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2016年春節黑板報報頭內容資料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1.88W

春節的傳説

2016年春節黑板報報頭內容資料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説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為春節。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年畫源於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傢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呼喚春節典型標誌物

春節臨近,又一度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聯歡晚會、團聚祝福,有關過年氣氛的內容很多很多,可是相當於西方聖誕節遍佈各處的聖誕老人、聖誕樹那樣的典型標誌,我們中國春節的典型標誌物是什麼?春節以及中秋、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日常生活載體概念愈來愈模糊,而洋節洋味越來越重,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在代表未來的青少年頭腦中佔據了突出地位,不能不觸發國人極大的心靈震撼。中華民族有着一萬年綿延不斷的文明進步歷史,中華文明也代表了人類最豐厚穩定、博大兼容的思想文化體系,為寄寓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傳達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和睦共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強烈信息,增強民族凝聚力,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優化點擊,我們呼喚春節及中秋、端午、重陽等節日典型標誌物。這裏謹先提出一套基礎方案拋磚引玉,期盼社會各界和目光敏鋭的藝術大師、商家高手們運用中國智慧,創造遍佈千家萬户、千城萬店的巨大商機,傳承中華文明,繁榮節日市場:

春節典型標誌物:身穿牡丹、荷花圖案紅色、黃色唐裝的傳統搭配---和合二仙童或大頭娃娃一對,分別手持大鞭炮、中國結和“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