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熱門】論語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為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説:“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麼樣?”孔子説:“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説:“《詩經》中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説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説:“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裏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並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後,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後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裏,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後感2

《論語》真是讓人百讀不厭,它優美洗練的句子,精闢的思想,既給人美感又給人啟發,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讀《論語》有感作文。如學而第一的第十章: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聞、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問子貢道:"先生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有心求人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説:"先生憑温和、善良、恭敬、節制和謙遜的態度來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動把政事告訴他。先生這種取得別人信任而獲知政事的方法,與別人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通過讀這一章,我知道了,如果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首先,必須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要如何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呢?這就要做到子貢説的:聞、良、恭、儉、讓。

論語讀後感3

這本書向我們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孔子,以故事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了論語傳播的精神。

但是,裏面也有很多文言文。我覺得,讀完論語以後再讀這本書,可能看得更明白、理解得更透徹。

像我這種對論語一竅不通的人,把整本書看透徹了對我來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以,我只好囫圇吞棗似的把整本書大致看了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至今為止對這本書的內容還是一知半解的原因。

雖然,我看不大懂這本書,但它還是改變了我對一個人的看法——那就是孔子。我原本以為孔子是一位嚴肅、不苟言笑的人,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很有趣、經常和弟子開玩笑的人。這本書使我對孔子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原來,一本書也可以改變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及印象!

除了孔子,書中還講到了孔子比較著名的幾位學生,比如:子路、子貢、顏回……我最敬佩的是子路,他的學問雖不及子貢和顏回,但他對孔子忠心耿耿,一片赤誠 。就算有人用再高的官職再多的錢也不能使子路離開孔子。而且他敢於在孔子説的不對的情況下大聲反駁孔子。他這種不為財色所動、敢於堅持真相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孔子,原來,讀論語也可以讀的很輕鬆、很平靜、很幽默。

論語讀後感4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以及他的再傳弟子所編撰的,這本書裏記錄了許多道理,是一本語錄體的書籍。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粗看一眼,與其他語錄體的書籍似乎沒有太大差別。但當我細細閲讀,逐字逐句地理解每個字的含義後,我發現,讀了論語的人不愧發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感慨。

孔子注重“孝”,所以孝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説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我們不僅僅要贍養父母更要孝敬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孝。在學習方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注重一種虛心求學、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又向後翻了一頁,孔子曾説,“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大意是年歲寒冷,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最後萎謝的道理。是啊,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發現一個人珍貴的品質。我合上書,僅僅是粗糙地掃了幾眼但這幾句話就已經令我受益匪淺。論語告訴我們了學習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告訴了我們人生的哲理。論語好似一位長者,帶領着我們學習人生的哲理,論語好似一壺美酒,只需品嚐一口,就讓你身陷其中無法自拔,令人回味無窮……

論語讀後感5

《論語》是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如果我們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我們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來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我們,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改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我們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説的話該做的事,説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説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説了也去做了!我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説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這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俞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閲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讀後感6

《小王子》這本書我們已經啃完了,現在我們又啃了一新本書——《不讀論語枉少年》。這本書的作者是謝然,深圳高三學生,十七歲,是讀經典的小天使。

《不讀論語枉少年》在封面的這幾個字是徐磊題的,曹文軒親自為它序言。《不讀論語枉少年》是謝然對儒家學派經典《論語》的深刻解讀。這本書使我大飽眼福。人人都認為,經典是最枯燥的。但這本書用幽默的眼光,讓我覺得讀《論語》很有趣,很好玩。孔子是一個可愛的,普通的,智慧的老頭,他也有喜怒哀樂,他也會驕傲,他也會罵學生。可他又對自己和學生嚴格要求,力爭達到君子的標準。他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為了克己復禮,不辭辛苦帶着弟子周遊天下。孔子看似普通,卻很偉大,謝然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評價孔子,借而解讀《論語》。《論語》雖五千字不到,但它是一本可以用心玩讀的書,是一本可以當作小説來追讀的書,是一本長得最不像經典的經典。我看了這本書以後,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自身的修養。

《不讀論語枉少年》,一本好書,它不適合增囫圇吞棗的人,不適合看短篇小説的人,不適合走馬觀花的人,只適合慢嚼細嚥的之人。

論語讀後感7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

論語讀後感8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着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彷彿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後成為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裏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於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祕,不要因為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裏面説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並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論語讀後感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説明了三個道理——複習、以學為樂、為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複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複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後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複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説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為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裏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為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後一句是説德行、修養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説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説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看來我得改啊!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作文

論語讀後感10

一個作風嚴謹的人,有着習慣成自然的作派,人前不做作,人後不猙獰,即使在家裏,衣着也不散亂,神情也不放縱,這不就是仁者所追求的“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麼?孔子主張張弛有度,既不能張而不弛,也不能弛而不張。做事時精神張滿,唯恐出現差池;閒暇時精神鬆弛,唯恐休息不好。只有充分地休息,才能保證充足的精力工作,這就是以弛保張,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有鐵打的意志,但沒有鐵打的身體,就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性能再好,也要定期檢修維護。人也是一樣,工作時精神高度集中,就像機器在高速運轉。閒暇時精神為之放鬆,就像機器在檢修維護。人的每次檢修維護,都是為下次能量積聚作準備。如果本次休息不足,下次的能量積聚也就不完美。

老子説:“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就是説為了治理天下而愛惜自己的身體,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為了把某項工作做好,把空閒時間用來充分地休息,而不願用來拚酒或者狂歡,上位的人就可以放心地把這項工作交給他去做了。因為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全力工作,而不注意休息的人是在憑興趣工作,一旦興趣索然,工作的積極性也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説,君子之修養,閒暇時精神放鬆,但不怠惰放肆,工作時專心致志,但不忙亂嚴厲,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中和之氣。中和就是人身內在活動表現出來而又不傷人之本性,為外物所喜悦。

論語讀後感11

第一部分是《論語》與“對話錄”。《論語》書名之意説法不一,它主要記載的是孔門師徒言語形式的對話錄。論,是論纂之意;語,則為語言。今人趙紀彬考證諸説,認為“論”字有整理、撰次之義,“語”是二人相等而説,有論難、答述之義,因此,論語就是整理、撰次的對話,《論語》一書就是對話錄。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頭都出現了相同的對話體。一方面是這個媒介形塑的結果,紙質媒介的缺乏使口語交流成為主要的載體;另一方面是古典時代的人與人渴望溝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並沒有把人視為客化的一種認知對象,而是強調主體之間相互商量來涵詠人生。縱觀《論語》,因為對話的主題涉及到孔子與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等人,可以説《論語》是孔門的集體之作。

第二部分是孔子的歷史形象。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中國最可愛的人”。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邃,當深切的體認到孔子思想的原創魅力與孔子其人的人性的偉大之時,絕對的崇拜、無條件的皈依,視孔子為文化偶像,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數目龐大的追星的大軍。孔子被視為至聖先師,因此,孔子就成為中國最可愛的人。第二是“中國最可塑的人”。第三是“中國最可憐的人”。

這次的聽課,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孔子,進一步走進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有哲理,閃爍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説,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為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不僅談到了做人、學習、教育,還談到了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國與安邦等重要問題。

有人説讀《論語》的過程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細細品茗。享受我倒沒感受到,主要還是自己資歷太淺,沒能完全領悟,就談不上享受。不過我倒覺得讀《論語》的過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遊走在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當然也是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開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覺更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到儒學的甘霖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彷彿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在讀《論語》時,於我的心靈間,會盪漾起一片純淨。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

論語讀後感13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説: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説,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説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明白就是作為人,本質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能夠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構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着能夠説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為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能夠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論語讀後感14

論語讀後感之三十一作文再尋—我睜開朦朧的睡眼,急匆匆地去上課,在小區院子裏看到那棵樹,整個人才頓時清醒過來,停下了腳步?大姑姑説:好的。"東東滿臉驚愕的問道"是真的嗎。我真喜歡到玉田公園玩;陽春白雪註定高雅,下里巴人也不能空缺。"説完就走了。太陽每次的跳躍,就使得陽光又照進了一個被黑暗侵蝕的角落,地球又多了一份生機?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讀後感15

一提到《論語》,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肯定是大聖人孔子,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了私學。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此外,他還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老師應該啟發學生自己思考,而不是採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將所有知識灌輸給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論語》的教育思想可謂是人類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如今的教學方式也是這些教育思想的體現。在教育活動中只有遵循這些理念與原則,才能促使教學的高效。

Tags: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