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河西走廊》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2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河西走廊》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河西走廊》觀後感

《河西走廊》觀後感1

本片主要講述了從漢武帝時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變化。我最喜歡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敗匈奴,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有勇有謀,臨危不懼,奪回河西走廊,這真的是一段波瀾壯闊的鐵血歲月,當他説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時,我真的是血脈賁張。

我也感慨於漢武帝的文韜武略,對河西局勢是如此有遠見,這個邊疆要塞對以後乃至今日的發展都極其重要。我特別喜歡河西四郡的名字與意義。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以顯示漢帝國的武功和軍威到達河西。張掖,斷匈奴之臂,張漢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衝,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輝煌之意。漢武帝選擇以這樣一種方式將他經略西部的`夢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傳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個站在黃河邊極目遠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第三集從懸泉置一個無名的置嗇夫視角,講述了常惠和解憂公主為河西奮鬥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機勃勃的歲月,常惠五次經過懸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負着重大的使命,當他最後一次途徑懸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這是置嗇夫最後一次看到這個老人。曾經的老兄弟相繼離去,常惠舟車一生,輾轉南北,他在懸泉置站在角樓遙望東方時,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長安城發出陣陣智慧之光,那是眾任先賢櫛風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礪奮戰的曾經。

《河西走廊》觀後感2

《河西走廊》以中國最大的體系為背景,以中國最大的社會體系為框架,描繪了河流的源頭、流經之地、流域,中國的體系是中國的社會體系,中國的社會制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國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國的社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河西走廊》中描繪了中國最大的社會體系,描繪了中國最大的社會體系。

中國的體系是河西走廊,這種體系是中國的社會體系,也可見中國的社會體制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體系。

“河西走廊”是河西走廊的一個組織,一個組織,一個體系,河西走廊的組織是中國最大的社會體系。“河西走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最完善的,中國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國的文化是民俗的根基,河西走廊的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中國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河西走廊最大的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

“河西走廊”是一個組織,一個體系。中國民俗是中國的社會體系,也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體系,河西走廊是中國人民的社會體系,也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組織。

河西走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體系,中國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國的民俗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組織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組織。

《河西走廊》觀後感3

最近看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勾起了我的很多遐想。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甘肅的西北部,是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地帶,因在黃河以西,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夾在祁連山和騰格裏沙漠之間,是中國內地通往今天中亞的主要通道。

張騫出使西域,目標僅僅是為了連同西域各國一起對抗匈奴,但是他的`行為卻意義遠超於此。河西走廊的意義在於,他是一個難得的地理缺口和橋頭堡,讓經過幾千年融合穩定下來的華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侷限去接觸外面的世界,不斷補充和改良自己,讓自己不至於趨於僵化封閉或者説是缺乏憂患意識變得脆弱,避免面對外來衝擊時消解覆亡的命運。這是河西走廊對於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存續的意義。

從更廣闊的角度出發,張騫的出走西域,無異於就是一場中國人的地理大發現。新工具新技術的引進,新作物的傳入,新族羣的融入,更有資格比肩哥倫布、麥哲倫和庫克船長的歷史地位。

只是張騫地理大發現動因是,面對匈奴的威脅而不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威脅,走的是陸路不是海路,探索的是歐亞大陸而不是海洋。

人類文明就是在這樣的,交流溝通中發展,我想這是河西走廊的意義。這也是《河西走廊》紀錄片真正要傳達的思想,包容與融合才是人類發展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