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關於歷史典故(集合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7.88K

關於歷史典故1

事例內容

關於歷史典故(集合15篇)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説:“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説:“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兑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説:“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關於歷史典故2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將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着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 ,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孟子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弟子規》中説:“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關於歷史典故3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説:“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説,“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説:“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關於歷史典故4

漢朝有個劉姓書生,上京趕考的時候路過華山,準備登山一遊。山上有一座神廟,廟裏供奉的是一位美麗善良的神女-華嶽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獨寂寞,這一日有人路過當然喜不自勝。化成一尊塑像。劉書生進入神廟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這樣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處百感交集,提筆在牆上作詩一首。三娘見書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裏也特別喜歡。雖然也知道這是違反天條的事情,但是她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噴湧而出的愛情。

終於化成了凡人,追上劉書生,與其結為夫妻,自是恩愛無比。後來三娘懷孕,而書生還要去考試,只能暫時分別,書生送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要三娘以此給孩子命名。後來三孃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這件事,將三娘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而神物寶蓮燈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後來產下了沉香,託人送到了劉書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歲的時候,劉書生將整件事情説給他聽。沉香決定上天救母。

關於歷史典故5

樂此不疲的意思

[釋義]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樂於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覺疲倦。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樂此不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寫作“皮”。

[近義] 樂而忘返 專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義] 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樂此不疲的成語典故

漢光武劉秀為建立東漢政權,東征西戰,歷盡艱辛。劉秀登基後,為鞏固政權,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提高國力。他每天很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宮,還要與文武公卿們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商量和處理一些問題,稍有空閒,他還要伏案讀書、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兒子劉莊,見父親每天如此勞累,滿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劉莊便勸劉秀説:“父王爭戰半生,如今臨朝秉政,又如此操勞,兒臣實在放心不下,兒望父王效仿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閒、寧靜。”

劉秀聽罷,説:“皇兒之心,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樂此道,不為疲也。”這話的意思是:我自己樂於這樣,也不覺得疲勞。

用樂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會膩;再愜意的生活,過久了都會倦。但唯獨“愛你”這件事,樂此不疲,始終不變!

2) 他們又最愛自創新招,四兄弟個個三頭六臂,一心幾用,奏樂同時又玩雜耍,我撥你的結他絃線,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樂此不疲戲弄別人,總之絕無冷場,最緊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萬事如意,生活無憂無慮,沒事打打太極,模樣更加神氣,心情保持美麗,天天樂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時的路上了山頂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難以抑制自己的高興,不約而同的大喊起來。最後,我們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可謂學而不厭;老師看在眼裏喜在心頭,悉心輔導,可謂誨人不倦;我們和老師都可以説是樂此不疲啊!

6) 當別的同學問題問到我時,我都會不勝其煩地説不知道,但查田君都會很樂意地教他們,樂此不疲。

7) 不錯,你現在是正當年,流連於歲的瑜伽教練和酒店服務生美眉之間,樂此不疲。但總不能永遠這麼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煩,她不愛出門,她常常不修邊幅,她不戀愛,過着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樂此不疲。

9) 人生樂此不疲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葱,我們都淚流滿面,卻還樂此不疲。

11) 他對這件工作倍感興趣,雖常夜以繼日,但卻樂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愛園藝,一個人在自家的後院樂此不疲地重複着掘土種花的時光。

13) 世界各國樂此不疲的尋找着全球貿易路線並且不斷派遣船隻探路,這次他們看到了希望。

14)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搞研究,每天樂此不疲。

16) 有時,在他人看來這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她卻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些微不足道的快樂。

17) 他每天都在馬戲團表演小丑,真可謂是樂此不疲。

18) 老趙天天去公園慢跑,樂此不疲。

19) 小明總是幫助同學,樂此不疲。

20) 我在家裏樂此不疲的做着家務。

21) 他樂此不疲地嘗試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使美聯儲能夠應對金融崩潰,即使美國的政客們已無力迴天。

22) 這個小明,管起閒事來樂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樣,用户心甘情願、樂此不疲地免費為它做這項工作。

24) 有些人對麻將是樂此不疲。

25) 雖然植樹很累,但同學們都為綠化我們的家園而樂此不疲。

26) 我十分愛看書,每當有書擺在我面前時,總能讓我樂此不疲的樂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遙控飛機,就是玩他的奧特曼,真是樂此不疲。

28) 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

29) 父親是一個堅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遠不會屈服。但是,父親卻願意低下頭讓我坐上他的肩頭,而又樂此不疲。

30)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3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泰戈爾

32) 此決定對和平年代本已緊張的太平洋地區鄰邦關係報道紛至沓來;穆帥自己火上澆油;記者們也樂此不疲,決心將熱鬧進行到底。

33) 親情友情愛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官運財運鴻運運運亨通,短信真心誠心衷心祝願你,賜福祈福祝福福福傳到,重陽節歡樂喜樂快樂樂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讓你心情美麗,模樣更加神氣,沒事打打太極,生活紙醉金迷,天天樂此不疲,心底無限歡喜,開心天下無敵!老小孩們,節日快樂。

35) 由於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倖存下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別無選擇,但是福特也同樣樂此不疲。

36) 我從小便愛上了天文星相學,每每有關此類書籍擺在我面前總能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慶是中國西南的一個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羣山遍佈,倩影幽幽,讓人樂此不疲。

38) 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無論什麼疑難,每問必知,據知而答,無答不即詳且盡,並且樂此不疲。

39) 他在這權力的兩極之間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既是遊刃有餘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誘惑使之樂此不疲,但暗藏的殺機又不得不讓他盼望早日解脱。

40) 小貓對毛線團的喜愛眾所周知,只要有機會得到,小貓就會樂此不疲的玩下去,總也不厭。

關於歷史典故6

1.金屋猶自賦長門——陳阿嬌與漢武帝

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姑母的女兒,武帝五六歲時曾説如能娶阿嬌為妻,就建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漢武帝登基,立阿嬌為皇后。阿嬌因妒忌衞子夫得寵,多方離間武帝與衞子夫的關係而被廢黜,退居長門宮,不再得幸。阿嬌想恢復昔日的專寵,就以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呈獻武帝,企望復得寵幸。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

2.花叢懶顧又幾人——元稹與韋叢

唐代詩人元稹與韋叢夫妻恩愛,妻子27歲時不幸早逝。元稹心失所愛,卻難忘舊情,對女色再無眷戀之意,表達了對妻子的忠貞和懷念。典出唐代元縝《離思》:“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淚酒傾盆長城新——孟姜女與杞梁

孟姜女是秦代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築長城,把死去的杞梁埋在長城下。孟姜女送寒衣來到長城,知道丈夫已死,就對着長城大哭。十日後,長城崩塌。露出了杞梁的屍骨。典出民間傳説。

4.銀漢清淺兩下分——織女與牛郎

織女是王母的外孫,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後兩人結為夫妻,生兒育女。玉帝大怒,就把織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後追趕,王母拔出金簪,畫成天河,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節時,喜鵲搭橋讓兩人相會一次。典出民間傳説。

5.青衫濕遍泣孤墳——納蘭性德與盧氏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與盧氏婚後美滿和諧,但好景不長,結婚三年時盧氏因難產去世。盧氏的離世給了納蘭性德極為沉重的打擊,半個月後,納蘭性德寫下了《青衫濕遍·悼亡》一詞:“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扶病,剪刀聲、猶在銀缸。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淒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表達了對亡妻的一往情深,同時也流露出難以排遣的傷痛。

6.金石錄成聲聲慢——李清照與趙明誠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和趙明誠婚後兩情相悦,情投意合。兩人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並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後金兵南侵,趙明誠在南下赴任途中不幸得病而死。李清照悲痛欲絕,懷着對丈夫的無限懷念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怎一個愁字了得!”

7.孔雀年年東南去——劉蘭芝與焦仲卿

劉蘭芝與焦仲卿真心相愛,可偏執頑固的焦母卻對她百般挑剔。劉蘭芝毅然請歸,焦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就勸説劉蘭芝暫避孃家,待日後再設法接她回來。分手時兩人盟誓永不相負。誰知劉蘭芝回孃家後,趨炎附勢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兒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在太守兒子迎親當天,兩人雙雙殉情而死。典出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8.三生石畔養花魂——林黛玉與賈寶玉

林黛玉與賈寶玉是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中的人物,小説中寫林黛玉前世為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絳珠仙草,神瑛侍者(即後來的賈寶玉)日以甘露灌溉,後來又受天地精華和雨露滋潤而修成女體,心中鬱結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後神瑛侍者下凡,絳珠仙子願隨他去世間走一遭,將畢生眼淚還給他。以報灌溉之恩,最後林黛玉為賈寶玉淚盡而死。

9.扇底桃花又一春——李香君與侯方域

明代詩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見傾心,留贈扇子做為定情物,不久納李香君為妾。因時局變化,侯方域遠走他鄉,李香君就天天手持定情扇等侯方域歸來。閹黨阮大鉞為瀉私憤,強迫李香君嫁人,香君誓死不從,頭撞樓柱,血濺定情扇。友人深為李香君的貞烈品性感慨,將扇面上的血痕點染成桃花。後清軍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下落不明。

10.《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譯文】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們年齡相差懸殊,不能談婚論嫁,所以當我們相逢時,您遺憾我出生的太遲,而我遺憾您出生的太早。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遺憾不是同一時期出生,年齡相差不大,可以天天與您相攜手而行。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在天涯遙望着您,您遠在海角。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恨不能一天化為美麗的蝴蝶,夜夜歇在花草上。

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1978年間出土於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下冊,《全唐詩續拾》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這首詩是感歎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我覺得詩中的無奈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差距,還有距離的遠近,此詩和流傳於網絡的《最遠的距離》有異曲同工之妙。《最遠的距離》全詩如下: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説出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做毫不在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裝做毫不在意,而是用一顆冷漠的心,在你和愛你的人之間,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瞬間無處尋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無法相聚。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關於歷史典故7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他寫過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蘭亭集序》,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世人把他們合稱“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還吃過墨嗎?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練書法,書童端來了午飯,並催促王羲之趁熱快點吃。

但是王羲之因為在練字,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練字。書童沒辦法,只好請王羲之的媽媽過來喊他吃飯。

當王羲之的媽媽過來,看到滿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饅頭,往墨水裏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裏,這時媽媽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頓時忍不住大笑起來,而王羲之看到媽媽哈哈大笑的樣子,卻不以為然的對媽媽説:“媽媽,今天的午飯真好吃呀!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着哈哈大笑的媽媽,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饅頭,也跟着笑了起來。

我平時總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寫字時要不就給一個筆畫來個隱身術,要不就是把字寫成“甲骨文”。

當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王羲之專心致志的精神。以後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必須認認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關於歷史典故8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脱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3.輪台悔詔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麼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説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裏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裏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木人,手持棍杖圍着他喊打。驚醒後,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説,如今流行巫蠱之術,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發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裏。然後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徵調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衞皇后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後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後,武帝終於查明:是江充蓄謀製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後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築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後,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鬆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道,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幾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這一代毀於一旦。於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具,在一片地裏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徵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展生產,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羣臣説:“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後,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説,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讚田秋説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全部趕出宮去。接着,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准,還就此下昭説: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税,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台,輪台在姑蘇以西一千多裏,從前發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台築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户,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税。鼓勵農耕,讓養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鬆,即可。”(請查閲原文)

這道詔書,史稱“輪台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後,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漢朝渡過了危險關頭,經濟開始再度繁榮。

關於歷史典故9

風箏的歷史典故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説,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説:「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説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説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説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

子醒目的寫着:“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風箏的介紹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xx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與風箏有關的傳説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説。一是斗笠、樹葉説;二是帆船、帳篷説;三是飛鳥説;四是李鄴説。

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説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説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説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説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着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麪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説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xx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説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説,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説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説》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説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説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關於歷史典故10

王維是哪個朝代的

王維的出生日期存在爭議,有人説是699年,也有人説是701年,而他的離世時間是761年。所以,王維所處的朝代是可以確定的,他是唐朝的人。

699年是聖歷二年,而701年是武則天大足元年或長安元年,所以無論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於武則天執政時期。而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肅宗李亨執政時期,而唐肅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繼位者。所以,從王維出生,到王維死亡,他所處的年代都是唐朝時期。

王維經歷了開元盛世的景象,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元氣大傷。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開始衰落,政局不穩。也正是政局的動盪,使原本壯志凌雲的王維漸漸變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後的王維,開始過着半隱的生活,他將名利看得很淡,悠閒自然地過着自己的生活。在隱居期間,他寫下了不少的詩作,其中不少詩句都體現了他淡薄的心態。

王維出生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卒於李亨執政時期。所以,王維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詩在唐代的詩壇中有着十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力。

王維和太平公主

王維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有傳言他中狀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後門。王維與貴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爺看到王維很煩惱,於是上前詢問以示關心。在知道他是在擔心科舉考試的事後,便拍着胸脯告訴王維這件事他可以幫忙。

這個王爺是太平的侄子 ,他讓王維準備幾首詩,並帶着他去了公主府。對於這位公主,王維是有所而聞的。王爺把他介紹給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賞王維的詩才。王維明白這個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王維畢竟是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如果沒有點節操,他也就不會被後世推崇了。王維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職 ,便想要告辭了。但好色的公主哪裏會放過這樣一塊美玉。她腦子一轉,要換一種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歡做詩嗎,好,就用詩打動你。公主給王維講了個故事, 一個貴族子弟搶了一個美貌的燒餅店老闆娘,可她終日不開口説話,那位貴公子就把她的燒餅老公叫來,她一見到她老公,就不説話,開始哭,場面非常動人。公主讓王維以這個故事為主題賦詩一首。王維不慌不忙寫了五言絕句,並對太平講訴了楚國息夫人與這個老闆娘同樣的遭遇。聰明的太平聽出了弦外之音,問王維是否有舊情,王維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公主還是不死心,給王維看畫在名貴紙張上的宮圖,可王維仍然不為所動。公主對於崇高的王維漸漸開始欣賞起來,可恨自己怎麼不早點遇到這樣的人物。

後來,太平見王維意志堅決,實在打動不了他,又不想逼迫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就放他離開了。

關於歷史典故11

岳飛率軍返回鄂州後,席不暇暖,就收到前沿各地的警報。他得悉軍情緊急,“目疾雖昏痛愈甚,深惟國事之重,義當忘身”,遂於十一月十五日星夜率軍,急渡大江,“前去措置賊馬”。

在虢州,寇成得到援兵後,擊敗敵人。但是,他違背岳飛的政策,將俘獲的五百名敵軍官兵全部殺掉,因而受到岳飛的責備和彈劾。

在偽齊西京留守司統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指揮下,進犯鄧州的敵軍有好幾萬人。張憲率一萬兵迎戰。雙方在內鄉縣相持兩天。張憲召郝晸、楊再興等將商議説:

“賊勢甚鋭,必欺敵。我以輕兵迎戰,佯敗退走。賊見,必來追我,我即伏兵取勝。”

大家都贊同此計。第三天會戰,岳家軍的餌兵退卻後,偽齊軍果然乘勢追趕,遭到正兵和奇兵的前後夾攻。郭德、施富等一千人當了俘虜,岳家軍奪得戰馬五百餘匹。魏汝弼等收殘兵逃回西京河南府。

牛皋率將官王剛等人,以步兵八千,在唐州方城縣東北的昭福痛擊敵軍,一直追至和尚寨,斬偽齊將馬汝 翼,降敵軍一千人,得馬三百多匹

十一月十日,即岳飛渡江前五天,王貴率軍在離何家寨四十宋裏的大標木,與依山佈陣的五大王劉復主力軍激戰。劉復“務聚斂”,“乏遠圖”,“無他才能”,不懂用兵打仗,卻憑藉與劉豫的親屬關係,充當一軍的主將。他的兵力幾乎是王貴的十倍,卻不堪一擊,被殺得屍橫遍野,劉復本人匹馬隻身而遁。

岳飛率援軍到達前沿時,王貴的追兵已楔入偽齊控制的蔡州地界。岳飛考慮到再次大舉深入的準備還不充分,決定先進軍蔡州,如能攻佔州城,則相機奪取,佈置完防務,再行班師。

岳飛領兵二萬前往,其中戰士一萬四千人,輜重兵、火頭軍等非戰鬥人員六千人,共準備了十日口糧。王貴、牛皋、董先、傅選、李建等將,都參加這次北伐。隊伍從夜間二更部署,三更出發,進逼蔡州城。顯然,這是一座守備堅固的要塞,一時不可能強攻急下。由於所帶糧食無法維持曠日持久的戰鬥,岳飛當機立斷,下令撤軍。

岳家軍的第三次北伐,按其規模和聲勢,都比前兩次小。淮西戰場有劉光世、張俊和楊沂中三部共同作戰,而從商州到信陽軍,地面更加遼闊,卻只有岳家軍單獨作戰。岳家軍少數前沿部隊承受金和偽齊大軍的突然襲擊後,很快由防守轉入反攻,顯示了這支雄師的威力。事後王貴和牛皋因“掩殺逆賊五大王劉復、李成等,累立奇功”,分別晉升為正任的棣州防禦使、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和建州觀察使。宋廷嘉獎岳飛的制詔中,也説這次北伐 “加兵宛、葉之間,奪險松柏之塞”,“至於牛蹄之役,尤嘉虎鬥之強,積獲齊山,俘累載道”,此類文學性的描述,仍反映了實際情形。

關於歷史典故12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閒聊幾句後拿出一首詩對他説:“聽説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説:“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説:“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説:“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鬥豔,便隨手摺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伕:“這是什麼蟲子?”

轎伕一瞧,笑着説:“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着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悦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説:“這是明月鳥,這隻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裏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説:“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於歷史典故13

指碑

開封是清官包拯為官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包拯,把凡是在某些方面開封當過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塊石碑上。

從北宋開始,近千年間,那塊一丈許的表石碑上寫滿了開封府尹的名字。千百年來,凡是到開封的遊人都會參觀當年包拯坐堂審案的地方,然後觀摩那塊刻滿名字的石碑。

那塊石碑的正上方有一個凹陷的深坑,包拯兩個字已模糊不可辨了。而其他人的名字卻個個清晰可見。

原來,遊人和敬仰包拯的人站到那塊刻滿名字的碑前,都會尋找包拯的大名,然後用手指點寫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遊客觸摸過那個寫有包拯名字的地方,日積月累,竟然被手指磨出了一個深坑。

二十多年前,開封對那塊石碑進行了保護,在包拯紀念館中,又重新按原樣製作了一塊石碑;可到如今,仿製的石碑上刻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又被磨去一個淺坑。

關於歷史典故14

依舊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依舊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字子騫。他的生母早亡,父親續絃。繼母生了兩個兒子,經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給閔損穿蘆花做的衣服,而給弟弟們用的是棉花。

這一天,隨父親出門,牽車的時候因為太冷而打顫,繩子掉在地上。父親很生氣,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飛出來的卻是蘆花。父親回家要休妻,閔損跪在地上求父親放過繼母。

説:“如果母親留下,那麼只有我一個人受凍,如果您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受凍”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母親。

而他的繼母聽説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閔損如親兒子一樣。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關於歷史典故15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裏,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乾舌燥。於是,他就去喝水,喝乾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裏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後,他的屍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後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於今靈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