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穹頂之下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3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穹頂之下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1

看完這段視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許久想了很多。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視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但今天才知道原來它是如此的可怕,每個看完這段視頻的朋友們是否會想:為環境我們能做點什麼?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那個小女孩的回答:沒有看見過藍天,沒見過星星 ,沒有見過白雲,這對我們來説在意味着什麼?我們的孩子在十年後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臨同樣的現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剝奪享受這樣的藍天,白雲,星空的權利,都不想被剝奪親近大自然的權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變成了污水,年均苯並芘超標290多倍。那麼現在空氣含量中有15種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並a芘超出國家標準值14倍。我們可想而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嚴峻污染的環境。柴靜的這次霧霾調查報告能否喚醒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自身做起的責任感。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們不可能永遠的保護他們因為他們總會暴漏在空氣中,呼吸時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們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兩萬五千次。想想我們這樣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空氣當中我們的肺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保護環境就像保護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樣保護大自然。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霧霾最大的來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燒。那麼其他國家也同樣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出現像我們國家這樣的嚴重局面呢?因為英國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時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乾淨,然後在進行燃燒。那麼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是這樣做的呢?幾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喚醒我們每個人的意識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有關監察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對工業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標情況進行監管。一個地方有大量的工業,重工業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還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空氣污染的排放量,同時還無法關停和取締這會事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業和重工業都在用沒有任何排放標準的小鍋爐,也沒任何人監管隨便的排放。他們根本沒有專業的環保排污設備進行對排放物淨化所以排放物嚴重超標。想從本質上改變這樣的情況需要我們每個人,每個監管部門,每家企業共同努力。只有從自己的意識上的改變才會有行動上的推進。

我們不可能不改變自然條件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所以每個企業在我們每天的生產研發和銷售當中把節能環保作為產品一種重要的標準來執行的話。也許我們的環境和空氣質量也會隨之而被帶動起來往好的方向改變。就像現在的中小型工業,重工業企業用的沒有任何排放標準的小鍋爐,如果是換成了我們以環保為主要性能的鍋爐那我們的空氣污染會不會有所改善?保護環境污染需要我們每個人,每個團隊,每個企業共同來完成。

穹頂之下觀後感2

能見度低不知道是霧還是霾的原因,肺炎的高發也不知道是體質還是空氣的問題,首都春天的黃沙四起更不知道是天災還是人為……總之,工廠的污水還在無休止的流進河道,煙囱的白煙還在沒完沒了的排入大氣,GDP的增長也在靠煤燃量的第一而帶動…沒有高度制約必然沒有好的環境,穹頂之下觀後感。

大家知道前段時間熱播的《穹頂之下》在短短的幾天就被封殺,既然能夠引起輿論問題,那麼政府為什麼深入調查,瞭解背後的真相,向公民解釋怎樣燃煤才科學,什麼樣的汽油才合格,怎樣地汽車才算符合標準……讓公民切實行駛自己的知情權,知道柴靜是否在誇誇其談,讓人們知道政府的可信度還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政府的做法卻是不解決問題而無情的將其封殺,這和此地無銀三百兩有什麼區別,然而政府的封殺又有什麼意義呢?倘若環境問題存在,即使看不到那些視頻又能怎麼樣,我們看到的必然是更可怕的災難;倘若不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那麼即使有這些冠冕堂皇的數據和視頻又能怎麼樣呢?所以,政府應該嚴格調查監控,而並非封殺。也就是説良好的環境氛圍需要政府制度的制約。

對於柴靜的這段記錄視頻形成了贊成與反對的兩種勢力,倘若你細心觀察,你自會發現雖然他們的態度截然不同,但有一個核心的共通點就是都認為環境保護是刻不容緩的。那麼既然如此,一個個都絞盡腦汁想着怎樣擊倒對方,一個説對方被柴靜洗腦了,一個説政府不懂民意。那麼請問你們費盡心思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呢?會有環境改善的可能性嗎?沒有,那絞盡腦汁還不如去想想怎樣改善環境。更有甚者看到這段視頻都大肆説自己從明天開始每天戴口罩,那麼請問你罩得住你的嘴,罩得了你的食物嗎?罩得住環境嗎?倘若中國人都各顧各,都如此自私,那這個民族早都滅亡了。所以,即使有再好的環境保護心,如若認知有問題,一切保護都是空談。

記得在該視頻片段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柴靜姐姐問環保主管領導這刺鼻的是什麼氣味,這位領導笑着説我沒有你那嗅覺,觀後感《穹頂之下觀後感》。

試問如果每個人都將問題歸咎於條件,都用嗅覺談問題,那麼還會有什麼可能走向成功呢?作為政府領導人員不知道為成功找方法,卻只懂得為失敗找藉口,這樣,政府的宗旨還會不變嗎?也有這樣一個鏡頭:當環保部門查加油站時,驚人的是加油站老闆説你是環保局,你無權扣留我的執照。我好奇的是你的加油站已經破壞到環境,為什麼環保局就無權呢?我真不知道有口無牙的環保部門會有多麼尷尬。既然無權,這樣的部門存在不知還有什麼意義?所以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管理結構是決定環境優良的主導因素。一位曾經當選中國記者風雲人物、央視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記者,一位思想鋭利、口齒伶俐的女子既然都能放棄自己如此優越的工作走此道路,足以説明問題了,若依舊如此,“霾也許就不僅僅是她的個人恩怨”了。

醒醒吧,親愛的人們,別讓這空氣的霧霾裏飄散着的全是利益的銅臭味。請還我們碧水藍天好嗎?

穹頂之下觀後感3

XX年2月28日下午,從央視離職後一直沉寂的柴靜通過各大網絡視頻網站發佈了一個長達104分鐘的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一石激起千層浪,該片引起國人對中國環保話題的各種討論。

環保問題在我國已經不是第一天提出的需要重視的問題了,但一位記者關於霧霾的調查得到國人如此熱烈的反響尚屬首次。除

了這場演講本身精彩絕倫之外,更能説明的問題是:在環保方面,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作為普通大眾,在我國環保改善的問題上,我認同柴靜的觀點:我們不能僅僅去等待國家建立一個強大完善的體系,我們需要依靠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意志去參與環保事業,守護我們的家園!

説起環保,很多人覺得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知該從何做起,其實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比如節能減排,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能做到。比如當我們離開房間10分鐘以上,當我們在白天看見公共區域的燈還亮着,那麼請您隨手關燈!還有,當我們能開風扇的時候,請不要開空調;當我們離開辦公室1個小時以上時,請關電腦。在三月裏你熱衷於參加各種抽獎促銷活動的時候,不妨和你的家人一起參加3月29日的“地球一小時”停電活動。因為每節約1度電,就減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説到環保,不能不説到節約。我倡議能循環利用的一定要循環利用。生活可循環利用的資源很多,包括水、紙張、塑料製品、電池、衣服等。至於如何循環利用各類資源不必用過多文字去贅述,方法很多,踐行才重要。值得高興的是,我在公司看到了實實在在踐行循環節約理念的行為。例如,為了提高紙張有效使用率,公司很多部門的做法是專門在打印室設置打印紙張回收處,只要是單面使用過並完好的紙張,都將回收到回收箱,科室同事自覺使用回收紙打印內部文件。有一次財務的同事提醒我,日常費用報銷的打印單隻需要用半張a4紙,剩下半張紙可以裁下來作下一次打印報銷單使用。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張紙的節約。造紙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煤、水。生產1噸紙需要木材0.875噸、煤0.5噸、水375噸,造成35%的水污染。浪費紙就意味着資源浪費。紙張需要木材來造,就要砍伐木材,毀壞森林,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土流失。而節約紙張就可以保護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環境、減少支出、節約資源。

“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點點事情,可以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好,他心裏面就能夠變得踏實了。”確實,哪怕只是因為自己隨手把水龍頭關緊而避免多浪費了一滴水,但只要做了,心裏就會很踏實,就會很高興。因為我們在為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在努力。

愛護地球,珍惜資源,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更希望你與我同行。

穹頂之下觀後感4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霧霾問題,《穹頂之下》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視頻公佈後,引發熱議。下面應屆畢業生網為你準備了這篇關於《穹頂之下》的觀後感:

2015年2月28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在採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污染成為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大眾最初熟識柴靜,是因為非典疫情的爆發時,她瘦弱的身軀裏藴藏着的驚人的力量。從彼時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產子,柴靜向來不缺少話題性,如今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攝關於霧霾的紀錄片,更是驚呆了一眾看客。在震驚的同時,霧霾之於柴靜或者柴靜之於霧霾的關係,卻不似尚為媒體人那時的明朗和清晰,莊嚴卻又多了一絲悲壯,而這也不僅僅是柴靜一個人的戰爭。

霧霾,對於這個東西我們一點也不陌生,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始終擺脱不了霧霾的籠罩,霧霾也不再是教科書裏的説教,自然環境的惡化所帶來的傷害也不是簡單的柴靜一個家庭在承受。也許有人會説,柴靜之所以選擇拍攝宣傳片是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為一名曾經的職業媒體人,將柴靜的行為稱之為偉大或許過於誇張和不切實際,但是也絕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麼簡單,無論是曾經的記者身份還是現在母親的烙印,都無法掩蓋其追求真理的社會責任。

在網絡世界裏,我們生產着創造着各種信息,享受着各種各樣的服務,我們不斷向大自然和社會索取,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麻痺,睜着雙眼卻看不到真相,張開雙耳卻聽不到聲音,邁開步伐卻未曾前進一分,每個人都在喧囂,每個人都在説話,卻沒有人在聽。以前我們會説向沙漠進軍,向太空漫步,現在卻被霧霾打的措手不及,難道我們未曾發現它嗎?不是的,每個人都看見了,可怕的是都當做並未發生,我們不缺少隨聲附和阿諛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較真精神。

面對複雜多變的霧霾污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麼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前媒體人還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柴靜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於一個宣傳片的“成敗”與否,而在於一種執着的鬥爭精神。人類與環境污染的戰爭歷程中,柴靜作為一個人類個體也從來都不是主流,但歷史也正是由一個個人類的個體所創造的。霧霾的治理不是個人所能左右,但此時個人的影響卻超過了環保部門,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會共識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卻體現在一朝一夕的細節上,正如環境治理不在個人卻離不開每個人一樣,而穹頂之下的柴靜也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

穹頂之下觀後感5

霧霾是什麼?

它從哪兒來?

我們怎麼辦?

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告訴了我答案。

在《穹頂之下》中,她以為人父母的角度、普通居民的身份來看待我們天空中的污染問題。用許多事件及親身採訪來向我們講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目前中國環境的嚴重,更看到實施環境保護的無奈與尷尬。

一個人就應該以享受大自然的'心態活着,感受春風,照耀陽光,品味果實,觸摸雪花。都是現在呢?我們活在一個昏暗的世界中,風不再是輕柔,而是帶着毒霧向我們襲來;陽光?沒有陽光,霧霾阻擋了我們的視線,一切是灰色;品味美味的果實,安全性堪憂,過度地使用煤、油讓中國的河流受到污染、斷流,這樣灌溉過的果蔬你敢吃嗎?;雪花,潔白無瑕的,都是由於一系列環境問題,全球變暖,20xx,年冬天,我的家鄉沒有美麗的雪花。

柴靜:“你見過真正的星星嗎?”小女孩:“沒有。”柴靜:“你見過藍顏色的天嗎?”小女孩:“見過藍一點的。”柴靜:“你見過白雲嗎?”小女孩:“沒有。”-----這是十年前柴靜採訪孝義一個小女孩時的對話,讓人心酸,讓人憂心。“孝義是山西縮影,山西是中國縮影。”這句話已經成為現實,去年,北京污染天數175天,天津197天,瀋陽152天,成都125天,石家莊264天…觸目驚心,據悉,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死亡的人有30-50萬人,總有聲音説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跟我們談環保太奢侈了。但往往受污染最嚴重的就是最窮的人,他們最容易受到傷害,他們最需要發出聲音,他們最需要得到幫助。

“我現在都張不開嘴,我怕人看見我沒牙,環保尷尬不就尷尬在這兒嘛。”環保部機動車處的處長説道,中國的環保執法就是這樣“環保部你有義務,沒權力。”

燒一噸煤,現在利潤多少?連一杯飲料都買不着。生產一噸鋼,現在利潤有多少?,連一隻茶葉蛋都買不着。我們36個重工業當中,有22個嚴重過剩。可是這些企業現在還在接受着大量的補助,其中有一家企業為了避免讓它退市,國家就隔一年給它補一次,隔一年20億。英國環保部EdwardDavey説:“政府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補貼那些,已經要被時代淘汰掉的落後和污染還有虧損的產業,你要給新興的產業,給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會帶給你驚喜。”這也許就是中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有人曾説過,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是的,人們天天喊着要拯救地球,其實不然,拯救地球?地球不需要我們人類拯救,她不會被毀滅,要拯救的是我們人類自己,當地球上的資源枯竭,滿目瘡痍時,人類就會滅亡。“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也有人曾這樣説過,是的,如果人類繼續瘋狂伐木、開取各種礦產資源,世界上就將只有人類存在,你的兄弟姐妹(動物植物)不復存在。

讓我們攜起手來,保護這一份淨土,為我們的後代留住一片藍天。

穹頂之下觀後感6

這幾天,網上到處都是柴靜的《穹頂之下》,輔天蓋地的報道佔據着人們的視線,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20xx年的開門就以這種方式撥動了還處於鬆散閒致中的人們的神經線,像一塊巨大的石塊投入到平靜的湖面上,掀起了陣陣漣漪。當人們在關注這個同生命息息相關的共呼吸,同命運的話題時,隨之而來的柴靜的私生活也被推到了峯口浪尖上。可是炒作也罷,個人生活腐爛也好,引起全民反響的效果到達了,當然,中央電話台也是需要收視率的。我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央電視台曝光了東莞的色情業,一下子賺足了眼球,也把東莞以色情業發達的形式擺在了全世界華人的面前。央視就是央視,它是不甘落後的,當地方台百花齊放時,它必須以擲地有聲的鏗鏘之力敲響全國華人的大門,眼珠定睛在它的身上。但霧霾---它的名字從20xx年被人們叫起,就含在了嘴裏。它以奪人生死命脈的形式讓人們對它產生了恐懼,恐懼的可怕,讓人們感到死神就在身邊,從未走遠。也許柴靜就是抓住了這個醒目的命題,才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個不起眼的公民,連滔滔江水中的小浪花也稱不上。我沒有唾珠咳玉的本領,知識匱乏的更沒有高屋建領的見解。所以我也不想去批判他們的利益之爭,也不解明白她的報道的真實目的。我只想關注她所報道的內容是否關係着我的利益,那種佔在民族民生大義的高度,對不起,我做不到,我的位置還太低,低到我需要仰視所有的人。説實話,我學過歷史,我明白工業革命後帶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率的提高,人們感受到了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後的便利,當然也帶來了大自然的破壞。也許我國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還在奮進中總結着經驗,改革開放後,我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能感受到,因為就在我們身邊。隨之帶來的環境地破壞,也給了我們無限地反思,當然我們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受到了環境的懲罰。每一天早晨出門,我看不到那秀麗的風景,那藍天白雲,遠遠地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雲霧繚繞,一切都裹在霾下,説實話,我很痛心。我無法去選擇我的出身,我也熱愛我的國家,我腳下的土地,因為那裏有我的一切的一切。我不能也不想搬到另一個國土上,儘管那裏窗明几淨,樹木葱鬱。我真的真的期望我們國家能夠重視起來,因為不光為了此刻的活着的人們,還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我泣血渴盼這一天早早到來,我們能暢快的呼吸這新鮮的空氣,能坐在藍天白雲,樹木葱鬱之下談笑風聲,能發自內心的説一聲:活着,真好!我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美麗的家園。

穹頂之下觀後感7

這幾天,網上到處都是柴靜的《穹頂之下》,輔天蓋地的報道佔據着人們的視線,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一波,20××年的開門就以這種方式撥動了還處於鬆散閒致中的人們的神經線,像一塊巨大的石塊投入到平靜的湖面上,掀起了陣陣漣漪。當人們在關注這個同生命息息相關的共呼吸,同命運的話題時,隨之而來的柴靜的私生活也被推到了峯口一浪一尖上。但是炒作也罷,個人生活腐爛也好,引起全民反響的效果達到了,當然,中央電話台也是需要收視率的。我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央電視台曝光了東莞的色情業,一下子賺足了眼球,也把東莞以色情業發達的形式擺在了全世界華人的面前。央視就是央視,它是不甘落後的,當地方台百花齊放時,它必須以擲地有聲的鏗鏘之力敲響全國華人的大門,眼珠定睛在它的身上。但霧霾———它的名字從20××年被人們叫起,就含在了嘴裏。它以奪人生死命脈的形式讓人們對它產生了恐懼,恐懼的可怕,讓人們感到死神就在身邊,從未走遠。也許柴靜就是抓住了這個醒目的命題,才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個不起眼的公民,連滔滔一江一水中的小一浪一花也稱不上。我沒有唾珠咳玉的本領,知識匱乏的更沒有高屋建領的見解。所以我也不想去批判他們的利益之爭,也不解知道她的報道的真實目的。我只想關注她所報道的內容是否關係着我的利益,那種佔在民族民生大義的高度,對不起,我做不到,我的位置還太低,低到我需要仰視所有的人。説實話,我學過歷史,我知道工業革命後帶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率的提高,人們感受到了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後的便利,當然也帶來了大自然的破壞。也許我國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還在奮進中總結着經驗,改革開放後,我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能感受到,因為就在我們身邊。隨之帶來的環境地破壞,也給了我們無限地反思,當然我們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受到了環境的懲罰。每天早晨出門,我看不到那秀麗的風景,那藍天白雲,遠遠地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雲霧繚繞,一切都裹在霾下,説實話,我很痛心。我無法去選擇我的出身,我也熱一愛一我的國家,我腳下的土地,因為這裏有我的一切的一切。我不能也不想搬到另一個國土上,儘管那裏窗明几淨,樹木葱鬱。我真的真的希望我們國家能夠重視起來,因為不光為了現在的活着的人們,還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泣血渴盼這一天早早到來,我們能暢快的呼吸這新鮮的空氣,能坐在藍天白雲,樹木葱鬱之下談笑風聲,能發自內心的説一聲:活着,真好!我一愛一我們的國家,我們美麗的家園。

穹頂之下觀後感8

我個人感覺柴靜的整個紀錄片講解得還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當然昨晚點擊率能超過3千萬次這麼高主要還是名人效應。

紀錄片裏邊有些觀點可能講解得不是特別清晰,比如北上廣深杭州之類的汽車限購,人均汽車保有量其實是遠低於東京的。不過後邊分析洛杉磯時特別講了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是關鍵,而非汽車數量。

中國目前每10人才1.1輛汽車,其中北上廣深總人口占全國6%,汽車佔10%,大概5人1輛。歐美日澳每2人有汽車1輛以上,紀錄片中提到的東京1200萬人約800萬輛車,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羅斯每4人1輛,印度40人才1輛,全球平均7人1輛。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遠低於中國,日韓歐明顯高於中國的139人/平方公里,與中國的可比性更強。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眾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但套用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説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紀錄片除了喚醒民眾關注污染,也應該重點分析污染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儲量不低,她沒有提到開採成本和技術。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領導説提標準會斷供社會不穩定成本高,她可以對比下美國的油品和價格,很明顯壟斷導致的中國煉油水平低是關鍵。其實紀錄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眾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説解決方案和投資機會,清潔能源的推廣肯定共識,其中包括能源結構的調整。但按蓋茨在ted的演講來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並徹底解決問題。

水和核電目前和未來應該都有很好的投資回報這已經是市場共識,風電目前回報最差,太陽能目前回報不錯但未來有巨大的上網價格下調壓力。火電雖然目前盈利狀況很好但缺乏成長空間,煤炭我估計只有反彈而沒有反轉的機會。

垃圾發電現在的回報非常好,因為不但上網電價有收入,還有垃圾處理費收入,每噸收費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絕對是非常剛性的,這導致它不單盈利好而且現金流強勁。

過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調研走訪了幾十家節能環保企業,發現環保的社會需求和意識已經很明確,但賺錢特別是現金流好的企業很少,除了政府體制和各種利益的鉗制外,主要還是大部分企業自身的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因為我也有碰到好幾家盈利狀況和現金流很好且發展潛力陽光的企業。

比如柴靜的紀錄片裏提到的污染源在線監測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錯的企業並且正準備投資它,它存在的意義類似於這個紀錄片導致的輿論壓力,讓民眾和政府能監督排污企業,並且是有客觀標準的。

正如紀錄片裏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説,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裏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穹頂之下觀後感9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這樣長的一部紀錄片。

它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

我們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霧霾一直是個大問題,每個人都知道它有害、應該防治,然而真正瞭解霧霾、知道該怎麼做並願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靜提出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做。

我看到了霧霾的可怕,這種感覺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個看過穹頂之下的人到有這種感覺,以前覺得模糊的忽遠忽近的霧霾原來早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影響,而曾經的我並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覺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覺自願地為解決霧霾問題貢獻一份力量。這大概也是柴靜想要做的,她想用這樣的方式讓每個人到意識到問題,感覺到危機併為了改變它而努力,而並不只是像以前那樣,僅僅知道而已。

網絡上也有一些關於穹頂之下的負面評論,最大的爭執點就是許多人認為柴靜給大家講的無非也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事實上不只過去和現在,只要國家發展,這個矛盾永遠避免不了,所以我們也不能永遠把發展當作擋箭牌。

柴靜所提出的很多建議,例如洗煤,我也並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個方法。柴靜並不是專家,她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過袖手旁觀。很多人在説她的數據不精準,給出的建議異想天開,可是這些人自己又做過什麼呢?

柴靜的穹頂之下,除了普及霧霾知識,它最可貴的其實是告訴每一個人:我們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還回一片蔚藍天空。

其實我現在看到一個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後都會有些眼紅,而柴靜的紀錄片卻只讓我感到敬佩與感激,可能當某個人做的事與社會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慼相關的時候就真的會讓人不再忍心去狹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個個機智一針見血的發問,一個個荒謬而又合理以致顯得無奈的回答,那些多環環相扣的推導與反思,把霧霾的本質、成因,執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還有那種能為環保這種公益而非私利的問題勞神費力四處奔波博弈的社會責任感與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裝得出來的。

不管這紀錄片怎麼拍的以及那些數據影像資料哪來的,至少我覺得它真的成功地影響了一大批人,讓許多像我這樣過去對霧霾只是講幾句哀歎的人真正開始憂患空氣污染的問題。

比如我,自從看了柴靜的紀錄片後,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沒見着柴靜了,這回才知道她已經從央視辭職了,我以前瞭解到她其實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後有什麼打算,不過希望還是能夠看到她做的調查採訪吧,每回看到她的調查都是能把問題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徹淋漓,感覺很是痛快,其實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鐘的紀錄片,而柴靜的穹頂之下真的讓我回味良久。

穹頂之下觀後感10

“你見過星星嗎?”

“沒有。”

“你見過藍色的天嗎?”

“見過藍一點兒的。”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柴靜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視頻中柴靜採訪一個三歲小女孩時,兩人的對話。

和小女孩的聲音一起出現在視頻中的是一個灰濛濛的畫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圍,頭頂上方是一團團黑色煙霧狀的東西,和小女孩稚嫩、純淨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就是霾!

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通過現場調研、查閲資料、走訪專家、對話官員、收集數據等途徑,終於拍攝了這樣一部100多分鐘的調查紀錄片,詳細地向我們解説了“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辦”三大問題,層層深入,針針見血。看着那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一個個鏡頭……我的肺都幾乎不敢呼吸了!

原來霧霾如此嚴重,原來霧霾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

通過這個視頻,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有關霧霾的知識,更喚醒我原來那種麻木的環保意識!

正如柴靜最後説的那段話:“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我們有責任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可以是潔淨和美好的。”是的,我們有權利去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光明;同時,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這個世界的潔淨和美好,責任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與柴靜同行!平時上學,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來回;不是太冷或太熱的天氣,儘量不開空調;過年過節,不燃放煙花爆竹;看到污染環境的現象,要敢於制止或舉報……同時還要做好環保宣傳,告訴身邊的大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樹;少浪費,減排放……雖然我們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盡一份應盡的責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蔘與,攜手共治,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從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員,人人都盡到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那麼我們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藍”,那個小女孩就能看見滿天的星星!

[【點評】]

這可以説是一篇比較短小精悍的觀後感。近期熱播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時長100多分鐘,容量很大,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小作者選準了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柴靜與小女孩的對話引出這個新聞事件,然後用簡練的語言對它進行概述——這是文章的敍述部分。在前部分敍述的基礎上,引出“責任與義務”這個議題,就事論理,並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發表看法,發出呼籲。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結構緊湊,觀點集中,而且“敍”為“議”作鋪墊,“議”為“敍”作提升,敍議結合得比較得當、比較流暢。

穹頂之下觀後感11

剛剛看完柴靜關於霧霾調查的紀錄片,觸目驚心四個大字在腦海裏不停環繞,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個片子之後這麼急切的想説一些話,因為這與我們的生活真是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説的:同呼吸,共命運。

霧霾是這幾年才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並且幾乎成為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常態正常嗎?不正常,因為這是以我們的生命健康為代價的。我家住在武漢三環的位置,在十幾年前剛剛搬來的時候我記得晚上還可以看見星星,那真的是滿天的繁星,當時的我沒想到的是這居然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奢侈。武漢在十幾年的時間發展的很快,但是發展得代價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現在走在武漢的街頭,到處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處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飛揚的塵沙,我們走在路上必須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這樣我們仍然會呼入大量的灰塵,而這些都是能夠誘發肺癌的因素,環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們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霧霾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在祈禱趕緊來一陣風將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還會有下一次,霧霾已經不是偶發事件,它仍會頻繁的發生,而且還是一個開始。

這次關於霧霾的調查的片子,長達將近2個小時,我從頭看到尾,它的信息來源非常權威,信息也很立體,它告訴我們什麼是霧霾,霧霾從哪裏來,我們怎麼辦。

霧霾是什麼?霧霾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而我們肉眼能看見的最小顆粒都是它的20倍,我們看不見它們,但是它們影響着我們的健康,當PM2.5值升高時,人羣的死亡率會隨之上升。

霧霾從哪兒來?中國能源結構中,燃煤和燃油佔了百分之60,而在燃燒排放時大部分是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之中,煤炭沒有得到過清洗,石油沒有得到提煉,各種有毒物質隨着排放來到大氣之中,通過我們的呼吸進入身體。

我們怎麼辦?在片子中,環保局的一位説了這樣一句話:“我現在都不敢開口,讓人看到裏面沒有牙。”還有一個民營加油站的老闆是這樣説的:“環保局是什麼?你有義務但是沒有權利管。”沒有權利,那誰有權利?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開始正式生效,那麼在生效之前呢?誰來管理?誰有權管理?

幾十年前的倫敦因為燒大量劣質煤炭造成了煙霧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有大約一萬兩千人死於長期吸入煤炭產生的黑炭和短時間內吸入的高濃度的含有重金屬的顆粒物。這是場大災難,而這也是我們的前車之鑑。

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普通的武漢市民,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我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在藍天白雲下,能夠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時刻擔憂因為污染而產生的健康問題。我無法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個片子,讓更多人來參與其中,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幾億人一起呢?

穹頂之下觀後感12

今天柴靜的《穹頂之下》幾乎在朋友圈刷屏了,有很多稱讚佩服的人,也有很多表達自己行動的人。

看了前十分鐘,我一直在思考也在猶豫一個問題,霧霾這個涉及到多個因素和社會環節的問題,不是一時能解決的,雖然我沒有直接排放,我也可以做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但確認如柴靜所説我們個人的力量和行動真的微乎其微,對於整個污染物的減少或許起不到任何作用。看着看着我真的好想回家,回到生我養我的春城,回到一年有300天藍天的春城。什麼才是生活的本質,我想不是財富,不是物質,而是窮盡一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的活着,快樂的活着。我還年輕,我感覺不到霧霾對我身體的影響,我感覺不到呼吸不暢,我只能感覺到霧霾的天空帶給我的壞心情……我記得協會的小孩恐龍跟我很開玩笑的説過一句話:我不想去北京,我這個人對空氣質量的要求有點高。那時候有點會笑他,可是現在想來自己也是一個如此熱愛生活的人,為什麼還要呆在北京呢?

隨着視頻的深入,我一次次看到觸目驚心的數據,眾所周知的所謂祕密、現實,一些讓人震撼的案例。我想它受人關注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她用大量的數據來説明霧霾的來源,構成,國家現狀,更重要的是她每一條數據都是可靠有來源有支撐,闡述的又是大家多熟知多習慣卻又很無力的話題。我一直覺得,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麼渺小,即使我改變不了別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可是這樣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會受到蠻大的衝擊,有時候我的家人甚至會跟我説:你再這麼環保,我們跟你生活都不習慣了呢。看到這段視頻,我又找回自己最初那麼強烈的自我約束感。不管我生活在哪裏,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氣,逃避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而你恰逢在環保事業上,在減少環境污染上做着我們企業能做的,也確實起到作用的事業,為什麼不堅持呢。我想香蕉皮的環保事業也應該是我們繼續戰鬥下去的動力。

不管是能源結構的問題,還是執法力度問題,或是企業國家社會責任感問題,對於我們個人來説都是很難企及的,我們可以討論它,深究它,批評它,可是我們甚至連給相關部門一個建議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機會都沒有。但是思考本身就會帶來價值,它會指導一個人的行為意識,而這些又是我們多麼欠缺的東西。

最後看到柴靜凝視着那個星球,它在孤獨的旋轉。我想起20xx年我們到武夷山玩,我在山裏第一次看見銀河,如此清晰,非常雄偉的橫跨在整個天空,配上漫天的繁星,那一刻自然的魅力、宇宙的魅力都會讓你為之驚歎。24年第一次見到,未來再見到又會是第幾個24年?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呢?

柴靜是通過她的女兒看到霧霾的,我不希望通過我的孩子我才感受到霧霾的嚴重,此刻,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行動……

Tags:觀後感 穹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