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國學

關於國學的教育隨筆

欄目: 國學 / 發佈於: / 人氣:2.16W
關於國學的教育隨筆1

一提到“國學”在我腦海中出現的就是“之乎則也”,這些彷彿離我們太遙遠了,和我們的生活也聯繫不大。抱着些許疑惑,我來到了泉州市第三期國學培訓班。在聽完蘇文普老師的講座後,我被我們的傳統文化深深震撼了。國學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曆史中創造的文化。千百年來,就是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從而出現了孔子、孟子、墨子等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這些思想家的思想積澱就像涓涓的細流,流淌千年,在中外歷史上的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擴大,近年來,國外不斷掀起一陣陣的“中國風”。

關於國學的教育隨筆

蘇老師以一個個鮮活的經典故事,讓我感受到了古聖先賢是炎黃子孫的榜樣和楷模,國學經典更是中華民族子孫後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可現在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下,人們對傳統國學的認識和傳承正在消失。因此我們要把這些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傳承傳統文化,就是對國人進行“根”的教育,“魂”的教育。所謂“人不通今古,馬牛而襟裾”,一個民族的知識要今古貫通,只懂今不懂古,知識就不完整‘不全面。因此,要讓孩子從小接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接受禮讓、誠信、謙和、孝敬等傳統美德的薰陶。

總之,經典國學的教育與傳承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並非一朝之力,貴在堅持和宣傳,做為一名學期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傳統文化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讓下一代瞭解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從而傳承傳統文化。

關於國學的教育隨筆2

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國學,但是一直很喜歡背誦古代的詩詞,因為古代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而對於詩句的內涵在老師們的講解下也只是一知半解。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古詩詞當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喜歡裏面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老師對這篇課文的要求是當堂背誦,我採用結合譯文的內容來背誦,最先背下來,而這幾句話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深處。不管是做教師,還是做校長,都需要具備一種大格局,都需要具備開闊的視野,以德為先,以德立世,以德服眾。在我們工作的征途上,不可能事事一帆風順,怎樣去為大局着想,怎樣去規避風險,怎樣去服務學校,都必須着眼於未來。

我也很喜歡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要提高個人素養,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學習的範圍很廣;可以向書本學習,可以向周圍的同事朋友學習,集眾人之長,為我所用,就能不斷取得進步。校長要把學習作為改進工作的不竭動力,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強化專業能力的提升。校長要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把握國內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注重在學校建設好學習型的教師團隊,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學習的家園。

孟子的經典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一所學校的發展會遇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作為校長,怎樣去不斷提高與完善規劃學校的發展,營造育人文化,如何利用現有的學校資源,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發展的宗旨,如何創新學校的發展,如何優化內部管理,這些問題都需要思考利弊兩個方面,以追求學校的穩步發展。尤其是現在安全工作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安全隱患排查工作,杜絕一切安全隱患的發生,更需要樹立一種危機憂患意識。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經典文化都可以融入到學生平時的學習當中,既可以增長知識,又可以陶冶情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做一個有魅力的校長,也需要用國學經典文化來促進自己的成長進步!

關於國學的教育隨筆3

讀錢文忠《弟子規》已經不下一遍,初讀有感,再讀仍有所悟。此書所寫甚妙,誦讀起來琅琅上口,他將古人先賢之聖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歷史上的真人真事,深入淺出地詮釋了國學之經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時時刻刻與學生為友,參與德育工作,更要有淨化心靈,不斷提升道德修養的方法。《弟子規》就是這劑良藥,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誘惑甚多的社會,如何堅持自己心中正確的信念,做到符合道德標準的.人,《弟子規》為我們指明瞭方向。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親仁,顧名思義,就是親近仁者,也就是希望孩子從小選擇有仁愛之心的人來做朋友,要教會孩子學習如何辨別好朋友壞朋友,瞭解他們從小交朋友的情況,同哪些人交往。這點十分重要,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友環境,使他們有機會親近仁者,親近道德高尚的人,儘量避免與不良性格與不良品德品行的人交往。的確,作為教師,無法選擇學生,班級中的學生各有不同,有着不同的優點和缺點,,但可以利用一切機會,製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和風氣。讓學生逐步養成辨別是非的能力,獨立判斷的能力。通過教育教學,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這不是做點表面文章就可以的。教師的目光要長遠,對學生的培養要滲透在點點滴滴中,防微杜漸,及時發現,適時參與,教育孩子,引導孩子。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或者説紙上談兵的人,往往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因此,提高孩子的讀書效率,掌握知識的學習效率,更要有益於孩子人格和思想的養成,有助於孩子終生受益的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範,是我輩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錢文忠《弟子規》所倡導的當下的時代精神。

關於國學的教育隨筆4

《國學與人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看似務必得要是搞學術研究的教授來講才可以聽,才會有價值,這是大家的共識,也是我自己曾經的認為。所以今天我來聊這個話題,自己都覺得太過於突兀,拿不動。但是居然就決定來了,而且是和你們一羣大學生聊,而我,是一個地道的國中生。

這讓我想到一個場景:一羣研究社會,研究人文的有識青年,去了一個荒僻的鄉里調研,和一個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農村老太太談人生,而後大家聽得一樂,哈哈大笑。這是之所以今天我敢於來和大家談這個話題的心境,我想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景了,我很希望大家與我一樣懷着這樣的心境,以對一個農村老太太的期待開始今天的談話。即使不能讓諸位哈哈一笑,也希望我所分享的,可以讓大家感覺到國學對我這個普通人的人生帶來的美好,也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樸實的啟發。

我想聊四個話題:

  第一,我們對於國學務必的認識,這個認識就是國學到底是什麼?

“國學”一詞不是一個從一開始就有的説法,因為過去並沒有“非國學”來對比着,所以,許多教授告訴過我們,是由於西學進入中國,才相應的有了這個稱呼:我們的學問,叫做“國學”,西方的則是“西學”;或者我們的學問叫做“國學”,西方的則曾經被統稱為“科學”。這是一個過程,但也成為了一種固定格式。那麼這樣看的話,國學簡直就是對於中國學問,中國傳統最大的統稱了,不是一些朋友誤以為的,只是“儒釋道”三家叫做國學。

  第二,我想聊聊學習國學必須的經過:

一般我們搞學術研究的教授們會從先秦開始給大家捋一捋國學形成的背景和發展的歷史,以及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我不是搞學術的,也怕所學不固,不能夠給大家正知正見,就不捋了。但是這個是學習國學務必的經過,我希望同學們自己可以去這樣做,這樣我們會學習得踏實牢靠。真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從歷史的角度去學習,從中華文明的起源開始,去了解這個民族是怎麼產生的這些文明,這些文明由哪些人去引領,他們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包括當時的世界歷史背景),有了什麼樣的思想,又是如何去推進這些思想的,這些思想又是如何一代代去演變和指導社會發展進步的。這些問題以歷史的觀點去學習的話,就可以一一明瞭。而一旦明瞭這些,我們也就會更加深入地瞭解我們的國學之所以在世界各地不斷綻放的原因,瞭解中華文明之所以源源不斷的原因,我們會由此而建立深刻的民族自豪感,會為自己是中華兒女而深感驕傲,也會從此以後更加註意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你所在的小社會,你的學校;也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你將要在的大社會,你的人生;並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更加大的社會,你的工作,你的職業;同樣,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更加大的社會,全世界面前。我個人覺得這是對於我們的大學生而言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很不希望看見大學生們和大叔大媽們一起在網上抨擊這個國家,抨擊那個國家,抨擊我們中國的這個現象,抨擊那個現象。因為,抨擊只能代表我們懦弱,或者我們羨慕嫉妒恨,讓一少部分人去那麼做吧,我們不能夠把大把的青春那麼荒廢,青春應該拿來去做的事情,是挽起袖子奮鬥,是做好每個當下該做的事,是學習好你應該學習的本領,將來好用鐵的事實去改變我們所抨擊的自己那些不好;用謙卑的精神去學習我們所抨擊的人家那些好,並努力做得比人家更好——這是一個大國公民該有的心胸和該有的樣子!總覺得沒有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遺忘了歷史,我們以為就如同近百年似的,我們一直並不怎麼強大,並沒有太多可取之處……

我的同事裏,有山西運城人,在我們的學習班中,我講到了中原的文明,講到了華夏文明的發源,一位我們山西某高校即將畢業的孩子居然驚歎,“原來我的家鄉如此偉大啊!”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我們從小可能缺失了這樣的瞭解,不要動不動一切都怪我們的教育體制,這是我們家庭教育的失誤,也是稍大了以後,我們自我教育的失誤,至少課外讀物接觸得太少,範圍太窄了啊!

  第三個話題,我想談談學習國學的程序——

我們該先去學習什麼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傳播國學的機構建議人人首先學習《弟子規》,有的建議學習《四書》,還有説先學習《易經》,還有建議先學習《道德經》,還有説“唐詩宋詞”,眾説紛紜。那麼到底該先學習什麼呢?我的老師樑瑞強先生告訴我張之洞先生的一個理念,我感覺很有道理,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説過:“由國小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國小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我們常常説要做經世濟用之才,那麼這個經世濟用之才怎麼來的?是先學《國小》,再學“經學”,而後“史學”,並“理學”、“文學”等。為什麼是這樣的呢?有了國小作為基礎,我們才能夠知道漢文化的緣起,這個《國小》,就是文字學和做人的道理,具體講就是音韻、訓詁和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待人接物起居飲食之禮等這些內容,這些內容學習完了,中國文化的起源就明瞭一大半,怎麼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其實也就知道個大概了。深入瞭解這些後,再去學習經學,才學得有根基,才紮實可信。這個“國小”部分,建議各位一定要好好學習學習《説文解字》,清朝史學家、經學家王鳴盛曾經認為,“讀過很多書,而沒有讀過《説文解字》,不能説你讀過書;沒有讀過書,而讀過《説文解字》,不能説你不通。”可見這本書的重要。國小通了,經學學習好了,自然對我們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性格都有了系統的瞭解,這時再學習歷史,就不茫然了,而後其他東西也好融會貫通,這便逐步成長髮展為經世濟用之才了!我們潤德軒國學研修班的課程就是這樣設計的,先國小,而經學,再史學。大人,孩子一個樣。

  第四,我想説説學習國學對我自己的影響。曾經發過幾篇《我的國學情緣》,其實那裏面已經説得很詳實,好像輸入題目百度一下大家可以看到。

我方才説過,我是個國中生而已,這是個事實,這讓我自身素質有很多缺限。國中畢業後,進入中專類的藝術學校,個人認為學校所學不是我所想要,也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加上家庭環境等各方面問題便主動退學了。十六歲進入社會,發現比在學校更加一片茫然,這一茫然,就茫然了十年。直到二十大幾認識國學之前,其實人生實在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有幸學習國學後,才知道過去那些冤枉的淚,都是自己的問題,才明白做人做事其實有那麼多道理我都不曾明白,於是也並沒有做好。

人,天天走在道上,但我們到底知不知道大道該是哪條?該怎麼個走法?其實真不見得!所以我們常常走得內心逼仄難熬。比如有時我們與父母不和諧,我們覺得非常委屈,覺得他們不懂這個時代,不理解人,甚至覺得他們為我們做得不夠;有時與舍友不和諧,覺得舍友自私自利,沒有照顧我們的情緒;有時和老師也不和諧,覺得老師偏心眼兒,沒有一碗水端平;還有同事、上司、客户、朋友、戀人、另一半等都有各種矛盾,甚至有時跟自己之間也很糾結,也有過不去的結,解不開的疙瘩;還有就是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也有不知何去何從,彷徨失措的難過;有時又把一切歸咎於命運,歸咎於社會……等等等等不堪吧……都是我曾經在最初那個十年,和過去這十年當中親身體驗過的。但是,前後兩個十年,我的心境和麪對這些的態度以及處理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覺得沒有別的,就是學習而已,就是對於國學的不間斷的學習,不間斷的靜心領悟,和不間斷的精心踐行;而後再學習,再領悟,再踐行,讓我對於一切事物的認識發生了改變,對一切問題的處理,逐步有了辦法,所以開始體驗到生活的各種美好:比如勞動和付出有它獨特的美好,比如逆境有它獨特的美好,比如情感失落孤獨寂寞也有它獨特的美好,這都是過去的我不能夠體察到的,內心會覺得因為這種體察而徹底地歡欣,這些是國學帶給我的一種我不太會形容的,妙不可言的感觸。有了這些變化後,我發現,奇異的事就不斷髮生了,過去許多矛盾沒有了,轉而進入的,是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諧的內心世界,是幸福生活。

這裏我再次強調“靜心領悟”和“精心踐行”,因為學習國學不是用來寫作文,用來答題考試,是要以先賢的智慧,指導我們的人生,改變我們不好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重新建立更客觀,更理智,更智慧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以期改變我們整個人的生命狀態和生活狀態,甚至是命運。那麼一定要先靜心領悟、品味,再精心踐行、總結,才有這個可能。

關於國學的教育隨筆5

中華文化廣博精微,尤其是國學經典,藴藏着中國五千年曆史的智慧精髓,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杭州市首屆中國小生國學知識網絡大賽開賽伊始,開展國學教育多年的玲瓏國小便以極高的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國學讀物人手數冊,整個寒假更是在琅琅的國學誦讀聲中度過……截至三月十七日,已有九人進入國小高段百名榜。在整個教學、參賽的過程中,感觸良多……首先,傳統經典中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孩子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隨着他們慢慢長大,這些素養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我是家裏的獨生子,以前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經常與父母頂嘴。讀了《弟子規》中的第一章‘入則孝’後,我懂得了‘首孝悌,次謹信’、‘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由於大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禮貌等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自從孩子們接受國學教育之後,變得更加謙讓、團結同學、尊重師長了。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範着他們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其次,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高度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藴涵着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藴和優雅情懷。也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再次,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着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學生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最後,《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三字經》、《弟子規》《千家詩》……這些經典著作,讀來琅琅上口,可以提升記憶力、理解力等智力。願國學之路越走越寬,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