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大禹治水》評課稿[彙總3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9.05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禹治水》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禹治水》評課稿[彙總3篇]

《大禹治水》評課稿1

剛才有幸聆聽了戴老師的一堂《大禹治水》,讓我感受頗多。我想可以用一首詩來濃縮我整節課的收穫:

大禹治水千古傳,制服洪水美名留。

高山峻嶺來鑿穿,三過家門而不入。

抓住詞句展想象,緊貼課文巧導學。

創設情境大家談,情感澎湃悟品質。

下面我就具體談談:

《大禹治水》是一個古代傳説,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它是一篇藴含豐富人文內涵的課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對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遙遠,要讀懂課文並且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美好的印記,難度頗大。本課中,戴老師注意深入鑽研教材,根據低年級閲讀教學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簡筆畫、語言描述等多樣手段,激情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體悟大禹治水的艱苦卓絕,師生跨越時空與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靈的精神對話。同時在學生讀、説、聽、思等言語實踐活動中將識字、學詞、學句、悟文、體情有效結合起來,體現了基礎性和創造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整個課堂教學節奏張弛有度,不疾不徐,收放自如,過渡巧妙自然。學生髮言聲音響亮,思維敏捷,朗讀到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戴老師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印象尤為深刻:

一、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想象。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縱觀全文,戴老師緊扣關鍵詞開展教學,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課文第二段,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戴老師緊扣關鍵詞“千辛萬苦”,提問:禹在走遍這山山水水的過程中會吃哪些苦呢?請你們想象一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在瞬間爆發,有的説:“大禹可能會受傷。”有的説:“大禹遇到猛獸還要和猛獸作鬥爭。”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漸飽滿,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通過學生反覆的朗讀,細細體會出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饒的精神。

二、緊扣文本,巧妙引導。

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是記憶能力強,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也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重積累,輕理解。輕理解不是不指導理解,而是要找到適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有效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戴老師這節課中多次運用的.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嘗試就是一種適合的方法,如:戴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挖通”“劈開”這兩詞時,她通過在黑板上邊“板畫”,邊講解,邊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接着讓學生體會大禹身上的品質和朗讀也就水到渠成。再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代代相傳”時,戴老師引導學生:同學們,大禹治水是發生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還會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這就是代代相傳!戴老師就是這樣有機地將教材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在教師巧妙的語言情境中,自然想象,自主感悟,做到了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使課堂教學回歸教材文本,遠離花哨,返璞歸真,讓我們品出了語文的真味。

三、創設情境,拓展延伸。

在語文教學中,戴老師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尋求訓練點,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其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課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時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戴老師就抓住了關鍵數字,“十三年”“三次”“一次”“十多歲”,在教授“他的兒子十多歲”時,戴老師創設情境引導:大禹一心想着治水,一心想着老百姓能過上安定的日子,以至於他的兒子十多歲,還不知道他長什麼模樣。小朋友,如果你是大禹的兒子,你的心情會怎麼樣?還有有品讀第三段,訓練説話環節:如果你是老百姓大家對大禹會説些什麼感激的話呢?禹的兒子聽到老百姓稱讚他的父親,他心中是多麼地驕傲啊,此時,他面對父親,會説些什麼呢?通過這些典型場景的渲染,關鍵時候老師的引導,一次次撥動學生的心絃,使學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進文本,激發起表達的慾望,從而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內化語言,發展思維,昇華了對人物的崇敬之情,達到入境、動情、達理。

不成熟的建議:

1、課文第三段講述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大禹治水的這麼多年中,發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是否可以給學生補充1、2個。這樣,在學生的交流中,大禹的英雄形象將更加鮮明,孩子們對他的敬仰之情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2、課後是否可以讓學生閲讀類似《大禹治水》描寫英雄品質的故事。因為在我國曆史上,像大禹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等。這樣可以把學生的閲讀從課內引向課外,凸顯了教學的開放,從而也可以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慾望。

《大禹治水》評課稿2

前幾天觀看了張老師執教的《大禹治水》課例,看完後,我被張老師瀟灑的教態,富有感染力的體態語所深深吸引了。對於張老師的課堂,我想談五點看法,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讀題解題,語文味十足。張老師抓住課題中的動詞“治”字,寫字形,讀課題,擴詞語。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對象——洪水。通過朗讀,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與兇猛。精巧而實在,語文味很濃。

二、通過朗讀課文,觀看動畫片,引導展開想象,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在老師提出的“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問題中,自由發言,個性表達,感受洪水的兇猛及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這是大禹下定決心治水的原因,也是學生認知的起點。

三、抓住重點語句和數量詞,進行品讀,比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深挖“千、萬、九”等數量詞,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大禹治理洪水的過程顯得很豐滿。

四、與父比較,體會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學,從中感受大禹是一個聰明、機智勇敢、舍小家、顧大家,為民造福的人。這裏,老師把大禹請進日常的家庭生活,讓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位父親的平凡與偉大。

五、在百姓的評價中,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老師展示了一系列圖片,讓學生體會洪水制服後,老百姓過上的安定生活:植樹造林、男耕女織、學堂學習等等,從中體會大禹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也“代代相傳”。最後質疑:“禹——大禹”,一個大字,寫出了百姓對他的崇敬之情,寫出了大禹是人們心中的英雄。

《大禹治水》評課稿3

《大禹治水》是一個傳説故事,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配有兩幅插圖,形象地反映了課文的有關內容,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課文篇幅短小,選材精當,作者從治水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兩個方面表現了大於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不顧小家顧大家的獻身精神。

縱觀王老師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關鍵詞句,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畫面,讓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然後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方法非常巧妙,感受洪水治理後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詳細來談談看法:

一、目標明確

本課王老師的教學目標為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以第一段為教學重點,通過提問“氾濫”是什麼意思,通過孩子的回答,再質疑,提出觀看字面,還不足以理解詞意,激發學生去文中找答案。再通過學生找到的句子“大水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進行總結,提出用詞語下面的句子去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方法叫做“聯繫下文”。

由扶到放,第四段中的“疏導”一詞,讓學生小組合作,運用“聯繫下文”的方法説説“疏導”是什麼意思。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能有效地掌握“聯繫下文”方法。

二、教學形式多樣

在理解重點字詞是不僅教授了“聯繫上下文”的理解詞語的方法,還通過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麼去理解“疏導”一詞的意思。

在理解“安居樂業”一詞時選擇了對比教學,先出示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片,讓孩子選一選,哪一幅是“安居樂業”的生活。再根據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對比“疏導”一詞,發現兩段一個是用下面的句子解釋詞語意思,一個是用上面的句子理解詞語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出“聯繫上文”的方法,並總結為“聯繫上下文”。

三、學習形式多樣

在學習活動中,有自由朗讀、同桌互讀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以往“一對一”的教學,讓課堂上的孩子都動起來,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四、朗讀不夠充分

本課作為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孩子剛剛接觸這麼長的課文,同時課文中有非常多的四字詞語,對部分孩子來講有一定難度。老師應給孩子更多地朗讀時間,讓孩子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相信這節課會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