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齊桓公的歷史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5.4K

齊桓公的歷史1

 齊桓公養禍害己的歷史典故

齊桓公的歷史

豎刁是春秋時期齊國人。他少年時進宮伺候齊桓公,深得齊桓公的寵愛,後來成為亂政禍國的奸臣。

豎刁出身貧寒,入宮後,他想盡辦法進內廷做近侍。他由外廷做起,處處謹慎,加之他天資聰穎,漸漸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調為近侍。在桓公身邊,他處處留心觀察桓公的生活習性和內心活動,事事投其好,恆公非常滿意。天長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豎刁深知桓公有兩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於是,豎刁就着力從這兩方面下手。宮中有一個叫易牙的人,為人奸詐,精於烹調之技,豎刁就設法與其結為朋友。易牙也深羨豎刁顯赫之勢,兩人沆瀣一氣。有一天,豎刁向桓公舉薦易牙,桓公聽説易牙擅長烹調,就隨口問易牙:“我對人間的鳥、獸、蟲、魚都吃膩了,只是沒吃過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這本是桓公一句戲言,易牙便把這件事牢記心裏,想着怎麼才能給桓公做頓人肉宴,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兒子不正好嗎?幾天後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盤嫩如乳羊、鮮美無比的菜。當桓公知道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覺得易牙愛他勝於愛自己的親骨肉。此後,桓公不僅寵信豎刁,對易牙也恩寵有加了。

宮中有一個叫開方的大夫,也是豎刁的好朋友。為了得到美女,豎刁就和開方計議要把衞懿公的女兒薦給桓公,果然,桓公得到這個美女後非常高興。豎刁通過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寵信,在宮中身價日增。

後來,齊桓公病倒在牀,三人乘機作亂,易牙更是將宮門堵死,築起高牆,最後將齊桓公活活餓死。

 齊桓公養禍害己的.【成長心語】

孔子説:“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交為人坦率、講究誠信、博聞多識的人為朋友很有益處;交為人善於逢迎諂媚、當面柔順討好、以花言巧語取悦於人的人為朋友則有害處。的確,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學博的好朋友,即可得到幫助和提高個人素質;交了品質惡劣的壞朋友,就有可能跟着走上歪路,害人害己。因此,一個人擇友一定要在“益”字上下功夫。

齊桓公的歷史2

齊桓公首霸條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為相,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國力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③: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齊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會盟,當上了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後,晉楚爭霸。晉楚軍隊在城濮進行決戰,晉軍戰勝,晉文公稱霸,後來,楚國強大起來,楚莊王北進中原,在鉍打敗晉軍。楚莊王稱霸。

齊桓公的歷史3

齊桓公即位後,親率大軍伐魯。以報魯莊公扶持公子糾爭位之仇,魯軍節節敗退,齊國大軍長驅直入到距離魯國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魯莊公派使者向齊桓公説,魯國願意以齊軍現在駐紮的地方封土為界,像齊國的封邑大臣一樣臣服齊國。齊桓公非常高興,答應了魯莊公的求和,並要求他在三天後與自己會盟。

會盟前一天,曹劌對魯莊公説:“國君您是願意死而又死呢,還是願意生而又生呢?”魯莊公不解其意,問道:“先生您説的是什麼意思呢?”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聽從我的話,國土必然會擴大,您自身也一定會安樂,假使您不聽微臣之言,國家必定滅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恥辱,這就是死而又死。”曹劌説。

現在魯莊公是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他聽完此言,只好爽快地説:“那好吧,我願意生而又生!”

於是曹劌如此這般地把他的計策告訴了魯莊公,莊公聽了笑逐言開,連聲説:“好,好,好!”

第二天,魯莊公和曹劌都暗藏寶劍來到會盟的地方,這時齊桓公已經以勝利者的姿態等他們很長時間了。

魯莊公達到會盟地點之後乘齊桓公不備,拔出劍來抓住了他,大聲地對他説:“魯國的封地本來就不多,現在被你們霸佔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沒有土地就無法生存,這和跟你拼命一樣都是死,就讓我死在你面前吧!不過,在我死之前,我要讓你……”

齊桓公沒想到事情突然會變成這樣,一下子也沒了主張,只盼着管仲能夠想辦法救他。

管仲和鮑叔牙見情況不妙,想要衝上土壇救主。曹劌拔出劍來站在台階上説:“不許上來,不然我就先把齊桓公給殺了。”

魯莊公再次大聲地説:“在汶水封土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話,我就和你拼個魚死網破,你我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管仲一聽此話,馬上在土壇下大聲地對齊桓公説:“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領土都重要,國君您還是答應了吧!”

在魯莊公的威逼下,齊桓公只好答應了。齊魯兩國在汶水之南封土為界,併為此簽訂了盟約。

齊桓公回國後,覺得十分窩囊,他又氣又惱地想撕毀盟約。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羣臣時,管仲馬上反對説:“這不行。在盟會開始的時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並不想與您簽訂盟約。可是您卻沒有看出這一點,這不能説是聰明。面對危難卻不能不受人家的`脅迫,這不能説是勇敢。而答應了人家卻不還給人家土地,這不能算作誠信。一不聰明,二不勇敢,三不誠信,缺乏了這三條又何談建功立業呢?我們還是給它土地吧,這樣雖然失去了土地,也總還能得到誠信的好名聲。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誠信來,您還是合算的。”

聽完管仲的話,齊桓公很是慚愧,他説道:“那好吧,就請仲父去處理吧!”於是管仲把土地還給了魯國。但是從此以後,齊桓公在天下諸侯中已經樹立了誠信的好形象。

【感悟】

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能夠彰顯一個人良好的品質,他可以把恥辱變成光榮,把困窘變成了通達,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保持誠信。

齊桓公的歷史4

齊桓公改革的政策

首先齊桓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優勢,畢竟祖上是姜太公,名聲赫赫,通過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力發展當時的齊國軍隊,實行民軍制度,平時不打仗的時候就是務農的老百姓,到了要打仗的時候就可以出征,這樣既可以很好的解決國家的軍事壓力,同時也可以保證農業的發展,同時一個地方的農民都編在一起,保證了士兵之間的熟悉,有利於增強戰鬥力,之後齊桓公還通過頻繁的軍事訓練增強軍隊的作戰能力,同時經常以周禮為藉口,以周天子為幌子,發動戰爭,在經過多次戰爭之後,齊國的兵力得到血與火的洗禮越發強大,建立起了三軍的編制。

除了在軍事上之外,在經濟上齊桓公也積極變革,他實行相地而衰徵通過把土地按照土質的好壞分類,來區別的徵收賦税,改變了一直以來井田制的土地形式,並且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積極鼓勵老百姓自己種植。同時減少賦税,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寬裕,讓老百姓多生幾個孩子,增加了齊國的人口,這對於人口就是財富的古代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推行準平政策,縮小貧富差距,也保證了農民的生活。

齊桓公好服紫的故事介紹

齊桓公好服紫是一則出自《韓非子》的經典寓言故事,這則故事中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霸主齊桓公的一個小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闡述了上位者的言行舉止對於下面的人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告誡當權者應該謹慎行事。

據説齊桓公很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所以全國上下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齊桓公一出門整個世界都紫色的,時間一久他的臉色也紫了,而且當時在齊國五匹沒染色的布都換不來一匹紫色的布。齊桓公終於審美疲勞了,覺得這種現象非常不合適,所以就問他的心腹管仲:我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現在紫色的布這麼貴,這個城市的人依舊還喜歡穿紫色的衣服,該怎麼辦呢

管仲知道齊桓公想要讓國家裏的.人不再這麼執着於紫色的衣服,於是就對齊桓公説:你可以試着不穿紫色的衣服,並且對身邊的近臣説不喜歡紫色衣服的味道,這樣就會好的。齊桓公照做了,果然沒兩天,全國上下就再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公眾人物,尤其是國家的領導人物,他的喜好對於下面的人,對於老百姓們會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個領導人物或者説像是現在的藝人這樣的公眾人物,必須對於自己的言行負責,必須充分考慮到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一言一行必須謹慎,否則不只是容易招來網友的謾罵,要是有不合適的舉動被崇拜他們的人學了,影響也是極其惡劣的。

齊桓公兩次葵丘會盟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會盟結盟都層出不窮,而這也是一些大國用來增加自身威望的良好方式,齊桓公作為春秋時期的霸主自然也經歷過很多次的會盟,這裏小編就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那場讓齊桓公登上人生頂峯的葵丘會盟。

葵丘會盟是齊桓公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場會盟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巔峯,而且在這之後的第六年,諸侯們學着這次會盟還舉行了另一次會盟,可見這次葵丘會盟的影響之大。這一年對於齊桓公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年齊桓公已經65歲了,可以説是已經到了人生的後期,雖然這次會盟成果斐然,但是過程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根據《史記》記載,有兩次葵丘之盟,夏季秋季各一次,在夏季葵丘之盟上齊桓公不顧年老體弱下拜周王室,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但是到了秋季的葵丘之盟的時候,齊桓公卻變得非常的驕縱,在盟約簽訂支護還要封禪泰山,可見當時的齊桓公已經是志得意滿,忘乎所以了。而這樣的舉動也招來了當時作為周王室使者的宰孔的不滿,宰孔對於齊桓公這樣驕縱的行為感到不爽就沒等結束先回去了。在路上宰孔碰上了晉獻公,當時晉國也算是大國,國力不弱,宰孔對着晉獻公講了很多齊桓公的壞話,説什麼好大喜功啊,人品不好啊,還説以後齊桓公可能會攻打晉國。

於是晉獻公就回去了,回去之後國內大亂,剛剛會盟結束的齊桓公立馬帶兵介入晉國內亂,這也為之後齊晉之間的爭鬥埋下了伏筆。可以説兩次葵丘會盟都是有驚無險,最後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齊桓公的歷史5

長勺之戰齊國敗給了魯國,可是,這並不影響齊桓公後來稱霸中原。過了十多年,燕國遭到附近的山戎部落的襲擊,打了敗仗。燕國馬上派人去齊國尋求救援,齊桓公決定率軍援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當齊國大軍趕到的時候,山戎已經帶着搶到的百姓和財寶逃走了。齊楚兩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擊。可是沒想到,卻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怎麼轉也轉不出去。最後,管仲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建議找來幾匹老馬,讓它們走在前面帶路,或許可以走出迷谷。齊桓公命人挑了幾匹老馬,大軍就跟在馬後面,果然找到了路的出口。後來,齊桓公終於幫助燕國打敗了山戎。

不久,邢國遭到了狄人部落的攻擊,向齊求助。於是齊國軍隊又趕到那裏趕跑了狄人,並幫助邢國修建了城牆。接着,齊桓公又帶領軍隊去援救被狄人侵襲的衞國,幫助他們在黃河南岸重新建立了都城。

因為齊國四處援助別的國家,所以齊桓公在各諸侯國中的威望逐步上升。除了位於中原南部的楚國,別的國家都對齊國恭恭敬敬。

楚國在開墾南方土地的時候,逐漸收服了一些部落,國家也漸漸強盛起來,因此,不僅不把齊國放在眼裏,甚至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

面對驕橫的楚國,齊桓公約集了宋、魯、陳、衞、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向楚國進攻。楚王得知這個消息,也急忙準備迎戰。

楚王派使者去見齊桓公:“楚國在南方,齊國在北方,你我素無來往,也沒有大的矛盾,如今,您率領大軍來征討是為什麼呢?”

管仲反問道:“雖然你我兩國沒有瓜葛,可是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諸侯國。當初太公受封的時候就被授權,如果誰要是不服從天子,齊國就有責任去征討。如今你們中斷了向天子的朝貢,這是什麼意思呢?”

使者連忙説:“沒有繼續進貢是我們的錯,以後一定按時進貢。”使者走後,聯軍繼續拔營前進,一直到達了召陵。

稍後,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將屈完帶到了聯軍陣前,讓他一起去看從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只見聯軍軍容整潔,士氣高漲。齊桓公十分得意地對屈完説,擁有這樣的軍隊,還有什麼不能攻破的呢?

屈完笑道:“您的軍隊的確非常優秀,可是您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為您講道義,幫助弱小。如果您執意要動用武力,我們的國力雖然不抵聯軍,可是用方城做城牆,用漢水做壕溝,您就是帶來再多的人也未必能攻得進來。”

齊桓公見屈完態度強硬,猜想,攻打燕國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燕國已經承認了錯誤,答應繼續向周朝進貢,自己也有了面子。於是齊桓公號召各國在昭陵訂立了盟約,之後便各自回國了。

後來周王室發生了糾紛,齊桓公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繼位後,即為周襄王,為了報答齊桓公,周襄王特地將祭祀太廟的祭肉給齊桓公送去,也算是一份厚禮。齊桓公藉此機會,又在宋國的葵丘集合各路諸侯,招待了天子使者,並訂立了一個盟約。盟約規定,大家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能將水排在鄰國的疆土。如果鄰國產生了糧食危機,到別國購買不能禁止。但凡簽訂盟約的諸侯,對待彼此都要友好相待。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葵丘會盟”,這也是齊桓公最後一次會合諸侯。他組織像這樣的會盟一共有九次,因此稱為九合諸侯。待到管仲和齊桓公相繼去世後,齊國發生了爭奪王位的內亂,公子昭逃到了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至此結束。

齊桓公是歷史上有名的霸主,他提出“尊王攘夷”,號召諸侯各國和睦相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建立一個新秩序,也使得華夏文化不至於在戰亂中被摧毀殆盡。可是齊桓公只是“尊王”,卻沒有“成王”的野心,因此他只能是個霸主,而成不了一統天下的君主。

齊桓公的歷史6

典故解釋:

九合諸侯指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論語》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穀梁傳》稱衣裳之會十一次,兵車之會四次。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歷史典故:

齊國雖然在長勺打了一次敗仗,但是這並沒有影響齊桓公後來的霸主地位。過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説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

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説:“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裏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

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着人馬出了迷谷。

齊桓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以後,邢國也遭到另一個部落狄人的侵犯。齊桓公又帶着人馬去趕跑了狄人,幫助邢國重築了城牆。接着,狄人又侵犯衞國,齊桓公幫助衞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就因為這幾件事,齊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齊國,還跟齊國對立起來,要跟齊國比個高低。

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和中原諸侯來往。那時候,中原諸侯把楚國當做“蠻子”看待。但是,楚國人開墾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後來,乾脆自稱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裏。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會了宋、魯、陳、衞、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進攻楚國。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馬準備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見齊桓公,説:“我們大王叫我來請問,齊國在北面,楚國在南面,兩國素不往來,真叫做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你們的`兵馬要跑到這兒來呢?”

管仲責問説:“我們兩國雖然相隔很遠,但都是周天子封的。當初齊國太公受封的時候,曾經接受一個命令:誰要是不服從天子,齊國有權征討。你們楚國本來每年向天子進貢包茅(用來濾酒的一種青茅),為什麼現在不進貢呢?”使者説:“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後一定進貢。”

使者走後,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到達召陵(今河南郾城縣,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

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説:“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説:“君侯協助天子,講道義,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憑武力的話,那麼,咱們國力雖不強,但是用方城(楚國所築的長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陽東北)作城牆,用漢水作壕溝。您就是再多帶些人馬來,也未必能打得進去。”

齊桓公聽屈完説得挺強硬,估計也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而且楚國既然已經認了錯,答應進貢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

後來,周王室發生糾紛,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後,就是周襄王。周襄王為了報答齊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算是一份厚禮。

齊桓公趁此機會,又在宋國的葵丘(今河南蘭考東)會合諸侯,招待天子使者。並且訂立了一個盟約,主要內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準把鄰國作為水坑;鄰國有災荒來買糧食,不應該禁止;凡是同盟的諸侯,在訂立盟約以後,都要友好相待。

這是齊桓公最後一次會合諸侯。像這樣大的會合,一共有許多次,歷史上稱做“九合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過了兩年,齊桓公也死去。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搶奪君位,齊國發生了內亂,公子昭逃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

Tags:齊桓公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