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城南舊事》有感集錦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城南舊事》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城南舊事》有感集錦15篇

讀《城南舊事》有感1

每個人都有一個童年,每個人都會從童年中慢慢長大,林海音筆下的《城南舊事》,就是用筆記錄了童年的美好生活。

英子要國小畢業了,可爸爸卻因病重不能參加英子的畢業典禮。英子在衣服上別上了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那是爸爸種的花兒。英子回憶起許多關於爸爸的事,因賴牀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特別愛花以及爸爸讓她去闖蕩的情形。畢業典禮回來後,英子看着滿院子零落的花兒,清楚地意識到,爸爸的花落了,而自己已經長大了。

人總有一天要獨立,當你能夠獨自擔當時,就意味着長大了。

假期裏的一個下午,家裏的大人都有事出門了,媽媽在電話裏告訴我她半小時後到家。弟弟在睡覺,我在一旁寫作業。忽然,哭聲傳到我的耳邊,我回頭一看,兩歲的弟弟醒了,我一時手足無措,隨着哭聲越來越大,我差點都要急哭了。但哭也不是辦法,大腦告訴我要理智,我迅速拿來奶粉放在奶瓶裏衝好,哄着弟弟坐起來喝上,然後給弟弟調出了他最愛的動畫片——《小豬佩奇》,弟弟漸漸不哭了,我終於安下心來。媽媽回到家後看到了這一情形,直誇我長大了。

一本好書,會給人一個好的啟示,《城南舊事》讓明白:對於成長,年齡不是記號,責任才是標誌,長大是一種勇氣與擔當。成長是責任的延續。

讀《城南舊事》有感2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題記

漫長的駝鈴在童年的僻巷上飄蕩,英子短暫又甜美的童年在回憶中愈發顯出一種憂傷的幸福。打開《城南舊事》這本書,英子的童年生活就栩栩如生地展開了。

《城南舊事》,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觀察那個如水亂世。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對她來説,她很自由、很快樂。直到故事的終結,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離她而去的同時她長大了。她目睹着人間悲劇,由小到大,到父親去世。她總是以天真澄澈的心靈,努力化解這些悲劇的負面意義。“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故事的終結,所有人都叫她要長大,是的,她長大了。

我沉浸在她的童年裏。不得不説,看完英子的童年我感到很悲傷。“悲”來自於經歷悲劇時英子茫然無助,“傷”是我為她的經歷泣然感傷。人間真情留無計,今宵別夢寒。英子説,“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與壞人。”小小年紀,卻道盡成人世界的善惡美醜。

《城南舊事》裏所有的悲劇,都是那個時代造成的。被封建倫理逼瘋的秀貞、小偷、蘭姨與宋媽也有各自的血淚史。

而讓人不得不歎服的是英子,她以純真的童心折射出這些不幸的底層人物的人性光輝,在沉重的現實中保留了一片自己快樂的天空。

英子的童年也勾起了我們對於童年的回憶。眼角閃爍的是童年的餘夢吧。猶記那大榕樹下,三五成羣的人們高談闊論,粗糙的水泥地上,是我們用粉筆畫出的方格子,跳起的馬尾,甩出了快樂的曲線。那些歡笑哭泣的小事,那些明朗的笑容,那段在磕磕絆絆中成長的單純歲月……童年,永遠是我心底最大的温柔。

《城南舊事》,留給我一份哀懷,一種眷戀。追憶之中,更多的是對社會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對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也讓我恍然大悟,曾經童年的真善美不是丟失了,而是早已沉澱在我靈魂深處,讓我們有悠長悠長的懷想。

我們都不再是小孩子了,只是我們童年的歡笑仍隨風一路飄揚。

讀《城南舊事》有感3

“長亭外,古道邊……”從小我就聽到這首歌,可卻不知道它唱的是什麼意思。直到我今天讀了《城南舊事》才知道這首歌是在歡送畢業學生時唱的離別歌。文中英子第一次聽到它是在上國小一年級時參加歡送六年級的畢業典禮上,當時她還不懂得歌詞的意思,但是她“更不喜歡離別,雖然六年級的畢業同學都不認識,卻有一種想哭的衝動”。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的心裏澀澀的,也有着似懂非懂、一種説不出來的感覺,像吃了一顆怪味豆。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轉體小説,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展現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舊北京最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透過主人公林英子稚嫩的雙眸看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讓我們在看她的一次又一次的離別中,知道英子告別了童年,長大了。讀後,我不禁感慨萬千。

英子的童年快樂而複雜。在惠安館她結識了被人們叫做瘋子的秀貞,在玩耍時認識了妞兒。當英子發現妞兒就是秀貞要找的小桂子時,設法讓她們母女團聚,並把鑽石表和偷拿的媽媽的金手鐲送給她們作為盤纏,去找思康三叔。可是她卻大病一場。醒來後,她家已經搬到新簾子衚衕,聽到大人議論,她想:“媽媽啊!你為什麼又提起那件奇怪的事呢?”可是她又記不得了。她上了廠甸附小一年級,在離家不遠的草地上又與一個小偷做了朋友,聽他講弟弟上學的故事,還在畢業典禮上看見了他和他的弟弟,他的考第一的弟弟代表同學上台領畢業證書。最後這個小偷被便衣抓住了。後來,宋媽的小栓子死了,小丫頭子送人了,“我”吃着驢打滾和宋媽到哈德門那一帶去找也沒找到,“我”在自己的畢業典禮領回證書回到家中,知道爸爸不行了,她看着那垂落的夾竹桃,默唸: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的童年快樂。與妞兒玩耍,讓秀貞與妞兒相認,住進了新房,上學了,她喜歡的韓老師讓她扮演一隻飛來飛去的小小麻雀,甚至當她聽小偷給她講故事,都是那麼地快樂。英子的童年也複雜。她不懂為什麼自己看到的總是離別,不懂為什麼供弟弟唸書的哥哥不是好人,不懂為什麼宋媽家裏有兩個孩子還要給別人當奶媽?就像她分不清海跟天一樣,她分不清誰是好人、壞人,瘋子和賊子。

我想:因為她有一顆純潔的心靈,有一雙洞察他人的明眸,所以她快樂。因為大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所以她情感複雜。可以説她的童年是幸福的,是精彩的,所以作者才給世人記錄下了自己的童年往事。我已經是七年級的學生了,回想我的童年,應該説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如果讓我像作者一樣採擷童年的花束,我還真有些難哪,因為我的童年和大家一樣,也是在做遊戲,上幼兒園中度過的,生活同樣給了我童年的快樂,可是我卻沒有作者那麼細心,以後我要善於觀察人生,感悟幸福。

撫摩這部小説,別樣情緒佔據心頭,如同咀嚼着一顆怪味豆,齒間流動淡淡的書香。

讀《城南舊事》有感4

每當聽見悠揚而又滄桑的《送別》旋律,就會想起那個時代北京的衚衕,與《送別》一樣,是歲月被打磨,成了一頁頁泛黃、古老的故事……

林海音筆下的《城南舊事》,就是一個濃縮了的時代,一切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都在這個既小又大的北京胡同裏留下了足跡。

全書以小女孩英子的視角敍述了一個個温暖人心的故事。老北京的人和事好像都是彩色的:從爸爸帶我看駱駝到爸爸去世,中間,一個個形形色色的人物走進了英子的內心世界,帶給她許多感悟,也是教會英子成長的人。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惠安館》那章:瘋姑娘秀貞有一個女兒,叫小桂子,剛生下就被拋棄了,英子結識了秀貞,聽了小桂子的身世,覺得與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一天,英子發現了妞兒脖子後的一塊胎記,便確認了她,就是小桂子!她讓秀貞母女相認,並把媽媽的金鐲子送給了她們,當做尋找妞兒爸爸的路費,就在那天晚上,秀貞與妞兒死在了火車輪下……

書中,惠安館的妞兒與秀貞;那個做小偷的人;以及與命運抗爭的蘭姨娘……他們教會英子的,是爭取、追求、奉獻、不屈……

秀貞真的是瘋子嗎?那個小偷真的'是個壞人嗎?書中有過這樣的疑惑。我認為,都不是!有人説,秀貞瘋瘋癲癲是瘋子沒錯;偷東西的人肯定不是好人,我則不這麼認為:秀貞生下妞兒被人認為是傻。其實,在我看來,那是執着!妞兒是她純真愛情的見證,而且也是一個生命,秀貞認為,妞兒有權利來到這個世界!秀貞只是因為思想上與她人不同,便被人排斥、被人認為是異類,這讓我不可思議,心底浮起了一絲絲憐憫與憂傷……還有那個小偷,我覺得,他不是個壞人。英子説過,她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就像她分不清海和天一樣。是呀!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絕對的的好人和壞人的。如果,一個一貫做好事的人不得已做了壞事,他就是壞人嗎?況且,那個小偷也是生活所迫啊!我相信,英子心裏也是這麼想的吧!

《城南舊事》裏,幾乎沒有完美的結局,英子在經歷了離別後,也長大了。書中,温暖的文字摻和着對人情冷暖的歎息,令人回味無窮……英子用自己純真的雙眼看雜亂的北京,心靈卻未受到影響,倒是發現了那時在大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中的真情,温暖着她的童年。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北京的衚衕還在,可是,一切好像已被翻去,只有説變不變的百味歲

月依舊訴説着世態炎涼,百味中少了一味,童年的味道……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送別》,這首《城南舊事》中的歌,與《城南舊事》一起滌盪行走在匆匆社會中的人心,也讓人沉醉在那古老的北京小巷裏……

讀《城南舊事》有感5

人們常説,文學是時代的反映。那麼亂世在作家筆下就常常表現為一種奔騰激盪的大江大河。雖然也有沈從文先生筆下遠離了亂世塵囂的《邊城》裏最最純粹的愛情等待。然後我們看到更多的卻依舊是郭沫若筆下奔騰的天狗和涅槃的鳳凰。

當我們把着眼點放在在歷史、政治、文化的大激盪上,個體之為人最細膩的那部分喜怒哀樂便似乎沒那麼重要了。就好像巨浪拍打過後,沿岸上僅存的三兩個水滴一樣,輕而易舉的被忽略掉了。

這本由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追憶之作《城南舊事》卻通過另一種視角,即通過一個孩子天真稚嫩的雙眼帶領讀者重新走過那個往昔亂世,不為人所注意的一個個側面。

在那裏烽火狼煙將被隱去,一羣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逐漸登場,他們在當時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下的各種喜怒哀樂將逐漸清晰。這裏沒有大江大河的奔騰激盪,歲月只不過是城南老街巷裏一條緩緩淌過的清澈小溪。

兒童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對於小説的主人公林英子來説,她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北平城南的一方土地,那裏有爸爸精心侍弄的花草,衚衕邊上空地裏的荒草叢,沐着冬陽悠閒而來的運煤駝隊,還有偶爾得了父母恩准可以去逛一逛的熱鬧街市,這便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的生活好像不受亂世控制的世外桃源一樣。至少外面的風雨激盪,她感受不到,也看不到。然而我們並不能説這並不是我們生活的真實。

就像《論語·先進》曾皙所説的“異乎三子者之撰”的志向一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或許只有當每一個個體都可以自由地唱着歌的世界才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大同。

胡適先生説過,為個人爭自由就是為國家爭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為社會爭取人格。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羣奴才建立起來的。正是同樣的道理,童年雖然在亂世中度過的,但是回憶並不一定要承擔起書寫亂世的義務。文字在這裏拋棄了它慣常地被賦予了書寫時代的責任,僅僅只是一個人回憶她童年的愚愛而神聖。

構成《城南舊事》的五個故事裏面的每一個人物——被逼着學唱曲的妞兒、惠安館瘋子秀貞、騎着驢回鄉下的宋媽、不理人的德先叔和斜着嘴笑的蘭姨娘,還有草叢裏的偷兒、愛喝酒的善良爸爸。

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或多或少地被當時所處的亂世影響着、改變着,甚至我們可以説他們最後的悲劇都是根植於時代和社會的癥結。然而在兒童視角的敍事當中,時代背景僅只是作為一個人背後存在的,甚至被有意無意地淡化和抹去。

對於宋媽失去一雙兒女的悲劇,英子罵的是宋媽的丈夫。她説:“宋媽為什麼要嫁給黃板兒牙這蠢驢?”對於荒草叢裏的小偷被巡警抓走,大人們抱怨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英子卻念念不忘曾經約好的“我們看海去”。

《城南舊事》中的細節尤其值得注意。第一個故事惠安館的結尾:妞兒跟着她媽媽秀貞在大雨的夜裏趕去坐出城的火車。對於她們的結局究竟如何,作者並沒有明確交代,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與想象的空間。但我們卻可以根據書中一些記載來簡單拼湊出一個模糊的情狀。

書中是這樣講的:

英子在半睡半醒當中聽到媽媽和宋媽的一番對話。媽媽還在哭。宋媽説:“可也真怪事,她怎麼能一拐就拐了倆孩子走呢?咱們要是晚回來一步,英子就能追上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兒。唉!那火車,倆人一塊,唉!我就説妞兒人家長得俊是俊,就是有點薄相。”

“別説了,宋媽。我是聽一回心驚一回。妞兒的衣服呢?”

“雞籠子上仍的那兩件嗎?我已經燒了。”

“在哪兒燒的?”

“我就在鐵道旁邊燒的。唉!挺俊的小姑娘。唉!唉!”

兩個人唉聲歎氣,停了一會兒沒有説話。

時代的癥結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但是作者沒有明確的去説,而是用一個模糊的結尾為人物留下了最後一絲温情。

《城南舊事》的五個故事,每一個都是以離別為結局——秀貞和妞兒在雨夜裏出逃;草叢裏的小偷被巡警抓走了;德先叔和蘭姨娘一起離開了;宋媽騎着驢回鄉下了,最後爸爸的花兒落了,而英子也再不是小孩兒了。

大時代的悲歡離合在兒童視角的敍事中被縮小了,人卻被放大了。亂世在一個人的記憶裏漸漸模糊,由湍起的大江大河倒退回記憶中流淌在北平城南的那一條清澈的小溪。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經過過濾的,篩去了雜質和渾濁,也篩去人和事物背後的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糾葛,只留下最外面的一層。雖然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有時反而更能看到世界的真實。

採用兒童視角敍事形式的《城南舊事》,將故事侷限在北平城南的街巷和衚衕裏,淡化了時代的影子。將其中的人物當成一個個個體來書寫,不必是某一類人的縮影,也不必是一個個生命的符號,僅僅是用最虔誠的温情還有敬意來書寫他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

1988年當作者林海英女士再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北京時,眼見着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卻只能怔怔地問了一句“我的城牆呢?”牆,對於一個城市的過去來説,它意味着安全。對於一個城市的現在來説,它阻礙了交流與擴張,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説,它可能就意味着永遠回不去的夢中童年。

讀《城南舊事》有感6

讀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我頗有感觸。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時,幼小的英子跟着爸爸媽媽從台灣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衚衕裏。在那裏她遇到了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遍體傷痕的小夥伴----妞兒,藏在草叢裏的小偷,斜着嘴笑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宋媽……她們給英子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她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個個離她而去。

合上書,閉上眼,書中的人物便一個個向我走來。

英子,聰明善良。別人都認為秀貞是瘋子,沒人跟他講話,獨獨英子對她表示了友善,並和她成了朋友。為了幫助妞兒和秀貞找她們的親人,英子偷偷拿出了媽媽的金鐲子。別人認為那是個“小偷”,而英子説自己分不清好人壞人,其實她是用自己的標準在衡量着世間的人。那個“小偷”為了供弟弟完成學業,供養母親,而自己要冒着危險去做賊,這在英子看來可不是壞人,反而和他成了朋友。這不是她善良的本性使然又是什麼呢?藍姨娘儘管可愛,討英子的喜歡,可當她發現蘭姨娘和爸爸手拉手,而挺着大肚子的媽媽正在灶台便炒菜時,她心裏難過,為媽媽不平,可又不知如何表達,最終,聰明的英子通過牽線搭橋,促成了蘭姨娘和德先叔的婚事,卻把爸爸蒙在了鼓裏,可真是個機靈鬼啊。

妞兒,一個不該出生的、苦命的孩子,但卻有着有着與命運抗爭的頑強個性。她出生後便被拋棄了。被人撿去後,也無非是把她當作賣唱掙錢的工具,還要每天遭受繼父的毒打。為了擺脱苦海,她竟要偷偷去尋找自己的生身父母。沒想到,生母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在英子的引導下,她輕而易舉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母。她的生母——秀貞,但是剛要離開的時候,母女倆人雙雙葬身車底。

蘭姨娘,可以説是因禍得福。三歲時,生身母親由於生活所迫便把她賣掉了,後又淪落為風塵女子。被人贖身後,作了一個七八十歲老頭的姨太太,當然沒有什麼幸福可言。好在她敢於與自己的命運抗爭,脱離了那個家庭,最終與進步青年德先走在了一起。

宋媽,是個可憐的女人。她為了養家,為了不遭丈夫的打罵,忍痛離開自己的親身骨肉,而去給別人的孩子當奶媽。最終,自己的孩子死的死,散的散。

書中的一個個人物形象鮮活,真實,再加上作者那樸實的、詩意的語言,使讀者不自覺地被他們深深吸引,為他們哭,為他們笑,透過他們,瞭解了那個時代生活在各個階層,尤其是社會底層的貧苦人民的生活狀況。它就像一面小小的鏡子,照出了20世紀北京城南,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現狀。

全書透過英子純潔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透着淡淡的哀愁和綿綿的思念。正因為她有一顆純潔無暇的心,她的童年才是多姿多彩的。

讀《城南舊事》有感7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結束了,小英子也告別了她的童年生活,合上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我正處於幸福的童年中,我尤其喜歡課外閲讀,每當我翻開一本新書,就猶如置身在一個新世界裏似的,感覺真美妙!讀這本《城南舊事》也不例外,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情節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動着我。

也許,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它代表經歷滄桑後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童年啊!是夢中的真實,是真實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讀着《城南舊事》,我漸漸地走進了書裏,看着英子在北京城南度過的幸福童年時光,它們就像是一股細流靜靜地,慢慢地滲入我的腦海中∶冬陽下的駱駝隊、惠安館、衚衕的井、鬧市僻巷、草垛子,這些都令我向往;井邊的小夥伴妞兒、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躲在草垛裏的小偷、斜着嘴笑的蘭姨娘、不理“我們”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後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與“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這令“我”難以割捨的情感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築成的,但是他們都在歲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夢,頓然破碎。可以説,童年時的每秒每刻都是一個人人生的重要段落。

相比之下,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是英子的童年卻過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戲劇化的,但是卻很真實、純樸,那樣的純淨淡泊,彌舊温馨。

可以説,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樣閃光,像瑪瑙一樣純潔,像水晶一樣透明,像牡丹一樣鮮豔。而現在隨着科技的發展,網絡侵蝕了我們大腦和靈魂,使得我們不能像英子一樣擁有純真的童趣,童年便在時光的步影中悄然消失了。我們的童年生活是無比珍貴而又短暫的,所以我們應該像書中的英子一樣,學會珍惜友情和親情,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讓我們的童年生活也和英子一樣豐富多彩,充滿温暖和幸福。

這本《城南舊事》就像一縷清風吹進我的心田,讓我知道別錯過童年。因為花兒謝了還會再開,太陽下山明天還會爬上來,而我的童年卻一去不會復返。希望“童年”這首歌在我的心中輕輕地吟唱……永遠……

讀《城南舊事》有感8

剛讀《城南舊事》,總是覺得裏面描述的場景很難拼湊出來,好多東西似乎離我很遙遠,但慢慢地,作者生動而形象的描述,讓我漸漸地走進了書裏,看着英子在城南度過的幸福童年,它們就像是一股細流靜靜的,慢慢地滲入我的腦海中∶緩緩的駱駝隊、惠安館、衚衕地井、鬧市僻巷、草垛子、這些地方所出現的人物:冬陽下的駱駝隊、井邊的小夥伴妞兒、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躲在草垛裏的小偷、斜着嘴笑的蘭姨娘、不理“我們”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後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與“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築成的,但是他們都是在歲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夢,頓然破碎。可以説,童年時的每秒每刻都是一個人的重要的段落。

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英子的童年卻過得更加真實、純樸,精彩。當讀到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女人玩時,我真擔心秀貞會不會做出傷害英子的事;當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夥伴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時,英子不僅僅幫助他們母女重逢,還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鑽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他們當作盤纏去尋找思康叔。此刻,我的心中湧起陣陣暖意,一個六歲的孩子竟懂得友誼,懂得愛,這大概是一種來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長吧!讀着讀着,我的心時而心驚肉跳,時而輕鬆自在。我覺得很奇怪:難道英子不害怕秀貞嗎?看到最後,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她有一顆純潔淨化的心靈,正是她有了這一顆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不折不扣的快樂。

可以説,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樣閃光,像瑪瑙一樣純潔,像水晶一樣透明,像牡丹一樣鮮豔。而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主人們,隨着科技的發展,腦子也越來越複雜了,網絡侵蝕了我們大腦的靈魂,使得我們不能像英子一樣擁有快樂,童年便在時光的步影中消失了。隨着祖國的日益強大,我們要有責任感,勇於挑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讀《城南舊事》有感9

今天,我把《城南舊事》也已經讀完了,就好像陷入一個復古的相冊,在一片泛黃之中去尋那些那一份關於童年記憶。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留念的,每個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那在林海音的童年裏,又是怎樣的呢?

我覺得英子對人很熱情,又温柔體貼,就比如:英子剛認識瘋子秀貞的時候,我也很是害怕英子受到無比的傷害,可是萬萬沒有想到,英子卻幫着妞兒和秀貞母女認識,竟然還送非常貴重的禮物給了她們,看到這裏的時候,我就覺得英子特別的大方,竟然把媽媽送給自己貴重的東西給了別人,很少人才會這樣做的,就連我也得先考慮一下。

英子在國小畢業的時候,“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英子就這樣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擔負起了生活的責任,可是,她還要照顧着弟弟和妹妹,看到這裏的時候,我覺得英子必須有一個可靠的人,那個人就是:宋媽。只可惜,宋媽最後走了,英子只能靠自己的雙手來撐起幸福了,在想想我們,我們總比英子那時候的生活幸福多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好好珍惜童年。

讀《城南舊事》有感10

讀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我深受啟發,思緒萬千。它使我真正懂得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

回想起童年的時光,那是多麼短暫又勾人回憶啊!露珠幹了,有再晶瑩剔透的時候;夕陽西下了,總會有重新升起的時候;天空被烏雲矇蔽,但總會有云開月明的時候;我們手中的時間卻如流水般流入江河湖海,再不復返了!

在默默裏算着,已經有十二年光陰從我指尖遊走,但我經歷更多的常常是扼腕歎息。珍惜時間的人,哪怕只給他幾分幾秒的生命,他也會過得充實;浪費時間的人,哪怕給他幾十年的時間,他也會一無所獲,虛度自己的餘生,最終被時間遺忘在灰暗的角落裏。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到現在,每一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主要看你如何掌握,如何分配,如何權衡自己的時間。就像魯迅先生説的一樣:“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肯擠,總能擠出。”

時間,這位德高望重又無情的老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玩耍中虛度光陰的人們啊,請睜開你朦朧的雙眼,不然,時間將在你身邊流逝。

讀《城南舊事》有感11

讀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之後,童年那一幕幕難以忘懷的場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城南舊事》這部自傳體小説,深受大家的喜愛。是兒童讀本,又是大人回味着童年樂趣的書。

一邊讀着《城南舊事》,彷彿我自己也走進了英子的童年世界,彷彿看到了“瘋子”秀貞;看到了宋媽對我笑……

英子隨着父母,來到北京城南的一座四合院裏,殘陽,頹垣,駝鈴,都那麼新奇,還留有一份温馨。讀《城南舊事》,我的心裏也會泛起一絲温暖因為小説並不想表達什麼,只是純粹的想把童年記錄下來。一幅幅的場景描繪了老北京城的風貌,顯得純淨淡泊。

英子的快樂很簡單,守着她心中的駱駝,在屋檐下學着駱駝咀嚼的樣子,在冬陽下,駱駝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可是童年卻一去不復返了。

英子的善良漸漸感染了我,也啟迪了我,人心暖,伸出的手也會是温暖。比如説,大家都不喜歡惠安館門前的“瘋子”秀貞,不願意靠近她,可英子卻和她成為了好朋友,她是多麼善良啊!

其實,孩子的眼睛更為明澈,孩子的視覺更為坦誠,那一幕幕無法重來的“城南舊事”在這部自傳體小説裏永存下來。

讀《城南舊事》有感12

小孩們總與大人們眼中的世界不同呢。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在大人們眼中只是個瘋女人,而在作者小英子的眼中,她都覺得秀貞就是個普通的大姐姐,這就是孩子眼中的純真與美好吧。讀了《城南舊事》這本書,讓人不禁對小英子產生了一種濃濃的喜愛之情。林海音是在42歲時寫下這本書的,她竟還能以一個小孩子的純真視角寫下這部作品,使得文章整體童稚可愛。

我對秀貞這一人物印象深刻,正是因為小英子的童真,和秀貞成了好朋友,並幫助秀貞找到了她失散多年的女兒。小英子純真、無私善良,她眼中的秀貞是個可憐的大姐姐,她只想幫助秀貞找到小柱子,兒童的世界是朦朧而又美麗的,他們是會以自己的喜好去評判人與世界的,也正是這點,讓我從小英子的眼中看到了一個可憐的正常女人秀貞,讓人能夠與小英子的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我想這也正是林海音作品筆觸及手法的迷人之處吧。

林海音的寫作手法有點獨特,她以一個孩子的角度寫,不僅將人物的性格刻畫的生動形象,甚至於更加真實,因為兒童眼中的世界是簡單的,是像水晶般剔透無瑕的;而在另一方面,也寫出了那時隨着時代的推移,社會的大變動與世事的百般滄桑而有了命運悲劇的中國婦女。而這些人的命運也時刻牽動着讀者們的心,也就是説,這部作品也能吸引讀者,使讀者更加有想讀下去的慾望。因此,我認為林海音的作品這一極具有特色的寫作手法是值得我們在習作中加以運用的。

這本書極具特色而又形象地寫出了小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更是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清晰的背景,自然讓人讀了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一字“舊”,讓我浮想連翩,憶起兒時的夥伴,兒時的歡樂,兒時的老棵樹。童年記憶——一曲夢的音符。

轉眼間,我的童年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個音符。作者的往事:惠安館瘋癲的秀貞,愛美的蘭姨娘,小夥伴妞兒,草叢裏的男青年,宋媽、德先叔、父親、駱駝隊……這些美好的人,事和物,都離英子離去了。但唯一還在的只有英子對童年的懷想。

一書終,意未盡,下眉頭,上心頭。我不由地閉上眼,在默默時,勾起童年回憶,勾起英子的回憶,如同身臨其境般,兩個童年是那麼純淨淡泊,彌久恆馨。

一幅幅童年的回憶圖,被作者輕鬆樸實的筆調,細緻地勾勒出來,一同追尋着。書中的一切是那麼井井有條,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駱駝隊,緩緩的人羣,緩緩逝去的歲月,有一種別樣的天真無邪,卻飽含着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似一曲娓娓道來的詩歌,讓我們在孩子的眼中感到人間的悽苦。

雖然世態茫茫,但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斗轉星移,落葉殘陽……這一切的一切依舊是那麼美好,令人嚮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如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花兒落了,英子長大了。但童年,依舊是冬日的陽光,是雨後的雲彩,是人生中十分絢爛的時光。在成長的過程中,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南舊事》,每個人都有快樂的時光。

讀《城南舊事》有感13

在今年的寒假裏,我懷着深深的童真反覆拜讀了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説《城南舊事》。這是一本散發着芬芳的書,更是一本開卷有益的書,它使我從中領略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每看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新的收穫。

《城南舊事》講述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裏的故事,描述了小英子在北京的童年生活,她的童年經歷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城南舊事》裏,東陽下的駱駝隊,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蹲在草叢裏的厚嘴脣小偷,漂亮愛笑的蘭姨娘,井邊的小夥伴妞兒,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後因肺病去世的父親,他們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英子和他們之間發生的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人世間温馨的親情和友愛,散發着真善美,它讓我懂得了愛心,善心,真心。我很喜歡書中的主人公英子,她勇敢樂觀,純真善良,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她總是用真誠去接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她和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結下了友情,三天兩頭往惠安館裏鑽;她和“小偷”寫下承諾,甚而認真地聽着“小偷”的故事;她愛着自己的奶媽,望着她離去,英子傷心難過。當我看到英子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鑽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秀貞她們當作盤纏去尋找思康叔(秀貞的親人)時,我感動得潸然淚下。她這麼小的年齡就知道幫助關愛別人,她閃光的品質值得我們每個小朋友學習。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新時代,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沒有那麼多的苦難童年,但我們在生活中,同樣需要具備英子堅強、樂觀、善良、純潔的品質,讓我們懂得珍惜、懂得堅強、懂得感恩。

讀《城南舊事》有感14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聲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耳熟能詳的小曲又在心底迴盪,好像翻開一個復古的相冊,在一片泛黃中去尋找那份童年的回憶。

翻開《城南舊事》時,感覺書中的一切是那樣有條不紊,恰似一首淡雅而樸質的小曲,盪漾着一種淡泊與純潔,給人無盡的遐想。作者林海音以自己六歲到十三歲的生活背景,創作下這部自傳體小説,用英子稚嫩的雙眼去觀察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透着一股淡淡的悲傷。

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夢的一個符號,它承載着美好的希望,承載着人們對純真的懷念。讀着《城南舊事》,漸漸走進了書中,看着英子一點一點長大,一點一點懂事,心裏充實了許多。大家對英子深厚的感情,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築成的。孩子眼睛是透明的,透明的不帶一絲雜質,就像英子看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她以另一種理解的態度去接納她,只有她能理解秀貞的苦,這就是孩子的世界,真實樸質,不像大人,只會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周圍的一切。在英子眼中,秀貞是個善良,可愛的人,並不像大人所的“瘋子”,對秀珍的命運更為同情。英子的善良讓秀貞和妞兒母女走到一起,但最終卻悲慘地喪生在火車輪下,結束了苦難的人生。英子沒有想到,生活竟如此殘酷。隨着故事的發展,朋友和親人也都在童年匆匆的腳步中紛紛離去了,英子經歷了一件又一件事情,歲月匆匆,她也長大。

全文的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朋友了”是我感觸深的一章。“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唸着: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每每讀過這句話,心中有種説不出的感覺,面對父親去世的噩耗,英子看似平靜,但我們卻能感受到她內心的那份波瀾,她是家裏最大的孩子,必須要積極面對一切,承擔起她應盡的責任,我在她的淡然中卻真切的感受到那種影響自己一生的最真摯的父愛,是何等的偉大。

故事在濛濛細煙中結束了,滿地飄落的花瓣,寄託着深沉的思念,在我身旁久久縈繞,美好而又樸實……

讀《城南舊事》有感15

最近重讀了《城南舊事》這本書,小時候也看過,只記得裏面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不明白,這次重讀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城南舊事》是作者林海音對童年往事的回憶用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的世界,講述了送別秀貞和妞兒,送別那個為了供弟弟讀書當了小偷的人,送別蘭姨娘,送別宋媽,送別爸爸,送別自己的童年,然後小女孩長大了。

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看海去》裏面的一段對話,小偷問英子:“你説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説;“我不懂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人太多了,很難分,你分得清海與天嗎?我分不出海與天。”小時候看見這段話時覺得你都是小偷了,為什麼還要問英子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很不明白。英子説:“分不清天和海”天和海怎麼可能分不清,天那麼高,海在地上,相隔那麼遠,好人和壞人,自小父母和老師就告訴我們有好人和壞人,又怎能分不清。

長大了在看這段話,你會明白這是一段長大的人與兒童的對話,長大的人他對生活充滿悔恨和無奈,他在偷盜的同時承受着巨大精神折磨,所以他才問單純善良的英子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給不了他想要的答案,但英子在與他幾次接觸後,直覺告訴英子,他可能不是一個壞人,天真的英子還和他成了好朋友,約定一起去看海。

孩子分不出天與海,好人和壞人,長大了的人也不一定是能分清哪裏是海,哪裏是天的,好人與壞人有時候也不一定分得清,在母親和弟弟眼裏小偷是好兒子和好哥哥,因為為了能讓母親生活,能讓弟弟上學,生活所迫才當了小偷,在被偷盜的人眼裏他是壞人,因為他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造成了損失。對於社會來説小偷是犯了錯誤的人,長大了做錯事就要接受懲罰,不能為你犯下的錯找藉口,生活的無奈、壓力、種種的不順每個長大的人都在承受,所以最後小偷被警察帶走,英子很難過。因為這個社會的黑暗還沒在她童稚、純真、善良的心靈上投下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這首歌是英子唱了五年的驪歌,但在她畢業典禮上同學們唱給他們的送別,英子哭了,小時候不理解畢業了為什麼要哭,國小畢業了應該高興啊,可以去新的學校,見新的老師,認識新的朋友。長大後才明白那時候最想逃離的地方,是現在最想念的地方,可再也回不去了,那一年分別説後説的“再見”到了現在也未曾再見……生了重病的父親讓她去歷練,她害怕,父親變告訴她:“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讓英子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書的最後一頁,最後一句是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個小孩子,看到這句話我流淚了,現在多希望我還是不懂這句話,可是經歷過了就會懂,因為你已經長大了。

我們的童年也許不一樣,但要長大一定都要經歷過無奈、送別,願所有的孩子們都慢一點長大,慢一點懂得長大後連哭都不敢帶聲音,成年人的崩潰,都是悄無聲息的。告別了童年,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