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瓦爾登湖有感(集合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4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瓦爾登湖有感(集合15篇)

讀瓦爾登湖有感1

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閉上雙眼,眼前浮現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是一片靜謐的花園?是熙熙攘攘的街道?還是一片空白?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內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裏,我們努力奔忙着,卻又擔負着泰山般的壓力。如果説想要讓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不妨拿起《瓦爾登湖》,翻開它跟隨梭羅的腳步來一場心靈之旅,來一次靈魂的滌盪。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説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梭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讀過《瓦爾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文明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該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面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如何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不虛此行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讀瓦爾登湖有感2

説起《瓦爾登湖》,其實早在高中的時候就有閲讀過。在高中繁忙的,三點一線的生活之下,書中美好風光和淳樸的田園生活實在是令我向往。現在大學重新翻閲這本書,仍給我心靈的滋潤。它仍然具有哲學的成分,但並不像《蘇菲的世界》一樣晦澀難懂,他給我們啟示的,是生活的哲學。

許多人錯誤的認為,梭羅他隱居了。不,他並沒有,他只不過是體驗了一番農村的淳樸生活。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城市文明的發展;已經是有了相當規模的了。他“逃離”到了距離城市16公里外的郊區,親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這真的是足夠的鄉村化了,因為在我們老家,家家户户現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們攜手或者自己親手搭建的。我也曾經參與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羅筆下的小木屋是多麼的具有平民化氣息的。

令人嚮往的,無非是他筆下的生活了。湖泊,樹木,還有淳樸的村民們。湖畔的風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筆墨的,我的老家門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讀到作者描寫湖的段句時,總能夠讓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羅的屋子設施極其不完善,區塊功能的分類也很不健全,不明顯,現在國內的農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從不會上鎖,也沒有門栓,甚至向大眾開放。有人“到訪”他的家時,屋內的設施及食物可是隨意的使用和攝取。設想民風不淳樸他會有如此嘗試?當然與梭羅“逃離”的哲學也有一定的關係,他並沒有刻意的去保護他的財產,別的動物進來亂搗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與現在大學的感慨也一樣,那裏的生活太美好了。

這樣的生活,讓我們的心靈保持潔淨呀。這樣説貌似我上升的有點快了。但是對於農村出身的我,我的體會就是這樣。城市與農村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農村人民內心的純潔正在被一點點的蠶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功利化。農村本是我們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爾登”越來越少了。我還是留念我小時候的農村。那裏的生活可謂是筆下的一大特點,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樸的生活讓人們不虛標,懂得知足。最主要還是品味生活的過程,感受上天的饋贈。反觀現在有時間就聚會泡吧來宣泄工作上早出晚歸的壓力,一瞬狂歡,便跌落低谷,之後又再覓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來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樸的多。

讀瓦爾登湖有感3

你有過因為喜歡一本書的封面而渴望讀它的經歷嗎?你有過剛開始讀時感覺艱澀難懂卻越讀越有味道的經歷嗎?你有過讀後久久回味其中的閲讀經歷嗎?我有!《瓦爾登湖》這本書的閲讀經歷就給了我如上的全新閲讀體驗。

這本書是一位懂書的小姑娘送給我的,我猜,這本書不是她送給我的初衷,而是另外一本書。而我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書——因為我太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藍,純淨的藍,似天空,像湖泊,若森林……藍得悦目,藍得悦心,藍得想融入其中。純淨的藍上漂浮着嫩綠的、鵝黃的樹葉,讓你想到春天,想到秋天,想到一棵樹,一片森林……我不懂配色和設計,卻被這美好的畫面所吸引,忍不住走進了它。

翻開這本書時,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字:“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很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之所云。”彼時,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最喜歡的讀書時段,我深吸了一口氣,合上書本,靜靜地想了想——是的,我確信我已經靜下來了,我確信我能夠讓我的心靜下來,讀下去,於是我再次打開了它。

這本書是作者亨利記錄的在瓦爾登湖一個人生活的經歷,從親自動手建造必須的小房子,到種植豆類等生活必需品,再到他留心觀察瓦爾登湖的動植物的變化,他用他的眼睛和心靈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閃爍在文字間的他的思考則如一顆顆明珠,熠熠生輝,吸引着所有的讀者去欣賞,去感受,去思考。

《經濟篇》裏,他説:“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僅僅因為無知和錯誤,滿載着人為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何嘗不是呢?我們大多數人不都是為了生活疲於奔命,忙碌操勞,似乎這是生活的牛車拉着自己必須如此,如果不是我們的慾望太多,奢求太多,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的旅途中採集一些生命的美果,芬芳生命的旅程的。

《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裏,他寫道:“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的簡單,同樣的純潔無暇。如果每個早晨我們並不是給我們自己的稟賦所喚醒,如果並不是由我們內心的新生力量和內心的要求來喚醒我們——如果我們醒時,並沒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麼這樣的白天,即便能稱之為白天,也不會有什麼希望可言。”我們經常説,新的一天,新的開始,嶄新的太陽照耀下的我們,是不是也是全新的自己呢?!是不是可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可愛,更努力,更向上呢?

在《閲讀》這一篇章裏,他這樣表達自己的觀點:“許多人學會了閲讀,為的是他們的可憐的便利,好像他們學算術是為了記賬,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閲讀作為一種崇高的智力的鍛鍊,他們僅僅是淺涉略知,或一無所知,然而就其高級意義來説,只有這樣才叫閲讀,絕不是吸引我們有如奢侈品,讀起來能給我們催眠,使我們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種讀法,我們必須踮起足尖,把我們最靈敏、最清新的時刻,獻予閲讀才對。書本是世界的珍寶,多少世代與多少國土的最優良的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要坐着,而能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內,這種益處我得益於書本。”讀到這段文字時,我甚至有一種興奮的感覺,彷彿作者就在我的眼前,和我侃侃而談,思想的契合,觀點的一致,讓我們穿越時空進行精神交流。讀書,或許是最不能和“功利”相提並論的一件事,“我們在肉體的疾病方面花了不少錢,精神的病害方面卻沒有花什麼,人的靈魂必須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那麼,就去閲讀吧,因為,“一本書,能解釋完美的奇蹟,又能啟發新的奇蹟,這本書就為我們而存在了。”

……

無論是《寂寞》還是《種豆》,抑或其他篇章,去讀它的時候,總能被其中的一些精妙語言所吸引,這樣的語言密碼和心靈如此契合,讓心靈忍不住雀躍起來。和這些文字耳鬢廝磨的日子,正是疫情期間宅家的時候,心寧靜到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瓦爾登湖,在這裏種豆、讀書、思考,看着春天來臨,過着簡單而樸素的生活,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如果不能得償所願,那麼,從此刻開始,就為自己在心底建一所精神家園,如作者一樣,親手建造,在這裏讀書,觀察,思考,我有我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我有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世界,享受四季的友愛,享受思想紮根的快樂,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4

説起名著《瓦爾登湖》,它是熱鬧的。因為它曾被許多名人“推薦”過:海子死的時候,所攜帶的書中就有它;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給同學們的錄取通知書中附帶了此書,他説可以讓同學們獲得心靈的寧靜,在喧器的塵世中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再有就是各類媒體,推薦聲此起破狀。本期書友會必讀推薦之,恰逢赴金陵學習之際,便買一本翻閲,讀完,遺憾,未能真正走進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寧靜。

要走進他,就要認識他。梭羅是一個特別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人。他可以記住家鄉每一條小路的名字。每一陣風、每一朵雲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裝下整個家鄉。他曾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受過教育,卻不可思議地來到一個荒蕪的湖邊隱居。他想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搭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試一試在面對着一灣寧靜的湖,他的內心會不會起波瀾?他想知道,面對孤單和自由,他會去忍受,還是去享受?在《瓦爾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內心的思考,通過那一面湖,通過充滿詩性的散文,奉獻給了世人。

梭羅説:“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實,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那是一個拋棄了塵世繁雜的地方,一個能讓你面對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獨和寂寞,才能讓人看見真實,看見真實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問,梭羅的的瓦爾登湖意味着什麼?我覺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鏡子。是梭羅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實面目,去尋找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活。他曾説,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比較單純而且聰明,那並不是苦事,而且還是一種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並堅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梭羅的離開是一種追尋,對自我的追尋。他也在向這面湖,這個世界要一個答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要過怎樣的生活。

當一個人把寂寞的生活過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會沒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寫到“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着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景的”。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他在寂寞中煎熬着,戰鬥着,也在一步步蜕變,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個角鬥場。他的心靈在煎熬,在戰鬥。他在不斷的追問,也在不斷的矛盾中尋找真理。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物質財富是否就是人類存在的必需,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義,在野蠻中的那一抹簡單,那“極簡主義”下的生活,是否一樣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幸福和滿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滿足。在這個角鬥場,他有答案。

有人説,是瓦爾登湖給了梭羅寧靜,我並不這麼認為。寧靜的湖下滿是波瀾,它仍是一個角鬥場。梭羅在這片寧靜中產生的躁動足可以吞噬每一個人。那是一種近似瘋狂的的寂寞。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寧靜,並非來自於湖面,而來自於心靈。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成為一個寧靜的精神富有者,成為一個梭羅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該成為工具的工具。人創造了機器,然後機器製造了慾望,人又被慾望所奴役,於是人漸漸被機器所掌控,人世漸濁。

所以,當梭羅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時,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覺。那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可是又有幾人能在人的慾望中掙脱出來呢?梭羅説:“我們必須學會甦醒,更需學會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這是對現世人的忠告,從喧囂的虛妄中甦醒,在永世的寧靜中不厭倦不背棄。

飛速發展的科技帶給了人類更多的自由與便捷。比如大數據突破了空間、時間的束縛;互聯網讓人們的溝通變得毫無障礙。這是自由,這當然是自由。但是,當你有了一個放不下的手機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束縛呢?人類苦苦追尋的自由,卻反過來束縛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慾望也隨着爆棚。在各種慾望的交織中,人們找不到了自己。梭羅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爾登湖成了梭羅的方向。在那裏,他放飛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一片赤誠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種因為放下而隨風飄揚的自由,一種無所憑依的逍遙。

海子有詩:“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時空在詩的意境中交錯,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着夕陽映照彩雲,看着寧靜從梭羅的筆觸裏溢滿出來,塗抹在海子安靜從容的臉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靜謐的畫卷。

梭羅其人,帶着極度的樂觀與自信,他熱愛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從不擔心孤獨,因為從不嫉妒他人,從不被慾望矇蔽,所以他的心靈能容下這寧靜,容得下這篇瓦爾登湖,或者説,他才能化生瓦爾登湖,化生瓦爾登湖的寧靜。梭羅説,他無論坐在哪裏,都能夠生活的,哪裏的風景都能相應的為他而發光,他勘察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權利。正如他所言,或許是內心的寧靜,才成就了瓦爾登湖的聞名於世。瓦爾登湖,只是梭羅內心情緒的映射。

在《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看來,梭羅不僅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説梭羅“之要孤獨,是因為他要思想。他愛思想。”還説梭羅“嚮往於那些更高的原則和卓越的人”,“嚮往於哲學家和哲學。”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

人們一方面在追尋物質,一方面在不斷感歎,“我為了什麼活着”。其實這讓我想到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與生與死、時間與空間的永恆中人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單純樸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給人帶來無憂無慮的精神愉悦嗎?這些問題,哲學家從沒有想明白過,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説,梭羅的行為是超驗主義的最好體現,他過着哲學家的生活。我想,這樣的概括違背了梭羅的初衷。梭羅所作的種種,只為兩字,那就是追尋。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驗證生活,去找尋自我。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哲學家,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學的真諦。不在於你怎樣生活,而在於你找到了怎樣的自己。

草讀完,雜亂寫,用梭羅的一句話結束吧,“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5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閲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化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哥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讀瓦爾登湖有感6

讀這本書,心需是靜的。

找一個愜意的午後,伏於案邊,焚一炷香,執一杯清茗,洗淨了雙手慢慢翻開書頁,一點點探視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梭羅的內心世界。

瓦爾登湖像是梭羅的一簾幽夢,不知誰能與共。無法轉醒,無法企及。清幽的夢境、返璞歸真的氛圍,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謠,不斷縈繞心頭。

獨居於瓦爾登湖畔,兩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他思考了許多,他經歷了許多,他感悟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為伴、佐上心中那份堅韌的意志,他從渴望、矛盾,變為失望、落寞,最終再次渴望,複雜的心靈之路,讓讀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這樣描述生活的:“我願意深深得扎進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的確,這世上有許多人,緊緊攥着物質的享受,卻拋開了精神世界,拋下了簡單生活。

名韁利鎖,雨劍風刃,不堪重負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來內心剩下的只是空虛,努力換來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選擇了簡單的人卻得到了世俗之人窮盡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樂和愉悦。

他厭倦了那個時代物慾過剩的風氣,於是,他在沉靜的湖邊寫到:“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着,聽任這世紀過去。”

他受夠了人們的貪婪、自私和為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那個骯髒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這裏靜謐、美好,重要的是,沒有了瘋狂的追名逐利,沒有了權力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安詳,和遠離世事的悠然。

他離開了社會,但並沒有放棄拯救社會。他執起了筆,將自己在這片田園風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記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寫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喚醒人們被金錢麻痺的心靈,他要讓人們睜開雙眼看看被工業機器肆意蹂躪的自然,他要讓人們重拾那份返璞歸真的樂趣。

可無奈的是,時隔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獲每一個苦苦堅守寧靜內心的倖存者。名利、物慾像貪婪的稗草瘋長,擠兑着內心留給純淨的空間。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 迷離。這個世界的樣子,何其可惡!

當你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覺得力不從心,不如放慢腳步,讀讀《瓦爾登湖》,靜靜聆聽生活的節奏。

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仍然能聽到“過真正的生活”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讀瓦爾登湖有感7

七月的風,温暖和煦。輕輕拂過瓦爾登湖,泛起些許漣漪,又與梭羅睿智的面龐撞了個滿懷。風中夾雜着野花的芬芳,麥芽的醇香,以及枝頭兩三個鳥兒發出的音符。這一切,勝似天上人間;這一切,僅屬於梭羅所有——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一間小屋,三兩來客,幾聲鳥啼,一片豆子地,幾乎便是梭羅生活的全部。他逃離現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極避世,反而在這荒僻之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極樂淨土。想起《小窗幽記》裏的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邊雲捲雲舒。”梭羅先生對這句話的詮釋,可以説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確實,梭羅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讚許,又值得我們細細玩味。現如今,我們都“走得太遠,忘了為什麼要出發”。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現在我們的生活確實夾雜着功利。遍地開花的補習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學書籍,以及各式各樣的成功人士講座,充斥着我們的生活。仔細一想,我們的生活不正如梭羅口中所説的“沉默絕望的生活”嗎?,愛他人所愛,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要擺脱這種生活,便是不做絕望的事情,愛我所愛,無問西東。

何妨想象這樣一個場面: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搭起一間小屋,不大,只容得下兩個人。閒暇時躺在金黃的麥子地上,做一個甜美的夢。日落時,可以挽着愛人的手,共賞良辰美景。在這片田野上,沒有外人闖入,那無邊的金黃便是此地寧靜的結界,彷彿那一瞬便是永恆……我想,沒有比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現實是,我們必須趕路。然而,在趕路的同時,我們何妨貪戀那一抹山色;我們何妨駐足,站在橋上看風景。在春江花月夜感歎“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盡鉛華,歌盡桃花;在浪漫的香舍麗榭拾起一片落葉,遙寄情思。

這當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羅所言“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並且擁有它,也不願擠坐在一個天鵝絨的墊子上。我寧願在大地乘坐空氣自由流通的牛車,也不願坐在觀光火車的豪華車廂裏,一路呼吸着污濁的空氣上天堂。”,在梭羅的眼中,現代社會功利的污濁,將天堂的安樂稀釋如空氣。我們在嚮往安樂的同時,難免會呼吸到污濁的空氣。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濁,我們為什麼還要扼殺心中的那一份純淨呢?我們何妨留戀心中那一抹山色,給自己留些空白,暫時停下來,觀賞漫山遍野山花爛漫。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愛上一個人,或者愛上這個世界……

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也該稍稍放緩那磨得快要生鏽的齒輪,緩一緩,慢下來,留給處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一些空間,一片山色。也許這很艱難,但這不可或缺。給我們自己一些時間,給這個時代一些時間,我們終會等到那一片山花爛漫,那一片雲開月明。

留戀那一抹山色。當我們生命行將結束時,閉上眼睛,看見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覆的數字和賬單,而是一片山花爛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時光裏,留戀那一抹山色;留一場故夢,把舊時光寫進夢裏,告訴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讀瓦爾登湖有感8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説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讀瓦爾登湖有感9

不願把美好的夏天犧牲在多餘的玩鬧中,時而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坐在樹林間,從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黃昏。在寧靜中凝思,認為這樣做不是從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比通常的時間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這,讓我想起了梭羅。

梭羅,誰是梭羅?一個能從一片葉子中讀出春夏秋冬的人;一個為大自然所吸引着,去觸摸大地那隱祕根鬚的人;一個不被束縛在紛繁現實條條框框之內的人;一個棲居在黛山晚林之內的人。他是獨特無二的,他是一棵樹——它的傘樣的形狀,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支撐和獨立。

845年,他向《小婦人》的作者阿爾柯特借了一把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搭建,造了一間小木屋,過着出世的生活。從此,瓦爾登湖便成了他的湖。就如他所説的,那是神的一滴淚。在這樣一個蟲鳥鳴叫、魚吻着水波的寂靜處,他並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是一隻馬蠅孤獨;他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是牧場上的蒲公英孤寂;他不比密爾溪,或是一隻風信雞或是北極星,或是南風更孤獨更孤寂。他既可如溪流中的浮木,亦可比擬為高高在上的英陀蘿。按我們中國人的説法,那是不為濃粧淡抹所遮掩的底藴、靈性。《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梭羅走進了她的心,用他的赤子之心來交換。因此他和自然間有一種若即若離,千絲萬縷相系的關係。他和自然是水乳交融的,這種感覺是活在血脈裏的。我相信你我皆有,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只不過它像那捉不住的風、飄蕩的雲,只當它臨近了,輕輕拂動了你的心頭,你才感知它,輕呼“它來了”。

梭羅懂她,愛她。他能讓自己的靈魂因她得到平復。可他也説過,這樣的生活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那樣的生活。丟棄塵世,不顧城市,一門心思鑽進自然,那隻能説是一種效仿的形式,是虛假的。“人的價值並不在他的皮膚上,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碰皮膚”,重要的是心本身。世界無窮之大,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兩種相同的生活,不同才是“人”稱號獨特性的體現。而人心本是向善的,對一切美好的東西,人心總能為其所吸引。不同的人為不同的美所吸引,順着美的吸引,順着心,跟着心走,你才能真正握住生命的鬚根,你才能找到你的摯愛與專有,打磨它,專心致志地做好只屬於你的事——哪怕一輩子也許只有一件事。所以梭羅並不同他人一樣,他希望自己不是過去所是的人,他只應了他的心,他並非一心鑽進了隱士的理想,所以他想來時,他便來了,他覺得夠了的時候,他也就走了。他不是順從別人,他也不需要他人的順從,他就是他本身。

我們也許也應該只是我們本身,不,我們定須成為我們本身。但無論哪種的不同,它們卻也有着共同的交點。在我認為那是,深刻和清醒,簡單和平靜。

什麼是深刻與清醒?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有時周圍很喧囂,可卻沒有一個聲音能進入我的心底,無關緊要的談話令人心生煩厭。而深邃且充滿人生哲理的一刻對視,卻令人頗為興奮。我想那便是了。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信什麼。

而簡單就是心靈的單純。它不是要以多餘的錢和精力去購買多餘的東西,而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命的最下限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用最簡單的視眼看世界。在繁雜的外表下,也可以簡單的,就好象一個不解的數學問題,在撥開層層面紗後,始終離不開最基本的原理,而那就是生命本質。

最後是平靜。在《聲音》一章中的文字,引發了我對平靜與躁動的認識。在我眼中,他們像極了兩首曲子。一支來自森林深處,來自冥冥夜空。羣魔在那裏亂舞,圍着篝火,張牙舞爪。幽怨從地底下爬上來,像蝙蝠伏在頭上。這支曲子夾達着車鳴聲、鉚釘敲打聲,寒冷和懼怕爬上脊樑骨,幽哀懼怕。而另一支來自月光下,花從中。是自然的琴聲,嬰兒的酣睡聲,知了聲。在潛意識中吸引着他離開噪音,漫漫走向瓦爾登湖,走向心湖。

在春天開始,經歷夏天、秋天和冬天,又在春天結束時,在心中盪開層層漣漪,在視野盡頭總有一個亮得發白的光點。這是一個美好的日暮。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充滿期待,赤腳在自然裏走來走去,成了瓦爾登湖的一部分。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陽光從玻璃窗外偷偷溜進屋內,輕輕地坐在我的枕邊。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開它。新鮮的空氣一股腦地從窗外湧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於一個小山坡下,周圍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邊一個陌生的身影,一點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着雙眼,最終停留在枕邊的這本《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現在回想起整個夢境來,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起清心寡慾的隱居生活?”他很平靜地望着遠方那片與湖水交匯的藍天,那個恬靜中夾帶着幾分思索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進林地,是想要從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質。我想要去領悟生命的教誨,免得到臨終的時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來沒有真正生活過。”他一點點地消失在叢林間,只留給我了這樣的回答。

對於這個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開始反問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過?”每天早晨醒來,我從沒有為缺衣少食而苦惱。反之,下一秒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一頓好吃的,還是買一樣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場電影。這一切都讓我習以為常,覺得生活本該是這樣。

從前,我很認同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奮力拼搏,唯有這樣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對這個觀點產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書中這麼説:“他們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都用來掙錢,就為了可以在遲暮之年,去享受一番這讓人質疑的自由。”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兩個要去旅行的人,一個決定僱車到達目的地,而另一個則認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在幸運的情況下,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後者能夠馬上出發,當天晚上就能達到。人往往就是這樣,只有在喪失了青春活力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去旅行的年紀。

其實,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很簡單,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將浮於生命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後,做一個簡單的人。”正是守護着着一份簡單,使我們可以像梭羅那樣,在黑夜裏伸手觸及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置身於鋼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軀殼之中。霧霾的時常“光顧”,成了我們進行户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不久前的新聞上還曾報導了國人購買澳大利亞空氣瓶的事件,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後的一篇淨土都化為污濁;空中的雨滴落下時不在晶瑩剔透;空氣中充斥這化工產業的遺留物使人無法呼吸。這時,我們人類又將何去何從?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本來的樣貌;忘記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樸生活;忘記了我們正帶給它的沉重傷痛······

我們所享受的人生,不應該是鋼筋與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斷地解讀人與自然之間無窮的聯繫。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續寫這一方土地讀讀故事。

簡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如果我們的精神之翼繫上了黃金,我們就不可能有詩和遠方。——————————題記

曾國藩曾説:"看書猶如攻城略地,開拓土宇。"我非常喜歡這句話,認為它非常形象。閲讀時獲取知識與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樣"過癮",這種唯心的臆想與感受,在功利主義氾濫的時代,真是顯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天真與幼稚,我們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斷豐滿,才能飛向有詩、有夢的遠方。

閲讀是一種關乎心情,也關乎心靈的精神體驗。一卷唐詩,會讓你舒暢愉悦;一闋宋詞,會讓你豁達超然;一首元曲,會讓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時,可能去讀陶淵明抑或蘇東坡;你在憂傷時,可能去讀李清照抑或陸放翁;你在茫然時,可能去讀李太白抑或辛棄疾。當然,不同的文字也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其實,閲讀就是為了尋找一份精神的寄託與寧靜。

人們時常會在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清醒與茫然,希望與絕望之間糾纏、矛盾、掙扎。不管你此時是怎樣的狀態,如果你選擇閲讀,我認為有一本書總能帶給你想要的心靈歸宿感,它就是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

9世紀的美國,經濟迅猛發展,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思潮氾濫,刺激着人們對財富進行瘋狂的追逐。工廠的濃煙取代了裊裊炊煙,高樓的聳立取代了鬱郁森林,機器的轟鳴取代了婉轉鳥鳴,污濁的廢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處瀰漫着物質的銅臭,人們的精神空間被不斷侵襲,緊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淪陷。面對這些,梭羅毅然選擇"拒降"!他要徹底掙脱那無數的羈絆,他要"做一個幸福的人",要過一種"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墾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這裏沒有工業社會的喧鬧,沒有現代社會的浮華,他與湖水、森林、飛鳥對話,他在船上釣魚、吹笛……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梭羅用寧謐又温暖的文字,記錄下他在瓦爾登湖長達兩年的時間裏的日常生活狀態、思想體悟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他説"從瓦爾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湖水就像一面鏡子,太多的人從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卻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鏡,放下束縛靈魂的東西。但是梭羅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與命運交叉的城堡裏,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與神聖。他用詩句熱情地歌頌着瓦爾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這不是我的夢用於裝飾一行詩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我是它的圓石岸飄拂而過的風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羨慕這樣的詩句,更羨慕陶醉在這詩境中的梭羅。

真正好的作品,帶給人的不應當只是短暫的歡愉。閲讀也不應當被我們視作逃避現實的方式。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告訴我們的不是逃避"無往不在的枷鎖",而是教我們尋找一塊可以照視自己心靈的鏡子,放下靈魂所有沉重的東西,才能得到精神的昇華。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我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世俗的浮躁與喧囂的渦流中,追逐着財富與功名,束縛了靈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運的是《瓦爾登湖》給了我啟示,因為我所在的學校裏也有一方湖,"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卻需要人們睜開那雙發現她美麗姿容的眼睛。我時常漫步在這湖畔,併為她寫下這樣的詩句:三月之晨,細草微風,煙柳繞堤,疏影橫斜,林鳥爭鳴,魚躍有聲,意自悠然。六月夏夜,涼風習習,涳涳濛蒙,端坐待雨,荷塘蓮子,暗香襲人,最是愜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愛,桐葉漂逐,信步閒吟,胸中灑然。冬雪揚灑,水天一色,雲氣浮冉,如龍藏焉,踏雪尋梅,濯魄冰壺,莫不暢懷。我還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隨波逐流,應保有皆醉獨醒之志。

後來,我在學校組建了"醒湖詩社",編輯出版《醒湖詩刊》,創辦文學網站,開設文學講座,做着自己喜愛又有意義的事情,身邊聚攏了一大批熱愛文學的青年學子,他們作詩填詞賦文,盡情地展現青春的活力與風采。林間清風,湖上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都成為永久的精神財富,他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義。"醒湖"也成為我們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聖的"瓦爾登湖"。其實,梭羅想教給人們的正是透過純潔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靈魂的面貌,透過悠然空靈的天籟之響聽清自己精神自由的聲音。所以,我認為自己真正讀懂了《瓦爾登湖》。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雨果曾説:"我們不只需要一雙腳在地上走,我們還需要一雙翅膀在天上飛。"化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便不能自由地飛翔",我説我們的精神之翼也不能揹負黃金,因為,我們不能只有現實的苟且,我們還需要有詩和遠方。

擁有純潔、豐滿的精神之翼吧,讓我們飛翔在自由的天空,體味生命的美好與神聖。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我一開始去讀這本書的動機很簡單,因為近來諸事雜多而心境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讓人心平氣和的文字的書籍,隨後我就在書架上迅速鎖定了《瓦爾登湖》,因為光這個書名就帶着平靜的氣息。

上世紀80年代,徐遲先生最早翻譯了此書,並且對此書有:“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之評。誠如廝言,看完這本書,我的筆記本上滿滿當當摘錄了十幾頁的精彩之處。

如果不是那些帶着明顯異國色彩的地名,再略過其中對《聖經》的數次引用,當然,還有作者的國籍,我必須會堅信它是一部中國作品。林語堂先生曾如是評價梭倫:“梭羅的人生觀,在所有美國作家中,能夠説最富中國人的色彩。”看來,這並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明顯的“莊子”的足跡。《瓦爾登湖》中透露出來的自然觀與莊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莊子曾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歸一。”梭羅也在《孤寂》一章中講到:大自然的純淨與恩賜真是難以形容,就像太陽和風雨,夏天和冬季,他們持續不斷的給人類送來健康和歡樂,他們甚至還與人類心有靈犀,如果有人因為正當的理由而難過,那麼整個自然界都會受到影響,太陽的光芒將會變得黯淡,風兒將會歎息,雲朵將會落淚,樹葉將會在盛夏時節飄零以表悲痛……”他們二人都認為人與萬物是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不可割裂。此外,梭羅與莊子同樣厭惡物質享受而倡導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羅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標》篇中,明確説道:“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別因為有堅果外殼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牀時就趕緊起牀,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堅持安寧,而沒有煩擾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敲響,讓孩子哭喊,下決心好好地過一天”,莊子在《逍遙遊》裏也明確表達出:“至人無己,聖人無功,神人無名”的夢想。此外,二人還都喜歡“孤獨”,梭羅在《孤寂》篇中直接説:“我熱愛孤獨。”莊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虛無無

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顯而易見,這兩個人都厭惡塵世對自我的打擾,熱愛內心的平靜。

我用了兩個午時看完了這本書,他那波瀾不驚的語言在我合上書頁之後仍然散發着縷縷清香。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喧譁與躁動”之後,《瓦爾登湖》是一劑不得不服的良藥。我就像是做了一場夢,像海子一樣,“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像是在一個乾淨的世界裏旅行了一番,歸來後,渾身的泥土被蕩淨,纖塵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許是因為道家思想對中國人深刻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厭惡了越來越浮躁和喧譁的社會,《瓦爾登湖》進入中國以來,一度引起了“瓦爾登湖熱”。作家葦岸對其頂禮膜拜,著名作家韓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盧梭在八溪峒過着半隱居的生活,海子讀完《瓦爾登湖》還寫過一首名為《梭羅這人有腦子》的詩歌……以上所舉之例只是對《瓦爾登湖》的良性理解,實際上,現實中不乏對其的`惡性理解:有讀者把“梭羅”捧成神一樣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書來貶低中國文學。我在上一段對莊子和梭羅的分析其實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國文化裏的珍寶俯拾即是,經過比較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來,梭羅是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麼的高尚,他還是侷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裏生活,是因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拋開各種細枝末節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點彎路,一面等到臨死才發現自我虛度了一生……”他的“隱”是為了“小我”而隱,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莊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們的“隱”,是“大隱”。此外,即使梭羅在書中多次引用儒家語錄,他也沒有儒家的家國思想,他只是牽強地要去附會自我的意志,或者是因為語言文化差異,梭羅對中國文化沒有深刻的認識。比如在書中要表

達敢於挑戰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羅就引用了《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我們都明白孔夫子説的不是那個意思。

我對於讀完《瓦爾登湖》之後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讀書時也要堅持着清醒的頭腦。如果自我對人生或者社會有了什麼疑惑,去中華優秀文化中尋找答案也許會是個極好的選擇。“凱風因時來,迴飆開我襟”“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是更貼閤中國人的味道嗎?文化能夠相互欣賞,“根”卻要一向守着,失了根,會沒有靈魂,成為孤魂野鬼。我們能夠把梭羅當做“偶像”,但不能夠把他當做“聖人”。就像人們怎樣也想不明白熱愛去森林裏探險的梭羅怎樣會因為旁觀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鎮臭名昭著,最終不得已離開小鎮而隱居。直到我看到愛默生先生對他的評價:“在梭羅的天性中有某種好鬥性,以至於他常常需要一個謬論去揭露,需要一個錯誤去嘲笑。當他聽到某種觀點時,第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去駁倒它。”這讓我腦海裏的梭羅有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他不再單單是一個湖邊的垂釣者,他好像也是一個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誇讚他的旁觀行為,而是我寧願相信其中另有隱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會痛苦不堪。

我每讀完一本書都會深深地歎一口氣,感歎前人思想的深刻與熱烈,讀完《瓦爾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現代的“説不盡的哈姆雷特”一般。歸根結底,《瓦爾登湖》還是一部文學作品,不管外界怎樣將它的意義無限放大挖深,我還是隻想記得住在瓦爾登湖的梭羅,想要高聲吶喊:“簡單,簡單,再簡單。”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沒必要迎合別人或者社會的期待去做高富帥,去做好男人,事業家庭兩不誤,我覺得那是別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為了別人的期待去苦惱那是自尋苦惱。

關鍵是什麼是真正的富裕,美國哲理大師梭羅給出了答案,他是19世紀中葉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他經過商當過律師,按理説他要是想發財那是分分鐘的事,他沒去這麼做,為啥?因為物質富裕對他並不重要,他知道真正重要寶貴的是時間,追逐財富必然伴隨光陰荏苒,那他何必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因此他選擇寄宿自然的生活,在農村蓋個小屋,種種田,看看花開花落,四季變遷,並選擇那些經典名著重點閲讀,追尋偉大心靈的溝通交流,因此他並不貧窮,他在精神上很富裕。

當然那時候美國社會不這麼看,認為他就是個loser,隱世避居,逃避現實,但50年後他的名著(瓦爾登湖)在美國廣為流傳,他在鄉村的親身示範,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對人生價值觀在這本書裏完全體現出來,可以説他是美國浪漫主義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他通過躬親自然,淨化心靈,認為他的心靈已經接近神的程度,因此他何來貧窮。他的這本書在美國僅次於聖經的出版量説明了他的生活理念對美國民眾的影響程度。

那我們生活在21世紀,平心而論,我們真的窮的嗎,是真的吃不飽穿不暖嗎?還是僅僅是和同時代那些高富帥的比較中感覺自己貧窮?那對比19世紀的梭羅的生活條件,我們是不是又生活的太好了呢?如何認識寂寞,心靈的温度代表了寂寞的温度,你的心靈越追求對你自身有價值的事,達到痴迷的程度那你越寂寞;價值的深度代表寂寞的深度,你的價值觀越脱離膚淺的價值,那你自然越寂寞。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閲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

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生存製造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的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與奴役自然,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輕輕地從正面翻轉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稱霸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這些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有一句公益廣告詞説:保護綠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我在想,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給“我”什麼真理?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心中的瓦爾登湖世界太擁擠,太複雜。雜這個東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充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讓我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或許生活中本就有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脱的雜,本就有許多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誘惑與選擇。只是它們一旦與大學校園本該有的詳和與寧靜發生衝突,我們往往就顯得很無奈甚至無所措手足。

在踏進大學校門之前,自己似乎也從未認認真真地端坐在書桌前,端詳一本自己真真正正愛不釋手的書。手邊放一杯清茶或者什麼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隨着書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陽光,陽光透過窗户傾斜地照進來,於是手影同書影一塊兒跳動。---我想要的快樂其實很單純,我想要的生活其實很簡單。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大學校園遠比我想象中的要繁複蕪雜。

正如我們系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説的,你們現在誘惑太多。大學校園裏的誘惑的確不少,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墮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蝕人靈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許你認為我説得太過,但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我進了一個很不被看好的專業,成天抱着一疊磚頭似的書穿梭在校園裏,在其他人或驚異或好奇的目光下游來游去。其實我並未怎樣地喜歡或者是厭惡我的專業,只是單純地感到它帶給我的單純的感覺。蕪雜的心緒會慢慢寧靜,流逝的時間彷彿也會止步---當你沉浸在書香瀰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時候,當你用心去感觸穿越時空的偉大的時候,當你伏案奮筆疾書的時候,當你披着晨曦的微光書聲琅琅的時候。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需要一份難得的沉澱和寧靜。也許這個專業並不是我最適合的,但卻是最適合我的。也聽到師兄師姐們説過,這個專業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這將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的話,我還是會微笑着選擇它。

我想是的。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我敢肯定,簡單、寧靜、踏實不僅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從心底裏真正渴望的吧。於是乎我們不難理解梭羅為什麼要遠離塵囂獨居湖邊的小木屋過着那種原始的生活,只是因為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寧靜,守望心中的瓦爾登湖。在寧靜中拋開繁蕪,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説我也找到了,只是沒有放棄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捲雲舒,執着地堅持你內心的那份可貴的安靜詳和吧,不要讓雜掠奪走了它:它應該是深邃的瓦爾登湖,波瀾不興,清澈透明---而且閃爍着粼粼的波光。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我靜靜地,我感覺到自然的力量,感覺到一股清勁的風吹拂着我的心,我瞭解到,靜心感受,原來自然真的是那麼美好。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説那不是黃金年齡的清純狂喜的話。 。

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説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着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説,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裏,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進展的一樣,梭羅記下了人跟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習性,連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一會兒為自我辯護,一會兒充滿了喜悦、自由、奔放、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煎蛋卷,讓人們在飢餓的一天不斷從中汲以營養。《瓦爾登湖》是最早一盤充滿維生素的菜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