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熱門】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58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熱門】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範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後,我要求學生閲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的內容,並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並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閲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戰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後,我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麼?

(2)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

(3)官渡之戰是誰發動的?目的是什麼?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後,就解決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勝袁紹的因素。

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學生們説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採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佔有優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於用人,採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學生髮言後,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於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中就顯得輕鬆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會學生閲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閲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於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日本是中國的鄰國,如何理性的認識瞭解日本,就需要老師的指引。以下是關於《日本》一節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課堂上,在老師指導下同學們剛剛將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學完,便有同學能夠將老師剛才講的完整的複述。

在這項知識的學習上,學生掌握較好。本來並不是很簡單的知識,為什麼卻能夠被學生很快掌握。這就提醒我,要注重啟發,引導學生的興趣。而興趣的產生來自知識內容和教師教學的直觀、形象、生動以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本身的實用性。多種感官並用,是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法寶和最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

二、提到日本,不少同學是恨的咬牙切齒。

也因此,在講到日本多火山地震時,很多同學甚至鼓掌歡呼。當然,同學們的感情可以理解,但並不能贊同或者支持。學習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學習,瞭解,借鑑日本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的發展加力。不管是以前的戰爭也好,還是現代的中日衝突,真正破壞中日感情的是一小部分右翼分子,日本人民是好的。正因為我們痛恨日本軍國主義視生命如蟲蟻,那我們更不能象他們一樣。

三、地圖的應用。

地圖被稱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對地圖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斷一個學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標。而學習地理更離不開對地圖的運用和分析。

地圖的應用非常重要,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圖。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有圖幅較小的掛圖,所以在圖的應用上我們更多的使用課本上的插圖,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的效果自然有所折扣。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本課利用學案教學,這種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特別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綜合歸納能力,達標檢測有利於學生在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我將從幾個方面予以説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導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

2、這節課利用導學案教學,通過運用大運河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

1、設計了兩個合作探究題,時間不夠用,而且有些影響重 點的突出。

2、上了兩節課都感到課堂練習達標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3、學生在發言方面,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4、通過檢測發現學生對第一課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説,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裏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歷史是一門新鮮而好奇的學科。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是古代史的內容,時間距離學生很長,而七年級的《原始的農耕生活》更是離學生生活遙遠的事情,一是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説,不瞭解什麼是農耕,而是“原始”二字對於他們很陌生。現代農耕不太清楚的情況下,談什麼農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靈活運用教材,引起學生對該課學習的興趣,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與探究,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是我在教學設計上應該要花時間考慮的問題。

在導入新課時,我採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圖片,讓學生猜猜哪個是南方的民居哪個是北方的民居,他們的房子建成這樣是否與原始祖先的房屋有關呢?從而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

接下來的自主學習環節,我圍繞“中華農耕生活的起源”,採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的小遊戲,將學生劃分小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分別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過第一人稱的口吻來介紹自己。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熱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使學生主動的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為了更好的表現自己組的特色,很多學生還加上了道具和動作。學生在自學、表演的過程當中,認識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農耕生活的異同點,進而認識到我國原始農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發展的結果,從而增強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學生展示的插畫和組內合作,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以及瞭解什麼是“農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課的學習氛圍很好,學生的反應都很活躍,積極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很多生成性問題在學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現出來,如“半坡人”製作的彩陶是否與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關?針對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我順勢將地理知識融合進歷史教學中。先讓學生討論來解答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最後進行小結:彩陶的製作與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關,同樣的,也與製作陶器的工藝和技術相關,如燒製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關的上色等工藝。抓住這個點,進而引導學生分析長江下游與黃河中游地區的地理條件、生物資源的不同,進而小結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和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這樣,學生就能準確地記憶、理解兩者所培育糧食作物,馴養牲畜的不同點。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頭房子是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為了冬季保温、夏季涼爽。

但是,由於時間倉促,在安排小組合作表演的環節上,規矩不是很明確,導致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出現一些問題,如學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詞的分配問題等等,都還有待加強。另外,如何在增加歷史趣味性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重點難點的探究意識,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歷史課,我旨在增強歷史的趣味性,告訴學生:歷史不僅僅只是背誦的科目。因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難點也在學生的小組質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讓學生明白農耕文化以及清楚農業文明的起源。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本課所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和完善的過程。由於科舉制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所以學好這一課對於把握整個單元的內容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查閲了很多相關資料,蒐集了一些通過科舉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書上密密麻批註了很多,但是到了課堂,有些東西卻未能和預設的那樣。比如,剛開始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在選拔班委和三好學生時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必須成績優良、有真才實學。良好成績的取得與一次次的考試是分不開的。提到考試,我們每位同學都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的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

但是在課堂上,當我檢查完學生上節所學內容,卻感覺這段導語有些生硬,所以就臨時改了,直接開門見山,展示預習提綱。還有就是,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可是課堂上卻沒有用上,看來預設和生成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當然本課也還是有一些成功之處,首先,我指導學生快速閲讀教材,使學生大致掌握在科舉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哪幾個皇帝起着重要作用,從而對本課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其次,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對科舉制的具體考試辦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學生理解它的實質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的一種制度,培養學生能透過事物表象而瞭解實質的能力。第三,聯繫實際解決問題。把科舉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較,使學生能夠從現實中反思歷史,加深理解了科舉制的深遠影響。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過分組討論科舉制對封建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後,引進信息,擴展延伸。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科舉制的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咱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再通過我們引進的一些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這節課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特別是備課時對學生備的比較少,在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這些不足,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嚴謹,提高教學中的應變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本課教材上約略講了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的不斷完善與應用,並提到了宋元兩位科學家的成就。總體而言內容比較簡單明瞭,然而細究,其涉及的內容相當寬泛,包含了很多非歷史知識的運用,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同時,歷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涉及四大發明必然需要同學們有比較廣泛的歷史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此又是另一重難度。

故此,本課容量激增,又因要向45分鐘要效率,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顯得倉促甚至是省略。如首要的是,本課課題是《燦爛的宋元文化(一)》,當解決為什麼以宋元文化為一體來講的問題,當先用馬克思的話,落後的野蠻的民族最後總是被其所征服的先進的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如此,宋代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文化才能前後銜接。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可能更有利於本課具體內容的講述。

為了銜接各教學環節,本課選取了一些歷史場景進行了導入、過渡。總體較順利,卻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拓寬了本課歷史維度,一些基礎不好的同學可能會跟不上。

由於時間的關係,在講完這三大發明之後,基本上只剩2-3分鐘的時間了。故為本課小結,及總結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巨大影響時顯得不夠深入具體,同學們可能還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視四大發明的原因。且關於宋元科技成績達到高峯的原因,亦當探究。

虎頭不可蛇尾,畫龍猶須點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當不斷調整內容,使課堂結構更加合理,使知識的傳達更加富有層次性,可能效果會好些。

最後,學生們雖比較積極活躍,但課堂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及同學們是否真正深入思考了老師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仍當引起重視,畢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這一課是第一單元的重點,它主要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論證唐朝的繁盛。如果把此課的結構講清楚了,那麼對於以後各個朝代的經濟史講述則提供了有利的範本。對於本課教學,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一、再現歷史情境,培養學生能力

我首先由導入篇杜甫的《憶昔》導入新課,渲染了文學環境。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進了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瞭解和熱愛,更激起了學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慾望,真可謂“一箭三雕”。接着又為解決本課難點問題,由曲轅犁的模型和構造圖,讓學生了解犁的構造。再讓他與西漢的二牛抬槓進行比較,思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創新精神

國中生已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可以藉助這一點發揮他們的潛能。如:指導他們製作教具,不僅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本課學生從網上搜集到不少曲轅犁圖片資料,當時我沒注意。如果我能指導他們做出簡單的曲轅犁模型,並讓該同學上台講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曲轅犁的構造,另一方面也會使同學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讀史以明理”這是歷史教學的最高目的。在上“開元盛世”這課時,我注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聯繫,通過啟發學生思考“玄宗與太宗”有那幾點相同的地方,對現實有和借鑑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國家要繁榮,政治局面必須穩定,人才必須得到重視。官員必須廉潔自律,要廣開言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唐朝農業繁榮,啟示我們:要想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必須走科技興農之路。要注重興修水利,要普及科學技術。由唐朝長安城整齊的佈局,聯想到現代城市也要注重整體的規劃和佈局。

同時,本課有待改進之處,在上本課時,我的主導作用待以發揮,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沒有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女學生,今後要注意改進提問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努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小組活動時,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可再加強些。同學們在參與辯論時,要進一步學會傾聽,尊重他人意見並及時反駁對手觀點。在點評時,抓住主要問題有重點地進行點評,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總之,必須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從學生及其學習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學生需要學習什麼,能夠學習什麼和怎樣去學習。新課改的歷史教學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後思想感情的變化,發揮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國這段錯綜複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並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卧薪嚐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平時多閲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閲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於鄉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七年級學生來説,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卧薪嚐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瞭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思想,從而引發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佈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國七雄,説明了什麼問題?並聯系現實説明有什麼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鑑今”的功能。

9.小節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説明什麼問題,感想是什麼?”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於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繫記憶。

3.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説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於讓學生回答,忽略了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於是剛接觸七年級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後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後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後沿用。

總之,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台,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歷史人物可以説在歷史課本中隨處可見,歷史就是人類的一部活動史,離開了歷史人物也可以説歷史教學就無從談起。歷史人物雖然在歷史發展中不是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對國中學生學好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起來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素質教育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過去的歷史課往往讓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學生背的多就可考高分,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於是上課時出現了上課時做其他科作業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面嘮嗑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地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多久,也全面還給老師了。然而,在當今歷史科變為開卷考試時,題型較活,不用死記硬背,在書中畫出重點即可,這樣就使很多人產生了不重視開卷考試的歷史小科的弊端。七年級新生又剛剛接觸歷史,很陌生。藉此問題,採用什麼方法來教好七年級歷史呢,我談幾點看法。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説,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一、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

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三、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地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簡單地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原本以為《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課是選學課,我沒有必要講,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況且這一課比較枯燥,也比較簡單。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才發現並非我所想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受益非淺。

首先,歷史劇表演的嘗試,讓師生親身感受體驗了歷史,對歷史的陌生感與距離感縮小了,以往枯燥的歷史學習也變得輕鬆多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師生關係更融洽。同時,在創作歷史劇的過程當中,師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老師適當指導,學生充分發揮,甚至為了設計一個時間,都要查閲大量的資料,最終決定以公元前110年作為劇本的背景時間,這樣才能將書本中導言中的材料與第一目治理黃河的材料聯繫起來等。通過這一活動,對於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較大的促進。

第二,視頻資料的恰當使用,為課堂增色不少。在查閲視頻資料中,我在無意間找到一種以FLASH形式出現的教學視頻,該FLASH《漢武大帝》,比較適合學生口味,同時,這個動畫開始的三個畫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羣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對漢武帝的一生,可以説做了充分概括,對學生認識漢武帝這個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畫面中出現的人物、服裝與場景,比如匈奴、馬車等,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漢朝人的生活及漢武帝的事蹟。説實在以前根本沒有關注過此種形式的教學視頻,甚至有時還嗤之以鼻,以為純屬小兒科的,可是通過實踐,此類視頻倒是挺能提高孩子們的關注度,何樂而不為呢?

講農業的發展環節中,我運用了大量的有關農業發展的農具圖片、耕作圖片,也進行了講解,有一張圖片中的耬車立馬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立即有的學生情不自禁開始討論這個耬車為何“長三隻腳呢?”最終,還是“回答問題專業户們”道出了心聲:三隻腳的耬車可以同時播種三行,同時耬車又翻鬆泥土把種子全部覆蓋上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本人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非常的倉促,因為3.15日學校領導通知説3.16日教研員來聽我的課只有短短的半天時間還要精心的去準備一堂高質量的公開課對於我一個外行來説真的有些難度,所以只有硬着頭皮來講,導致課後覺得本課講得很不盡人意,後來經過教研員的點撥指導最後寫出這篇反思以供自己今後的學習。

從課本內容上來講,課程設計的是少數民族的歷史,而且文中介紹的少數民族在以往的學習中從未提及,今天突然造訪,文中介紹了5個少數民族內容不少,其中吐蕃是本課的重點,其他民族的內容屬閲讀,自學部分,從學生的角度來説,他們對少數民族的歷史知之甚少。很多知識也很難能夠產生共鳴從我本人的角度來講一方面,覺得對少數民族歷史的講解很富有挑戰性,因為大多數人不慎瞭解,需要科學生動的知識傳授。另一方面,我們對少數民族的歷史保存資料不足,確實研究不多,很多東西都是粗枝大葉且略顯枯燥,想講好不容易。

在授課上,為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認識,我特意找來了《步輦圖》和學生們一起分析圖中祿東贊和唐太宗的表情,心裏活動,並且在課前三分鐘演講時一位同學也講到了有關祿東贊求婚的事情,在加上我設計了3個小問題讓學生具體去體會唐與吐蕃之間的往來關係,但是在講唐與吐蕃的關係時所涉及到的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時我只是一帶而過沒有詳細的去講解這樣就使學生在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就跳躍到了“合同為一家”上,這對於這堂課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漏洞。在以後的三堂課上我及時的糾正過來發現學生的反應和前一個班確實相差很大,這應該是我的失誤之筆。

本科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換來了和諧友好的民族關係這也組成了唐初的盛世局面。我感覺這個內容我雖提到了但是在講解過程中還是有一定的缺欠的,過度也不過順暢和精準。看來內容之間的過渡銜接真的需要一定的教學功力,這方面我有待學習,總結和反思。

平時我願意自己或者找學生給大家講點和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故事但是,我發現除此之外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學生掌握情況,課外知識延伸,引發思考等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而不是看老師怎麼講的天花亂墜,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格創造自己的課堂特色。

其實這節課可以做一些歷史劇表演但是由於時間太倉促且學生的經力有限只能放棄,這我覺得很遺憾,因為我覺的在活動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是一件很好的事,無奈沒有時間。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一、授課中,為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認識,我特意找來《國寶檔案之歩輦圖》的視頻影片,因為裏面的內容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以及吐蕃特使祿東贊求親的故事。在播放視頻之前,我特意設置了4個問題,讓學生去具體體會唐蕃之間的往來和關係,結果應該是令人滿意的。但從中我也發現一點問題:如果能對視頻能做好精確的片段選擇和截取就更好了,對於電腦技術上的東西,看來我還是要加強。

二、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換來了和諧友好的民族關係,這也組成了唐初盛世局面。我感覺這個內容我雖然講到了,但在講解過程中總覺得過渡得不夠順暢和精準。看來內容之間的過渡銜接真的是需要一定教學功力的,這方面也有待不斷的學習、總結和反思。

三、這次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引入時間長了點,導致在講授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時非常趕,還有點尾巴沒講玩。現在想想,這部分內容因為是閲讀自學部分,所以也可以見機行事,讓學生課下自己總結歸納,下節課上課的時候用兩三分鐘的時間一起完成,這樣這節課就顯得既完整有從容。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上半學期的工作已經結束了,到底有哪些值得反思和回顧呢?回想這兩個月來的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油然而生,不禁感慨萬千,有失誤的難受,也有成功的快慰,總之,為了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必須要認真總結反思,好好思考一下。

先把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做以回顧:

1、組織不利,缺乏活力

在第一單元的探究與活動課中,主題活動為《“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演講擂台賽》,提前做了佈置,叫學生自由結合,五六個人組合成一組,課餘時間上網、查圖書資料、看報刊雜誌等方式,蒐集資料,整理成文字材料,各組派代表上台發言,並從各個組中抽出代表作裁判,從而評出優勝組,並讓學生做主持人,活動安排好了以後,我還輔助學生上網絡查了跟民族有關的資料,基本上讓學生來做,老師指導觀看。到了學生上課開展活動的時候,擂台賽卻不盡如人意,學生亂做一團,各組發言的同學演講毫無激情,語言乾巴巴的,缺乏感染力,而且聲音很小,下面的學生都聽不進去,最差的就是各組代表只是在念資料,純粹是拼湊材料,沒有一點加工,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無法吸引人去欣賞,那象是擂台賽,幾乎就是念書,還坑坑巴巴念不清楚,學生各行其是,亂作一團,怎個是亂糟糟的。回想一下,估計是學生缺乏經驗,時間倉促,自己是急於求成,期望過高,失望越大,組織能力欠缺造成的。

2、準備不充分,課堂效率不高

由於“新課改”歷史教材使用的是北師大的版本,在遠程教育網上的課件資源對不上,只好用其他教育網站的資源,但其他網站的課件不多,而且下載不方便,上多媒體課比較困難,並且課件也不好使,課件也單一,有的只是幻燈片。

3、重機械理論,忽略理解消化

歷史教學中有許多歷史名詞,政策性很強,有些是專業術語,比較抽象又不好理解記憶。例如: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國內主要矛盾、大躍進、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等名詞學生既難理解,又覺得枯燥。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儘量採用最簡潔的、最通俗的語言來講解和描述,雖然我在課堂上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講的是熱情洋溢,興致勃勃,但是由於自身知識理解認識不到位,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和體會,闡釋的不夠形象,學生理解不深,頭腦這中沒什麼印象,很容易混淆概念,理解產生偏差或錯誤,很難留下記憶,要採用其他方式來教學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教學上的問題和不足,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驁述了。接下來把半個學期來的成功和收穫簡單地進行回顧總結:

1、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拉近歷史和現實的關係。

把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學習歷史課,對學生理解體會歷史知識很有幫助。獲取歷史知識需要感性認識。但平時的歷史課有很大的侷限性,歷史課全靠嘴説,學生既沒有經歷過,也沒有直觀的感受,學近現代歷史就會感到疲倦乏味。

我在上“人民公社”知識的時候,給學生展示當時的糧票,讓學生知道當時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情景,實行供給制;在課前或課後讓學生訪問長輩或農業工人,瞭解“土地承包責任制”的相關情況。學生既強化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又在社會中得到了鍛鍊,提高了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課件,優化課堂教學

雖然遠程教育網上的課件資源和我們的教材不配套(人教版),但學校的互聯網設施已經建立。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把形象直觀的教學素材和資源展示到學生面,配合教材知識加深記憶,增強教學效果。我在《偉大的歷史轉折》、《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等課中利用網上下載的幻燈片插播教學,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學生明顯注意力集中了,學習興趣也提高了。

在教學中還有一些點點滴滴的心得體會,難登大雅之堂,這裏就不詳細述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