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66W

摘要:近年來,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電力需求也在大幅度的提高,電力工程項目的快速增長對我們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何有效、有序、有組織地對電力工程項目全生命過程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是電力工程項目管理的重要環節。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處理技術在電力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又為大型電力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和控制提供了全新的信息管理理念、技術支撐平台和全面解決方案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

關鍵詞:電力工程 信息管理 智能化

0 引言

近年來,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力工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電力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產業的基礎,承擔着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據統計,2009年1月至10月我國電力工業生產簡況如下:

“十一·五規劃”即將完成,從電網的“十二·五規劃”可知,在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增長仍將保持高速的態勢,伴隨着社會對電力工業也將保持旺盛的增長需求。電力項目按照超前規劃、適度發展原則進行建設,實現更大範圍的資源優化配置,推動能源的高效開發及利用,是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發電廠、變電站等電力工程項目建設的任務繁重,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項目信息管理,對提高電力工程項目的質量、工期、造價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 電力項目信息管理

對於電力工程建設項目,隨着電力項目的計劃、啟動、規劃、實施等項目生命週期活動內容的展開,大量項目的文件、報告、合同、照片、圖紙、錄像等各種各類信息會不斷地產生,需要對其進行諸如收集、分類、加工、過濾、歸檔、儲存等處理,以實現對項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所謂電力項目信息管理是指在整個電力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過程中,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和輸入、輸出活動的總稱。項目信息管理過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傳輸、信息加工和信息儲存等內容。

電力項目信息管理直接影響項目管理工作的效率、風險、質量和成本。因此,如何有效、有序、有組織地對電力項目全生命過程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是電力項目管理的重要環節。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電力項目信息處理技術在電力項目管理中的應用,又為大型電力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和控制提供了全新的信息管理理念、技術支撐平台和全面解決方案。

1.1 項目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 項目信息管理是涉及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參與活動的人員等要素,是多要素、多學科、多手段的管理活動。項目信息管理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管理活動,它要運用許多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具有以下四大基本原理:

1.1.1 信息增值原理 信息增值是指項目信息內容的增加或者信息活動效率的提高。它是通過對項目信息的收集、組織、存儲、查找、加工、傳輸、共享和利用來實現的。

1.1.2 增效原理 項目信息管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開發信息,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對包括信息和知識在內的各種社會活動要素的滲透、激活與倍增作用,從而能夠節省社會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創造企業效益,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1.3 服務原理 項目信息管理與一般的管理過程相比,具有更強烈的服務性,項目信息管所有過程、手段和目的都必須以用户需求為中心,必須通過服務用户來發揮作用。

1.1.4 市場調節原理 信息管理也受到市場規律的調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信息產品的價格受市場規律的調節,信息資源要素受市場規律的調節。

1.2 電力工程項目信息管理的特徵 電力工程項目信息管理具有管理的一般性特徵。例如,管理的基本職能是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管理的對象是組織活動;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等,在信息管理中同樣具備。但是,電力工程項目信息管理作為一個專門行業的管理類型,又有自己的獨有特徵:與電力企業制度緊密結合,設備及人員信息需要高度集中。正是有了信息的集中統一,才使得信息真正成為一種資源,並且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使電力項目管理人員隨時掌握設備、人員的相關信息,使電力運行安全可靠。

2 電力工程項目信息管理系統

“電力工程項目信息管理系統”是向電力企業內各級主管部門(人員)、其他相關人員,以及組織外的有關部門(人員)提供信息的系統。它通過提供作為決策依據的統一的信息來為企業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日常的作業服務。電力項目信息管理系統應向主管部門提供四種主要的信息服務:確定項目信息、蒐集項目信息、處理項目信息及使用信息為項目服務。

以“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為例:

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採用了“條碼(無線射頻鈕)”作為設備標識器,各個需要巡檢的設備上安裝一個“條碼”,內部存儲特定的代碼,標識着設備的狀態、參數等所有內容。當工作人員巡檢時只需帶着巡檢器(掌上電腦)到現場讀取各設備標識器的數據即可,由於巡檢器機身小巧輕便、操作簡單方便,十分適合現場使用,同時它還解決了巡檢到位問題以及省去了大量的數據錄入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對提高設備的運行維護水平及減輕數據的輸入工作量起了很好的作用。當需要進行設備狀態檢修、設備缺陷管理和設備性能動態分析時,將工作站數據庫的相關信息調出,設備的歷史狀況便一目瞭然了。

2.1 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的硬件組成

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主要由無線射頻設備標識器(條碼)、巡檢器(掌上電腦)、客户計算機和網絡服務器組成。

2.2 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的特點

2.2.1 巡檢內容的編制靈活

巡檢路線按部門、專業、巡檢員分類;

每一條巡檢路線按設備、部件、項目分層組織;

每一條巡檢路線可定義巡檢或點檢兩種模式;

2.2.2 巡檢項目齊全,巡檢工作人員錄入方便

系統設定了“觀察類”、“記錄類”、“代碼類”、“測温類”、“測振類”五種巡檢項目類型。

2.2.3 強大服務器軟件的信息處理與統計功能

①信息查詢 信息查詢是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的主要部分,通過不同的查詢功能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對信息進行處理、分析獲得所需的結果。系統提供五種查詢方式:工作查詢、異常查詢、缺陷查詢、結果趨勢查詢、漏檢查詢。

②考核統計功能 主要功能是對巡檢工作人員的日常巡檢工作的統計,以便考核巡檢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主要包括:路線統計、到位檢查、工時統計、異常統計。

異常統計用於統計設備有無異常情況或是有哪些異常情況;路線統計、到位檢查、工時統計用於統計巡檢工作人員到達巡檢現場各個檢查點的時間,以及在各個檢查點耗費的時間。

漏檢統計用於巡檢人員在應巡檢週期內未檢查項目的條數,以及哪些已派發而未下傳的點檢計劃。

③報表功能 系統設計有各種完善的報表,並且用户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定製各種報表。

④缺陷管理 系統可以按巡檢人員、巡檢日期、缺陷類別、設備等方式作為檢索條件,方便地統計設備的缺陷情況,同時也可以將設備缺陷轉給其它系統,以便與其它系統集成。

3 結論

電力工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承擔着保障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電力工程建設都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電力工程項目投資大,任務緊迫,環境複雜,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應用,業主對項目質量、工期、安全、投資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電力工程項目管理應當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借鑑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制度、方法和手段,實現項目管理的現代化,促進工程建設規範有序、優質高效、安全可靠的進行。信息管理是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電力工程項目管理的好壞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工程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在電力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而且提升了工程管控水平。目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深入工程信息的挖掘利用,可以強化工程信息整合處理能力,推進工程效益的有效管控。本文結合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來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規範完善的管理程序。

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是變電設備運行維護單位用來輔助對變電設備及其附屬設施進行日常巡視和檢查工作的信息系統。此係統的使用將改變以往設備大修制定計劃需要再三催促各部門上報計劃,而各部門進行上報時又需要翻查大量資料統計設備信息,不但工作效率低還有可能漏報的狀況,現在大修計劃的制定只是舉手之勞的事,設備的安全運行水平、管理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藉助系統的幫助不但可以及時掌握設備的第一手現場資料,而且可以快速地進行處理。變電站智能化巡檢信息管理系統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健康水平,保證了各項生產任務優質高效地完成。

參考文獻:

[1](美)維埃拉著,董明等譯:《SQL Server 2005高級程序設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年.

[2]劉長征,熊璋,王劍昆.《基於智能標籤的射頻識別系統的研究和實現》計算機工程.2003,29(20):162-164.

[3]國家電網公司.《變電站管理規範》,北京科文圖書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4]董士波編著,沈維春主審.《建設項目全生命週期成本管理》,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年.

[5]楊旭中,張政治.《電力工程項目管理(第二版)》.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年.

[6]《 電力工程項目管理便攜手冊》,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年.

[7]徐莉,賴一飛,程鴻羣.《項目管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Roland Gareis. Happy Projects! MANZ,Vieena,2005.

[9]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CB-IPMA Competence Baseline(version 3.0),2006.

[10]Associ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Fourth Editio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