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3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9.74K

時間稍縱即逝,又解鎖了新的工作,現在這個時候,你會有怎樣的計劃呢?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工作計劃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3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期七年級年級共五個班,兩百五十多個學生。從學生入學成績看,本界學生學困生較多,優生不優。學生普遍自我感覺良好,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讓他們感受過挫折,耐挫能力差。容易對自己不擅長的學科產生厭學和對抗情緒,喜歡推卸責任。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是父母不在身邊或是單親家庭,欠缺來自家庭監督和幫助。歷史學科,學生不曾涉及過,好奇心濃厚,但一旦考試失敗很容易喪失信心。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化難為易,化遠為近。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

  二、教材內容及分析

根據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七年級上冊共四單元,包括22課和5個活動課 。每課都由導入框、正文、閲讀文字、文獻資料專欄、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閲讀卡等部分組成,既生動有趣,又與學生生活相聯繫。課文中間安排了活動課 ,全書後面安排了 “大事年表”和 “好書堆薦”等以便學生探究學習,努力獨立學習,但由於學校條件侷限,不太具備條件,故在教學過程中要當好學生導師。從總體來看,教材難度不大,適合學生心身發展特點。本着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利用教材過程中,我會努力迴避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最終達到不教的目的。

  三、教學目的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期通過七年級上期歷史教材的教與學,具體的説:

1、掌握基本的上冊歷史知識,初步形成歷史知識的表達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培養樣學生主體學習地位,注意探究式學習方法,初步培養對中國古代史的理解能力。

3、在教學上讓學生逐漸瞭解中國國情的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和國家責任感,並尊重和理解他國文化和國情。

  四、教學措施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妥善處理教學重難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五、教學安排時間

在教學時間上:《致同學們》及課本全面介紹1課時,其餘每課爭取各用1課時完成,每節活動課及單元總結各2課時,加上靈活的檢查,自由複習全冊7—8課時,預計總課時為40節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2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七年級的四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任務。為了更好的完成新學期的歷史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使以後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順利的進行,特制訂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一、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本期教學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有一定的學習動力。然而,從上學期上課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課效果差距較大。有的學生基礎很好,視野開闊,並能對歷史事件發表很多自己的見解,這也讓教師必須加大備課的深度和廣度。有的學生基礎一般,但課堂回答積極。大部分學生歷史基礎基礎差,所以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講授。這學期的教學,要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上多下功夫,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主要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課外學史”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4、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5、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

6、積極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3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七年級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1、目標統一,準確,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叁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4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

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

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

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一、學情況分析

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據七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人教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爭取各個班的每個同學的歷史成績都有所提高。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三、教學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為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

3、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5、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6、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7、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具體措施

(1)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3)爭取每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要求自己必須自始至終參加學生的活動,並且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的工作精神,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識記、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任務及要求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知識能力基礎方面:七年級學生活躍開朗熱情,上課積極發言。經過國小六年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閲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信息,歸納整理等;但是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惰性較強,所以歷史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2。個別差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

3。疑難困惑:老師的最大難題是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行為的管理和規範,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的最大難題是知識點龐雜,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對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

五、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

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七、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6

一、學情分析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歷史是他們接觸的一門新課程。大多數同學對歷史比較有興趣,課堂紀律較好。但是對於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難度,綜合歸納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時間為順序,從人類的起源講起,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教材圖文並茂、可讀性強。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教學措施

1、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改提倡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我會將這些理念貫徹到歷史課堂中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起始,以精彩的導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鋪墊,使學生在興趣和好奇的驅使下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中,重點、難點部分將主要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來解決,而不再僅僅由教師講述。

2、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課堂上,在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的同時,要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歷史課來説,教師的講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師要儘量做到少講、精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習、思考和展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

四、課時分配

第一週:歷史導言課

第二週: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耕生活

第三週:華夏之祖;夏商西周的興亡

第四周:燦爛的青銅文明;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五週:國慶假期

第六週:大變革的時代;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第七週:中華文化的勃興(二);單元回顧

第八週:秦王掃六合;伐無道誅暴秦

第九周:大一統的漢朝;複習

第十週:複習,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期會考試情況總結;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十二週: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十三週:昌盛的秦漢文化(一、二)

第十四周:秦始皇功過的辯論;單元回顧

第十五週:三國鼎立;三國曆史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十六週:北方民族大融合,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第十七週: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單元回顧

第十八週:複習

第十九周:複習

第二十週:複習,期末考試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7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課改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新教育教學方法為指導,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目標:

本學期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史,瞭解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的線索;能夠閲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學會社會調查的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本學期國中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敍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1課。單元複習佔4課時,期中複習佔2課時,期末總複習佔4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五、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考成績如下: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多數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沒有課外閲讀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這一單元的8節正課,在人教版舊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對應的內容,也能在新課標中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只有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和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略顯例外。新課標中,有關隋朝的內容比較少,只是在科舉制度和科學技術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學生明白唐朝為何“繁榮”、如何“開放”,僅僅從唐朝歷史的角度去陳述,恐怕略顯蒼白。因此,教科書設置了《繁盛一時的隋朝》這一課。課文用“南北重歸統一”“大運河的開通”兩個子目,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介紹了隋朝的發展情況,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榮與開放打下了基礎。

關於科舉制的創立這一內容,原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雖有涉及,但一般不會展開。鑑於新課標將科舉制作為內容標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科書特意安排了一整節課來講述科舉制的誕生、完善與影響。與以往的教學大綱不同,新課標此前沒有談到中國古代官制的內容。瞭解中國古代如何選官、如何任官,對學生學習其他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對本課內容的探討,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瞭解唐詩成就為何輝煌,唐詩創作為什麼能夠步入黃金時代。

為了突出主題“繁榮與開放”,這一單元的課,對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以及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包括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爭等傳統教材經常寫到的內容,較少涉及。

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它們不像第一單元的“繁榮”與“開放”那樣,從字面到內容都具有同一性。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但要在有限的篇幅裏簡單明瞭地説明它們特別是後者與“經濟重心的南移”之間的關係,卻並非易事。因此,教科書調整了課標內容標準的順序,採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如此安排,既增強了課文內容的邏輯性,又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這一單元中,像“經濟重心的南移”“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這樣的內容,傳統教材中雖然也會有所涉及,但以之作為課題,卻不曾有過。教科書緊扣課標主題,集中敍述相關內容,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象,也為完成本單元活動“觀察《清明上河圖》,圍繞宋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議論,比較古今異同”奠定了基礎。

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除兩節文化課文外,教科書以《明朝君權的加強》《君主集權的強化》兩課對應“瞭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收復台和抗擊沙俄》來“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講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

與以往的教科書相比,本單元課文在講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時,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在列舉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沒有忽略“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隱憂。這種設計,與課標主題中“社會的危機”相呼應,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9

一、學期教學目標

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1、七年級第一學期的歷史教學仍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即瞭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又要了解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2、七年級歷史教學要向學生進行初步的辯證性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教育,尤其是社會發展規律教育,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進行革命傳播和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而獻身的責任感。

3、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內容:歷史知識的知識點分散到每個歷史現象;歷史事物和歷史人物中,特別是每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事件的因果是教材的知識點。

本冊分為四個單元,敍述我國從遠古到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共有22課,前三單元各設一節活動課,第四單元后設兩節活動課。本書的內容除正文部分為基本要求外,其他部分包括導入框、楷體字、動腦筋,文獻資料,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閲讀卡和活動課等均不做統一要求。但它對引發學生興趣,培養良好習慣卻起着重要作用。

重點:

第一單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人文初祖"---黃帝

第二單元: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春秋爭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中華文化的勃興

第三單元:秦朝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漢武帝的大一統;秦漢文化

第四單元: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難點:第一單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人文初祖"---黃帝

第二單元:夏朝的建立;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春秋爭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中華文化的勃興

第三單元:秦朝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的大一統;秦漢文化

第四單元: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學生情況:通過上學期的教學得知因學生對所學內容距今比較久遠,比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學生普遍存有不重視歷史課,認為它是副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講清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逐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改進教學的措施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改進教學的措施、設想:

(1)解決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思想,一方面講清學習歷史課的重要性,列舉歷史知識在古今中外應用的實例,懂得"讀史使人明智"的道理,另一方面注意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採取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密切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調動他們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

(2)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點,彩圖多是新教材的突出特點,通過彩圖可增添直觀性,給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習導入框和閲讀小字,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動腦筋和活動與探究的內容,使學生養成動手動腦,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自由閲讀卡,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除此以外,教師在補充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歷史常識等,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現象,發現歷史規律。

(3)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單純以書面成績評價學生,注重學生的綜合歷史能力。

(4)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提高記憶速度,採取自我總結,互相交流,教師推薦等形式,找出適合學生的記憶方法。

2、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緊扣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要求既不能提高也不能降低。

(2)不能求傳授學生多少知識,而應培養學生的能力,教給學生如何獲得知識。

(3)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防止學生死記硬背,指導並與學生一起探討記憶的方法。

(5)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實驗課題及方案: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實驗與應用;

方案:

1、認真貫徹歷史新課程標準

2、觀看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的教學光盤。

3、學習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的理論。

4、教學中試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

5、總結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優點和不合理之處,讓其趨於合理。

六、教學業務學習及有關教學活動的安排:

1、業務學習

(1)學習《歷史新課程標準》,加強自身業務,使自己的專業知識達到精深和廣博,以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

(2)認真學習本學科教學大綱,對照歷史課程標準,深鑽教材,以便教學中把握好深度和廣度。

(3)認真學習研究教育理論。理論是實際工作的指導,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諧教學理論、創新教育理論、洋思教學經驗等,並認真做好學習筆記。

(4)認真學習他人教育教學先進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積極參加各項業務活動。

2、教學活動

(1)聽課、評課、説課。

(2)組織歷史活動小組,興趣小組。

(3)分班舉行歷史故事會。

七、培優補差措施:

1、培優措施:注意調整他們的學習情緒,使之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經常開展知識競賽活動,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2、補差措施:對待學生要做到耐心引導,不諷刺不歧視,堅持正面教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確實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服務對象,幫助他們認真分析差的原因,鼓勵他們相信自己,增添信心,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求知慾。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0

一、指導思想:

以新學期教學計劃為指導,全面落實推進課程改革,逐步形成先進的綜合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唯物主義歷史觀。

三、具體思路

1、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複習階段,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指點迷津,注意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1、任務: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2、要求:歷史教學,即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又要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1

在本學期,擔任七年級(6)個班的歷史課,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本學期要很抓學生的基礎知識,指導學習方法,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工作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特點。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學內容《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的要求為依據。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六、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1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3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為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

3、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

4、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

5、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動腦筋”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四、教學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課標,把握課標的基本要求和現行教材並吃透教材。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

2、在課堂上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為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3、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4、要求學生注重教材內容的縱向和橫向的分析。在橫向方面掌握同一時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對外關係等等,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歷史作用。在縱向方面,要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這兩個方面增加學習的綜合、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以利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5、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的、步驟,抓住教材的重點。選擇恰當的事例擬好課堂思考題,開啟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參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