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7.51K

數學評課稿1

今天聽了高老師的《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真是受益匪淺。我從中得到啟發,對這個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重點認識射線和直線,並掌握它們的特徵。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複習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簡單的知識,可讓學生能掌握,並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老師卻做到了。

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一、思路清晰,過度自然。

這一概念。接着讓學生觀察一些圖形,找出不同。然後依次出示直線、線段、射線。再對比。對比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樣學生很快的掌握這個知識,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二、語言豐富,課堂調控自如。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真羨慕射線,你們都把它記住了!”“直線它好傷心呀,你們都把他忘了!”“同學真會學習”,“她懂得用小手告訴老師”??高老師總能把話説到點上,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不難看出老師的基本功比較紮實的,對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數學評課稿2

XX日,在XX二中參加了xxxx年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評比會,一天下來聽了8節課。總體感受如下:

一、同課異構,彰顯教師魅力。

所聽8節課中有3節是二年級數學《認識幾分之一》,其中印象最好的是XX學校XX老師的課。X老師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動畫展示和讓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知道了分數產生的實際意義,很好地認識了分數,並會正確的找出幾分之一。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彰顯了教師良好的數學素養。而來自欒川實驗國小的XX老師也是通過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的體驗了分數的產生過程、認識了分數的意義。

二、貫穿德育,不吝表揚鼓勵。

在每節課中,教師都毫不吝嗇表揚的語言,發現學生的優點就及時讚揚,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促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有幾位老師還特別用心,能將德育教育融入課堂,體現了育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如XX老師讓同桌分學具袋中的學具,當她看到學生都把其中僅有的一個圓放在課桌中間時,激動地説:“同學們都把這個圓放在桌子中間,説明你們都是懂得分享、有團結精神的孩子,你們真棒!”我想當孩子們聽到這句話時,學習的勁頭一定會倍增的,孩子們的團結意識和分享意識也會持久的保存心間。

三、小組有合作,無探究。

雖然有幾節課也安排了小組合作,但明顯是按老師事先安排好的,按老師想法在走,沒有看到學生的思想在裏邊,沒有真正的探究。如在《玩三角形》這節課中,老師安排小組合作用三角板畫角,每個組的學生在短短的兩三分鐘內就畫出了15°、30°、45°、60°、75°、105°、135°、165°…的.角,其中15°、165°角的畫法是個難點,很難想象學生是如何做到的,在展示答案之後,也沒安排學生展示畫的方法。XX國小的老師執教的《四邊形》一課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四、講多活動少,課改有差異。

雖然都是從各縣區選拔的優秀教師作的課改觀摩課,我和同事卻一致認為所展示的幾節觀摩課都是教師不放手,學生被動聽,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與我們所倡導的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截然不同。相比之下,我們還是認為我們XX區的課改方向是正確的,課改理念是具有前瞻性的,因此,更加堅定了我對課改的信心和決心,相信今後我們會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數學評課稿3

課題:正比例函數的性質

課型:展示課+反饋課

授課人:高麗

地點:喬集中學八(7)班教室

過程簡介:

課前每組把本組要處理的知識或題目提前寫在各自黑板上,先由四個小組處理本課的基本知識,其中一個小組陳述課題,兩個小組通過描點、連線、畫圖,畫出兩個不同類型的正比例函數的圖像,最後一個小組根據前面的圖像得出了結論:正比例函數的性質。

第二階段是由兩個小組應用所得結論,處理課本上的兩個練習題

第三階段是五個小組分別用一個題目進行了知識的擴展,使學生的知識運用有了進一步提高。

第四階段是一個小組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結,最後老師佈置了作業。

優點:

1、整體感覺是學習過程邏輯清晰,小組分工明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充分,學生配合好,課堂氣氛活躍;

2、學生充分小老師角色非常到位,有講有問,學生回答積極配合;

3、教師穿插點評、補充、總結、講解,少好精;

4、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部分:基本知識、知識應用、擴展部分、總結部分。前後緊密相連,由易而難,步步推進;

5、充分體現了杜郎口模式的`10+35原則、學生為主體原則、分作協作原則,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課。

建議:

1、第5組在提出如何用簡單的辦法畫函數圖像是,老師不應代為回答,動員其他學生回答,並把結論板書在黑板上;

2、第6組有個同學在講解不清楚,老師不應代為講解,應動員其他學生來講;

3、擴展的題目有點偏難過繁,拔的太高。

借鑑:

把展示課與反饋合二為一,不同組分領不同類型的任務。

數學評課稿4

上週聽了一(2)班覃老師的《找規律》這一課。這是一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認、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覃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一﹒首先,創設情境。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在教學中覃老師巧妙利用低段學生的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觀察主題圖,讓學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引入,使學生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

二﹒本節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覃老師這節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規律。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説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覃老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但由於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及時呈現學生站成一排的畫面,將複雜的圖形簡單化,許多學生紛紛説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規律。

三﹒練習達標。此外,規律內容的教學也由簡單到複雜,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練一練,設計了5組圖形的排列,讓學生從簡入繁地找出它們的規律,及時將所學知識得到鞏固;讓學生在説一説、擺一擺、塗一塗中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化理解,“有規律的排列”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清晰。可見覃老師十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已有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所以在施教的過程中,覃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情比較靈活的駕馭課堂教學的流程,既讓教學活動的開展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時機的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隨機生成的情況,教學的有效性得以較好的實現。

四﹒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本節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上,覃老師多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過課前感知規律——情境中發現規律——操作中深化規律——體會中創新規律——生活中應用規律這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行教學。她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藉助課件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規律的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主動地去發現,創造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説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着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數學評課稿5

在活動中教師比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養,為幼兒提供了便於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通過操作材料,去觀察、去發現、去記錄、去思考、滿足了幼兒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慾望。排序活動是幼兒數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需要教師創設一個豐富的活動環境,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探索、發現,推斷出排列規律,並能按此規律進行排序活動。

一、選材貼近生活,《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所以王老師選取的這個內容是來源於生活的。另外,教師在活動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利用孩子平時經常玩拼圖這個經驗來展開活動,一方面貼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發起了孩子學習、發現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比較全面,基本上涵蓋了情感、知識和能力,符合《綱要》要求。

三、教師的準備很充分,在材料的提供上體現了目的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在活動中教師比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養,為幼兒提供了便於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通過操作材料,去觀察、去發現、去記錄、去思考、滿足了幼兒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慾望。

四、教師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很好地展示了活動的.每個環節,即認識圖形,激發興趣—拼拼圖形,記錄結果—二次操作、多種組合—交流分享,總結延伸。整個活動的每個環節緊扣教學目標,體現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活動中,幼兒始終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興趣。

五、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多樣的,體現數學教學特色,如演示法、操作法和記錄法等。

六、在教學形式上,教師能較好地採用個別、集體和小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

建議:

1、在二次操作中,教師是要求讓幼兒在選定一塊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多種組合,幼兒操作後,教師也可以作一下簡單的記錄,以便幼兒能更清楚的掌握其中的規律。

2、在幼兒操作拼圖過程中,教師可播放一些輕音樂,讓幼兒在快樂的拼圖中感到輕鬆感。

3、兩張記錄表的製作上,是二合一的。第一次操作之後,讓幼兒自己把記錄表1撕下來。在活動中,發現有些幼兒撕的比較困難,需要老師的幫忙,這就間接的造成了時間的浪費性。

數學評課稿6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繫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着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後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在這裏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彙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着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裏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採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於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數學評課稿7

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的教材內容。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説,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聽了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一課,深受啟發,感覺課講的很成功。由於李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説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此文轉於YY空間。com]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為。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在“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更多地體現為: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持,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重視自主探究,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更能培養學生[此文轉於YY空間。com]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李老師先讓學生看一看一個大圓當中的小圓可以拿出來,那剩下的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圓環的面積要怎麼來求呢?學生通過圖形能夠直觀的推出圓環的面積就應該用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從而來推導出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在下面計算圓環的面積。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彙報圓環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李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張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數學評課稿8

國小數學評課稿:分數的意義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雷老師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做到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而教師的引領又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了思維的加速。教學中雷老師不斷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中體會、領悟單位1,共同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之後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

在這樣的數概念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歷,通過與學習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整個新課的.學習,看似教師淡化了定義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雷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充分説明雷老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後衝刺,水道渠成,他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更好的認識和理解了分數,有效推動了學生知識認知體系的螺旋上升。

在課堂中,雷老師還很注重數學史學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知道這個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一定時期慢慢形成的。通過適當的習題,引導學生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理解。教學中雷老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練習題,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練習的設計層次鮮明,層層遞進,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形式多樣,不枯燥。但是在習題的講解的時候,有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許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但是我們由於一味的常規,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優點。今後我自己的數學課,對習題設計還要精心、精練,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題方法,也要耐心的聽講,説不定這裏就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雷老師的課堂上,還有更重要一點是雷老師的語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話能夠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他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話不斷去肯定,去鼓勵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課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多學習雷老師的語言和教學方法。

數學評課稿9

五年級數學下冊《找次品》評課稿

聽了《找次品》這節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縱觀整節課,這節課真是教師教得活潑生動,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老師很好的注意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同時老師還特別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讓其活潑主動地發展。總體來説,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數學課。特別突出以下幾點優勢:

一、整堂課的設計既大氣又細膩

在教學的設計上,老師通過3個,5個待測物品讓學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來老師大膽地選擇了2187這個待測物品,讓學生大膽地猜想如果用天平來稱至少要幾次保證找到次品,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於是探究也變得順理成章。最後通過層層探究,揭示規律,利用規律成功找到27個、81個、243個——2187個需要的次數,柳暗花明,讓人不覺感歎數學的魅力!

在材料的選擇上,老師在教學探討待測物品數量為5個、9個時怎樣找次品,並羅列出各種解決方案;然後從這些方案中初步尋找感悟規律,但是老師並不急於總結規律,而是讓學生説説8個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幾次?老師不是選擇10個12個,而是選擇了8個,我覺得老師8個待測物品選

的非常好,在學生的意識裏都是把待測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個待測物品裏,學生已經解決了要均分,但是學生對要分成3份還是有疑惑的,補充了8以後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這個規律,而且不管待測物品是不是3的倍數,只要儘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複雜難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

老師從一開始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老師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組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知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

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這節課老師多次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導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主動地獲取知識。老師敢於“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

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這節課的教學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王沛傳)

數學評課稿10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評課稿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繫。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後,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於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於1000的概念理解評課稿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展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着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展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為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後,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才的古文,“你打算怎麼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於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於教材、對於學生的充分鑽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對於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

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瞭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為這一個0是表示佔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後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後由學生上台示範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後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後,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後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評課稿:《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評課稿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正確:

1、課內充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能利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二、引入自然

1、複習鞏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關係。

2、複習鞏固了什麼叫面積,讓學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從而自然引入圓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讓他們仔細觀察,研究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麼,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麼,從而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探討的地方

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統計》評課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説説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於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在這裏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裏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

數學評課稿11

數學源自生活,運用於生活,幼兒生活中就有許多“數學問題”存在,如果教師只是用敍述性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講解,那些零散、無意識的知識,他們只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怎樣引導幼兒輕鬆自主的學習呢?《綱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動以:國慶快到了,森林裏的小動物都忙着佈置引出,先參觀小熊家——幫助小狗擺花盆——送禮物給小朋友這三個環節展開排序活動,讓幼兒在輕鬆的氣氛中自主學習、探索,並且為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次活動的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了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翁老師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幾個情境遊戲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的操作活動中產生興趣,孩子們通過自己親手操作,獲得了感性經驗,且感到奇妙無比,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為下面一個遊戲做好了鋪墊,在不斷的成功操作中,那種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慾望。

二、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從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看,十分清晰。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參觀小熊家,引導幼兒觀察燈籠、彩旗和花的有規律排列,幼兒有了初步感知,這裏很快落實了按顏色排序。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幫助小狗把花盆排的漂亮一點,“你覺得怎麼放是最漂亮的?”讓幼兒在探索、嘗試中學習排序方法。整個活動要求明確,同時組織有序而有效,並將幼兒的操作結果展示,進行了有效的檢驗。第三個環節是為了感謝小朋友,小狗還準備了禮物,到底準備的是什麼禮物?將幼兒的好奇心完全調動起來。幼兒製作禮物興趣很濃,都很投入,幼兒在思考怎樣設計的過程中,再次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策略,體驗到了數學活動的樂趣。

整個過程體現了教師設計活動的科學性,與《綱要》的要求緊密貼和。

三、兩點建議:

環境的創設不明顯。小熊家的佈置如燈籠、彩旗、花的顏色有點零亂,顏色層次區分不是很明顯。前後、高低層次錯開,再把顏色對比強烈些可能會更好。

數學評課稿12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在20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後進生。任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旗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陳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説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説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陳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着,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陳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説出“第( )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 )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陳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鑑的是,鄭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説,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數學評課稿13

在聽完本小節的平均值之後,我對老師的教學設計印象深刻,我很驚訝老師會有這樣獨特的視角,教學層次的進步,整個班級,所以我不能放鬆,因為恐懼精彩的問題,哪個聰明的指導錯過了。他的優勢不能崩潰,讓我明白最深的一點是:

首先,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挖掘出這麼多平均使用的例子,每個例子都有不同的重點,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平均值,以及對未來的中值和數量的研究。

二,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前三組數據設計巧妙,因為平均意義更抽象,難以理解,老師讓學生做裁判,看哪組高層次的學生充分溝通各種比較方法,然後讓學生深入思考哪種方法更合適,通過全面分析,最終獲得最合適的平均方法。然後老師還會拋出什麼是平均值,如何找到這兩個問題的平均值,用條形圖和老師聰明的.指導,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最終探索Evenly是平均的靈魂數量,最終讓學生自己用自己的話來理解突破這一節類的焦點。多種方式解決學生的智慧,使學生的潛能發揮,體驗成功的感覺,然後體驗創造學習的樂趣。

第三,這類教師重視觀察,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方法等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思考,溝通和表達的能力,教師認為學生有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學習,因為我通常害怕學生不能來自己,似乎完全相信學生。

第四,通過分析情況,解決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概念的理解,實現了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平均的實際意義,而且為學生創造自由表達。交流機會,提高他們的數學溝通能力。

第五,實踐設計的聰明才智,既有性又有趣。有水資源,奧運會等問題,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平均的意義,也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從生活,回到生活到概念。

第六,教師和強烈的親和力,很強的掌握教室的能力。教師借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縮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全班學生非常熱衷學習,學習效率也很高。

數學評課稿14

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的課堂走出,經過半年的一年級的課堂訓練,基本上在課堂常規上已經訓練的不錯,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高,在課堂上老師的激情也是比較高,老師的語言、老師的教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了孩子當中。

而針對這一節課的設計上以及孩子整體的掌握程度上來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首先是這節課的設計理念,從常態上來説,我們基本上這節課是從周圍的生活中尋找這些常見的圖形,來引入這節課基本知識的學習,但是周老師這節課是以一張由圖形拼成的一張美麗的圖片來引入,接着就進入了正課——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這樣的理念應該説比較少見。而在聽取了周老師的解釋之後,周老師是想以此在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但是我們説我們的數學就是把一些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是在新知是在舊知深入的基礎上學習的話,以此才可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建立,而不是單純為了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而且很明顯這樣的引入給這節課的教學增添了難度,而由此因為這樣的問題,就像袁校長所説的因為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我們的數學老師有通讀國小數學青島版教材的必要。

第二點,是關於本節課目標的確立。想讓孩子在一堂課上學到什麼,我們就必須要明確這節課自己本身確立的目標。聽完課之後感覺周老師的這節課的任務並沒有完成,在評課之後知道了周老師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就是感知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圖性就是有這些基本的圖形拼成的,感知數學和生活的聯繫,一個簡單的數學知識也是來源於生活之中,明確這一個基本的數學理念。聽了周老師的講解之後,感覺周老師這節課的目標沒有完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自己本身沒有把這節課的目標確立好。我們説課堂上的目標必須要確立在孩子本身的基礎上,是在孩子已有的認知的基礎上,確立自己“三講三不講”的基本內容,就像這節課老師自己還沒有明確針對這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中重點講解的是哪些圖形,側重點是應該放在平行四邊形上,但是老師這一節課還沒有講解到平行四邊形。

第三點,是本節課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我們説教學的策略就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制定,再次基礎上實施我們的教學策略,以此來掌握我們的知識。而這節課老師採取的`幾個策略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有點適得其反,就像是在講解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講解,但是卻沒有講解清楚,而且導致了基本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第四點:課堂上孩子的達標度,因為前面設計的理念沒有搞清楚,在這基本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採取的教學策略的原因,使得這節課上孩子基本上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稍微提升了一點,但是其他的任務基本上沒有掌握。

第五點:結合袁校長所説的我們的數學學科應該培養基本的數學思維的能力,尤其是孩子上課回答問題説理的能力,這一點需要在平時的任何一堂課的教學中都是需要灌輸給孩子這樣的理念並且需要逐漸培養孩子的這個能力,而真正孩子可以將這個能力養成的時候就是我們教學成功的時候。

數學評課稿15

從設計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動的來源是由於部分孩子對顏色的區分還存在着混淆的現象,所以嘗試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操作和概括能力。所以設計時先讓幼兒進行求同活動,提高他們掌握標準的能力,循序漸進,再讓幼兒進行分類活動。通過生動的遊戲形式,讓幼兒在動動、玩玩、做做的過程中,積累有關類的經驗,提高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在“行為跟進”教學研討活動姚老師執教了一堂數學活動:《圖形寶寶》。從設計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動的來源是由於部分孩子對顏色的區分還存在着混淆的現象,所以嘗試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在環節設計中,姚老師首先出示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鞏固兩種圖形的特徵,接着引入顏色的認識,激發孩子往下學習的興趣。接着姚老師通過教具的操作,讓孩子知道如何給圖形寶寶按顏色分類,讓孩子在自主的實踐中探究顏色、形狀,然後給圖形寶寶分類。最後讓孩子們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如何給圖形寶寶分類,並在找朋友的遊戲中結束活動。

活動中由於姚老師親切的教學語態,加上為孩子營造的輕鬆的學習氛圍,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很濃厚,對於活動的目標達成度也是較好的。

從整堂活動來看:

1、教師選材合適,課程設計不錯,內容豐富,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教師運用電教教學手法,使幼兒對圖形、顏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擴展了他們思維的空間,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調動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2、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在這堂課中,幼兒對圖形、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師提供的豐富材料環境中,能大膽的動手去操作。去嘗試分類,發展了他們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慾望。大部分幼兒都能用目測的方法説出物體的形狀、顏色。幼兒在操作環節中更好的體現了他們參與學習的自主性。

4、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富有情趣的遊戲和學習情境,在這次活動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拓展了幼兒思維的空間。教師並幫助幼兒遷移經驗,進一步豐富了幼兒學習的內容。

5、不足之處:

教師的語言應該注意規範性、完整性。教師在評價幼兒時,要注意面向全體,與幼兒一起評價,加強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還應該採用同伴間的評價。這能夠給幼兒帶來自信。

Tags:評課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