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國學

(推薦)國學經典故事15篇

欄目: 國學 / 發佈於: / 人氣:2.45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國學經典故事15篇

國學經典故事1

驚弓之鳥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個高台上,仰頭看見有鳥在天空中飛。

更羸對魏王説:“請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發箭而把鳥射下來。”

魏王不相信地説:“難道你的射術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嗎?”

更羸很自信地説:“可以。”

過了一小會兒,一隻雁從東方飛來,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隻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驚歎説:“你射箭的本領居然可以達到這樣一種地步!”

更羸説:“這是一隻受傷的孤雁啊!”

魏王説:“先生是怎麼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説:“它飛得很緩慢,叫聲很悲慘。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叫得慘,是因為長久失羣。由於它的舊傷沒有長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沒有去掉,所以一聽見弓弦響,就急忙往高處飛,這就引起傷口破裂,從高空掉下來了。”

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受過驚恐見到一點動靜就特別害怕的人。

國學經典故事2

元覺勸父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

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裏,要把他送到深山裏扔掉。

孫元覺拉着父親,跪着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

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説:“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

父親問什麼要求,他説:“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

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

“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説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

故事點評:《弟子規》中説:“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的語氣勸説他終止不良行為,但不能語言犀利、態度不好。

國學經典故事3

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説:“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裏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説:“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説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

國學經典故事4

運籌(chóu)帷幄(wò)

話説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羣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説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説:“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説,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説明張良心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國學經典故事5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説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説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正當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説:“大王,請您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後,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秦王説:“天下人都説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藺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讚歎道:“果然是塊寶玉。”説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於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説:“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

“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後退幾步,怒氣衝衝地對秦王説:“我認為您並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的手裏,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説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説:“大夫不要着急,我説過的話怎麼會不算數呢?”説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着地圖説:“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麼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説:“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秦王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回到旅店後,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並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後,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後,當秦王發現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裏。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故事點評:我們做事情既要有勇氣也要有智慧,面對強勢,要有勇氣與之抗衡,同時做事情應當靈活,隨機應變,用機智與強勢力抗衡。

國學經典故事6

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jū)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説: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范雎説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策略。

成語“遠交近攻”,後來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國學經典故事7

在我校第七屆“星光杯”教學競賽中,我選擇參加競賽的教學內容是五年級第二學期17課《古詩四首》中的一首古詩——《少年行》。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我不僅實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查字典、看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2、想象本首詩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在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的詩人早年的理想、豪情。3、有感情的誦讀課文而且也突破了本課時的重難點。本課時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本課時教學難點: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整體説來,我對此次教學基本滿意。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一、課堂上注重行師生交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採取了學習小組交流合作交流詩意的策略,在生生交互的同時,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做合作者、傾聽者、點播者,促進小組協作的有效性。

在小組展示彙報,全班交流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注意傾聽,找出發言內容的異同,以平等為原則用商量的語氣,引導學生們合理運用註釋,關注表達的合理性,選擇正確的解釋,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理解,又不偏離詩句的本意。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的引領都是隨機點播,順承學生的思維方向進行提升的。例如:當學生在自己評價概括這是一位什麼樣的少年的時候,學生説這是一個本領強的少年時,老師點播她用更恰當的語言概括為“騎射本領強、武藝高超”。又如:當學生沒有品悟出少年的“機智”這一特點的時候,我並不急於講解,而是利用填空“這個少年既()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這個少年,恰恰有一個學生説出了“聰明”一詞,老師就追問:還可以用哪個詞來概括,從哪看出來的?巧妙地挖掘了文本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內容。

當學生對於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不全面的時候,我沒有急於解讀,而是選擇了讓學生自主介紹資料內容,作為傾聽者、評價者和啟發者的角色和孩子們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二、採取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課堂實效。

首先,剛一上課我就出示了本課的主題圖,把孩子們帶到古代的戰場,通過語言的引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王維寫的《少年行》,起到了入境的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這首詩的內容,要求學生讀正確、讀“響”古詩,這使得學生複習鞏固了字音,整體感知了回味了古詩內容。之後在學生們熟知註釋並在課前查了字典的基礎上,我組織他們進行了小組內和班內交流,這時學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每句詩的表面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我引導同學再次看屏幕上的古詩,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共同回顧了同學們沒有解決的問題。同學們為了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先想到了解作者筆下的少年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此為突破口我引導學生在熟知句意的基礎上,聯繫上下文想象畫面並結合重點註釋先後分析出了少年是“勇敢的”、“武藝高強的”、“力大無窮的”,然後我又出示了填空“這個少年既()又()。”目的是幫學生梳理少年的形象,滲透作者行文的精妙,較為有效地使得學生初步感知一個較為豐滿的少年形象,又結合本冊的教學目標,訓練學生運用關聯詞語“既……又……”進行表達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事實證明這一課件的使用是有效地,學生不僅填寫出了已經感知的內容,還説出了前面沒説出的“聰明”這一詞語,進而回歸課文體會到少年的“機智”。

之後,我又出示了填空“作者王維妙筆生花,寥寥數筆就使我們見到了一位——、——、——的少年英雄。”這樣就使得學生把對少年的認識綜合概括在一起,對於作者筆下的少年有了全面的認識。

雖然此時學生們對作者寫少年行的目的有了一方面的認識,但是對另一方面的認識卻很淡薄,於是我隨機的引導同學們介紹王維寫的《少年行》的另外三首,學生雖然都在網上搜集了資料,但是內容紛雜,無序,而由三個小組代表準備的課件,是按照規定內容提煉、加工的便於集體有效閲讀,這樣的'整合不僅擴大了課外閲讀量,更為課內內容作了有效的補充,尤其是由學生操作、介紹資料,其他同學一邊傾聽一邊跟着閲讀之後還進行評價提出建議,學生們讀書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也增強了口語交際能力,也正是這一內容的有效補充,學生領悟到作者既是對是對殺敵報國的少年英雄的讚美,也是詩人自己嚮往建功立業的英雄主義理想的表述。

當學生對古詩的內容,作者的情感有了較為深刻的感悟的基礎上,又想象了少年當時神態、動作,在豐富了畫面的基礎上,我適時的加入了樂曲“琵琶行”,聲聲入耳的悲壯的琵琶聲相較於古箏更能把學生融入到古代充滿硝煙的戰場,更好的為學生的情感朗讀服務,使學生讀出了氣勢,促使學生能入情入境的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最後,用演示文稿出示的分層作業,既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又使得學生意識到《少年行》不止一個人寫,有多個詩人以它為題,這是一個老詩體。“行”是一種體裁。加大閲讀量,課內向課外有機延伸,激發學生閲讀傳統文化作品的興趣。

説實在的,在這節課上學生們很忙,他們在忙着思考寥寥數語之後深刻的內涵,;他們在忙着想象詩中描繪的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他們在忙着結合拓展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他們在忙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們不覺得累,因為我在他們臉上看到了興奮,聽到他們説為有王維這樣的愛國詩人而自豪,為能學習到這樣的傳統美文而愉悦。我自然也樂在其中,為能夠把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和現在的教學新理念結合而高興;為能夠把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整合而愉快;更為把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播給我的學生,讓他們和我一樣的喜歡國學美文而興高采烈。

國學經典故事8

5歲時,媽媽就教我學經典。那時侯,每天晚上我都會聽着經典入睡。漸漸地,我不僅能熟讀經典,並且喜歡上了經典。我曾經讀過的經典的有:《三字經》、《弟子規》、《論語》……

我學經典的過程是快樂的。《論語》是我最喜歡讀的經典,每次讀《論語》時,我都會一邊讀,一邊悟,從中領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時候,媽媽還會提出問題讓我解答,如有答不上來的,我就會反覆的讀,直到理解為止。

我還把從《論語》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我看到,我們班的班長學習非常好,而且身上的優點也多,上課坐的端正,積極發言,愛動腦

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的同學上課愛做小動作,不聽講,不思考……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會好好的反省自己,並改正。子曰:“過則勿憚改”。

經典告訴我們的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經典能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我喜歡讀經典,我不僅要把《論語》讀完、讀懂,還要讀更多的經典來提高自己,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國學經典故事9

三令五申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hé)閭(lǘ)。吳王看過之後説:“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説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説也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着長戟(jǐ)。隊伍站好後,孫武命搬出鐵鉞(yuè)(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誡。説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孫武便説:“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説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説:“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國學經典故事10

朋友的電郵傳來兩位朋友的近照,初看幾乎不認得,是兩個老頭子,我也不忍形容,總之所有老人家的.特點他們都具備了。

我不禁驚呼:“怎麼都老得這樣了!”

隨即慨歎:“人家看我何嘗不是這樣?”

只是自己的樣子天天看,看慣了。多少又有點偏私,以為自己看上去還不覺老。其實人雖有耐老和不耐老之分,其相差總在個位數字之內。因此別再在異性面前扮風流瀟灑了,也別表演身手敏捷了,當心一不小心出意外。這也算是“以人為鏡”吧。

看到路上兩部車發生碰撞,兩車司機下車理論,互相指摘對方的不是,聲音越來越大,臉越來越紅,脖子越來越粗,樣子越來越兇。記得有一回我的車被尾隨的車碰了,我跟對方理論時,何嘗不是這副嘴臉?

老闆生日,酒樓設宴。同事們一個個上前道賀。平日背後對老闆詛咒嘲諷的諸色人等,今天在老闆面前卻帶着諂媚的微笑,善頌善禱,虛偽得甚為難看。一會兒就輪到自己了,會不會也是這樣一副德性?

當我們聽到別人第九次誇耀自己的往績而鄙夷他時,想一想自己是第幾次在吹牛了。

國學經典故事11

從國小習國學的我,一直被古人智慧的河流所感染。有一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參觀了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

我們走進大殿,香燭的氣息瀰漫在空氣中,彷彿託舉着我們的心靈。寺廟的牆壁上,雕刻着許多國學經典的詩句和名言警句,如同一幅幅智慧的畫卷。

我們的導遊是一位年長的和尚,他温和地對我們説:“這些國學經典所藴含的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們可以引導我們正確的生活態度,培養我們良好的道德修養。”

我深深被這些話觸動,決定從此認真學習國學。我找到了一本《論語》的書籍,開始夜以繼日地研讀。

慢慢地,我明白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道理。通過學習國學經典,我不僅明白了做人的原則和道德準則,更懂得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國學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晚上,我都會找一段經典故事,在閲讀中不斷汲取智慧,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容、睿智。

如今,我已經成為一名國學愛好者,每天思考着如何將國學的智慧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國學教給我謙卑和善良,也讓我銘記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國學經典故事12

對症下藥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閲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故事點評: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國學經典故事13

明鏡高懸

傳説,劉邦攻入秦都咸陽,進入咸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只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它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特別大,心臟跳動也異於常人。據説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於他,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現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臟跳得特別,就殺掉誰。

後來,就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法嚴明,判案公正。

國學經典故事14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

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

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説:“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歎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故事點評: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為並非偶然,實為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裏紮下了根。 小朋友們,我們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做個孝順的好孩子。

國學經典故事15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説:“聽説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説:“人家説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説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着淚説:“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裏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5.經典國學故事簡短五篇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人説: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着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説:“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説的道理。”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