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材

新教材下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材 / 發佈於: / 人氣:7.28K

隨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行,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要求廣大的中學歷史教師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我們開始改變以往教育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代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然而就在這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下,我們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實行課改中,仍有亟待提高的地方。以我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就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新教材下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2004年9月,我拿到了北師大版7年級歷史教課書,滿懷着一腦子的新標準、新理念,興致勃勃,充滿信心,走上了講台。依照自己的理解,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試圖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創新、探究、討論、提問等等,不亦樂乎地組織學生各種各樣的活動。但是,一年的教學下來,在品嚐着教改的甜頭時,心頭也泛起一絲絲的苦味。靜靜地坐下,整理着用過的教案,整理着用過的多媒體碟片、投影片,也在體味着一年來教學的成敗得失。腦海裏不禁浮現出了自己以往的幾幅教學畫面。

畫面一: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3課《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在教學活動中我給學生設計的討論題是“我眼中的武則天”。片刻,在我的耳畔傳來最多的是“壞女人”“殺女兒”“殺兒子”“殘暴”等詞語,其中還有個搗蛋但是聰明的學生大聲喊了一句“她還喜歡面首”。學生頓時鬨堂大笑。此時我站在講台上掃視教室,發現開始的分組討論變成了一個混雜的局面,有序的發言已成為七嘴八舌的爭辯。

畫面二: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3課《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

我用投影儀打出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讓學生邊看,我邊講解鄭和經過和到達的地方。當我講到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的麻林、木骨都剌、不喇哇等國時,下面傳來一個學生的聲音“這些國家現在的名稱是什麼?當時有這些國家嗎?當時不是非洲還在原始社會嗎?”我啞然而止,嘿嘿地笑着説:“對不起,我下來給你查查,看看是什麼。”接着在讓學生總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時,通過對比哥倫布的航行,認識到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又舉出鄭和下西洋回來時各國使臣向中國朝貢,帶來了長角馬哈獸、千里駱駝、駝雞等事例,得出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這一結論。此時又有學生問道,長角馬哈獸、千里駱駝、駝雞是什麼?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行哪個意義大?鄭和之後中國怎樣加強了和亞非的經濟文化交流?我面紅耳恥,又一次説:“對不起,我們下去都查一查,作為我們的一個課後活動。”

……

……

這樣的情景真的'已是太多,再舉下去,教了十幾年歷史的我,臉面要全無了。想到這裏,我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同行在新課程新教材實行過程中的議論,聯想到自己聽過的好多課改實驗課,深深地感到,在新的教改下,我們在體驗成功與喜悦的同時,也很有必要反思我們的失敗與教訓。

反思一:課堂中出現“不和諧”時,如何去引導?

如畫面一中提到的,學生的思路實質是在當今的影視劇影響下的發揮。雖然我們也強調學生自己的認識,並可以聯繫影視,但上述情況脱離了我原來設計的思路,學生不去從正面分析,而是完全跟着原來自己看到的走了,鮮活的影視形象早已根植於學生的腦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去作?去引導學生?記得我當時在總結時用了反問的方法:“你們説武則天是壞女人,殘暴,可是在她的統治下,唐王朝人口增長,社會秩序穩定,經濟發展,從歷史的角度看,難道她對唐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沒有貢獻嗎?”可有的學生仍在嘀咕着她殺了自己的女兒、殺了那麼多的人,怎麼歷史還要肯定她呢?學生連一點對武則天的肯定也不想給。在強大的影視劇面前,蒼白的説教和簡單的教材內容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歷史教師在充分享受歷史劇給我們教學帶來的幫助時,還不得不和影視劇作一番爭奪學生思維的“鬥爭”,還得想到要怎麼去克服它的負面影響。再者,我們的教材中沒有關於“面首”的提法,但是學生説到了,而且還引發了課堂秩序的混亂,這更是我沒有想到的一個局面。在我恢復了課堂秩序之後,基於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討論的目的,我雖當時沒去批評那個大喊“面首”這個詞的學生,但我也迴避了對這個詞語的解釋。現在想來,迴避是否對呢?我們迴避的東西,實際很多學生早已接觸,對於懵懂的七年級學生,我們該不該給給予引導?縱觀我們的教學活動,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許多,我們都能迴避嗎?作為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的引導者,我們能迴避嗎?

反思二:新教材新理念下,教師自身的質疑、創新意識和知識能力的的提高。

在畫面二中,我欣喜的是我的學生思維敏捷,欣喜的是他們敢於向我質疑,欣喜的是我在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提問、創新上有了成效。但同時也讓我痛感羞愧,我在注重教法、學法的時候,少了知識的擴充。在我忙着製作投影片、設計學生討論等活動的時候,對於學生的突發思維考慮的少了。

面對這個教學準備不足的教訓,我不得不反思到:新的教材不光要我們有新的教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實際還要我們去更新知識,補充知識,去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點。新的教材要求我們有更深厚的知識底藴,要求我們更紮實地備教材,備學生。在我們設計活動、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考慮的更多,更細緻。要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一些問題。比如,我從沒想過當時非洲是否有了國家,也從沒懷疑過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也沒想過鄭和之後我們國家是如何同亞非國家加強經濟文化的交流的。如果我們只追求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質疑,而少了教師自身的創新、質疑,少了知識的提高,少了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的話,我們將會面臨更多的面紅耳恥。

反思三: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作用。

我們在進行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認為課堂中學生的活動越多越好,甚至學校領導在進行課改評價時也看教學是否讓學生活動的多,認為學生的參與率越高,體現出的教學改革就越徹底。由於這些認識,造成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大量地讓學生去搞活動,如講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表演等等,都由學生包攬。一節課下來,幾乎沒有了教師的身影。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總覺得少了什麼。仔細分析,原來少了教師自身的活動,少了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少了師生之間的合作。而這極易導致教學中秩序的失控並影響教學過程的推進,進而影響教學效率。比如畫面一中,秩序的混亂就是我在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少了引導,學生是自發的由影視劇的角度考慮人物,從而發生了暫時的失控,思路也沒有隨着我的預想前進。如果我在學生討論之前,首先把歷史和影視劇的區別再進行一次講解,並能夠讓學生提前閲讀教材的楷體字部分,把自己的引導工作做的紮實一點,也許學生的討論就會從正面的多一點,也更易於課堂的順利進行。由此我也想到了我曾看到的關於新型課堂構建的一句話:“課堂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教育改革並不是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分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們不斷的提高我們的教育智慧,運用我們的智慧去組織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達到自身的發展。

在一年的新教材實踐中,雖取得不少成功,但也有很多很多的失敗,值得我反思的地方也有許許多多。身為人師,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該及時的更多的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