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教育讀後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讀後感15篇

教育讀後感1

閲讀了《不教的教育》之後,我深有感觸,以下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心得一:“蹲下來和孩子説話”很多父母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孩子説話,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從來沒有想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蹲下來你才能看見孩子眼裏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只有蹲下來用孩子的思維思考一下,你才能切身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你不能理解的舉動。只有蹲下來在同一平等的位置上,孩子才不會覺得你是在拿家長的身份壓制他,命令他。蹲下來不但能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還能拉近和孩子心靈的距離。

心得二:我們要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理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成為社會上的一名佼佼者,所以從小就讓孩子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並額外的學習很多才藝等等,而我覺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應該不讓孩子輸在能力的起跑線上,正如《不教的教育》裏面的一句話“一個人的智力絕對不僅僅是讀、寫、算等技能,更多的是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挑戰的能力,以及與周圍環境溝通協調的能力和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等。

心得三:”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在繁忙的城市,父母為了生計,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應酬上,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夠的時間經常陪伴孩子,導致孩子普遍心理孤單和渴望父母陪伴,也有很多父母意識到照顧孩子的時間不多,心裏有愧於孩子,所以用物質彌補孩子,而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再多的玩具,在漂亮的衣服,再好吃的零食都滿足不了孩子心靈上的需求,所以我覺得家長不應該以工作忙為理由疏於陪伴孩子,當你賺了大把的金錢後卻發現孩子和你的距離已經拉的很遠了,那時再多的金錢都無法拉近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因為你已經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時間。

教育讀後感2

讀《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的心靈似乎受過愛的洗禮,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説,以一個學齡前男孩恩裏克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的第一天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記載了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

在這本書裏,大多寫的都以愛為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讀後感愛是無盡的,特別是母愛。書中的主人公的父母親是多麼愛自己的子女,有一首歌這樣唱來着:“有媽的孩子像塊寳,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是啊!媽媽的愛是無人能比的,不僅是媽媽對我們的愛,子女對媽媽的愛也是同樣的,我愛我的媽媽,她為我們家,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操了不少的心,但她還是無怨無悔的付出,記得小時候,老師常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東西,除了——母愛!”小時候還懵懵懂懂,現在大了,回想起來,也意猶未盡了!生活中僅有母愛還是不過的,當今社會的愛實在是太少了!有的人們為了一點小事就小題大做,興風作浪,我最忘不了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偶然經過一條馬路,突然一輛小車與一輛貨車撞到了一起,接着貨車司機趕緊走了下來,看了看自己的車子,然後連忙對開小車的司機破口大罵,還説要賠錢,可是那輛車子不過就擦出了幾條痕,若貨車司機心胸寬闊些,用把事情弄這麼複雜嗎?還有更可惡的,我們小區內打掃衞生的清潔工阿姨們,每天早上早早起來把小區打掃得乾乾淨淨,可就有幾個不聽話的小孩,喜歡惡作劇,經常是在人家掃完地之後就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旁邊的垃圾桶跟空氣似的,我在一旁看着,心底不由得抱怨!

難道現在的社會真的就沒有愛嗎?愛可以有很多種,但始終都是表達一個觀點,看了這本書後,讓我由衷的覺得我們應該向社會呼籲愛,現在的“活雷鋒”真是太少了,難道人們都變了?

教育讀後感3

泰戈爾曾説:“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着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愛的教育》通過平凡、細微的小事,宣揚了人世間最偉大的愛。

在讀《愛的教育》時,我常常被書中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愛女與父母之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所感動。全書雖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驚心動魄,可書中的故事又好像發生在身邊,時刻提醒人們學會用一種温暖的眼光看世界。“成百萬上千萬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正在學習同樣的知識。……他們的運動有多麼龐大,而你正是這其中的一員。……你的書本就是你的武器,你的班級就是你的連隊,你的戰場就是整個世界,人類文明必將勝利。”恩里科的父親曾把學習比喻成一場運動,鼓勵兒子努力成為一名堅強的士兵!《小泥瓦匠》一文中,當“我發現小泥瓦匠坐的那把椅子的靠背被他衣服上得石灰弄白了一塊,我要用手去撣”時,“父親卻拉住了我,父母自己悄悄地把椅子撣乾淨了”;當小泥瓦匠離開以後,父親語重心長地對恩里科説“兒子,你當着同學的面撣灰,就等於責備他把椅子弄髒了。凡事勞動所帶來的,不論是塵土、石灰、油漆,或是其他什麼東西,都不是骯髒的。勞動並不骯髒。當你看到辛勤勞動一天回來後的人們時,千萬不能説:“這個人真髒!”而應該説:“他衣服上的是勞動的痕跡。”恩里科父親的教育方法讓我領略到了教育潤無聲的魔力。《小抄寫員》的小主人公裘里亞為補貼貧困的家庭,半夜偷偷爬起來模仿爸爸的筆跡幫助爸爸抄寫雜誌社的訂户名單,堅持了三個月之久,忍受着爸爸的責備和誤解,後終於被爸爸發現,孩子的愛心和對家庭的責任感是現在獨生子女望塵莫及的。

愛是什麼?

愛就像氧氣,充滿在生活的周圍,充滿了人的內心;愛也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愛是一種親情,愛更是一種温暖。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對整個社會、整個民族而言永不過時的話題。《愛的教育》一書中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父母的話和每月故事裏一篇篇富有哲理的文章,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也使我受益匪淺。“父親要我在假期裏每天都邀請一位同學到家裏來玩,或者我去看他們……”不失為一種引導孩子社交的有益活動。

教育讀後感4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教育讀後感5

上學期來,借過一本書,書名幾乎忘了,但我還記得是關於幼兒教育的。從小我就很喜歡小孩子。人們都説三歲看老,可見幼兒教育是多麼重要。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人,她所提倡的正是美國的傳統教育理念——自然發展。就是説一切的幼兒教育活動都應該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符合心理髮展規律,讓孩子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從而使孩子能夠真正地健康茁壯地發展。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會提到一所幼兒園,這就是北京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在這所幼兒園中,學生與老師永遠是平等的,老師永遠都是蹲着和孩子講話的,家長和老師完全可以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這所學校裏,孩子們還可以享受到盧梭的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很多孩子在這所幼兒園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對自己感到很自信。這所幼兒園的教育模式與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是大相徑庭的。本書的作者也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教育持否定態度。認為中國的傳統教育過早地讓孩子承擔了一些其不應該承擔的東西。無論是從技能還是理論知識上來説我們的教育模式還是灌輸,不停地灌輸從而讓孩子達到成人的目標,這顯然施加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忽視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了其自身的發展,使得孩子在失去父母之後全線崩潰。然而今天我們卻又發現,西方的教育家們在向東方尋求答案。西方的教育學者開始認識到我們傳統教育的優點,認為我們的教育能更好得促進孩子的發展。作為我個人來説,我不僅從書中學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知識,比如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告訴他“你能行,你一定可以的!!”幼兒(0-6歲)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父母對孩子的'言教與身教,外界環境對孩子早期教育的影響等等。同時我開始清醒得認識到,並不是西方的教育不好就是東方的教育好,或者是東方的教育不好西方的教育好。教育有很大的包容性。西方的和東方都有很多優點,可以令人借鑑。同樣,西方和東方的教育也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我們共同討論研究,或許某一天,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套中西結合的良好教育模式,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更好地成長。我希望在未來的幼兒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在充分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用更好的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變得更強!!

教育讀後感6

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之一,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將書視作精神的食糧。每個假期學校佈置了“讀專著、談體會”活動,更讓我與教育類書籍有了更深的接觸。《愛的教育》這就是我讀的其中一本。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個學期中所記的日記,日記中也講述老師如何用愛感染意大利少年的故事。《愛的教育》中,同學之誼,兄弟關懷之情,父母偉大之愛,師生尊重之愛,無一不衝擊着我的心靈;書中天真無邪的心靈,處處為人着想的品格,知錯就改的行為習慣,時時洗滌着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氣把它讀完的。我走進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學們是怎樣生活、學習的,又是怎樣去愛的,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生活的追求!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流淚,但是,我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麼高,而是在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含散發出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真得很偉大。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諄諄教導之愛、 朋友間互相安慰之愛……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而我作為一名教師,就更加要細心的對待每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當你,我,他都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

教育讀後感7

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着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的墮落中。

感悟:

已經很久沒有拿起書好好地坐在被窩裏,一個人靜靜地翻書,靜靜地品味。今天,翻開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腦子裏突然冒出的是班級裏H的爸爸説過的一句話“我的兒子的教育簡單、粗暴”。哈哈,或許就如我們一直以來説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樣,簡單直白吧!

可是,如今面對一個個懂得很多,行的很幼稚的孩子,這樣的“簡單”應該不是“一頓打”,或者“一頓罵”。尹老師發現孩子喜歡在牆上作畫,再次搬新家時,就給孩子打造了這樣一方可以塗畫的白牆。

有時候,我們大人(包括我們老師)是一個很矛盾的個體:我們既希望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又不斷地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就好比,我們希望孩子們有快樂的童年,可是我們給予的只是課堂的教學;我們希望孩子們能愛上閲讀,可是我們經常沒有給予充足的閲讀時間,也沒有指導很好的閲讀方法。

看着尹老師的書,“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讓我不禁回味。還記憶猶新,那是兒子還在讀國小三年級,他曾對我説過的一句話:“第一個人説話的語氣,決定了第二個説話人的心情!”那天他説完這句話,我既驚訝又發笑。不得不承認,他總結得很好。所以,很多次,但凡我要生氣了,我的語氣要生硬了,我的聲音分貝要高了,我都會想起兒子的這句話。

簡簡單單,應該就是“心平氣和”吧!那次,我因為班級裏幾個同學不認真而讓全班同學寫反思,L同學寫了一紙的控訴,認為自己沒有不認真,不應殃及池魚。我讓她重改“反思”時,這個女孩子就是不肯。記得那天,我的性子特好,問她:“我們601是一個集體嗎?你是集體的一員嗎?……””弄得L一邊抹鼻涕,一邊點頭,慢慢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試想,如果那天我大聲呵斥,結果會是怎麼樣呢?

“簡單”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接着學習尹老師的著作。

教育讀後感8

《追尋無痕教育》整本書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1、無痕教育的基本內涵。2、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可能。3、 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價值。4、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策略。看了整本書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大點,每個章節他都是通過事例,來説明有的教師教三年後就不是新手教師了,而有的教師教二十年後還是新手教師,區別在於教什麼?勉勵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退,敢於進。退是退到學生的生活現實、已有舊知、思維起點;進是進到認知結構、數學本質、思維深處;勉勵我們在春風化雨中提升教學藝術。最後徐斌老師用他的教育哲學與我們共勉:為學生數學學習服務;做學生們喜愛的老師;創造學生喜歡的課堂;享受教育成長的快樂。

對於無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學習,不露痕跡中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風化雨中提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們都能把教學意圖隱蔽起來,達到對無痕教育這種教育本源的追尋,我想,您的課堂對學生來説,將是集智慧和藝術於一體的知識旅程。

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演繹,都説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該怎麼挖?要把握一個怎樣的度呢?其實,這個度就體現在“進”與“退”的智慧中,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從容節奏。善於退,要退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退到學生的思維起點,激發學生思維的過渡性特點。敢於進,要進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學生的點點知識連成串兒;進到學生的思維深處,使學生的多種思維形式形成“思維合力”;進到學生的實際應用,使得學生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課堂是充滿無限魅力的地方,課堂是學生充分發展的天空。理想的課堂是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過程。無痕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是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學生學習經歷是充實快樂的,學習結果是充分有效地,學習過程是充滿智慧的。理想的課堂教學過程無聲無息,無縫無形,卻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無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諧。

教育讀後感9

愛,是生活中一個很熟悉的字眼。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愛。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剛翻開《愛的教育》,我就愛上了這本書。書中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句子,甚至每一個字都都深深的吸引着我,都讓我感覺到了愛的力量之大。

這是意大利的一名叫亞米契斯的作家在三年級寫的共一個學期的日記,日記裏寫了每月故事中的人物和在學校的同學關愛同學、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尊重殘疾人……的精神。例如,《一個不幸事件》中,洛貝蒂為了救一個快被車撞到的男孩,不幸被軋斷了一條腿;《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中的朱里奧為了減輕爸爸寫封套的勞累,他準時晚上12:00起來偷偷地寫封套,卻因白天勞累遭到父親誤解;《倫巴第的小哨兵》中一位棄兒受命令做了哨兵,不顧子彈襲擊,爬上樹偵查情況,不幸中彈身亡……而這些事的思想,都出自同一個思想,同一個信念,那就是“愛”。愛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是弱小的,需要我們去做,去發現。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我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我循循善誘、同伴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我記得還在上一年級時,看見了一位殘疾人,他走路手一拐一拐的,腳也跛了。當時我不懂什麼,也學着他的樣子走,覺得好玩,結果小夥伴們都笑掉大牙。現在,我感到很慚愧,因為我沒有尊重他,如果他知道,一定會讓他的心裏永遠留下這樣一道傷口。

在生活中,愛是到處都有的。我也應該學會並做到關愛同學、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尊重殘疾人……這樣才能做個好學生,還會得到同學、老師和父母的讚許和尊重,這就是愛的強大力量。

教育讀後感10

前兩天,我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書中一個個愛的小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受益匪淺。《愛的教育》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以四年級學生安利柯的眼光通過日記的形式完成的一部愛的作品,書中介紹了無數種愛,有父母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等等。雖然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是感人肺腑的。

整部小説以一個國小生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惡與善,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愛的教育》這本書告訴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首先得對世間、對事物充滿愛,真心誠意為他人着想。俗話説的好,愛是一種無限的力量。它可以驅使你的動力,讓你成為對世間有用的人。

在我們身邊,也發生過許許多多的小故事,這些微不足道的故事在不斷喚醒人們,在不斷教育人們,在不斷感動人們。就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來説吧!那些奮勇抗戰的官兵們救了多少條無辜而寶貴的生命!每當官兵們發現地裏有受難的同胞時,它們就會不斷地鼓勵受難的同胞,用愛的力量讓受難的同胞們堅持,從而獲救.這種愛就像一根隱線,拉扯着同胞,鼓舞着同胞,感動着同胞,挽救着同胞.後來,這種愛也成了千百萬人學習的榜樣。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因為過分地愛導致了極為悲慘的後果.如太多的膩愛,不正義的愛……所以我們在學習愛的同時,還要注意分別善與惡,做一個正直的人。《愛的教育》這本書中的羅伯蒂就是一個捨己為人的好學生,他為了救即將被車撞的一年級的國小生,腳不幸被三輪車車胎軋到,可當他醒來時的第一句話就是問那一個一年級的國小生的情況.瞧,多麼可貴的愛啊!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愛的教育》這本書中的所有主人公,充當一個充滿愛心的小使者,為社會做出無私的貢獻。

教育讀後感11

《愛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記的形似,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師講的動人的每月故事。

愛就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是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在《愛的教育》一書中處處都有這種氣息,特別是每月故事中的《萬里尋母記》,讓我不經為裏面的主人公馬爾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親在他13歲時為了擺清債務,獨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一個富有的人家去當了女傭,後來斷絕了聯繫。13歲的主人公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説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爾可去美洲。馬爾可在去美洲找母親遇到了許多人,有好也有壞,像慈祥的倫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夥計和無惡不作的小偷,當然還有許多樂於助人的好人等等。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馬爾可終於找到了母親。

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在《愛的教育》一書中不時有出現震撼人心的愛國故事。像愛國少年他為了國家的尊嚴連錢也不要,將它全扔到了辱罵他國家的人臉上和頭上。年輕的少年鼓手為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冒着猶如暴雨般的子彈去求救,雖然最後他們勝利了,可他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我們做為炎黃子孫更應該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真摯的心,仁以為己任的想法,將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我們用愛國的熱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愛的教育》中我想“愛會是什麼呢?”這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為國獻身……

教育讀後感12

我讀了一本書叫《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個名叫安利柯的意大利國小生寫的日記,裏面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當我讀到好友卡隆這篇時,覺得卡隆太可愛了!

卡隆是安利柯的好朋友,是個勇敢,正義的男孩。他是火車司機的兒子,小時候病了兩年,所以上學比較晚。他在班裏身材最高,力氣最大,能一手舉起一張椅子。讀到這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就像超人!他總是熱心的去幫助身邊的人,當一個同學丟失了買筆記本的錢,站在大街上哭時,他就把自己的錢給了他。他也非常愛他的母親,他會花幾天時間給母親寫一封長達八頁紙、四周還畫上花邊的信,作為生日禮物獻給母親。這是一個多麼有愛心的孩子啊!但是別人怎麼跟他開玩笑都可以,就是不能説他説謊,我想肯定是因為他是個從來都不説謊的孩子吧!所以,他不能容忍別人懷疑他的真心。他善解人意,樂於幫助同學,充滿智慧和正義感。我以後也要向他那樣,他是我學習的榜樣。

書中不僅有見義勇為的卡隆,還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傲慢無禮的諾琵斯;樸實可愛的“小石匠”;意志堅強的斯帶蒂……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意義,正是因為安利柯身邊有這麼多善良的夥伴,他才可以明白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愛。而這種愛的情感又表現的極為寬泛,不僅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同學之間深厚的友誼,什麼是師生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懷,什麼是父母永無止境的愛,還有如何去愛身邊的每個人,愛祖國,愛人民,愛鄰里,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愛和平等等。

讀了《愛的教育》,現在我明白了愛的意義,就是儘自己所能,努力幫助別人。在父母疲勞時,為父母泡上一杯茶;給平日辛苦的老師一個敬禮;為爺爺奶奶端洗腳水;與同學、小夥伴分享快樂等等。聽我説了這麼多是不是也特別想去看看這本書呢?

教育讀後感13

今天,我從書櫃裏找出《愛的教育》這本書,我看了好幾個故事,有父親寫給兒子的信,有小主人公安利柯寫同學之間、學校、校...

在看完《三愛教育》系列讀書後,心中自然就會有些感慨,大腦中一直想着的是三愛: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

現在的我們正值青春少時,意氣風發,是節節增高的竹子,也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祖國未來的發展趨勢由我們所主宰,正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愛學習,祖國的發展靠的是知識,只有擁有了夯實的基礎才能讓祖國奮力向前,所以我們要學習,也要學的出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凡是隻要以他為樂道,都會幹得出色。所以我們要愛學習,以學習為樂,那樣就算再苦,也是甜的。

只顧着愛學習,只會學成一個”孔乙己“般的書呆子,於是勞動成了最好的選擇,在勞動時你會懂得了許多生活中的知識,這樣一來把書中的知識與之融會貫通,就會懂得了繞彎子,遇事多變,勞動也會讓你整的人都變得勤快起來。這對學習方面自然有了不少的好處。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只有多勞動,把家中裏外打掃的乾乾淨淨,長大了,才有能力把國家管理的有條不紊。

我們是炎黃子孫,養育我們的是長江,黃河,身體裏流淌着的是中國的血液,所以我們的是知識,經驗,都比講奉獻給我們的祖國,而不是他國,我們如今安定的生活是無數的先輩的犧牲換來的。而在這個現如今生機勃勃的社會的歷史冊上,記錄着的是一個國家曾經的罪惡恥辱,和後來的偉大復興,史冊上灑滿了殷紅的鮮血,也正是這些鮮血,才構成了如今這個有血有肉的社會,歷史的史冊上也因這鮮明的紅色,而格外的刺眼,更不會讓他永遠的沉默,那段恥辱和那光榮的復興的故事,將會一代代的傳下,讓每個炎黃子孫都為之在心中升騰起一種力量,一種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鬥下去的力量,也是一種愛國的精神。熱愛祖國,為他的繁榮昌盛而奮鬥。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烙在心中的話。

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這三愛,是每一箇中國人必備的精神,中國也必將為之而繁榮昌盛。

教育讀後感14

近段時間考試多多,教育學心理學都是複習重點,故此把大學時喜歡的一些名篇論著拿出來又看了看。

或許受所學專業的影響,又或許在應試教育下討了十幾年生活,對中國現行教育情況總是搖頭不滿的。可是現在自己從事教育也幾年了,心裏隱隱的一直有個問題,我們教育的結果到底是什麼?日以繼夜的投身在教學的第一線,甚至拿不出多的時間照顧家人和自己,這樣的事業,我們的勞動獲得了什麼?

不管是赫爾巴特抑或是國內的教育大家的論著中,都是立意高遠,讀之引人嚮往的。教育,是教育人走向社會人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必要為即將要成人的下一代的生命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培養一個什麼樣的人,先賢們都肯定的描述過,獨立、自主、自由的人,這是古今中外眾多教育奮鬥的目標。由原先附屬的人成為有自己思想見地的獨立人,不僅需要知識的給養,更需要老師言傳身教的樹立這樣的意識,買下這樣的種子,在幾年、十幾年的時間裏不斷鞏固、培養、煅煉而成。

再來赫爾巴特對於學生教育管理的一項也是我很感興趣的,由於教學實踐的限制,總是覺得在這一塊總是學得不夠。赫爾巴特認為在學生管理這一方面的方式方法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威脅,監督,權威與愛。説起來容易,可是做起來這其中的分寸是需要時間來慢慢磨練把握的。就以威脅一項來説,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不管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目不識丁的文盲,都不影響威脅這一手段的廣泛運用。但是,由於那些本性倔強的兒童對威脅毫不在乎,什麼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兒童也體會不到威脅的意義,還是繼續照其願望所指使的那樣去做,所以,採用威脅的方法常常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它必須與其他方法結合進行。在《普通教育學》中,赫爾巴特都有一一分析敍述,這為我等急需積累經驗,得到指導的青年教師來説無異於是開了回金手指,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錯誤。

書總是常讀常新的,原是讀書時閒暇涉獵的作品,在而後幾年中亦是讓人過目不忘,還能因為新的人生經歷,讀出新的體會,實在是饒有趣味的一個過程。

教育讀後感15

我説:"我不知道它叫什麼。"

他説:"那是隻黑頸鶇呀!你爸爸怎麼什麼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我爸是這樣教我的——"看見那鳥兒了麼?"他説,"那是隻斯氏鳴禽."(我猜想他並不知道這鳥的學名.)他接着説:"意大利人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 ’,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 ’,中國人叫它‘春蘭鵜 ’,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 ’.現在你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麼稱呼這隻鳥,可還是一點不懂得它。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麼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於是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他説:"瞧,那鳥兒在啄它的羽毛。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大概是飛翔的時候弄亂了羽毛,要把羽毛輸理整齊。"我説。

可結果發現,鳥兒們在剛飛完和飛完一會兒之後啄的次數差不多.

"因為有蝨子."他説,"蝨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質。蝨子的腿上又分泌蠟,又有蟎來吃蠟,滿吃了不消化,就拉出來黏黏的像糖一樣的東西,細菌於是又在這上頭生長."

"只要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

現在,我知道鳥腿上未必有蝨子,蝨子腿上也未必有蟎,父親的故事在細節上未必對,但是在原則上是正確的。

又有一次,他摘了一片樹葉,我們注意到樹葉上有一個C形的壞死的地方。"這是一隻蠅在這兒下了卵,卵變成了蛆,蛆以吃樹葉為生。它每吃一點就在後邊留下了壞死的組織.它邊吃邊長大,吃的也就越多.直到蛆變成了蛹,又變成了蠅,從樹葉上飛走了,它又會到另一片樹葉上去產卵。"

同上例一樣,他説的細節未必對--沒準兒那不是蠅而是甲蟲,但是他指出的那個概念卻是生命現象中極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終的目的。

一天,我在玩馬車玩具,車斗裏有一個小球.我説:"爸,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我拉動馬車的時候,小球往前滾.這是為什麼?"

"因為運動的物質總是趨於保持運動,靜止的東西總是趨於保持靜止,除非你去推它。這種趨勢就是慣性.但是,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是這樣."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並不止是給我一個名詞。父親用許多這樣的事例來進行令人興趣盎然的討論,沒有任何壓力,這使我對所有的科學領域着迷。

Tags: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