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9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5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帝內經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9篇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1

在汗牛充棟的中醫典籍中,我們熟悉的常用的能稱得上經書的很少:大學系統讀過的就四本:《黃帝內經》,《鍼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難經》。開始讀這些經典時,發現讀完一遍,或幾遍後收穫往往很少,很苦惱:讀了中醫經典卻不知道怎樣去運用,有時有這樣的想法:中醫是一門純正的經驗醫學嗎?是我們的古人在欺騙我們嗎?前不久看報紙:發現中醫藥已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意思是不保護起來,就要面臨進一步萎縮,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國內大多數中醫院都不是在發展擴大,而是處於求生存的狀態,在現代醫學日益發達的時代,有這樣傻傻的堅持下去的必要嗎?中醫到底是科學嗎?為此,我曾捫心自問,科學是什麼?衡量中醫科學的標準是什麼?現代科學是衡量中醫是否科學的標尺嗎?我想不是,最簡單直接的證據便是:目前很多臨牀疾病現代醫學無法治療,可一放到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核心的中醫裏面,療效確實肯定,所以我不想去爭論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的經典是否科學,在我的心裏有一個對中醫的定位和評價:能治好病就是科學。

懷着這樣的信念,反覆研讀《黃帝內經》,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裏,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採用傳統醫學取類比像方法學習經典,反覆揣摩,並把自己感悟到的理運用於臨牀,療效明顯提高,有時對於現代醫學的疑難雜症,卻能收到覆杯之效,對一些急診病人,也效如桴鼓。當然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在臨牀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療效不肯定,有時甚至是石沉大海。我想是我對中醫經典的理解不夠,並不是中醫不能治癒該病。

下面請允許我把自己學習《黃帝內經》過程中對一些經文的感悟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1、《陰陽印象大論》篇雲:惟聖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2、《五運行大論》篇雲:帝曰:地之下為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故燥盛則地幹,暑盛則地熱,風盛則地動,濕盛則地泥,寒盛則地裂,火盛則地固也。

3、《金匱真言論》篇雲: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谿;……。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4、《五常政大論》篇雲故適寒涼者脹,之温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

5、《陰陽別論》篇雲: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篇《五臟生成》論述了五臟之間及五臟與五體、五色、五味、五脈之間的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的關係。開篇便講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制約之意)腎也;。。。。。。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根據五行生剋關係,鹹入腎,多食鹹則腎病,腎病不可制約心,則心病不得主血脈,血脈凝澀淤滯則變色。這些推斷與現代西醫學所謂的鹽的攝入過多會導致高血壓這一論斷相吻合。讀到這裏不禁讓我再次為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所折服。

《黃帝內經》之所以可以位居中醫四大經典之首,就在於他叫“經”,“經”為何意?最初是指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豎線是不動的,所以後世用“經”來形容固定不變的標準,那麼《黃帝內經》便是中醫的基礎及標準,他告訴了我們古代先賢認識自然,認識人類,認識疾病的最本質的道理。所以,不讀透《黃帝內經》如何可以問心無愧地自稱是中醫?其實很多質樸的道理,老祖宗們早就告訴了我們,還寫在書中流傳後世,可是今人卻渾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開始大放厥詞,抨擊中醫是偽科學。請問科學就是評判一切的標準嗎?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話“不怕中醫是偽科學,就怕科學是偽真理”。所以科學不等同於真理,而且中醫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醫療保障、健康衞士,經過了千百年的驗證,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比實驗室裏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證據”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熱衷於中醫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師。真正熱愛一件東西,它也會給你回報。現在發現看《黃帝內經》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如聞黃鐘大呂,醍醐灌頂,發矇解惑,看完後腦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書,洋洋灑灑那麼多字,可是讀不到感情,滿眼的冷冰冰,看後滿腦是漿糊。不過《內經》裏還是有很多讀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問好以後都會一一得到解決的。

熱愛中醫的人們,大家一起加油哦!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讀《黃帝內經》是大一的這個暑假,我們作為中南大學臨牀八年制的學生,這算是科研訓練老師給我們佈置的一項任務,初讀《黃帝內經》,覺得它很無味,全是古文一兩天之後還沒看完三頁,就放在了那裏。一個月後,再次拿起《黃帝內經》,整理心情,一個人靜靜的品讀,終於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它讓我對養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黃帝內經》分為靈樞和素問兩部分,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像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麼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麼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不生病,怎麼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也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帶給我們的財富。

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輕人覺得自己現在熬熬夜,餓餓肚子,吹吹冷風是小事,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認為的這些小事便為他們老來以後的身體留下了疾病的隱患。我的奶奶就是一個例子,奶奶年輕時舉得自己身體好,出去做工吹吹風淋淋雨沒什麼大事,現在風濕一直纏着奶奶,每當吹風下雨疾病發作疼痛難忍。所以現在的我們也不要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發作,後悔莫及。

作為當代大學生,熬夜是每個大學生都有的事情,早則十一點晚

則轉鍾四五點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為大大小小的事情牽絆着,我們也不乏看到學生熬夜猝死的新聞,睡眠作為身體調節的時間,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時間太少將減少你的身體排毒的時間,所以,我們作為大學生應當有適合規律的睡眠時間,為將來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體基礎。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人規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歲乃去。我想着都是現在所報導的百歲老人的長壽祕訣吧。

“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事操勞”;肆欲縱色,耗散精氣,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既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的,牛奶為上品,雞鴨魚肉為好東西,同時告訴了我們各種食物都有它的季節,和飲食專家們所提倡的不吃反季節食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時候就是垃圾,吃進去更是垃圾,花錢找罪受。現在科技發達,許多反季節蔬果充斥着市場,我覺得每種食物在它該有的季節是大自然給我們安排的規律,在什麼季節吃什麼蔬菜,對我們的身體都是有不同的益處,但是反季節蔬菜的出現,對與大自然給我們的規律似乎有些違背。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們應該順應大自然的四時之需來對食物進行攝取,這樣才能與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壽也:胸懷寬廣者,益壽;反之。胸懷狹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養:“浩然正氣”有利於身心健康。由此看來,要想有好的身體,也必須有一個很好的心態。所謂浩然正氣也,就是説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説一個人常常懷有壞壞的心思,這樣自己心中就會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藥醫,就説明心病源於心,所以浩然正氣對於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沒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寧,真氣保存體內,形影不離,病不傷也。從沒有聽説過哪個長壽老人脾氣暴躁的,保持心平氣和,對於養生是非常重要的。

飲食、起居、工作和勞動、精神,這四方面是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涉及的。調整好這些方面我相信身體一定會變得很好。所以養生説到底就是在説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只要這四個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黃帝對話當中所説的這樣,人人都能活過一百歲。所以説活到一百歲並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這四個方面貫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做到這四點,不是一天兩天就行了,而是一輩子,每時每刻都這麼做,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説完《黃帝內經》有關養生的內容,再來説説有關治病就醫的內容。《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有關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這就是《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所謂“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黃帝內經》中説:"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就是説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你想,乾脆就不得病了,這來得多麼徹底!在當今社會,這種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天冷的時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點酒,這些都屬於“治未病”的內容,現在許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以至於老來被疾病所煩憂。

關於陰陽節氣,向內觀止這樣的東西就如作者説的那樣,沒有人願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頭上!因為向內看麻煩,外面大千世界那麼好;想內看還會苦惱,不如活一日過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內看就不瞭解自己,那就無法瞭解世界更不能為王!作者説身體比頭腦聰明,頭腦是有為而治,身體是無為而治,不做什麼能辦好事永遠比費很大力氣辦好事聰明!書裏甚至説到一些所謂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於身體問題所致。比如説一個人很懶,能坐着就不站着,總想睡覺,這好像是脾出了問題。一個人沒耐心,做事三分鐘熱血,是因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猶豫不決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黃帝內經》不但在健康上給我們提供了辯證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給了我們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現實社會中,工作壓力大,社會關係複雜,都會給我們的情緒帶來影響,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喜怒悲憂恐等精神情志活動,也是五臟功能的表現,也就是説,五臟出現疾病同樣會給人帶來情緒上的疾病,反之,情緒的.失常也會影響五臟的健康。大喜傷心,大悲傷肺,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憂思傷脾。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處。

現在社會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沒有什麼大病,只是時不時會頭痛,肩膀痛,喉嚨痛,眼睛痛,行經腹痛等等,家中常備下火藥,消炎藥之類。

看了《黃帝內經》後得知目赤,咽痛是因為陰虛火旺;肩膀痛,頭痛,行經腹痛是氣血不調;大腿浮腫,脱髮是腎功能不太好~氣色發黃,眼睛乾澀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説現在小毛病不斷的原因是心肝腎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還沒到功能損壞的程度,要是有損壞就會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時候身體很差,經常生病,長期服用藥物,而大多數都是刺激腎臟的,因為生病而胃口很差,嚴重缺乏營養,導致身體虛弱,氣血養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飲食,規律起居,鍛鍊身體,最重要的是堅持,有個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讓人身體健康,而且還能讓人擁有姣好的容貌,何樂而不為呢?

《黃帝內經》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財富,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義她告訴我們一年當中我們該怎麼去生活: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就是説春天我們就應該象植物發芽一樣,讓我們人體的氣機生髮出來;夏天,我們所有的陽氣浮於體表,同時將一年中代謝所產生的垃圾通過汗液排泄出體外,所以我們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對弱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苦夏,夏天為什麼容易拉肚子,為什麼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鎮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萬物開始收藏了,我們的身體也應該開始收斂了;冬天是閉藏的季節,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動物都冬眠了,水都結冰了,我們也應該象那些動植物一樣避開寒冷的冬天之氣,這也是俗習中提倡冬令進補的原因,這時人體的陽氣全都在體內,吃的東西比較容易消化和吸收。她告訴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氣,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4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非常獨特,它是一本以聖王命名的書。這就意味着生命之學在我國古代文化當中,被認為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説到生命活力,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一些詞彙: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等,這些都是代表我們生命活力的詞,代表我們領導力的詞。

什麼叫魄力?在中醫裏,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謂"神"又是什麼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後的外現。所以"魄"是肺氣足的體現。而魄力的"力"就關係到我們的另一個臟器——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於腰,都來源於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夠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裏又居於先天的範疇,關涉到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説的魄力是學不來的,它是我們身體當中的本能的一種外現。如果你魄力不夠,只能説明你先天肺氣不足,腎精不足。

在中國,許多人對中醫常識都有一種耳熟能詳的感覺。比如説老百姓並不懂醫學,但是他們每天都在運用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用古話説,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卻不知其中道理,介紹兩個例子。我們中國人練功的時候,我們打大自然太極時,第一個動作通常是"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那麼先伸左腳和先伸右腳有沒有不同?中醫認為,左肝右肺,左邊為肝氣,右邊為肺氣。左邊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腳,先開血脈。因為血的運行比氣的運行要慢,這樣氣血才能平衡。為什麼還要"兩腳與肩同寬"?就是要打開大腿內側的三條陰經,然後腳尖再微微內扣,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也就隨之開啟。如果兩邊陰陽經沒有感覺,這個站立姿勢對練功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説"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天,我們的"陽氣全部浮越在體外,身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寒濕的格局,人體的脾胃是最虛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們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還有一句話是"上牀羅卜,下牀姜"。下牀姜,就是當人起牀以後,可以吃一些姜類的,温熱的,宣發的東西,在中醫裏,生薑經常來入藥的,它是助陽的,助生髮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冬天的時候,我們的陽氣全部收斂了,身體的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內熱的格局,"上牀蘿蔔"就是指在晚飯時應該多吃蘿蔔,因為蘿蔔是順氣的,它能夠增強人的消化能力,讓人在夜裏有一個很好的睡眠。

這些道理,我們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領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這些細節問題都掌握了,身體的很多問題都能解決。這也是《黃帝內經》中所倡導的一種養生之道。簡單的説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身體。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5

説是讀《黃帝內經》,可實際上自己並不是讀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師在電視裏講《黃帝內經》的節目,然後又讀了幾本根據這個節目錄制下的《對話錄》,感到深受啟發。養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幾點寫下,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1、順應天時,順應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體充滿奧祕。古人認為,人在宇宙中,受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更大。年有四季,亙古不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應該的時節做應該的事情,不要違背上天的安排。我們順應它,就是使自己順應自然,與其和諧共振,“天人合一,盡享天年”。古人的智慧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從中汲取能量。

2、因人而宜,因時而宜

養生的方法有許多,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從中醫來講,人有五臟:肝肺脾胃腎,功能各不同;每個人生來先天不一,各人五臟也強弱不同。有的肝氣旺,有的腎氣足,保護好自己的“元氣”,並關注自身的變化,提高身體的敏感度,摸索與分析自己的“強”與“弱”,從而對症處理分別對待。

3、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好好吃飯,要吃身體需要的飯,能“消”與“化”的飯。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費,説不定還成為垃圾,還要勞累身體費心打掃;“五穀為養”,最好的飯就是家常飯。

好好睡覺,是到睡覺時就要睡,不能勉強自己的身體,委曲求全。某種意義上説,睡覺比吃飯還重要。現代社會的“燈紅酒綠”已使我們不能安時就寢,根本無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強迫自己該放手時就放手。

4、養心比養生更重要

養生重要,養心更重要。養心的方法有多種,但我自己體會,讀書與寫作也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的一種方法。不斷反省自己,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靜心的方法之一。

5、人生最完美的結局:無疾而終

常聽説老人離世時的種種痛苦,想到一個詞:“痛不欲生”。如果我們能夠免於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歲,是多麼大的福氣;而如果真能做到“無疾而終”,將是人生最好的謝幕。

讓我們從現在起攜手同行,一路唱着歌,向着這個終極目標前行。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6

《黃帝內經》與《易經》、《山海經》並稱中國古代的三大奇書,給後人留下了團團迷霧,至今仍神祕莫測。

縱觀中國古代醫學史,從無解剖學這門學科。《黃帝內經》不但清晰描述了人體的解剖結構,而且對人體生理學、人體病理學、醫學地理學、醫學物候學等學科做了精闢描述。《黃帝內經》的很多論述,人們至今只知道其結果是正確的,當代人類科學還不能做出科學解釋。因此,有人認為《黃帝內經》與《易經》一樣,其著述者有着比現代人更加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是大聖大智之人。

《黃帝內經》對中國文化的最大貢獻,要數其陰陽五行學説,他不但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也對世界現代科學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至今沿用的預測學,除來自《易經》外,很大部分均來自《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學説。《黃帝內經》一直是陰陽五行學説的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鼻祖,也是一部預測學的書,他告訴人們順應自然法則,如何養生和避免災禍。“從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輕重,治療的成敗,確定五臟之氣的盛衰,疾病的險夷,死生的日期”。如肝主春木之氣,如果一個人日干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會患肝上的毛病。若病在肝臟,到夏天就會痊癒;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會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會呈執持狀態;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氣,病情就會緩解,如此循環往復。

《黃帝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選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天地萬物無所不包,涉及哲學、天文、地理、氣象、兵法、社會、曆法、陰陽等各個學科,其中的醫學理論迄今才被西方醫學論及,而且比西方醫學更加高明。

《黃帝內經》是大聖大智之人的著作。《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説法頗多。據考證,《黃帝內經》成書於科技、文化、教育極其落後的上古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們還過着刀耕火種的日子,怎麼會對天文、地理、氣象、社會、曆法、陰陽等學科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即使科技、文化、教育高度發達的今天,也無人能出其右。難怪宋人高保衡曾感歎,人之髒肺、脈象、經絡、氣血,是不能入眼從體外和解剖得知的,若非大聖大智之人,又如何能夠探知呢。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7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並不是説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鑑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章裏,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髒論篇等篇章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併經絡,來闡述熱病、咳、痺、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説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説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鍼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繫,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8

大半個月的時間,做事與修學總是提不起幹勁來找了堆藉口來安慰自己,《黃帝內經》讀後感。也對,該是冬眠的時間了;呵呵。好在絞盡腦汁想想自己有何許收穫時,該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內經》吧;原文是皇帝與當時名醫和臣子談論時記載下的文字,古文初讀時不難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曉其意;閲到第六篇卻猶感古時聖人們學醫者不僅學術甚深也精通多門學術。

中國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為過,光是簡單的一本1080個字《弟子規》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該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論語》更是深入淺出地向人們道出處於何地位何年齡該明瞭的事理;這次的《黃帝內經》才讓我真正體會到讀聖賢書是人生多有意義的享受啊,讀後感《《黃帝內經》讀後感》。處於本能地我又開始質問自己,為什麼經典的文學我們從小從未接觸過呢?不讀聖賢書的現代人還會有什麼不敢做的麼?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常聽到家長和朋友談起現在的孩子太不好帶了,總是抱怨孩子們不聽話不知道好好學習,老是搗亂的;出於禮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訴他們是教育出了問題,家長和教師是要明白身教大於言教的道理;太多經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遺忘了,他們不在願意遵循古聖先賢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國的xx向人民提議要多讀中國文學,多學習古人們求學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當下。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9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個陽氣潛藏的季節,不宜過度擾動陽氣。過度擾動筋骨的活動,達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過度擾動陽氣。

比如説,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練長跑、跳勁爆的廣場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達到大汗的程度,是對身體健康不利的。

其實其他三個季節,在晚上還要劇烈運動,也是沒有好處的,因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當於一年的冬天,陽氣也是收藏的,應該無擾乎陽,晚上的劇烈運動屬於以妄為常。

按蹺,就是按摩導引活動或者運動。本來,按蹺是好事,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

但是,冬天過度的按蹺,以致汗出,達到這個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擾動了陽氣,偶爾一次,倒也沒什麼,但反覆汗出,肯定不利於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過度的保暖,達到大汗而出的程度,還有,冬天進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樣是擾動了陽氣。

擾動了陽氣會怎樣呢?來年春天就可能發生鼻子出血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發生胸脅部位的疾患,長夏就可能發生裏寒泄瀉的疾病,秋天就可能發生風瘧,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發生四肢僵硬的痺症、寒厥症,泄瀉和汗出過多的疾病。這些都是冬不藏陽造成的。

冬不藏陽,未必即時發病,但由此種下的病根,一有條件,人體就會出現上述疾患。

所以説啊,冬天要適量運動,以微汗為好。宜去寒就温,就温就不是過度保暖,正所謂酒要微醉,花要半開,達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