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復活》讀後感11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復活》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復活》讀後感11篇

《復活》讀後感 篇1

“復活”不僅僅是小説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説的主旨。看到小説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後看完了這本小説,所有的疑問最後都得到了解答。

小説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説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

獲得“復活”與新生

《復活》讀後感 篇2

對於托爾斯泰的《復活》,我只能表示無盡的尊敬,卻談不上真心實意的鐘愛,正如孔子所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尊敬作者能夠擁有較為高遠的歷史眼光,尊敬作者對客觀事實的極度忠誠,尊敬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無情揭露,以及由此而承受巨大折磨的忍耐力。

小説如果被簡單的劃分,可以分為客觀再現型和主觀表現型。《復活》屬於前者,而我卻更鐘情於後者。因為如果我想了解一個國家某段歷史時期的現實圖景,我會去尋找相關的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的資料,而這些資料會比文學作品更詳細,更客觀,更理性,絕無文學的想象與虛構。而以客觀描寫為主的作品,往往會因為後人所處的歷史時間及環境的改變而失去閲讀的興趣,產生不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以表現人性人情為主的表現型作品,不論時間如何流逝,依然會感染後人,因為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人性也是永恆的,而對於人類自身的探索也將是永無止境的。

正如在《復活》中,作者固然揭露了當時俄國政府,監獄,法院等機構的黑暗與恐怖,反映了農民的赤貧,地主的貪婪,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但就我個人而言,最打動我的,還是聶赫留朵夫為了贖罪,為了獲得精神上的.自我救贖,而為瑪絲洛娃,為監獄裏的無辜的犯人們的積極奔走,以及聶赫留朵夫內心深處精神的自我與野獸的自我之間艱苦卓絕的鬥爭,還有瑪絲洛娃為了不拖累聶赫留朵夫而在愛他的情況下毅然拒絕他的求婚跟隨了西蒙鬆。

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當初那單純而質樸的愛情讓我欽羨,至於聶赫留朵夫奸瑪絲洛娃後為其奔走打點,這一切能否使他達到精神上的復活,我個人還是表示懷疑。也許因為我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無法理解《馬太福音》中所説的,“要永遠寬恕一切人”,“應當寬恕別人對你的欺侮,温順地忍受欺侮”,“不管什麼人對你提出什麼樣的要求,一概不應當拒絕”,“人非但不應當恨仇敵,打仇敵,而且應當愛他們,幫助他們,為他們服務。”我想或許作者也無法肯定這一點,所以最後寫到聶赫留朵夫獲得新生步入新階段時也只能説,“至於他一生當中的這個階段會怎樣結束,那卻是未來的事了。”

宗教信仰或許真的會讓人獲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與自我滿足,但在客觀現實面前依然只能是無能為力,所以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以抗惡”的思想才會一直受到世人的詬病。

我個人以為:求善之心,人皆有之,信教與否實在只是一種形式而已,信教之人未必真善,不信之人亦可為善。

《復活》讀後感 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米粒與復活節彩蛋》。主人公是一名國小生,她的名字叫米粒。

故事是這樣的:在復活節那天,同學安迪送給了米粒一個藍白條的彩蛋,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彩蛋,它居然會説話,還跟米粒吵着要找自己的媽媽。米粒為了安撫它,只能帶着它踏上了尋找媽媽的旅程。

尋找媽媽的旅程是艱辛的。她們首先找到母雞阿黃和小鳥,但是他們都不願意收養彩蛋,於是米粒帶着彩蛋去動物園尋找,依然沒有結果。可是米粒卻沒有放棄,為了幫助蛋寶寶找到媽媽,米粒又跟着“狗博士”來到沼澤地,沒想到,在那裏她遭遇了欺騙,幸好她結識了好朋友青蛙一米、青蛙一百釐米還有黑貓偵探和野鴨男孩。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蛋寶寶最終找到了媽媽。

讀完這個故事,我被米粒深深地感動了。幫助蛋寶寶尋找媽媽的過程是那樣曲折且艱難,米粒因為輕信了安迪的話而誤會了黑貓偵探;因輕信舊識“狗博士”而遭遇了欺騙,被遺棄在陌生的沼澤地,但米粒堅持下來並收穫了圓滿的結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千萬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只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方向,信念堅定,一定會有收穫。而且一定要加強安全意識,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和他人。

米粒與復活節彩蛋讀後感2

前幾天,奶奶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米粒與復活節彩蛋》。這本書比較薄,所以我很快就看完了。書雖薄,但作者王一梅老師在裏面滲透了許多道理。

這本書主要講主人公米粒的同學安迪送給她一枚復活節彩蛋,誰知,這枚復活節彩蛋半夜竟然説起了話,而它説的話是“我要回家”。於是,米粒帶着這枚彩蛋到處去找它的媽媽。在尋找過程中,米粒結識了水鼠、野鴨男孩、狗博士。他們的是非善惡和彩蛋描繪工廠的祕密,被聰明的米粒一一揭穿。當然,米粒最後幫彩蛋寶寶找到了媽媽。

在尋找時,米粒發現動物媽媽都愛自己的寶寶,卻不大願意把愛和温暖給別人的.寶寶。是呀,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是不是自私的人呢?要多為他人考慮呀!書中,善良的鱷魚媽媽願意照顧可憐的彩蛋寶寶,卻意外發現了自己失蹤的寶寶。這説明,善有善報。

這本書裏還告訴我們許多道理,請大家閒來無事的時候,看看它吧,你會覺得受益匪淺的。

《復活》讀後感 篇4

如果現實真的像故事裏的情節一樣,那將會成為人類的噩夢,人類和恐龍PK,那將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恐龍比人大幾倍,一腳便可以踩毀一個建築物,我們可想而知。

長髮李把清潔劑塗抹在恐龍的骨架上便可以讓恐龍復活,就會讓人越來越想知道恐龍最後有沒有把長髮李吃掉,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優秀的寫作能力,根本想寫都寫不出來,通過閲讀我大概知道了故事裏的恐龍力氣有多大:它輕輕一抬腿, 五指粗的尼龍繩就斷了,隨着時間的流逝,真實的恐龍的力氣已經無法知道了

若干年後,科學家破譯了恐龍的基因密碼。一夜之間,成千上萬只恐龍誕生了。它們都有很高的智能,能夠聽懂人類的語言。它們有腕龍高大的身材,有翼龍的翅膀,有魚龍的鱗甲,有霸王龍尖鋭的.牙齒和爪子……它們經過科學家的馴養,成為人類的好朋友。

夏天到了,驕陽似火,大地上本來生長得很茂盛的莊稼,因為乾旱,都有氣無力地低下了頭。農民大伯急

壞了,趕緊給科學家打了一個電話,報告了旱情。不一會兒,天空中飛來了一羣恐龍,那是科學家派來的“抗旱大軍”。只見它們揮舞着巨大的翅膀,聚集起無邊無際的雲彩,嘩嘩譁,下雨了,莊稼得救了,農民大伯樂得哈哈大笑。

地球太小了,人類又太多了,垃圾到處都是,骯髒不堪,環衞工人忙得焦頭爛額。你看,恐龍清潔隊來了。只見它們張開船帆一般大的嘴巴,風捲殘葉,片刻工夫,垃圾全被它們吞下了肚。這種恐龍是以垃圾為食的,它們吃的是垃圾,拉出的卻是石油和煤炭。恐龍又來到工廠密集的地方,只見它們張開山洞一樣的鼻孔,呼呼呼,一陣風響,那些瀰漫在空中的有毒氣體,全被吸光了。恐龍又呼出了新鮮的空氣,原來灰暗的天空立即變得一片蔚藍。

海洋是個巨大的寶庫,那裏有無數的寶藏和無窮的祕密,科學家們做了周密的安排,一隊由恐龍組成的海洋探測隊來到了太平洋。在幾千米深的海水深處,恐龍們幹得可歡了,它們代替人類完成了許多艱險的工作。

其實,恐龍還沒有真的復活。不過,我相信恐龍一定會出現的,它也一定會成為人類親密的朋友的。

《復活》讀後感 篇5

幾乎是一氣呵成看過了這一部鉅著,似乎很深奧。又卻讀懂了什麼。精神的復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義。

一個純真美好,曾經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於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出處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他多麼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穫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裏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因為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幼兒園工作總結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現在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東西。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

《復活》讀後感 篇6

對於列夫托爾斯泰,我們是再熟悉不過。課文世間最美的墳墓讓我們瞭解了這位俄國大文豪的樸素精神,從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貴族地主階級的立場轉向宗法制的農民一邊。這一轉變集中地體現在這部長篇小説復活的創作中。

復活是托爾斯泰思想和藝術探索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代表托爾斯泰創作的最高成就。小説通過地主養女卡秋莎瑪絲洛娃的受辱、墮落以及下獄、流放的悲劇,表現了對被侮辱、被傷害者的深切同情,“十九世紀末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監獄遍地,關滿了成千上萬的革命者和無辜的百姓。”對沙皇的統治作了無情揭露、批判,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撕毀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不行!那個怒容滿面的法官斬釘截鐵地回答。……庭長掏出手錶一看,與情婦約會的時間快到了,他再也無心為這案情爭辯,便急忙讓法官起草判決書。”這就是那個沒有人道,充斥着金錢與美色的俄國社會,使人性墮落的起點。

小説成功地塑造了聶赫魯多夫和瑪絲洛娃的形象。聶赫魯多夫是一個懺悔的貴族。小説通過他誘騙瑪絲洛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懺悔以至追隨到流放地為瑪絲洛娃冤案奔走的過程,表現了這一形象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也許這也暗示着作者的矛盾心理。托爾斯泰在這個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紀末俄國進步貴族的某些思想特徵,也體現出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尋求出路的説教。

瑪絲洛娃是一個不幸的婦女,她雖為養女,但自幼處於半奴婢的地位,被聶赫魯多夫奸後淪落到社會的底層,倍嘗艱辛。更為不幸的`是被誣陷判刑,押赴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作者通過瑪絲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國千千萬萬受壓迫婦女的悲慘命運。瑪絲洛娃的覺醒,是其精神的“復活”。從中認識了作家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度與高度。

復活是這一時期托爾斯泰思想觀念變化的代表作。人物精神的復活是對封建制度的一次挑戰,他喚醒的不僅僅是小説的主人公,更喚醒了當時成千上萬的閲讀者的觀念。作者也對未來寄予着美好的願望“從這一天起,她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不僅因為進入了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為從此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將具有和以前不一樣的意義。”

《復活》讀後感 篇7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大量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此書講述的內容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並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的養女。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最後,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

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後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助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後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麼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可以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

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復活》讀後感 篇8

《復活的月球飛船》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麥冬冬的男孩子因為得了心臟病被送到人類在月球上建設的地下城醫院去治病以及發生於月球和外星人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最後,麥冬冬和小夥伴們經歷了奇異的流浪月球之旅後,也安全飛回了地球,與家人團聚。

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想起了剛看過的《流浪地球》電影,覺得這部兒童科幻小説可以拍一部科幻電影,就叫《流浪月球》,應該是很好看的呢!

今天看完這本《復活的月球飛船》,我對鄧湘子老師的尊敬又多了一層,他寫科幻小説也寫得這麼棒,不但是故事情節曲折離奇,還在故事中介紹了很多太空知識,並表達了自己對於人類自身命運和探索太空的思考,還有對地球學校裏學習方式的批評和認識,讓我非常佩服。

在任何一本書中,作者都是借一些故事來表達自己的一些認識、觀點和思考。這本書從一個孩子經歷月球生活開始,在解決月球流浪災難的驚險過程中,有些大人或因恐慌而情緒失控,或因爭權奪利而不惜傷害他人,而孩子卻在月球失控後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夠堅強面對災難,並用善良無邪的微笑贏得了外星人的信任,真誠和外星人交流,積極解決問題,最終讓流浪月球重回繞地球軌道飛行。

鄧湘子老師在奇幻迷人的科幻故事中熱情讚美了童心的偉大,也批評了大人們對孩子思想的束縛,並強烈抨擊了地球上有些具有攻擊性的人類為了一己私心而不惜發動戰爭,傷害其他人類,難怪伽哩斯拉行星的人們認為地球上的人類是一種“有病的人類”。

書中雖然批評了某些人類急功近利的私心之後,但還是認為絕大多數人類是嚮往和平美好的.,這也給了我們希望。尤其是地球上具有赤子之心的孩子,更是地球上最純潔最善良的人類,這也是地球未來的希望。

我覺得這本科幻童話中雖然也寫了大人的陰謀,也有陰謀帶來的傷害,但更多是表現人類的善良和美好,讓我們看到地球光明的未來,這大概也是所有童話作家都想表達的主題:美好的童心是可以戰勝一切邪惡和困難的,人類需要一代代孩子勇敢地去探索未來,建設和平美好的宇宙空間。

《復活》讀後感 篇9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小説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奸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着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長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此時,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

的確,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首先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犯錯誤不要緊,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其次我想瑪絲洛娃從妓*又重新轉變成以前善良樸實的姑娘也是一種復活吧。

當我打開這本書,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情卻毫無所知。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嗎?

《復活》讀後感 篇10

耶茨:“如果説我的作品有一個主題,我懷疑這個主題並不複雜,那就是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種無法逃脱的孤獨中,他們的悲劇也在於此。”

作品的魅力之一是它在讀者這裏可以得到新生。哪怕這種新生對於作者的原意成了跨物種的突變。如果認同一部作品,讀者可以從中發現一塊拼圖一件榫卯。哪怕它有那麼點兒離題吧。

關於這部作品有許多嚴肅的解釋比如童年家庭破裂的影響,美國四十年代的女性意識等等。不過耶茨在創作的時候未必會意識到這些,出自於對處在瑣碎庸常中人們的一種同情,出自於生活的藍本,他把它寫了下來,温柔地要命,筆觸細膩卻冷峭如刀。冷是來自於他展現的生活的真實而不是耶茨的姿態。實際上他對於處於中下層的平民具有最熨帖温暖的同情。

這就是生活,我們作為芸芸眾生的生活,如此的灰暗平常。悲劇是極細的一層灰塵,被風一吹也就過去了不知道飛去哪裏;喜悦是襯於深色背景上髒兮兮的壁花那麼小那麼卑微。書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是少年時的復活節遊行,兩姐妹從這裏開始分道揚鑣。艾米莉愛她的姐姐薩拉,但是她們註定相離,越來越遠。

在我看來小説是一個尋找自己的故事,作者提出了兩個不同的假設但是卻指向了同樣的'結果。結論一開始就擺出來了:格蘭姆斯家的兩姐妹都不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回過頭看,總讓人覺得問題始自她們父母的離婚。父親的缺席讓她們的少年殘缺,就算長大成年,可心還是不完整。姐姐薩拉選擇了聽從生活的安排成了當時社會認為女性應當成為的樣子—— 一個家庭主婦,有着體面地房屋,一個老公三個孩子,用心經營着自己的家庭,如果故事就寫到這裏或許像個乏味的温馨小品。妹妹艾米莉則走上“非主流”的道路:接受大學教育成為知識分子、職業女性,離婚、同居、保持單身。她的路數有些反叛,曾得循規蹈矩的普通婦女微微羨慕。

作者似乎給了我們自由的選擇我們可以沿着任何一條線走下去,然而終點都是失敗的人生:姐姐被家庭困住,憂鬱、酗酒最後死於家庭暴力還是酒精中毒我們也無法知曉;妹妹漸漸地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憂鬱,酗酒,想要在精神病院尋找片刻安寧,就算是做最後的努力尋求親情的片刻温暖依然以衝突告終。

《復活》讀後感 篇11

一開始閲讀此書,並不能十分準確地理解這兩個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大部分人在潛意識裏對這個詞的理解是:它用在已經沒有生命體徵的自然物又重新出現生命跡象的一個事件。但直至完整閲讀書籍之後,書中也沒有提及關於這方面的事實,由此斷定我一開始對這個詞下的定義是不正確的。

《復活》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與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故事,小説的情節發展是這樣的:聶赫留朵夫大學期間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熱誠、純潔、朝氣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去拜訪親戚家遇見瑪絲洛娃並在相處中愛上她。但在不久之後男主人公便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從此以後他過上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在這期間糟蹋了瑪絲洛娃並將她拋棄,從而使她淪落到後來的悲慘生活。直到一次在法庭上,他遇到被告上法庭的瑪絲洛娃,回想當年,良心發現,並漸漸從往日的墮落生活中走出來,擺脱陳舊的思想,使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的復活的這樣一個事件,恢復了精神的人的主導與復活。

聶赫留朵夫應該屬於思想覺悟較高的一類人了,在面對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他敢於面對並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願意奔走於洗刷瑪絲洛娃的罪名的同時,還樂於給予其他人幫助,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整個社會的社會制度、法律和宗教的嚴重不公平、不人道的本質。深刻理解到農民的悲慘命運是收到貴族階級的壓迫造成的,他的精神上的復活也是跟隨着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認識而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的把自己部分財產分給農民到後來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歸還農民,從自身做起,反抗社會的不公平與不人道的行為。

《復活》一書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下了很大功夫,栩栩如生的描寫,使人物形象趨於飽滿,給讀者很大的視覺衝擊,讓我們不得不迴歸歷史、正視歷史,並結合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反饋現今社會,讓我們正視社會的本質,找到正確的社會發展規律並遵循規律發展社會,不然將會使歷史悲劇重演。同時也不斷提醒着我們,社會現存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它有它存在的必要歷史條件,當這個必要條件不復存在時,它的正確性、真理性也將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能固守舊思想,真理的絕對性這個觀點是相對的,我們只有不斷在精神上有追求,追求在精神上的復活,才能克服社會現存的矛盾,循序漸進推動社會的進步。

Tags:讀後感 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