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關於歷史典故[精選]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21W

關於歷史典故1

典故1、孔融讓梨

關於歷史典故[精選]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着,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蓆上便説,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蓆了。那人聽説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説,我本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蓆。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典故7、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三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典故9、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典故10、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着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説,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遊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着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典故12、範式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裏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裏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典故13、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典故14、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關於歷史典故2

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的歷史形象並不是很好,所以後人總是在揣度,為什麼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 先從隆中對策説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最高戰略目標是“興復漢室”,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師出有名,二是可以爭取民心,無疑為劉備完成霸業提供條件。如此聰明之舉為何曹操孫權沒有想到呢?其實二人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曹操、孫權二人都無皇室血統,根本不可能打這個旗號去創業,劉備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倘若諸葛亮廢了劉禪,百姓便會起疑,“丞相説的.興復漢室還算不算?”廢了劉禪,等於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毀長城!

二 劉禪雖不為明君,但在諸葛亮時期卻不謂庸主,還未有後期那般荒唐,無非是貪戀女色、聽信幾句謠言,尚未構成大錯。試問諸葛亮有什麼理由廢了他?廢一個皇帝,勢必造成朝中大亂,蜀國本身羸弱,如何經得起這一大動?如此一來,反倒天了自家風險。

三 諸葛亮要廢劉禪,是因為劉禪無能,不能完成大業。那麼他若廢了劉禪便説明他完全有能力滅了魏國,與東吳平分天下!但蜀國當時由此力量否?滅不了魏國卻廢皇帝——他諸葛亮便是大罪人!諸葛亮何等英明?豈會為此自毀前程。

四 諸葛亮只想當丞相,對皇帝不感興趣。當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沒興趣,還是白搭。

關於歷史典故3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衞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佔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後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於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説:“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説:“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裏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關於歷史典故4

【人物簡介】

李時珍-明朝醫學家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萬曆21年,即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蘄州亦卒於蘄州。李時珍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後世的醫學和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

李時珍,好讀醫書,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樑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蘇恭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後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採,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閲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釐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餘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

故事典籍

1.一天,李時珍的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羣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裏直往外流血。王廣和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羣,説:“快停下來,棺材裏的人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王廣和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覆勸説,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王廣和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羣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於是人們都傳言王廣和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王廣和一針救兩命的故事。

2.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傳説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枱上大吃大喝,聽説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説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裏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説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歎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盡信書上所説的。古書上也説過,『食黃金能成神仙』,但有誰見過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長生,結果還不是死了嗎?所謂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質,吃了不但不能長壽,反而會令人中毒死。

關於歷史典故5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説:“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説:“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兑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説:“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關於歷史典故6

夢中殺人

為防止別人暗算,曹操他對照料、服侍自己飲食起居的侍從們説:“我有個毛病,或者説特殊功能,當我在睡夢中時,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會跟夢遊症似的,馬上跳起身來殺死這個人,所以今後當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際,千萬不要靠近我,以免誤殺。”

曹操為使眾人相信自己的話,於是在一天夜晚睡覺時,故意蹬開被子,裝作受凍而不知的酣睡狀態。

一個平日深受曹操喜愛、對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細入微的小男童,見主人在寒夜受凍,出於職責、更出於對曹操的愛戴,便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走到曹操卧牀前,剛要伸手撿起地上的被子給主人蓋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牀頭寶劍,狠命一揮,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殺人之後,一言不發,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來。

其他侍從嚇得面無人色,都呆傻般一動不能動。很長時間才清醒過來,但誰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個被殺的小童也就一直橫在曹操牀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來,一見牀頭牀尾濺滿鮮血、牀下又橫卧着已死的'小童,大驚之後便大怒:“誰敢殺我所愛之人?!”

曹操的這種伎倆,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極。這個人就是楊修。當曹操裝模做樣為小童送葬時,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見楊修戳穿了自己的計謀,深恨楊修,後來終於找了個藉口殺死了楊修。

關於歷史典故7

明史記載“大吏令不便,輒寢閣不行。有所擊斷,直行己意”,即上級的命令不切實際就束之高閣,不去執行。與上司有所爭執,就徑自照自己的意思辦。

針對吳淞江下游水旱災害,重點考察了三江古道,撰寫、、等一批考察報告和研究文章,對疏浚吳淞江水道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他主張制定治田規矩,對沿吳淞江一帶被人私佔圍墾的茭蘆地,限期清退疏通;對官府攤派的各種不合理税賦予以廢除;在災情發生之時,應及時召募災民,採取“”的`措施,儘快興修水利工程等等。

在自己的文章中,揭露了惡霸橫行、吏治腐朽的現實,為一名被流氓羣兇殺害的弱女子張氏鳴冤。在歸有光和昆、嘉兩縣鄉紳、舉子的聲援和努力下,肆惡元兇終被法辦。

在長興縣做縣令時,歸有光一心要為民作主,憑着書生意氣,公開貼出,要求大户們不許“刻剝小民”,這完全違反了官場的“潛規則”。

歸有光由大學士、等引薦升任南京太僕寺丞,且他被留在北京內閣,負責纂修時,京城有權貴想籠絡他,歸有光不為所動,後某權貴日益為皇上所寵,他則“遂絕不與通”,深受時人讚歎。

一個小的事情也可以從側面反映,他一直信奉“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以60歲高齡考上進士。

關於歷史典故8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將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着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 ,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孟子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弟子規》中説:“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關於歷史典故9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在《勸學 篇》中説:“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就是説瓠巴彈瑟時,連水裏的魚都要躍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 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 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 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着。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説:“先 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説説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説:“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 説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説:” 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説:“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 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於是兩人便結為兄弟。一起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轉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來楚國漢陽,向一位白鬍皓須的老翁問路:“請問老公,這裏可是集賢村?”老翁説:“集賢村有上下兩個灣子,不曉得先 生找的是哪個?” 伯牙説:“找我的知音朋友鍾子期。”老翁一聽説是找鍾子期,眼圈就紅了,眼淚一灑,號哭説:“您家莫是那個伯牙大人伯牙先生?我期兒墳上都長草了,今晝是 他的百日,他閉眼那暫,還要聽先生彈琴哪!”伯牙一聽,跌腳捶胸,三泡眼淚四泡流,嗚嗚哭了一大場。他跟着鍾父到子期墳頭,把琴擱在拜石上,打起盤腳,愈 哭愈彈。那上下左右灣的伢兒老小,聽説大臣都跟子期上墳,一窩蜂趕來看稀奇,一見伯牙打坐彈琴,以為他好不懂事,還在取樂,就都噓之啦沙、嘰嘰哄哄地走 了。伯牙一見,越發傷心,搜出解刀,割斷琴絃,舉起瑤琴,卯起來往拜石上一摔,高聲哭唱:“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後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深情厚誼,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鍾子期的家鄉集賢村,起名鍾家台。

關於歷史典故10

一、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或許,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二、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三、慈母之恩: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遊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餵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五、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説,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六、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七、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八、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説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説:“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脱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九、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關於歷史典故11

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認為這樣不好,就搬到市集附近,孟子又學起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情。孟母再次搬家到學校附近,孟子就跟着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點着頭説:“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宋朝。母親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説:“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孝順母親。每日出去採摘桑葚時都把桑葚分開裝。赤眉軍(綠林赤眉起義)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説:“黑色的味甜,用來供養母親;紅色的味酸自己吃。”赤眉軍為他的孝行感動,送給他二斗米和一隻牛蹄。

關於歷史典故12

1、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説:“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説:“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説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説:“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説:“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説:“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説:“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乾了杯,説:“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説,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説:“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説:“陛下為什麼説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説:“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着眼淚説:“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説:“我替你們着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閒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説:“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説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説:“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幹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説:“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誇説了一番,説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説: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幹什麼?”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晉朝陳壽寫的《三國志。韋曜傳》裏,“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哪知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廢太子孫和的兒子,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他是孫休的侄子。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個月就要了這兩個“顧命”的命,因為,他聽説這二位見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後悔立他為君的意思。

其實一點不錯,這孫皓就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酒設宴,羣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不管你會不會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這酒是不是進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須見底的。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會喝爆肚皮的。可是陳壽的《三國志》是這麼記載的,這裏照抄無誤。

羣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難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個大漏勺,也漏不掉這麼多啊。孫皓是個暴君,説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着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這韋曜是何人?他原來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也就是太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地位相當特殊。而且當時韋曜正奉命寫孫河的回憶錄,孫皓還指望着他在裏面美言自己幾句呢,當然也不想看他一個人喝不下酒攪了大家的興,就偷偷使出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貪圖享受的平庸幼稚糊塗之主。孫皓竟把宴會演變成了"過家家","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孫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孫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這樣一個暴虐的君主,當然不能治好國。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也做了俘虜,被遣送到了洛陽,受封的爵位是“歸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樂公”還要低!這個殘暴無能的傢伙苟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

關於歷史典故13

公元1853年的陽春三月,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克南京。天王洪秀全滿足於半壁江山到手,開始關門當太平天子,全心投入到金碧輝煌的“小天堂”的營造中。

洪秀全從四十一歲進南京,到1864年6月52歲時自殺,十一年中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只有一次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轎出宮,去探視生病的東王楊秀清。

那時他正值壯年,卻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搞得老對頭曾國藩也莫名其妙:他在幹什麼呢?一句話,在他的太陽城金龍殿坐享榮華,在後宮與他的“嬪妃娘娘”們飲酒作樂去了。

鄉村塾師出身的洪秀全,雖説不上有啥出眾的文韜武略,卻擅長“數字化”管理,尤其表現在他對後宮妃嬪的約束上。

洪秀全是個一夫多妻主義者,而且規定多妻制是太平天國高級文武官員的特權:“大員妻不止,無職之人,只娶一妻”。

金田起義後洪秀全即選美納妃十五人。一年後至廣西永安,“有三十六個女人”。

進南京後,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為他獻上美女六人;每年春暖花開之際,蒙得恩還要在天京十三道城門口為洪秀全選美女;後來乾脆明文規定:“所有少婦美女俱備天王選用。”

公元1861年太平軍進取蘇浙的時候,洪秀全又從李秀成選送到京城的三千名美女中挑出一百八十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宮中有橫直均八尺的大雕花牀,幹什麼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擁有多少個女人,恐怕永遠難以準確統計。據一本叫做《江南春夢筆記》的書説,天王府連太監也不設,妃嬪加上服役的女官,總計有二千三百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個男人。

公元1864年京城淪陷,其子洪天在被俘後的口供中説:“我現年十六歲,老天王是我父親。我八十八個母后,我是第二個賴氏所生,我九歲時就給我娶了四個妻子。”

天王洪秀全的八十八個后妃,已超過了歷代帝王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數了。當時愛好聲色犬馬的咸豐也只有十八個妃嬪,相比之下遜色多了。

這八十八個后妃,一律沒有封號,統稱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連姓名都記不住,怎麼傳喚享用呢?洪秀全來了個古今中外後宮史無前例的創舉,數字化依次編號,於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曠古未聞的名目。

至於上千個如花似玉的宮女,更是比妻妾還要等而下之的備用享樂工具,所以連個數字編號都攤不上。

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後宮上。他制定了許多奇怪的“數字化”清規戒律,使後宮女人終日生活在非人的苛政之下,動輒得咎,比牛馬都不如。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天王在蕪湖江面的`龍舟上突然頒發了一道嚴分男女界限的詔令:“女理內事,外事非宜所聞。”並且,用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婦女與外界聯繫。

天王雖對朝政不發令旨,卻平均三四天寫一首詩管教美人。

公元1857年太平天國刊印頒行的經典官書之一《天父詩》,收選了五百首天王大作,其中四百七十六首是洪秀全進入南京初期三年中寫給后妃的夫權獨白,實際上就是苛刻的數字化教條,叫妻妾宮女們背誦。

如在詩17、詩18中。他訂了個數字化的“十該打”條規: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喚不應聲七該打。面情不喜歡八該打。

眼左望右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洪秀全還不厭其煩地進行説教,要求妃嬪們從細節抓起,侍候好他這位宮中“太陽”。如詩197:“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

詩237:“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詩294:“因何當睡又不睡,因何不當睡又睡。因何不顧主顧睡,因何到今還敢睡。”

在這些“天父詩”裏,哪裏還有洪秀全在初創拜上帝教時所倡導的“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羣”的平等思想?而且看畢天王的這些“詩歌創作”,人們就會明白他為什麼四次參加科舉都考不上!

洪秀全在美女羣中享受了十一年的帝王生活,終於在湘軍的隆隆炮聲中,不得不拋下他的後宮粉黛魂歸天外。一個掌握了天朝大權的鄉村塾師,所編列的數字化後宮,真實地反映了洪秀全的荒淫無恥和極端腐敗。

關於歷史典故1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源自漢中城固"昇仙村"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説: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嚐。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昇上天,若干年後,尚聞雞鳴九宵,犬吠雲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説,山口處村莊便稱作“昇仙村”。

伴隨着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換代產品——昇仙蜜桔。它處具有昇仙村丹桔全部優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可達萬斤。

近年來發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業林帶,形成了秋風十里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秋色一日遊。

Tags:精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