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錦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07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錦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列表歸納本課基本知識,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基本知識。

(2)引導學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成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難點: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文字的演變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現了大篆

二、天文、曆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記錄

2.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3.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説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説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教學過程]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 (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天文、曆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

讓學生找出我國先秦時期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歸納:古書記載,夏朝時期的某天發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裏有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周朝有關於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確切記載;等等。

2.曆法:

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 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3.醫學:名醫扁鵲

(1)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2)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説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敍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閲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整合知識:

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總結認識:

(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歷史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

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1課

1.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周口店,黃河流域。還保留着猿的一些體質特徵。已經使用天然火。羣居生活(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

3.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北京周口店,黃河流域。和現代人已經沒有多大區別。已經能夠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5.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進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徵,山頂洞人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

北京人過羣居生活,山頂洞人進入氏族時期。

第2課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6000多年,陝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鑽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魚紋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7000年,浙江餘姚,長江流域。幹欄式房屋。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畫豬紋黑陶缽)。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約四五千年,山東大汶口,黃河流域。產生了貧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説明了:他們已過上定居生活。擺脱了對自然的依賴,擴大了活動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在建築方面的高超技術。能根據區域特徵創造性地建造房屋。顯示了原始居民的聰明才智。當時生產力進步,人們戰勝困難的能力提高。

第3課

1.黃帝(軒轅氏),造出宮室、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嫘祖養蠶繅絲,倉頡發明文字、伶倫編出樂譜。距今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炎黃佔蚩尤,涿鹿之戰,走向聯合。形成華夏族的主體。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2.堯舜“禪讓”——民主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大禹治水——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結合。

3.堯舜禹有什麼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洪水,與羣眾同甘共苦。

七年級歷史教案3

一、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農耕生活情況,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圖片、歷史地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認識它的用途,進而瞭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教學的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把握好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瞭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狀況,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與前人的比較,原始氏族村落農耕文化的特點,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等概念難以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的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出現的原因,其中關鍵是在教學中多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調節課堂氣氛。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半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使學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發展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閲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師提供的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1、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製衣

例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紅陶

變式練習: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問題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發展歷史。

師生活動:先學生閲讀教材內容,然後結合教師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我們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能説明什麼呢?

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

問題2: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七年級歷史教案4

【課程標準】

瞭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羣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閲讀教材,瞭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閲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閲讀57頁輔欄裏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閲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閲讀教材輔欄裏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黃梅戲《女駙馬》,並用“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一首詩的末句進行解説,引出科舉考試這一話題。

二、明確目標:(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三、學習新課:

師:請同學們先不看教科書,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是科舉制度?

生:(讓學生自己討論,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有道理,簡而言之,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舉制度。

師:大家都預習過課文,請一起回答:科舉制度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生:(隋朝)

師:現在,請同學展示你們的預習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紹隋唐以前我國採用什麼方法來選拔官吏。

生:(根據自己準備的材料介紹“九品中正制”)

師:好,×××同學出色地完成了預習任務,關於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點就夠了。那就是到了後來,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的推薦,才可以做高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由於出身寒微,難以擔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現在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這種選官方式有什麼不好?

生:(讓學生踴躍舉手,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同學們閲讀課文第17頁的內容,找出在科舉制度的產生過程中有哪幾件重要事情。

生:(學生閲讀課文後,舉手回答,)

教師歸納(見第9張幻燈片)。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第10張)

合作探究一:科舉制度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麼變化?

教師指導學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結論:

1高門權貴子弟——失去“無論優劣,都可做官的特權

2地方官和高們權貴——失去“選官實權”

3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憑才學做官的公平機會”

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選官權力和真正的人才”

(二)科舉制完善於唐朝

教師過渡:從唐太宗開始,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唐朝時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最重要的是——進士、明經兩科。(教師介紹兩科的內容,並以P19頁史料為證“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然後介紹進士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請同學們閲讀第18頁的內容,找出哪幾位人物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學生活動:(學生閲讀並舉手回答,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分為三組,合作學習三位關鍵人物為完善科舉制所作的貢獻。

學生活動:(分組學習,在書上勾劃,派代表講述,教師總結)

1.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2.2.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3.3.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內容

師生活動:根據以上內容,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

師:請看第18頁“動腦筋”,請問:這種“帖經”的試題類型和我們今天

1.的什麼題型很相似?你認為這種題型好不好?為什麼?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請看第20頁“動腦筋”,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試賦好不好?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的考試內容,你會怎麼做?能否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會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派一名代表,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完整的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一個普通讀書人需要經過哪些環節才能成為進士。學習了科舉制後,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

生:(學生代表作具體介紹,本組其餘同學可作補充)

師:(播放《中華歷史五千年》中的一段錄像)現在,請同學派代表來介紹一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過科舉制當上官的,他們都有什麼作為?

生:(學生回答,教師稍作評價)

同學們,中國古代有種説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那麼,你能否相象出一個書生在金榜題名時的喜悦心情呢?(可讓學生表演一個小品:看榜文。學生表演)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師過渡:科舉制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它對我國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

活動與探究:請從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會風氣以及對中外的影響等多方面來分析,應該如何評價科舉制度?(先不要看書,充分利用自己的課外及社會知識,聯繫剛學過的課堂知識,展開聯想。教師鼓勵和表揚)

教師總結:閲讀第19頁的內容。書中給我們歸納了三條: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正如同學們所説的,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不止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走向了極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錮人們思想、考試內容單一化,其不良影響十分明顯。

課後小結

老師鼓勵學生爭當今天的小老師,嘗試小結今天的學習內容。再由老師全面梳理本課知識點,完成板書。

課後習題

一、科舉制的誕生(閲讀17頁課文、插圖和資料,完成下列題目並記住)

1.隋文帝開始用選拔官吏。

2.時,正式設置科,按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科舉制度起了什麼作用?

(1) 。

(2) 。

合作探究一:⑴隋文帝為什麼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呢?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麼變化?

二、科舉制的完善(閲讀18頁課文和插圖,先在書上劃線,然後討論回答)

1.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2.……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3.唐太宗通過擴充規模發展科舉事業。

4.武則天時,開始了,並增設了。

5.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合作探究二:你認為科舉考試的最大獲益者是誰?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麼?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內容,你會怎樣做?在這種規定下,你估計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合作探究三:結合第18頁“動腦筋”:它類似於我們今天哪一種題型?你怎樣看待這種題型?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思考:根據20頁“動腦筋”:唐朝進士科考詩賦好不好?為什麼?

2.閲讀20-21頁課文,按21頁“活動與探究2”:你有什麼感想和看法?

3.閲讀21頁“自由閲讀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頭書”説明了我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對讀書人學習內容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4.按20頁“活動與探究1”:李德裕態度如何?他的話有理嗎?

5.根據19頁歸納:隋唐科舉制度從哪三個方面對當時封建社會產生了影響?

七年級歷史教案6

複習目標:

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及地點;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狀況與主要農作物;炎黃帝,堯舜禹的傳説。

複習重點:

識記以上內容

複習難點: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比較

複習方法:

先學後練,當堂訓練

複習課時:1課時

複習過程:

一、由世界史人類的形成複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並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閲讀複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會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會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並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並板書:

複習:中華文明的起源

1、人類的形成: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種

母系與父系氏族社會

2、中華文明:

元謀人:雲南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會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70~20萬年會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餘姚長江流域住幹欄式房屋種植水稻半坡人:陝西西安黃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父系:炎帝、黃帝:華夏族人文初祖—黃帝

堯舜禹:禪讓制

七、當堂效果檢測:

1、“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首在網絡上頗為流傳的詩句,讓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蒙上了一層神祕而浪漫的薄紗。下列遠古人類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稱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歷史學習小組開展“感知170萬年前生活,尋找遠古人類足跡”活動,他們應該去()

A、雲南元謀B、北京周口店C、浙江餘姚D、陝西西安

4、“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平定荒漠,舉世稱殤…造車指南,辨兆萬民不易之方向。”這是台灣的宋楚瑜祭拜何處的祭文()

A、炎帝陵B、黃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九、教學後記:

國中歷史教學創新淺析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進行歷史教學創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課程,只要學生們產生了興趣,那麼教學效果會好的多。反過來説,如果學生們對一門課程沒有學習的興趣,那麼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不會學得多麼好,甚至不會去學,更談不上進行教學創新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表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一種內在的最強勁的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許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甚至列為自己最不喜歡學習的課程,主要原因是:這門課程枯燥、沒意思,且不知道學了這個有什麼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這個詞的含義。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除了課文過於枯燥之外,教師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採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一些真實的物品、圖片,或是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一些歷史場景或是影視片斷,鼓勵學生聽一些比較好的歷史講壇和歷史典故,讓學生們在一種比較輕鬆愉快的氣氛潛移默化地把知識就吸收了。持續一斷時間,在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後,學生自己可能就會體會到這門課的魅力所在。

2創新歷史教學理念及手段,搞活歷史教學

良好的`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新教學手段是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當前國中歷史教學還有應試教育的影子,沒有轉化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學要儘快轉變教學觀念,強調人文性,培養學生歷史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明白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育人”。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也在變化,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進行創新,要改變過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陳舊教學模式,着重培養學生的發散和創造性的思維,多思考一些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獲信息與資源的能力,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與資源需要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渠道獲得,培養這種能力本身就培養了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師生關係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説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是成功教學的前提,它是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係。”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來説教師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有一種填鴨教學的味道,並且教師嚴格控制課堂紀律,學生們處於一種比較絕對的被動地位,一般來説只能被動的服從,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及課堂主體作用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這樣的課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及學生心理成熟的提前,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學生的牴觸,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學習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現代教育越來提倡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學與學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構建平等的課堂關係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的前提。要做到這些,首先就要求教師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從根本上轉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即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由教師主導,這裏主要體現一個導字,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關鍵時刻的導,從而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以充分發展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表有自己想法的見解,不斷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精神,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掘,最終學好歷史,並提高綜合素質。

4加強學習和修養,培養自身創新能力

創新教學自然離不創新型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創新,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讓他們成長為創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師不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進行創新的能力。雖然在當前的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教師在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許多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一些教師由於自身素質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創新能力和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歷史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勇於進行嘗試,積極進行探索,敢於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大膽進行創新,組織開放式、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充滿變革的時代,歷史教師特別是國中的歷史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越來越高。

5小結

總之,國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於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並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七年級歷史教案7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説説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説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説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裏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七年級歷史教案8

學習目標:

1、瞭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繫。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並把有關內容標註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

(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麼?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遊,當你領一個旅遊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遊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遊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後,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

四、課後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

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後對絲織業進行限制

D、皇帝以後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製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

B、日本

C、朝鮮

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

B、翻車

C、水排

D、曲轅犁

5、唐朝陶瓷製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於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

B、邢窯的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裏飲茶的場景

B、田野裏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户人家擺設着唐三彩

D、後堂掛着“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於唐朝長安的敍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裏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裝的西域人

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9

課標內容:1、瞭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繫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説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説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後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歎,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後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2、瞭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麼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誌着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於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並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複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後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後(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説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説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説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敍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閲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由同學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説、電視劇導入到歷史上的三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小説《三國演義》,電視劇有沒有看過?你對裏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諸葛亮、曹操)

教師講述:《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説之一,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2、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進1800年前的東漢、三國時代。

新課探究

一、羣雄逐鹿説戰爭

(一)官渡之戰

分析官渡之戰前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曹操力量的發展壯大,視頻展示官渡之戰的經過,説明戰爭的影響。探討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戰前的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結合曹操的《蒿里行》進行闡述。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戰

曹操的勢力發展壯大起來之後,與黃河以北袁紹發生了衝突,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只有3、4萬軍隊,敵強我弱,曹操該怎麼打呢?他採納了誰的策略?

(1)讓學生帶着以上的問題觀看視頻《官渡之戰》,請學生簡單複述官渡之戰的歷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歸納官渡之戰的經過、結果和影響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後來,曹操採納降將許攸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3)探討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原因

曹操招賢納士,善聽正確意見;袁紹驕傲輕敵

(4)探討曹操實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挾天子以令諸侯”

(2)重視人才,招賢納士

經濟上:(1)招募流亡農民墾荒

(2)組織兵士耕田(屯田)

過渡:統一北方→統一天下(課件展示《觀滄海》)

師生互動:曹操寫過一首詩《觀滄海》,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來欣賞《觀滄海》,並跟隨它一起朗讀。

1、從詩中體現出曹操在統一北方後,還有怎樣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是曹操追趕袁紹的殘餘力量,來到渤海之濱寫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遠,面對茫茫大海,有感而發。它表現了曹操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2、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有什麼障礙嗎?(劉備、孫權)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公元xxx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南方的劉備與孫權,敵強我弱,該怎麼打呢?

2、赤壁之戰的經過

播放視頻《赤壁之戰》,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爭場面;並結合《赤壁之戰》的動畫講解,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師生互動:請學生分享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典故,教師引導總結。

3、探討: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失敗?

孫劉聯軍:組成聯軍,戰略得當;採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

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鬆懈、輕敵;戰術失誤

4、歸納、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5、以史為鑑:不要驕傲,善於借鑑和採納別人的建議,做事要有恰當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話三國

赤壁之戰,曹操打敗,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東漢滅亡,魏國建立,都城在洛陽。

1、三國鼎立的形成

動畫展示三國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強調魏國代漢,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的。

2、三國的經濟發展

通過圖片展示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幫助學生區分三國發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的混戰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雖是三分天下,但卻實現了局部的統一,有利於當地的經濟恢復與發展,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相對於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來説,是歷史的進步。

三、浪花淘盡論英雄

以曹操為例,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1、從《三國演義》裏對曹操,到名人眼裏的曹操,到你眼裏的曹操,最後老師總結。幫助學生辨別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

2、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進行評價。

課後小結

以板書梳理本課內容,作為小結。

板書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x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x,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xx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羣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x對農民起義的影響、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着較大的內在聯繫,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繫,分析因果關係,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x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x之一。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曆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x,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於“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x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閲讀56頁有關秦始皇x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閲讀57頁輔欄裏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閲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閲讀教材輔欄裏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第1課 中國遠古人類

説明:

因為領導工作忙,忘記通知我們參加新教材培訓。因為領導工作忙,學生的書沒有到齊,我手裏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現在能上網找些資料,否則真不知道還敢不敢進教室。原本1課時的內容,我用了3課時,儘量講慢點,講細點,避免重點的東西沒有講。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開始上新課,請大家把書翻到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板書)

你們知道“中華”是什麼意思嗎?

生:1.中華就是中國。2.中華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請大家把這段文字記在書上。在以後的課堂裏,我們要記些東西,可以記在專門的課堂筆記本上,也可以記在書上。我主張大家還是記在自己的書上,免得幾天以後,你的筆記本不知跑到那去了。書也會跑掉,不過這個可能性要小一點,希望你們能保存好你們的書,這裏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將來九年級複習時,你就不用到處求人找書了。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正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唐律名例疏義釋義》

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

(沒有別的東西可代替,只能板書了,胳膊都舉疼了,不由得寫的快了點,引來學生一片抗議。看着學生抄黑板上的字,檢查了一下學生的情況,每班竟然有六、七個同學還沒有領到書,和我一樣窮。領導們真太忙了。)

師:同學們能看懂這段文字嗎?

生:看不懂。

(也有説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學竟然來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師:歷史知識涉及的範圍很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醫藥衞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特別是語言和哲學兩項內容與歷史的關聯很大,同學們語言這一關一定要過,不能看完一段資料後“不知所云”。

“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意思是“教化”,説文化高,經濟發達。 在古代, “華”同“花”、“化”,(板書)“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圍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親被正教”接受先進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華,很自信,也很驕傲。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區,奇裝異服,不知道孝敬長輩,友愛兄妹,不學無術,沒有禮貌,也不能稱為“中華”。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隨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於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

現在,我們看導言,這部分概述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這裏面我們要記住那些內容呢?大家跟着我看書。找到:

至少距今170萬年,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已經有了早期人類的足跡。

約9000多年前,我國遠古先民學會了耕種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化的國家之一。

大家用筆把這些內容標出來。同學們都聽過“四大文明古國”嗎?你知道是那些嗎?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倫 古代印度 古代中國(板書)

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3頁,我們來學習

第1課 中國遠古從類(板書)

一、人類的起源(板書)

師: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那裏來的嗎?

生:從猿變來的。

師:很好。誰知道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類從那裏來的?

生:女媧娘娘造的。

師:你們怎麼知道的?

生:我們語文書上有。

師:大家可以看到:學科之間相通的。在語文課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歷史知識。誰能為我們講一下其他的人類起源的。

(七年級《語文》中選了袁珂先生《中國古代神話》中有關“女媧”的一篇。)

1.神話傳説(板書)

(學生絕大多數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師:下面我為大家講一講有關人類起源的幾個神話傳説。我們就從文明古國講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説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中流傳比較廣的有: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傳説在世界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創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她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後,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繁榮。還有一種説法:認為人是太陽流出來的眼淚。

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七表詩》中,描述在創世之前有一對神靈,阿斯普是男神,為淡水海洋,梯阿馬特是女神,為鹹水海洋。二神生下了眾多神靈,後來神之間發生大決戰,一方以梯阿馬特為首,一方馬爾都克為首,馬爾都克是以梯阿馬特的曾孫。馬爾都克戰勝梯阿馬特,將她的身體一分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並強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話也認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並無神,而是出現一個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兩半蛋殼創造天地,然後從其身體的各個部位誕生萬物。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在世界歷史中學到。

還有其他文明中人類起源的傳説,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這是源傳於猶太人中的故事,《聖經》裏話説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她説:“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象,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後,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説:“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這有點和中國女媧摶土造人類似。

還有希臘神話,今年奧運會的開幕式大家看了嗎?古希臘的神話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將來學習世界歷史時,再給大家講,現在我們聽聽古希臘人是怎麼説人類起源的:眾神之中的普羅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賦予人和其它所有動物以生本領。普羅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着神的模樣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勢,厄庇墨透斯將勇敢、力氣、快速、伶俐等天賦分別賜予各種動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種天資贈予各種動物,到最後竟沒有剩下甚麼象樣的天賦能給最崇高的被造物人類。於是普羅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陽神馬車裏點燃了一隻火把,將火送到地上來。奧運會傳遞火炬據説就是從這來的。

日耳曼神話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它説有一天,天神歐丁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還有澳洲神話中説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説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變的;某個印第安人部落認為神用一隻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鴨子的蹼足上粘着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個部落則認為世界是在螞蟻的排泄物中產生的。

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太多了,如果有興趣你們可以到學校圖書館、上網查查。為什麼古人有這麼多神奇的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説?

生:沒知識,沒科學,沒文化。

師: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

它也説明當時的人類缺少交流,沒有交往,你説你的,我説我的。還説明人類是渴望瞭解自己是從哪來的,還説明人類是充滿幻想的,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的起源想到了各種的可能性,在不斷的錯誤中最終找到科學的答案。我們對未來也有許多幻想,有的也許只能是“夢”,但在眾多的“夢”中,説不定那個“美夢”就會“成真”。

同學們,我們怎樣評價這些神話和傳説呢?現在,請把課本翻到第15頁,將這段文字標出來:

是我們祖先經長期口耳相傳保存下來的“歷史”,儘管有後人誇張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實也還需要考古證實,但必定保留着許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會組織發展情境的歷史記憶。因此傳説多少能幫助我們復原某些遠古時代的歷史場景。

(以上用1課時)

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

師: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人類的起源,主要講的是神話傳説,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歷史課上為什麼要説這些神話傳説嗎?

(失敗,沒有學生知道,一臉的茫然。)

上一課,我們在教材上標出了一段文字,大家還記得嗎?

(終於想起來了,有學生翻到第15頁,知道我要問的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人類起源的另一種説法,請大家把教材翻到第3頁找到: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板書)。大家都熟悉這種説法,但你知道――為什麼説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嗎?

生:1.我們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2.我們發現了人類化石。3.我們找到了元謀人、北京人。

師:大家看教材是怎麼敍述這段文字的?

生:科學研究。

師:科學研究,要有科學精神。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下面這段文字請大家記不來。

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不以主觀好惡任意歪曲事實,改變事實,取捨事實,普及剪裁事實,屬於所謂“求真”的範疇。――《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板書)

大家要認真領會這段話的含義。科學精神滲透在我們整個歷史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各種專業知識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現在同學們看教材中的插圖《從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圖》。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知道人類距今至少已有300萬年的歷史了。人類的體質在不斷的變化中。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4頁:

二、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板書)

師:“原始”是什麼意思?“原”指原來,“始”指開始。“原始”是指開始的,古老的,未經開發的。“原始人類”就是説最早的人類。現在請把書翻到第7頁,看插圖《我國境內重要的原始人類化石和遺址分佈圖》。

圖中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丁村人、元謀人等,這和我們現在所説的某個地方的人一樣不一樣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現在的北京人?顯然不能,這裏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類。

通過這個圖我們能得到有關中國原始人類的哪些信息呢?分佈廣,許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們生活的遺蹟。

在這幅圖裏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種人:

1.元謀人(板書)

2.北京人(板書)

3.和縣人(板書)

請大家在圖中找到他們的位置。我們為什麼要注意他們呢?這是有原因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是我國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類。北京人是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我説的這兩句話請大家在教材第4頁找到並標出來。

這裏要注意:我們以後要掌握的一些歷史知識,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麼什麼的。也就是説我們要記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標誌性的事件、人物。並以他們為例,瞭解人類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特點。

為什麼要了解“和縣人”呢?它有什麼代表性呢?請大家記在書上:我省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板書)1980~1981年發現於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石灰巖洞穴中。和縣人化石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和其他化石。頭蓋骨屬一男性青年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下來。它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徵,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上和北京人的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徵。

現在,大家想一想,我們講某種人,主要的依據是什麼?

原始人類的遺蹟,即原始人類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跡。這裏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業中,有的同學説歷史就是書上記載的事。這句話是錯的。歷史是過去的事,只要是過去的事,書上沒有記載,也是歷史。我們瞭解歷史、研究歷史,書,或者説文字是主要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我們還可能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影視資料等方式瞭解歷史。

我們是怎樣知道元謀人的呢?看教材第4頁的圖和小字。元謀人的牙齒化石,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一個成年男子的牙齒,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小字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句話説明了什麼?

生:使用火。

(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回答的有:元謀哪個地方有人;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元謀人使用石器;)

師:很好,用火。火,可能是天然(板書)的,也可能是人工(板書)取得的。天然火是怎麼來的?

生:雷電、火山、隕石、物體自燃。

師:我們剛才講了科學精神,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我們在考察歷史時,證據要充分。“炭屑和燒骨”,可能是某種天然火的傑作,也可能是人類利用天然火的痕跡,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種可能是真的,我們要用證據來説話,當證據不足時,我們只能説:元謀人可能使用火(板書)。

(第3課時)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已經講了人類的起源及中國原始人類,講了元謀人,和縣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人,請同學們閲讀教材,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時間 大約70萬年至20萬年

2.地點 北京西郊周口店龍骨山洞穴裏

3.體質 能夠直立行走,雙臂運用自如,頭部保留着不少猿人的特徵

4.生活 採集和狩獵,舊石器時代,使用火。

(右邊各項在學生回答後,板書)

學生閲讀教材後,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指導學生了解賈蘭坡、裴文中兩位考古學家。對照第5頁的圖《依據化石殘骸復原的北京人胸像》,講解北京人的體質特徵。

解釋“舊石器時代”:

使用火的好處:火是人類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學生提出了注意人與自然的關係,幾個同學説到了“人定勝天”,“天人和一”等詞。不知如何説明這個問題,沒有想到好的辦法。)

各班回答情況比較正常,但也有幾個例外。

1.時間 五班,我剛寫完時間,有個同學就説出170萬年。全班同學大笑,我想是沒有看清題目,提出認真閲讀教材,看清題目的要求。

2.地點 五班,回答地點時,把“龍骨山洞穴”讀成“龍骨-山洞-穴”。

3.體質 這個問題回答的不太好,幾個班的同學把整段的內容都讀了出來。也有的同學只是讀了頭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徵:額骨低平,眉骨粗壯,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的“思考與討論”及“想象”。佈置作業“北京人的一天”。

後記:

1.用三課時上完一節,這是第一次,感覺是特別的累,有點兒力不從心,無從着力,完全沒有以前上課的從容。

2.由於是讓學生自由回答問題,課堂有點兒亂,六班整體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學乘機起鬨。我雖訓了幾個同學,但語言的力度顯然不夠。二班的一位男同學,竟然把上衣釦子全部解開,把那並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來。還是二班,少了一個人,一問,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七年級學生,半個多學期沒有到校上課,理由是期會考試沒考好,班主任竟敢點名批評他。在提出要教訓班主任,嚇得班主任只好辭職後,教室裏也難見到他了。卻時常能看到他的母親到學校吵鬧。沒想到竟留在七年級了,恰巧又帶他的課。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開學才一週多,又不見了。可憐我,對他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卻難識廬山真面目。

3.教師用書終於發了下來,也許後面的課能輕鬆一點。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遊的機會。”

什麼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盪,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燬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衝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佈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着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後説:“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裏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後期,,由於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後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佈置作業

課後“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目標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閲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並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記載、本地遺蹟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並從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蹟,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況,區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腦容量方面與現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比中可以瞭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⑴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於學生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⑵勞動創造了人是難點。七年級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展史,對於人類進化的知識幾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點、製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陝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麼最早的人是怎麼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説(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傳説(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佈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藴藏着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並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後,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佈圖後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佈較多或均勻的説法,教師少作補充後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北京人

關於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後就要受欺,落後就要捱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麼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後,指導學生閲讀教材。

1、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裏。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後,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後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蹟,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__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徵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並試着説一説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徵。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徵)。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製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製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採集的工具。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採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於刮削木棒。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並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並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着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着火把,左手摟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着羣居生活。讓學生閲讀北京人的羣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麼過羣居生活?北京人羣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採集植物果實、根莖,過着羣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鬥爭,製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説: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稱

時間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瞭解,而且對於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後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