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國學

國學誦讀作文彙總九篇

欄目: 國學 / 發佈於: / 人氣:2.25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誦讀作文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學誦讀作文彙總九篇

國學誦讀作文 篇1

今天,是大家千等萬等才到了的一天,大家千辛萬苦練節目也是為了這一天。因為,今天下午兩點,經典誦讀比賽就要開始了,所以大家非常高興,都穿上了整潔、乾淨的校服。不幸的是,校服太瘦了,所以一蹲下,就破了。後來,爸爸過來了,褲子換了下來,就去練習了。吃完午飯,我回來了,當時,老師還沒來,教導處的鑰匙被借走了,後來,終於找到鑰匙了,開了門,我們就讀起了經典的書,過了一會,老師、同學們都來了,就開始化粧了,化完了粧,我們就來到了大禮堂,比賽開始了,一、二、三年級開始了激烈的比拼,我們是倒數第三個上台的,所以我們可以坐在台下看台上的表演,我看着那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曲,我非常緊張,到我們了,我們表演完。過了不久,比賽結束了。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贏並不代表一切,只要快樂,輸了也是值得的。

國學誦讀作文 篇2

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讓國學經典引領我們成長,學校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學誦讀比賽。

比賽那天同學們早早地來到學校,穿着乾淨的校服,按照指定的位置坐好,一切準備就緒,比賽正式開始。首先,校長髮表熱情洋溢的致辭,隨後小主持人閃亮登場。伴隨着一首首優美的古典樂曲,參加誦讀的班級按順序上台表演。三年級同學稚嫩的童音和優美的舞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年級同學的《七律·長征》和《沁園春雪》彷彿把我們帶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到了紅軍戰士不畏限險、堅持不懈的偉大精神。

看到別的班級表演得那麼出色,我開始緊張起來。終於輪到我們班上場了,我們按要求走上舞台,站好隊形,個個精神抖擻。音樂響起我們開始誦讀《長歌行》,賽前的緊張,頓時消失了,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沉浸在古詩文的意境之中。無論是領頌還是齊誦,同學們都配合很默契。

比賽結束了,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同學們舉着班旗拍照留念。這場別開生面的誦讀比賽讓我受益無窮,終生難忘。

國學誦讀作文 篇3

文化乃民族之本,國學乃文化之基。國學可以開啟一個人的智慧,培養一個人的性格,給予一個人通往知識殿堂的階梯。

我近期讀的國學是《唐宋八大家》。翻開這本厚厚的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韓愈的《馬説》。看着這字字珠璣,我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手拿馬鞭,洋洋自得的人。而在他身邊被抽打的一匹馬,卻在不停地哀鳴。這可是一匹千里馬啊!可是,它為何看起來卻顯得瘦弱無比呢?原來是馬伕沒有給它充足的食料,千里馬吃不飽,力氣不足,越發被當作了普通的馬來對待。“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是千里馬何時能等來伯樂?又何時才能盼來脱穎而出的機會呢?假如世上已無伯樂,已無擅於洞察的慧眼,那麼世上的千里馬也會隨之“消失”。

我領悟到了,韓愈所講的千里馬,是暗喻世上的人才。而伯樂,是暗喻發現和挖掘人才的眼睛。名家的古文,並不是高深得讓人難以企及,直到今天,也仍然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再看下面這篇《師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看到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老師們經常囑咐的:“如果課上有不懂的地方,下課再問老師”。可是在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大家都弄明白了嗎?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以主動請教他人為恥!被動接受和主動請教,都是獲得知識的途徑,對於我們來説,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多麼一語中的的文字!真理在誰那裏,誰就有資格成為老師,而不論他的地位和名氣。如果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就會“惑”到永遠而一事無成。韓愈的《馬説》讓我明白了伯樂是多麼的重要,那麼他的《師説》則讓我懂得了學習求知的態度和解疑釋惑的方法。國學總是能使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使我洗滌了心靈,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豁然開朗。

國學誦讀作文 篇4

尊敬的各位學生家長:您好!

現在《弟子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廣下,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家庭、學校、企業、團體掀起了學習弟子規的熱潮。《弟子規》是由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女: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這本書是兒童啟蒙讀物;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女敦倫盡份、閒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但是由於“十年動亂”及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為中心,人們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導致有些人的道德倫喪,甚至有些人觸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淵。

我們學校在20xx年3月起,在教師內部掀起學習《弟子規》和向學生、家長宣傳《弟子規》活動。本學期初,我們制定出了教育中心口號“古人訓,正言行,讀經典,修身心”,並根據此精神本學期的德育中心“誦讀中華經典,創建書香校園”和“推廣國學精萃,傳承民族精神,創建文明校園”。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孩子做人的根本,只有了孝心,才會有愛心,有了愛心才會惠心,有了惠心才會讓家長放心、省心。現在家庭是一個到兩個孩子,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教育好、培養好。家長朋友,你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教好子女,只有我們學習《弟子規》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兒教女先教已”,要把兒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學好,這樣才能當好身教的家庭老師。古人所説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齊而後天下治。如果家庭都不穩定,社會肯定就亂了……如今的社會現象:恐怖戰爭、殘害殺傷、爭名奪利、以醜為美……以及我們常常聽説:學生之間打架出人命、跳樓、離家出走,不聽父母話的孩子越來越多……種種不良現象令人擔憂。

家長同志們:學校每週開設一節國學課程,加大學生對國學的誦讀並踐行國學的力度,學校要求家長要全力配合學校的教育,和孩子一起學習和踐行《弟子規》。弟子規不僅僅是教導孩子的,就其內容而言,更是我們大人踐行給孩子看的。孩子的模仿力極強:你教他禮貌,他就懂得尊敬人;你教他説髒話,他就學會罵人。所以,我們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應當給孩子做出表率。

家長同志們:我們要建立幸福的家庭,就必須把孝植根孩子心中,把孝的習慣在日常生活實踐,把孝的美德代代相傳。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祖國的下一代,讓子女都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才!

國學誦讀作文 篇5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先輩們為祖孫後代留下了許多國學經典,如:《唐詩》《宋詞》《論語》等,都是我國文化中的瑰寶。

小時候,我住在老家時,爺爺也總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讀《唐詩》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這一老一小的聲音總是從老家書房裏傳出。後來,在我四歲時,父母把我接回了城裏。我在那裏沒有朋友,爸爸媽媽怕我寂寞,便給我買了很多少兒版的書籍。從此,書成了我童年時期的重要夥伴。隨着年歲的增長,讀書已成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我讀過的書越來越多,逐漸也把書從少兒版變成原著。孔子曾説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讀書要懂得複習,才能鞏固所學知識,學習更深的知識。我小時不動這個道理,經常看書只是一看而過使我對這些知識映象並不深刻,但在看《論語》時明白了這個道理,讓我從書中得到了不少東西。

《唐詩》是唐代的一部詩歌總集。裏面的詩歌首首都富有哲理。單看這裏面的詩就可以看到大半個中國的宏偉景象。

每當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輪明月,便會不禁唸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爺孫,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爺爺,快看快看!盤子跑到天上去了。”那位爺爺聽了孫兒的話大笑了起來也不作解釋。看到這一幕我也想起當年的我亦是如此。正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大概每個小孩子小時候都會把月亮當作盤子吧。

詩描繪了一年四季美麗的景象。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都是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的《春夜喜雨》寫出了春雨無私奉獻的精神。“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白居易的筆下我們見到了江南春天花的紅,水的藍。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都是描寫夏天荷花的詩句。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寫出了洞庭湖的美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從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秋天的楓林要比二月盛開的花朵還要紅,還要豔。

“忽如一夜春天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天樹木的葉子已經落完,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當一場飄飄灑灑的雪花落下來,那細小的雪花落在樹枝上,彷彿是梨樹一夜之間開滿了雪白的梨花。

國學是進步的階梯,使我得到明白道理,得到知識;國學是一杯香茗,讓我品嚐到知識的香甜;國學是一位良師,教會我做人的道理;國學是一本教科書,讓我提高寫作能力,開闊視野……

國學誦讀作文 篇6

在電視《國學小名士》的影響下,我望着書架上陳舊的《孔子》《唐詩宋詞三百首》,在意識地驅動下拿起書本,輕輕地吹去灰塵,耳邊響起輕微而美妙的風聲,重温了過去的聖賢經典,感受美妙的傳統文化。

我在每個靜謐美妙的傍晚總是雷打不動的守候在電視機前,滋滋有味地觀看《國學小名士》。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在這個節目中,最讓我銘記難忘的是無人監考的那場節目。在參加考試時,一位身着黑色衣服的“小黑”比參賽選手似乎更惹人注目,在考試進行的時候,監考老師的離開讓我詫異不已。原來,監考老師離開也並非巧合,原來是為了測驗同學們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做,果然,“小黑”開始“行動”了,他竟然明目張膽的向另一位考生望去,真是“膽大包天”啊。最最另我吃驚地是,幾乎全部的選手都把自己的答案毫無保留的提供給了“小黑”。我坐在電視機前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換做是我,我會怎麼做?答案已似乎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要從中汲取道理,我們不能成為這樣的人,也不能成為提供答案的人。魯迅先生曾經説過: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我們在今後的考場上,不管是否有老師的監督,我們都要把誠信作為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自己要把誠信作為無形的老師,人人平等,不能作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用自己的汗水換回自己應得的成績。

最使我目瞪口呆的環節就是“我愛記詩詞”了,當選手説出來一句句流暢優美的詩詞時,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了,我不得不感歎自己是“井底之蛙”了,浩大的書海之中,我讀過得詩詞數量是多麼渺小啊!同時,我也為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大河中優秀詩人的偉大詩詞而驕傲!

面對“躺”在地下的垃圾,你會在意嗎?看着電視機屏幕的畫面,只有一位同學注意到並且拾起了垃圾,而電視屏幕前的我卻羞愧不已,紛飛的思緒把我拉回那一天——。

花兒散發着陣陣清香,鳥兒輕哼着動聽歌曲,真是畫畫的好地方。“啪”一個紙團的落下打破了這美好的意境,而這不文明現象的製造者就是在一旁揮灑顏料的我,花兒停止散發着陣陣清香,鳥兒停止哼唱動聽歌曲,我卻絲毫沒有在意的繼續畫畫。我無意中回頭,看見了一個帶着紅領巾的女孩,她輕輕地撿起了紙團,丟進了不遠的垃圾箱外,我的目光與女孩清澈美麗的目光相撞,我急忙低下頭,羞愧不知不覺的映掛在我的臉上,語無倫次地連聲説:“謝謝謝謝謝謝,啊,對不起。”腦海裏久久迴盪着女孩的一句“舉手之勞,何足掛齒”。是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不就是體現在這些方方面面嗎?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接班人,我們要把我們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發揚起來,在日常的生活中,言行一致,不做“説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美德的種子在你我心中發芽吧!

國學誦讀作文 篇7

告訴你們,通過誦讀經典詩文,讓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從“自信不疑”到“聰明睿智”;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啟發最大。這句讓我收益非淺的詩句,就是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之所以能讓我受益非淺,是因為它包含着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拿我們班來説吧!在這個18人的集體裏,就有我許多的良師益友:數學天才緱正傑;唱歌能手陳程;小畫家劉小琴……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不就可以增添更多知識的養分嗎?這正是《論語》孔子傳與我的做人的道理呀!假如説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願意時時刻刻去吮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更豔,更持久。

同學們讓我們都參加到《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中來吧!好好的誦讀,記住它。讓它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靈的聖地,更讓它引領我們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國學誦讀作文 篇8

在國學課上,老師教給我們很多的經典語句,讓我感觸最深的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老師解釋道:“土裏挖出來的玉石並不珍貴,沒有價值,也不討人喜歡。要經過玉石匠人的雕琢打磨後,才能成為人人喜愛的美玉。人也一樣,再聰明的人,如果不學習,或者學習不用功,就不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而你們現在,就像一塊塊剛出土的玉石,正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打磨,將來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我每個星期都要去校外興趣班學習民族舞。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我一次都沒有落下過。在寒冷的冬天,我凍得手腳都僵了也沒有叫一聲苦;在炎熱的夏天,我熱得汗流浹背,仍然堅持練功,接受老師嚴格的訓練。有一次練習壓腿,很多孩子因為怕疼當場哭叫起來了,輪到我了,我心裏很緊張,老師幫我壓的時候,疼得我眼淚都冒出來了,但是我咬牙沒有哭出聲音,並在心裏暗暗對自己説:“我要堅持!只有持之以恆地用功,才能成為一塊最美的玉。”

現在,我已將《國學經典》熟背於心了,其中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也被我當作座右銘端端正正地貼在書桌旁的牆上,它時刻提醒着我——勤奮好學,一定要從現在開始。

國學誦讀作文 篇9

經典誦讀,是我們年段這屆讀書節的重頭戲。為此,老師在班上充分地進行動員:“第一、第二拿不到,總要拿個第三回來吧!”她鏗鏘有力地用手比劃着説。

這次國學經典要朗誦《詩經》、《禮記》裏的一些篇目,它們都是含有大道理的精彩片段,比如《玉不琢不成器》,總讓我想起台北故宮裏的那棵“大白菜”,它的質地本身並不好,卻在能工巧匠的手上變成了舉世無雙的傑作;每當我彈琴的時候,就想起了“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古人話説得真精煉,又讓人回味無窮!

為爭取好成績,班主任安排了兩次彩排。開始的時候,大家念得有氣無力,就像電影裏的機器人一樣,永遠只有一個聲調,完全聽不出感情,又因為人多,個個便拉長聲調,像夏天的鳴蟬,直叫人昏昏欲睡。黃老師一見不妙,心生“數計”,採用二重唱式、重複式、領誦式等種種辦法,來調節大家的情緒。果然,同學們一下子興奮起來,漸入佳境,神采飛揚:念《碩鼠》的時候,聽起來很是義憤填膺;讀《河廣》的時候飽含深情--,總之,誦讀比默讀大大地加深了我們對經典的感悟。兩次排練成效立現!

當我們排着整齊的隊列,男生着黑色西裝,女生穿白色毛衣,走上大講台時,我們感到緊張又期待,緊張得面色嚴肅,但又期待能充分發揮我們的水平。音樂響起,抑揚頓挫、整齊又富有感情變化的朗誦聲迴盪在大禮堂,不知道古代的孩子和我們朗讀時是不是一樣呢?不過,經典在哪個時候讀都是魅力無窮啊!

比賽結果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比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感受到了國學的美,經典的永恆價值以及誦讀的意義。還有一個最直接的結果:我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