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釣魚的啟示劃分的段落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72W

《釣魚的啟示》是美國短篇小説家兼建築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説,本文寫從一件生活小事中釣魚得到的啟示,以小見大,其主旨是想告訴人們面對生活中的誘惑,要依道德的標準進行抉擇。以下內容是本站為您精心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段落賞析,歡迎參考!

釣魚的啟示劃分的段落
釣魚的啟示劃分的段落

自讀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1、就“釣魚”這件事來説,怎麼做是“是”,怎麼做是“非”? 板書:放 不放

2、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呢? (二)理解道德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體會讓“我”覺得做起來難的原因。 1、請同學們默讀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自主學習,彙報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説理由,讀句子。 (1)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過了好長時間,……濺起了不少水花。” (2)這條鱸魚很大、很美。

“啊,這樣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 (3)當他釣到魚的時候,周圍沒有人。

“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體會“我”實踐的艱難過程。

1、魚的極大的誘惑,周圍的環境,都讓我難以下決心把魚放回湖中,但最終“我”還是作出了“放魚”的選擇。 是誰讓我作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選擇?(爸爸)

2、“我”雖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鬥爭。讓我們再來讀3-9自然段,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學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寫體會。

釣魚的啟示劃分的段落

(生讀釣魚、放魚的段落。)

師:“我”好不容易釣到一條鱸魚,爸爸卻讓放掉,他是不喜歡這條魚嗎?

生:不是,我覺得爸爸很喜歡。

師: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1: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

生2: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

生3:我覺得這兩句話中的“欣賞”“盯”,既寫出了父親看魚,又寫出了他的心情很高興。

生4:如果父親不喜歡他就不會看了又看。

師:這幾位同學説得很好。父親既然這麼喜歡這條魚,卻非要讓“我”將魚放掉,你覺得父親的做法對嗎?

(生讀書,分小組討論;師抽生回答。)

生1:我覺得父親做得對,作者釣到魚距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還有兩個小時,他不想讓我們違反這裏的規定。

生2:我也覺得父親做得對,這樣別人就不會罰我們的款了。

師:可如果我和父親悄悄地把魚收起來,並沒有人知道我們釣到鱸魚呀,爸爸是不是有點傻?

生1:這樣做,爸爸認為像偷東西,做小偷是不對的。

生2:爸爸不傻,他是想讓我懂得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要自覺遵守規定。

生3:爸爸是想讓我從小就養成不佔別人便宜的好習慣。

生4:爸爸知道,貪小便宜會吃大虧的。

師:説得真不錯。假如爸爸讓我把魚帶回家,我以後再遇到這種事可能會怎麼做呢?

生1:我可能做事情就不再願意遵守各種制度了。

生2:我可能像對待這條鱸魚一樣,想辦法把它變成自己的。師:可見,父親雖然讓我放跑了一條魚,我卻得到了什麼?

生:遵守社會公共制度的好習慣。

師:可見,確實是有失才有得呀。

〖評析〗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時,並沒有直接讓學生回答父親的目的是什麼,而是引導學生在充分讀書、討論的基礎上,分辨父親的`做法是對還是錯,進而認識到父親讓“我”放魚的良苦用心。但是教師並沒有滿足於讓學生明白這樣只是因為有禁止捕撈鱸魚的有關規定這一點,更重要的是讓“我”領悟到無論在什麼時候,有沒有監督的情況下,都應該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這一層面上。對於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表示父親的做法是對的時候,教師又進行了假設性的提問,即從反面讓學生推想如果不放鱸魚的害處,最終得出“有失才有得”的深刻道理。整個片斷,教師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讓學生一步步地從讀書中悟到道理,明辨是非,受到教育。

釣魚的啟示閲讀

那年,我剛滿十一歲。有一天,像往常一樣,我跟着父親去附近湖中的小島上釣魚。

那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夜晚。我和父親分別放好魚餌,然後舉起魚竿,把釣線拋了出去。晚霞輝映的湖面上濺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不一會兒,月亮升起來了,湖面變得銀光閃閃。

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地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傢伙上鈎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着。也許是魚想擺脱我的魚鈎,不停地甩動着魚尾並跳躍着,湖面上不時發出“啪啪”的聲音,濺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着。

父親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為什麼?”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説。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哭出了聲。

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餘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到湖裏。大鱸魚有力地擺動着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轉眼間三十四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了。我再沒有釣到過像三十四年前那個夜晚所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