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國小語文評課稿9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04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9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1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經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黃主任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神清氣爽。

下頭我就這節課,代表我們四年級組,進行一個簡單的評析,不到之處,還請黃教師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們認為,黃教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經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趣味。大家一致認為黃主任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

1、黃教師十分重視了語言積累和訓練,在讓學生給每一幅畫取一下小標題,不做甩手掌櫃,泛泛而談,而是傳授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用“地點+動詞+景物”的格式來為每一幅畫取個小標題。這樣十分便於學生上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的,黃教師畝產豐收,獲取了比別人更大教學效益,凸顯質校創優的先進理念,為我們供給了一個向課堂要效益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2、在教學過程中黃教師至始至終都十分關注我們大勘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情,所以十分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自我喜歡的畫面時,他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就很有層次性: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劃一劃圈一圈想一想。

3、黃教師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教師一道參與文本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簡便、和諧的環境地裏,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在黃教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教師那始終帶着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如黃教師的“同一個句子,你也能夠有不一樣的`感受”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因為有了信心,有了勇氣而變得想説,敢説、願説,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正是由於黃教師的鼓勵,在後面幾幅畫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是個個興趣盎然,收效很好。

在本課教學中,黃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方面也做得十分巧妙、老到、不露聲色。他沒有直要求學生“興奮”起來,虛假地熱烈起來,也沒有藉助小紅花之類的物質誘惑;而是迴歸文本,藉助文本對話的過程,有效地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來感受文中描繪的完美意境,誘導學生跟教師一道來發現美,欣賞美,感悟鄉村人家獨特迷人之處,從而不知不覺的讓學生慢慢興奮起來,受到美的薰陶。所以我們認為他的教學效果,教學效果是真實的,沒有公開課那種譁眾取寵的鰲頭。

4、在教學過程中,黃教師沒有越俎代庖,而是十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師生之間始終是平等的對話,充分的言語交際。在指導自學剩下的幾幅畫面時,充分相信學生的本事,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我喜歡的畫面,並加以恰當的指導,大大激發了學習主體學習熱情。在本節課的40分鐘內,學生對學習始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教師和學生在這節課中以談話式的語言,進行了一次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設置優美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樂於交流、懂得傾聽,勇於發表自我的閲讀體會。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鄉村的美麗,去感受鄉村人家獨特迷人之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我們來檢閲黃教師的教學收成,我們都能夠看到,無論是品析好詞佳句也好,還是為畫面取小標題方面,同學都做得很到位,表現完全不比其他優質學校差,充分展示了翻身做學習小主人的驚人的創造力。

在聽黃教師的課,總感覺很簡便,他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都是十分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覺得,黃教師的這節課上得圓滿,很成功,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非得挑刺的話,我只能淺薄地談談我們幾個的提議,供黃教師參考:

1、新課標強調閲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所以一個小小提議:黃教師能不能加強朗讀指導,比如配樂朗讀等,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也許能夠從另一個角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

2、《鄉下人家》既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指導學生模仿寫作也能夠成為教學本文的一個要點,讓學生在閲讀中學習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來描述鄉村生活的特點。這樣能夠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創設一個展翅翱翔的平台,比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寫幾句自我都感悟,或者讓學生在課後根據課文資料作畫,或者創作一首小詩等等??????這些是不是能夠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用作業的形式來實現呢?

3、在本課中,黃教師在教學中出示了農村美麗的自然風景,並且也提及到跟城市風景的比較,讓我感受到了鄉下人家的景色和城市不一樣。可是隻是一筆帶過,要是能出示幾幅城市相關代表畫面做一個鮮明比較,帶給同學們的衝擊力可能更明顯,從而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獨特迷人風景的理解。

國小語文評課稿2

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説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林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脱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識字與閲讀的完美結合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閲讀,而低年級的閲讀,還在於更好地鞏固識字效果。“低年級的課文就是為了學生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以文本為依託展開,學文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識字要在語言的實踐交流中延伸發展,在具體語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而林老師本課的教學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將識字和閲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1、在導入新課時識字

導入的環節,老師們一般都會將心思花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上,而林老師的導入環節設計非常巧妙。利用學生熟悉的温州博物館引入,學習“博”字,博的左邊是一個“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後給“博”擴詞,“博學、博士、廣博、地大物博”在詞語中再次強化“博”的認識和鞏固。再出示化石圖片的呈現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但這個環節的作用遠不止此,教師馬上加入了識字寫字的環節,書寫“化”字。把寫字的環節提到導入時做,非常自然而效果又很好。

2、在初讀課文時識字

課堂是學生識字實踐的主場地,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隨文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林老師要求學生劃出“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被稱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時,隨機學習生字“珍”、“絕”、“史”。她的課堂將識字與文本創設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立足幫助學生跳出單純識字的侷限,便於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於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繫。

認識“一片片”、“一把把”時,教師同樣是將口語交際與識字相結合,首先是反覆地讀詞語所在的句子,理解了比喻句,然後又用“一把把”來説一句比喻句,在口語訓練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詞義,認識了詞語,做到了音、形、義的三結合。

3、在朗讀感悟中識字

在朗讀感悟中結合識字的環節就更多了。教師非常善於運用多媒體、遊戲等手段,創設趣味、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參與的慾望,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產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做到“課伊始,趣亦生”。在學生心態良好、興趣高漲的情況下,運用各種方法出示與本課相關的要認的字,使學生產生視覺衝擊力,識字的效果就更好了。如在學習銀杏樹這一段時,出示幾張葉子,讓學生從中找出銀杏葉。學生興味盎然地找出很多片,老師告訴學生,像這樣找出一片,一片,又一片,就叫一片片。你們找葉子的過程就叫“辨認”。 這樣一個環節集閲讀葉子形狀的句子,感知葉子的形狀,同時又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辨認這個難點詞語的意思,這樣的多重功效為一身,真可謂是匠心獨具呀。

二、興趣與能力的充分調動

整堂課林老師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準備,圖片,補充資料,樹葉、白果,遊戲等等。這些元素在課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於二年級學生老説,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但整堂課教師卻是緊林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的興趣高潮。而這些興奮點又都和能力培養點相結合。

興趣點一:化石呈現導入,孩子們對化石是很陌生的,對於新鮮事物,他們充滿了好奇,興趣高漲,在此時教師就適時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針對活化石提出問題。

興趣點二:認識白果,出示白果食物,對學生説“如果我説這是我從街心公園那長了20年的銀杏樹上摘的,你信嗎?在文中找到證據。學生猛然間看到書中提到的東西跑到了眼前,一個個神情激動,興趣高漲,紛紛到文中找證據,眼睛緊緊盯着老師手中的白果。

興趣點三:辨認樹葉。由於前面教學的鋪墊學生知道了銀杏樹的珍貴,這時教師出示銀杏樹的葉子讓學生辨認並送給他們,這對於孩子是多大的誘惑呀,他們爭先恐後想獲得回答的機會。同時教師又培養了閲讀理解的能力和口語表達的的能力。

興趣點四:欣賞了銀杏樹四季的圖片,老師示範説春天和夏天,學生説秋天和冬天,秋天,一陣陣秋風吹過,葉子像( )。冬天,一棵棵銀杏樹像( )。不僅進行量詞運用的語言實踐,還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訓練有機結合。

興趣點五:善用表演的形式融合課內外的知識。學生十分喜歡錶演,在學習了銀杏樹的段落後,沈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銀杏樹,你怎麼向大家介紹你自己呢?同時要求學生可以用課文中知識也可以是自己收集到的知識來介紹自己,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邊説邊表演,把其他的同學也帶入了一種情景,自然而然對古生物有了親切感。這樣,對古生物認識就更容易一些,更具體一些。而老師入情入境地啟發,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

瞧,林老師就是這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潮,這樣興趣點和能力點的有機結合,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通過朗讀昇華感情

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最正確或者説最實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讀。在林老師的課堂上,她的朗讀訓練點分兩個層次來呈現。首先是關注重點詞語:“幾億年前”、“同一時期,早就滅絕”、 “一代一代”“一億多年”指導學生讀好有關句子,林老師説“關注重點詞語讀書,會讓我們讀的特別有意思。”確實如此,學生在朗讀中習得方法的同時也越加體會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激發學生對化石的珍惜。

還有林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長得慢)進行朗讀教學,“銀杏樹長得慢極了,誰能讀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語文生來就是為着放飛兒童的夢鄉而存在的。”林老師這堂生動的語文課,讓我感觸良多,作為語文教師要能“以學為中心”,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飛夢鄉的天空。

國小語文評課稿3

今天上午,隨校長、教導主任一道聽了本學期新進我校教師的課,這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讓聽者如沐春風,拍案叫絕,故記之。

首先,這是一堂辨識度很高的語文課,散發着濃濃的語文味。從理解課題開始,刪繁就簡進入正題。出示蟋蟀圖片,認識蟋蟀又叫蛐蛐,學生的興致馬上來了。未成曲調先有情,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抓住第一自然段句子中的關聯詞進行教學,“不光……還……”,還可以換成哪些其他的關聯詞語?學生找出“不僅……還……”“不但……而且……”“既……又……”從課文內容上看,主要側重於前面還是後面?這樣的教學顯得紮實有效。平時,關聯詞語教學往往不夠重視,採用替換教學,對相近的關聯詞語進行了鞏固與運用,成功串起“珍珠”。認識著名作家法布爾以及他的《昆蟲記》,讓學生做一個粗淺的瞭解。接下來是初讀課文,一般來説,初讀課文需要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比較具體的提示: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2-6自然段;第7-9自然段。這種方式,可圈可點,便於學生操作,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讀書的目的明確,這是對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訓練。檢查字詞教學,重點講了蔽、懼、搜、毫四個字,選擇這幾個字,是頗一番思量,因為都是平時學生易錯字。接下來,教學蟋蟀住宅的.特點,抓住句子進行教學,如:蟋蟀在平台上彈琴,其實是蟋蟀在鳴叫,把它説成是彈琴,有什麼好處呢?學生説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看着蟋蟀活動的圖片,一共三幅圖,分別是享受美食,做遊戲,欣賞風景,運用擬人句來説。這個環節的教學,是學習課文表達方式——擬人的手法,以課文為例,進行學習遷移運用,舉一反三。而且,從內容上都是講蟋蟀的活動,與課文內容有機結合,並不突兀。最精彩的要算讓學生變換人稱方式來進行介紹。“大家好,我是一隻小蟋蟀,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家……”這個環節的教學,體現了老師的教學理念:創設語言表達的情境,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匠心獨運,令人讚歎。

其次,老師具有很強的指導藝術。蟋蟀的隧道長九寸時,九寸是什麼概念,學生還真的不知道。因此,老師講解,告訴學生一寸3釐米左右,9寸就是30釐米左右,用手比劃長度,讓學生很直觀形象感受到其空間的大小。在教學“半掩”這個詞時,讓學生上台演示關教室的門,什麼叫做“半掩”,趣味盎然。老師把蟋蟀住宅特點的學習與感受蟋蟀聰明能幹結合起來,比如,隧道為什麼要傾斜的?為什麼要朝着陽光?整個過程,指導細緻,有條不紊。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成長進步是明顯的,就是老師之功。在老師的心中,環節的設計目標指向非常明確,為什麼要有這個設計?做到有的放矢。這樣的教學時樸實的,也是紮實的。不花哨,但是很實用。老師教學處理,做到詳略得當。重點教學第5段,捨得花時間,濃墨重彩,精雕細琢。而第6段教學,就一筆帶過。一篇文章,要選擇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來教,千萬不要面面俱到,要學會取捨。

第三,老師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感覺舒服。朗讀指導令人耳目一新。科學小品文比較枯燥乏味。老師通過指導朗讀,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蟋蟀聰明能幹以後,讓學生讀出這種感覺。讀中理解與感悟,讀中積累,比如讀出排水優良的感覺;讀出隱蔽安全的感覺。帶着感覺去讀,讀出的味道就不同了。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説,這堂好課,有什麼缺憾的話,那就是改變人稱,讓學生介紹蟋蟀的家這一個環節。兩個學生都上台講,欠缺的是,雖然特點講了一些,但是有好一些沒有講到,課文中的詞語運用的也比較少。如果,老師在教學時候,能夠有機板書重要的詞語,讓學生有所憑藉,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讓學生藉助語言的“橋樑”,講起來就會順暢些,而且目標指向也更加明確:一是要講出住宅的特點,二是要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在語言表達的時候,要注意避免空泛,胡亂講一通這一弊端。

國小語文評課稿4

今天,聽了李**老師教的《頂碗少年》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語文閲讀課,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

本節課,李老師從生字詞的認讀、理解中導出文章的.重點句也是文章的主線“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老師以此為切入點提出問題進而讓學生自由讀文,解決問題。學生彙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為什麼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一中心進行。這樣設計,既找準了切入點,又適當地進行了變序教學,有利於突破重難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了“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歎,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讚歎。

在指導讀詞語後,教師讓學生了解作者趙麗宏,學生了解很深入,説明課下資料蒐集到位,而教師的補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節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如何閲讀文章,而且使學生明白了道理,小練筆又鍛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不失為一節成功的課。

國小語文評課稿5

我們聽了徐老師執教了一篇《小露珠》的童話故事課,感受頗深。為此我特意瞭解了這篇課文要求掌握的有關知識點。

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課。課文通過對小露珠這一自然現象的產生、經歷、消失的介紹,向同學們展示了小露珠活潑可愛、充滿生機的特點以及小露珠的無私奉獻(這一點,學生在課堂上已經總結出來)。文章語言文字生動有趣,有機地滲透了身邊的自然科學常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萌發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薰陶。

徐老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材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營造了一個對話的課堂,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把這堂課上得充滿童趣。

第一,教師非常具有親和力。

課前,老師在上課伊始,僅用了幾句簡單的交流,就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親切的語言,充分體現出了對學生的關心與尊重。此時的學生非常用心地去看老師,其時,這就是一種教育,無痕的教育。

第二,課上得很有童趣。

課文本身就是童話,而教師在教學中更是採用了童話般的教學方法。如教學中,教師直接把檢查學生2到4小節的朗讀換成了表演讀,一句“小青蛙,小青蛙,你在哪?”學生立刻回答她:“我在這,小露珠,早哇,小露珠。”,教師的投入,使得學生們也不知不覺投入其中,非常自然。當然,這裏也存在一個問題,要提醒徐老師注意,當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時候,可能有着自己的打招呼方式,這時的教師要有充分的教學機智,先肯定、表揚學生的發言,再引導學生運用書本上的'語言,這樣會更合適。

第三,在學習的過程中滲透着學法的指導。

在指名學生讀課文第四小節的時候,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徐老師説:“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學生的語速慢了下來,情感開始投入,徐老師又隨着這位學生輕聲地引讀,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學生在想象中,在模仿中把課文朗讀得非常有感情。這種方法的指導,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學生,接下來的齊讀效果非常好。在教學的主要環節中,徐老師都在引導學生去發現,從發現中學習。如第一環節中“早哇,像鑽石那麼閃亮的小露珠。早哇,像水晶那麼透明的小露珠。早哇,像珍珠那麼圓潤的小露珠。”讓學生去發現三個句子有什麼特點?第二環節中讓學生去發現“植物為什麼喜歡小露珠?”在課後練習中引導學生去發現“越來越……越來越……”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樣,學生在學習了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學習。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在處理最後一節時,徐老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露珠就要消失了,可為什麼還會笑盈盈的呢?”學生説出了:“因為她明天還會來的。”教師同意了,就此停住,其實教師可以再綴上一句“為什麼?”把學生由童話引入到生活中,揭示童話與自然的聯繫,就更好了。還有就是對於三個小動物的動作:“蹦”“跳”“爬”“落”沒有提到,其實這是不同的動物的生活習性,應該讓學生説一説。

國小語文評課稿6

20xx年3月23日我在紅旗實驗國小瑞安優質課評比活動上,聽了李中華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李中華老師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完整,清晰。課堂無可挑剔,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記得一位老師説過,作為一線教師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閲讀教學的課堂。李中華老師執教《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嫻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老師的課樸實又出眾,他沒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來渲染洪水侵襲村莊的場面。但是,老師直面主題,清晰明瞭,明確目標,集中感悟,很好地通過語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實這一教學方式更能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把握課堂和掌握學生的能力。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從預習反饋開始

李老師沒有用花哨的導入,矯揉造作。在用一句簡單的話引出新課題後,就開始進行預習反饋,從抓住文章的關鍵短語入手,分為描寫洪水的短語、描寫人的短語、描寫漢的短語和關鍵詞入手,通過字詞學習的同時,直接讓學生走進文本,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之後,讓學生概括寫作順序和內容。這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在學生腦子裏有了對四幅畫面的大概輪廓想象。之後,李老師引導學生帶着任務,開展紮實有效的自主學習 ,展開對第一幅畫面的進一步感知和聯想。他要求學生默讀課文1-6自然段:用“——”劃出“水猛”的句子,用“﹏”劃出“人慌”的句子,用“ ○”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詞,發現作者表達上的祕密,想一想這樣寫的好處,簡要批上你的體會。

李中華老師的課題上簡簡單單,非常明瞭的告訴學生要做什麼,他設計的每一個步驟都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邏輯,使學生進入文本快,掌握文本也快。

二、本本分分為學生——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李老師首先以第一段為例,提問學生:作者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在此,老師指導學生運用換一換,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比較閲讀感悟;同時讓學生聯繫生活,體會作者用詞,語言的形象生動和恰到好處。比如,在評讀“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這句時, 老師抓住“潑”,“倒”兩個關鍵字進行語言感悟,李老師讓學生用“注”,“瀉”進行比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點上,李老師將句中句號改為逗號,再次讓學生參與課堂,去感受此時用句號的好處在哪裏。

在感受山洪可怕時,李老師雖沒有播放《山洪暴發》等這樣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衝擊,但他通過語境、情景設置,讓學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處當時環境時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領學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這句,提問學生,“如果是你,夜裏驚醒,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你會怎麼想?”等情景創設,讓學生如入此景此境,讓學生自主參與想象,聯想,從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場景,這時李老師又追問學生,他們會怎麼喊呢?。再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提問:“你想,一個村莊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會發生什麼事?”由此,讓學生去感受人們的驚慌奔跑、混亂無序的場面。在這堂課教學中,李老師擅長於用言語去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展開語言聯想與想象,讓學生在聯想與想象中悟情。在此過程中,李老師不停地進行朗讀指導,每品一句就用多種形式讀讓學生從讀中進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師在課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教導學生要始終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為最終目的。

三、紮紮實實求發展——少講多練、以讀促悟,感悟形象

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課堂四分之一時間,李老師在充分讓學生感受水猛人慌語段後,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漢。在這裏李老師通過兩個層次進行教學引導,第一層次:啟發想象受“擁戴”的老漢曾為他們做過什麼?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又感悟到老漢是一個全村都擁戴的人。第二層次:在“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時,老漢出現了,課堂中,李老師做到以讀來品味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讀書能力,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帶着理解、感受讀,不同層次的朗讀,讀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閲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麼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麼會有如此高大的一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閲讀課中書聲琅琅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的時候更明確些,那效果可能會更好。

課堂上,李老師通過讓學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場面後,結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讀,非常流暢地引出下文關鍵人物——老漢。老師不用説文章採用對比等手法突出老漢形象,學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對比出了老漢的臨危不懼、鎮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學生早已經感悟到老漢這個人物的高大。

總的來説,李老師這種把閲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7

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讚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從今天孫老師的課堂實效而言,學生已經充分悟其情——為科學獻身、為人類作貢獻的永恆之美;得其法——緊抓詞語理解感悟人物品質,這是一堂成功的課。

1、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整個教學流程連貫有序,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下,思維得到了發散訓練,智力得到了發展。

2、抓住文中空白,發揮學生想象,進行練習説話,加深對課文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理解。在教學到居里夫人在實驗室裏終日研究的時候,老師就讓學生想象當時可能會出現怎麼樣的情景?讓學生進行練習説話,學生把居里夫人遇到的困難一一説了出來,對居里夫人有了立體感的認識。

3、滲透學法,深度思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我覺得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但是,它是有道理的。這節課在學法上,着力點在於教給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也是繼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結合課文,孫老師總結了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背景資料、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從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另外,在課題中質疑、對詞語質疑、對難理解的句子質疑,這樣,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鞏固了質疑的能力。

4、由詞到句,有句到段,詞不離句,句不離段。孫老師將美麗一詞作為本課的切入點串起文本內在結構。由回顧居里夫人容貌秀麗到重點品讀精神美麗,最後感歎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這樣人物形象不斷凸顯,美麗含義逐步深化。學生水到渠成明白居里夫人的美麗可以跨越百年,可以穿越歷史,這份美麗是永恆的!眾所周知,學習語文的着眼點只能是語言文字。語文教學離不開品詞嚼句,離不開對語言的品讀理解。所以張老師在課堂中先教以學生緊抓詞語理解感悟人物品質的方法,接着讓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表達個性感悟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煙熏火燎終日等詞,重點數字對比一鍋一鍋、三年又九個月、成噸、0.1克鐳等來明白居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精神。這樣的語文訓練才是紮實有效的。

國小語文評課稿8

這篇課文以季節的變化,按照石榴的生長過程(即:抽枝、長葉、開花、結果)來描寫石榴,文章用詞、用句非常生動,特別是多處採用擬人句,使得無論是石榴花,還是果實,都顯得可愛無比。這樣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良好範例。而引導朗讀品味則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季老師的課對於這一點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課,都可窺見她精心的真情導讀,石榴的美麗在品讀中慢慢地煥發出來。

她的成功在於:

一、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課注重學生的誦讀,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給於學生較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讀書中生疑,在讀書中求解,在讀書中品味,在讀書中生情。

在課文的研讀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解放了學生的思想,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同時需要教師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品讀中,教師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顏色嬌美,而且開得茂盛,充滿生氣,富有情趣。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有關詞語進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這些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石榴花的美麗動人,生氣盎然。接着指導學生進行賞讀,進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動人。

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積累意識。

《新課標》許多地方都講到了積累,總目標第七條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怎樣才能做到豐富的積累呢?巴金先生曾説:“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地體會到它的好處。”可見,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石榴》這篇課文詞語非常豐富,如作者用“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瑪瑙般”等詞語描寫出了石榴子兒的樣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寫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師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語,讓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以至在説話訓練中,學生能自然地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描述,可見教學效果明顯。

三、學法遷移,強化實踐運用

《新課標》提出,要遵循祖國語文教育的規律,突出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記錄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為我所用,真正把記錄的語言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本堂課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學寫,讀寫結合,讀中悟法,在閲讀過程中穿插語言訓練。如仿寫作者的擬人寫法,發揮想象,也用擬人手法寫一寫水中魚兒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紹了石榴果實裏面的樣子、顏色、味道,用詞優美。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好詞佳句的同時,創設生活情景,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學寫一種水果。因此,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小語文評課稿9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國小語文第十冊《豐碑》評課稿》。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