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關於歷史的人物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48W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1

大漠狂飆——霍去病

關於歷史的人物

霍去病,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的奴婢之私生子。他勤奮好學,小小年紀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刺等各種武藝。公元前123年,未滿十八歲的霍去病隨舅舅衞青出征匈奴,帶領八百騎兵,長途奔襲,斬敵二千餘人。武帝大喜過望,封他為勇冠三軍的“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19歲的霍去病只帶着數名親兵衝進匈奴營中,猶如天神下凡一般,僅用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將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制服。霍去病由此名震朝野,成了當時少男少女心目中的頂極偶像。公元前119年夏,率5萬騎深入大漠2千餘里,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殲7萬餘人,在封狼居胥——祭天地之後,繼續追擊匈奴,一直打到今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回兵。漢武帝獎給他豪宅,他卻説:“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公元前117年,一代天驕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

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字鵬舉。19歲時投軍抗遼,相傳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1129年,金帥宗弼(金兀朮)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十戰十捷,於次年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之後岳飛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麼,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未果,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1140年兀朮再次大舉南侵,岳飛於郾城大破金兵枴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重裝騎兵),收復鄭州、洛陽等地,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岳家軍”從此威名遠揚,所向披靡。金軍哀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7月下旬,岳飛揮師開封,朱仙鎮一戰,金兵10萬兵馬一觸即潰,他鼓勵部下説:“宜掏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

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歎:“十年之功,毀於一旦!”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1142年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年僅39歲。一代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就此飲恨酒泉。

殺胡令——冉閔

武悼天王冉閔(324—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國時期魏郡內黃(今河南安陽內黃西北)人,漢族,也作“染閔”。冉魏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燕王慕容儁所執,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為武悼天王。

魏平帝冉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挽救民族與危亡的民族英雄,其功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稱帝建國時頒佈著名的《殺胡令》,號召北方各地漢人起來屠殺胡人,使得漢人在夾縫中求得了生存機會。華夏漢族的拯救者,被歷史遺忘的民族英雄。

冉閔的功勞在哪裏?五胡亂華這段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屠中原漢民千萬,整個北方几為空地,十室九空,漢人之悲慘境遇可見一斑。北方漢人最少僅剩下四五百萬,而此時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已達五六百萬之多,人口上已經超過漢人。同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此時各胡必然會爭奪漢人在中原的生存機會。冉閔舉起義旗,頒發殺胡令(第一道“殺胡令”是號稱“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驅趕胡人;第二道“殺胡令”: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第三道命令: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晉爵)。北方殘存的漢人聞風而起,誓報血海深仇,“青、雍、幽、荊州徙户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歷史上著名的蠻族侵歐,就是因為冉閔殺的,把屠我漢人的諸胡殺死百萬,剩下的不是回老家就是西遷了。350年開始匈奴等胡人就大逃亡進攻歐洲西亞與南亞去了,徹底從中國絕跡。使得正處於春風得意之際的少數民族受到極大打擊。不僅使少數民族統治者暫時放棄了進攻東晉朝廷,滅掉漢人野心。更為重要的是迫使了少數民族統治者改變了統治策略,不在一味的屠殺漢人。而是謀求與漢人合作來維持統治。使得漢族得到了喘息機會。沒有像其它文明古國那樣覆亡。漢族文化的載體中華民族得到了保存,漢族文化繼續發展,發揚。堪稱華夏民族的拯救者。

冉閔以其一己之力扭轉自黃帝創立的華夏漢人為五胡屠宰滅絕,是謂鐵血英雄。能以一已之力,以少勝多,10戰10勝,驅逐五胡返回各自老巢,有資格稱之謂軍事家。能夠成立冉魏政權,臣子百姓能夠紛紛感召在其帳下效死力,即使其死後1700年來仍為後世所紀念,稱之謂政治家,當之無愧!能夠將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的,普通老百姓訓練成精旅。並在那個騎兵稱霸的時代,以步兵力敵五胡。將士用命,百姓愛戴是謂統帥。而其兵敗之根源是為百姓爭取糧食,隻身統帥1萬步兵力在無援兵力情況下拒前燕慕容恪20萬戰敗,絲毫不能降低其統帥的能力。《晉書》對其評述“善謀策,(不是有勇無謀的蠻夫)勇力絕人,攻戰無前”。

冉閔是漢民族漢文明最大的英雄,而正是在冉閔一聲令下,順應民意,驅殺胡人,才使得我中華民族避免古印度人那樣的悲劇,使得我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得到傳承的文明古國。即使他戰死,也絲毫不影響他的榮耀與功勛,幾千年來無人可比,荊駝稱冉閔“振古鑠今,扭轉乾坤”,是最恰當的評價。

戰突厥——李靖

衞國景武公李靖,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衞國公,世稱李衞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諡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績、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率領三千精鋭騎兵,冒着嚴寒,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突如其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他們判定:如果唐兵不傾國而來,李靖決不會孤軍深入,於是“一日數驚”。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密令間諜離間其心腹,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正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李靖因軍功進封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等。太宗高興地對大臣説:“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勛,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同年二月,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這時,頡利可汗見到唐使臣,放鬆了戒備。李靖前鋒蘇定方率領的兩百餘騎又乘着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七裏遠的地方才被發覺。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只(頭),並殺死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想北過大漠,在磧口受李績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不久,頡利可汗被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擒獲,並送到京師。東突厥從此宣告滅亡了。

自隋朝以來,突厥是西北的強國。李靖等滅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的恥辱。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79歲。

滿門忠烈——楊業

楊業(約932—986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他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曾對同伴説:“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鷹犬逐雉兔爾”。

楊業原為北漢軍官,北漢主劉崇賜其姓劉,名繼業。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官至建雄軍(今山西代縣)節度使。北宋滅北漢後,楊業隨其主劉繼元降宋,宋太宗命他複姓楊名業。因他熟悉邊事,仍任他為代州刺史,授右領軍衞大將軍,長駐代州(今山西代縣)抵抗遼兵。

公元980年,遼兵入侵雁門關,楊業父子繞背夾擊,遼兵死傷慘重。他刀斬蕭多羅,生擒遼將領李重海,使遼軍望之喪膽,“望見業旌旗即引去”。太平興國七年,契丹三萬騎兵分三路攻宋。中路襲擊雁門,被楊業打得大敗,殺死遼軍三千人,俘虜一萬多,牛馬五萬多,攻破堡壘三十六個,戰果輝煌。由於楊業屢立戰功,人們稱他為“楊無敵”。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皇帝更換,三路出兵伐遼,在遼大軍壓境地的情況下,楊業奉命掩護新收復的四州百姓遷入關內。在與遼軍激戰中,由於孤立無援,被困在陳家谷口。楊業身負重傷後仍奮力殺敵數百人,後因戰馬受重傷,無法前行被擒。受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亡,卒年60歲左右。其英勇事蹟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北宋蘇頌《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云:“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雁門關。”

楊業死後,他的子孫繼承其精忠報國的遺志,堅持抗擊遼國,真可謂滿門忠烈,其中子楊延昭,孫楊文廣最負盛名。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的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説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1256年,20歲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入仕後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被罷官。

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天鏨,文天祥散盡傢俬,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次年,元軍兵陳臨安,當朝派文天祥出城講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

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時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遂,被押送到大都。這時許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員前來勸降,皆被文痛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的説:“聖駕請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是在獄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場,臨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時年僅47歲。一介儒生,錚錚鐵骨,由此威震霄漢。

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戚繼光出身將門,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刻苦學文習武,17歲襲登州衞指揮僉事。

1555年任都司參將,在龍山、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迫倭寇遁逃入海。1558年在浙江義烏,精選4千名農民和礦工,訓練成勁旅“戚家軍”,發明“鴛鴦陣”,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1561年,戚繼光在浙江沿海九戰九捷,擒斬倭寇1400餘,焚死、溺死倭寇4千餘,史稱“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次年夏,南下福建,蕩平倭寇在橫嶼、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1563年取得平海衞大捷,斬倭2200餘。1564年聯合俞大猷水兵於南澳剿平廣東倭寇,從此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1568鎮守薊州,加固長城,在北方戍邊16年,53歲時發明地雷(當時叫做“自犯鋼輪火”),比歐洲人大約要早300年左右。1587年死於肺炎復發,享年61歲,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

收復新疆——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左宗棠少年時屢試不第,後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羣書,鑽研輿地、兵法。後來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變和收復新疆維護中國統一等重要歷史事件。

1864年6月,新疆庫車爆發農民起義,建立熱西丁政權;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權;10月,伊犁建立蘇丹政權;1865年1月,浩罕國(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帶)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烏魯木齊建立清真王政權;1871年7月,沙俄武裝強佔伊犁;1874年,日本國入侵台灣。

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同年5月,左宗棠以64歲的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4月,左宗棠坐鎮甘肅酒泉,收復新疆戰役打響。1876年,指揮多路清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佔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阿古柏在絕望中服毒自殺。左宗棠隨即上書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坐鎮,命令三路大軍並進,徹底擊潰了阿古柏殘餘勢力,收復大片國土。

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左宗棠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發展地方經濟,曾大力興辦屯墾業,其功績遺澤至今。

縱觀左宗棠的一生,最輝煌的是收復六分之一的國土。這是他個人的榮耀和驕傲,更是國家之福。

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世稱國姓爺。禮部尚書、東林領袖錢謙益的得意弟子,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

1646年秋,清兵進攻福建,其父鄭芝龍投降清朝,鄭成功遂與父決裂,收拾殘部,募兵抗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1656年,在廈門圍頭海域殲滅清水師約3萬人。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1660年,在福建海門港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艦120艘,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託”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千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簽字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同年5月鄭成功病逝,享年39歲。

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1811年中進士。從1820年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實際調查,幹練有績。由於性情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1837年,任湖廣總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從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燬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虎門銷煙。在此期間,林則徐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0年鴉片戰爭失利後,林則徐遭投降派誣陷,被髮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後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終因鬱郁不得志,1850年病死於廣東普寧縣,終年66歲。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2

項羽三殺韓信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範增對楚霸王説:“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裏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説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説:“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説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着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呆,頂着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寶劍不説,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裏,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説了一遍,説:“韓信是個呆子,殺他何用?”

范增説:“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髮,嘴裏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呆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呆呆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説:“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脱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準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項羽和韓信打賭

當年,霸王領兵到了江蘇六合縣東南一帶,見天快晚了,就下令安營紮寨。

那時,韓信還在霸王手下當將官。夜裏,霸王和眾將軍飲酒作樂,吃得高興了,便對韓信講:“別人説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個賭,怎樣?”韓信打了一躬説:“不知大王以何賭輸贏啊?”霸王説:“我們兩人,一個在東邊山窪裏築一座城,用來擋山外的敵兵;一個在孫趙和金塘營之間掘四十九口井,讓軍民都有水吃,兩樣都要在今晚完成,曉星一出為準,你敢嗎?”

韓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點不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淺可以討巧。”心裏想挖井。

霸王又問:“你是造城還是打井?”韓信説:“我們做兩個閹子,抓閹作數。”

霸王揀一個,上面是造城。韓信説:“大王抓的是造城,那個當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實,兩個閹都寫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計哎。這樣嘛,就各領一千兵動工了。

韓信帶兵到了金塘營,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裏飲酒。霸王怕輸,親自到場地催工。忙得十兵們個個氣喘八哈,大汗直淌。

韓信見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報是築了一半。韓信又問井挖得怎祥了,探子報説:才有十幾口井。韓信不慌不忙,叫來兩個牙將。咬了耳朵,二人就分頭去了。韓信下令:“快替我備馬,隨我到大王面前請功。”

見了霸王,韓信問:“大王。你的城築得如何?”霸王説:“有一半高了。”

韓信説:“你看曉星已出了,大王輸了。”霸王抬頭一看,曉星果已掛在半空中了。就問韓信:“你的井難道都打好了?”韓信説:“清大上去查點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韓信指指點點説:“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圍村邊四七二十八個,不錯吧?”霸王點着頭,心裏很感奇怪。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韓信到霸王處請功以前,已經派一個牙將傳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經之處,挖的真井;在外圍不顯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欄;霸王不會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個井欄,一杴也沒挖。霸王粗心,只順着韓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欄,便以為真的了。那曉星也是假的。是韓信指派另一個牙將,把一盞點亮了的燈籠用風箏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曉星出在半空一樣,霸王又當真了。本來霸王在曉星出之前能築好城的,見曉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現在這上城還有一角沒有城牆,後人就稱它是霸王城。

城內村莊就叫小城裏。孫趙到金塘營的一帶井多,但多數只有一半深,是韓信打的井。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3

1、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高爾基

2、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周恩來

3、自己活着,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雷鋒

4、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愛默生

5、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

6、誠實人説的話,像他的抵押品那樣可靠。——塞萬提斯

7、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着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8、君子改過,小人飾非;改過終悟,飾非終迷;終悟福至,終迷禍歸。——邵雍《迷悟吟》

9、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陳毅

10、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喬臾

11、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塞

1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

13、禍莫大於無信——傅玄

14、誠信乃是一種和諧,正如健康、和善與神一樣。——畢達哥拉斯

15、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富。沒有信用積累的青年,非成為失敗者不可——池田大作

16、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説。——康德,德國哲學家

17、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大仲馬

18、誠實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高爾基

19、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傑弗遜

20、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21、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

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3、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24、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25、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

26、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

27、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約翰·雷

28、內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師

29、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30、誠信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福科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4

結識蘇東坡並非偶然,從小就聽老師説過他的故事,總是在他的故事裏沉醉,如沐浴初夏的風裏o一個長衫飄飄的士人,有着飄逸的神情和鬍鬚,那麼慷慨激昂地唱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豪情滿懷,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o浪濤滾滾間,時光無情湮滅了一個個意氣風發的容顏,把鮮活的身影淘洗得沒了形跡o他歎惜古人的消逝,自己的身影也在自己的歎惜中漸漸成為人們的記憶,大浪淘盡的人物中,他成了一個代表o我曾深思,像他那樣的一個人,該是完美的風流才子形象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o詩詞文章,可供後人玩賞的也是舉不勝舉o縱觀歷史之河,雖浪花層起,又有哪朵如他一樣潔白靈動?當他把豪放與俊逸灑脱結合得那樣自然傾注筆端,天地之間,豪放詞從此成為詞中精品,與婉約詞並立成了兩大流派o他是豪放詞的代表,但他並不拒斥婉約o事實上,他的詞中不乏婉約之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o”“小軒窗,正梳粧o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o”他也有情意悠長的時候呀!

婉約纏綿,與豪放無關,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o他是愛竹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o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o”他脱了俗o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風拂雲o他的畫卷中,秀竹姿容俊美,與詩文增輝o他亦如竹o他有了竹的虛心寬闊的胸襟,有了竹的堅韌無懼的意志o他任人世的狂風吹過,任命運的打擊降臨,從不低下高傲的頭顱o有時真想為之慶幸,他從深愛的竹中學會了處世的哲學o如果沒有竹一樣的胸懷和品質,他該如何應對一生遭貶的處境和失去愛妻的遭遇啊?在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生軌跡中,他離京城越來越遠,心也越來越閒適o也許曾在逆境中有過一聲歎惜,但那歎惜卻化作了奇蹟o他無論被貶到哪裏,都能造福一方,惠澤他鄉百姓o於是,在自身的不幸中,他方百姓感激的淚水成就了他的偉大o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最後葬身海南了,不必嗟歎o那是一個無塵的世界,碧波盪漾,椰風海韻中,他已長眠o憑弔者請放輕匆匆的腳步,千萬莫驚醒了他的酣夢……,項羽光陰倒轉,恍惚之間我來到了那一天。

莽莽烏江印着如血的殘陽,一如你身上滴下的錚錚鐵水,那立拔山河的氣魄隨激流滾滾而去。

你是一個令我心痛的悲劇,雖然不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悽美,卻是獨具一格的悲壯,天地之間好不蒼涼,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為你譜下詩篇,如果你聽得到那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麼你會慚愧嗎?你是一代英才,但卻從不願從頭再來,你以為大丈夫就要無敵於天下,永立於不敗之地,你以為東山再起會讓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你錯了,錯得很離譜,離譜到根本不配做一個統領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遠成為一個為後人留下遐想的神話,再也不能像雄鷹一樣傲視天下了。

你不會知道卧薪嚐膽後的甜美,結局使你註定成為一個為後人“景仰”的懦夫,榮辱成敗,不在一念之間,若當年的一切可以從來,我相信你能夠力挽狂瀾,其實並不是天要敗你,是你敗了你自己,或許這也是你最好的結局,歷史終究是歷史,你已經成為了過去。

你的愛與恨都隨着江水奔騰遠去了,如果你的靈魂真得還會有來世,我願化作你騎乘的駿馬,隨你殺敵而去。

哎,可歷史誰又能更改……悲——哉——,項羽!

項羽,悲——哉——!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5

1、包拯王法不容人;沒有一個人。

2、華果山以美猴王長壽;野獸變胖了。

3、約豬八戒找醜八怪;自從醜陋的勝利。

4、在新娘的魅力中,聖靈起着魔鬼的作用。

5、孔子的書櫃裏有大量的文字;是輸了;裝滿了書。

6、劉備種了一個花園來隱藏他的時間。

7、張飛滿臉鬍子;堅硬的陳;滿臉都是;堅硬的碎秸;堅硬的分岔;這孩子;無序。

8、美猴王是一個怪物獵人。一切都變了。

9、張飛刺繡粗細;超出某人的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什麼是錯的。

10、猴王轉身千里;擅長做某事,步步高昇;不是來自佛的手掌。

11、豬八戒背了個炭簍沒人,沒貨。

12、吳大龍玩什麼鴨子,人玩什麼鳥;誰彈什麼鳥?

13、孔子不能把他所學的運用到商業中去。

14、關羽打了個噴嚏,吹噓了一番。

15、豬八戒背牀爛花蓋沒人,沒貨。

16、孫悟空寶唐和尚忠心耿耿;惡魔與陌生。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6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衞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説: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説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説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毖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説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醖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商鞅變法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楊寬《戰國史》185頁有這樣一段説明:《史記秦本紀》説:秦孝公三年衞鞅説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為左庶長。據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衞鞅為左庶長。但是《史記商君列傳》説:孝公以衞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據此則下令變法,應在秦孝公六年衞鞅任左庶長之後。兩説相較,當以後説為是。《戰國策秦策》一説: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韓非子和氏篇》又説: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王先謙《集解》認為八上脱十字,是對的。從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衞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以後,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來計,正是18年。據此,商鞅第一次變法應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衞鞅設計生擒魏將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説: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被車裂而死。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剷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説: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商鞅南門立木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説: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衞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衞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説: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説: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説: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説: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有的説: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説:我來試試。他説着,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説: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其實在商鞅樹木立威之前,吳起也採用過同樣的手段。在吳起人西河郡長官時,把一根木頭立在城南,規定誰能推到木頭就封他做長大夫的官。結果真有人這樣做了,做的人也被封了官了。商鞅的做法流傳下來而吳起的則沒有。

商鞅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公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主要有下列三點:1。頒佈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將李悝《法經》頒佈實行,增加了連坐法。就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不告發的腰斬。一家藏奸,什、伍同罪連坐。客舍收留無官府憑證的旅客住宿,主人與奸人同罪。2。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規定斬敵甲士首級一顆賞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服勞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越大。宗室、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特權。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拏(意思是盡力從事男耕女織的生產事業,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公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兩點:1。開阡陌封疆。破除過去每一畝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來的百步為畝,開拓為240步為一畝,重新設置阡陌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2。普遍推行縣制。在未設縣的地方,把許多鄉、邑,聚合併成縣,共新建31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免。

安陽南內黃縣樑莊鎮一帶)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衞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孝公。孝公六年(前356年,一説三年)任左庶長,實行變法,旋升大良造。孝公十二年由雍(今陝西鳳翔南)遷都咸陽,進一步變法。後十年(前304年)因戰功封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十五邑,號商君。因稱商鞅。商鞅主要進行過兩次變法。第一次是在孝公六年: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制定按軍功大小傍予爵位等級的制度;採用李悝《法經》作為法律,推行連坐法。第二次是在孝公十二年:合併鄉邑為三十一縣(一説四十一縣);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創立按丁男征服辦法,規定一户有兩個男者必須分居,否則加倍征服;頒佈法定的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後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為秦國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貴族誣害,遭車裂刑而死。《漢書藝文志》有《商君書》29篇;今存24篇;又有《公孫鞅》27篇,今佚。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7

錢鍾書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妙語:汪處厚雖然做官,骨子裏只是個文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儀館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會向一年、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陳死人身上生髮。“週年逝世紀念”和“三百年祭”,一樣的好題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為有女作家——這題目尤其好;旁人儘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這是註冊專利的題目。汪處厚在新喪裏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詩的時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婦新兒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時用不上……

曾國藩就有汪處厚這樣的癖好,他也寫了不少“只恨一時用不上”的輓聯,併為此而開罪了好友湯鵬。

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居官問學之餘,喜歡創作對聯,尤其喜作輓聯。輓聯頗有蓋棺論定的意思,數十個字的篇幅,既要總結生平,又要表達情感,兼要發表評論,還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實在寫不好。只是,可作輓聯的人多為新近死去的親朋故舊,哪裏會有那麼多蓋棺定論的死者等着他“敬輓”呢?此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稍作變通,進行“生挽”——即給身邊熟悉的活人預寫輓聯,以資練習。這種做法當然不厚道。但對提高水平,據説倒是助益顯着。當然,這事兒得偷偷地幹,決不敢讓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間的一個春節,曾國藩正利用春節閒暇在書房中創作輓聯,比他大10歲的好朋友湯鵬適時前來拜年。二人關係素來密切,湯鵬也就不待通報徑直到書房來找國藩。説來也巧,國藩這時正寫到“海秋(湯鵬字)夫子千古”,陡然見到被挽者現身,趕緊手忙腳亂地藏掖條幅。湯鵬以為他在寫春聯,只是好奇為啥用白紙不用紅紙,便要看看寫了什麼。國藩死死捂住,湯鵬秉性霸蠻,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顧一把扯過來看個究竟。不看則已,一看差點暈倒:好朋友竟在這新春吉日給自己寫輓聯!這還了得,湯鵬對曾國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説,這都是輓聯惹的禍。湯鵬是湖南益陽人,字秋海,曾國藩的老鄉,兩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一起做京官,過從甚密。輓聯風波後,怒不可遏的湯鵬反目,與曾國藩割袍斷義。

湯鵬聰慧過人,他22歲中舉,23歲連捷進士及第,被譽為“凌轢百代之才”,“意氣蹈厲,謂天下事無不可為者”,認為“徒為詞章士無當也”。其人性情儻易,不中繩墨,喜歡放言高論,目無餘子,甚至連司馬遷、韓愈都不放在眼裏。湯鵬雖科甲順利,官場卻很不得志,“禮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長年待職閒曹,終不為朝廷重用。後來更因事遷謫,“恃才傲物,謗口繁多”。

湯鵬的死也很是離奇。一天酷熱,幾個朋友聚在湯鵬家閒聊。有人偶然説到大黃藥性峻烈,不可隨便服用。湯鵬漫不經心地説:“那有什麼?我經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湯鵬大怒,立刻命僕人去藥鋪買了幾兩回來,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們擔心出事,攘肩捉背,羣起制止。但湯鵬堅決不聽,堅持將一罐大黃全部服下,結果當天暴卒。好奇倔強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實屬奇人奇事。曾國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説:“一呷之藥,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對於兩人絕交的真正原因,曾國藩自然也不會承認,因為承認了將有損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給湯鵬的寫的祭文中,將兩人斷交的原因歸結於湯鵬對曾國藩批評其着作《浮邱子》不滿:“一語不能,君乃狂罵。我實無辜,詎敢相下?”

湯鵬的死,曾國藩為其送上的輓聯是:

着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至於這是曾國藩當時即興寫就,還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國藩後來的輓聯創作日漸爐火純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創作的輓聯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詩人吳恭亨曾説:“曾文正聯語雄奇突兀,如華嶽之拔地,長江之匯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對曾氏之聯語評價不可謂不高。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長河中英雄眾多,但唯有三國時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

《三國演義》把曹操描繪成一代奸雄,於是很多人就用一個“奸”字去評價他,認為曹操是一個奸詐虛偽的人物。這種評價受了“尊劉貶曹”思想的影響,我認為這樣評價是有失偏頗的。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可説是歷史上一個不折不扣的“風流人物”。曹操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他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沒有種困難能夠使他消沉,沒有一個困境能夠把他打倒。是的,曹操能夠笑對困境,這就是很多英雄人物都比不過他的地方。

曹操一生中敗績很多,可有誰見他氣餒過?濮陽攻呂布,宛城戰張繡,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這些戰役中,曹操一次比一次敗得慘、敗得透,但曹操都能在這些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樂觀的態度,並且能夠迅速振作起來,甚至還能夠馬上組織起反攻。我們看不到曹操的眼淚,相反我們能夠聽到他失敗之後的長笑,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曹操敗得最淒涼的時候,莫過於“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孫劉聯軍使用火攻,使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可他在逃亡中仍是鎮定自若,大笑敵軍缺智少謀。

《三國演義》中這一段寫得特別有戲劇性,每逢曹操大笑都會再遇到敵軍的攻擊,給他以雪上加霜的打擊,可他並不氣餒,就像遇到關羽,他依然鎮定地用“情義”二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在我們熟悉的歷史中,可與曹操此種敗績相比的還有項羽敗走烏江和劉備被火燒聯營。可項羽戰敗自殺,劉備一蹶不振,兩人雙雙拋下了大好前程。而唯有曹操,用笑聲鎮住了一切困難,用失敗後的“星星之火”,重整三軍,捲土重來,燃起“燎原之勢”,終於為後代奠定了統一中國的基業。

曹操是一個在失敗中成長、在笑聲中堅強起來的偉人。所以,在繁忙而殘酷的戰事之間,他還能樂觀地寫詩抒懷,其詩“蒼涼雄健,才華縱橫”。詩中展現的寬闊胸懷,無人可比。如此文韜武略、胸懷寬闊,歷史上又有幾人?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曹操或許也有一些缺點,但是他能夠笑對困境,能在困境中用積極的心態戰勝困難,我個人認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笑對困境最風流,曹操不應該只是戲曲裏的反派角色,還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大家以為呢?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9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經典作品中的經典橋段,酣暢淋漓,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前者的足智多謀和後者的胸懷狹窄。

咱們先看一看在羅貫中筆下孔明先生是怎樣故意欺負公瑾同志的:

一氣周瑜——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曹仁據守的南郡失敗,劉備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時失利受傷,於是便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真是一舉兩得!

二氣周瑜——劉備的夫人死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仁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女兒許配給他。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爭奪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敗了。諸葛亮隨後使計讓劉備安然回到了荊州,並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叫士兵高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嘲諷周瑜,讓周瑜氣得吐血。

三氣周瑜——劉備向東吳借取荊襄九郡,圖謀發展壯大自己,然而東吳怕養虎為患致使劉備強大後對自己構成威脅,三番五次要求其歸還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還荊州為由拒絕東吳的要求,卻又遲遲不攻取,此舉令周瑜氣急敗壞,遂想出了名為過道荊州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實則攻取荊州之際,不想卻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吳軍被圍,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最終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歎而不治身亡。

看罷“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喜歡諸葛亮的大可不必為諸葛亮喝彩,熱愛周瑜的也沒有必要為周瑜難過,因為“以上純屬虛構”。

在三國曆史上,南郡之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役,如果要弄一個名次的話,其重要性應該僅次於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滅吳之役、滅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為正是這場戰役最終確定了曹操、孫權、劉備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和演義中不同,南郡之戰主要表現的不是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韜武略。

為什麼這麼説呢?

南郡之戰之前,曹操派在荊州的具體兵力雖不明確,但從曹仁、樂進、徐晃、文聘、李通、滿寵率領六路大軍參戰來看,曹軍的總兵力應該不下六萬,而周瑜手下只有二萬多士兵,劉備兵力還不足兩萬,而且還要分出一部分奪取和維護江南四郡,因此孫劉聯軍的總兵力應該遠遠不敵荊州曹軍總兵力。由當時作戰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周瑜能用一年時間奪取南郡的確是軍事上的極大建樹。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藉機發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為曹操所敗,比如孫權先後在合肥、濡須戰敗,韓當赴廬江郡接應陳蘭、梅成被臧霸擊敗,關羽的“漢水別動隊”為曹軍所敗,劉備名為斷後實為搶地盤的軍事行動結果也是無功而返,所以可以説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多次針對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勝者。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雖然流傳甚廣,但其實和周瑜無關,把妹妹嫁給劉備那是孫權自己的主意,這應該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為孫權的臣子,他怎麼敢建議孫權把妹妹作為政治籌碼(説得更嚴重些就是政治犧牲品)送給劉備呢?周瑜也許會想到這個主意,但敢於説出這個主意並付諸實施的只能是孫權,所以,我可以斷定,“賠了夫人又折兵”與周瑜無涉。

史書在這一點上也是支持筆者的,請看相關記載——孫夫人,乃孫權之妹。劉備定荊州時,孫權對其十分畏憚,於是進妹予劉備為夫人,重固盟好。孫尚香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身邊侍婢百餘人,皆親自執刀侍立,劉備每入,心內常覺凜然驚懼。

而且,孫權獻妹之舉不見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餿主意,因為諸葛亮後來曾説過這樣的話:“主公(劉備)在公安時,北畏曹公之強盛,東憚孫權之進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此之時,進退狼跋……”這就等於説,孫夫人在劉備身邊就好像是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弄得劉備緊張兮兮,頗為狼狽。

至於周瑜欲以假虞滅虢之計殺死劉備,拿回荊州以至於中了諸葛亮之計憂憤而亡也是羅貫中的虛構,周瑜確實提出了要攻取西川,但並非想以取西川之名行奪荊州之實,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了一番規劃的,而且他的戰略策劃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具體説來是這樣的:與奮威(指奮威將軍孫*,孫權堂兄)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孫權對周瑜的“隆中對”非常欣賞,當即表示同意,於是,周瑜動身回江陵,打算為出征做一番踏踏實實的準備工作,不幸中途染疾,病逝於巴丘,享年三十六歲。

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國事,心繫統一,給孫權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這才是周瑜真正的遺言,表現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狹小氣量,而且恰恰是舉賢薦能的坦蕩胸懷。

事實上,在諸葛亮三氣周瑜的這個歷史時段內,兩人根本沒有打過照面,周瑜的確如演義所説在南郡、柴桑一帶(都位於長江中游沿岸)活動,諸葛亮卻遠在偏僻的桂陽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調其賦税,以充軍實”,做後勤保障工作。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10

曹操命劉備伐袁術,劉備臨行時為由誰留守徐州拿不定主意。這時,張飛請求留守徐州。劉備卻説:你一是愛喝酒、耍威風、鞭打士兵,二是辦事草率不聽人勸。讓你留守,放心不下。

張飛願改過並再三請求,劉備答應張飛,並派陳登協助。一日,張飛請留守各將赴宴,説:我大哥臨走時不讓我喝酒,怕酒後誤事,今天請你們來一醉方休,從明天起全都戒酒,幫我守好城池。

説罷便輪番敬酒,當二次到曹豹面前勸酒時,遭曹豹拒絕。這時張飛已醉,命鞭打曹豹五十鞭。散席後,曹豹懷恨在心,便連夜派人送信給呂布,讓他今夜乘張飛大醉偷襲徐州。

呂布當夜領五百輕騎取得徐州。吶喊聲震醒張飛,知徐州已失,顧不得劉備的'家眷,邊戰邊逃。後張飛見到劉備,悔恨萬分,欲抽劍自刎,被劉備死死攔住。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11

樊梨花是大唐時期的人物,也是古代十分著名的巾幗英雄中的一員。在西北邊亂的時候和薛丁山一起進行了平定的戰爭,因此而讓人們十分敬佩和感歎,她的行為在後世也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如今樊梨花的故事已經被改編成許多的藝術形式和文藝作品,她以一個典型的形象活躍在各種熒屏之上。關於這個人物的故事和相關信息在樊梨花簡介中有着一些記載,那麼樊梨花簡介中是如何介紹這個人物的呢?樊梨花簡介中介紹了她的一些生平事蹟,他的父親曾經是西突厥的一個關主,後來投靠了唐朝朝廷。而樊梨花是一個有勇有謀,集美貌和智慧於一體的女子,後來又嫁給了薛丁山,幫助丈夫一起抗擊敵人、南征北戰。關於她的故事也很快就在民間流傳起來,人們都認為她是一個心胸寬廣、文武雙全的傳奇人物。據説她從小就在黎山老母身邊學習武藝,經過了八年時間的修煉,她已經擁有非常高的武藝。當唐太宗派薛丁山平定西涼之後,樊梨花也一直跟隨着丈夫征戰,並很快成為丈夫軍中的主要力量。

另外樊梨花簡介中還介紹到她成為軍中西征的主力後,一直表現的非常的出眾,她的秀戎刀揮舞起來幾乎無人能敵,後來薛仁貴去世後,因為她能力突出被破格封為了大元帥,直到平定西涼的戰亂後,因為戰功赫赫而被唐高宗封為了威寧候,也因此成為了尊貴的一品夫人。提起樊梨花這個人物,許多人都會想起許多古裝電視劇中的角色,不可否認的是樊梨花這個人物形象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巾幗英雄,在她的身上許多流傳的故事都充滿了傳奇的意味,甚至有的電視劇中還為她編造出了神奇的能力。而樊梨花的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傳奇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在疑惑樊梨花在歷史上是真實人物嗎?畢竟在古代戰亂時期女子大多數都是非常柔弱而容易被人忽略的,那麼到底樊梨花在歷史上是真實人物嗎?

其實關於樊梨花是否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個問題人們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認為是真實人物的人佔了大多數,可是仍舊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這個人物是人們虛構出來的。人們的説法不一而足,但是樊梨花確實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是無法否認的。在大唐的貞觀年間樊梨花一直活躍在南征北戰的戰場上,她的丈夫薛丁山雖然是一個小説中的人物,可是原型就是薛仁貴的第一個孩子薛訥,和丈夫成親之後樊梨花屢立奇功,並在薛仁貴去世之後被封為了大元帥,西征結束之後又因為戰功赫赫而被封為了威寧候,這些事蹟在歷史上都有着相關的記載。

人們對樊梨花存在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可能是受到了影視劇的影響。隨着時間的推移樊梨花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被人們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因此在有些電視劇中也有些變化,甚至還增加了神話的氣息,但是這些都是根據樊梨花的真實事蹟改編的,神話是假的,可是樊梨花卻是真實的。提起樊梨花這個人物幾乎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感歎一番,這個人物在人們心中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傳奇,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從協助丈夫作戰開始一直到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元帥,最後又被封為威寧候,也是當時尊貴的一品夫人。樊梨花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着,並且在人們的傳頌中變得更加豐滿,因為她的傳奇人生所以至今民間依舊有許多關於樊梨花的故事。

在樊梨花的故事中有一則是發生在白桑關鎮的,這個地方是在秦嶺附近,也是進入河南和通過陝西的必經之路。在這裏有一條名叫戰馬溝的溝,這條溝的名字就是因為樊梨花而得來的。據説在唐朝時期,樊梨花曾經因為戰敗而撤退到了白桑關地區,當時就駐守在石門山附近,之後為了戰爭的勝利暫時留在這裏招兵訓練。有一次正在訓練的時候,樊梨花聽到附近傳來女子呼救的聲音,同時周圍還伴有馬的嘶鳴和人喊罵的聲音,樊梨花覺得事情十分的蹊蹺,於是帶領着身邊的人趕到了石門山下,這才發現原來是一個惡霸正在搶奪一名良家女子,樊梨花自然看不過惡霸作惡的模樣,於是很快就和惡霸帶來的人打了起來,直到將他們趕到了戰馬溝,惡霸知道了樊梨花的本事嚇得跪地求饒,並且表示自己一定會痛改前非再也不害人,樊梨花覺得這個惡霸也是個可塑之才,於是便將他留在了身邊精心訓練,果然增強了自己的兵力。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樊梨花的故事,於是將這個溝命名為戰馬溝,並且稱呼當時他們駐守的地方為梨花寨。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12

“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濃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這就是來自《水滸》的他——武松。

武松自小行武,武藝高強,嫉惡如仇,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剛猛不屈是他剛烈的性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他的英雄本色;滿腔熱血構成了一個傳奇英雄人物。如果用三個字概括武松的性格,那就是力、勇、智。這三個字既是武松行俠仗義的特點,又是武松打抱不平的寫照,力、勇、智使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武松力大無窮。在景陽岡,他獨自一人赤手空拳對戰一隻老虎。只見武松先是一閃,再是一躲,摸清老虎“一掀,一撲,一剪”的套路。等那老虎復翻身回來,武松一棒,二跳,三拎,把那老虎按將下來。見那老虎掙扎,他便往老虎臉上亂踢。又見那老虎咆哮,一邊用左手揪住頂花皮,一邊用鐵錘般的右拳擊向老虎,打得老虎眼鼻口中鮮血四濺。

武松勇敢無畏。為了親情不顧三七二十一闖入酒樓,左手拎着人頭,右手拔出尖刀,往那西門慶臉上一扔,嚇得西門慶魂飛魄散。殺兄之仇,不共戴天,武松怎會饒過西門慶,他一鑽,一帶,一提,一抓,便把西門慶扔下樓去,又縱身一躍,跳下樓,手起刀落,剁下西門慶的頭。

別看武松只是一介武夫,他的智卻不容小覷,在十字坡孫二孃的黑店,他從饅頭中便看出異樣,當其他兩人因為飢渴喝了放入的酒時,武松卻臨危不亂,偷偷把酒往角落一倒,假裝暈倒,等孫二孃一過來,就立即翻身而起,將孫二孃絆倒在地。

從景陽岡打虎,我們見識了一個力大如牛的武松;從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到血濺鴛鴦樓,我們見識了一個嫉惡如仇、秉性剛烈、勇敢無畏的武松;從大鬧飛雲浦到智打孫二孃黑店,我們更見識了一個有勇有謀的武松。

這就是武松,一個武藝高強的好漢;這就是武松,一個智勇雙全的好漢;這就是武松,一個嫉惡如仇的好漢;這就是武松,一個敢作敢當的好漢;這就是武松,我心中的英雄好漢。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13

1、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róng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jiǎ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péng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釋義: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失敗自殺的情節,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周圍環境,而導致自己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為表現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嘍。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裏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飢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後,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鉅鹿。取得小勝後,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隻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

3、班門弄斧的故事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説,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説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嚐膽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hé lǚ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chāi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yā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cì hòu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鍊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rù,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5、圍魏救趙的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關於歷史的人物 篇14

“萬古共稱秦檜惡,千年難沒岳飛忠。因將武穆終身恨,一假牛皋奏大功。”這是《岳飛傳》的開篇詩。《岳飛傳》是我最喜歡的書籍之一,讀了這本書,對我的感慨良多。《岳飛傳》主要講述了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的故事。岳飛出生於一個普通家族,他從小刻苦學習,練就一身好武藝。他先後四次從軍,組建了自己的隊伍——岳家軍,他的軍隊以軍紀嚴明著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岳飛曾大敗金兀朮的鐵浮屠和連環馬,元術歎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但是正當岳飛節節勝利時,趙構聽信秦檜奸計,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師,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岳飛回到臨安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年僅三十九歲。

“岳母流着眼淚説:‘針雖然刺在你身上,卻疼在娘心裏。’”這是我最印象深刻的情節——岳母刻字。岳飛剛生下來,他的父親就因為一場洪水去世了,只剩下他們母子倆。岳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岳飛身上,她知道如果岳飛從軍,隨時會死在戰場上。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將岳飛送去從軍,足以可見岳母對孩子的愛和對國家的大愛。這世上也沒有幾個父母能有這樣的大愛,這是多麼難得呀!

縱觀古今,不是也有這麼多與岳母一樣深明大義嗎?大禹治水十三年沒回家看望孩子,三過家門而不入;毛主席長子毛岸英在朝鮮戰死,毛主席把他埋在朝鮮……還有許許多多的父母舍小家為大家,想到這裏,我不禁熱淚盈眶,心潮澎湃。是啊,大愛無疆!要不是戰士的父母捨得犧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就不會有現在繁榮富強的中國了!我從心底裏佩服這些英雄,他們的偉大將流傳千古,永世流芳!

Tags:人物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