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鴻門宴》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7W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鴻門宴》觀後感

《鴻門宴》觀後感1

看完這部電影回到家中打開電腦在百度上打出鴻門宴這幾個字,我想看看大家對這部電影的看法。看看有沒有和我有相同的理解這部電影,發現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不看好都認為反轉了歷史。顛倒是非、項羽沒有歷史上那樣自大,驕傲。重義氣,沒有霸氣和殺氣,劉邦沒有那種狡猾和弱小的性格描述,范增和張良大家都覺得缺少了什麼。

畢竟是120分鐘的電影,要去描述一本千年的歷史很難。在説寫上下5千年的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的去知道里面的每個細節,拍一部好電影很難。要去把握很多細節,鴻門宴的導演我很佩服,用不同的位置和時間分段去分開時間來描述每個人物的閃爍點。很難的。

范增的忠讓感到很傷心,就好象他説的那句話,還有一種棋叫兩敗俱傷。張良的忠換來的是劉邦的追殺,最後雖然沒有死,可電影結束的時候打開那大門。回憶一下進入了張良的內心,最後一個一個的倒下,樊噲的忠勇叫劉邦脱下龍袍。我和你出來跟隨你怎麼多年。你為什麼要怎麼做,以前不是説好了打完戰。一起回家鄉和大家喝酒的嘛,很辛酸的一句話,樊噲自殺了。他死也不明白劉邦的想法為什麼要怎麼做。韓信在電影裏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一個人。就因為在劉邦面前説了兩次,這樣的話,等事情完了’我要得到我應得的。最後劉邦打開了從項羽死後得到的錦囊。韓信引來了亂箭之死。連環計的展現還挺吸引人很值得去思考。

每一部電影沒有完美的,可能現在還有大部分還不認同這部電影。沒有十全十美的。只有自己去感受精彩的瞬間。就好象以前的大話西遊。人人都説垃圾電影,現在了?時間過去了?人人都説是經典。我相信以後鴻門宴也是一部經典,很少看完電影有感觸。今天真的有感觸了。老套是老套了點。依舊是愛恨情仇。依舊是爭奪天下,依舊是連環計。三個依舊概括了一部電影的經典。從一開始就是一步錯棋,沒有人走對過。電影就是電影何必太過偏激,只要安靜的去看每個人物,每個故事。

《鴻門宴》觀後感2

看了兩個老師的課堂教學錄像,十分豔羨。我也希望在渴望只進行情節分析和任務性格命運解讀啊!可是我們的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太差,以至於我們的老師只能在課堂上串講。甚至我們某個老師為了讓學生紮紮實實弄懂《鴻門宴》竟然花費了11個課時——你信嗎?

如何處理文言基礎,閲讀積累,情節與性格賞析之間的關係呢?

我覺得這個需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興趣來把握!

在高一的時候,我參加了東莞中學葉健剛老師牽頭進行的分課型語文閲讀實驗課。該實驗主要把學生閲讀根據終身發展的需要分成泛讀課、精讀課、讀寫課、鑑賞課、研究課五種課型,力克傳統教學凡課必讀、凡課必講、凡課必練之弊端,有針對性地明確學習的目的,提高學習的效率。其中給了學生大量閲讀的機會,比如速讀和專題閲讀!我非常樂於上這樣的課,因為這也避免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強詞奪理,把學生還給學生,使學生更多地能實現量的積累!

常常感慨考試侵佔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也常常感慨,教學剝奪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權利。聽了這兩位老師的話心理稍感欣慰。學生在課外對《鴻門宴》進行了預習,這樣課堂上分析情節進一步讓學生關注文本,對人物性格命運的分析使學習走向深入!

但對於我們的學生必須考慮文言基礎的問題,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能不把文言現象當成一個重點:實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判斷,虛詞用法的區別,特殊句式的處理,翻譯等。這些不能只指望在課外解決,公開課也不能僅僅是分析情節,分析人物,這樣文言學習與現代文學習還有什麼區別?

我覺得教師也不必在一節課內解決所有問題,我們教師要明確自己學生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目的!我覺得我們一方面要適當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文言語法知識,也要讓學生多自己閲讀文本,然後交流對文本的理解。有能力的學生鼓勵他大量閲讀文化典籍,基礎差的學生,教師也要幫助他安排好適宜的學習計劃,並輔助學生把文本讀懂!

《鴻門宴》觀後感3

其實鴻門宴裏明星很多的啊,有太君最喜歡的劉亦菲,太君説劉亦菲老了,不好看了!太君,看我怎麼我宰了你,你敢説這邊的劉亦菲比聊齋裏的差?這裏也是美人啊!

鴻門宴裏我最討厭的是項伯啊!這傢伙就典型的漢奸,沒有更好的詞來形容了?説什麼為了天下太平,劉項兩家和平,這場面不是劉死就是項亡,鴻門宴觀後感700字。你説項羽哪待你不薄了,你當漢奸了項羽會看不出?就算項羽看不出,范增會不知道啊。人家掐指就算出有人來暗殺他,就你?他們嗨不追究你在鴻門宴上得破壞,他們都對你寬容成這樣了,你還不知足啊,真瞎了我的my。最後還大言不慚的讓虞姬勸項羽投降,我笑了,看看當時虞姬的表情,她也想笑啊?要不是你,項羽輸?常人能做的是以德報德,以怨抱怨,有德人做的是以德抱怨,而缺德人做的是以怨報德,你自己説你是那類人?

項羽,你也不對啊,鴻門宴上,你玩劉邦就像貓玩老鼠一樣,最後還沒玩成,我笑了,一刀捅死不就了事了?要是當時劉邦一劍刺死張良,你也不會有事的,單你有傻乎乎的擋下那一劍。真心笑了,你這不是找死嗎!還有范增是你亞父啊,換句話講,就是乾爹是吧,養你二十年啊!你就相信張良屁話,質疑范增,最後還氣走他,於心何忍?怪不得最後吃敗仗了?

亞父范增,我最喜歡的人啊,深謀遠慮,老狐狸啊。單老狐狸怎麼了,至少聰明是無人能敵的啊!鴻門宴上讓張良先弈,依然連勝四局,張良可是下棋牛手啊,最後一盤棋,你也贏了,七傷拳啊:傷了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樊噲,其實最傷還是自己啊。

最後的結局,導演我看出來了,你也喜歡項羽。所以最後的贏家是項羽!因為項羽是笑着死的,還有沒人在懷裏。他麾下的戰士都是戰死的,這也是戰士最好的歸宿。但劉邦你呢,蕭何被套上麻袋亂棍打死,韓信是在自己府裏被亂箭射死,張良雖然活到老,但曾經被一羣人追着打,喪家之犬啊,樊噲是因為受兄弟欺騙最後自雯而死。劉邦最慘,當了皇帝還不安心,無人能信,落下一身病,最後掛了!這可都是范增的最後一步棋啊。

最後也做下宣傳,建議去看一下!謝謝大家捧場啊!

《鴻門宴》觀後感4

好久沒有看到如此好的歷史劇了,完美的歷史背景,權謀鬥爭,可歌愛情,戰爭宏大和人生啟示。在中國可能這段歷史是最適合拍成電影,而不落俗套,娓娓道來。整部電影沒有限於鴻門宴的歷史框架,蒙太奇手法貫穿全片,從項劉二人的相識開始。鴻門宴是本劇一個高潮,其高峯因為有所改變而更顯得美妙精彩。棋局之鬥精彩異常,可以在好一段時間內佔領國內電影界描述棋局的傳奇地位。

一般歷史劇最難得的是處理好感情戲,本劇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顯得拖沓了些,因為大眾對這部電影的電影多是限於一部歷史劇,覺得感情戲的存在有失血性和風雅。但是我僅此技術層面上來説,避免拖入無謂的爭論。

前面説到了,楚漢相爭的歷史因為有了痴心的項羽虞姬這對戀人才唱出了絕戀的氣氛,所以本劇的感情戲不僅不是陷入拖沓的惡搞劇情,反而是本片應該講述的一個重點。有人覺得劉亦菲沒有那種美感,我剛看到時確實感覺這部劇或許完了,但是導演在描述這段愛情時,對於戰爭的回扣與蒙太奇手法的熟練掌握,都沒有因為我們對劉亦菲之前的固化印象有所滯礙,所以有點覺得是這部電影救了劉亦菲的演技。

最後劇情在烏江自刎一段,可以使場面音樂更加悽婉一些,但是可能考慮到之後還有那麼多的楚漢相爭的延續部分,所以少了些煽淚場面。那段延續部分,可以形容為款款走來的一位老者,或是范增或是張良,在慢節奏中華麗點綴了本片的一個基調,正如《英雄》中最後的“天下”二字一般,立刻把本片上升了一個層次,回扣了全片,留下的是對《鴻門宴》戀戀不捨的臆想。

本片有三個人的演技最為誇讚:黃秋生、黎明、張涵予。范增和張良二人的作用不用多説,權謀的集中體現者。黎明演的劉邦本身就是一個權謀和愛情的複雜體,很考驗演員的演技,但是黎明在多個地方內涵的笑給了大家很多對這個角色的正確定位,而且王者的氣質也是盡顯到位的,所以我比較贊他。如果讓黎明去演劉備,我覺得應該也不錯。

《鴻門宴》觀後感5

不得不説鴻門宴這部電影感覺拍攝的很不錯,因為看完兩遍後電影中好多片段始終不是太懂。第三遍的最後終於從劉邦説完:違令者斬。臉上露出的一個冷笑讓我隱約感覺前半部似乎他也有很大的預謀。最終忍不住好奇百度了一下。下面網友的解釋終於把我那種朦朧的感覺解開了,好一部鴻門宴。

張良跟學生説:“鴻門宴,是我的一個好友(劉邦),請我去和一個高手(范增)下一局棋,下完了才知道,我的那位好友才是一位真正的高手。”(第一遍就懂)

劉邦一開始就隱忍,但是心中一直深藏不露。與其説,是樊噲逼他去打咸陽,不如説是他逼樊噲逼他去打咸陽。第一眼看見張良時,就看準了,張良是破解棋局的人選,演了一出仁義戲。把兵符給蕭何時,演戲達到高潮,一石二鳥,不僅讓蕭何死心塌地,讓一旁的張良也死心塌地。臉上可怕的笑容,暗示一切已經回到他得掌握中,他知道天下早晚是他的。(第三遍心中有個猜測)

後來,范增留下錦囊,表面上是范增的離間計。其實一直都是劉邦想做的,劉邦只是順手推舟而已,所以張良才會問臨死的劉邦:“皇上,這才是這是你希望的吧。”(哎,腦子不夠用沒猜到)

其實掌握全局的就是劉邦,一切都在他得算計中,張良,范增,項羽,韓信都是輸者。(隱約有點感覺)

但是最後劉邦,高處不甚寒,總覺得有人要加害他,連老婆兒子都不相信,臨死前給人覺得一種淒涼。(正如那句歌詞:最高的榮耀享受孤獨)

反而是項羽,臨死前的幸福是永恆的。(能與相愛的人同生共死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

最後張良説他要死了,推開門是鴻門宴,等待他得高手,是范增也是劉邦,因為他們都死了。(這是最我迷茫的一個鏡頭)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最後一個鏡頭猜測張良要死了,那他還要尋找到能夠共贏的對弈是為何?

《鴻門宴》觀後感6

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品一品《鴻門宴》。

這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天下之爭,這是一場殺機重重,驚心動魄的生命豪賭,這是一段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傳奇?

楚漢爭天下,項劉爭一家。當時,項羽,他雄兵數十萬對陣劉邦區區兵馬,最後卻落個自刎烏江,為什麼?

是放走了劉邦?是貪戀了兒女情長?

我們去劇情裏尋覓謎底吧。

張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他為劉邦傾情謀劃,精心部署,籠絡項伯,矇蔽項羽,最終化險為夷,從而讓劉邦“鹹魚翻身”贏得了鬥爭的主動權。

范增,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的“亞父”。他忠於項家,卻被項羽“此一時,彼一時”所趕走。他心念舊主,走前賜予一個錦囊給項羽,稱“身處困境或想起老夫時打開”,然亞父的一顆丹心,卻始終沒能撼動項羽的妄自尊大之心。

接下來的劇情波瀾壯闊,而項羽可謂江河日下!

他刺殺懷王,惹十八路諸侯攜劉反項,瞬間勢單力孤,四面楚歌。

英雄末路,他走近烏江,可他似乎忘記了那個錦囊??

劉邦到,項羽虞姬雙雙自刎。

在項羽身上,劉邦找到了那個錦囊,打開一看:“主公,吾已説服張良、韓信,待韓將軍到來之際,主公即可取勝?”

劉邦,玩轉謀略,順勢而為,他成功了。

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他失敗了。

其實,一場鴻門宴,早就揭示了項羽自矜功伐而婦人之仁的悲劇性格,劉邦卻精於團隊運籌並知己知彼,這,已經預示了項劉之爭的結局。

當初,范增和張良在宴席上盲下五盤棋,范增雖然勝了四局,但心中早有新的思考,范增臨死前對張良説了這樣一句話:“這盤棋也許還有另外一種結局??那就是兩敗俱輸。”原來,這才是范增生命中佈下的最後的也最成功的一局棋。

我在想:如果放在今天,范增張良再次對弈,會不會出現另外一種結局——雙贏?

天道有常,世事無常,項羽未曾想過自己會輸,范增也未曾想過會與離開項羽,張良也不曾料到范增死前布的那一局未得面世的棋局?

世事永遠在變遷,沒有人能保證一切事物會按照心儀的那樣發展,亙古不變的卻是——是英雄抑或平凡,你順勢而為,你初心不變,你就是自己的王者!

《鴻門宴》觀後感7

今天看了電影鴻門宴,感慨良多!

此前影評將此片貶的一塌糊塗,故我一直未看,今天電影頻道放映我就看了,但覺媒體之輿論差矣!

此片雖改變了大家對歷史的瞭解屬敗筆,其表達的兄弟盟友之義在政治權謀中僅僅是利益交換的籌碼還是讓人震撼和唏噓的;最後劉邦登基,殺了韓信,卻是范增死前的計謀,雖然牽強,但是情節設計還是很精巧的。

聯想的到近期重慶的打黑英雄到現在的階下囚,曾經的黃金搭檔到現在的反目為仇,一切都是利益!

這個就是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利益至上!

吾年少時常對人事之間的陷害排擠,陰謀詭計等事所不齒,剛剛畢業時的國企為了一個副科長,幾個老同事鬧的天翻地覆,想想就覺的丟人。現在畢業18年了,想想其實我唾之,只是因為我不在乎他們爭的利益。真的要關乎我的重大利益,人都會放棄原則的。

記得一本小説裏講到,每個人都有價格,就是説任何人都可以做出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當然可能有很少的一部分有精神信仰的人事特例,我們電影和小説裏看到很多,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不得而知!

古人講高處不勝寒,到了那個位置,利益就大了,甚至是關係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很多事情就會沒有原則了!

所以講無毒不丈夫,在生死關頭,能夠還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的,還能犧牲利益,甚至是自己的性命時,才是真偉大,因為這已經超越了人性,這個才是最感人的!

但是這些僅僅是電影和小説中的情節,拿來去感人的,而真正的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性就是自私的,我們都超越不了。瞭解到這些,我反而釋然了,既然都是自私的,所以我們也不要責怪別人不夠義氣,只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就去選擇吧,別人説什麼不用管了。但是還是要有自己的原則,並儘可能的堅守。

這些為的是贏得更多的人的信任!

《鴻門宴》觀後感8

看了《鴻門宴》中範先生和張良對弈後,感歎人生如棋,是一種競爭,是一種調和。在圍棋中,活棋與圍空是相互依託,活棋必有實地,我的總是我的,即使生於一方,老於一方。在我看來,圍棋就好似一部生活的經典。

在古代,圍棋被稱為是一種戰爭的藝術,謹慎小心,不能隨意而為。這是一種對圍棋的尊重。人生就像這圍棋,每下一步子,都會對之後的棋有一定的影響。

人生如棋,下棋總會有人輸有人贏,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敗的痛苦,“大意失荊州”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勝負乃兵家常事。一盤棋,贏了不驕不躁,輸了不氣不餒。只有擁有胸懷寬廣,將勝負一般對待的平常心,才能不斷心有所得。項羽和劉邦就是最好的例子。項羽武功高強,有勇有謀,但不懂得善用賢士,過於剛愎自用,不得人心,如此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縱然天生神力又如何?而劉邦恰恰相反,為人虛心,司馬遼太郎在書中説過,劉邦就像個大口袋不停地裝着別人的意見,這是使得他登上寶座的重要原因。

人生如棋,不僅要會進也要會退。懂得把握時機,該進時進,須退則退。劉邦退出關中,將王位奉上,遠走到偏僻的漢中。他輸了嗎?沒有,相反,漢中土地肥沃,是塊寶地。他在漢中重整軍隊,把握好時機反攻項氏大軍!項羽沒有把握好時機,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是一次失誤!在爭奪敖倉時,劉軍已不堪一擊,可項羽沒有乘勝追擊,也是一個重大的失誤!這種種的失誤都為項羽最後的失敗買下了伏筆。

棋如人生,落子無悔!項羽敗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楚國貴族,一個天生神力的西楚霸王,一個驕傲的傳奇人物,最終,敗了。在下棋時,“舉棋不悔真君子”。生活也是如此,沒有後悔的餘地,不容你後悔。只有在做事情前先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抓好每一個機遇,兵貴神速,又要出奇制勝,,才能大大提高勝算。

一部《鴻門宴》講訴了太多的經典,人生就像一部棋,我們將會在“楚河”“漢界”中徘徊,生活中要懂得取長補短,才能在最後擊敗對手,取得勝利。

《鴻門宴》觀後感9

期待已久的電影《鴻門宴》,昨天終於看了。之前的心情是欣喜,興奮,並誠心想再學一次,再領略一次史詩般的“歷史盛宴”。然而之後,除了給人以大場面的震撼外,倒叫我有幾多不解——歷史真的可以這樣演繹?

讓我先説説自己對《鴻門宴》簡單而表淺的認識。首先,《鴻門宴》是楚漢爭霸時一個重要事件,是一出高手較量的經典故事;其次,是各色人物智慧、性格、氣魄的“大聚會”,甚至對歷史具有映射作用;三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新階段的開始。《鴻門宴》很重要,很關鍵,但也不過如此,它改變不了歷史,但它的偶然性裏藴含着歷史的必然。它不具有決定性,卻充滿着引導性。同時,它也揭示出“智慧取勝,道義成功”的歷史規律性。

然而電影給我的直接感受卻是《鴻門宴》決定歷史。先是決定了歷史進程,即“鴻門宴”後,項羽違令驅劉邦出咸陽,軾殺懷王失道寡助,盲目與曾經盟友的十八路義軍為敵,反給劉邦以成功機會;再是決定了人物命運,範曾失寵,輕信張良,性情項羽,狡詐劉邦,韓信一介武夫,顯得人物單薄,特別是樊噲咬斷手指,究竟想説明什麼?後是故事交待簡單,演繹離奇,存有歧義。“霸王別姬”乃史之絕唱,項羽虞妃情愛深厚,但從電影場面上看,劉邦與虞妃在一起的時間倒比項羽還多,虞妃陪項羽死也與歷史不符,實際上是“霸王別妃”後項羽才不想活了,才與劉邦拼命的。還有,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主題不見了,《鴻門宴》,你到底想説明什麼!

難道這就是電影?為了把“歷史”壓縮在拷貝里,採取各種藝術手段,這不難理解。但歪曲事實肯定不會為羣眾所答應。藝術要在生活的“土壤”裏生長,離開生活,就妄談藝術。換一個角度看,我覺得,電影《鴻門宴》是想以“大場面”、“美女加英雄”、“命運賭搏”來贏得票房的,卻因此帶來“篡改史實”、“虛構浪漫”、“製造英雄”負面效應。票房,當然不是離奇哄出來的,也不是明星閃出來的,這得老百姓説了算!

《鴻門宴》觀後感10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一直很想看新版由李仁港導演的《鴻門宴》,錯過了去影院觀看,所以想在網上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如願,費了很多周折,就耽擱下來了,好不悵然!

今晚看完新聞偶而轉到電影頻道,正趕上快要上演《鴻門宴傳奇》,我原以為是舊版的《鴻門宴》,但是,令我驚喜的是新版的,就是我要想看的,喜悦的心情難以言表!

停下了別的事情,坐下來,全神貫注地觀看,看過之後,真的感覺是一部優秀的製作。具備一部好的影片具備的要素:好的題材、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好的製作團隊!

鴻門宴的故事家喻户曉、婦孺皆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早已成為人們熟悉的典故,“霸王別姬”的故事也已成為千古絕唱。電影的題材既是歷史片也是戰爭片,之前也有拍攝過,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有創新、有超越,對導演和演員都是新的挑戰。

影片拍得立意獨特,既尊重歷史又有所創新,以全新的視角刻畫人物併發揮想像,突破固有的模式,並以一個老者敍述的口吻,顯得寓意深長、前後呼應。看罷讓人浮想聯翩、心潮澎湃!

影片對人物的刻畫尤為成功,人物形象飽滿、呼之欲出,導演好像不去特別關注人物是誰,而是更多心思傾注在人物的形象與真實以及人性的特點;而不只在於人物的成功與失敗。在那個年代,也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是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我想就不要更多去關注成敗,而應更理性地去看人性的東西:時勢造英雄,劇中的豪傑都可稱之為英雄!劉邦贏得不光彩,項羽輸得很體面……黎明、張涵予、黃秋生、馮紹峯等演員表演可圈可點,刻畫人物栩栩如生。

影片的開始和結尾銜接自然,真乃畫龍點睛之筆,讓人回味無窮!這恰恰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也最能看出導演的功力!

《鴻門宴傳奇》是一部好影片,感謝導演給我們製作了一道豐盛的文化盛宴!

《鴻門宴》觀後感11

最近熱播的《鴻門宴傳奇》,我也去看了,鴻門宴故事流傳千年,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不少,影片觀者之多,雖然爭議不斷,《鴻門宴傳奇》的票房仍然水漲船高。筆者認為,鴻門宴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對一部歷史題材電影來説,尊重歷史比講故事重要,因為電影本身也有歷史資料屬性,不能因為一時的娛樂需要而篡改了歷史。何況鴻門宴不是傳説,更不是神話,它不僅僅是歷史,更是楚漢相爭的重大轉折,是兩位爭奪天下的領袖一次歷史性會見,被人們稱為“一念決生死,一宴定天下”的天下第一宴,

看過《鴻門宴傳奇》的人都知道,演員演技也不差,“項羽”的帥氣和“虞姬”的美感讓人養眼了。但是劇中的一些場景與歷史不太相稱,如“鴻門宴”上沒人喝酒也沒有人吃飯,而是兩位高深謀士棋盤對弈的玄機貫穿其中;“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的時間應該是夜裏,項羽在帳棚內喝酒,並自編唱起了悲壯而又令人淒涼的歌,邊上將士無不泣淚、不敢仰視,電影裏卻是大白天,項羽沒喝酒、沒唱歌,對項羽與虞姬的愛渲染不夠,這裏看史書比看電影更為動情;樊噲、韓信、蕭何的死法也與史書不一,再是烏江應在安徽和縣,電影裏烏江邊是一片沙漠。也許這是劇情需要吧。

按照項羽的性格,劇中項羽的説話不夠粗獷,造型是挺霸氣的,可惜氣場不夠強大。項羽是一個性格暴躁、內心仁弱的大男人,對敵人也講仁慈,致使養虎為患!而劉邦則是一個無賴,很有心機的人,為實行個人理想,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縱觀楚漢相爭,雖然到最後項羽輸了,被人們稱“悲劇大英雄”,但是劉邦登基之後身邊的親信相繼死去,落到最後無人可信,孤苦終老,心驚膽戰的過完一生。薑還是老的辣啊,范增果然棋高一着,這可不是:在鴻門宴上項羽沒聽范增和話,沒把劉邦殺掉,劉邦逃走後,范增對項羽説:我不能與你共事了,得天下的肯定是劉邦。於是老淚橫流。

項羽一次次地腳下留情,劉邦一次次地化險為夷,結果貴族出身的勇將,敗在土包子出身的無賴。

香港導演冼杞然的《西楚霸王》我也看過,感覺上比較真實。不管怎麼説,《鴻門宴傳奇》與史記和漢書的出入較大!希望小朋友看了後不要認為這是都是歷史!

《鴻門宴》觀後感12

我覺得大秦帝國那作者説的好。果真奇謀之士,並無高下之分。世人所看奇謀之士高下看其謀成敗。但是決定謀劃成敗的在於那個決斷和實行的人。同理范增和張良的成敗並不在於他們倆人。而在於項羽和劉邦。以鴻門宴為列,誰高誰低?張良乎?范增乎?都不是。項羽如依范增所謀,劉邦必死無疑。然則項羽婦人之仁。並非范增所謀差,而是奈何決斷者在這關鍵時刻昏庸。

以楚漢爭霸的大局論。張良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下邑之謀策反英布,彭越等奇謀能名傳千古。根在於劉邦能聽善言,決斷。陳平的反間計也然。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決定楚漢爭霸的戰略,極其精彩。然則如無劉邦給韓信精兵,使其實施。這一精彩絕倫的戰略世人豈能知曉?這就是劉邦厲害的地方。他能在眾多謀士,將領的謀劃中,能判斷出何為真正奇謀,何為無稽之談。這就是我説的,奇謀能否成敗,關鍵在於斷的人。

范增是豪傑之士。其才並不低於張良,陳平。勸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後,使楚國民眾歸附,形成龐大的抗秦的社會力量。最終正是這一謀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可見其戰略眼光。奈何項羽進咸陽之後,殺義帝,使項氏從擁立楚國王室的功臣變為弒君之臣。鴻門宴後,看出劉邦其志不小,張良等豪傑之士。勸其斬殺。然則項羽不聽。即便范增再有奇謀,碰到鉅鹿之戰後,剛愎自用的項羽能如何?不是范增奇謀不如張良,陳平之輩。而是項羽識人之能,決斷之能,不如劉邦。

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比劉邦強很多。但是做為一方諸侯最重要的識人,決斷只能比劉邦差得太多。

然而我更喜歡韓信的為人。歷史上他能帶軍打仗能出謀劃策。一身才學在項羽哪裏不受重用,只做個火頭軍。後投於劉邦能為什麼呢?不就為了一展才華,求個富貴。他韓信要害你劉邦什麼呢?殺了你劉邦他能當皇帝麼?他是聰明人,自知不是帝王料,要不早自立為王,還投你劉邦幹嘛。歷史上劉邦的天下韓信立下了汗馬之勞。

卸磨殺驢就是帝王之道麼?最後無人可信何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