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26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歷史的教學反思1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七年級學生,自我約束力、閲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會考試會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歷史的教學反思2

開展歷史課外閲談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學好歷史創造條件。為了學生很好地掌握中國歷史發展的線索,我向他們推薦了《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知識常識》等書。我還經常結合歷史教材內容推薦課外讀物,如在學習司馬遷和《史記》這一內容前,我先要求學生們看《司馬遷》這本書,這對理解《史記》的價值有很大的幫助,更能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我還注重把課外知識引進課堂,以調動學生自學的興趣。如學習“岳飛抗金”這一目時,我就讓學生聯繫課外讀物先説説岳飛是什麼樣的人,他的傳説有哪些?學生説後,我又提問:同學們剛剛講到的這些傳説哪些是史實,哪些是虛構的呢?到底該如何評價岳飛呢?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去自學,他們很容易產生興趣,學習積極性提高。開展歷史課外活動是鞏固自學能力的最好手段,這些年來,我帶學生開展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

如講歷史故事;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社會調查;組織收看有關電影、電視、錄相等。另外要求學生每學期必須看一本歷史課外書並寫好讀書筆記,在全班進行交流。在重大節日或紀念日,經常開聯歡會或座談會,讓大家講講節日的來歷,談談自己的感想、體會等。這些都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廣泛涉獵歷史知識的興趣和能力。

歷史的教學反思3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要善於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還有學者指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麼改進”。那麼,什麼是教學反思?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本文作一些簡單敍述。

何謂教學反思?簡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教學反思中教師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日趨最優化。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大體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理論和專業基礎方面。歷史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固然依賴於自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的經驗,但是僅僅停留在經驗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學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活動,對教學行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歷史教學理論和歷史專業學識為基礎。1.要轉變歷史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對教學有重要影響。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掌握重要的史實之外,適當傳達一些歷史學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歷史教學的核心應當是發展學生對於歷史問題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方法。要轉變教學理念,歷史教師就要了解歷史教學研究的動態,加強對歷史教學理論的研習。2.豐富歷史專業學識。學科專業知識對於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歷史教師如何提高專業修養、豐富專業學識呢?我認為,關鍵是多研讀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如顧頡剛、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錢穆、郭沫若、翦伯贊、週一良等人傳世的學術著作,精選若干研讀。閲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史學名著,不但可以提高專業素養,瞭解學科研究前沿,而且從中可以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學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知識基礎上,歷史教師主要應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1.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並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研究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通過聽課後的相互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特別聽課教師與授課教師及時的交流、分析,有助於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在反思他人教學經驗、教訓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三是在平時注意蒐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如發表在報刊上的優秀教學案例,應及時研讀,從中受到啟迪,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而觀摩聽課、座談討論、專家講學等多種形式,也是對教學案例進行總結、反思和探討的好時機。2.課後小結。課後小結,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過去,人們往往重視課前的備課,對於課後的小結與反思,則較少關注。以歷史學科來説,其實,平常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像這樣的課後小結積累多了,也就成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教學案例,對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於歷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反思水平。

總之,關於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作為歷史教師,其教學反思究竟有哪些具體表現?在教學中反思達到什麼程度才是理想的狀態?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發展教學反思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也是歷史教師成長為研究型、複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歷史的教學反思4

一年的時間轉瞬即逝,這一年裏,我經歷了困惑和彷徨,也經歷了歡樂和收穫,總的來説,這一年我在不斷的成長,在逐漸的走向成熟。一年來,在學校和年級組各位領導、老師的關心指導下,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充實自己,認真的完成了教學常規工作,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今年,我擔任高一年級四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與去年相比,我在教學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一,上課時的條理性更強了,能夠較好的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並且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瞭解教材的結構,分析重點與難點,思考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學生更容易接受,並且選擇一些記憶法比如聯想法,或者把所學內容編成順口溜比如在上冊書講條約時將各項條款編成順口溜來幫助學生記憶。為了適應學生會考的需要,在備課時,我針對不同的內容,從歷年的會考題中為學生選出典型的題目來練習。同時還要“備”學生,瞭解和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原有的知識的質量,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等等,根據這些具體情況來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我今年所教的四個班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六班、八班的基礎較好,因此在上課時講課的速度稍快一些,補充的課外知識也多一些;而五班和七班學生的基礎稍差一些,學習的自覺性不是很強,於是在上課時重點講解課本上的基本的歷史知識,每節課加大檢測的力度。另外,如果學生對某一個歷史問題感興趣,在課堂上留一些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逐漸的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第二,在這一年的教學中,我對課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能夠較好的做到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使課程內容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比如,在講到《第二次戰爭》時,為了突出了歷史學科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特點,將本節課的內容以圓明園為中心進行重新的調整,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等資料為學生展示盛世圓明園和被毀後的圓明園,震撼了學生的心靈,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在講課過程中,能夠較好的做到根據課本內容選擇恰當的歷史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等方面的資料,儘可能的為學生展現一個鮮活的歷史。

第四,除了應用POWERPOINT製作幻燈片外,我還學會運用FLASH軟件製作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我製作的課件《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在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開發的“第二屆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多媒體課件評比”活動中獲得三等獎,並在學校的評選中被評為A級課件。同時,這一年裏,我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我的論文《新課程改革下歷史教師的重新定位》在學校的評選中獲得二等獎。

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教學工作中經驗不足。

20xx年我參加了昌平區組織的青年教師教學大賽,獲得區級三等獎,成績不是很理想,在參加這次比賽的過程中,有一些方面體現了我的教學經驗的欠缺。比如選題方面,我選擇的是《武昌起義》,這是廣義辛亥革命中的一部分,這節課內容少,可挖掘的內容也不多,在當時備課時,為了體現內容的完整性,我補充了“武昌首義的精神”等方面的內容,聯繫過多,給人一種牽強的感覺。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做到不斷的思考,及時總結,積累經驗,使自己不斷進步。

第二,在工作中,創新的意識不夠強。

在以後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大膽實踐,多學習多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總之,這一年的工作有收穫,也存在着不足,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相信一定會做得更好。

歷史的教學反思5

一年的時光倏忽間就過去,回頭想來高三這一年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這一年稱得上更上層樓,而這是隻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個熔爐最後的高温加温時期,它是為成品出爐做準備,所以高三這一年是一直戰鬥在前沿的,它是熱烈的、是緊張的、是充滿希望的!

前沿給了我一個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斷積累的,在這一年厚積而薄發

一、責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尤其還要每週兩個晚上10:30的自習,所以疲憊不堪是很常見,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120%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備學生,這樣才可以説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為教師的這顆心。

高三從時間上來看兩頭適應難,容易出現波動,中間過程需要穩中有升,作為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高二的相對寬鬆使得學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適應,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高三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師這個行業決定着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着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高三這一年在兩位有經驗的老師劉慧英老師和段永志老師帶領下,我不斷學習他們的方法與經驗,我們一起聽課、同頭備課、互相討論,這讓我在複習課中進步很快,逐漸認識到複習課要符合考試説明、計劃得當、體系清晰、主線明確、基礎紮實、詳略適宜、訓練到位、鞏固時間合理、推陳出新。

同時自我的不斷學習極其重要,對於第一年擔任高三的年輕教師來説可能更注重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因為那是經過多年的試驗後很有效的方法;時代的不斷髮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自我的積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學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這一年我認真鑽研這幾年的全國和地方的大學聯考題,又不斷作大量習題,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考試報這樣的書報雜誌,一些專家的評議和分析出題走向,加上自我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現在想來非常重要。

三、多與學生交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高三下半年會有很多城區的模擬題,但題有些是超綱或問法和答案不夠準確,這時要認真分析給學生更多的問法和更準確的答案,同時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

但高三還是留下遺憾,因為年輕,有些急躁,對於一些學生忽視基礎知識,處理上過於簡單。關於鼓勵與批評的應用上還需講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經常和多年帶高三的老師交流,不限於本科的交流,有些問題會豁然開朗。

而且一定要記錄和沉澱這樣一年下來才會留下很多。

歷史的教學反思6

學生基礎相對較弱,九年級歷史教學,同學們還不能適應。另一方面,同學雖然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兩級分化較嚴重。因此,在上課時經常會顧此失彼。今後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記得一位優秀的老師曾説過:“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聽課也是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只有多聽課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驗。所以對每一次聽課的機會我都十分珍惜。聽課的主要對象是我們組的優秀老師的課,同時也聽其他老師的課。本學期,我聽完課之後,把教師們上課時講到的記在聽課記錄上,然後對我自己的備課教案進行修改,將他們很多優點和長處應用到我的課堂教學當中去。

因為歷史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優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

歷史的教學反思7

今天在高一(12)班上課時,氣氛比較沉悶,提到分封制、宗法制這些歷史概念時,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及內涵很陌生。比如分封制下週天子和諸侯聯繫的紐帶是什麼,分封制和宗法制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學生反應遲鈍,表情木然。及至後來用PPT展示秦統一的過程時,學生也只是機械地對照着屏幕作一些記錄。

課後,我仔細分析了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課堂的沉悶以及師生互動的減少呢?這堂課安排在上午第一節,也是我新課的第一節課;課堂設計中也許是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設計的問題理解要求高,給學生的鋪墊性知識太少,造成學生思維難以跟上課堂節奏;這幾天,翻了幾本教學理論書籍,書中提到課堂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不是發展了是判斷教學成敗的關鍵,看來,我更多的是關注了我如何去上課,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包括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也成為裝飾門面的做法,課件中堆砌了過多的知識點體系和大量的史料及圖片,上課時更多地是在展示課件,學生是不是有興趣,是不是接受和消化了,則關注得太少。其實我還是充分地準備這節課的,但課堂瞬息萬變,看來預先設計好教案,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課堂是生成性的,根據學生和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課堂設計應是我下面着重要做的一件事。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上課也是這樣的,講的知識點,引用的材料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聽得懂,並且因為你上課有生成性知識出現,有啟發,這課就是成功的,你的教學就是有效性教學。

今天在高一(7)班上課時,這種體會頗深。課的題目是《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首先分析題目,讓學生對本課結構有一個總體性的認識。

師:課文各子目與課題存在怎樣內在的聯繫?

生:法令出一敍述了君主專制政體的建立及逐步完備。

(我補充了古代官僚體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即維護皇權,皇權至高無上。自我感覺這樣設計還是有必要的。)

師:君權與相權這一目與課文主題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君權與相權鬥爭的結果是皇權越來越大,君主專制政體欲來欲強化。

可是對於選官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和主題的關係,叫起來的幾個學生都不能闡述,呆站在那裏。

思考後,才明白高一學生畢竟是從國中才上來的,並且國中歷史邊緣化已是普遍化現象,因此,提問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這裏,可以試着把明顯的聯繫讓學生回答,而理解難度較大的則通過教師通俗講解讓學生明白。

歷史的教學反思8

如畫面一中提到的,學生的思路實質是在當今的影視劇影響下的發揮。雖然我們也強調學生自己的認識,並可以聯繫影視,但上述情況脱離了我原來設計的思路,學生不去從正面分析,而是完全跟着原來自己看到的走了,鮮活的影視形象早已根植於學生的腦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去作?去引導學生?記得我當時在總結時用了反問的方法:“你們説武則天是壞女人,殘暴,可是在她的統治下,唐王朝人口增長,社會秩序穩定,經濟發展,從歷史的角度看,難道她對唐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沒有貢獻嗎?”可有的學生仍在嘀咕着她殺了自己的女兒、殺了那麼多的人,怎麼歷史還要肯定她呢?學生連一點對武則天的肯定也不想給。在強大的影視劇面前,蒼白的説教和簡單的教材內容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歷史教師在充分享受歷史劇給我們教學帶來的幫助時,還不得不和影視劇作一番爭奪學生思維的“鬥爭”,還得想到要怎麼去克服它的負面影響。再者,我們的教材中沒有關於“面首”的提法,但是學生説到了,而且還引發了課堂秩序的混亂,這更是我沒有想到的一個局面。在我恢復了課堂秩序之後,基於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討論的目的,我雖當時沒去批評那個大喊“面首”這個詞的學生,但我也迴避了對這個詞語的解釋。現在想來,迴避是否對呢?我們迴避的東西,實際很多學生早已接觸,對於懵懂的七年級學生,我們該不該給給予引導?縱觀我們的教學活動,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許多,我們都能迴避嗎?作為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的引導者,我們能迴避嗎?

歷史的教學反思9

課程改革給國中歷史教師帶來生機和動力,大部分國中歷史教師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潛心研究課標、教材、教學理念,使國中歷史教學發生很大變化。但通過實際調研,發現國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問題一:照本宣科

學科知識薄弱,相關知識貧乏,在教學中以本為本,僵硬無味。

問題二:無章無法

課堂教學各環節的組織、方法的運用,讓聽者感覺雜亂無章,收穫甚微。

問題三:無綱無椐

不看新課標,無依據地講授新教材。

問題四:依依不捨

對傳統的“填鴨式”不離不棄,教師承包了課堂90%以上的時間。對舊教材情有獨衷。

問題五:懵懵懂懂

對新理念的認識有偏差。對任何課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種方式,或一堂課,把教師新掌握的新教法、學法全搬上課堂,走馬觀花,學生的知、能、情三維目標的達標率卻很低。 究其上述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考試製度影響

從學校的角度看,中學教師的配備,都為會考服務。歷史學科多年不參加會考。歷史教師中精英多被充實到語、數、英、理、化隊伍中,相反把教師隊伍薄弱羣體移到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從教師的角度看,不參加會考的科目無壓力,另外多年教歷史的教師,書本那點知識已爛熟於心,新教材“只是換湯不換藥”,教學方式我行我素,有人聽課臨時作秀,這部分羣體從思想底層,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而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老生常談”。

二、受對新課程不重視程度的影響

從教育部開始實施新課程之時,我們在教研中就宣傳、滲透新的教學理念。20xx年秋,我市開始使用新教材,我們開展了新教材培訓、研討課、片活動、定期深入到校調研指導等活動,目的是提高教師對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認識和理解,解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困惑。經過一段時期調研我發現,新的教學理念並沒引起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表現是:一、教師手中沒課標,教師僅憑對教材理解備課,沒有依據。二、大多教師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沒有任何可學習、借鑑的學習資料。

三、受教師自我因素的影響

1、拒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

許多教師長年的教學習慣已成定勢,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思想中,拋棄以往的教學方式,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很難接受的過程,所以,許多教師毅然採用老方式授課。

2、對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只要學生動起來了就是一堂好課,在課堂教學表現的是:不論什麼課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沒有思考,新課程教師的地位作用是什麼?課堂教學中過程和結果的關係是什麼?一堂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化了嗎?

3、缺乏主動學習、合作的精神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新教學觀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外,主要因素是教師自身。大部分教師喜歡單打獨鬥,對身邊大量可借鑑、可利用的學習資源視而不見。如:我在調研中發現,同一所學校,同一學科,有的教師綜合能力很好,對新教材,新理念的運用駕輕就熟,而有的教師相差甚矣,問其常向別人學習、請教、討論嗎?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僅憑感覺,自己教學依據什麼理論?自己教學是否適合學生需要與發展?自己教學與別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問題,可能想都沒想過,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對於國中歷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採取的對策是:

一、穩定隊伍

各學校要穩定教師隊伍,要克服師資參差不齊的困難,讓歷史教師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學科定位,並能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從七年級帶到九年級,才能使教師義無反顧投入到本學科的學習當中,才能使每位教師學科知識體系化。學校努力給歷史教師創造自我學習的條件,適當訂閲一些雜誌、報刊,學校給教師創造集體備課,學科評優等活動。

二、提高認識

學校、教師要加強對歷史學科的認識,避其參不參與會考不談,歷史學科連接過去、現實與未來,它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在人們意識形態和知識系統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門具有“價值理性”的綜合性知識學科。可見,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歷史學科處於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歷史教育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真正學好歷史,對學生道德提升,人格發展起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促進其它學科的完善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加強學習

每位歷史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社會,我們所處的時代知識與理念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我們不進則退,甚至被淘汰,更何況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終身學習,不斷進取,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如今,課程改革緊鑼密鼓地在我們工作中進行,它要求我們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領路人。 歷史的重任,逼迫我們要學會以下幾點:

1、學會學習

學習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知識;學習他人的經驗;學習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儘快從古老的教學理念的窠臼裏拔出來。

2、學會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學會合作與交流

英國作家蕭伯納對思想交流有一個獨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另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流這種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師在日長工作中要和同事們多合作交流,知識共享,讓別人靈感引發自己的靈感;和學生多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和領導、家長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將得到更多支持。

4、學會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我們要學會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的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使教學質量高效地進行;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同時,教學反思會促成我們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5、學會創新

創新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教師要敢於從自己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從別人的經驗中走出來,大膽嘗試,從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宗旨,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新路,成為一名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歷史教師。

以上是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幾點淺顯看法,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鳴。

歷史的教學反思10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共同參與作為教學方法選擇的目標。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越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越豐富多彩,就越能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嘗試着教學活動形式的改變,在課堂上我不再以單純傳統的講解為主,而是力求發動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例如閲讀和討論兩種方法在講課中頻繁的運用。

讓學生閲讀教材,是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改變了教師單方面灌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能動地完善知識結構,獲得自身體驗的可能,但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有時在讓學生閲讀教材前,先提出幾個問題;有時在學生閲讀完畢後提出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逆向影響下,學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師提問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們在已學過和剛閲讀過的內容中進行檢索並進行積極的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在閲讀教學中,單純閲讀,不提出問題的方法應該摒棄,因為它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仍處於被動狀態之中。問題的設置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質疑等積極的心理活動,保持他們學習發展的可能,所以應予提倡。而問題的選擇,則受知識水平分類的制約,對於不同層次的知識,老師在指導閲讀時應充分考慮。運用這一策略可以發揮學生認識的最大可能性,培養他們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對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獨立性、敏捷性和邏輯性等各項品質的訓練效果都很明顯。

組織討論,也是我目前上課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辨是非,求得對某一問題的正確認識,同時提高思維能力。但要避免討論的問題過於淺顯,或討論的問題多而瑣碎,表面上熱熱鬧鬧,但都難以達到應有的思維深度。

為了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在討論課中我還組織了一兩次小辨論。每次辯論前,設計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並交給教師看。看完,作批示後,把稿子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後由教師進行裁判並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1的教學中,可組織課堂辯論題目:“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比較”,正方的觀點是“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反方的觀點是“東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這種辯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為了駁倒對方,會翻閲了很多書,從中他們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而且能力得到鍛鍊,眼界大為開闊。

另外在高中歷史必修1的探究課教學中,我則採取“分組活動”的教學形式。“分組活動”是合作式學習和歷史課堂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探究知識、培養能力上兩者兼顧。課堂上學生不用改變班級座位,就可以組成小組。學生先自學,而後爭先恐後地發言,講課文知識,講補充材料,教師引導着學生講,看似很“亂”,但傳統的觀念被拋棄,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變過去的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依據教材、主動蒐集資料等等,這種探究性學習過程,營造了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只是在學生自學、自講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分組活動”方式講究的是“先學後導”。課堂教學從學生自學開始,然後由教師因勢利導、設置問題,學生則在信息加工、討論取捨、歸納整理等過程中獲得新知,增強能力,完成情感體驗和品德昇華。在這種探究中,先形成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交流,接着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指導和適時的評價、鼓勵,組織學生鞏固所瞭解、掌握的新知,並能運用新知解決一些問題。

探究課的“分組活動”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各類學生的學習效益、學習質量,開拓了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想象和動手實踐的空間,充分地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而這一切正是課程改革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在課程改革中嘗試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改變,對學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剛開始時課堂上可能花時間較多,因此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而對教師則提出了把握教學過程的全局、知識廣博、應變能力強等很高的要求,是對教師素質的一種考驗和挑戰。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進行課程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從易到難,大膽嘗試,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一定能有更高質更高效的改變。

歷史的教學反思11

在學到中日友好關係的史實時,我讓學生根據日本重視唐朝文化、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中日友好交往中人物三個方面來講述。由於是學生講給學生聽,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全神貫注的聽,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師充當‘導遊’角色,在教室裏巡視、指導每小組需要質疑的地方,教得也輕鬆。我覺得這樣太能真正體現課改的要求,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學生才真正把課本上的知識變為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如果在課堂上這樣的‘小老師’多起來,教師會輕鬆、愉快很多。

寓教於樂,讓學生走上講台,改變一下角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我想我們的歷史教學會走進一片天地,成績也會提高。

歷史的教學反思12

段考結束了。面對着學生的答題試卷和成績冊,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本學期,我執教的是七年級的歷史。作為學校教務主任,我在佈置段考準備工作時曾要求老師們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出發,各科難度係數應控制在0.8以上。可是我自己的學生並沒有達到80℅的及格率,81個學生竟然有近20個沒有及格。本來,我在命題時也考慮到了學生的能力,也儘可能地降低了難度,可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沒有達到及格水平?是題目難度仍然過大,或者是扣分太緊,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我一直都苦苦地思考着,並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我認為,這次段考成績不理想,既有學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還有教育教學體制方面的原因。

在學生方面來説,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第一,本屆學生的基本素質比較差,在國小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以至於不能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就發現許多學生不善於預習教材和蒐集教材以外的其他相關的知識信息,甚至可以説他們沒有這種觀念和習慣,在課堂上許多學生不愛積極參加討論,更沒有爭論的習慣,主動發言的人不多,還有不少學生甚至連書本上的知識都不能理解清楚。佈置的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也總有一些學生要打折扣。於是一旦考試起來他們中便有人感到無所適從了,自然成績就不會理想。

第二,學生心理上的麻痺和疏忽。

由於近幾年來我們所在的地區在國中階段政治、歷史、地理三科都是實行開卷考試,許多學生便錯誤地認為在考試前不必要花費多少時間去複習政治、歷史和地理,臨到考試時去翻書就可以對付了。在這種思想的主宰下,不少學生平常根本就不願意花費時間去複習政治、歷史和地理,有的學生甚至對教材的內容在學完以後仍然感到非常陌生,在這種狀況下想要獲取好的成績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學生和少數家長認識上的原因。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被人們當成了“副科”,而且這種思想在不少家長和學生中佔有較大的市場,於是,他們在學習上不予以重視,對這些學科的考試也有點無所謂,這也影響着學生的學業成績。

在教師方面來説,則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學生缺乏足夠的瞭解。

我以前總認為,我們的生源雖然越來越差,但應該還有較高的基本素質,至少能有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針對平常教學中出現的學生不愛討論和發言、作業不能按時上交等現象,我僅僅理解為學生剛進入國中,不太適應國中階段的學習生活,因而沒有予以高度的重視。

第二,對學生啟發誘導不夠。

在平時的教學中,由於對學生了解不夠深入,總以為現在的學生和今年上半年畢業的學生差不多,只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般性的啟發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有時遇到學生思考討論不積極、回答問題不太中肯時,只是簡單地進行思考方法的講解,並沒有認真地落實和檢查,從而使得學生沒有及時地得到思考分析問題方法的細緻的指導,沒有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三,對學生課餘輔導不夠。

我雖然也曾對學生進行過學習上的輔導,但一般都是針對全體學生而言的,卻忽視了對部分或個別學生課餘輔導,也就是沒有注意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差異,無形中造成了部分學生的落伍。

至於教育教學體制上的原因,因有不少有識之士曾有過專門的分析和探討,本人也就不在此贅述了。

在認真反思了段考的狀況以後,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現在流行的觀點似乎都覺得中國小教學應傾向於能力的培養而不必在基礎知識方面多下功夫,理由是基本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取,但實際上,由於各種原因的影響,學生並沒有通過其他多少途徑來獲取基本的知識。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加大多基礎知識教學的力度是很必要的。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能離開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決不是建立“空中樓閣”。否則,我們的教育教學不僅不能培養出學生的能力,而且會使學生基本的知識素質都的不到應有的保證。我相信,一個連基本的歷史知識都不懂的學生不可能在歷史學方面具有多少能力。

二、加強對學生思考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討論、探究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國中學生處於可塑性較大的年齡階段,是培養其習慣和能力的黃金時代。只要重視對他們的誘導和培養,他們也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積極引導和啟發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辨證地思考和分析、評價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保護學生標新立異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瞭解歷史和思考分析歷史,並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分析思考歷史問題的方法的指導,鼓勵敍述大膽地置疑和探究,鼓勵學生努力尋求新的發現。

三,加強對學生的課餘輔導。

在課餘輔導中,我將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勢利導,決不讓任何一個學生落伍,不忽視任何一個學生的問題,促使學生共同進步。

我相信,在認真的反思以後,今後的教學將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將得到較為明顯的提高。

歷史的教學反思13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

對於主觀性的題目,我覺着無必要制定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的發展沒多大意義。這樣的題目應放手,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交流;同時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答案可能是各異的,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有時會留下遺憾。因為歷史課比較少,沒有時間,再加上家務事較多,交流就少了,有些急躁。對於一些學生有所忽視,處理上過於簡單。關於鼓勵與批評的應用上應更多得側重於交流,講究策略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經常和多年帶九年級的老師交流,而且可以不限於本科的交流,有些問題會豁然開朗。一定要記錄和沉澱,這樣多年下來會留下很多寶貴的經驗。

歷史的教學反思14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讓教師自覺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悦,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説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説:“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 徐世慧和馬蕊琪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世慧和馬蕊琪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台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説:“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説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脱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歷史的教學反思15

學年,我擔任了高二12個理科班的歷史教學工作。雖然每個班每個星期只有一節課,但一週下來就有十二節課,不斷地扮演着“人肉復讀機”的角色,再加上我要跨級帶高一的兩個班,工作量極大,壓力也是山大。再者高二理科班的學生在本學年度面臨着學業水平測試的任務,如何提高學生的通過率,讓我不得不認真思考。

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我覺得以下幾個問題是首次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以及學業水平考試大綱,要從課程性質上明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所闡釋的有關教材與教學課程理念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並依此建構科學的教學目標;(2)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教材,要從教材的角度揣摩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從課程標準的角度評價高中歷史實驗教材的特色;(3)認真研究學情,即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狀況,據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對於文科班而言,歷史教學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對理科學生而言,由於國中不重視歷史,基礎較差,再加上知識面狹窄,閲歷有限,因此對歷史知識的認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對於一些抽象的知識只能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失去興趣。通過幾個星期的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的觀察,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我覺得在今後教學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對高中理科班的歷史教學準確“定位”,教師對學生歷史教學的任務、目標和地位的認識以及採取的相應的措施。高中理科班學生的歷史學習任務簡單來説一是掌握知識,迎接“畢業會考”,二是從歷史中汲取營養,養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根據理科班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談話和交流,我對理科班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思維方式有一些的瞭解。理科班的歷史教學,不能古板守拙,而是要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適當補充學生熟知的材料來組織教學。在講有關內容的歷史課時,抓住學生想了解有關歷史典故知識求知慾望,適當地講一些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這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引導學生區別歷史真實性和藝術性虛構手法。從而增強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感性認識。對基礎知識採用當堂學習,當堂提問,要求當堂掌握。

針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我瞭解到,他們認為歷史知識要死記硬背,繁多抽象,枯燥乏味,難以掌握,要想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也要讓學生“會學”,即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這樣才能使他們感到學習歷史還是輕鬆易學的。

在大學聯考的影響下要想使理科的學生對歷史真正產生興趣確非易事。因為許多學生之所以選擇理科就是為了逃避歷史學科或者因為歷史學科成績本就不優秀。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他全心投入歷史學習簡直是痴人説夢。況且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理科生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大學聯考科目上,即使對歷史有興趣也不容易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因為這會花費他們的部分精力。而精力對於大學聯考來講尤為珍貴!

總之,在理科班的歷史教學中,我們要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根據理科班學生的特點,採取各種各樣的教學舉措來吸引理科學生,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探討改進教學教法,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