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關於金克木的作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65W

導語:金克木先生,當今算得上大名鼎鼎了。儘管先生已去世,但他的幾本散文、隨筆集仍不斷重印,幾乎每年有新的選本問世,顯示出獨特而持久的魅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金克木的作文,歡迎大家閲讀與借鑑!

關於金克木的作文

  關於金克木的作文(1)

剛剛把金克木老先生的《書讀完了》看完,雖然內容深奧難懂,但是比較淺顯的一些內容還是可以理解的。

本書開篇借歷史學家陳寅恪見歷史學家夏曾佑,夏曾佑説書讀完了。這件小事開篇點明本書的主題,書是可以讀完的!為什麼書是可以讀完的呢?老先生解釋道,書和書是不同的,有些書是基礎,是主幹;而有些書卻是依附於基礎的,是枝葉。這就簡單明瞭的理清了讀書的主次關係。而卻基礎是書一共也就那麼幾本,花些時間是可以讀完的,然後再發展些枝椏,整個體系就完善了。

然而光是有了大局還不行,還要對經典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這就涉及到了專業的學科研究了,對於我這種門外漢實在顯得深奧麻煩。但是不得不説,金老先生學識之深之廣,實在令人佩服,特別是對佛教的研究和理解,字裏行間充滿了智慧,有時不禁想,如國金先生剃度了,多半也是同李叔同一樣,做什麼像什麼,也是一代高僧大德。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怎麼樣來讀書,用什麼的方法,在這以前我是完全沒有清晰的邏輯,認為讀書就是讀就好了,還有其他嗎?個人認為這本書可以和如何閲讀一本書一起閲讀,相輔相成。前者重大局,側重於中國古典研究,後者重細節,側重於書的讀法,典型的西方邏輯。

總體來講,如果能越早些時候讀這樣的書,無疑對以後的閲讀方向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南,省了許多功夫。

  關於金克木的作文(2)

1930年,金克木突然發現了一大寶藏:市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使讀書青年金克木有了歸宿感,他覺得那兒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學。正如金克木所描述的:”我幾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裏面看書,大開眼界,補上了許多常識,結識了許多在家鄉國小中聞名而不能見面的大學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沒有這所圖書館,我真不知道怎麼能度過那飛雪漫天的冬季和風沙卷地的春天,怎麼能打開那真正是無窮寶藏的知識寶庫的大門。”

金克木學習英語的初期,好像進入一個巨大的迷宮,好奇心和激情推動着他往前走。老師對他説:”富蘭克林學英文就是念的阿狄生。”這就更讓他覺得迷宮裏面有無數的珍寶要他來開發。他無意中調動起老師的激情,教學漸漸變成了討論,討論又發展為談論。就這樣,金克木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探到了老師在大學四年中所學的英文要點和心得。此後,金克木又以同樣的”探寶”激情,學好了法語、世界語、梵語等多種語言,成為名副其實的語言學大師。

  關於金克木的作文(3)

對於巨人,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站在他們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則是拜倒在巨人的腳下。

巨人偉岸,極少的後人踏着前人留下的貢獻,站在他們的高度,作出又一次的創新、貢獻,推動着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更多的人止步於前人留下的偉大成果,拜倒卻不前進。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後人無需做出重複的努力,因站得高而看得遠。加西亞·馬爾克斯受到卡夫卡作品《變形記》的啟發,“原來小説還可以這樣寫!,筆耕不綴,甚至有了“百年孤獨”的誕生,成為拉美文學的”

代表。傳奇女鋼琴家朱曉玫站在巴赫的肩膀上,一曲《哥德堡變奏曲》融進人生的悲歡離合,彈了三十年。前人的高度,引發後人的感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後人實現又一次的突破,因而,後人也能成為巨人,讓又一代的後人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因“追蹤熒光蛋白”而獲獎的三位化學家受到普瑞休的無私貢獻已有的成果,使人類的生物研究更上一層。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為了心中的真理,前赴後繼地敢於突破“教會”的牢籠,大聲説出:“地球是圓的!”是巨人的肩膀,讓一代又一代的後人敢於突破所謂現實這個“巨人”的障礙,尋求前方真知,帶領人們走向高地。

更多的人常常拜倒在巨人的腳步下。虔誠的拜倒,敬畏的仰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大眾依然可以得到啟發。然而,卻有許多人在拜倒後據為己有,甚至發生學術造假,肆意偷襲。也許他們也想成為巨人,可這樣的方式是絕對不容允許的。因為,這本身就代表着褻瀆。

海德格爾説:“世界要世界化。”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使得信息共享越來越便捷,使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途徑也越來越廣、越來越便捷。普羅大眾也可以窺探巨人留下的成就,因為得到啟發。而我們清醒地明白,時代呼籲更多的,是那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們”,儘管他們是極少的人。

也許我們無法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極少數的人,但是我們可以充實自己,豐富自己。也許我們可以提供更肥沃的土壤去培育“極少數的人”。又也許,我們可以盡力使自己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

  關於金克木的作文(4)

在當代文壇,金克木的散文獨樹一幟。以筆者管見,它是當代學者散文的翹楚,可與汪曾祺的文人散文、餘秋雨的才子散文鼎足而三。這裏以《倒讀歷史》(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版)為例,單説金文。金先生是我國研究印度文化的大學者,他的深厚造詣一般人不足窺其堂奧。他雖然以印度文化研究名世,但他對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同樣功力非凡。發而為文,打通中西,貫通古今,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古到三皇五帝、佛祖耶穌,新到符號學、耗散結構;大到人類的歷史和前途,小到中餐的筷子、西餐的刀叉;雅的如中西文化對比研究,俗的如男女情愛痴迷,均能別開生面,出奇制勝。

題材的廣博已讓人望洋興歎,更讓人欽佩的是他的表述方式。他的文章擯棄正統的散文技巧而不用,打破起承轉合的程式,而吸收了中國古代筆記、詩話、小説點評的批評藝術,單刀直入、直抒胸臆,一針見血,言簡意賅;文字充滿張力,生氣淋漓,真正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而在謀篇佈局上汲取了歐洲、日本隨筆的精髓,明白如話,娓娓道來。如《讀書人談禪不信佛》,雖然只有五百餘字,卻釐清了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談禪與信佛的大問題。而同樣篇幅的《佛教文化之中國化》分析了當代世界“民族性宗教的世界化”和“國際性宗教民族化”的重大問題,舉例很通俗,外行一看就懂,表現出大學者深入淺出的高超能力。

金先生有曲折的經歷,豐富的閲歷,對世事、人生有深刻觀察和體悟。但他在文章中總是很謙遜,把自己放得很低,自稱“老朽”、“老糊塗”。給讀者提建議、進忠言,他經常是“揣着明白裝糊塗”,説一些欲言又止的話。借用蘇軾評論王安石的話,“此老乃野狐精也”。比如在《學史三疑》中他高度評價了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蒙森的《羅馬史》後説,“是不是我們的史學家也可以寫這樣的著作而不限於編撰課本講義、參考書、傳記和專題?我們有雄厚的人力學力,但好像是用力的方向少而狹,習慣於浩浩蕩蕩四面包圍,講聲勢,比氣魄,專攻的又喜歡做小題目,顯難度,不知為什麼。”金先生的文章發表十年了,仍然像是説今天的現狀。

Tags:金克木