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優秀)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42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優秀)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1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利用課件演示:公雞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敍: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二、充分朗讀,注重感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説、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説説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利用課件,解決難點。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四、整合資料,仿寫詩歌。

如何讓國小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他們不僅有東西寫,還要有辦法寫,有文字寫。這就必須有一個讓學生作文練習的過程。“仿寫是學習作文的第一道關口”。但仿寫並非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因此,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説是有困難的,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否則,學生們將會無從仿起。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細讀第4、5節詩歌,體會反問句:“……不就像……”,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髮現這兩節的語言形式相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之前,指導學生先説説“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在哪裏發現的?”,先説後寫,“説”是為“寫”作鋪墊。學生動筆時有了台階,“仿寫”成了這堂課的亮點。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2

上週日聽了三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大自然的語言》,收穫良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執教老師清晰的教學思路、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親切的語言,在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為什麼教師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會樂此不疲?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聽完這節課後,我認為執教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課堂上老師先以幾種地方方言(比如説四川方言、東北方言還有河南方言)入手,然後引入大自然的語言。接下來讓孩子初讀課文,糾正字音,解決不理解的生詞,為學習課文掃清障礙。第三步是讓孩子們整體感知課文,從詩中找出屬於大自然的語言。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

第二、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本節課上。對於孩子們出現不懂的地方,老師都適時的給予學生指導。例如:對於“鑲嵌”一詞的理解,學生理解的.不到位,老師就在屏幕上出示嵌的幾種解釋,讓孩子練習課文去選擇,這樣降低了學習難度,孩子們也很快的理解了這個詞語。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康老師的課上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指導:“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這句話時,問問孩子們去掉紅色的字好不好,孩子們能體會到去掉不好,接着告訴孩子們這兩個詞可以重讀。再讓孩子們試着讀讀。這時孩子們讀得特別好。

第四、多媒體運用的恰到好處。多媒體是輔助我們教學工作的,執教老師在課上運用自如,非常好的配合的了教學,更好的讓孩子們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此次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應是動情去讀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覺得,今後的教學中,不僅要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還要向富有朝氣、有思想的年輕教師學習,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3

歲月無聲,自然無語,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街畔搖曳的柳枝,一抹新綠,一絲鵝黃,無不是大自然向我們傳達的睿言智語。《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説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學會兩個生字,認識新詞,理解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

一、本節課中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閲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低下身子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中,用商量、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喚醒學生的潛能,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把課堂留給學生。

(二)這堂課我藉助電教手段,為低年級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悦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

尤其是學生看到三葉蟲化石的圖片時,激起學生們濃烈的興趣。

(三)整節課的環節清晰,有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有: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認識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小練筆。整節課設計過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級教材的特點,正確把握了教學要求,使得這節課體現出低年級以識字為主的年級特色。

(四)在這節課中,我充分讓學生朗讀,有自瀆、同桌互讀、指名朗讀,也有邊讀邊思考,學生的朗讀比較有味道,説明平時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和訓練還是比較到位的。朗讀的形式不一,目的確是明確的,就是培養學生們自瀆、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在講解第四小節時,有質疑這一環節的設置,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喜馬拉雅山的山巔發現三葉蟲化石就説哪裏曾是汪洋一片呢?”這個問題的設計的難度大了,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老師怎麼引導都得不到預想的答案。解決方法就是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在這小節大自然用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哪個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級課文的學習主要任務應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級要求的細、深、透,應體現出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幾天前,我讀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崇文區教育研修學院語文教研員吳琳撰寫的。讀完她的文章後當時真是心潮澎湃,她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可謂入木三分,解讀的絲絲入扣,真是學海無涯呀。我以吳琳老師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與老師們共勉:理想的語文課堂就像一盞燈,總在不遠的前方召喚着我們,讓我們懷着語文教學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語文課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們痛並快樂着。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4

上了一節學習課,有很大的收穫,不同的課型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這是一篇説明文,而且是事理説明文,對於説明文比較枯燥,道理比較抽象,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類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熱愛這門科學,真需要教師動動腦筋來備課上課,我先説一下自己的上課方式。在集體備課中我知道了文章確定的重點是生動準確有條理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順序,之外還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説明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後,選擇教學方法,採用精講,然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學,在教學媒體的應用上説明文應該有直觀的教學課件,經過精心準備,找到了適合學生的課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研究了學生,研究了大綱,新課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風格,準備上課。

一堂課下來我認為本節課存在問題如下

1、課堂量過大,一節課比較緊湊,生字詞的聽寫本可以刪除,但為了再次落實,可以説消耗的時間較大。

2、説明文展示的劣勢凸顯,如果這是一課記敍文,學生可能會有話可説,但説明文有些題類似數學題型,小組的講解成了出示答案,學生並無疑問可循,由於説明文的可造無味,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

3、老師語言力度沒有到位,特別是在第二組講解的時候,由於講解不到位,老師説了聲“適當給點掌聲”,我想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鼓勵的力度不夠。

4、多媒體的運用對本節課教學促進作用不大,出示的多媒體基本上融化在了學生的展示中;

但雖説問題較多,本節課學生也聊有收穫:

1、説明文的知識學生在短時間掌握的較好;

2、小組講解還是較為到位,我認為總體來説有很大進步,組長或者主持人敢於用其他方式創新講解,特別是第一個主持人的全班講解,做的較好。

3、學生在拓展展示時有所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5

12月10日這一天,曾到二外聽取戴燕玲老師的平行觀摩課《大自然的語言》,感覺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優質課,從中學到了最新的教學理念和良好的操作技巧。

首先,上課伊始就緊扣學情,釀造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

根據借班上課、師生首次見面的實情,教師能運用活潑激趣的方法,三言兩語就打破了陌生的局面,這樣,有利於拉近師生課堂合作的距離,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鋪墊。

其次,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出示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順理成章地引出“物候現象”這個概念,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生字詞、問題設計用屏幕展現,既可以節省板書時間,又能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和視聽效果,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

第三,將電視節目主持的模式引進課堂組織教學環節,生動活潑,用活動式教學,很好地滿足八年級學生的新奇感。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四個小組,根據各組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別給予評分,通過競賽激勵法,讓學生感知文章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概念和競爭意識。

第四,藉助主問題引導,讓學生明晰文章思路。善於調動領頭羊的.主動性,盡最大限度地從廣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學生羣體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比如,小組回答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問題都由各組組長來承擔,這樣,可以為其他組員起模範帶頭作用。

第五,根據課文結構特點,將主體部分四個層次內容的解讀任務,分別交給四個小組來完成,體現了“以課文為例子”的教學理念,很好地克服了因面面俱到而帶來時間倉促的弊病,騰出寶貴的時間,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更多同學展現自我,彼此交流語言感受方面的學習成果。

第六,教師教學理念新潮,表現在備課精心仔細,教學設計藴含智慧。比如,教師自身對文本編排意圖把握準確到位,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處理恰切,其教學目的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深入到位的解讀文本,而不是漫遊式走過場,沒等學生理解清楚就草草收兵。教師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當好學生的引路人,通過課堂組織教學的靈活應變,激勵和喚醒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總而言之,戴老師不愧是我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她能代表我市參加省裏的教學觀摩課展示,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年輕教師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