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史記》有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9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史記》有感15篇

讀《史記》有感1

他博覽羣書、知書達理,有長遠的目光;他有滿腔熱血去報國,輔佐兩代君王,可最終官場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場;他從不與亂臣賊子同流合污,總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顆愛蘭之心,幽蘭花香繞樑不息;他文采極好,詩歌造詣極高,我國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便是他所創……他就是羋性屈氏,名平,字原、靈均,楚國人,生於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

自古以來,忠臣或是有民族氣節的人,都是滿腔抱負,激揚文字,憂國憂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話,如:班超、班昭、魏徵、上官婉兒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負,遺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馬遷等等。美名流傳,愛國赤子,令人感歎!可屈原又何嘗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愛蘭。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愛梅蘭菊竹。蘭乃花中君子,它不與世爭俗,長在幽芳的山澗之中。世人讚美蘭,用詩歌頌蘭,如:王肅的“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為國打下一番事業,他不斷的磨練自己,他的愛國之心令人為之動容。他踏入了水火兩熱的朝堂,輔助君王左右,治國理國。他吸取前朝的經驗,提出“選賢任能”的新政。因為立新政,才使楚國強大。他之所以在官場上有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他的自我磨練與自我提升和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為人正直,是一位諫臣。直言相勸於君王,必定會困難重重,他追隨於君王身後,指出君王之過錯,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錯而不改。他看不慣那些大臣們阿諛奉承,禍國殃民。可是,誰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艱辛,但他依然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貞,同樣令人敬佩。

因為他的剛正不阿,導致楚懷王對他漸生不滿,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語離間,疏遠了忠臣,最終流放了屈原。

官場失意的他,明明可以遊山玩水,好不快樂!但,他沒有。被貶之後,屈原仍然心繫廟堂,感歎民生多艱。難道這不代表了他愛國,忠貞不渝嗎?如不入朝堂,種蘭、愛蘭、寫蘭,這樣他不至於後來被流放;僅憑詩,他也可以令後人讚賞。但他,還是選擇了朝堂,因為他有雄偉壯志!

“雖九死其猶未悔”,為了楚國,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他都會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歎!他的一生絢麗多彩,也充滿了坎坷!可他的抱負,卻空遺憾!楚懷王,又何曾真正賞識過他呢?屈原在聽聞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之時,懷抱大石,跳入汨羅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愛國之心和遠大志向,讓後人賞識敬佩!屈原,美名長流後世!

屈原一生令人悲歎和惋惜,端午時節,更讓我們追憶古人。雖然不求每人都像屈原那樣雄才偉略,但自強自立,愛家愛國之心,更應從我做起。回首昨天,我們應問心無愧;面對今天,我們更應腳踏實地;展望未來,我們必將鬥志高昂!

讀《史記》有感2

夏天是一個多雨的季節,而我喜歡在這樣的午後拿一本書,背靠在牀上,蓋者薄薄的被子,吹吹冷氣或扇扇電扇,靜靜品味每一本好書。這種感覺真的好温馨,好幸福……

這次我讀的是《史記》,我會因為主人公的不同命運而改變心情。我會為漢武帝的開明而感到高興,也會為劉邦的“陰謀”得逞而感到岔岔不平,也會為項羽的自取滅亡而感到可惜……也許是因為上了課《鴻門宴》吧,總之我對項羽這一人物充滿了好奇。

項羽,字羽,名籍,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從小就志向遠大,並自命為“西楚霸王”。

“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擺設的一場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宴會,它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項羽本想在此宴會上殺掉劉邦,卻因為自己的驕傲,剛腹自用,寡謀輕信而錯失了殺掉劉邦的最好時機。為日後項羽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項羽,一個英雄善戰,豪爽直率的能人,最後卻落得了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多少讓人歎為可惜。有勇必然可佳,可少了智謀,那也是不夠完美的,更何況還有驕傲的存在。因此驕傲是萬萬要不得的,智謀也是必不可少的寶物。

社會多元化的今天,雖然只要精通一樣本領就可以生存下去,但如果在這其中添加了驕傲,那麼你將會被別人排斥。古人云:“驕傲使人退步,虛心使人進步。”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的話,那麼他就會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因為他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好,已經不再需要學習。而虛心的人在取得一點小成就後或許也會沾沾自喜,但那一定是短暫的,隨後他就會把這化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記得在《天下無賊》中有這樣一句對白: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的確,在科技不斷髮展的今天,腦力勞動越來越多地代替了體力勞動,沒有一定的腦細胞是很難在當今社會混下去的。以前或許我們可以靠自己的汗水來養活自己,可現在可耕地已經越來越少,以後想種地也很難了。錢也越來越貶值,以後沒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真的會連生存都是問題……

窗外的雨還在下,合上書本,我的思緒已經漂浮在了未來。

讀《史記》有感3

作文上面長着一根又細又長的尾巴!600字作文"八戒,八戒,傻得可愛&hellip。“大力士”揮舞着大鉗子,好像在説:“我是這裏的主人,誰也不能進入我的地盤。公園裏有靜悄悄了,好象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有的童年像。在那交錯的枝條下面,長出了嫩綠的野草,隨着微風,輕輕地晃着頭。浪花娃娃,雖然你們調皮,但我還是非常喜歡你們,因為你們幫我卸下了五年的功課包袱,給了我最美的享受;

它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説。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其中然我難忘的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晚年的錯誤招致悲劇下場;項羽24歲起事,7年間睥睨天下,縱橫天下,號令諸侯推翻強秦,自封西楚霸王,卻最終垓下悲歌烏江自刎。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功成名就達到人生頂巔,卻因心境的惶恐不安、寂寞孤獨,無處話淒涼;同為將相,伍子胥輔佐兩代吳王稱雄,最終竟死於吳王賜劍之下;四君子之信陵君為公子無忌威震天下,強秦不敢攻魏,但最終因他人饞毀魏王質疑,憂鬱而死;屈原正直當道,致力改革,但貴族詆譭,踽踽獨行,只能懷沙自沉汨羅江;韓信一生破敵立功無數,為高祖打下江山

卻死於呂后之手;飛將軍李廣一生抗擊匈奴,最終自刎而死.......為什麼他們的成功和榮耀都要與悲劇成為永恆的對照哪?

《史記》是中國的精華,是中國的標誌,是中國人的驕傲。讀了《史記》會讓我們終身受益。

讀《史記》有感4

這是一本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之間五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本由司馬遷花費18年光陰寫成的書,這是一本記載了所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如兵馬俑,西漢·玉舞人,三輪銅盤,這是一本寫的由被王朝統治5000年之間的歷史,這是一本······

我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 卧薪嚐膽 講的是:當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後,勾踐回國後,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吃飯時舔舔苦膽。親自耕作,夫人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也從不穿華麗的衣服,對賢人謙卑有禮,招待的賓客熱情誠懇,救濟窮人與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後,勾踐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與百姓,尋機報復吳國。吳王因打了勝仗不管朝政,越國富足,吳國衰落。四年後越國攻打吳國,一次又一次,吳國疲憊不堪,越國大敗吳國。

我們做人應像勾踐一樣,失敗了再爬起來不要氣餒才會成功。

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的興旺;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有許多愛國的人,有:鄭成功,司馬遷,陸游······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祖國的養育之恩。

讀《史記》有感5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 )。

史記讓我瞭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後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後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讀《史記》有感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有感6

歷史那一片雲,至今還沒人能完全瞭解,但在司馬遷的娓娓道來中,使我對那神奇的歷史略知一二。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硝煙四起的春秋戰國,認識了智勇雙全的藺相如,英勇的廉頗,足智多謀的管仲,使命重大的荊柯……負荊請罪、荊柯刺秦王等都讓我沉迷在其中,留連忘返。除外還有被稱為飛將的李廣,善於用人的劉邦,自大好戰的項羽……等歷史人物,他們的故事讓我身臨其境。

他們身上具有的精神更值得表揚。劉邦在被人問起如何打敗項羽時,沒説起自己,反而誇獎了自己身邊的韓信、蕭何等人。而我有了一點成績就十分驕傲,到處炫耀,比起他們來,我連古人都不如。不説諸葛亮、管仲他們,我連他們萬分之一也比不上。就説説廉頗負荊請罪好了,廉頗知錯就改,揹着荊條上門請罪,而我犯了錯,也不虛心接受爸媽的批評,還和他們頂嘴。像藺相如,他寬容大度,原諒了廉頗,而我,當我的朋友犯了點小錯,我就扭過頭不理他,更嚴重一點,甚至絕交。想到這裏我不禁掩卷深思……

發現了自己這麼多不足之處,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長大後我還要做一位歷史學家,揭開歷史神祕的面紗……

讀《史記》有感7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句評價道出了史記的文學地位之高,更點明瞭,從史記中藴含的道理之多。品讀史家之絕唱,學會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讓我們從衞君與彌子瑕的故事開始,學會做一位美德青年。

看彌子瑕恃寵驕橫之初,學會為人謙卑。彌子瑕年少貌美之時,有衞君的寵愛,這種無視規矩的行為,將她的將來埋下了禍根。彌子瑕有了衞君的寵愛,於是竟然膽敢將自己吃過的桃子獻給君王。雖然這是二人嬉戲的把戲,但這種不尊敬他人的行為,也暗示了彌子瑕凶多吉少的將來。品讀史記,我讀出了司馬遷對於恃寵驕橫之輩的譏諷,更讀出了司馬遷對於讀者的墩墩規勸,不恃寵驕橫,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即使這是來自上千年前這份珍貴的聖人之訓,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在社會日益發達的時代,我們的各種物質條件都在不斷完善,可是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是否能夠與時俱進呢?這是我們所需要關心,需要探究的。

品讀史記,便很好地為我們如何修養個人品格,做出了指點,教導我們如何修養美德。

讀史家絕唱學會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在歷史中學會修養一生謙謙君子之風,做大雅美德的青年。

看衞君只重視美色之為人應多重德。衞君對於美麗的彌子瑕百般誇獎,但是待其人老珠黃後便開始翻舊賬。這樣的翻臉不認人的行為,在現代也時常會發生,我們應當怎麼去面對呢?讀史記可知,應當再重視自身道德修養才對,試想假如彌子瑕在駕車之前先請示君主,不過張口之勞,便免去偷偷駕君主之車的隱患,假如彌子瑕再重新摘得一個甜桃子,而不是獻上自己已經吃過的桃子,不過伸手之勞便可免除不敬君主之罪。這些都是簡單的舉止,但他們真的簡單嗎?我想不然。這些動作當然普通,但究其本源,這些簡單的動作,發自對於規則和對於他人的尊重是源自日常對於美德的重視,倘若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了修養美德,那麼兩面三刀的偽君子們也就無法翻舊賬,倘若我們每一個人都重視自己內在美德的修養,那麼以德為美的世風,也能夠洗去。

以美色示君,這樣始終是外在之美色之人的利器。

讀史家之絕唱,學會修身內斂,在與人交往之中,學會修養一顆拳拳清雅之心,做大雅美德青年。

身着素衣,卻心有錦緞。讀史記讓我們學會了做人的準則,知道了有了美德,即使自己外在不夠美麗,也可以擁有美好的生活。擁有了美德,就擁有了更有意義的人生。

品史家之絕唱,在語文的學習中,學會做一個美德青年!

讀《史記》有感8

讀完了《史記》一書,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是司馬遷所著,生動地記載了從黃帝時期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共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中我最喜歡的是《將相和》這個故事。它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文章讚揚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及顧全大局的精神,也讚揚了老將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更讚揚了藺相如和廉頗二人的愛國精神。

藺相如機智勇敢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他敢於在大殿上怒斥秦王,羞辱秦王,而我卻連上課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都不敢;有時老師點我回答問題,我都會緊張地把答案都忘了。

藺相如和廉頗為了祖國的利益,捐棄前嫌,和好如初也讓我感觸很深。我經常為了一點點小事和姐姐爭執不下,甚至吵鬧到需要爸爸媽媽來評理調停的地步,跟藺相如和廉頗比起來,實在是令人羞愧啊。

我要好好學習藺相如和廉頗的精神,要做勇敢的人,要做胸懷寬廣的人。

讀《史記》有感9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為什麼有如此強的意志要編寫史記?那是因為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要繼承父業。所以司馬遷才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願,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不幸遭受了宮刑,但他克服了宮刑給他帶來的恥辱,於是他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他經過了整整16年漫長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了他父親的遺願。於是中國才會有這樣一部偉大的史書。

正應為司馬遷有如此強大的意志,所以他編寫的史記才會永垂不朽。

史記這一本書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禮儀,民俗。從五帝本紀中開始就有了禪讓的制度,充分表現了我國的優良品質。

史記這一本書,也記載了我國古代徵兵打仗時精湛的戰略。從項羽本紀開始,就有了這一類的記載。

總的來説,史記這一本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本書傳承了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化。

史記中不僅記載了很多的故事傳達了對古代優秀文化的頌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和對善舉的推崇與稱讚。

如,大禹治水這一個故事介紹了,大禹專心治理洪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一個故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無私的,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中,就可以深刻的看出他的心非常的善良,寧願為別人付出一切也不惜吝嗇自己的所有的利益。不僅如此他還帶領着人們一起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造了大福。

不僅大禹治水的無私品質被人們讚揚,陳勝吳廣的英雄事蹟也在人羣中廣為流傳,為人們傳誦。這兩位英雄演繹了一起,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講的是陳勝吳廣帶領着奴隸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雖然陳勝吳廣從起義到犧牲雖僅有短短的6個月,但他們燃起了人民的推翻秦王朝的信念,並且這種信念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講的是飛將軍李廣非常喜歡自己的士兵,愛兵如子,並且積極抵抗匈奴進犯,保家衞國,且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類似的還有很多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一個的英雄形象。這些故事都很值得我們的深思。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既讓我們輕鬆的瞭解中國古代的歷史,古代的優秀品質,和其中的失敗成功,悲歡離合,也讓我們由古人的所作所為引發對現在人們的所作所為的深思,讓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瞭解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為中國驕傲。

讀《史記》有感10

夜晚,我從書架上取出一本精裝的書――《史記故事》。這本書其實早就買了,只是我看着太厚就懶得翻閲,自從學習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之後,這本書就經常出現在我的書桌上,讀着讀着,我漸漸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翻開書籍,如同乘上了一列時空快車,穿越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各個朝代,目睹了各個王朝的興亡盛衰。在這列時空快車上,我最感興趣的還是漢朝這一站,最敬佩的人仍然是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

在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中,經受了風霜艱辛。有一次,由於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説了一些對漢武帝不利的真實言論,竟然被關入監獄。後來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於寫成了這部歷史名著。

司馬遷為了他所追求的事業,他無私地獻出了寶貴的青春年華。合上書,我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打退堂鼓,比起司馬遷來真是相差太遠了。就拿上週做奧數題來説吧,老師放學前佈置了幾道稍有難度的.數學題,説是讓我們回去挑戰挑戰,我一到家就拿筆做了起來,可是有一道題我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於是我便放棄了。誰知第二天,其他很多同學都做出來了,其實我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做出來。我想,司馬遷在那樣的環境中仍然能堅持寫書,我的學習條件這麼好,還有什麼條件不認真學習呢?

感謝司馬遷給我們人類留下了這部史學鉅著!感謝司馬遷堅持不懈的執着精神!

讀《史記》有感11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長篇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節家”七十“列傳”。書中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史記》也是一本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鉅著,書中有威震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劉邦、項羽、漢武帝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將相和。將相和中的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哪知道這個消息傳到了秦王的耳朵裏,秦王就派使者對趙王説:“我們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的和氏璧。”趙王聽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有人推舉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趙王答應了,藺相如見了秦王,秦王拿着寶玉左看右看就是沒有提城池的事,藺相如靈機一動對秦王説:“和氏璧雖好,但有一處污點我來指給你看一看。”秦王把寶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往後退了幾步,大聲罵道:“秦王不講信用説要拿十五座城池來換可現在並沒有提。”秦王故意把十五座城池給他。藺相如又説:“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才能把寶玉給他。”秦王答應了。藺相如又叫他的手下把寶玉偷偷帶回了趙國。藺相如回國後又在澠池大罵秦王為戰國立了大功,趙五封他做了大官,廉頗很不服氣,經常侮罵他,藺相如沒有怪他。廉頗向他負荊請罪。廉頗是個知錯就改的人,藺相如是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

《史記》中的故事還有許多,都很精彩。

讀《史記》有感12

第一次讀《史記》是在高二,那時候年少輕狂,總覺得歷史老師講得不夠通透,索性買了一本嶽麓書社的《史記》,三個月時間,囫圇吞棗。那年大學聯考出的課外文言文裏就有《田單列傳》的內容,印象特別深刻。大學時,被古代文學老師一番“威逼利誘”,選修課程再讀《史記》,學期考核得了一個優。上班工作後,當了語文老師,教材裏有《史記》的文章節選,帶着學生們一起讀了一些“常規”篇目,後來還講過幾次公開課。所以《史記》對我而言,太有意義了。這次讀書,又選《史記》,也算有一份情懷的驅使吧。

《史記》一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五部分。作為史書,雖然是以人物傳記的寫法記錄歷史,但是卻依然要有大的歷史框架做為成書的脈絡。

我們縱觀全書,發現本紀是《史記》全書的大事綱要,是經;世家、列傳是寫具體人物、具體事件,是緯。要想弄清某人某事與其前後左右的關係,必須看本紀;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體細節,必須看世家、列傳。所以,讀《史記》必須要先讀本紀和表。

讀《史記》總也繞不開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因為很多時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學和史學區分得那麼清楚,可能會很難分離,分離了之後也很難確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當讀《史記》,必然會首選《項羽本紀》(後文均稱“羽紀”)。這是因為羽紀的影響太大了。羽紀堪稱是太史公《史記》的得意之作,充分彰顯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精神”。無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對事件的記錄,都有着其他本紀無法比擬藝術魅力。但是就從史學文字記錄體例來看,我還是首推《高祖本紀》。而且如果系統的讀《史記》,那麼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讀了。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記錄方式,在以“本紀+表”為綱要外,人物傳記之間還可以起到一個相互參照的作用。比方説“鴻門宴”則在《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中均有記載,並且是依據傳主個人視角而寫。這樣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觀記錄歷史了。所以我覺得讀本紀也要參考這樣的讀法。所以這次讀《史記》中的本紀,我首推《高祖本紀》,它不像《始皇本紀》、《文帝本紀》等那樣簡簡單單,只有一個輪廓;也不像《項羽本紀》、《呂后本紀》那樣集中地寫人物、寫事件,完全像一篇傳記。它介於二者之間,既有對劉邦這個形象本身的比較細緻全面的描寫,同時又照覽全國,又簡明扼要地提挈着全國各地區、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千頭萬緒,而又井井有條。這才是《史記》“絕唱+離騷”的根本屬性。這一點是後人不可望其項背的,比方説班固在《漢書》中將項羽“降維打擊”寫成列傳,司馬光乾脆把項羽拿來做了一個帝王得失的“教材”……

讀《史記》能讓我們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性思考。同時也能讓我們有更直觀和深刻的對於中國悠悠歷史的認識。

作為一個教語文的老師,説了這麼多,好像有點偏離語文學科了。幹嘛要從史學角度去分析全書的讀法呢?其實,如何讀書本就是一個語文學科的命題,那麼如何讀史書,讀史書的方法也自然是語文學科的範疇之內了。讀史書,可以瞭解其情節,但更多的還是要讀出史書的原汁原味,讀出作者的創作想法,在這兩點基礎之上,再去讀史書的價值和意義吧。

讀《史記》有感13

這篇文章説的是晉國為報虢國討伐之恨,在晉獻公二十二年,採用苟息的策略,賄賂虞公,向虞公借道攻打虢國。讓虞公沒有想到的是,晉軍在消滅虢國勝利歸來再一次向虞國借道時,趁勢也把虞國攻佔了。

這則故事讓我明白:在生活中,為了大局要捨得不拘小節,不能“因善小而不為,因惡小而為之”,不能有貪念,否則,將一事無成。

聯想到現實中的大人們炒股時,見股票漲了,就希望它會越漲越多,患得患失,猶豫不決。過了幾天,股市一下跌了一大半,懊惱也來不及。他們的心態,和虞公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還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一個小孩設陷阱想要捉住十隻野雞。一開始果然走進七隻野雞,還有三隻在筐外。他認為這三隻也會走進來的,所以按兵不動。過了許久,在外面的三隻雞非但沒進,反而從筐裏走出兩隻,此時他本可捉住五隻雞,可他僥倖地想,剛剛還有七隻進來,為什麼十隻就不能一起進來呢?最後的結局不出我所料,筐裏一隻雞也沒了!這則故事就告訴我們:不能心存貪念,不能得隴望蜀,要適可而止。

想想我自己,我的慾望是不是很多,我是不是也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呢?總是,我要從現在做起,我要從古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我可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不能重蹈覆轍。

讀《史記》有感14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編寫史記的故事。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為了替某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被押解入獄受了酷刑,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一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就是司馬遷活着的精神支柱。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用了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史學鉅著——《史記》。

讀了這篇課文,我想到了很多司馬遷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首先,要學會剋制自己。有些人,受不了責備,動不動就哭。但司馬遷,他敢於直言,結果自己入獄受刑,為完成遺願,忍辱負重,剋制自己的憤恨,堅持寫書。這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其次,要有責任感。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只知道玩樂,不負責任。而司馬遷,他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這是因為他有責任感,他才完成了《史記》。最後,要學會打基礎。司馬遷從小就聽父老鄉親們講歷史故事,年輕時努力讀書、廣交朋友,我們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打好基礎才能使以後的學習更堅定。

讀完這篇課文,我深受教育。我決心要向司馬遷那樣,做一個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的人,勤奮努力,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讀《史記》有感15

這幾天,讀完《史記故事》的我,感觸很大,這真是一本史學鉅著。它是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本通史。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周武王滅紂》。

故事的大意是:商紂王不行施德政,有心勸説的忠臣卻被做成了肉醬和肉乾。

而在一旁的姬昌施行仁義之道,勤於治政,一直想推翻紂王,為百姓造福。百姓也佷愛戴他,一些賢士都去投靠了他。姬昌日益強大,可是還沒有完成志願就逝世了。他的兒子姬發也是行嘚施政的好人,他即位後,立志完成父親的遺願。因此他廣招賢才,勤政愛民。

第一次征伐因時機不對,中途返回。

等二次征伐士兵奮勇殺敵,對方的將士都投靠了姬發。紂王眼看大勢已去,投火自焚。

姬發勝利,把紂王和他的兩個寵妃屍體砍去屍首,掛杆上示眾。妲己被姬發判了死刑。

姬發就是現在的周武王。

這個故事告訴我:使用兇殘的暴力,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正因為紂王暴力施政才導致商朝的滅亡。

我雖然不能説以的施政,但我會學會包容,改正打架的壞毛病,這就是這本書給我的啟示。

Tags:有感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