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家長校園欺凌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7K

家長校園欺凌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長校園欺凌觀後感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家長校園欺凌觀後感

家長校園欺凌觀後感 1

校園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是我們成才的地方,但屢見不鮮的校園暴力欺凌卻打破了校園應有的寧靜。校園暴力欺凌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壞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和諧校園的建設。校園欺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索要錢物,不給就威逼利誘、暴力脅迫、以大欺小以眾欺寡、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同學間因“義氣”之爭,用暴力手段爭長論短、不堪長期受辱,以暴制暴,衝動報復、帶有不良性質的團伙等等,那麼,暴力欺凌事件的後果將怎樣?校園,本該是一方淨土、文明的殿堂。然而,同學之間因瑣事引發的校園暴力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比,我們真誠的呼籲廣大同學:涵養理智,莫讓美好的青春蒙受衝動的懲罰!

同學們,和諧是我國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實現和諧,是古往今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願望。那麼怎樣才能使“和諧”二字洋溢校園呢?構建和諧需要大家屏棄陋習,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構建和諧還需要我們建立和諧的同學關係。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帶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全中國都瀰漫着和諧的芳香,而這些芳香正來自於各種花朵,你,便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行。我們將挑起傳承文化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同學們,為着同一個目標,為着同一個願望,我們聚集在一起,迎着和煦的春風,共同為構建和諧校園增添一道亮麗的色彩。讓我們昂首闊步,去追趕形象的春潮;讓我們解放思想,去沐浴和諧的陽光!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並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們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觸目驚心。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有許多學生自殺。並衍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不登校”。

家長校園欺凌觀後感 2

校園是學生學習的樂園,成長的搖籃,是一個教授知識的殿堂,這裏承載着孩子們美好的夢想,如果這片聖潔之地存在暴力欺凌,不僅會直接傷害學生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為了預防、避免校園暴力,讓欺凌現象遠離校園、遠離學生的學習生活,20xx年11月27日上午,在武漢第六中學高一(10)班呂老師的安排和組織下,全班家長觀看了湖北電視台生活頻道播出的由教育部安全指導專業委員會主任李雯主講的《中國小生家庭教育之如何應對校園欺凌》教育專題講座。

李雯主任結合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用具體、鮮活的事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哪些行為屬於學生欺凌行為;並結合具體事例,邀請現場觀眾現身説法,以親身的經歷向我們講述了遭遇學生欺凌給孩子身心帶來的危害,家長應如何教育孩子遠離欺凌,防止身心受到傷害;最後闡述了孩子被欺凌時,學生、家長和學校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和方法。

這次講座不僅傳遞了關於學生欺凌的知識,也讓我們家長對學生欺凌的的行為及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原來一直認為校園暴力、學生欺凌就是打人和搶東西,實際上惡作劇,有些孩子被孤立等等都是學生欺凌的行為,這些精神上的暴力才是最可怕。

此次講座也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家長責任的重大,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取決於家長,如果家長只考慮孩子的考試成績、愛批評孩子,家庭不和睦,經常吵架,甚至家庭暴力,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膽小,很難和同學相處融洽。所以家長的關心不光是嘴上説説而已,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決定了孩子是否有個快樂安全的童年。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防止孩子遭受學生欺凌,我們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他們的情緒,看到他們有不開心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問他們,鼓勵他們要有自信,在行為上、思想上強大自己,不去畏懼欺凌。平時還要多鍛鍊身體,努力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最起碼要有自保能力。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衝突,一旦遭遇到學生欺凌,不要獨自一個人承受恐懼和痛苦,更不能以暴制暴,要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必要時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反對學生欺凌,防止孩子遭遇學生欺凌,要先從做一名合格家長開始。

家長校園欺凌觀後感 3

校園欺凌是困擾美國的一個老問題,作為一名高中生家長,筆者對此並不陌生。每年9月開學,筆者都會收到學校寄來的信件,提醒家長既不要讓孩子欺凌別人,也要避免被人欺凌。原來,美國初高中在開學伊始都有所謂的“敲打新生日”。沒人知道這個日子源於何時,但老生欺凌新生,似已約定俗成,成為“歡迎”新生入學的非正式儀式。這一天,新生可能就餐時被搶走食物、被無端推搡絆倒、遭吐口水等。在有的學校,甚至發生過老生把新生塞進垃圾筒的惡作劇。

“敲打新生日”固然張揚,但畢竟是一年一度的事,真正困擾人們的是那常態化的欺凌現象。種族、衣着、相貌、缺陷、性取向等,都可能成為被欺凌的理由。由於害怕、難堪以及來自父母和同齡人的壓力,許多被欺凌的學生選擇忍氣吞聲。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現象雖感無奈,但基本聽之任之,認為這是學生成長中一段不可避免的經歷。

恃強凌弱這一叢林法則為何在美國青少年中如此盛行,甚至釀成悲劇?專家認為,它既與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反叛性較強有關,也是相關法律缺失的結果。美國政府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應對欺凌現象時,處於前沿的學校並未積極作為。儘管全美已有44個州出台了反欺凌的相關法律,但這些法律大多是含糊的政策原則,且基本不涉及學校該如何介入網上欺凌問題。這種法律法規上的`缺失,讓學校擔心因越權管理而官司纏身。

美國教育部正與其他政府部門聯手,並會同學校和全國家長協會等組織,共同研究應對欺凌現象管理細則,力爭有法可依。美國兩大教師工會也將啟動相關預防運動。社會輿論也呼籲聯邦政府推出全國性的反校園欺凌法。一些社交網站還開始向受欺凌的青少年提供網上幫助。專家特別強調,家長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家長需要和孩子保持順暢的交流和溝通,既要教導孩子如何在不舒服的環境下處理問題、珍愛生命,又需讓學生明白,必須為自己欺凌別人的行為承擔責任。

説到底,反對校園欺凌,不能指望單一因素的改變就能起作用,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必須協調行動,形成合力才能將其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