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彷徨》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5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彷徨》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彷徨》讀書筆記

《彷徨》讀書筆記 篇1

我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這本書是現代小説的經典之作。

這本書收錄了魯迅從1918年到1925年創作的小説。這些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種種社會矛盾,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變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動的便是《兔和貓》了。它告訴我生命是不應該被漠視的!儘管在這個世界上,弱肉強食,生存發展,是達不破的規律,似乎我們也不應該對那些處於艱難競爭中的生命發

出厚此薄彼的議論。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強者的勝利,卻會讓人變得麻木,冷漠。尤其是當你漠視生命被侵蝕時,可曾想過,當整個世界都無視生命時,那該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惻隱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難,目睹着慘狀,同樣也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孔子説,君子跑庖廚,享受美味的同時,躲避開殘忍的場景,其實只不過是既成人時間的遊戲規則,有逃避內心刺痛的最滑頭的手段。

然而,魯迅卻不,他既不想跑,也不願妥協,而且還要從這不能中找出一條路來。有誰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卻又時間最柔軟的心腸。在魯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決,但她內心深處卻是一刻捨身飼虎的此信。這是一個仁者所具備的。

《吶喊彷徨》中還提到了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幸福,其實是一種思想狀態,一種心理滿足感。也就是説,只要你心裏滿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否則的話,即使是錦衣玉食,也體會不到幸福。物質上的充裕與否,想來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裏去尋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怨天尤人着,是永遠也品嚐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在多的感覺也無法用口水來散發,望大家去看《吶喊》、《彷徨》這部書。

《彷徨》讀書筆記 篇2

憤怒,疑惑,惋惜,懷着複雜的心情看完《彷徨之刃》,慘烈的結局讓我久久難以平靜。

警察是維護正義還是維護法律?從小説一開始就使辦案的刑警們困擾着,從向復仇者長峯透露案情的“告密者”身上我感悟到:面對被害人家屬的剎那間,警察作為維護法律的工具應當自覺的轉變為維護正義的使者。當法律不能還被害人一個公道時,任何形式的復仇都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警察在維護法律尊嚴的同時也應當巧妙的幫助被害人的親人去完成復仇!最經典的案例有《玉觀音》的結尾,老警察巧妙的促使罪犯奪槍不成最終被擊斃,有《朝雲觀》裏順手將猖狂的老道推下樓去的狄仁傑,正義終將得到伸張,罪惡終要得到懲罰!

在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攀升的中國,類似《彷徨之刃》中慘烈的'故事不乏少數,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也越來越殘酷,對於這些小惡魔究竟應當如何處理?未成年的犯罪是應當寬恕還是嚴懲?從小説中可以瞭解到原來在日本未成年人即使犯下滔天大罪也會得到從輕處罰,於是才會使正義之刃也彷徨起來,在中國最新的刑罰修正案也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也寬大處理,可以判X緩X,五年以下還不影響參軍,法律究竟是在維護正義還是在袒護罪犯?個人認為,犯罪就是犯罪,侵害他人就是侵害他人,該有的處罰就應當執行徹底,不然對被害人是極大的不公!

《彷徨》讀書筆記 篇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有那麼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其實,彷徨主要源自於責任、期盼和壓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的方式了。我們不可能也決不能無任何負載地來往與世,做為人,必須有所承受,承受我們需要承受的東西。

在這現實與理想的王國裏,我們承受着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們承受着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在情感的海洋裏,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當我們覺得自己快要承受不起時,就會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錮在罈子裏的葡萄酒,有一種想把這罈子打破的衝動。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問題很簡單,人們從懂事的那一天起,總在努力學習適應環境,努力做到與別人和諧相處。但恰恰忽略了一點:忘記了學會與自己快樂相處。而正是在這一點,才導致了我們種種的煩惱與痛苦。 其實,戰勝生命彷徨的力量恰恰在於自己本身。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失落、歡樂和痛苦。面對自然與社會,人不可能總是勝者,就像季節不會總是春天。 我們應該讓自己學會與自己的快樂相處,讓自己的心靈時時充滿快樂,就是自己要擁有一間常敞開着的‘健身房’,常常走進去,為自己忙碌疲憊的心靈做做按摩,使心靈的各個零部件經常得到維護和保養。

按摩的方法有很多種,最中要的是做到自我悦納,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對自己的長處能欣悦,不妄自菲薄;對自己的短處能坦然自若,不諱疾忌醫。對自己不提過分苛刻的要求,對自己犯的錯誤也能夠平心靜氣地諒解。許多人的煩惱和痛苦,多半是對自己要求過高,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又耿耿於懷。一個人能夠放棄自己已經成為心理負擔的`所謂遠大理想,中止自己毫無結果而言的努力,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智者。 而承受,是一種力度和氣度;是一種坦然的接納和始終清醒的生命理想;是為實現自我的一種磨練;是為尋求迸發所作的自我積蓄。 心理學家有一句這樣的驚世名言:人類似乎是唯一能使自己變得神經不正常的動物,因為他們首先否認自己是動物的事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為什麼常常自我煩惱?因為我們常常為一個“做人”的大問題捆擾着、折磨着。

學會給心靈鬆綁,減輕這些負擔,無疑是讓心靈快樂的又一條捷徑。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生命,沒有必要把自己高懸在半空之中。當感覺力不從心,無所適從的時候,就退一步看看。這時候,你會發現,生命的花園裏花團錦簇。 這個時代比以往更看重個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奮鬥的精神,每個人面前都隱伏着萬千機遇,而最大的機遇卻是洋溢於你生命中的樂觀和歡喜。“縱然是漂流四方,也要邊走邊唱。”自覺地享受着實在的生活,又被高遠的希翼所牽引,那該是如鳥在林的快樂啊——所有的樹木清風都適合你。 我們的心靈是脆弱的,需要經常地鼓勵與撫慰,長長自我激勵,自我表揚,會使自己的心靈快樂無比。

一個人只有時刻保持幸福快樂的感覺,才會使自己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只有快樂、愉悦的心情,才是創造力和人生動力的源泉。只有不斷給自己創造快樂,與自己快樂相處的人,才能遠離痛苦與煩惱,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彷徨》讀書筆記 篇4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為後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缽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説來也是慚愧。

彷徨一詞意為“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字裏行間充斥着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講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為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説,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彷彿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為一個麻木為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於環境描寫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為戰友的子君,最終由於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稜角,以致最後完全退化為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於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説,或許魯迅預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為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説為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革命者因為艱難的生活,忙着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於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實的天平向後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們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歎一句偉人已逝!

讀錢鍾書時,感覺自己像一汪清水,被看個透徹;讀魯迅時,又覺得自己像一尾死魚,任他宰割。

細細數來,魯迅的作品在國中高中的語文課本里篇幅不少,《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社戲》、《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等等,而像《藥》、《阿Q正傳》等雖沒有出現在課本里,但也出現在語文老師的必讀清單上。高中時代,每次學到魯迅總是頭疼不已,大有古人搖頭晃腦吟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之感,明明全篇不通,還要聽老師口乾舌燥的講解,更要記住此處“鉛灰色的天空”是渲染的修辭手法,意在説明作者悲涼的心境,那處“圓規似的腿”比喻形象,將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畫的靈活生動,更兼通篇講述了封建禮教壓迫下祥林嫂的悲劇,諷刺了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云云,宛如八股文,我雖能對答如流,但並不能領會其意。有時厭煩他這個“刺頭”,專寫些憤世嫉俗的文章為難我們這些苦命的莘莘學子。

然而人總是要長大的。現在的社會消息靈通,各種聞所未聞的事撲面而來,人人不缺飯後談資,且花樣日日翻新,層出不窮,再大的新聞也如丟入池中的石子,撲騰兩下便悄無聲息,轉瞬便被新的新聞覆蓋,杳無蹤影。吐槽是人人都要會的,可若要一針見血,語驚四座還必得向魯迅先生學習,於是我決定重讀魯迅,好好體味下當年老師讚不絕口的辛辣諷刺究竟何如。

這次終於明白了自己往槍口上撞是何滋味。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生而為小民,現在的我們和當時的他們並無太大的不同。生活的重擔壓得人麻木而自私,有的人眼巴巴地盼着同類死去,好拿他的鮮血來救自己的孩子,好比華老栓;有的人為了活下去拋棄自己當初的信念,只用揮霍無度來彌補自己日漸空虛的內心,比如魏連殳;有的人承受了失去丈夫孩子的雙重打擊,卻還被認為是不祥之人,備受冷落,以致生無可戀,比如祥林嫂;有人以為自己和愛人衝破了世俗的牢籠擁有了自由的愛情,最後卻因自己的自私懦弱,害得伊人離世,比如涓生。而我有時感覺自己也像是那些矇昧的小民中的一個,懵懵懂懂看不清世事,只尋樂似的咀嚼着他人的痛楚,一面擺着悲憫的架子,然而聽多了覺得無趣,總是事不關己,便毋自走開,有時也利齒如刀,隨意評論一番,細細想來,倒像自己也是血盆大口,嚼過新鮮血肉。而他的筆只是緩緩地刻着眾生世相,從未説過苛責誰的話,可又彷彿該説的已經説盡,可是彀中的人往往都不明白。他燒着自己的脂膏,化一點瑩瑩燭火,渴盼有一兩雙混沌無神的眼睛能恢復清明和他同道而行,可謂用心良苦,只是這樣嘔心瀝血地踽踽獨行,總是孤獨徹骨。

我使勁裹裹,被他戳出幾個窟窿的遮羞布還可用,書看完了,孔乙己自排他的大錢,阿Q自有他精神的勝利,撲面而來的新聞依舊熱鬧,我仍可看戲似的指指點點,隨意興闌珊的人們一鬨而散,便是讀書時有過片刻自省的清明,也在闔上書的剎那,像狡黠的猹,從少年胯下鑽出去,逃的遠了。

《彷徨》讀書筆記 篇5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為後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缽的人在當代卻太少。

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説來也是慚愧。

彷徨一詞意為”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

字裏行間充斥着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講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為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説,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彷彿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為一個麻木為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

”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前途的不

定,心中的彷徨便融於環境描與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為戰友的子君,最終由於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稜角,以致最後完全退化為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於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説,或許魯迅預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為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説為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革命者因為艱難的生活,忙着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於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實的天平向後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

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

們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歎一句偉人已逝!

《彷徨》讀書筆記 篇6

最早聽到《彷徨》一名是在學《祝福》的時候,《祝福》中的祥林嫂這一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已是深入人心,那句:”我真傻,真的單知道下雪的時候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在魯鎮早已聽膩了的訴苦聲裏卻包含着祥林嫂無盡的痛苦與悔恨,可這又説明了什麼呢?難道祥林嫂的悲劇不正是封建式會所一手造成的嗎? 而《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一個飛了一圈又飛回來的小角色,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無聊、窒息、頹廢。 魯迅在徹底的反封建、反傳統,那麼他便不會放過對衞道士們的批判,《肥皂》中的四銘,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對行乞的女乞丐心存憐惜,並心存稱讚,其為孝女,還想着用肥皂洗滌後,女乞丐也一定很漂亮,封建衞道士的虛偽是無處不在,親兄弟也如此,沛君對待靖甫的是出於私心,魯迅將傳統衞道士的面具一把扯下來,撕的粉碎而《抓獨者》中的魏連更是一個一腔熱血,追求理想的人,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步步走向墮落,走向滅亡,死成為它的終結。 人的愚昧,有時有一個眼神足以,儘管愛姑如何厲害,在見猶大人之後,不也乖乖答應了九十元的離婚費嗎? 儘管子君為了愛情,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同居後的”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的她,最終被消生拋棄了,於是無碑的救營也成了他最終的歸宿,這難道是可悲的嗎? 魯迅總喜歡用極小的事牽引出巨大的思想,不得不折服先生的思想的獨特獨立,這也將吸引更多的瞭解他,愛她。

《彷徨》讀書筆記 篇7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

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他緊緊握着戰鬥的筆桿,冒着彈雨毒硫,堅強地、英勇地、不屈地戰鬥着。當然,魯迅的這種”希望”與他當時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因為他是一個進步者,認為社會總能向前發展。我們暫且將這種思想放在一邊,不去評價它的對錯。然而單是有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希望就是很可貴的。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彷徨》讀書筆記 篇8

在看這本書之前,向我推薦這本書的人跟我説,這是東野圭吾最具爭議的小説,看了書之後,我想這些爭議是對作者對人物的結局安排和人物某些行為是否恰當的爭議吧:最終長峯沒有復仇成功,他辛苦付出那麼多,卻在即將手刃仇敵的時候因為和佳子的“背叛”和織部的一槍而失敗。該不該讓長峯復仇成功,由佳子該不該告密,身為警察的久冢該不該向復仇之人提供情報……

這些都構成了爭議的內容。這是作品內容的爭議,這些爭議再上升一個層次,就是對該不該對犯罪的少年處以重刑的爭議。正是因為法律對少年的庇護,長峯才會萌發復仇的動機。大家似乎都處在該不該復仇的矛盾中:對長峯的幫助的由佳子,提供情報的.久冢。我想作者也是處於這樣的茅盾中,所以一方面他設計出久冢這個人物為長鋒提供情報,希望他能手刃仇敵,另一方面他又在最後的關鍵讓長峯失敗。個人是很希望長峯是能夠復仇成功的,我也很贊同文末久冢警官的話:這個社會是在保護法律上的不被破壞,由此而忽略了被害者的心情。到底怎樣做才是正義的呢,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最後,在寫作手法上,東野圭吾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在結尾給人以歐亨利式的答案:提供祕密情報的不是中井誠,而是久冢。

《彷徨》讀書筆記 篇9

最早聽到《彷徨》一名是在學《祝福》的時候,《祝福》中的祥林嫂這一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已是深入人心,那句:”我真傻,真的單知道下雪的時候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在魯鎮早已聽膩了的訴苦聲裏卻包含着祥林嫂無盡的痛苦與悔恨,可這又説明了什麼呢?難道祥林嫂的悲劇不正是封建式會所一手造成的嗎?

《彷徨》讀書筆記 篇10

昨晚睡覺前,一次過啃完這300多頁的書,是的,是啃,咬牙切齒的啃。當受害人的父親親眼看到自己的女兒被強暴的過程,而那兩個施暴者還一邊自顧自的`嬉笑,一邊威脅,把受害人就完全只是當成一塊肉,那種痛苦和憤怒,會讓你也忍不住捏緊拳頭大罵一句畜牲。看到一半的氣時候,這本書的氣氛已經沉重到讓我看不下去了,不僅僅是日本,在中國,未成年人暴力早就屢見不鮮了,並且他們從來不乏追隨者,僅僅是害怕“如果我不聽他的,他也會像對付別人一樣來對付我”,孩子的無知和無助,讓他們一旦墮入歧途後就越陷越深,最可怕的是,他們開始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沒什麼,大家都是這樣的,因而當他們被抓的時候,他們大多數只是因為害怕才哭,根本不是因為自己做了錯事而感到良心不安。而他們的父母,努力的賺錢養家,他們無暇過問孩子太多,甚至早早的對自己叛逆的孩子失去教育的耐性,避之不及,任由他們在外面肆意妄為,在警察找上門之前,他們還只是單純的認為,自己的孩子只是調皮而已。最後拷問大家的,就是我們的立法,我們所擁護的神聖的法律,在未成年面前,法律只有保護和教育,沒有制裁,那麼對於受害者的家庭,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平衡?隔岸觀火的時候,我們還能平靜的憤憤不平而已,反正無非就是個話題而已,但如果真的燒至我們自身的時候,我們還能冷靜對待這種“不公平”嗎?

《彷徨》讀書筆記 篇11

輕輕地,走進那個多災多難的季節,擠一滴生命的翠綠,塗滿不堪

回首的往事。他,就是魯迅,黑夜中孤獨的探索者,為與黑暗的抗爭耗盡了他滿腔的熱血,讓我們這些後來人帶着幾縷彷徨走近他吧

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異常黑暗的年代。雖然,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令人振奮的,但畢竟它沒能成功,中國還是陷入了混沌狀態。

魯迅,他懷着一顆無私的愛國心,徘徊於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與光明。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不體現魯迅此時”彷徨”的心情。呂

韋甫將生活的種種辛酸與坎坷從酒樓上帶進讀者的心間,分明看到兩

個字:無奈。這種”無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飛進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這不就是魯迅自己的遭遇嗎?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點生機,所有的一切都”織在蜜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裏。”找到出口,正是魯迅的信念,然而此時他卻只有”不以深冬為意”的氣概,只可惜理想與現實隔着遙遠的距離。但魯迅是不會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實踐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與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會對人來講是無所謂希望的,即使有幾位肯掙扎一下的都被滾滾的洪流衝散、淹沒。只有魯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無論這希望是多麼遙遠,多麼渺茫。

他緊緊握着戰鬥的筆桿,冒着彈雨毒硫,堅強地、英勇地、不屈地戰鬥着。當然,魯迅的這種”希望”與他當時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因為他是一個進步者,認為社會總能向前發展。我們暫且將這種思想放在一邊,不去評價它的對錯。然而單是有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希望就是很可貴的。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會有的事情。當你經歷痛苦的時候,能將一粒希望的火種埋在心間,那麼夢想的烈焰會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我們需要這種”樂觀”精神,這是治癒一切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藥。魯迅先生含着這顆靈丹耕耘在一個黑色的年代裏,在最困頓的時刻它執着地發揮着效力。許多人心中也懷有希望的種子,但他們不具有魯迅先生的”韌的精神”。當挫折來臨時,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滅了。

可見,這種精神不是每個有”火種”的人都擁有的,只是魯迅才有的獨一無二的品質。

“一切是死一般的寧靜,死的人和活的人”。死的人長眠於地下也當安息了,因為活下來的人點燃了希望的燈火指引更多的人踏上生的路途,因為更多的垂死的人被救起,活在希望的世界裏。這就是魯迅先生的思想本質。

此時,我想靠近彷徨着的魯迅,與他一同守望着閃亮的希望,在漆黑的長夜中戰鬥,迎接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