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弟子規》有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03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弟子規》有感(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裏有這麼一個故事,大意是———很久以前,天下大亂,有一個小孩帶着老母親逃難,她們逃到深山裏,看見前面有一所破廟,她讓老母親先到破廟裏面去休息,她出去找野菜給母親充飢。等她採到野菜時,突然衝出三個強盜,把她抓走。三個強盜説:“我們要吃你。”小孩説:“求求你們放了我,我家有一個老母親,我要把野菜給老母親吃,然後我一定回來。”強盜們被感動了,放了他。小孩子回去,給老母親煮了野菜。他就回到強盜身邊。強盜們説:“原來天下還有這樣的人啊,以後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生活。”

我的感想是:誠實守信和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孝順父母的人。一個人只有誠實守信了,他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我們要孝順父母,如果不孝順父母就對不起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短短的三字一句,其中卻藴含着無窮的道理。這就是中國經典儒家文學著作《弟子規》的開篇語。

俗話説的好,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個人如果從小懂得規矩,明辨是非,那麼他將會成為一個有原則、有主見的人;反之,如果從小過於放縱,任由自己的脾性張揚,那麼他很可能會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弟子規》就是這樣一部約束、管理我們言行的規矩書,請大家謹記這是約束而不是束縛,是管理而不是管制!

全書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闡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習慣與規範。開頭提到的那幾句便是《弟子規》的總敍,貫穿了全書的內容,告誡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其次要為人謹慎,講誠信。愛所有的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在把這些都做好的前提下,大德已成,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從這幾句我們也不難看出,學習文化知識是放在大德之後的,人生之大德應是“孝、悌、信、愛、仁”,有大德才能有大成!

讓我們再深入的體會一下大德之道!

入則孝——試想一個不愛父母的人,何以愛別人,何以信於人?他是孤立的,自私的,狹隘的,難以成事。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即使他有再大的成就,這種人也是遭人鄙視的。對於我們來説,父母就是天,為我們支撐一片生存的世界,我們怎能不感激父母?母愛如輕柔温暖的雨,父愛如堅不可摧的山,他們永遠永遠的付出,我們何以報答?只有“孝”這一個字。

出則悌——我明白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長輩。無論對方與你有沒有血緣關係,只要是長輩,他們身上就有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的東西,我們都應以誠懇、尊敬的態度去面對。對待長輩要用尊稱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等等,都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也在時時提醒自己,對待長輩時千萬不可傲氣凌雲。

謹而信——我明白了無論在那個環境中,人都應該保持謹慎而誠信的對人做事。譬如在家如何對待親人,在外怎麼與人溝通,做事如何獲得別人的信任等等。這裏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我們只有對別人誠信,別人才會回饋給我們誠信。如果不能遵守約定,無論是因為什麼主觀的原因,都不足以挽回別人的信任。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泛愛眾,而親仁——這是與人相處的精囊妙計。正確的交往觀念是人人平等,有博愛之心,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當別人給自己恩惠時,也要心存感激。多於那些道德高尚、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從而見賢思齊,提升自己的素質。

餘力學文——我懂得了要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自己創造優異的學習環境,努力達到目標,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習等等,這使我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這部書,我原本模糊的處事觀念變得清澈了,原本不以為然的不良習慣變成我必須摒棄的惡習。我終於懂得了優秀弟子是怎樣煉成的。我們的人生需要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弟子規》是我們少年時期的必修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不斷完善自我,走出精彩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3

中華文化長河連綿不斷,熠熠生輝。在那文化長河中有一顆耀眼的明星,那是曾經的那個時代所傳誦的,它就是《弟子規》。教導着一代代人學孝,向善,治身。

“學習《弟子規》,將文化落地為文明。”這是曾經那個《弟子規》世界推廣者的共同心願。於是乎,每一次與《弟子規》的相遇都是文化的盛典,每一次都是激情的飛揚,每一次都是智慧的激盪,每一次都是心靈的碰撞。

《弟子規》,讓我學會做人。

作為一個有孝心的人。

“孝心好比大樹下面的根鬚,它決定着樹的成長高度。”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接納,不能尊重,不能理解,不能信任,不能善待,如何與他人相處?俗話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什麼是善惡?什麼是黑白?什麼是對錯?誰告訴你?

你的父母。

對未成年人來講,父母的教誨就是價值標準不容懷疑,學會傾聽,從聽父母的嘮叨開始。

做一個友善的人。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也;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與家人和睦相處不搞“窩裏鬥”,許多家庭是“窩裏”鬥給鬥毀的,許多單位是“窩裏鬥”給鬥垮的,許多團隊是“窩裏鬥”給鬥散的。“窩裏鬥”是自己人的相互殘殺。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窩裏鬥”。俗話講:“爭則亂,亂則衰,衰則滅,滅則亡。”

做一個有才能的人。

“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學習主要是一個能力。學習一個人上升的階梯。學習是一個人持久的實力。學習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要學習好,不自信不行。高中的教育涉及到多方面。有位校長曾説:“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人生是波谷相連的。有山峯就有低谷,有高潮就有低潮,有開始就有謝幕,有開始就有謝幕,有月圓就有月缺,有春天就有冬天,有車水馬龍也有門可羅鵲。

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任何時候不管遭遇什麼樣的艱難困苦。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

“子孫雖愚,經不可不讀,費經費論,治安敗壞根由。”《弟子規》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世代傳承。

讀《弟子規》有感4

讀一本好書,你會融入到美麗、善良、淳樸、真誠和快樂之中,讓人們的心在時間的見證下折射出本身的光彩、高雅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骨,在尋覓美的真諦的同時,去找回心靈的高尚和純真。胸懷坦蕩地送走每一個黃昏,迎接每一個清晨。歲月依舊,情懷依舊,一本好書,墨香醉心頭……

閲讀是一種心境,在經典中聆聽高山流水、花開花謝,暢想海闊天空,沐浴明媚的陽光,沖淡憂傷與惆悵。閲讀為我們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使我們的心靈鮮活起來。

流星在夜空無聲的劃過,成了靈魂深處最美的瞬間。生命的夜空定有顆顆耀眼的明星,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直到生命旅途的結束,那便是知識,便是文學,便是經典。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的《弟子規》。《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起中國就作為一個世界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的向前滾動着,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而談到對此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我首當推崇《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説“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一本本經典讓我們成長,看懂人生中的花開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長的腳步。

讀《弟子規》有感5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古就是先賢們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是我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瑰寶,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五個方面闡述了一個人的行為準則,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讀後感。

1、入則孝。百善孝為先,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把我們養大成人,讓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父母的恩情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光陰去報答。

2、出則悌。對待我們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除了我們的父輩,在我們的一生中,給予我們很多關心的或許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了,所以,對我們的兄長要恭順,對我們的晚輩要愛護。

3、謹而信。先賢告訴我們“謹”這個字,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謹小慎微的人,養成對事嚴謹的態度,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衝動莽撞。“信”則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俗話説人無信則不立,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4、泛愛眾而親仁。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值得尊重個體,不要因為他的貧窮而瞧不起,也不要因為他的顯貴而趨炎附勢,要儘可能的`關心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因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5、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隨着我們的成長,接觸的新鮮事物就越來越多,如今的社會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

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感觸很深,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行為準則觀念,我將把我學到的東西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嚴於利己,寬以待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好公民。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園裏總會傳出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是那麼得鏗鏘有力,那麼得整齊。《《弟子規》用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教育着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弟子規》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傳至今,開導學生,風靡校園。它用一句句含有豐富哲理的語言,一個個做人的道理教育着我。

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體貼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珍惜親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做到規矩謹慎,要講信用。誠心,是無價之寶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數“次謹信”了,它告訴了我誠信的貴重,誠信的容易失去,難以得回……

《弟子規》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地遨遊,它帶着我在知識的寶庫裏摸索前進,它帶着我進入了孔子爺爺的課堂,學習做人的道理。但當我讀着“次謹信”時,我的臉不時紅了起來,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記得那天,天空中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撐着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在路上行走着。在陣陣鳥叫聲中我醒來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歎了一口氣説:“怎麼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動是進行還是不進行呢?”我的心裏想着:算了,還是不要進行了反正雙休日還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動也不遲啊!媽媽走過來了看見了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不禁問道:“怎麼了?”“今天下雨了,活動是進行了還是不進行呢?我對組員説好了今天搞活動,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對媽媽説道。“當然要進行了,既然説出口了就應該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無言誰還會來信任你呢?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怎麼能説話不算數呢?”媽媽教育我説。我點了點頭,決心一定要照常舉行活動。在那天我們順利地開展了“WQ”活動,媽媽那句“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也牢記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為有了誠信而顯得更加成功。誠信,是人生中不可丟失的,它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勝過任何事物。誠信是開啟人生大門的金鑰匙;是人生中的導航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腳印。人以誠信為本,我們一定要講誠信,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誠信,讓我在成功中成長;誠信,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誠信,讓我邁出了一小步。《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它讓我對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潤物般的潛移默化,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讀《弟子規》有感7

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裏,有許許多多的古聖名著,但是,有一本可以拯救世界、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和促進社會和諧,那就是《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了學習七大主修課,分別是“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入則孝”講了要孝順父母;“出則弟”講了在社會上能懂禮節;“謹”講了謹慎做事;“信”講了要有信用;“泛愛眾”講了愛一切事物;“親仁”講了向好人學習;“餘力學文”講了要學習其它有用的知識。表達了作者想教好每個人如何做人遠大志向。

我認為《弟子規》裏的“親仁”很重要。如果你有本事,不造福社會,也沒用。像地溝油,據專家分析,沒有博士學位的人是造不出的。這種人,就算他有一身本事,也是壞人。《弟子規》裏有一句我特別欣賞,是“不親仁,無限害”。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親近君子,就會沾染不良風氣,從而變壞。

《弟子規》牽連到我們的生活太多了。但是,沒有學過《弟子規》的人把一切都顛倒了,本來是兒女孝順父母,現在是父母寵愛兒女,舉一個例子,一名教師很寵愛他的兒子。一次,那名教師為兒子裝水遲了,兒子就大罵出口。但學了《弟子規》,兒子再也不罵了,而且很孝順。《弟子規》確實可以拯救世界。

我沒學《弟子規》前,我在街上見到垃圾也不撿,心想:別人會撿的。可我學了之後,主動撿垃圾,扔到垃圾桶去,並想:我是21世紀的學生,要品德好;沒學之前,我不主動上三樓收衣服,學了以後,每次放學,放好書包,就上三樓收衣服。

有的人會説,就這麼一本小冊子,可以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嗎?我的答案是:沒錯。我再舉一個例子。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竟然用七張一百同時燒掉,是為了點一根煙抽,這個人學了《弟子規》後,脱胎換骨,去做義工。這樣的人竟然也可以教好,你説,《弟子規》威力大不大?

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學,一定可以變好。相信吧。

讀《弟子規》有感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對你來説可能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對我來説它是一盞啟明燈,時時刻刻叮囑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來自《弟子規》這本書。

我的性格很倔強,總惹父母生氣。有一次我和媽媽頂嘴,她説一句我還一句,氣得她掉下了眼淚,晚飯也沒吃。我卻堅持自己沒錯,拒不認錯。最後還是爸爸出面,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又勸了媽媽我們才和好如初。《弟子規》中講到“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看到古人都是這樣孝順父母的,我感到很慚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媽媽就起牀為我做早飯,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學習,陪我練琴,滿足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傷心,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更要把這些美德代代相傳,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讀《弟子規》有感9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題記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長的小草,一棵春天裏樸素的小草,因父母的愛在我心中,讓我貪婪地聽吸着陽光雨露,將把我的一生覆蓋。讀《弟子規》裏的“放則考,”才猛然地反思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言行,讓我深深地領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父母的愛所賦予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沒有一本哲學書籍能夠比父母的愛更周全。

當父母多嘮叨幾句:“天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地回答説:“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想到平時自己感冒了,父母會擔心地問這問那,帶着我去醫院,在廚房熬中藥給我吃,給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那我們呢?當父母生病感冒了,我們是否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牀。”意思是説: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況重時,更要晝夜服待,不可以隨便離開,那作為兒女的我們,做到了嗎?

我們從呱呱墜地時,父母的愛就無時不刻地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平日毫無節制地揮霍着愛的“支票”那我們是否有想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愛因為在心中,所以冬天要讓父母温暖,夏天要讓父母清涼,早晨要看望你父母,看看父母昨晚睡得昌否安好,晚上要準備好牀鋪,讓父母睡得安定,反思昔日自己對父母的關心,真是慚愧啊!慚愧!

讓我沉浸在愛的歡樂中,讓我享愛在愛的温馨中,讓我陶醉在愛的雙臂間,讓我偎依在受罪的懷抱裏,讓受罪永駐我心中,我將用我的愛去報答我的父母,附之行動,多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不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我相信我能做到,因為愛在我心中。

願生活的芳香醇厚縈繞着我親愛的父母,願我全部的祝福揉進父母的心田,讓父母的心中的花朵盛開如雲。

讀《弟子規》有感10

今天我聽了《弟子規》裏的《黃香温席》,講的是冬天黃香給他的爸爸用自己的體温給爸爸暖牀,爸爸睡覺就不冷了,夏天給爸爸用扇子扇枕蓆,爸爸睡覺就不熱了,黃香真孝敬自己的爸爸。

我也要向黃香學習,也要孝敬我的爸爸媽媽,爸爸下班我要向爸爸説辛苦了,媽媽累了我要幫媽媽,還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他們的我自己能做的事。我愛爸爸媽媽,我以後要很好地孝敬他們。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説話做事講究信用。

就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是説:在家裏,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立刻回答,不要假裝沒聽見或是懶得答應;父母叫我們幹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立刻做完,不要找藉口或是不高興;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必須恭敬地聽,不得隨便或是裝出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我們犯錯了,父母指責我們時,一定要知錯就改,不要一錯再錯,不要讓父母傷心。

當我讀到這句話時,非常慚愧、非常後悔。因為,我總是若父母生氣,讓他們擔心,讓他們為我操心。哎!我真不應該,父母這麼辛苦的賺錢給我和姐姐讀書,我居然……所以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好好孝順父母,長大後讓他們過上幸福的日子,讓他們過得無憂無慮。

讀《弟子規》有感12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一 、孝敬父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二 、為人處世

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要時刻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禮貌待人,對學生的問題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耐心和愛心,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因為人生中有很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規》裏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將按照《弟子規》,激勵自己,完善自己,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3

中華民族積澱五千年曆史文化,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傳統美德,彰顯於世界文明史。從朱熹的《童蒙須知》,到王應麟的《三字經》,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規》,幾代大師巨儒,秉承儒家教育傳統,注重優良品德從日常行為抓起,先立德,後立身,因此,中華啟蒙教育理論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弟子規》乃儒家聖賢之古訓,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撰的。“規”即規範,指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全書以《論語·學而篇》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用三字經形式闡述而成。它從日常倫理、出門居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做人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闡述聖哲的智慧和人生態度,詮釋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價值觀,主張凡事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有諸己,求諸人,其國學高論、名師大德和哲人聖言,為國內外儒、釋、道各家共同倡導,被視為人際交往的禮儀規範和求學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眾,為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為考察幹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慎言謹行,講求信用。“若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是有文明準則的,穿着整潔,舉止文雅,戒煙節酒等,都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作為員工也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應予充分重視。做人也是要講信用的,“誠者有信,仁者無敵”,唯有誠信待人,才能贏得信任。我公司曾因產品包裝的小小失誤,寧願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召回該批的全部產品,為的就是贏得客户的信任,樹立起過硬的品牌。正因為如此,公司多次被評為“A級誠信單位”。

再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眾,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事、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説:“員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公司對員工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員工對公司的無限忠誠,而這正是公司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最後,《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一個愛學習的員工必定是充滿朝氣的,一個學習型的企業也必定是充滿活力的。唯有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企業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

《弟子規》可讀可悟,可言可行,至平至常,至神至聖,是治學、修身、齊家之範本,亦為正心、做人、立業之經典,各個階層人物、各種年齡人、各行業職員細讀這篇文章,定會感受到中華美德的深厚底藴,沉浸於情感教育的字裏行間,從而深受其感染和薰陶。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民族,中華國土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但由於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當今社會出現了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等現象,我們有必要通過學習經典來突出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傳承精神文明和傳統美德,創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14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弟子規》。雖然表面上很枯燥,但讀起來還是挺有學問的。裏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意思就是——借用別人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徵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行為,借來的物品,要愛惜使用,並準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又一次,我看到一位同學,沒有經過主人同意,就用了他的鋼筆,誰知道那支鋼筆現在已經絕版了,連主人都很少用,而那位同學還把那支鋼筆弄壞了,害的主人傷心得要命。後來我們發現,那位同學有急事向別人借東西的時候,別人都不借給他。

我們以後使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經過同意才能使用,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做人。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家裏的這本是五年級時爸爸送我的。

裏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等我都可以背的滾瓜爛熟,它也給我日後的生活、學習都帶來不少幫助。它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行為謹慎,言語誠信,相處平等,親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不與父母頂嘴、吵架,體諒父母、熱愛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

《在社會》

在社會上要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行為謹慎,不可放逸,謹乃護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與朋友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社會上如果人人都這樣,何愁沒有文明社會?何愁沒有和諧家庭?人人讓一步,社會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在學校》

親近老師,尊重老師,以師事之,要跟她學習道德學問,仁者無敵!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文以載道。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請教,以免越積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們,你會發現,原來社會不是冷酷的,還有陽光,只是以前沒有發現。用心感受,用愛奉獻,得到的會是整個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這些道理讓我受益終生。道德,讓社會更美好!文明,讓城市更清潔!在生活中彬彬有禮,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這是社會中人人都該重視的,是每個人文明行為的標準。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發現。

Tags:弟子規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