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蝴蝶夢》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蝴蝶夢》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蝴蝶夢》讀後感

《蝴蝶夢》讀後感1

《蝴蝶夢》是江江推給我的,此前一直放在Kindle裏,等到想起來去看的時候已經是兩年後了。前幾年對於懸疑類的小説過於痴迷,特別是追東野圭吾的小説有點過分了,導致我看它的時候沒覺得有多懸疑,只覺得在哪裏看過這種類型的書。

這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直到我去百度了作者達芙妮·杜·穆裏埃的生平以後才恍然大悟。這是一位“深受19世紀哥特式小説以及史蒂芬森和勃朗特姐妹小説創作手法的影響”的英國懸念浪漫作家,並且因為長期在康沃爾郡居住,善於寫當地的風景,自創了“康沃爾小説”體系。

沒想到啊沒想到,時隔6年我再次遇見勃朗特姐妹,還能被拉回大學時為了把畢業論文寫完瘋狂讀好幾遍書的夢魘——我畢業論文選的是對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中的主人公進行分析,至於是希斯克裏夫還是凱瑟琳,我早已忘的一乾二淨,只記得那段時間腦海裏對於灰暗的場景始終是揮之不去。

從此,對於英國文學,我向來敬而遠之,因為實在是太“致鬱”了。

然而,這次我真是一不小心又掉進去了。只不過上一次是蘇格蘭的風景,這次是康沃爾的罷了,文風不但簡直如出一轍,甚至我還讀出了那麼一絲絲的“霸總文學”既視感?

小説開場描寫了曼德利莊園的美麗景色,大篇幅的環境描寫是英國文學的慣用寫法,與其他小説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把結局先擺出來了。此後的部分,利用主人公第一視角的回憶,加上一些遐想的描寫,輔以一些植物及顏色的描寫來渲染神祕氣氛,黑暗中帶點浪漫,陰鬱中帶點優雅,這是典型的哥特式寫法。這部小説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對書中沒有出現但是全篇都在寫她的人物——麗貝卡——這個人物的好壞難辨處理的極其巧妙。

由於這種寫法我實在是太過於熟悉,反而讓我不再拘泥於去了解作者的手法甚至這本書的思想內容,而是讓我帶着好奇和疑問去體會哥特式文學的特點。

我對於哥特式文學涉獵不多,但恰好都讀到了其中的幾個經典,比如説前面提到過的《呼嘯山莊》,還有留學時因為萬聖節而讀的《德古拉伯爵》。《蝴蝶夢》和前者實在是太過於相像,以至於我覺得當年如果把畢業論文的.題目換成對哥特文學流派的探討也許更有意義。可惜沒有如果,即便我寫了也許不夠深入。關於後者嘛,沒啥感受,一部女版的“英雄救美”。

哥特文學作為英國文學其中的一個文學流派,十分注重探討宿命論,用恐怖、厄運、家族式詛咒、超自然現象等等元素充斥整篇小説,對男性角色的描寫以“黑色形象”為主,對女性角色的描寫則以浪漫感性為主,不難理解為什麼它始終被排斥在主流文學之外。但任何一個文學流派的出現都不是一個偶然,它是社會發展趨勢的一個映射,就像如果不是因為科技的發展,科幻小説也不會因此爆火。哥特文學的產生同樣因為時代的變化——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的黃金時代。

工業革命帶來的鼎盛時期,使得英國在這樣快速運轉的社會中產生了一些矛盾——階級分層導致的貧富差距因此拉開。富人開始追求一些新異的事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哥特式建築開始出現在大眾的眼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哥特文學也應運而生,這意味人們對於恐怖、神祕故事的獵奇心態開始佔上風。

文學是討論“人”的學術研究,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還是今天,每一本小説中的情節都是對當時社會時事的反射,出現的人物都是對“人性”的討論。哥特文學也不例外,只不過往往伴隨着頹廢的感情或者摻雜一些詛咒的形式出現。我依稀記得在看《呼嘯山莊》的時候,艾米莉勃朗特簡直是希斯克裏夫的親媽,賦予這個人物復仇的化身,報復這個,報復那個,看的人三觀崩塌。在《蝴蝶夢》中女管家丹弗斯夫人的陰沉和偏執,反而還不如希斯克裏夫那麼讓人有衝擊感。儘管這兩個人物最終都死了,可腦海裏的那種灰暗場景和抑鬱的感受真是讓人難以出來。

哥特文學中對於人物的處理,使我感覺到他們對於人性的討論有點淺顯:女主角一定是懦弱敏感的,男主角一定是英勇善戰的,反派一定是陰沉黑暗的,對於社會背景帶來的影響很少涉及,這種對於人物“人性”的討論顯然是不夠深入,只能説給人帶來了閲讀上的快感。只是這個閲讀的感覺帶給我的確實是一點都不怎麼好,所以那個時候我讀完《呼嘯山莊》以後立刻去讀了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果然我的三觀被扭回正常了。

擱置兩年的《蝴蝶夢》看完了,簡單寫了點關於對哥特文學的思考,先畫個逗號吧,也許未來有一天我會把《呼嘯山莊》和《蝴蝶夢》重新剖析一遍,不過得找個歡樂的書放在旁邊。不然看書明明是這麼美好的治癒,被整“致鬱”的話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蝴蝶夢》讀後感2

“昨晚,我夢見自己又回到了曼陀麗莊園。恍惚中,我站在那扇通往車道的大鐵門前,好一會兒被擋在門外進不去。鐵門上掛着把大鎖,還繫了根鐵鏈。我在夢裏大聲叫喚看門人,卻沒人答應。於是我就湊近身子,隔着門上生鏽的鐵條朝裏張望,這才明白曼陀麗已是座闃寂無人的空宅。煙囱不再飄起裊裊青煙。一扇扇小花格窗淒涼地洞開着。這時,我突然像所有的夢中人一樣,不知從哪兒獲得了超自然的神力,幽靈般飄過面前的障礙物。車道

在我眼前伸展開去,婉蜒曲折,依稀如舊。但是待我向前走去,就覺察到車道已起了變化:它顯得又狹窄又荒僻,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模樣。我一時感到迷惑不解,但當我低下頭去避開一根低垂搖曳的樹枝時,才發現了變化的來由。原來自然界已恢復了本來的面目,漸漸把她細長的手指頑強而偷偷摸摸地伸到車道上來了。即使在過去,樹林對車道來説,也始終是個威脅,如今則終於贏得勝利,黑壓壓勢不可擋地向着車道兩側邊沿逼近。櫸樹伸開赤裸的白色肢體,互相緊緊偎依,枝條交叉錯雜,形成奇特的擁抱,在我頭頂構成一個形似教堂拱道的穹隆。這裏還長有許多別的樹木,有些我叫不出名字,還有些低矮的橡樹和翹曲的榆樹,都同櫸樹盤根錯節地糾結在一起。橡樹、榆樹,還有巨怪似的灌木叢以及其他一些草木,就這麼紛列在這塊靜謐的土地上,全然不是我記憶中的景象。”這就是第一章節中作者對曼陀麗莊園的描寫。

《蝴蝶夢》原名《rebeca》,是英國女作家達芙妮·杜穆裏埃發表於1983年的成名作。由於深受19世紀神祕、恐怖為主要特點的“歌特派”小説的影響,小説情節曲折,人物刻畫細膩,而且在渲染神祕氣氛的同時,夾雜生命論色的感傷主義。作者通過刻畫呂蓓卡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與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對英國上層社會中的享樂至上、爾虞我詐、窮奢極侈、勢利偽善等現象作了生動的`揭露。作者還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較 成功地渲染了兩種氣氛:一方面是纏綿悱惻的懷鄉憶舊,另一方面是陰森壓抑的絕 望恐怖。這雙重氣氛互相交疊滲透,加之全書懸念不斷,使本書成為一部多年暢銷 不衰的浪漫主義小説。小説人物主要人物有“我”,德文特先生,丹佛斯太太,呂培卡。其中呂培卡是一個貫穿全文的人物,她在這部書中以一個神祕女人的角色,讓主人公無時無刻感到壓抑。

主人公本身是一個婦人的僕人,每天過着無趣的生活,一切都在婦人的安排之中。直到有一天,在婦人的帶領之下,與德温特先生一起用餐,用餐之餘主人公領會到了德文特先生的魅力,之後,德文特先生多次與主人公進行出遊,與此同時,德文特先生也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而單純的女孩,把她帶進了曼陀麗莊園。曼陀麗莊園是一個極其美麗的莊園,四周綠樹成蔭,花兒也十分茂盛,紛紛鑲嵌在莊園裏,如同寶石一般絢麗多姿。等待汽車開往了曼陀麗莊園的大門,許多德文特先生的僕人在門口歡迎着,丹弗斯太太的冰冷目光使主人公感到絲絲涼意,在以後的生活中,主人公也受盡了丹弗斯太太的精神折磨,在主人公眼裏,德文特先生永遠也忘不了呂培卡,因此,她在丹弗斯太太的影響下也無時無刻感到無比的傷心與痛苦。即使是在化裝舞會上穿了跟呂培卡一模一樣的衣服,德文特先生也會讓她立即換下,只要有一絲關於呂培卡的東西出現,德文特先生也會盡量回避。有一次,主人公帶着小狗到莊園前面的海邊遊玩,碰到了一個瘋了的人物,貝恩。貝恩住在海邊的一個小木屋裏,小木屋十分破舊,看了就知道這個木屋存在了很長時間。貝恩似乎一直在重複一個“她”,這也讓主人公對於這個謎一樣的女人——呂培卡產生了疑惑。

直到有一天,德文特先生將一個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祕密告訴了主人公。呂培卡在過去的真實存在使德文特先生無時無刻感到精神折磨。呂培卡從小就是一個爭強好勝的女人,由於家庭裏事業的聯合,使呂培卡嫁給了德文特先生,就這個在每一個人都看好的婚姻中,德文特先生感到了這個女人無比強的慾望。呂培卡與德文特先生做了一個交易,讓呂培卡來經營這美麗的莊園,讓曼陀麗的聲譽達到頂峯。德文特先生為了美麗的曼陀麗莊園接受了這個交易。曼陀麗莊園所有的人都很喜歡呂培卡,認為她美麗,聰明,集所有人的優點於一身。她會挽着德文特先生的手,露出天使般的笑容參加花園派對,第二天她就匆匆趕回倫敦公寓,進行自己的狂歡。

德文特先生無法忍受呂培卡,在一個夜晚,一個小木屋裏,德文特先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親手殺死了呂培卡。然後,德文特先生便把呂培卡抱緊了船艙,把船開出海灣,用尖頂在船上鑿洞,把呂培卡留在船艙中,眼睜睜看着船沉下去,那一夜,似乎花費了德文特一生的時間。多年後,將這艘沉船再次打撈,對呂培卡的死因做最後的調查,此時的德文特先生對於沉船一事進行了辯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德文特先生才得以脱身。

在前去調查的前一晚上,呂培卡和德文特先生看到了曼陀麗的火光,是丹弗斯太太對於曼陀麗莊園注入了自己的無限怨恨,終於將一把火燒掉了曼陀麗莊園。

丹弗斯太太是可憐的,呂培卡又是可悲的。對於丹弗斯太太,她死得毫無遺憾,用一把火光放出自己一生的怨恨;對於德文特先生,這是幸運的,因為關於呂培卡的一切不會再出現,可以去除他良心上的譴責;對於主人公,這又是一個嶄新而又平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