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的典故通用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99W

歷史的典故1

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後秦國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説:“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歷史的典故通用15篇

原文

莊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為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襖祥乎?”莊辛曰:“臣誠見其必然者也,非敢以為國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國必亡矣。臣請闢於趙,淹留以觀之。”莊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掩了城陽。於是使人發騶,徵莊辛於趙。莊辛曰:“諾”。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裏,豈特百里哉?

“王獨不見於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飴膠絲,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頸為招。晝遊乎茂樹,夕調乎酸醎。

“夫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遊於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魚卷鯉,仰齧陵艹衡,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修其盧,治其繒繳,將加已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繳,折清風而抎矣。故晝遊乎江河,夕調乎鼎鼎。

“夫黃鵠其小者也。蔡聖侯之事因是以。南遊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宣王,系已朱絲而見之也。

“蔡聖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為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載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候方受命乎秦王,填邑塞之內,而投已乎黽塞之外。”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於是乃以執珪而援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

莊辛對楚襄王説:“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車後又有鄢陵君和壽陵君跟從着,一味過着毫無節制的生活,不理國家政事,如此會使郢都變得很危險。”楚襄王説:“先生老糊塗了嗎?還是認為楚國將遇到不祥呢?”莊辛説:“臣當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後果,不必認為國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終寵幸這四個人,而不稍加收斂,那楚國一定會因此而滅亡的。請君王准許臣到趙國避難,在那裏來靜觀楚國的變化。”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他只在那裏住了5個月,秦國就發兵攻佔了鄢、郢、巫、上蔡、陳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陽。在這時候襄王才派人率騎士到趙國召請莊辛。莊辛説:“可以。”莊辛到了城陽以後,楚襄王對他説:“寡人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地步,對這事可怎麼辦呢?”

莊辛回答説:“臣知道一句俗語:‘見到兔子以後再放出獵犬去追並不算晚,羊丟掉以後再去修補也不算遲。’臣聽説過去商湯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紂王,雖然擁有天下,到頭來終不免身死亡國。楚國土地雖然狹小,然而如果截長補短,還能有數千裏,豈止100裏而已?

大王難道沒有見過蜻蜓嗎?長着6只腳和四隻翅膀,在天地之間飛翔,低下頭來啄食蚊蟲,抬頭起來喝甘美的露水,自以為無憂無患,又和人沒有爭執。豈不知那幾歲的孩子,正在調糖稀塗在絲網上,將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場將是被螞蟻吃掉。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實黃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來棲息在茂密的樹叢中,鼓動着它的翅膀奮力高翔,自己滿以為沒有禍患,和人沒有爭執,卻不知那公子王孫左手拿着彈弓,右手按上彈丸,將要向70尺高空以黃雀的脖子為射擊目標。黃雀白天還在茂密的樹叢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餚,轉眼之間落入王孫公子之口。

黃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實黃鵠也是如此。黃鵠在江海上遨遊,停留在大沼澤旁邊,低下頭吞食黃鱔和鯉魚,抬起頭來吃菱角和水草,振動它的翅膀而凌駕清風,飄飄搖搖在高空飛翔,自認為不會有禍患,又與人無爭。然而他們卻不知那射箭的人,已準備好箭和弓,將向700尺的高空射擊它。它將帶着箭,拖着細微的箭繩,從清風中墜落下來,掉在地上。黃鵠白天還在湖裏游泳,晚上就成了鍋中的清燉美味。

那黃鵠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實蔡靈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遊玩,北到巫山之頂,飲茹溪裏的水,吃湘江裏的魚;左手抱着年輕貌美的侍妾,右手摟着如花似玉的寵妃,和這些人同車馳騁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國家大事。卻不知道那子發正在接受宣王的進攻命令,他將要成為階下之囚。

蔡靈侯的事只是當中的小事,其實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鄢陵君和壽陵君始終隨着君王的車輛,馳騁在雲夢地區,根本不把國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卻沒料到,穰侯魏冉已經奉秦王命令,在黽塞之南佈滿軍隊,州侯等卻把君王拋棄在黽塞以北。”

楚襄王聽了莊辛這番話之後,大驚失色,全身發抖。在這時才把爵位送給莊辛,封他為陽陵君,不久莊辛幫助楚王收復了淮北的土地。

歷史的典故2

孔子周遊列國走到陳國與蔡國之間的時候,行走在山間,被困,孔子和其學生七天七夜都沒有吃到一粒米,顏回去討米,回來後煮飯,飯熟了後,孔子看到顏回用手從鍋內抓飯放進了嘴裏,孔子便假裝沒有看見這件事,等到顏回來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是剛剛睡醒,説自己剛才夢見了先人,自己將乾淨的飯吃掉之後才給先人吃。顏回説,不是那麼回事,剛才自己看到有炭灰飄到鍋內,飯被弄髒了,但是扔掉又很可惜,於是自己將其抓出來吃掉了。孔子於是喟歎:要想了解一個人是多麼的難啊,我們都説眼見為實,可是眼睛看到的也會不一定可信,都説應該相信自己的心,有時候自己的心也會不可信。

這則故事説明了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瞭解一個人是困難的,而瞭解之後就需要堅定的相信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產生誤會。從另一個方面也説明了孔子對顏回的信賴,他相信顏回是配得上自己的評價“賢哉回也”的,可見顏回的品德是可以為萬世楷模的。

歷史的典故3

1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託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後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説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3 梁州夢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為唐代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兩人友誼深厚,常以詩文互相酬和,世稱“元白”。元稹任監察御史,於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時白居易在京於同月二十一日與弟白行簡及知友李杓直等遊慈恩寺後至李家飲灑。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當已至梁州了。”隨即題詩一首於壁上:“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詩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屬陝西,即梁州境)旅次夢與白居易、李杓直同遊曲江及慈恩寺,醒後作《梁州夢》詩云:“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曲江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兩人遙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後人形容知友夢魂相交,常引此佳話。(典見《本事詩》)

4 東塗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迴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塗西抹來!”東塗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為喻,説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為奇。後以“塗抹”為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5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於囊中。日暮歸家後,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後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6 雞肋糜人

三國魏楊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漢中,劉備據平陽堅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還軍。適逢軍將問軍中口令,遂隨口雲:“雞肋”。眾官屬莫知所謂,獨楊修已解其意,整裝待發。問之,則曰:“夫雞肋,棄之為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返也。”後因以“雞肋糜人”喻雖嫌乏味卻又不忍捨棄之物。唐羅隱詩:“雞肋曹公怒,豬肝仲叔慚”,即直詠其事;宋蘇轍詩:“官如雞肋浪奔馳,政似羊毛尚黽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注引《九州春秋》、《後漢書?楊震傳》)

7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户,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置鎖無人。惆悵之餘,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後不復再見的悵惘心情。白仁甫、尚仲賢均有《崔護謁漿》雜劇演此事,明清傳奇中亦有《題門記》、《人面桃花》等劇,皆本此。(典見《本事詩》、《唐詩紀事》及《全唐詩話》等)

8 本色當行

宋代詩人陳師道曾雲:“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耳。”意為蘇軾作詞,亦如韓愈作詩,雖好而不是詞的本味,惟有秦觀、黃庭堅之詞,方是作詞正道。同時的晁無咎卻説:“蘇詞雖稍不諧律呂,蓋橫放傑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黃山谷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乃著腔子唱和詩耳。”南宋詩論家嚴羽要求作詩“須是本色,須是當行”,即本陳、晁兩家之説。本色即詩文體裁的本味;當行,猶言內行。後來詩文中常用“本色當行”形容恪守體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見《後山詩話》、《滹南詩語》、《滄浪詩話》)

9 章台柳

唐代詩人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翃為淄青節度使侯希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許堯佐《柳氏傳》作“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翃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x女這類的人物。(典見《本事詩》、《柳氏傳》、《唐詩紀事》、《全唐詩話》)

10 吊柳會

柳永初名三變,以填詞名世,與兄弟三複、三接號為“柳氏三絕”。因他常涉足花街柳巷,所作大抵為偎紅依翠的豔詞,歌台舞榭常演唱其詞,歌妓舞姬,均愛慕其才華,但為時論所不許。後改名柳永,中進士第,官任屯田員外郎,但一生流落不偶,最終客死襄陽,埋骨異鄉。相傳他死時家無餘財,身後蕭條,靠昔日仰慕他的x女集資營葬,草草料理後事。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羣妓相約各攜酒菜食物赴其墳地祭掃。識與不識均奔集墓地,相沿成習。鄉間稱之為吊柳七或吊柳會。《古今小説?眾名姬春風吊柳七》及清王士禎《真州絕句》之五“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均敍此事。(典見《獨醒雜誌》、《方輿勝覽》等)

歷史的典故4

力不從心

心裏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説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摺,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歷史的典故5

【出處】

(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裏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幹完活,坐在院子裏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牀扇涼,然後伺候父親上牀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鄰的稱讚。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後,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飢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税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着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為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好孩子。

歷史的典故6

後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説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説:“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為什麼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説:“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能夠來找我談談嘛。”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讚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之後的優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説:“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歷史的典故7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於池岸廣築樓台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七年級)、上巳(三月九年級)等節日,帝王將相以及商賈庶民,遊者接踵。唐制,新科進士放榜後,皇帝賜宴遊賞於曲江池旁的杏園,時人稱為“曲江宴”、“杏園春宴”。後遂被專指進士及第。唐劉滄《及第後宴曲》:“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唐温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也有云:“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典見《唐國史補》、《唐摭言》)

2 雁塔題名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後,即集於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於塔上。後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唐摭言》引白居易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楊載《送完者都同知》詩:“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典見《唐摭言》、《雍錄》)

3 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羣、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於是時人稱為龍虎榜。後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鶺鴒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後,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於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4 破題

唐翰林學士李程初應博學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雲:“德動天鑑,祥開日華。”時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范仲淹邀宴。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羣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後因稱詩文起首數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2 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説《遊仙窟》作者張鷟所作詩文,不僅流行國內,日本、新羅使者紛紛購求。他曾八次應試,均登甲科,當時文人員半千説他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稱他為青錢學士。後人因以青錢萬選喻文才出眾。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詩:“遊樑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典見《唐新語》、《新唐書?張薦傳》)

6 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後劉蜕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蜕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蜕答謝説:“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又自宋朝以來,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後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後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如清黃遵憲《番客篇》詩:“平生不著襪,今段破天荒。”(典見《唐摭言》、《北夢瑣言》、《獨醒雜誌》)

7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閥閲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顯。史稱其對家世寒微、無以依恃的讀書人常能施以援手,為他們的科第仕進開方便之門。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後李德裕在黨爭中失敗,被貶為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户,蒙恩士子對他被貶荒遠,都一掬同情之淚。當時有人作詩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後因以“八百孤寒”指貧寒之士或喻處境困難、極需要提攜的人。清黃景仁《歲暮懷朱笥河先生》:“小謫陳芳現在身,人間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見《云溪友議》、《唐摭言》、《全唐詩話》)

8 冬烘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封為魯郡公。後李希烈擁兵作亂,受命前往勸諭而被害。晚唐懿宗鹹通間,鄭薰主考,時徐州一代戰亂頻仍。鄭薰意欲激發士人之氣,特選一忠烈之後作榜首,藉作矜式。誤將考生顏標當作顏魯公的後裔,取為狀元。發榜後,顏標按禮拜見主司,鄭薰在交談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後。時有無名子作詩嘲鄭薰雲:“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冬烘”後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塗不達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9 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後,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為文學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為飽學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温習也。”苗振不以為意,曰:“豈有三十年老孃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後經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紮嬰兒,為老孃所熟諳。“倒繃孩兒”意為將孩兒包紮顛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朱子語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雲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勸事。後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於通俗小説。(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10 悔讀《南華》

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詢問温庭筠,温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令狐綯遭到輕薄,懷恨在心,上書朝廷,言温庭筠有才無行。於是温終身不得登第。後温庭筠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南華》,《南華經》,即《莊子》。後人因以“悔讀《南華》”為學問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陸游《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常悔讀《南華》。”(典見《唐詩紀事》、《北夢瑣言》)

11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1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託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後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説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歷史的典故8

原意為畫眼睛。其出處,有如下説法:

晉代大畫家顧愷之作人物像時,常常數年不點眼睛。人們問他原因,他説:“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這個”的意思。他答覆人們的意思是,人體其他部位畫的美一點醜一點都無關緊要,不是畫的靈魂;傳神逼真之處,正在這一點(眼睛)上。他曾在瓦官寺北殿畫維摩詰像,畫完了準備點眼睛時,便對寺僧預言:“此畫一點睛,不出三日,觀賞者畢至,可得百萬錢布施。”畫像揭幕後,果然前來觀看的人不少,所得佈施錢也大大超過此數。

後來,人們用“點睛”來比喻寫文章或是創作其他文學作品時,添加妙筆。

此外,據《世説新語》《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等記載,南北朝樑代名畫家張僧繇(yáo),曾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不點眼睛。當別人問他為什麼時,他説:“如果畫了眼睛,它們就會飛走。”人們不信,再三懇求一試。張僧繇提起筆,給寺壁上的龍輕輕點上了眼睛,當他剛點完第二條龍睛時,忽然電光一閃,雷聲大作,寺壁破裂,兩條畫上眼睛的龍騰雲而去。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出了“畫龍點睛”這一成語,用來比喻講話、寫文章,在關鍵的地方,用一兩句精練的警句,點明要旨,使講的話和寫的文章更加精闢有力。

參見“畫龍點睛”。

歷史的典故9

當時,漢獻帝和李催與郭汜軍隊正在作戰,而漢獻帝已經突圍成功了,但是李催與郭汜仍然率領軍隊對漢獻帝窮追不捨,情況危急,漢獻帝需要外援的軍隊來增援他。此時,有一位隨從的將領便向漢獻帝推薦曹操,説曹操英勇善戰而且很有計謀,漢獻帝可以讓曹操來救駕,加上曹操曾經平定了青州的黃巾軍,從這件事情完全可以看出來曹操是有力的人選。漢獻帝聽到部下的意見,認為曹操的確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讓信使出發,前去通報消息讓曹操前來救駕。就在此時,李傕和郭汜的軍隊已經殺來了,漢獻帝慌了陣腳。眼看信使還未出發,正準備和倆人的軍隊火拼之時,夏侯惇來了,他是奉曹操之命前來增援漢獻帝。漢獻帝看着曹操部下來了,心中的石頭就落地了。夏侯淳將漢獻帝解救出來隨後又將李傕和郭汜的軍隊擊潰了。後來,漢獻帝對曹操軍隊的建設和作戰精神有了強烈的認同感。並且,還大肆的嘉獎曹操,對他加官進爵。後來,在説起這件事情後,都很感慨曹操料事如神,以及速度之快,便有了説曹操,曹操到的説法。

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

曹操率領大部隊在行軍,恰好是正午,天氣炎熱、士兵們十分困頓。走了很久都沒有喝水,曹操的士兵都紛紛嚷着走不動路,想要喝水。曹操看了看四周,發現並沒有水源,知道士兵們身心俱疲,便心生一計。曹操大聲的説到,這條路我走過,穿過前面一條路,就會出現一片梅林,裏面的梅子果實飽滿,吃起來酸酸脆脆,特別好吃。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出這條路就可以吃到酸酸可口的梅子了。士兵們正好口渴,聽到曹操的形容之後,感覺自己的唾液都被酸出來了,頓時也有勁頭。曹操見此情況,便一鼓作氣的帶領士兵前行,有了梅子的號召,士兵們腳步都輕快了很多。於是,很快地走出了這片林子,出了林子後就有了水源,曹操的士兵們,便喝飽了水,再次踏上前行之路。而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曹操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白門樓事件之後,呂布被勒殺,曹操帶着劉關張三兄弟回到了許昌,當時因為忌憚劉備,曹操是一個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人,聽聞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要是以後謀事就會出師有名。在謀臣勸説殺了劉備的建議下,曹操動了試探劉備的心思。

擺宴席那天,天色暗沉,風雲突變,曹操指着將有龍捲風形狀的雲問劉備,雲騰出海,這是有真龍要出世,那麼劉備認為這個英雄人物是誰呢?就是看他對這個天下格局的看法,如果劉備眼光犀利,還有仁義之名傳揚天下,那麼劉備是留不得了。劉備心裏一咯噔,他現在實力根本沒有辦法跟曹操抗衡,最好的就是韜光養晦,以待時機,他最不希望曹操把他看成了對手。因此劉備開始胡扯,把當時實力最雄厚的兩派拿出來説事。

要是其他人也許會被劉備糊弄過去,但是這是曹操。曹操深知袁紹、劉表是不可能為天下主的,爭霸一方也許有可能,但是他們沒有那個能力爭霸天下,這些庸庸碌碌之輩,怎麼能入得了曹操的眼。於是他對劉備説,這個天下如果有英雄,也只會在你我之間出現。劉備頓時收到了驚嚇,恰巧這時候一聲驚雷,劉備靈機一動,將勺子掉到地下,做出恐慌的樣子,麻痺了曹操,躲過這一劫。

曹操燒信的典故

適逢官渡之戰,曹操在許攸的幫助下,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草,給自己帶來了緩衝的時間,並且在最後大敗曹操,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打了勝仗自然也有一堆的戰利品,部下在清點戰利品的時候,發現曹操的一些手下給袁紹寫的投誠信,當下氣憤不已。

於是,他將信上呈給曹操,希望曹操可以按這上面的名單進行抓捕,殺雞儆猴。可是出乎部下的預料,曹操甚至連信裏面的內容都沒有看,便直接將這些信丟到了旁邊的火盆裏,部下連救援都來不及,便化成了一堆灰燼。

部下不解,曹操卻笑着解釋,當時的情況,袁紹兵力雄厚,遠遠勝於曹操的兵力,再加上曹操當時的糧草幾乎都已經消耗殆盡,如果不是許攸臨時的投誠,曹操都沒有什麼把握可以勝利,何況那些小兵呢?

這事之後,無論那些寫過投誠信給袁紹的人怎麼想,至領們對曹操的胸襟十分佩服,所以可謂是用幾封信換來了將領們的絕對忠誠,不可謂不划算。而當時曹操如果真的按照信上面的名單抓人,可能會泄一時之憤,可難免會讓人心寒。

曹操一生多疑,所以燒信的舉動才讓後人更加覺得他是一代梟雄,有着心懷天下的胸襟。

歷史的典故10

誨人不倦

教導人個性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最後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歷史的典故11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狀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説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繫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歷史的典故12

秦朝末年,各路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力量,這就是劉邦和項羽的隊伍。他們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陽,誰就在關中一帶為王。

結果,劉邦先攻破了咸陽,控制了函谷關。

項羽因此非常生氣。他想我有四十萬大軍還沒稱王,你十萬人馬居然稱王啦!於是要找劉邦決戰。

項羽的一個遠房叔叔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聽到這消息,他連夜告訴張良,勸他趕緊離開。張良不願背叛劉邦,經張良介紹,劉邦熱情地接待了項伯,並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勸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解釋、道歉,以避免這場大戰。

第二天,劉邦帶着一百多人親自去鴻門向項羽陪禮道歉。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在酒宴上除掉劉邦。宴會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約定項羽一舉杯,就立即動手。

在宴會上,劉邦對項羽態度謙卑,處處陪着小心。那項羽是個直性於,被劉邦哄得漸漸高興起來,根本不再想殺他了。所以對范增的幾次示意,都沒有反應。

范增眼看沒按計劃進行,就把項羽的堂兄弟項莊找出來説:“項王太仁慈了。你快進去借舞劍為名,趁機殺了劉邦。”

項莊回來便到宴會上敬酒,並請求讓他舞劍助興。只見劍光閃閃,項莊越舞越靠近劉邦。項伯擔心出事,對項羽説:“一人獨舞,興致不高,讓我和他對舞吧!”項伯也拔劍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體擋着劉邦,使項莊找不到下手的機會。

張良看到這種情況,趕忙出去對劉邦的武將樊噲説:“現在項莊舞劍,他的用意就是要殺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噲一聽,立即拿起武器,闖到宴會上。

在張良、樊噲的保護下,劉邦終於藉機離開宴會,安全地回到自己的軍營。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後來張良説的“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成語。“沛”本是地名,劉邦曾在那裏作過官,所以沛公指劉邦。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行動或言語隱約針對某一個人。

歷史的典故13

過年的時候,家家户户的門上都貼上了紅紅的春聯,紅色的春聯為嚴冬添了暖意,也為人們帶來了洋洋的喜氣。

由春聯中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中國文字的對仗之美及奇巧,更可以從其中的含意,領悟修身處事的哲理,還可以玩味書法的趣味,可以説是集文學、書法、藝術於一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

春節寫春聯、貼春聯是我國特有的年俗。古代傳説有「神荼」「鬱壘」這兩兄弟,用桃木棒為地方上的人民驅除惡鬼,因此後來就將他們兄弟的偶像或名字雕刻或描繪在桃木板上,掛在門上,以保平安,成為我國最早的門神;後來簡化成只用紅紙畫一桃形,寫上神荼和鬱壘字樣,稱之為「桃符」,這就是春聯的前身「桃符」的由來。

隨着時間的演進,人們更賦予「桃符」招財納福的積極意義,開始在「桃符」上頭寫上「招財進寶」、「福」、「春」等吉祥字眼,稱為「春帖」。

相傳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是五代十國時蜀國的後主孟昶所作,有一年除夕,他命令學士於寢門的桃符上提辭,寫後他不滿意,就親自提筆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可以説是我國的第一幅春聯。

一幅春聯至少包含「上聯」、「下聯」、「橫披」。

歷史的典故14

自慚形穢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裏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衞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衞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衞母説:“人家都説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齊,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着衞玠,騎着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衞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着圍觀,你擠我擁。幾乎鬨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衞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衞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着説:“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衞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説:“是啊,和我這外甥一齊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歷史的典故15

古代對德高者的稱呼。最早見於《荀子·成相》:“大人哉舜,南面而立萬物備。”又《解蔽》:“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其意為: 言行如日月光明,氣度博大如宇宙,有這種德行者就叫大人。

“大人”一詞作為官場用語,始於戰國末期。據《左傳·昭公十年》載:“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説,而後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杜預注:“大人,在位者。”孔穎達疏:“周室其將亂乎?……國內多有此言,而後流傳及其在位之大人。大人,謂公卿大夫也。”百姓稱官員為“大人”,始於清代雍正初年。從清雍正初年起稱官員為大人,直至清末,這期間大人的範圍越來越廣。在雍正初年,只有總督、巡撫才可以稱大人。到了乾隆末年,則欽差大臣也可以稱大人了。從嘉慶、道光以來,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都可稱大人;翰林開坊,六品也可稱大人;編修、檢討(官名)得到了差事,七品也可稱大人。到了光緒末年,則沒有得到差事的編修、檢討及庶吉士,還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內閣中書都可稱大人;外官加三品銜或道銜的,都稱大人。久而之久,則知府、直隸州同知也可稱大人了。

到了現代,“大人”演化為長輩敬辭(多用於書信)或指成人(區別於小孩兒)。

Tags:通用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