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國學

國學經典格言

欄目: 國學 / 發佈於: / 人氣:2.41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格言吧,每句格言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它是人生的精華,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格言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格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經典格言

國學經典格言1

1、不登高山不止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格言的意思:人不登到高山頂上,就不會知道天有多高;人不走到深深的小溪旁邊,就不會了解大地有多厚。這句話常被老人用來教育自己的哈子,不經過親身實踐,就不可能真正的認識和了解。

2、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四

格言的意思:人在索取的時候必須有計劃,在消費的時候必須要節制,只有這樣,才能常保富足。這句話經常被父母用來教育一些不懂節約的孩子,告訴他們節儉的意義。物質財富和資源都是有限的,不能隨意揮霍。只有精打細算,才能讓生活更好。

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格言的意思:一個人從節儉變得奢侈非常容易,可是要一個人從奢侈轉到節儉卻很困難。這句話也是經常用來警示一些人,要懂得節儉的道理。

國學經典格言2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譯:君子應該像天體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説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3、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羣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4、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

——《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譯: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

6、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着,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7、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

譯: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8、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尚書》

譯:(人要有九德)寬厚而莊重,温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幹而敬業,善於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

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11、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禮記·儒行》

譯:不要見到財利就做有損於大義的事,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決不改變自己的志節。

12、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禮記·祭義》

譯:自己不説出惡言,別人的忿語就不會返回到自身上來。你若以惡語傷人,他人也會以惡語相加。

1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1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1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1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1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2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2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

譯:説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2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2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2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25、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6、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7、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8、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30、三思而後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考慮後才去做。

31、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孟子》

譯:為人正直坦蕩,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不做任何有愧於人的事。

3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鍊,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3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這樣。

3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譯:富貴不能擾亂他的心意,貧賤不能改變他的節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就叫大丈夫。

38、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

——《孟子》

譯: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9、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

譯:人的毛病,在於喜歡教導別人,做別人的老師。喜歡教導別人的人,又往往自以為是,自以為正確,一副高高在上的氣魄。

4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4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4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4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44、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4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淨,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4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47、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莊子》

譯:有技巧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沒有本事的人沒有追求。

48、見侮而不鬥,辱也。

——《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49、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囱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50、事隨心,心隨欲。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呂氏春秋》

譯:事從心出,心隨欲來,如果不從心欲的細微處觀察事物,我們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騙。縱橫古今中外,詳細考察事情的成敗得失。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事情的發展往往是被人的心欲所控制。

5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52、學不可以已。

——《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54、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55、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56、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漢·司馬遷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57、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史記》

譯: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5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

譯: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59、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

譯:(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6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

譯: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裏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Tags:格言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