緣故。

孔子所説的“敏於行”,並不是説毫不思考後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們斟酌計劃兩次。因為有“敏於行”作為基礎,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就應定下了大致脈絡,第二次思考只但是是錦上添花,查漏補缺罷了。由此看來,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純數剩餘了。這種狀況和我在考場上的境況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個試卷就明白了打半。這時候的勝負其實幾乎成了定局,只但是還就應檢查一遍,以防有小節有虧。但是別説時間無多,就算有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下去,我也不會做。為什麼因為這時候第三次視察考卷,雖然更加細緻謹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個性是在一些改動過的大題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斷全都拋諸九霄雲外了,當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倒壞了事。

謹慎是人沉穩的表現,但是過於謹慎了,卻是小器,拘泥於瑣屑之中了。所謂“物極必反”,如此“三思而後行”,就只有坐失良機,自己吃自己種下的苦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