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國學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

欄目: 國學 / 發佈於: / 人氣:9.03K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1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通過學習慢慢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行或缺的精神力氣。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出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常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簡單理解,便利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始終閃爍着特殊的光線。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線,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月的人們所推崇,所憧憬。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討論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知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的生活。作為老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確定會少很多怨言,確定會是一名歡樂而幸福的老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同學商議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同學,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説的那樣要“愛人”、“學問”。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同學多些瞭解因材施教進展同學的共性特長,對成果差的同學應以一種樂觀的心態,正確地引導,信任他們肯定會在自己的.訓練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告知了我們很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讓我們一起在聖賢的光線下學習成長。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2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著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敬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伴侶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同學進行文明禮貌訓練,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需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才智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氣。中華民族幾千年連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勉、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國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漸漸品嚐,其樂無窮。同學們誦讀,可以從中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使同學更加懂禮貌,更加愛學習……國學經典在誦的過程中深化了同學們的心靈,為同學們儲存了文化的養料,等他長大的時候漸漸汲取。

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底藴厚重。走近國學經典,我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

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當我們被現代社會很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腳以至心靈的時候,當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消退的時候,我們不行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更不行能在自己的生命中連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我校樂觀提倡讀誦國學經典在我看來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讓同學們瞭解中國的過去,瞭解中國的文化,瞭解中國的思想。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同學記憶的黃金時期,為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為重要的是:讓同學們吸取千年文化中的養分,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伴侶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同學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同學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經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歡樂收穫與成長。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3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假如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分散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進展和富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持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省分行組織開展“學國學經典,育道德員工”系列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感受良多。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閒逛,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工作中的座右銘,可以專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美的讚歌——‘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漂亮,成就清爽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始終閃爍着特殊的光線。人們面對着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試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究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慧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關心,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學問,只有用學問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抱負,再美妙的準備,在沒有實現之前,肯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學問能夠讓你更懂得如何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是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惹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簡單的實現目標。

國學經典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精神財寶。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我內心的關係等內容有着非常系統的論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着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堅韌紐帶,將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華文明之珠串聯在一起,滋潤着中華萬物健壯成長,呈現着中華文明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在國學各個學術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佈滿人文才智和寫信人生真諦的論述,其敏鋭的觀看、合理的推定、閲歷的告誡,不僅是個人安家立命之本,更是一國安邦濟世之基。作為中華子孫,我們有責任將中華民族這筆精神財寶汲取和傳播。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才智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是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瀟灑。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4

國學經典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寶,誦讀經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學問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它像絲雨一樣滋潤着我們的心靈,促進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它也增加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念和驕傲感。

同學對經典的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誦讀水平步步提高,同學的理解體會也會層層加深,也夯實了同學的朗讀水平,使同學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力量大大提高,其次學問面也在擴大。我們看出孩子在一每天進步。例如《弟子規》中的經典故事敍述了很多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人生哲理。久讀經典,同學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聖賢的品質,進而使他們形成良好得行為習慣。

中華經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深信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必將自覺擔當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5

國學課程試驗將近一年時間,對於國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怎麼教,有什麼教學原則,怎樣精確把握好試驗目標和教學策略?帶着問題和困惑,3月9日參與了是學校教研室組織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老師培訓活動。”通過聽課,專家與培訓者的互動等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文城中心學校許小麗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敕勒歌》,課上許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利用多媒體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畫面精緻,調動同學的視覺、聽覺感官,提交同學的學習樂觀性。是一節國學課堂教學的.示範課。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同學自主選擇,“能學多少學多少”“讀好,能背誦”。同學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輕輕鬆鬆進入課堂。課上,老師面帶微笑,態度親切,語氣温柔,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帶讀、個別讀、齊讀、接讀、變換角色讀、師生同讀、生生互讀,以讀為主線的教學形式。整節課,老師充分調動同學的學習愛好,呵護同學熱忱,教學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是一節常態下的國學課堂教學的樣板課。

“一本課本,一張嘴,就能上好國學課”王老師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讀成誦,這是國學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原則。“素讀”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方法。

通過聽課及專家的講評活動,心結以解開,明確了目標,把握好策略,更堅決了自己上好國學課的決心與自信念。

第一屆經典誦讀時,我和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深化各所學校驗收節目。但對我來説,只是偏愛文學,喜愛朗誦,前來只想踏踏實實有所收穫。觀看完全部的節目不免心生懷疑:為什麼有些學校把誦讀經典變成了藝術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我的意識裏,經典朗誦應以“誦”為主,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如同在傾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敍述生活的閲歷、生命的真諦、生存的,讓人們彷彿徜徉於學問的黃金海岸。這是第一次經典誦讀給我的印象。

時值一年,其次屆國學經典誦讀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學校組在市二小進行。那天原本想早點去,由於伴隨王宜振老師去得太晚了。急匆忙來到二小,早已燈火輝煌,霓虹閃耀,人羣攢動。舞台兩邊大屏幕上的字滾動着。找了一個位置站在那裏仔細觀看起來。

朗誦、着裝無可挑剔,比去年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許多。家長也來得不少。這樣的陣勢足以讓聽眾從國學經典中找回中國人曾經珍惜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通過這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揚,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的親近感,激起了人們瞭解傳統的愛好。我邊看邊想:假如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孩子們從文化素養到精神氣質確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裏,孩子們的語言肯定變得豐富靈動,也肯定會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6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加民族分散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加民族分散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需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隱藏着中華五千年曆史才智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着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説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説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才智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吸取學問,瞭解民族傳統文化供應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加民族分散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當瞭解和熟識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才智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學問,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樂觀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瞭解和熟識國學,依據國學所提倡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法規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樂觀、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養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行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7

中華古國,悠悠五千載;中華文明,綿綿無千年;中華經典,浩浩五千卷。中華經典的星空裏,羣星閃爍。詩情融花意一體,才智與激情齊飛。閲讀經典就如同與先哲同行,傾聽他們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就會被那蓉智的思想靈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經》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報,怨欲忘,埋怨短,報恩長的寬闊胸襟;《道德經》中的道可道,特別道。

名可名,特別名。無名,萬物之始也;出名,萬物之母也的宇宙萬物的奧妙……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寬闊偉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抱負;其中不僅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才智美,更沉澱着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毋庸置疑,國學經典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商定俗成的幫助教學書,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養滋養濟,更是當代同學學習的模範用書。

是這本書教會了我何為真誠,讓我領會了真誠的無限魅力!以言語暖和他人也是泛愛眾。人生有限,可祝願別人的機會屈指可數,利用好自會喜悦。當老師以真誠意關心同學,從前視若無睹的機會突然間變得清楚可見、觸手可摸。方知沒有哪種職業會比國學經典更有功勞、最開心,慢慢在享受經典。原來我的生活習慣不節儉,現在的習慣令人讚美,這一切佳績源於《弟子規》潛移默化間教會同學漸漸形成高尚的品德、劇烈的責任感,嚴謹細緻、團結守信、到處為人着想的待人處世方法,鍥而不捨、善思好學的態度。德育和教學並駕齊驅,相得益彰。

我喜愛眼見為實。一本《弟子規》讓我明白立身處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才智思想中,慶幸聖賢與己如影隨形。懂得經典是拿來做的,不知何時起贏得了家長從未有過的敬重,只因我請了古聖先賢來幫我。

樹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是我們成長的根。我們肯定要從小做起,把根扎牢,讓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順父母,敬重老師,把孝永久傳下去。我向善啟孝心的國學經典致敬,是你為我們紮下了正確做人的深根。雞蛋原理中,由於雞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裂的那一刻,我們肯定會心靈傷痛。我們要喚醒和愛護他們那一顆生命同體的仁愛之心。那是一種很清楚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同時,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沒有去關注的東西給喚醒了。

我信任,我們班的每個同學,自小就讀過許多中國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許多都是在課堂上經過老師講解的,深諳其中的道理,印象都應當很深刻。可是這些珍貴的東西,在重複的考試和自我的奮鬥中,離我們越來越遠,已經和那些染塵很久的器皿一樣,被埋沒了。

現在,系又把國學經典強調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現實的行為點上。修身,對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終極追求。但對於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呢?處在全球化的時代裏,我們更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所交匯的國家裏。日復一日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變得急功近利,忘了去關注自己本質的東西。可是拋掉根本,我們會變得一無全部。

古人的話語值得我們好好去傾聽。由於這些話語歷經千年,依舊如珍寶般奪目。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始終被當做人生的基礎課程而備受重視。在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講究禮儀已上升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進步、開化與興盛的標誌。而我們要做社會的文明人,更需要學習和講究禮儀。以公平心對待別人,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有很強的優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驕傲,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可是也令我們感覺有些悲傷,我們趨之若鶩地去搜尋、閲讀那些外國人士寫的勝利之道,卻忽視了自己祖宗留下的東西,甚而將它拱手給了別人。看看現在國外越來越喧鬧的中國文化討論潮,我們真該反省了。

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8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家園。國學經典則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中國人的文化根基,是中華生存、進展和富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誦讀國學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才智,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這是儒家最經典的一句話,告知我們:學習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自己才會完善。在社會不斷進步、競爭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日,你不好好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定會被社會淘汰。“學”要學的精,“學”要學老,學究竟。只有堅持究竟才會得到成功;只有學以致用,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學問,只有用學問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師德是師業之魂——老師肯定要修好社會公德,堅守職業道德,科學嚴謹、仔細求實;為人坦蕩、光明正大、誠懇守信,先人後己;廉潔奉公,端莊穩重,平易近人;學問豐富、語言生動、儀表整齊、舉止文明,以實際行動感召、帶動和影響廣闊同學,要以大愛之心關愛每一位同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迫別人幹;不能把同學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更不能把同學當做自己的出氣筒。因而,老師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樹立師表形象。師德是師才之本——“師德養人,師才育人;德才兼備方為社會棟樑。”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不僅要傳授學問,更要培育同學怎樣處事,怎樣做人。師德是師風之根——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笑一顰、一喜一怒都無聲無息地影響着同學。良好的師德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一種良好的習慣,是保證我們訓練百年樹人最重要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