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9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自由在高處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1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XX日的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XX的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説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説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為10的上標,即102。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説,做不出這道題並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説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鬥》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X絲的逆襲又有什麼不可能?可以轉換為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作文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2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種怎樣的説法?關於自由,前人之述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也沒有得到一種確切的答案。帶着對這個書名的疑問,我打開這本書。我希望通過閲讀這本書,能產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得到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答案。

也許很多人讀書都不愛看序言,我也不願意看太過宂長乏味的序言,但熊培雲的這篇序言:《因為無力,所以執着——我為什麼要寫作》我卻回回看了許多遍。讀完這篇自序後,我確定熊培雲是一個熱愛字如生命的人,他的字具有感情。他能夠將自己的感情通過字表達,他很幸運,可以像魯迅先生一樣拿筆作劍,雖然他只是想做胡適一樣的人,不去做"英雄","因為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他只想"以獨立之志,做合羣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擔當"這樣的選擇也很好。

無疑,熊培雲是一個能握住筆的人,若他失去筆,體會一次無以表達者的痛苦,他會有什麼感覺呢?

他在自序裏提到一事,20xx年在米哈博橋他突然有點想寫什麼的衝動,但是當時他的手上沒有可以記錄下他此刻想法的工具,因為還在別處有約,一番焦灼後他只能離開。

讀完這一段後我試着想象了一下那個場景,雖然從未經歷過這種想些什麼卻無法記錄的事情,但我似乎也能體會到那種失落,那種惆悵。作者曾在微博上寫過這樣一段話:"當農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萬富翁會被滅門,而你握不住手裏的筆……這樣的時代,沒有誰比誰更幸運,只有誰比誰更不幸。"這樣無奈又現實的情景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我知道很多人都為自己或是為自己的職業而問過其意義所在,上的守住土地、保住良心、看住房屋、不被滅門、握住筆便是很多人的答案。可若是連這些最基本最簡單的意義都失去了,對我們最想守護的東西都無能為力,那麼我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否自由?

是啊,自由,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想要的未,我們都覺得自己自由。但是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是否所有人選擇工作都會把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放在第一位?是否每一個人在決定自己想要的未時是拋開了所有的外在干擾而只是選擇自己最想要的未?不是的,很多人選擇工作是把薪水的高低放在第一位,很多人選擇未的路時會受到別人的影響。

所以,生活中也許有很多我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我們能改變自己生活的小環境,自己要不觸及規則,我們還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只要積極地面對生活,我們就是自由的,我們就不會出現那種握不住手中筆的情況。

喬布斯説:"你須尋得所愛。"熊培雲在少年時便解決了這個問題,除了思考與寫作,他的生命別無激情。這是一個多麼純粹的人,能有如此簡單的一生所愛,並且能為此而努力奮鬥,他實在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反觀如今社會絕大多數人想要的太多,得不到的也太多,得不到的永遠都在騷動,反而終日忙碌無所得,忘記何為初心,忘記為何而,混混沌沌就蹉跎了一生。

而我們如今身為學生,當奮發向上,用知識充實自己,即使學習不是我們所愛,我們也應通過學習給自己一個尋找所愛的機會。所謂自由並不是毫無底線的自由,在限度之下,我們可以儘可能地站得高,我們的視野便會變得開闊,便可以看見更多的東西,看見更好的人,周圍的許多紛擾在某一個高度以上看,就也許只是庸人自擾過眼浮雲,我們,便可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自由的生活,想必是大多數人所期望的。但是自由有許多種,我們可以選擇哪種呢?我們知道古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勇,捨生取義的科學家布魯諾也奉行了這一原則,但是我們也知道"留得青在,不怕沒柴燒",伽利略正是為了保全生命、繼續自己的人生才選擇妥協。

很多人都不理解,認為他是貪生怕死,既然已經知道了真理,為何不將它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擺脱錯誤的認知呢?但是事實告訴我們,選擇妥協的伽利略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生活,因為他知道他的死亡並沒有他活下的意義大,他妥協後的幾年中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在科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理智給人類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即使他因為"懦弱"被眾人辱罵,他也不曾後悔。

感謝黃河彎曲而哺育瞭如此多的生命,感謝我們國家遭受過的苦難而孕育出了我們如今的中華兒女,感謝我們曾經受過的和以後將會遭受的挫折,因為它們教會了我們我們現在擁有的並不是我們應得的,我們便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苦難成就了現在的我們,所以不要害怕它,相信鳳凰涅槃,我們經受了苦難同樣也會重生。

熊培雲曾説過這樣一段話:"相信中國因有社會而有未;相信我們每天的付出都有報償;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萬物各成其美;相信陽光如此美好,壞人也會回頭。我同樣相信,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在困頓中前行的人們,將總有一天會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會師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線。因為沒有底線,就沒有自由。"

自由在高處,也在低處,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也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國家是如此地自由,我們也是如此地自由。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3

前段日子,在一位“閲歷”非常豐富的同學口中,瞭解到了兩個聽説非常不錯,非常出名的書,它們就是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和《自由在高處》,本來不太愛看書的我,只是隨便聽聽。後來,看着舍友們每天晚上都有各色各樣的活動,落下我孤零零的一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的腦海裏閃過了這兩本書的名字,最後,還是找到這位“閲歷”豐富的同學,開始了漫長的對這兩本書的啃食!

兩本書相比而言,內容都是圍繞對社會的看法而展開的,裏面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以及作者的一系列感想!個人覺得,《自由在高處》一書是《重新發現社會》的續篇或重要的補充,着力釐清社會與國家的關係,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於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擁有的自由。因為《重新發現社會》實在是太經典了,而且,兩書對比起來,我個人覺得《自由在高處》一書事例更加的令人清晰明白,裏面反映的社會現象更能引起讀者思想的碰撞,達到一個思想上的高度!所以,我決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自由在高處》一書的心得體會。

《自由在高處》寫了三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麪包與玫瑰》表達的內容是,即使是戰爭都擋不住人們對生活本身的熱愛,生活本身是有力量的,這是什麼都不可抵擋的,而且,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第二部分《自救與自由》想表達的是“不自由,仍可活”的觀點,“自由”一詞是熊培雲先生在一書中提的最多的內容,也是他在這一書最想表達的思想,最想表達的精神境界,而這也整整是我們國民最需要調整過來的東西;第三部分《演講與獨白》是對“不自由,仍可活”的進一步闡述,而這也是熊培雲目前為止的心靈成長史。從這一部分我們可以更加充分的瞭解到“不自由,仍可活”這一老師所追從的精神的現實體會,讓我們從理性實質的東西去了解,使文章變得更加的真實,充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個人的一個最大的體會是,我們與熊培雲老師的境界還有一定得現實距離,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我覺得這是非常符合我們人性的一個心理思想的,每個人都像老師説的那樣的話,我覺得現在可能是社會的一個還不是十分完善的原因把,應該是還不能到達老師的'這種境界的。但是,老師的這種對我們心理的剖析,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老師想從一種思想上去引導我們,帶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所以,讀這本書,不應該從現實意義去考慮它,更應該從一種精神的理念去理解它!

最後,無聊的我,也想大家推薦一下這兩本書,確實是對我們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4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温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説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為前提。

做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為,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