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賣木雕少年》評課稿合集(4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3.0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賣木雕少年》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賣木雕少年》評課稿合集(4篇)

《賣木雕少年》評課稿1

《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作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着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守候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情意。今天,楊老師帶領着同學們僅僅圍繞着“遺憾”進行朗讀感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楊老師帶領同學們欣賞木雕,聚焦“遺憾”;盤點詞語,表達“遺憾”,從而充分感受了“我”的遺憾。

一、感悟、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本課其實就是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別人講給我們的,不是從電視中的圖像聲音中獲得的,而是以一個個的文字、詞語、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質是藴涵在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學中楊老師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中,楊老師緊緊抓住“栩栩如生”、“琳琅滿目”、“名不虛傳”等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並進行積累、運用。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本文語言樸實但藴含深意。楊老師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對相同的語言文字進行反覆揣摩、咀嚼,在比較中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故事發生時的情景,體會少年的美好情意。如:在引導學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遺憾心情,兩個人物都感到“遺憾”,但這絕不僅僅是相同的心情。透過這一對相同的詞語,能感受到兩個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棄木雕的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少年”的不能賣掉木雕、不能讓朋友如願以償的`惋惜與失望。相同的詞語,學生通過比較,深入人物去體會,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兒。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和生命力,還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薰陶。

二、重視朗讀訓練,在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培養語感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中,楊老師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賣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補充資料,拓展教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為學生的閲讀帶來一定困難。因此,楊老師在課中補充了非洲象和非洲人民的資料,來增強對文本的感悟。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為深入理解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賣木雕少年》評課稿2

《賣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寫“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着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課文在描寫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時,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值得學生積累並學會使用。戴老師在執教《賣木雕的少年》時,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的特點,立足學生的起點進行教學。特別是課堂上的詞語教學有特色、有實效。

一、形象感受,豐滿詞語的意象

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抽象思維發展還比較差的三年級孩子,詞語教學中儘量追求形象,使孩子獲得感性認識,理解詞語。正如維果斯基説的“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機勃勃的細胞。”在戴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老師很好地運用形象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理解感受詞語。在教學“琳琅滿目”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劃出文中描寫木雕的詞,再出示多幅木雕的圖片,在視覺衝擊、圖片感受中,引導學生説説看到的木雕,教師適時點撥深化詞語的理解。這樣,形象的詞語教學,學生對於詞語的感受就形象,對於這個詞語的感受就豐滿。

二、聯繫體驗,鋪展詞語的厚度

“讓詞在兒童的意識裏活起來,歡蹦亂跳,使詞成為兒童藉助它去掌握知識的工具。”蘇霍姆林斯基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深刻的。聯繫學生的體驗,來幫助理解詞語,是很有效的詞語教學方法。課堂上,戴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愛不釋手”時,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木雕的“構思奇特、栩栩如生”後,問學生:面對這樣的木雕,你會怎樣?從而較好地理解了“愛不釋手”。

三、營造意境,觸摸詞語的温度

一篇情文並茂的文章,作者是經過精心選詞,準確用詞表達作者的感情。文本中的每一個詞都投射着作者深刻的體驗,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開。只有將“詞語教學”置身於具體的語境中,才能更鮮活、生動地理解詞語,觸摸到詞語的温度。《賣木雕的少年》中的“遺憾”一詞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理解上是個難點。教學中,戴老師就立足語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來説説我的左右為難?在入情入境中,學生有了深切的體會,很好地理解了“遺憾”。

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指出:“無論是閲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在本堂課上,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戴老師詞語教學的魅力,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感受詞語,使詞語教學生動、形象、靈動、有效。但課堂中,若教師能更好地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形成的關係,課堂將更加完美。

《賣木雕少年》評課稿3

《賣木雕的少年》是一篇講中非友好關係的課文。本課旨在告訴學生非洲人民的艱苦生活以及中國領導人和人民對非洲的大力援助,從而體會少年送給我的不僅僅是木雕,而是兩國人民的情誼。高老師在講解這課時,我感覺有三點特別值得我學習和借鑑:

1、詞語的複習與運用。

教師在組織學生複習詞語時,方法多樣且學生掌握的程度十分顯著。教師先指名某些學生讀文,讓學生齊讀兩遍,這是簡單的檢測學生是否認識這些詞語。之後是選擇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詞語誇誇圖中的瀑布和木雕和填詞語,這個過程不僅是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是幫助學生回憶詞語意思,在知道意思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文中的話誇圖片,做到能把詞語拿出來能把詞語放回去。最後是讓學生用其中的詞語説一句話,説話的過程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情境,學生也就真正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和如何運用,看似環節簡單,可是卻像台階似得層層深入,由易到難,學生容易緊跟和掌握。

2、通過提示語告訴學生如何讀文。

教師在講解重點段落時,尤其在讓學生有感情的讀文時,不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和探究,而是通過抓住課本細節來引導學生,告訴學生,如果你在短時間內理解不了,體會不出其中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課本的細節之處,那兒就有你期待的答案。

3、教師的過渡語特別好,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自然。可見教師的用心備課,認真備課。

建議:

1、在自由讀,分角色讀之後,再齊讀體會會更好。

2、中非之間關係的資料特別齊,可是如果稍加整理,抓住自己想要表達的方面進行詳談,效果也許會更好。

《賣木雕少年》評課稿4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感受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着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經説過:“語文閲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上幾個來回”。詞語是文本構建的基本單位,離開詞語探究文本,語文閲讀教學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楊丹桂老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本課的詞語教學紮實有效,成為一大亮點。同時,在課堂上,楊老師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鼓勵其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一、詞語教學紮實有效

本堂課,楊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在詞語教學上,並在文本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運用。教學時,楊老師先出示帶拼音的詞語,等學生讀過幾遍後,去掉詞語的拼音,強化學生對詞語的讀音記憶,促進學生快速記憶能力的發展。在學習形式上,楊老師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分開讀、領讀等等,既有效地幫助學生對詞語的記憶,又避免課堂呆板、單調,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顯而易見了。同時,楊老師還抓住“琳琅滿目”、“栩栩如生”、“愛不釋手”三個重點詞進行解析,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滲透良好的學習方法。如在解析“琳琅滿目”這個詞語時,楊老師説先請一位同學説説這個詞語的意思,由於學生課前有所預習,所以回答的學生比較準確的説出了該詞語的意思。楊老師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進一步追問:“你是怎麼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的?”學生回答:“我是從《詞語手冊》上知道這個詞語意思的。”楊老師在表揚該學生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加以總結:“我們遇到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首先想到我們的好幫手《詞語手冊》,讓它幫助我們解決難題。”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正處於大量接觸新鮮詞彙的階段,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其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楊老師簡單的一句話,再一次強調了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同時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正如“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重視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這一點在教學文本時顯現得尤為突出。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楊老師先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帶着“要求”去自學課文,給學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時間和方法。在“自學要求”中,楊老師提出了:“讀讀句子,你體會到了什麼?寫在旁邊。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圈出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並教給學生獲得這些感受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時不會像無頭蒼蠅一般漫無目的,從而達成有效學習。正是有了上述的有效引導,所以在反饋時,學生就能“有話好説”,並説到點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