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4.48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1

本節課,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覺得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對於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老師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 ”入手,明確(),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的課堂,可以説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4、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並讓學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5、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6、教師能夠恰當的運用教具

儀器、電教設施使比較難理解的抽象思維變得直觀、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師在複習

引入、新課、練習設計中能夠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差生,給足練習時間,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目標的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8、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當然,每一節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人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

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2

本節課在簡約化的課堂中還原數學本色,復原學科的本位,做到了讓課堂返璞歸真。

1、課堂教學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劉老師通過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見過的圓柱,然後在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圓柱體,這一環節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通過觀察、交流、介紹,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由此導入新課,到課的結尾,展示圓柱體在世博會建築中的`應用,首尾呼應。特別是強調在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辨別圓柱的高,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操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學生觀察、思考、歸納,在充分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劉老師淡化了活動的形式,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盡情展示的舞台。通過讓學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再通過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什麼平面圖形,然後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開的平面圖形與圓柱的關係,充分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作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的教學理論。這樣設計,既能激發學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3、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三維目標得到充分體現。

課標中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劉老師在本節課中以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從直觀的圓柱體實物,抽象出幾何圓柱體,通過讓學生觀察測量,動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圓柱的特點,然後又以梯形、半圓、直角三角形等圓形的一邊旋轉,看能不能得到圓柱。通過課件演示類比,猜測等手段,讓學生體會面動成體這個概念,發展了學生的三維目標。

4、以有效的練習使新知學習及時鞏固。

練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並逐步形成技能,進而發展數學思維,進而發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思想,劉老師的練習,設計了基本層,辨認哪一個是圓柱,綜合層切完或剪完後的截面是什麼圖形,哪個圖形是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拓展層算一算圓柱形飲料罐的長度、高等練習設計,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所學新知,進一步鞏固圓柱的知識,適當拓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本節課學生在倡簡、務本、求實、有度中經歷一個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一個師生互動、合作共享的過程。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3

"沒有學生就沒有課堂,課堂以學生為本,天經地義;教師引領課堂是為了成就學生成為課堂資源的消費主體。"聽了鮑老師的《認識釐米》一課,我覺的對這段話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這堂課教師旨在通過教學,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初步學會用工具量物體的長度。

聽了這堂課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課的教學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是個難點,釐米是個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的形象思維還未成熟,抽象思維還未形成,來看看鮑老師是怎麼做到讓學生認識1釐米的。教學中,鮑老師出示1釐米長的小棒,告訴學生,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再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讓學生説一説,兩指間的距離是多長。接着鮑老師讓學生輕輕地抽出小棒,再讓學生觀察兩指間的距離,並相互説一説這是長1釐米。這個充滿創意的設計讓釐米這個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讓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有多長,抽出小棒後,學生對1釐米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釐米這一表象在學生腦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鮑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讓學生動手,用1釐米長的小棒擺出2釐米、3釐米有多長,通過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對釐米的認識不再停留在1釐米上,而是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釐米的認識。尤為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學生所有對釐米的認識都是在學生親自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到的。這樣習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説是不容易忘記的。

二、注意呈現知識的現成過程

鮑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給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邊有多長。學生用老師提供的幾種不同的學具量過後發現,他們量同一長度的邊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由此引發認知衝突,最後得出要量長度,必須有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教師順勢介紹了長度單位釐米。短短的幾分鐘,讓學生體會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學生認識釐米後,老師讓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邊,學生體會到量的過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會亂動。這時老師利用學生這一認識,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條紙這一工具,再讓學生用彩條紙去量照片的邊,發現方便多了。接着老師讓學生用彩條紙去量書本長長的邊,學生髮現量過後要數幾釐米很不方便,教師讓學生想一個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釐米。於是就有學生在彩條紙上標上數字,複雜的數數一下就變的'簡單多了。一把尺子的雛形也就形成了。這樣有血有肉的教學方法,學生怎麼會不喜歡呢?

三、關注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的培養

教學中,老師提出給照片配一個像框後,後面所有的測量都有學生親自完成。在尺子雛形的創造過程中,學生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最後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創造的工具去測量身邊的物體。這種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後獲得的成功體驗對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難怪最後老師問這堂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時,學生有的説認識了1釐米,有的説學會了測量,這不是我們老師最想聽到的嗎?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4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範老師這堂課,讓我感觸頗深: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範老師在設計本堂課時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分棋子,分6個棋子,分成兩堆,怎麼樣可以分得公平?學生一開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個。接着又讓學生分成3堆,同樣要公平地分,學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個,其實學生本身已經會進行平均分了,在課後,範老師向我們透露了在上課之前,他特地進行了學生已有知識起點的調查,抽取了部分同學讓他們進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學都會進行平均分,在得知學生已經會進行平均分的情況下,範老師一開始就索性讓學生去分,再告訴學生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並在教學中讓學生去體會這種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原來自己這種方法就是平均分。

反觀我們有些老師的教學,有些知識明明學生會,還要花大力氣去讓學生探究,去做一些無謂的引導。比如一年級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對於大部分同學都會計算,那麼這時候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範老師的課給了我們答案,低年級學會知識的由來和思考過程缺乏認識,他們會平均分,卻不清楚這是平均分,並且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應用這種方法?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對於平均分缺乏體驗與認識,對於整個平均分的過程沒有進行富有邏輯的思考,範老師通過讓學生先分棋子,進行實踐操作,再將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義上會用平均分的方法。

二、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素質教育力求使每個學生在本身原有素質基礎上,獲得和諧和充分的發展,從而提高其身體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自我教育,具備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形成紮實的數學基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範老師在課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時候,學生兩堆分得同樣多,學生説成了“一樣多”,範老師進行了矯正,應該是“同樣多”,對概念的表述的語言應該比較精確,再次,在對每次分物品的時候,都讓學生進行表述“把幾個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通過個別説、指名説、集體説、集體讀等等形式,從而讓學生在本課中形成紮實的基礎。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課結尾,範老師出示了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學校進行講故事比賽,選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給這三名獲獎者發獎品時,準備了6支鋼筆,請學生幫忙分一分?有學生提出每人2支,範老師首先肯定這種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時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這樣分,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範老師又問,這樣分同意嗎?同學們都表示同意,,這時,範老師提出疑問,剛才我們説平均分是公平的,怎麼這裏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學生討論得出名次不一樣,也就是取得成績不一樣,所以獲得的獎品也應該不同,最後師生進行小結,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況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卻是公平的,讓學生體會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應當是來源於生活,並作用於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裏認為是公平的象徵,然而在具體生活中平均分有時卻是不公平的,就如課中給獲獎者發獎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獲得成績是不同的,這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識。

其實國小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關係。“生活中的數學”強調學生學習數學的生活背景,是國小數學的一種學習方法,它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觀點。首先,國小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我們的數學應該來自於國小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國小生的生活經驗是國小數學內容的基礎。其次,國小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即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認識數學,並從中感悟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例如我們在建立長度、質量、面積等概念時,我們不妨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入社會去親自測一測、拎一拎、稱一稱、量一量……這樣,在實踐活動中建立的有關概念,必將清晰、深刻地印入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再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元、角、分的認識”時,倘若事先讓學生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親自嘗試如何購買東西,再通過課堂上模擬購物,並相互交流,學生一定會獲得準確、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並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不是“題海”大戰後的厭倦,而是探索、發現之餘的喜悦。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5

在聽完本小節的平均值之後,我對老師的教學設計印象深刻,我很驚訝老師會有這樣獨特的視角,教學層次的進步,整個班級,所以我不能放鬆,因為恐懼精彩的問題,哪個聰明的指導錯過了。他的優勢不能崩潰,讓我明白最深的一點是:

首先,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挖掘出這麼多平均使用的例子,每個例子都有不同的重點,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平均值,以及對未來的中值和數量的研究。

二,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前三組數據設計巧妙,因為平均意義更抽象,難以理解,老師讓學生做裁判,看哪組高層次的學生充分溝通各種比較方法,然後讓學生深入思考哪種方法更合適,通過全面分析,最終獲得最合適的平均方法。然後老師還會拋出什麼是平均值,如何找到這兩個問題的平均值,用條形圖和老師聰明的指導,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最終探索Evenly是平均的靈魂數量,最終讓學生自己用自己的話來理解突破這一節類的焦點。多種方式解決學生的智慧,使學生的潛能發揮,體驗成功的感覺,然後體驗創造學習的樂趣。

第三,這類教師重視觀察,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方法等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思考,溝通和表達的能力,教師認為學生有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學習,因為我通常害怕學生不能來自己,似乎完全相信學生。

第四,通過分析情況,解決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概念的理解,實現了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平均的實際意義,而且為學生創造自由表達。交流機會,提高他們的數學溝通能力。

第五,實踐設計的聰明才智,既有性又有趣。有水資源,奧運會等問題,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平均的意義,也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從生活,回到生活到概念。

第六,教師和強烈的親和力,很強的掌握教室的能力。教師借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縮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全班學生非常熱衷學習,學習效率也很高。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6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説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麼?”,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説説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7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課本第76頁例2、例3。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3、通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學生動手、動腦、和動口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

教學重點:

1、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倍的概念。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時能運用這一概念去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釋(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義學生難以理解,那麼我們就給學生指明一個學習的方向---擺一擺。學生擺的現狀又是什麼呢?一個正方形由四根小棒組成,就是一個四,兩個正方形由八根小棒組成,就是2個4,由此類推??

整堂課唐老師重視學生思維條理性的培養和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倍的認識,設計的練習也在鞏固學生對倍的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設計了擺一擺,畫一畫,找出圖上實物的倍數關係,用倍的知識説話等環節,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及時梳理,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

她把握住了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一特點,選取的教學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喜愛的活動。學生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是濃厚的。採用了直觀的擺一擺、畫一畫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之後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自我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

現在國小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對單一的、顯性的問題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只注重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呈現出套用題型的現象,像今天的課《倍的'認識》,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都是用乘法計算,也許走出這堂課,很多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另外,吳老師的板書設計也獨具特色。整潔美觀、佈局合理的板書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也幫助他們有條理地表達、理清了“倍”的概念。

對《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我們的思考是如何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上得到有效的發展?

一、讓學生體驗—經歷—積累,讓學生真正從不會到學會。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倍的認識》一課,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悟一悟--試一試--做一做--練一練,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義,由淺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老師再黑板上擺了一個用四根小棒組成的四邊形,其實就是一倍量,讓學生在擺中悟一悟,初步體驗倍的意義;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但是教師在擺三個四時為什麼把它拆了呢?多好的一倍量呀!這是基礎呀,就像房子的地基。

二、教師的肢體語言的呈現。

教師可以一直指着那個一倍量,指導學生説是像這樣的一個4,二個4,三個4,不斷強化學生對倍的認識,是在一個4的基礎上進行的。練習中第一行有2個圓圈,要求第二行畫三角的個數是圓圈的3倍,把第一行的2個圓圈圈起來,表示一倍量,像這樣的兩個兩個的畫,畫三次這樣的三角,學生自然會一目瞭然,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為抽象的思考,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三、如何面對教學預設和課堂生成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在預設與生成之間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富有形的預設在無形的動態教學中生成。抓住知識的靈魂,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裏湧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有效生成。我們想一堂好課不僅要有好的設計,更需要教師具有在課堂中處理課堂即時生成的能力。好的教學設計,還要教師靈活、機智的處理課堂教學生成的能力,才會呈現一堂好課。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8

聽了康老師的課,本人受益匪淺。康老師整節課充分體現了讓學生成為數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本着科學、新穎、實用的原則,使整堂課體現出新趣活實四個特點:

一新:教學理念新。本課教師在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師生角色轉換、評價多元化、學生主體參與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趣:教學過程趣。本課教師注重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如從舉左右手到找身體中有左右之分的部位,再到介紹左右兩邊的同學,再到淘氣家的位置、整理學具等等,無一不讓學生感覺到學生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

三活:教學方法活。本課教學中,教師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如在體驗左右的相對性環節,教師不是直接的告訴,而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基礎上,進行交流,從而自行體會到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教學結果實。本課的教學效果非常好。孩子們能在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不同層次的孩子都得到了應有的.發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總之,本課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每個教學環節緊緊相連、環環相扣、活而有序。在此不難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應有的凸顯,孩子們自主探究的學得到有效落實。自然這樣的課堂是生動的、鮮活的。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9

顧老師這次執教的內容是一上的《分類》,這堂課主要有兩個重點內容:一是能按照某一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二是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由於自己也曾上過這一課,再去聽這一內容,感覺很是親切。顧老師的這堂《分類》,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幾個在情境創設方面突出的特點:

1.生活情境的引入,激發學習慾望。

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開始的超市和菜場,再到文具店,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鏈接。

2.問題情境的呈現,感受分類需要

在揭示了“分類就是把同類物品放在一起”這一概念後,出示了一個凌亂的文具店場景,問學生,你覺得這個文具店怎麼樣?通過觀察、交流,學生都覺得應該擺放整齊,至於怎麼擺放,同學們都躍躍欲試,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分類的需要。

3.操作情境的創設,體驗不同分類

顧老師在安排操作時,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物品,分出了生活用品和食品,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把分出的食品進行再分類,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學生按大小、高矮、形狀多種不同標準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説説你是按什麼來分類的。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學生體驗了不同分類,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當然,我覺得這節課還有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選擇的素材比較單一

整節課,顧老師選擇的一些材料都是一些比較直觀的,像課件呈現的超市裏的物品、菜場裏的蔬菜,學生動手操作的生活物品,其實分類的東西還可以從直觀向外拓展,如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像一些平常經常接觸的數學算式等等,都可以讓學生來嘗試分類,並不僅僅侷限於一些實物。

二、練習的內容比較單一

這堂課的重點內容有兩個,一是單一標準,二是多種標準分類。但顧老師設計的練習,如給同類的物品圈起來,給汽車圖上顏色,圈出不同類的一個。雖然練習的形式有不同,但練習的內容其實都是單一標準的分類。

三、評價的方式比較單一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注意力持續時間短,下半節課尤其是。我們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手勢,如翹翹大拇指,還可以通過一些語言,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觀察得真仔細,你的方法真不錯,做對的小朋友坐坐好,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多形式多層次地去鼓勵學生,激發學生,而不是一些如“你真棒”這類單一的表揚語。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10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馮x老師

評課人:xx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於"數學王國"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課堂引導非常有趣,從數學王國的大門鑰匙的密碼引入課堂,讓學生利用1和2組成一個兩位數來揭開大門的鑰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初步接觸利用數字組成一個數的可能性是多個的,另外結合地圖的塗色來引入第一個例題。

2、教師利用了一條主線貫穿全課堂,利用數字王國的大鎖密碼,開始課堂,最後又用大鎖的密碼結束課堂,並且對本節課做了昇華提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始有終。

3、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尤其是對於塗色的設計,根據地圖進行了改變,讓學生理解題意,注意題意的要求,並在黑板上進步擺出圖形,結合自己製作的圖,讓學生明白定位法的確定方法,可以先確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確定後面的。

4、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後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繫生活,抓住學生的心裏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的開始地圖出示雖然比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關注區分比較,但佔用的時間過長,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裁剪,直接給出陽泉地圖,把盂縣和郊區的地圖首先圖上不同顏色,問學生還有其他塗色方面嗎,口頭回答幾個後,直接開始塗表格,不用塗地圖。

2、講解定位法和交換法是是否可以再具體詳細些,感覺學生課上還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11

《認識鐘錶》是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的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錶的認知起點並不是零。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於鐘錶及時間的感性認識。

課堂上教師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伊始,我播放鐘錶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在這節課上,教師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説説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藉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説説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説一説:“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着幾?時針指着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説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在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具鍾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教師又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這節課上,教師創設了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認識整時時花去了比較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學具的使用上教師的引導還是有些欠缺,分針和時針應順時針方向轉動,教師在自己示範時也沒有注意,後面學生操作時就“隨心所欲”了,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還要關注小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讓他們有機會動嘴動手動腦,不要讓“優生”唱獨角戲。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12

今日聽了汪蕾教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汪教師的這節課,經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經歷了“尋條件、設問題、找方法、明規律、自總結”這樣一個知識構成的過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整節教學過程中都得以體現。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本事培養探究中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找條件,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學生根據找出的條件和問題,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經過自主探究,發現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一樣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搭好台

汪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時汪教師出示問題(32+4)×2○32×2+4×2讓學生完成,經過計算再次找到相等關係。可是,如果能讓學生自我模仿,自我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做好適時地引導,在這節課上,汪教師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經過“觀察這一組等式,你發現了什麼”。為學生供給了發散的思維空間。供給猜測與驗證的機會,將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興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13

上午,再一次聽了明敏的課,總體來説,她的課有了很大的進步。不管是教態、教法、評價語言還是對整堂課的流程設計,進步還是滿喜人的。因為我從來沒有上過高段,對高段知識不是太瞭解,所以昨天問來了上課內容後,臨陣磨槍找來教本和教師用書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屜原理》一課,是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課與課前後知識點沒有聯繫,比較孤立,惟一可以聯繫的是有餘數的除法。抽屜原理很抽象,依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教學,對於師生而言,這節課比較難上。雖然不是很瞭解內容但是整體上説明敏的課在以下幾方面做的很好。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課始明敏通過學生比較熟知的撲克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明敏説如果我拿出5張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兩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其實這個對於學生來説也是有經驗的只是無法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罷了,這個時候明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説:王老師為什麼能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道理是什麼?這其中是不是藴含着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抽屜原理作了很好的鋪墊。

2、用具體的操作,將抽象變為直觀。

本節課明敏組織的教學結構緊湊,實施過程層層推進上的紮實有效,教師通過4支鉛筆3個杯子,先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把所有情況擺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並描述: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舉例後學生感知理解“鉛筆比杯子多1時,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杯子至少有2支鉛筆”。再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這節課中,由於明敏提拱的數據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屜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教師設問:到底是“至少數=商1”還是“商餘數”?引發學生思維步步深入,並通過討論,説理等活動,得出“至少數=商1”。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魅力。

“抽屜原理”這一知識點,明敏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觀察、思考、推理的基礎上理解和發現的,整堂課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導下,學生學的.積極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當然,不管是誰上的課總是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更何況是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師。整堂課下來,看起來氣氛非常的好,學生討論積極,發言大膽似乎都已經理解了這個抽屜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難發現其實這堂課的難點還是沒有突破。學生對“至少”一詞的理解還顯得有些欠缺,學生僅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對“至少”一詞的指向性還不明確,就我理解,“至少”應該是指的在每一種情況中出現的最大數中的最小數,而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覺孩子們對所學的知識像是沒有根的浮萍不是很紮實,那麼如何讓學生的理解更準確,更深刻,還需要我們共同去探究的。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14

各位領導、老師們: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師課堂展示課活動在學校教務處的精心組織和各位教師的精心準備下,開展的很成功,根據教務處的統一安排,我就各位數學老師的課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幾位教師不要介意,同時請各位領導和教師指正。

數學課總體呈現五大亮點:

一、課堂活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體現了讓學生學習有用的知識這一先進的課程理念。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龍活虎的經驗和學生原來的認知基礎上。各位數學老師都能恰當的運用身邊的教學素材,創造有趣的教學情景。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索,三維目標得到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對數學課的教學目標有明確要求:就是使學生在獲得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方面都得到發展。各位數學老師的課堂中,教師都能夠充分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我們老師不是傳授現在的方法,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槳,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經驗。江美春、陳志蕾的課中,她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並充分給足了學生動手、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四、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她們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同時將觀察、操作、討論、練習、轉化、對比等有效的學習方法與之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五、數學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滲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得到進一步優化。

這三位數學教師各有所長,每節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她們語言優美,儀表大方,課堂中能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情景,為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和整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環節緊湊,合理把握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通過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節枯燥的課上的很精彩。

當然,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認為在以下幾方面還值得進一步加強改進和研討:

一、課前與學生交流互動比較少。在課前多交流,會促使孩子們以最佳的心情無拘無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學習活動之中,也有利於教師克服自己的緊張情緒。

二、教師的評價激勵性語言較少,應該加強。

三、合作學習的過程還需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對合作學習進程中的分工情況、參與率、合作方法等因素還要重點考慮。學生的合作學習,教師不是一個旁觀者,而要參與其中。

四、課堂中各環節過渡不夠自然,特別是在使用多媒體過程中,沒有能夠很好地進行每個環節之間的過渡和銜接。

五、課堂細節關注不夠全面,比如在課件製作、板書、教態及專業術語、過渡語的使用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總之,各位老師通過精心準備,分別為我們奉獻了精彩的一節課,從這些課中我們既看到了青年教師過硬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同時又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思路指明瞭方向。希望全體數學教師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加大課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課堂教學的新路子,為了讓我們的課堂達到民主和諧、輕鬆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話:教學是我們的事,教會了是高興的事,會教了是幸福的事!

國小數學評課稿通用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導入:

本節課通過小羊換菜地的故事導入,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先根據數方格的方法,來確定兩塊菜地面積相等,交換公平。並且在數格子的同時,一起把他們的高、底、鄰邊、長、寬的數據確定,通過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為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依據)。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的面積和什麼有關。(學生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這一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為下一步的轉化作了鋪墊)然後再動手驗證

驗證:

動手驗證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第一步轉化圖形是要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然後在小組內展示。第二步是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小組之間合作完成討論,從中發現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各邊各有什麼變化,。最後就是彙報環節。(“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彙報展示”,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真實與實效,充分展現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總結:

師:(結合教具演示進一步説明)(教師在學生展示的不同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轉化的特點:無論哪種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轉化成長方形。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從而讓學生明白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科學性。)

師:做課本例題(例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既是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初步應用,也是對前面嘗試計算停車場面積結果的驗證,從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練習:

師在設計練習時,(鞏固應用環節讓學生從基本應用、綜合應用、思維拓展三個層次進行了練習,基本應用的題目旨在應用公式的同時,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根據問題尋找條件的分析問題能力,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綜合應用題目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思維拓展讓學生理解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隨着高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